第一篇:国际信托业的发展与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国外老年信托业的发展实践经验对中国信托业的启示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养老问题更前所未有地对人们的生活构成挑战。对老年人个人资产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信托业成为比较流行的夕阳产业。企业退休年金就是典型的信托制度安排,而老年住宅与住房产权信托则是在西方比较成熟的养老模式,它可以有效减轻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压力以及实现个人财产的保值及增值。世界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托制度与信托业务,信托业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金融支柱之一。信托业务为老年人发挥制度、专业、成本优势,为城市居民养老提供范围广泛、灵活多样的服务,为城市居民的养老金的增值保值发挥有利作用。
【关键词】国际信托业,老年,中国信托业,法律体制,信用
一、信托制度的概述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信托的主要特征:其一,信托以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为基础。其二,信托已委托人享受托人转移财产为条件。其
三、信托财产居于独立性。其四,受托人要为受益人的利益或信托文件多规定的特定目的的管理和处分财产。
信托制度的功能:财产管理、融通资金、协调经济、社会投资、公共事业服务。
二、老年信托业务在国际上的发展及探索
(一)信托业务在国际上的发展成果
英国信托业的产生与发展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特殊需要,如单身妇人、老年孤儿的财产管理,遗嘱的执行和管理遗产以及资助公益事业的财产管理等,针对信托业的经营范围,开办了个人信托业务,以及信用保险和保证业务。
美国信托业以对公民个人信任为基础,以无偿为原则的非营业性信托,而且还创造性地把信托作为一种事业,用公司组织的形式大范围地经营起来信托业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 开拓空间,包括企业偿付性利润分配信托,退休和养老基金信托以及职工持股信托等多种新的业务、新的方式层出不穷,信托资产的规模迅速扩大国养老金和退休金信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退休和养老基金成为美国广大企业雇员把短期收入转化为长期投资的主要模式。
日本的信托业也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获得蓬勃的发展,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信托业务的品种也不断增加。各信托公司先后推出了大量的基于国情的特色信托业务,如年金信托、财产形式信托、住宅贷款债券信托、公益信托、特定赠予信托等等,并结合其他信托及有价证券信托等欧美各国的传统业务,不断融合发展。
(二)信托业法律制度、监管体系及治理模式的发展
国际上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为适应信托业的发展都制定的大量相关的法律制度如《信托公司准备法》,《信托契约法》,《投资公司法》,《统一普通信托基金法》等。使得信托业做到有法可依,为其健康稳
健发展奠定法律保障。美国信托业的监管分为两级,信托机构接受联邦一级和州一级的双重监管,同时也接受联邦储备体系的监管。英国信托业的监管机构包括法院、英格兰银行与证券和投资委。日本对其信托业实行的是集中监管——由大藏省根据《信托业法》对各信托机构实施监管。
(三)老年信托业在国际上的发展阻碍与曲折
大多数国家在信托业的发展初期,缺少必要的法律约束,监管体系不严谨不全面,导致一些公司内部组织不严,业务经营混乱,许多小公司徒有虚名。另外一些初期信托产业业务不明确或狭隘,不灵活,导致国家以及地方信托公司破产或倒闭。再者,信托业在初期作为新事物总是受到人们的怀疑,人们对其的信任度不高。
三、国际老年信托业的发展趋势与我国老年信托业的发展现状
(一)国际老年信托也的发展趋势
职能趋于多元化,现代信托,在家事领域被用作传继和积累家产、管理遗产而今信托早已贴近了普通大众,成为中小资产者 投资理财的工具,退休养老的手段在政府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职业年金计划得到了迅速发展。信托业务趋于国际化,信托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趋于同质化,信托财产日趋集中,养老金信托比重不断增加就是现代信托业的发展主旋律。
(二)我国的信托业发展现状
我国也曾出现过信托投资公司的热潮,但由于管理不善,法律监督不健全,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涌向外汇、房地产、股票证券、期货市
场从事投机买卖,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泡沫膨胀。
我国信托业的潜在市场机会我国信托业所面临的困境信托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相对信托实际业务的。其次,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对信托本质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并且缺乏信托的社会意识及传统习惯。业态割裂,发展方向不明确机构过多,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
四、借鉴国际上的信托业务发展经验对进一步发展我国信托业的具体建议及启示。
(一)我国老年信托业的发展潜力及潜力市场及面临的现实困境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老龄者理财能力和自身保障能力弱,导致这一群体的家庭财产安全得不到安全保障因此对与专业的理财或信托业务的需求比较大。
(二)我国老年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首先,信托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相对信托实际业务的需求仍显滞后;其次,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对信托本质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虽然不少人都认识到信托具有“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功能,但其对信托的认识也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并没有对信托的内部结构做更深层次的理解。而我国历史上又很少有信托的社会意识和传统习惯。这些都使信托业陷入需求不足的困境。业态割裂,发展方向不明确。
机构过多,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
我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困境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信用缺失。从信托业发展的根本点看,导致我国信托业陷入困境的深层次根源还是社会信用不足和信用不良。其次就是信托业从恢复开始定位就不明确、不规范,组织机构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
五、借鉴国际上的信托业务发展经验对进一步发展我国信托业的具体建议及启示。
(一)营造有利于老年信托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1、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就应加强法规在信与规划制度中的地位,通过法规的权威性来增强约束力,而对违规者的惩处,要使其不能从不守信行为中得到利益,而且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这样,通过利益调节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另外,为了保障信用规则和制度对交易者的有效约束,加强对规则和制度执行的监督。
2、营造利于信托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从宏观角度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才能提高人们的信托意识;从微观角度讲,建设完善的信托法律体系,才能促进信托业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有效的信托业监管体系。
根据我国的国情,政府部门应该是信托市场上最主要的监管主体。在信托业的监管内容方面应该坚持:机构审批与业务监管并重;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监管主体应该在注重经营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指导信托机构制定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信托机构内部组织体制的控制、资金交易风险控制、衍生工具交易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的控制等各环节的内控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风险监管的指标体系。
(三)科学地对我国信托业职能进行定位,在老年信托业方面重点突出财产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
(四)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我们前面所比较的各国中,专项基金管理大多由信托机构运作,比如,美国的养老金和退休金信托、英国的养老基金信托、日本的年金信托和公益信托。可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将公益基金导入信托业管理序列。这样做,一是信托业的专业理财能够保证公益基金的不断升值;二是能够对该基金的用途进行有效监管,保护基金受益人的利益。在我国应加强政府对老年信托业的规范与管理,强调国有信托及公益信托。
参考文献 《我国养老保障信托制度研究》
《信托业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启示》
《世界知识》
《信托业与信托市场》
《信托业在吉林省城市居民养老中优势分析》cnki数据库
第二篇:中国信托业涉及哪些税范文
中国信托业涉及哪些税
(原文名为“中国信托业税收政策及现行税制下相关税务处理规定”,由“中国信托业协会”原创首发,版权归“中国信托业协会”所有,转自“中国信托业协会微信”)
截至目前,专门针对信托业务的税收政策是2006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5号),该通知仅适用于我国银行业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中的有关税务处理。主要规定如下:
关于印花税政策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予受托机构时,双方签订的信托合同暂不征收印花税。受托机构委托贷款服务机构管理信贷资产时,双方签订的委托管理合同暂不征收印花税。发起机构、受托机构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与资金保管机构、证券登记托管机构以及其他为证券化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签订的其他应税合同,暂免征收发起机构、受托机构应缴纳的印花税。受托机构发售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投资者买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暂免征收印花税。发起机构、受托机构因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而专门设立的资金账簿暂免征收印花税。
关于营业税政策
(1)对受托机构从其受托管理的信贷资产信托项目中取得的贷款利息收入,应全额征收营业税。
(2)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贷款服务机构取得的服务费收入、受托机构取得的信托报酬、资金保管机构取得的报酬、证券登记托管机构取得的托管费、其他为证券化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取得的服务费收入等,均应按现行营业税的政策规定缴纳营业税。
(3)对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买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取得的差价收入征收营业税;对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买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取得的差价收入,不征收营业税。(根据财税[2009]61号文件的相关规定,该条规定已经失效。)
关于所得税政策
(1)发起机构转让信贷资产取得的收益应按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转让信贷资产所发生的损失可按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扣除。发起机构赎回或置换已转让的信贷资产,应按现行企业所得税有关转让、受让资产的政策规定处理。发起机构与受托机构在信贷资产转让、赎回或置换过程中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价款和费用,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价款和费用的,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2)对信托项目收益在取得当年向资产支持证券的机构投资者分配的部分,在信托环节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取得当年未向机构投资者分配的部分,在信托环节由受托机构按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在信托环节已经完税的信托项目收益,再分配给机构投资者时,对机构投资者按现行有关取得税后收益的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处理。
(3)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贷款服务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受托机构取得的信托报酬、资金保管机构取得的报酬、证券登记托管机构取得的托管费、其他为证券化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取得的服务费收入等,均应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4)在对信托项目收益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期间,机构投资者从信托项目分配获得的收益,应当在机构投资者环节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应税收入,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机构投资者买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获得的差价收入,应当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买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所发生的损失可按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扣除。
(5)受托机构和证券登记托管机构应向其信托项目主管税务机关和机构投资者所在地税务机关提供有关信托项目的全部财务信息以及向机构投资者分配收益的详细信息。
(6)机构投资者从信托项目清算分配中取得的收入,应按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清算发生的损失可按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扣除。
受托机构处置发起机构委托管理的信贷资产时,属于本通知未尽事项的,应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处理。
证券投资基金税收政策
从1998年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针对证券投资基金发布了若干政策,现将有关规定梳理如下:
1.关于印花税政策
对投资者(包括个人和企业,下同)买卖基金单位,暂不征收印花税;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按照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统一规定缴纳印花税。
2.关于营业税政策
以发行基金方式募集资金不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不征收营业税。对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免征营业税。
3.关于企业所得税政策
对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4.关于个人所得税政策
对个人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在对个人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基金取得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储蓄存款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企业和银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对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国债利息、储蓄存款利息以及买卖股票价差收入,在国债利息收入、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收入以及个人买卖股票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所得税。
对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代销机构从事基金管理活动取得的收入,依照税法的有关规定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其他相关税收。
现行税制下信托业务相关的税务处理规定
除了上述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和证券投资基金的税收政策以外,我国目前税制中并无其他专门针对信托的税收规定。如果把信托财产视为受托人的财产、把信托项目经营行为视同受托人的经营行为,在这种极端的假设前提下,涉及以下三个环节的税务处理。
信托设立环节涉及的税务处理
(1)委托人转移财产,应按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货物和部分无形资产)、营业税(不动产)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2)受托人接受财产,应确认为其他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是不动产,还应缴纳契税。
(3)在信托的设立、存续和终止环节,涉及书立、领受应税凭证的,包括对每个信托项目单独设置的营业账簿,应按规定缴纳印花税。以下不再赘述。
信托存续环节涉及的税务处理
(1)受托人按照合同获得的报酬,应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2)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形成的信托项目收入,如有利息收入、金融商品买卖收入、不动产租赁收入等应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如有增值税货物销售收入或者应税服务收入应缴纳增值税及附加;有房地产转让还应缴纳土地增值税。另外,这些收入形成的收益或利润,没有不缴纳所得税或者减免所得税的明确规定,那就应该由信托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
(3)信托财产为不动产的,应按规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如果是应税车船的,应按规定缴纳车船税。
(4)信托项目利润向受益人分配时,受益人为法人的,由受益人缴纳企业所得税;受益人为自然人的,由其缴纳个人所得税,受托人履行扣缴义务。
信托终止环节的税务处理
(1)受托人转移财产,纳税义务与设立环节委托人转移财产相同。
(2)信托财产接收人接受财产时,视其身份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如果是不动产,还应缴纳契税。
需要强调,上述处理是在缺乏明确规定、将信托财产视为受托人财产前提下根据统一税收政策所做的推定,并非既定的信托业务税收政策规定。
(2016-02-22 中国信托业协会中融信托公司)
第三篇:信托业历史演进的国际比较
内容提要:
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的信托业发展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这些性质是在漫长的信托业历史演进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其中以英国、美国、日本的进程最有代表性。对这些国家信托业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理解不同的时代、实际情况对信托业的制度、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也有利于正确理解我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关键词:信托、历史演进、比较、制度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rust’s evolutionkey words: trust evolution comparison system一、引言
我国信托业自诞生之初就显得有些怪异,为数众多的信托公司有信托之名却无信托之实,打着信托公司的旗号经营着与银行相类似的业务,并孕育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但是一味指责信托公司的行为也有失公允,信托公司的金融风险大多是服从地方政府指令的结果,信托公司业务上的“出位”倒毋宁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要解释当时我国信托公司的不规范行为,还要从培养信托公司的土壤中寻找滥觞。我国信托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曾经也在日本信托业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比较两国的制度基点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对比日本信托业如何度过当时的混乱阶段并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分析我国信托业的现状。另一方面世界信托业发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只有理解英美信托业演进的制度基点和发展方向,才能认清信托业的本来面目。本文以下就首先从英美信托业演进的制度基点谈起,分别按照时间和国别的顺序考察世界信托业的历史演进,希望对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借鉴。二、信托业演进的制度基点比较
各国的信托制度是在经济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确立的,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英国和美国信托制度的确立过程是一条典型的制度需求引致制度供给的路径。信托最初起源于变相英国教徒馈赠教会土地这一特殊事件1,随后不断地被效仿,并扩散到一般的遗产继承及其他的财产管理方面。英国最早的信托是个人承办的,主要处理公益事务和私人财产事务。采用这一规则的人数逐渐增多,以至于达到了一定数量的临界点,信托成为社会的一种内在制度2。信托的业务量和业务范围不断增长,信托内部关系协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也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政府感觉到有必要以规范的法律来协调信托的内部关系。随着有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作为外在制度3的信托产生了。英国政府1893年颁布《受托人法》,开始对个人充当受托人承办的信托业进行管理。美国信托业的开端则更加市场化,很少有英国式的官办信托局4等公营机构,基本上都是民办信托机构。美国一方面继承了公民间以信任为基础,以无偿为原则的非营业信托,另一方面一开始就创造性地把信托作为一种事业,用公司组织的形式大范围地经营起来。美国最早完成了个人受托向法人受托的过渡、民事信托向金融信托的转移,为现代信托制度奠定了基础。1853年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专门的信托公司——美国联邦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发展历程中有里程碑的意义。英美的信托制度发展走的是一种渐进式反馈和调整路线,信托制度和信托业的发展都比较平稳。日本的情况与英美有所不同。在日本,信托的制度供给并不是建立在制度需求充分发育的基础之上,而是以一种突发的制度供给方式建立起来的。日本最初建立信托制度,源于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的浪潮,随后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资金缺乏的问题,迅速转化为一种资金筹集的工具。但是没有制度需求的基础,制度供给难免显得单薄,伴随着信托业表面上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深层问题不断生长出来:信托活动极不规范,信托业务特征不明显,多从事中介、信贷、保险等非信托业务;信托公司的资本金不足,信用度低,容易造成对公众利益的损害,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我国信托业的开端与日本有相似之处,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信托公司过多过滥却极少真正意义上的信托业务,成为孕育风险的温床,最主要的原因也在于制度需求的不足。信托的制度需求得以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财产的分散所有,而且社会财富积累程度较高;二是财产所有人对自己财产的保值、增值需求非常强烈。在80年代我国仍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即使到了200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已达8.7万亿元,但其分流方向主要集中在住房、消费、国债、股市等方面,基本没有对信托产生需求。在制度需求发育不足的情况下,一方面信托公司主业不明,作为替代的其他金融业务却很快生长起来。信托公司从事的所谓信托存贷款、信托投资与银行业务无本质差别;信托公司所从事的代理证券发行业务与券商主营业务相冲突;信托公司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与租赁业的业务相重合,信托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中基本没有真正体现信托本质的业务5。另一方面信托公司的投资倾向和方式体现了地方政府,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利益和意志,许多地方政府办的信托公司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附属物,便利了地方政府自筹的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项目,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的行政干预,利润和经营绩效被置于次要地位。这些以前通过出卖政府声誉作抵押来获取国内外客户信任的机制一旦被打破,政府不在充当最后的贷款人时,信托业的信任危机就在所难免。三、信托业演进方向的比较
不同的制度基点导致各国信托业步入了不同的制度变迁路径。其中英国的变迁路径比较保守,美国的变迁路径比较开放,日本的变迁路径则经历了剧烈的震荡。在各自路径依赖的背景下各国信托业逐渐确定了不同的模式作为发展方向。英国信托业自建立之初就走向了以个人信托为主的模式,主要包括民事信托和公益信托。民事信托以承办遗嘱信托为主;公益信托指人们将捐赠或募集的款项交给受托人,指定受托人用受托资金或财物兴办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从个人信托的标的上来说又以土地信托居多。这种特点是与英国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分不开的。英国人一般比较绅士和保守,不愿意把财产进行较高风险的证券信托和金钱信托;英国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不如日美活跃,没有形成证券信托和金钱信托的氛围;另外,英国曾经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很多的殖民地,财产多以不动产表示。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兴起建设的热潮,筑铁路、开矿山的公司纷纷成立,所需的巨额资金大部分通过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来筹集。同时随着产业资本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大批富人,股票和公司债券发行量也日渐增多,客观上需要有更多的代理经营机构。于是有价证券逐渐取代了原来以土地为主的信托对象,美国信托业渐渐确立了以证券信托为主的模式。美国证券信托的繁荣缘于美国的经济环境和风俗习惯:美国较盛行股权制,财产中转化为证券的比例很大,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成熟完善的法制也为美国的证券信托提供了依据和空间。在美国几乎各种信托机构都办理证券信托业务,既为证券发行人服务也为证券购买人或持有人服务,特别是通过表决权信托代理股东执行股东的职能,并在董事会中占有董事的地位,从而参与控制企业。英美的信托业是在内在制度充分发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因此很自然地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日本的信托业制度需求先天发育不足,所以在发展的道路上难免要多经历一些波折。众多的小信托机构大量开展非信托业务,从微观上看符合公司的盈利要求,但从宏观上看不利于整体的金融秩序,迫切需要变更外在制度加以协调。特别是1920年后欧、美各国的经济衰退波及到了日本,使日本信托业初步发展时所形成的各种弊病暴露无遗,信托公司倒闭现象迭起。日本使用了分业经营6这一利器,并对信托机构的规模做出要求,淘汰了大量资金不足的小公司,信托业迅速摆脱了主业缺失、混乱竞争的困境。整顿后的信托公司资本雄厚,信誉良好。但是日本信托业的实际进程也并没有完全按照预期的模式发展:分业经营的政策确立之初,人们是希望日本的信托业能够回归“本业”,即回到英美模式的路子上去,但是实践中开创了金钱信托这一具有日本特色的业务品种,业务量迅速攀升,信托公司开始执行长期金融的职能。日本以金钱信托为主,是与日本的国情有关的。日本居民的财产以货币形态为主,证券及其它资产较少加之没有以其它财产形式交别人管理的习惯,信托机构经营的对象只能是货币形态的金钱信托;金钱信托的收益比商业银行的利息要高,对委托者很有吸引力;而且这种以长期形式存在的金钱信托,又通过贷款信托的方式运用于国家的基础产业项目,适应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我国信托业的起点与日本相似,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日本相似,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与日本相似。2001年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信托业开始步入规范运行的轨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原则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保留一至两家信托公司。截至2003年3月,全国239家信托公司,应彻底退出信托市场、摘去信托机构牌子的有160家左右,已对外公告摘牌的公司达118家;剩下的80家左右将合并保留为60家左右,其中80家中的44家已经经过重新审核登记,合并保留为42家7。分业经营、兼并重组能够更好地监控信托公司的资金投向,控制金融风险,保障委托人的利益,是整顿金融秩序、规范信托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信托业下一步到底向何处去,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国目前拥有大量财富的个人,往往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经营者,本身就是理财的强者,委托信托公司理财的愿望不强,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使得这些拥有大量财富的个人,本身处于资金需求者的地位,没有长期闲置的资金可供信托公司管理,我国仍然缺乏民事信托的基础;信托公司虽然可以从事证券的委托发行,也可以组织基金进入证券市场,但相对于一般的证券公司与基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短期内走英美模式比较困难;日本信托业兴起之初,银行业也是刚刚发展,因此信托业有可能从银行业手中分得长期金融这一蛋糕,但我国银行业的根基比信托业牢固的多,即使在长期金融方面信托业也很难占据优势地位,因此也不可能照搬日本的老路。我国信托业的突破口到底在什么地方,确实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全面整顿之后信托业的亮点主要集中公共项目上。这与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我国正处在政府职能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共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正在逐渐脱钩。银行能够为公共项目融资却难以插手公共项目的具体管理,同时进行筹资和管理却正是信托公司的优势所在。并且这些项目一般都有政府信用做担保,较容易取得委托人的信任。目前我国发展势头旺盛的集合资金信托大部分集中于公共项目,如上海外环隧道项目、长春生态环保项目、长春基础设施项目、滨海新区管网设施、建设绍兴文化街开发等。四、现代信托业演进特点的比较
在确立了各自的发展特色之后,世界信托业向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在这一阶段,各国信托业之间个性方面的发展逐渐停止,代之以共性方面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信托业出现了相似的演进趋向。我国信托业虽然还位于发展方向的初探阶段,但毕竟处在世界信托业的大环境之下,所以不可能不留下这种大趋势的印记。1.共同趋向在信托业内部表现为信托财产的集中。英国信托业集中在国民威斯敏斯特银行,巴克莱银行,米特兰银行和劳埃德银行等四大银行所设立的信托部和信托公司中,这四家占了英国全部法人信托资产的90%。美国信托业基本上已为本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商业银行所设立的信托部所垄断,专业信托公司很少。目前位居美国前100名的大银行管理的信托财产占全美国信托财产的80%左右,处于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1950年之后,由于政府严格信托业的审批,日本的信托业便一直集中在主要七家信托银行手中。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金融持续萧条,日本的信托业不断合并重组,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如东京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合并,合并后总资产达87万亿日元,成为世界第五大银行,2000年1月1日,td银行完成了对ct财团的收购,建立了道明财务集团。由于我国信托公司历史上多数基本是由国家创办和经营的,许多地方政府办的信托公司甚至演变成地方政府的附属物,主要服务于地方政府自筹的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所以信托投资公司从一开始就承担了一部分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强化的效应就是信托机构业务发展空间的条块分割,地域性极强,各信托机构之间基本没有合作,同时也较少竞争。通过清理整顿,我国信托公司由1998年的1000多家减少到60家,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缩减,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信托公司的数量还是明显偏多,行业的集中度较低。目前大多数信托机构对股本结构、企业模式、内控机制、管理体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和市场化标准进行了重大调整,基本消除了以前行政干预严重,按行政命令办事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信托业的兼并重组正在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市场导向,不分行政区域的全方位竞争态势初现雏形,新疆金新信托、新疆国投、厦门联合信托、青海庆泰大举入驻上海就是这种跨地区竞争信号之一。2.共同趋向在信托业外部表现为信托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同性化。现在国外信托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机构交叉,紧密融合,使信托机构这一独立的金融机构概念变得模糊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银行兼营信托业务和信托机构从事银行业务十分普遍,有的是银行内部有信托,有的是信托银行化。尽管在银行内部或信托机构内部,银行与信托的两个部门是明确分开的,二者在性质和业务重点上不同,内部结算也自成体系,但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而且信托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与银行所提供的也无明显差别。在美国,几乎每家银行都有专门开展信托业务的分支机构,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托品种。此外,信托与证券的结合也是前所未有的紧密,两者之间在证券业务上表现为既竞争又合作。在日本,信托机构分担证券业务的倾向明显,证券投资业务日益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民储蓄形式逐渐从存款和信托转向证券的趋势。不少国家在信托机构经营证券业务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法律限制。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金融监管还缺乏力度,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意识不高,内部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得以建立,所以目前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是必要的。但是经营上的分业并不阻碍业务上的合作,这种合作首先是体现在零售业务的互相配合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来看,信托投资公司利用其他金融机构的零售渠道推销产品,在目前其他金融机构零售业务品种单一、业务量小的情形下,将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其次,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业务特别是基金业务,需要有托管银行和推介机构的强力支撑,这就构成了信托与银行的深层次的合作,在信托公司开展业务的同时增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而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再次,信托投资公司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要通过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渠道,同时信托投资公司也是证券市场上的大型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信托公司的多元化手段与证券公司的专属性资质相结合,必然会形成强强联合的倍增效应。
五、结语
基于对英、美、日三个国家三个阶段信托业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分析,结合我国信托业改革开放以来信托业成长历程的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制度需求是推动信托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制度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勉强推出制度供给,会使信托业偏离本来意义上的方向,这时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纠正原有的制度供给。2.信托业的发展方向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确定的,各国的传统、风俗、习惯则是决定信托业发展方向的深层次原因。3.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混业经营和兼并重组已经成为潮流,我国信托业也已经表现出这方面的苗头。根据比较分析,我国信托业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完善信托公司的市场准入和推出机制,使信托公司的规模和数量由信托的市场需求决定。2.根据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情况,相应地、及时地在制度上进行微调,让市场决定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方向。3.为信托公司间基于市场行为的兼并重组提供制度便利。4.为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制度保障。1、13世纪英国颁布了没收法,禁止将土地捐赠给教会,否则一概没收。为规避法律,13世纪中期英国教徒将其土地以转让为名而移交给社会上的某人,实际上却是委托该人为教会的利益而经营该土地,并将该土地所生收益全部交给教会。这种做法被称为use制,尽管不能使教会取得该被转让土地的所有权,却能使其享受由该土地所生的全部利益。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19页——130页
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0页——142页
4、1908年英国成立“官营受托局”,实行以法人身份依靠国家经费来受理信托业务。5、这与所谓的“金融百货公司”发展方向有所区别。“金融百货公司”表现为各金融部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混业经营;而我国当时的情况是主业缺失基础上的混乱经营。6、日本政府于1922年制定了《信托法》和《信托业法》,谋求信托概念的明确和信托制度的健全,实现了信托业和银行业的分离。此后一直到90年代,除了二战期间和战后恢复的短暂时期外,日本金融业实行的都是信托业与银行业相分离的政策。第四篇: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推荐)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
国信托业峰会”召开前夕,应中国信托业协会副会长王丽娟女士邀请,公司董事长翁先定先生亲自执笔,写成《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前中国信托业的历史源起、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等诸方面进行了回顾、解读和展望,并对信托业自身定位及制度设计提出独到见解。文结合了翁先定董事长20余年的金融及信托行业工作经验,全文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可谓是对目前新闻传媒对信托行业舆论上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一文在2010年中国信托业峰会期间获得强烈反响。信托业协会方面曾专门致电,请求将此文公开刊出。经2月6日在《金融时报》发表,后获“中国金融网”、“中国经济网”、“金融界”、“中金在线”、“和讯网”、“中国网”等主华信托乃至整个行业的中长期发展都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全文转载,以供我司员工学习交流。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
2010年12月07日 06:52来源: 金融时报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命运也必将烙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深烙印。
与过
国信托业已走过的历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学客观评价中国信托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业的功与过是原生性的。信托业诞生的年代中国没有财富阶层,没有要素市场,没有私有财产。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催生了中国信托业务,而国内金融制度满足不了需求。但是为什么恰恰选择了信托业而不是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组织呢?是信托制度的特殊理论和法律意义上应该是资本市场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石。如果说传统银行从事的金融业务属于自营性资金业务,那么,其余代理性信托制度基础上的。因此,信托制度在英国发源时最初是以个人财产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安排,以后随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推广已逐域。当时的中国现代金融业刚刚起步,信托平台可以承载改革开放对金融制度配套要求的所有希望。因此,信托引入中国成为历史的赋予了信托业的历史使命,在这种背景下,信托业无市场基础、从业人员无职业化训练、监管机构缺乏监管理论与实际,可以说信托家庭无教、政府也无能管理”的环境中,在成长中产生问题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客观认识信托业的功过是非,片面指责信托业业的功大于过。信托业的“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信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金融创新的母体。从资机构类型无一不是发展于信托平台而随着市场扩大、业务成熟后逐步独立于母体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与机构的。二是引进外资。80年外商业贷款大部分是由信托引入的,相当一部分大项目的设备是由信托以租赁方式引入的。三是筹集建设资金。在改革开放初期,融尤其是计划外的市场经济组织的需求银行更难以满足,信托在筹措资金、促进金融资金市场形成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四是培育现代金国资本市场及现代金融业建立与发展的人才培养是在信托平台上完成的。到今天为止,资本市场的高级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在信托何方
信托业正处在重生的征途上。信托公司路在何方的答案可能要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信托公司是否还有独立的路可走,也就是能否找营模式;二是路在哪里,实际上就是信托公司的目标市场或者说业务范围怎么定。
司是否有独立的路可走,应该说各个方面在认知上有较大差距。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类。一类认为信托发展前景广阔,既能混业经营,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信托业已走到尽头,它既与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有交叉,又充当银行规避监管的通道,信托功能完全可以由其他机国仍然有路可走。主要依据有三点,一是中国金融制度的计划经济特点并未消失,在其他要素市场高度市场化甚至过度市场化的同时理为主,存在浓厚的计划经济特色。只有信托公司在产品创新自主定价定量方面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在这种金融管理体制下,金贷款及公募股票及债券市场之外,存在着巨大的民间市场化的资金需求与供给市场,这个私募性民间资金市场是信托公司的广阔天地底市场化,信托公司的历史责任就尚未完成。二是中国金融市场尚处于高速成长中,市场需求巨大。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市场仍然第一代创业企业家退休潮的来临,中国金融业将步入财富管理黄金时代。金融市场细化,金融产品创新将继续,在此过程中,具有天三是中国金融业仍以分业管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界限相对严格,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为信托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业务定位
司业务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排他性业务,也可以称为主营业务;另一个是兼营业务,可以与多类机构共享。
要就信托主营业务的界定提供一些建议。
营业务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从私募金融市场业务服务商的角度定位;另一个是从信托制度衍生的金融服务功能来定位。私募市场金融服务商的定位。按照中国金融市场的管理理论,资金经营及信用管理属国家统一管理的特许业务,一般工商企业不得经上主要由银行经营,资本市场公开发行的股票、债券、基金主要由证券公司、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授权经营。但是对于私募性质的货尚未介入。挂牌金融机构也只有信托公司、典当行,其中信托公司是主要服务提供商。私募金融市场按资金市场可细分为两大类,一募性投行业务。主体包括民营、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公开发行债券、股票及银行贷款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转而通过以是固定收益方式、股权投资及夹层融资,融资成本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另一类是为资金所有者提供投资及理财服务的私募性资产管人机构。其服务需求为追求比银行存款及公募性金融产品更高回报或更为安全或流动性更强的资产组合。这种私募性质的金融市场,于既无明确的合法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法规,民间借贷掮客、担保公司、私募基金、典当公司都介入其中,导致市严重影响到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随着第一代创富阶层的退休,个人投资能力的提高,私募性金融市场将继续扩大和发展。近年来信了主力地位。但由于在政策法规层面尚无足够的政策依据,信托公司在这个市场的业务拓展受到了严格限制,难以满足市场的客观需如,证监会正在确定合伙制PE的统一管理办法,一旦明确下来,信托公司又面临被驱逐的危险。还有像诺亚这样的非持牌机构可以财服务,而信托公司却在销售上被捆住手脚。
自身优势决定它是私募金融市场的最佳服务商。既然信托公司已成为私募金融市场的领导者,而信托公司服务介入又对分流投资渠道金融秩序有重要作用,那么,通过必要的政策将信托公司定位为私募金融市场的排他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不仅对信托业的发展具有现完善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制度衍生的金融服务功能可以定位为信托业的排他性主营业务。资金与信用经营活动中有信托制度安排的都应该由信托公司专营,但外,例如基金管理公司。基于这样的观点,至少信托公司可以在四个方面有自己的排他性服务领域。一是在理财市场上,信托既是最密性要求较高的高端理财平台。二是在证券化市场上,信托公司应该是垄断性托管机构,它既可充当证券化过程中SPV之功能,也可管机构,代表投资人监管处置抵押财产。三是在年金管理、破产清盘过程中充当法定托管机构。四是在公益基金的设立中充当发起及
第五篇:中国信托业的历史与现状[推荐]
中国信托业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的信托业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浙江兴业银行开办具有信托性质的出租保管箱业务;1919年聚兴城银行上海分行成立的信托部;1922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将保管部改为信托部并开办个人信托存款业务。这是我国最早经营信托业务的三家金融机构,标志着中国信托业的开始。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信托存在的客观条件消失,到50年代中期信托业务全部停办。1979年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的信托业务得到恢复。从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至今,信托业子啊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经曲折,几经调整。
中国信托业的第一次整顿发生在1982年。当时的基建投入规模过大,其中尤以信托贷款的方式的进入为甚。为了加强对信托投资业务的管理和改良基建投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信托行业进行整顿。
第二次整顿发生在1985年,起因是1984年以前大量使用信托方式进行信贷过大,而信托资金来源却不明朗,容易造成金融信贷过快增长而造成失控。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框定信托资金来源。
第三次整顿是在1988年,此前信托投资公司数量飞速膨胀,“三乱”(乱集资、乱拆借、乱贷款)现象严重,国务院决定整肃金融环境。
第四次整顿是在1995年,原因主要是信托公司存在高息揽存等违规行为。主要事件为“中农信”1994年被关闭,“中银信”被广发行接管。此次整顿促成四大国有银行与信托脱钩。最后一次整顿发生在1999年。1999奶奶3月,国务院下宣布中国信托业第五次情理整顿开始,原则为“信托为本、分业经营、规模经营、分类处置”。
始于1998年广东国投破产案的第五次整顿被认为是信托业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在这次情理整顿中,《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相继颁布和实施,监管层本着“坚决把信托办成真正的信托,不让有问题的公司留下来”的态度,将众多规模小、资不抵债的公司撤销,现有的239家信托公司最终被批准重新登记的将只有60家左右。
伴随着第五次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整顿和“一法两制”的出台,大多数信托机构子啊股本结构、企业模式、内部控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和市场化标准进行了重大调整,一些观念超前、极致灵活的信托投资公司已开 始统筹安排其发展战略。
信托业现在虽然很热,但并没有成为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因为通过信托融资的费用要高于银行贷款。在目前银行借贷的形式下,房地产信托资金的使用跟多的体现为“过桥贷款”的性质。对于某些自有资金不足,项目进度未达到银行贷款条件的房地产项目,通过信托融资获取自己用于征地、拆迁等前期投入。当项目启动并达到银行贷款的条件,开发商就会改用银行贷款进行项目的建设。
中国信托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官办”,各信托公司实际成了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全功能金融机构,集银行、证券、投资、信托、租赁、收购兼并等业务于一身。政府的支持虽对信托公司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却并不能为其提供合法的信誉担保。并且行政性的管理大大削弱了信托公司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能力,不利于健康的信托市场机制,专业化、高素质的信托理财机构及其高水准的现代化理财专业人才的成长。
中国信托业的另一特征在于业务范围不清。放开时,信托业业务扩展得比其它金融业更广。包括一些银行系统下设的信托公司,也并没有专注信托业,而涉足银行的主业务。资金来源上的变相吸收存款、变相发行债券、举借外债、大规模集资等,涉足面极广;资金运用上信贷、投资、收购、同业拆放、租赁等皆做,不仅股票、债券,还包括实业。而整顿调整、加强监管后,信托业退出银行、证券主业务,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又难以收回,突然进入冬眠期。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信托业首先要特定业务范围,回归本业,积极开拓符合本行业功能特点的理财主业务,避免与其它金融业在资金来源和运用上的冲突。然而,回归本业单靠信托业是不可能实现的。不仅信托业要退出银行、证券业的主业务;其他金融业也应专营本业,淡出信托资产的理财业务,让位于信托业。
其次,要处理好信托业与其它金融业,尤其是与银行的关系,在资金来源和运用方面,各金融业如何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是信托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同时,两者各自发挥特长,互补互利。富士银行将银行客户的属于金融资产运用管理的信托理财业务,积极地介绍给富士信托公司。富士信托公司则为富士银行的客户和银行主业务提供有关的辅助性、补充性业务。
不仅两者的基本业务范围和经营目的不同,针对同一具体业务、同一客户、甚至同一项目,两者也有合理的分工。例如,信托公司为银行信贷主业务的客户管理资金往来账户;运用账户上临时性的多余资金,为客户盈利;为银行项目融资主业务管理资金,接受支付资金往来,运用尚未实际到位的闲置资金等;为银行的租赁主业务掌管租赁物产;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和运用金融资产;为银行发行或担保的各种企业债券、以及政府债券的发行,代理事务性的收发管理服务;管理和运用银行主业务的担保资产,包括将现金担保资金运用于定期存款或低风险的基金市场或政府债券等,为客户获取利润。
银行可严密地监控其下设的信托公司严格按照法规运作,专注信托业务,限制其涉足银行和其它金融业的主业务。也可有效地防御金融风险对信托公司和银行本身的冲击。当金融风险来临时,资金来源和运用缺乏固定、直接保证的信托公司,如同其它非银行金融业一样首当其冲。银行总是首先减少其下属的信托公司的业务种类和规模,降低金融风险冲击导致的损失。当然,不可否认,信托、证券、投资银行、租赁等大批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了国际大型商业银行防御金融风暴、永远不倒的防线和牺牲品。
国际信托公司的业务种类丰富,经营形式多样。国际银行与这些信托公司在长期发展、不断调整、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业务上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以求共赢的经验,对中国信托业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当然,形式上的照搬模仿是难以推动信托业在中国健康发展的,必须要在现代化金融市场亲手经办大量错综复杂的案例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才能在引进现代化信托业前,准确地预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尤其要精通国际信托业的风险控制和追求效益的经营理念、高效率的严密管理机制、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操作、监控系统等。一支具有丰富国际信托实战经验、熟悉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推动中国信托业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