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信托业发展历史简介
美国信托业发展历史简介
来源:诺亚财富时间:2010年8月3日【字体:大中小】
二战后,美国政府采取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由此,美国资本市场急速扩大,有价证券的发行量不断上升,信托投资业也大规模发展,业务活动从现金,有价证券经营直到房地产,业务范围,经营手段都时有翻新。
二战至今,美国信托业基本上已为本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商业银行所垄断,由商业银行信托部兼营。自从银行从事信托业务以后,美国信托业由原来的信托兼营银行业务,发展为目前商业银行兼营信托业务的格局。据统计,全美约有420多家银行兼营信托业务,信托业务已成为美国商业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美国信托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美国的专业信托机构不多,信托公司与银行拥有同等的地位。美国是世界上证券业最发达的国家,而美国却不允许商业银行经营证券的买卖及在公司中参股,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为此而设立证券信托部代为经营,这也是美国信托制度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信托业务与银行业务分别管理。美国法律允许信托公司与银行相互兼营业务,但有关法律又规定,信托业务与银行业务在银行内部必须严格按照部门职责进行分工,实行分别管理,分别核算信托投资收益实绩分红的原则。同时,还禁止参加银行工作的人员担任受托人或共同受托人,以防止信托当事人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普遍开展有价证券业务。这是美国金融信托业务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美国,几乎各种信托机构都办理证券信托业务,既为证券发行人服务,也为证券购买人或持有人服务。特别是商务管理信托,代理股东执行股东的职能,并在董事会中占有董事的地位,从而参与控制企业。美国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有一半多用于股票和债券业务。
三、个人信托与法人信托相互交替。美国的个人信托业与法人信托业发展都很迅速,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交替出现。遇到经济发展不景气时,个人信托会迅速超过法人信托办
理的业务量;如果遇到经济回升,法人信托又会超过个人信托的业务量。因此,从个人信托与法人信托业务的起伏变化,可以大致了解美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
四、严格管理信托从业人员。美国十分重视企业的管理。从信托业务的特性出发,他们对信托从业人员制订了严格的规则和注意事项:(1)禁止从业人员向银行客户购买或出售信托资产;(2)禁止从业人员向顾客收受礼物或参与信托帐户收入的分配;(3)禁止从业人员谈论或泄露信托业务以及有关顾客的情况;(4)任何一个参加银行工作的人员,不能担任受托人或共同受托人,以避免同银行进行业务上的竞争。
第二篇:信托业历史演进的国际比较
内容提要:
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的信托业发展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这些性质是在漫长的信托业历史演进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其中以英国、美国、日本的进程最有代表性。对这些国家信托业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理解不同的时代、实际情况对信托业的制度、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也有利于正确理解我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关键词:信托、历史演进、比较、制度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rust’s evolutionkey words: trust evolution comparison system一、引言
我国信托业自诞生之初就显得有些怪异,为数众多的信托公司有信托之名却无信托之实,打着信托公司的旗号经营着与银行相类似的业务,并孕育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但是一味指责信托公司的行为也有失公允,信托公司的金融风险大多是服从地方政府指令的结果,信托公司业务上的“出位”倒毋宁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要解释当时我国信托公司的不规范行为,还要从培养信托公司的土壤中寻找滥觞。我国信托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曾经也在日本信托业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比较两国的制度基点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对比日本信托业如何度过当时的混乱阶段并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分析我国信托业的现状。另一方面世界信托业发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只有理解英美信托业演进的制度基点和发展方向,才能认清信托业的本来面目。本文以下就首先从英美信托业演进的制度基点谈起,分别按照时间和国别的顺序考察世界信托业的历史演进,希望对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借鉴。二、信托业演进的制度基点比较
各国的信托制度是在经济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确立的,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英国和美国信托制度的确立过程是一条典型的制度需求引致制度供给的路径。信托最初起源于变相英国教徒馈赠教会土地这一特殊事件1,随后不断地被效仿,并扩散到一般的遗产继承及其他的财产管理方面。英国最早的信托是个人承办的,主要处理公益事务和私人财产事务。采用这一规则的人数逐渐增多,以至于达到了一定数量的临界点,信托成为社会的一种内在制度2。信托的业务量和业务范围不断增长,信托内部关系协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也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政府感觉到有必要以规范的法律来协调信托的内部关系。随着有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作为外在制度3的信托产生了。英国政府1893年颁布《受托人法》,开始对个人充当受托人承办的信托业进行管理。美国信托业的开端则更加市场化,很少有英国式的官办信托局4等公营机构,基本上都是民办信托机构。美国一方面继承了公民间以信任为基础,以无偿为原则的非营业信托,另一方面一开始就创造性地把信托作为一种事业,用公司组织的形式大范围地经营起来。美国最早完成了个人受托向法人受托的过渡、民事信托向金融信托的转移,为现代信托制度奠定了基础。1853年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专门的信托公司——美国联邦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发展历程中有里程碑的意义。英美的信托制度发展走的是一种渐进式反馈和调整路线,信托制度和信托业的发展都比较平稳。日本的情况与英美有所不同。在日本,信托的制度供给并不是建立在制度需求充分发育的基础之上,而是以一种突发的制度供给方式建立起来的。日本最初建立信托制度,源于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的浪潮,随后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资金缺乏的问题,迅速转化为一种资金筹集的工具。但是没有制度需求的基础,制度供给难免显得单薄,伴随着信托业表面上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深层问题不断生长出来:信托活动极不规范,信托业务特征不明显,多从事中介、信贷、保险等非信托业务;信托公司的资本金不足,信用度低,容易造成对公众利益的损害,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我国信托业的开端与日本有相似之处,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信托公司过多过滥却极少真正意义上的信托业务,成为孕育风险的温床,最主要的原因也在于制度需求的不足。信托的制度需求得以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财产的分散所有,而且社会财富积累程度较高;二是财产所有人对自己财产的保值、增值需求非常强烈。在80年代我国仍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即使到了200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已达8.7万亿元,但其分流方向主要集中在住房、消费、国债、股市等方面,基本没有对信托产生需求。在制度需求发育不足的情况下,一方面信托公司主业不明,作为替代的其他金融业务却很快生长起来。信托公司从事的所谓信托存贷款、信托投资与银行业务无本质差别;信托公司所从事的代理证券发行业务与券商主营业务相冲突;信托公司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与租赁业的业务相重合,信托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中基本没有真正体现信托本质的业务5。另一方面信托公司的投资倾向和方式体现了地方政府,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利益和意志,许多地方政府办的信托公司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附属物,便利了地方政府自筹的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项目,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的行政干预,利润和经营绩效被置于次要地位。这些以前通过出卖政府声誉作抵押来获取国内外客户信任的机制一旦被打破,政府不在充当最后的贷款人时,信托业的信任危机就在所难免。三、信托业演进方向的比较
不同的制度基点导致各国信托业步入了不同的制度变迁路径。其中英国的变迁路径比较保守,美国的变迁路径比较开放,日本的变迁路径则经历了剧烈的震荡。在各自路径依赖的背景下各国信托业逐渐确定了不同的模式作为发展方向。英国信托业自建立之初就走向了以个人信托为主的模式,主要包括民事信托和公益信托。民事信托以承办遗嘱信托为主;公益信托指人们将捐赠或募集的款项交给受托人,指定受托人用受托资金或财物兴办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从个人信托的标的上来说又以土地信托居多。这种特点是与英国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分不开的。英国人一般比较绅士和保守,不愿意把财产进行较高风险的证券信托和金钱信托;英国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不如日美活跃,没有形成证券信托和金钱信托的氛围;另外,英国曾经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很多的殖民地,财产多以不动产表示。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兴起建设的热潮,筑铁路、开矿山的公司纷纷成立,所需的巨额资金大部分通过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来筹集。同时随着产业资本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大批富人,股票和公司债券发行量也日渐增多,客观上需要有更多的代理经营机构。于是有价证券逐渐取代了原来以土地为主的信托对象,美国信托业渐渐确立了以证券信托为主的模式。美国证券信托的繁荣缘于美国的经济环境和风俗习惯:美国较盛行股权制,财产中转化为证券的比例很大,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成熟完善的法制也为美国的证券信托提供了依据和空间。在美国几乎各种信托机构都办理证券信托业务,既为证券发行人服务也为证券购买人或持有人服务,特别是通过表决权信托代理股东执行股东的职能,并在董事会中占有董事的地位,从而参与控制企业。英美的信托业是在内在制度充分发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因此很自然地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日本的信托业制度需求先天发育不足,所以在发展的道路上难免要多经历一些波折。众多的小信托机构大量开展非信托业务,从微观上看符合公司的盈利要求,但从宏观上看不利于整体的金融秩序,迫切需要变更外在制度加以协调。特别是1920年后欧、美各国的经济衰退波及到了日本,使日本信托业初步发展时所形成的各种弊病暴露无遗,信托公司倒闭现象迭起。日本使用了分业经营6这一利器,并对信托机构的规模做出要求,淘汰了大量资金不足的小公司,信托业迅速摆脱了主业缺失、混乱竞争的困境。整顿后的信托公司资本雄厚,信誉良好。但是日本信托业的实际进程也并没有完全按照预期的模式发展:分业经营的政策确立之初,人们是希望日本的信托业能够回归“本业”,即回到英美模式的路子上去,但是实践中开创了金钱信托这一具有日本特色的业务品种,业务量迅速攀升,信托公司开始执行长期金融的职能。日本以金钱信托为主,是与日本的国情有关的。日本居民的财产以货币形态为主,证券及其它资产较少加之没有以其它财产形式交别人管理的习惯,信托机构经营的对象只能是货币形态的金钱信托;金钱信托的收益比商业银行的利息要高,对委托者很有吸引力;而且这种以长期形式存在的金钱信托,又通过贷款信托的方式运用于国家的基础产业项目,适应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我国信托业的起点与日本相似,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日本相似,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与日本相似。2001年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信托业开始步入规范运行的轨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原则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保留一至两家信托公司。截至2003年3月,全国239家信托公司,应彻底退出信托市场、摘去信托机构牌子的有160家左右,已对外公告摘牌的公司达118家;剩下的80家左右将合并保留为60家左右,其中80家中的44家已经经过重新审核登记,合并保留为42家7。分业经营、兼并重组能够更好地监控信托公司的资金投向,控制金融风险,保障委托人的利益,是整顿金融秩序、规范信托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信托业下一步到底向何处去,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国目前拥有大量财富的个人,往往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经营者,本身就是理财的强者,委托信托公司理财的愿望不强,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使得这些拥有大量财富的个人,本身处于资金需求者的地位,没有长期闲置的资金可供信托公司管理,我国仍然缺乏民事信托的基础;信托公司虽然可以从事证券的委托发行,也可以组织基金进入证券市场,但相对于一般的证券公司与基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短期内走英美模式比较困难;日本信托业兴起之初,银行业也是刚刚发展,因此信托业有可能从银行业手中分得长期金融这一蛋糕,但我国银行业的根基比信托业牢固的多,即使在长期金融方面信托业也很难占据优势地位,因此也不可能照搬日本的老路。我国信托业的突破口到底在什么地方,确实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全面整顿之后信托业的亮点主要集中公共项目上。这与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我国正处在政府职能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共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正在逐渐脱钩。银行能够为公共项目融资却难以插手公共项目的具体管理,同时进行筹资和管理却正是信托公司的优势所在。并且这些项目一般都有政府信用做担保,较容易取得委托人的信任。目前我国发展势头旺盛的集合资金信托大部分集中于公共项目,如上海外环隧道项目、长春生态环保项目、长春基础设施项目、滨海新区管网设施、建设绍兴文化街开发等。四、现代信托业演进特点的比较
在确立了各自的发展特色之后,世界信托业向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在这一阶段,各国信托业之间个性方面的发展逐渐停止,代之以共性方面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信托业出现了相似的演进趋向。我国信托业虽然还位于发展方向的初探阶段,但毕竟处在世界信托业的大环境之下,所以不可能不留下这种大趋势的印记。1.共同趋向在信托业内部表现为信托财产的集中。英国信托业集中在国民威斯敏斯特银行,巴克莱银行,米特兰银行和劳埃德银行等四大银行所设立的信托部和信托公司中,这四家占了英国全部法人信托资产的90%。美国信托业基本上已为本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商业银行所设立的信托部所垄断,专业信托公司很少。目前位居美国前100名的大银行管理的信托财产占全美国信托财产的80%左右,处于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1950年之后,由于政府严格信托业的审批,日本的信托业便一直集中在主要七家信托银行手中。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金融持续萧条,日本的信托业不断合并重组,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如东京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合并,合并后总资产达87万亿日元,成为世界第五大银行,2000年1月1日,td银行完成了对ct财团的收购,建立了道明财务集团。由于我国信托公司历史上多数基本是由国家创办和经营的,许多地方政府办的信托公司甚至演变成地方政府的附属物,主要服务于地方政府自筹的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所以信托投资公司从一开始就承担了一部分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强化的效应就是信托机构业务发展空间的条块分割,地域性极强,各信托机构之间基本没有合作,同时也较少竞争。通过清理整顿,我国信托公司由1998年的1000多家减少到60家,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缩减,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信托公司的数量还是明显偏多,行业的集中度较低。目前大多数信托机构对股本结构、企业模式、内控机制、管理体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和市场化标准进行了重大调整,基本消除了以前行政干预严重,按行政命令办事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信托业的兼并重组正在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市场导向,不分行政区域的全方位竞争态势初现雏形,新疆金新信托、新疆国投、厦门联合信托、青海庆泰大举入驻上海就是这种跨地区竞争信号之一。2.共同趋向在信托业外部表现为信托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同性化。现在国外信托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机构交叉,紧密融合,使信托机构这一独立的金融机构概念变得模糊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银行兼营信托业务和信托机构从事银行业务十分普遍,有的是银行内部有信托,有的是信托银行化。尽管在银行内部或信托机构内部,银行与信托的两个部门是明确分开的,二者在性质和业务重点上不同,内部结算也自成体系,但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而且信托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与银行所提供的也无明显差别。在美国,几乎每家银行都有专门开展信托业务的分支机构,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托品种。此外,信托与证券的结合也是前所未有的紧密,两者之间在证券业务上表现为既竞争又合作。在日本,信托机构分担证券业务的倾向明显,证券投资业务日益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民储蓄形式逐渐从存款和信托转向证券的趋势。不少国家在信托机构经营证券业务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法律限制。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金融监管还缺乏力度,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意识不高,内部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得以建立,所以目前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是必要的。但是经营上的分业并不阻碍业务上的合作,这种合作首先是体现在零售业务的互相配合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来看,信托投资公司利用其他金融机构的零售渠道推销产品,在目前其他金融机构零售业务品种单一、业务量小的情形下,将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其次,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业务特别是基金业务,需要有托管银行和推介机构的强力支撑,这就构成了信托与银行的深层次的合作,在信托公司开展业务的同时增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而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再次,信托投资公司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要通过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渠道,同时信托投资公司也是证券市场上的大型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信托公司的多元化手段与证券公司的专属性资质相结合,必然会形成强强联合的倍增效应。
五、结语
基于对英、美、日三个国家三个阶段信托业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分析,结合我国信托业改革开放以来信托业成长历程的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制度需求是推动信托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制度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勉强推出制度供给,会使信托业偏离本来意义上的方向,这时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纠正原有的制度供给。2.信托业的发展方向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确定的,各国的传统、风俗、习惯则是决定信托业发展方向的深层次原因。3.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混业经营和兼并重组已经成为潮流,我国信托业也已经表现出这方面的苗头。根据比较分析,我国信托业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完善信托公司的市场准入和推出机制,使信托公司的规模和数量由信托的市场需求决定。2.根据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情况,相应地、及时地在制度上进行微调,让市场决定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方向。3.为信托公司间基于市场行为的兼并重组提供制度便利。4.为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制度保障。1、13世纪英国颁布了没收法,禁止将土地捐赠给教会,否则一概没收。为规避法律,13世纪中期英国教徒将其土地以转让为名而移交给社会上的某人,实际上却是委托该人为教会的利益而经营该土地,并将该土地所生收益全部交给教会。这种做法被称为use制,尽管不能使教会取得该被转让土地的所有权,却能使其享受由该土地所生的全部利益。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19页——130页
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0页——142页
4、1908年英国成立“官营受托局”,实行以法人身份依靠国家经费来受理信托业务。5、这与所谓的“金融百货公司”发展方向有所区别。“金融百货公司”表现为各金融部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混业经营;而我国当时的情况是主业缺失基础上的混乱经营。6、日本政府于1922年制定了《信托法》和《信托业法》,谋求信托概念的明确和信托制度的健全,实现了信托业和银行业的分离。此后一直到90年代,除了二战期间和战后恢复的短暂时期外,日本金融业实行的都是信托业与银行业相分离的政策。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简介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的基本矛盾中,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中国早期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近代工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到1919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中国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工人阶级从产生时起,就不断地进行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罢工的次数日益增多,罢工的规模急剧扩大,开始参加规模较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斗争。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本阶级政党的领导,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物质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为了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人民进行过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包括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最后都失败了。近代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新型的先进的阶级来领导。这个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身上。中国工人阶级除具有世界一般工人阶级的优点外,还具有斗争最坚决最彻底、集中程度高,易于形成强大政治力量、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联盟等本身独特的优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革命、最进步、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工人阶级有力量、有能力肩负起历史责任,发挥决定性作用,领导中国革命达到胜利。
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一直苦苦寻找救国之路,诚心诚意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这些“先生”并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他们总是欺负自己的“学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现实,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在黑暗中继续摸索新的出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学习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在近代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地村人。他在1913年至1916年留学日本期间,就注意研究社会主义思潮。1918年,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并满怀豪情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中国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是把三大原理联络起来的“一条金线”。同年7月,他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驳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诬蔑,强调对中国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从而维护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会议。但会议拒绝中国正当要求,还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日本。北洋军阀代表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中国各阶层人民强烈愤怒。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签和约、严惩亲日派卖国贼。5日,为抗议反动军警的镇压,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陈独秀、李大到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发挥了政治领导作用和组织上的骨干作用。北京学生的斗争得到各地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6月3日以后,上海、北京、唐山等地工人先后举行声援学生的大罢工。从此,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了运动的主力军。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坚决斗争下,运动取得胜利。五四运动是在中华民族灾难空前深重,各种矛盾交织激化的条件下,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壮大的条件下爆发的,并以其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使中国革命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形成自觉的工人运动,不断提高斗争水平,产生组织起工人阶级政党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只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指导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准备到正式建立的过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它的伟大作用。因此,一大批先进分子纷纷到工厂、煤矿等地方,调查工人生活,开办工人夜校,讲解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主义,发挥桥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逐步地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加深人,知识分子和工人当中都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1年7月23日到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李达、毛泽东、董必武、王烬美、张国焘等十多人,代表了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和组织原则;会议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首先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历史阶段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中间路线”遭到破产,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全面建设(1949-至今)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思想体系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
1.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做出的历史性决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科学发展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小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全党发扬光大。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倡“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这“四种风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
第四篇:“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简介
“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简介
(上世纪,下同)20s 二十年代
某种形式的购物中心实际上已存在了1000多年,如古时候的广场市场、集市和海港商贸区。包括各种形式的现代购物中心,小到郊外小的条状的购物中心,大到百万平方英尺的超级地区摩尔,其起源均在二十世纪20年代。
跨出市中心开发商店的理念通常认为是属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州市J.C.Nichols的。他的“乡村俱乐部购物广场”开业于1922年。它作为商业区建造以适应大规模居民区的发展。它的特点是统一的建筑;很多铺位和露天停车位;作为一个单元统一管理和经营。
二十世纪下叶,汽车开始阻塞大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小的条状的购物中心建在郊外。购物中心通常以超级市场和药店作为锚店,其它便利型商店作为补充。典型的设计是门前有停车场空间的商店排成直线形。1928年开业,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Grandview大道购物中心”包括有30个商店和400个车位的停车场。
30s-40s 三十——四十年代
但是很多专家认为由休.帕拉沙1931年开发的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Highland Park Shopping Village”是第一个经规划的购物中心。它像“乡村俱乐部购物广场”一样,是在单一业主的控制下,建成的商店具有统一的形象和统一的管理。而且,“Highland Park Shopping Village”位于一个孤僻的位置,没有被公共街道切割。它向内的店面远离街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设计。
在三十到四十年代,西尔斯.鲁白克公司和蒙哥马利.沃德设立大型独立式的商店。它们有紧靠德停车场,远离大城市的中心。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Town & Country Shopping Center”开辟了夜间购物。开发商唐.卡斯妥海德.格莱特玛.卡佛(Don Castohired Grandma Carver)在露天停车场展示她的表演,将购物中心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个女人从一个90英尺的高台跳入4英尺深灼热的水池中潜水)
50s 五十年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市场出现第一个由两个市区全线百货商店分店锚定两端的购物中心。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Northgate”(两排面对面商店条状的购物中心中间是步行走道)开业于1950年。马萨诸塞州Framingham市的“购物者世界”(Shoppers World)购物中心在下一年也登场。(这是第一个两层楼的购物中心)。1954年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Northland Center”购物中心(第一个用中央空调取暖的中心)的概念作了改进,使用“集束形布局”即中央是单一的百货店,周围一圈商店环绕着它。停车场环满购物中心的四周。
1956年,明尼苏达州Edina市的“Southdale Center”(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外边)具有两层楼面设计的,作为第一个全封闭摩尔开业。它有中央空调及采暖,一个舒适的共享区,很多进口商品,两个相互竞争的百货店作为锚店。大多数行业内专家认为“Southdale Center”是第一个现代地区摩尔。
60s 六十年代
到1964年美国已有7600个购物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郊区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商业需求和更多的便利零售业态。建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购物中心大多数是条状的,是新的房产开发的配套服务。
70s 七十年代
至1972年,购物中心的数量几乎增长一倍,有13,174个。地区性摩尔像
“Southdal”和在德克萨斯州Houston市的 “The Galleria”在众多的大商场中已有稳固的地位。美国人开始享受摩尔购物的便利与快乐。
七十年间,新形态购物中心的数量和类型有了发展。
1976年,The Rouse Co.在马萨诸塞州Boston市开发了”Faneuil Hall Marketplace”,它是建在美国的第一个“节日市场”。这个项目给杂乱的市镇市场赋予了新的活力。市场居中销售食品和零售专卖。类似的项目建在马里兰州Baltimore市、纽约州纽约市和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购物中心的数量在市区已经领先。
“The Bicentennial year”标志着乡村第一个城市型垂直结构的摩尔的开始。业内许多专家认为:伊利诺斯州Chicago市密歇根大道的“Water Tower Place”有高档的商店、宾馆、办公楼、公寓和车库,是一个保持多功能的卓越的项目。“Water Tower Place”和“ Faneuil Hall”的开业显示购物中心行业又回归城市作为根基。
80s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出购物中心发展的黄金时代。1980——1990年建的购物中心超过16,000个。这一时期超级地区中心(摩尔面积大于800,000平方英尺)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1990年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Gallup poll)发现人们购物最频繁的是去超级地区艘物中心和邻里中心;美国人平均每意个月光顾摩尔四次。
1989-1993年间新的够物中心的发展几乎下降了70%,新开工的购物中心从1989年1510个下降到1993年的451个。新开工数的急剧下降归因于储蓄和信贷危机引发信用危机。当时在美国一些地区已出现了建造过多小的购物中心的现象,因为在这困难时期,在房地产领域中,购物中心最吸引人并且又最好的业绩表现。
90s 九十年代
在九十年代工厂直销中心是购物中心行业中成长最快的板块之一。1990年有183个工厂直销中心,而今天在美国的直销中心超过230个。直销摩尔由制造商承租以折扣价格销售他们自己的产品。有些大的项目,像Marshalls,将直销商店和传统的平价商店结合起来。其中在佛罗里达州Sunrise的“Sawgrass Mills”,面积大于200百万平方英尺,以直销店、折扣店、清仓零售店为经营特色。
到1992年,购物中心行业的主要趋势变成对现有项目的改造和扩张。1992年更新改造已超过新建,据报告增加面积和改造的有571家。较多聚焦在专业管理和营销,这成为购物中心行业的特点。
1993年以通过几宗私人持有产权的转换,家族购物中心发展成公司(如Simon,Taubman等)进而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开交易为标志。使用华尔街资金对一个仍未完全从信用危机中恢复过来的行业无异于提供了一个财务风险。
在九十年代,一种日益受欢迎的零售业态是能量中心。这是一种定义较宽松的购物中心。它的面积在25万——60万平方英尺之间,大约有75%——90%的空间由“品类杀手”或特色锚店所占用。能量中心常位于地区中心摩尔或超级地区中心摩尔附近。有超前概念的旧金山Terranomics为加利福尼亚州Colma的280 Metro Center增光添彩。1993年美国有16个能量中心开业,而超级地区摩尔仅4家。
1995年,出现明尼苏达州Bloomington的“美国摩尔”(The Mall of America),因为科技进步,娱乐项目很快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使购物中心发展成能陪育不可思议的体念,这种体念像去迪斯尼乐园那样,是一次参观民族表演的主题公园。“美国摩尔是现在美国最大的摩尔。它包括一个占地七英亩的游乐公园、夜总会、餐饮业。面积420万平方英尺(其中约一半用于零售)。中心被称为创造性地揉合娱乐业和零售业的“领头羊”。领先于“美国摩尔”的是北
美最大的摩尔,位于加拿大Alberta的“West Edmonton Mall”,它的面积是550万平方英尺。
自从掀起娱乐冲击波,零售商表现令人振奋的业绩,购物中心的业主则尽力通过混合出租获得吸引最大范围的顾客的可能性。在一个屋顶下或在一个户外的零售业态,消费者总喜欢游儿童游乐、虚拟实景游戏、生活秀、多功能影院、多样化食品或美食苑或主题餐馆、游艺机、令人眩目的商品推销技术、机器动物、展示和表演。
很多购物中心专注于增加以服务导向的承租商,他们给今天繁忙的顾客提供一个完成一周琐事的机会或开展其它各种活动。现代摩尔中有教堂、学校、邮电支局、市政厅、图书馆和博物馆。
九十年代几乎停滞不。国际零售业一个关于未来的冲击波威胁购物中心行业的稳定性。1998年,《时代》杂志预测:销品茂将消亡!《时代》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忠告它的读者:”吻别你的摩尔: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封面非常动人,语气清晰。购物中心行业再一次受到来自于一个可供选择的零售业态的攻击。早几年类似的主张产生于家庭电视购物行业的冲击。实际上,早在1993年7月《商业周刊》杂志的封面说:“零售从不雷同,家庭购物的革命。”
不像家庭电视购物,因特网上购物很快受到公众、媒体和华尔街的注意,那些公司匆忙地发展网站,将商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幸好事件很短暂,很多因特网公司很小或缺乏零售经验。开始时实体零售商担心商店的零售额会滑坡,对利用因特网直接将商品销售给公众显得犹豫不决。
尽管,他们比因特网零售的优势在某些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如:品牌认知度、配送设施、供应关系、商店接受退货的能力等),实体零售商还是开办了他们自己的网站。这些有利条件很快使他们获得成功。
实体零售商发现他们的客户在网上除了购物外,利用因特网作为搜索的工具。顾客登陆零售商的网站寻找商品和服务并利用产品信息到商店采购商品。于是因特网有了很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成为“多通道”零售商,他们具有所有的销售通道(商店、网站和邮购),有助于零售商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理解了因特网与实体商店的重要的协同,购物中心的业主们创建了他们自己的网站,并利用他们的零售承租商去开辟对消费者不管去购物中心的商店、上网或是两者均是安全的配送通道。
2000s 二十一世纪
购物中心继续显示出其体量的适应性。发展商为保持他们物业的新鲜感不断的改造它们的大小、设计和招商组合以便赢得顾客。设计概念的一种是“生活方式中心”的创立。它有100多个现存普通购物中心那么大。大多数“生活方式中心” 迎合了零售和商区内顾客追求生活方式的需要。现有的“生活方式中心”大多数定位于富裕居民区并有大规模的招商组合。
不管怎样用的术语来描述中心的在今天市场中的地位,购物中心的发展商正努力创建能吸引分布在各处购物者的零售项目,并继续改进,为他们的社区服务,满足需求。具有时尚商品、食品、娱乐和各种服务的综合性购物中心现在和未来几年将继续扩大它的社会功能。
第五篇:华西村简介及其发展历史
华西村简介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 ‚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到1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2005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全村还建有塔群、隧道、龙西湖、桥文化、天安门、山海关、世界公园、农民公园、以及百米金塔、千米长龙、万米长廊、万米长城等80多个旅游景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接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考察、访问。现在,每年游客接待量在100万人以上。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富了,坚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2001年6月份以来,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目前,一个面积超30平方公里;人口超3万人的大华西,人心所向,一呼就应,文明富裕,稳定和谐。华西村投入资金5.2亿元,搬迁村民2700户,在‚山北‛建设一个‚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这样,通过‚拆老厂房建新厂房,拆老屋基建新公寓房(别墅‘修修补补’)‛的方式,节约土地2500亩,建成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生态旅游观光园。
华西村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华西村的历史
2008年10月28日13:26 证券日报
华西村的历史——‚奠基‛
四十多年之前,华西村寂寂无名,跟江南大多数村庄一样,河浜纵横,土地高低不平。不仅 1
粮食生产没有保障,一遇自然灾害不是背井离乡就是家破人亡。1961年,经历了饥饿的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吴仁宝带领华西的社员们开始改土造田。这个时候,山西昔阳县的大寨大队横空出世。
陈永贵带领大寨社员们三战狼窝掌,将七沟八梁一面坡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海绵田。发生在太行山脚下的奇迹启发了远在江南的吴仁宝,他结合华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以十五年为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华西的长远规划。吴仁宝的‚十五规划‛重点是兴修灌溉渠道,建设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将全大队分散的十二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华西村。
据CCTV网站消息,1972年,提出‚十五规划‛之后的八年,华西大队的粮食达到亩产2100斤,终于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吴仁宝和华西大队都成为当时苏州地区和江苏省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购买机械设备,修建和完善水利、水电设施,这些资金却没有着落。另一方面,从1961年到1968年,全村劳动力增加142人,而土地仅仅增加了6亩。这时候,吴仁宝敏锐地发觉人均土地面积在大幅下降,如果这样下去,华西大队势必成为又一个‚高产穷队‛。
为了避免华西成为‚高产穷队‛,吴仁宝准备建一个小五金厂,由于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小五金厂的地址选在杂草丛生、树木茂密的水塘边上。一个地下作坊似的小五金厂就这样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十年的时间里,它实现了近300万元的产值,利润率高达30%至40%。小五金厂让吴仁宝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坚定了他‚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为以后华西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吴仁宝被调到江阴县任县委副书记、书记之后时间不长,他继续回到华西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可他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这一起一落让村官吴仁宝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带头人。
1978年,安徽凤阳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小岗生产队的18个农民秘密地签订了这份包干到户的契约。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包干开始在全国农村推行。包产到户将绝大部分农民从僵化、低效的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问题是,经历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农民产生了一种困惑,‚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说法在当时的乡村四处流传,仍然坚持集体经济的华西村也不例外。80年代分田到戶、土地承包流行時,吴仁宝主张‚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没有分田到户,继续集体所有制经济副业。
与此同时,大批人民公社时期遗留下来的‚五小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开始迅速
2扩张。在江南农村,被称为‚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已经初具规模。这时,吴仁宝来到北方,走访了著名的刘庄和大邱庄,它们在工业上取得的成就大大刺激了吴仁宝。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华西村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急剧扩大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令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甚至贫富差别这些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在这里居然被消弭于无形之中;华西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仅在中国农村来说算得上是首屈一指,即使许多城市也难望其项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华西村用投资建厂等方式对许多周边村进行‚帮扶、帮带‛,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与邻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这种输血式的帮助往往是徒劳无功。总结多年的得失,吴仁宝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叫做‚一分五统‛。实践证明,‚一分五统‛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于是,一幅大华西的蓝图在吴仁宝的眼前展开。经过多年的磨合,华西村与周边16个村庄组成了一个占地面积三十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三万的大华西。按照吴仁宝的规划,大华西‚山北是粮仓,山南是钱庄,中间是天堂‛,华西村真正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