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形势 有效提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

时间:2019-05-13 19:1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形势 有效提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形势 有效提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

第一篇: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形势 有效提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

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形势

有效提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

当今社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通互动构成了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也孕育了全新的舆论格局。随着互联网技术地快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驰骋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网页、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更快捷、更便利、更高效、更广泛的鲜明特点。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成了我们宣传文化工作必须正面的问题。

今天,我十分有幸地听取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网信办主任蔡丽新副部长关于《网络舆情的把握与应对》的讲座。蔡部长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引出了网络舆情新形势、新特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提升基层舆论引导力的有效方法。作为一名宣传文化战线的新人,蔡部长的讲座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全新形式

蔡部长用“天津港舆情”和“青岛大虾事件”两个案例引出了当前新媒体传播的四个特点,信息发布的四大问题,提出了关注网络舆情的五点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四点知识:一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为我们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也给我们带来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战场。二是网络舆情随时可能酝酿发生。由于互联网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网络成了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工具。三是网络舆情需要及时处理、有效控制、积极疏导、正面报道。四是基层宣传工作要重视网络舆情,提高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

二、把握处理网络舆情有效方法

“青岛大虾事件”的舆情发生、酝酿、处理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一个网络事件发展的五个阶段,即舆论酝酿阶段、形成热点阶段、集中报道阶段、牵出更多问题阶段、恶搞渲染放大阶段。针对网络舆情的发展特点,我学习到处理网络舆情的三个原则:

1、及时性原则,把握时间节点。网络舆情一旦酝酿发生,当地政府应该及时对舆情进行反应,充分把握舆情发展的事件节点,将事情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尽量在事件没有大范围扩散前及时回应、积极处理、正面疏导,防止舆论的扩散化和热点化。“青岛大虾事件”就是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的舆情扩散。

2、有效性原则,全面收集信息。无论舆情反应的情况是事实,还是夸大其词,亦或是凭空杜撰,当地政府部门都应积极上网查看舆情,关注舆情发展,收集问题相关信息,了解事情始末,将第一手资料掌握在自己手中,便于有效做出回应。我镇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网上信息投诉平台,每天查阅投诉平台信息,及时将群众在网上反映的问题转交给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要求责任人详细了解实情,及时给投诉人做出答复,防止投诉人做出让舆情发酵的事情。

3、正面性原则,诚实公开回应。蔡部长指出要“实、快、诚、巧、断”地处理舆情危机。由于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查询、交换、沟通、发布一触即发。权威信息的缺失容易为不实言论的传播提供温床。因此,舆情处理忌“捂、瞒、假、骗、推”,应该诚实地做出公开回应,积极做出正面引导。前段时间,“嘉定垃圾焚烧场事件”在太仓的微信圈、QQ群也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太仓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及时关注舆情发展动态,了解事件发生始末,掌握民众诉求,协调解决问题,及时在主流媒体、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做出回应,有效地控制了事态的发展。

三、注重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1、加强阵地建设。网络是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工作的新战场。既然敌人在新战场上安兵布局,我们也应该积极在新媒体阵地上安营扎寨。通过“政府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介不断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着力巩固“红色地带”,勇于颠覆“黑色地带”,敢于引导“灰色地带”。

2、完善人员队伍。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的主体是人,因此要建强基层宣传干部队伍。一方面要配好配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人员,及时应对处理网络舆情;另一方面要团结壮大网上舆论引导骨干队伍,紧密协作正面引导网络舆情。

3、提升媒体素养。党政干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体,党政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媒体素养以及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等,直接决定了对舆情危机处理的效果。因此,应该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提升党政干部的媒体素养、工作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危机意识。

第二篇:准确把握形势 增强发展信心

准确把握形势 增强发展信心

一、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阶段性低迷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把全世界作为单一经济体来研究,可以发现,每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总有一个经济引擎来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十年,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分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基建投资,二战、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九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行业。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房地产业这一经济引擎失去动力。2008、2009年,全球性的经济刺激行动让世界经济看起来没有进一步恶化,表面上是复苏了。但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引擎出现,所以这种复苏只是表面上的。就像一个人生病了,病根没有治好,用的药是针对症状的,看起来高烧退了、精神好了,但病根始终存在。靠长期经济刺激显然无法支撑世界经济发展,不管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刺激计划始终要退出。于是,病根的问题没解决,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会显现。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旧的经济引擎消失了,新的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要根本解决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强劲的新经济引擎出现才行。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移动互联网业、新能源或节能环保行业。

(二)美国在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仍居领跑地位

我们对美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明确看好,有可能在2012年率先复苏。理由有二:

1、次贷危机解决了美国经济最难解决的问题,把风险转嫁给了全世界。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凸显了美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了美国经济的霸权地位。

2、下一个经济引擎无论是出现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新能源还是节能环保行业,美国都可以凭借其技术优势,取得话语权,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无论如何发展,都将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使其率先复苏。

(三)欧洲经济将持续低迷和动荡

点,第一个稳在什么水平上,既定稳政策,稳通胀、稳增长的通胀是2012年的经济目标,所以就认为是2012年的基调。

那么我们刚才说了对于这样一个基调,在国内外非常复杂的大环境下,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它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或者是科学性,应该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否则的话,我们可能有些错误的理解,因为现在也很多,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解读和理解很多,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下,看大家是不是有道理,因为这样可以引导大家对政策未来的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不是就有一个比较言之有理的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第一个稳在什么水平上?我们认为稳是一个延续性的概念,从实践上来说他很相近的地方,我要连续过去的一个状况,稳是一个状态,是一个延续的状态,2012年和2011比较,2011年用英语来说,2012年是最近的将来,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连续,这个稳的连续的概念,把2012年跟2011年的指标就联系在一起了,而且这个稳也是有一个基准,他稳定在什么水平上?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所以我们理解,2012年的经济形势以2011年的经济形势为基准的。

(一)努力保持2011年经济发展水平是2012年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稳基调要以2011年为基准呢?2011年是否就是稳呢?是不是很稳定的经济指标,是不是就是我们认为应该要去稳定的指标呢?所以我们要对2011年的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进行评估,它是不是可以作为2012年的基准,为什么可以作为基准。三个指标:稳增长、稳通胀、稳政策。

1、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劳动力红利消退期,经济发展成本上升 第一个经济增长水平,2011年经济增长9.2%应该是已成定局,从数字上来说,确实是向今年年初以来,很多的各种各样的评论,各种各样的判断说的,中国经济在放缓,因为9%,以前都是两位数,我们认为如果仅仅只说中国经济在放缓,我觉得是偏颇,我们应该对称这个信息,以单边去强调这个数字上的放缓,有放大这个信息的这样一个作用。

投资增长到现在保持在25%这样的增长水平上,我们是9%的GDP增长,要注意,大概近三个百分点的投入,你才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那这个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经济学意义上进入了规模递减效应。在规模递减效应的意思就是说,以高于一个百分点的投入才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那么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如果你还要刻意推动更高的增长,那么你就可以要付出三个百分点的,甚至更多百分点的投入,你才能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那么这个就是非常没有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没有重大技术上的突破,我们所谓的生产曲线不会发生变化的话,如果适当的放缓这个经济增长,那么你所处的位臵,可能就是两个百分点的投入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相对于三个百分点的投入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相对于一个比较优势的位臵上,比较合理的位臵上。也就是说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率。在我们现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适当的放缓是更有效率的增长。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现在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短期内没有重大进步的话,按照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增长潜在增长率就应该逐渐下降,这样才能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所以相对前十年有所放缓9%的经济增长,可能就是现在的比较合适的所谓的潜在增长率,这个潜在增长率,就是现阶段最合适的增长率,那更学术一点的就是长期增长率,就是说长期增长率在经济学上,这个长期增长率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稳定性的,所以2011年增长9%,如果这个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这是我们新的潜在增长率,如果2012年大的国际国内大的环境和条件跟2011年没有太大的差异性,那2012年的经济增长在9%的水平上应该可以预期的,应该2011年的9%作为稳定的基准,就应该按照这种稳定性,他是可以稳定在这个水平上的。

2012年的增长目标稳定在2011上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所以对2012年在9%左右的增长,不必有硬着陆的恐慌,这是第一个指标判断。

2011年的三架马车,投资增长、消费增长、顺差增长,到第三季度对经济增长贡献5%、4.5%,-0.1%,跟去年三架马车的比例,5.6、3.9、0.8,显然不一样,他显示了增长结构从外需高依存度向内需在转移,去年是0.8的进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今年实际上顺差增长对GDP增长是负的,这个不是没有出口,因为这个总量在增大,包括这些市场无序的情况,大宗商品收入型的通胀,石油上了一百美元,昨天又上了一百美元,所以这些压力都还存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特别是要素价格是改革是势在必行,如果要素价格不改革的话,资源分配就不能市场化,就不能被优化,所以影响进一步经济的资源的优化配臵,所以要素价格机制的调整,应该是势在必行,所以成本角度对通货膨胀有压力。

还有前期劳动力工资的上涨,那么在当期没有对最终消费价格产生影响,但是经过一轮以后,可能会传导到最终消费价格上去,那么可能在明年也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胀,转化为需求推动的通胀这种压力,所以我们认为这些都存在,特别是如果今年的通货膨胀跟政策调控有关系的话,你要把通胀水平稳定在调控的水平上,还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未来通货膨胀不是会大幅度下滑,他可能会在现在我们平稳回落的这个3%到4%的水平上,可能就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通胀的水平,所以第二个指标他要稳定这个通胀水平,所以这个要稳定在3.5%到4%的水平,被调控了以后平稳回落,可以承受的通胀水平上。所以2012年价格水平在3.5-4的水平上。

(三)政策相对稳定是2012年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特征 我们认为稳政策这个决定,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过去是稳定政策,现在我也要稳定才能达到经济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国际国内的这个环境的分析,应该对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不会跟2011年有太大差异的假设判断,现在很时髦的一些判断都是,国际形势很复杂,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风险在增加,但是首先要做这样一个分析,他跟2011年有区别,2011年也是很复杂,也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是有风险的增加,如果跟2011年如果没有区别,他仍然是复杂的,仍然是有风险的,仍然是有不确定因素的,那我为什么要过度的反映他呢?我就按照2011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我觉得首先是要基于这样一个判断,虽然也是复杂,虽然也是不确定,虽然也是很大的风险,但是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有差异的话,你应该把他放大灵活性里面处臵,从政策角度来说,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国际国内的形势,是不是跟2011年没有太大的差异性呢?我大概说一些基本观点,首先我们认为国内国际的环境。1、2012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11年的发展趋势

有非常大的违约的风险,因为这样的信息不断的释放,他没有很好的救助,欧债救助治标不治本,所以大宗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就是频繁的振荡,我们叫他高频的振荡,就是价格上下波动,这是2011年发生的事情。经济是疲软的,全球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不断的遭到下调,这些情况,就是2011年发生的事情,那么这些问题在2012年我相信它会再继续延续2011年这个态势,欧债危机,实际上它已经把2011年的最坏情况释放出来了,因为最近评级机构,它最近他把欧元区15个国家,包括德国在内,经济增长的信用评级的指标放到负面观望上,欧债危机再蔓延的话,不会比这个信息再糟糕了,现在把德国放进去了,假定说2012年出现更糟糕的情况,不会比这个更糟糕。当然我认为他把这个评级下调,不是德国一定有违约,最重要的也有平衡美国被调下去心理上平衡的作用,不管怎么样,释放这个信息,我们就知道最坏就是德国最后,可能要卷进去。

像这样一些问题,包括银行的风险,大宗商品市场的这样一些振荡,如果欧债没有很好的抓住它的本质上的问题,本元的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像这种情况,开这么多欧盟会议,最后搞一些东西最后不能实施的话,那么2012年欧债的形势就和2011年一样的,大宗商品市场还会振荡,金融市场还会振荡,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还会不断的波动,银行还会面临着违约的风险,这些情况,2012年在这些问题上,在欧债的演变问题上,在欧债变化问题上不会比2011年有更糟糕的信息,不会比他有更糟糕的信息。

如果欧债还有不确定信息的话,有几个东西:一个伊朗跟美国人打仗,伊朗现在是备战豁豁这是小概率事件,因为美国有美国的考虑,刚刚从伊拉克撤出来,所以发动这场战争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一个欧债危机治标不治本,最后欧元解体,他跟2011年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他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从欧债危机解决的方面来说,目前的信息实际上他在向治标也治本的针对性的变化,2011年治标不治本,在2011年末释放了这样的信息,欧债危机的前景,一个是信息比较透明,未来解决的前景实际上更透明的一些,所以按照经济学的理性预期这样一个理论,我们刚才说了对过去和现在已知的东西来做对最近的未来做一些合理的判断。

只要一透明,你知道风险的这个地方,你就有相对针对性的政策,防止进一步恶化,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的风险进一步恶化的形势已经被遏制,对于他已经有可能发生的这个风险,我相信现在也在逐渐的寻找一些方法。至少这三个变量,三个非常大的不确定的因素,在2012年比2011年要平稳,至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个人认为2012年会有一些改善,但是至少不会加剧。

所以政策,稳政策,如果做了这样一些相对更深入的一些探讨以后,马上判断这个稳政策的判断就应该也有他的道理。所以不会被很复杂、风险增大、不确定这些小概率事件所左右,所以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按照既定的转型的方针和更平稳的增长和政策来实现。所以这是稳政策他背后的一些故事。应该是基于这样一些基本判断。

政策如何来稳定2012年的目标,有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货币政策必须稳定,所以中国经济不缺钱,不能靠发钱来推动,居民存款余额从2007年的14万亿,2010年底三年是30万亿,就是三年的时间增长了16万亿,这个跟我们三年的发钱有很大关系,这30万亿是可以脱媒的,我可以不通过银行,拿出来投资,货币赚货币,那他脱媒了以后不受货币政策控制,有可能一块钱赚成了十块钱,他又没有投资实体经济,货币就增长了很多,那未来就是这个问题,那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而且他不受货币政策的控制,如果现在叫做出笼的猛虎,如果再发钱的话,老虎就变成狮子了,中国不缺钱,缺少一个引导政策。什么叫货币政策稳健,明年经济增长9%,通货膨胀是3-4%,经济增长运行中间货币需求增长应该是9+3或者9+4,再多一两个百分点,就是13、14这样的货币增长率就够了,这就叫稳健,就是货币增长N2的增长,满足了经济增长的正常运行的货币需求,这就叫稳健,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当然很重要怎么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第二个很关键的就是稳基调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了这么一句,他要围绕实体经济来发展,这是稳基调的重要内容,因为根据我们最近反思,你不管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好,还是亚洲的金融危机也好,还是日本的房地产危机也好,还是欧洲债务危机也好,实际上都跟那种金融体系,所谓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的自

1资向消费发展的角度,投入的增加,要没有后顾之忧,从保障性住房,房地产模式的引导作用,还是过剩产能调整的作用,还是过渡时期,农村农业集约化是当务之急这样一些转型的过程中间,他都有非一重要的引导性的作用,不是财政拿钱全部包下来,但是你要引导,把这个钱用在刀口上,在稳增长,稳通胀,在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的中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我们过去,对于货币银行研究比较多,对于公共财政学缺乏研究,我经常看的只有财政部的研究报告,只有社科院财政所的一些研究报告,都是不够深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研究公共财政学,让它在转型过程中,在2012年稳增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做个预算,按照转型,按照我们真正的职能做预算,我不认为地方政府缺很多钱,我也不认为我们财政现在十年积累了还是有实力的,我觉得应该这样的预算上的缺口很大的问题,那么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稳政策一部分,就是对外部经济的应对。我认为大家现在老在说外部经济下滑,出口受到影响,确实受到影响,那像欧洲是第一大出口的地区,会受影响,但是我认为都不要危言耸听,短期内我们还是低端制造业的出口,因为实业,因为收入下降,那么对于低端这个需求可能还要吃喝拉撒睡,所以对低端的需求不会大幅度减少,像美国危机之前3%的消费增长,之后是1%的增长,降下来的2%是服务业。我们应对外边的变化还是要靠内需,要更多的依靠自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外边的危机,危机的时候会下降,危机以后向美国人借钱过度消费的模式是一定要改的,欧洲借债消费的模式,增加福利的模式也要改变。希望他回到危机之前的过度消费的市场,是不现实的,在这样一个新的未来可能预期大的格局下,我认为中国一定要把应对外部形势的这种变化带来的出口这种可能会受到影响的格局要以内需为主。

我们认为2012年我们基调决策是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的,但是能否通过稳政策来实现稳增长通胀的目标,要看决策者是不是实施积极的方针,你要下决心,你要说了下决心这样做,其次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否能够达成共识,包括地方政府等等,逐渐接受一个平稳的增长速度,逐渐放弃靠印钞票扩张的偏好。科学决策是需要科学来执行。

第三篇:把握网络舆论引导力发展和网络舆情应对

把握网络舆论引导力发展和网络舆情应对

党的十八大立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 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导”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为带领;二为指引,诱导。“引导力”:既指正面带领力,又指负面指引与诱导力。

“网络舆论引导力”是舆论引导者按照预期引导方向,传播一定的观点与信息,并对舆论运行过程进行协调与平衡,影响被引导者意见、态度、倾向的能力。主要包括引导力的方向、大小与着力点三个构成要素。

方向:唱响网上主旋律

方向决定未来,导向影响人心。网络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扩充了个体的话语张力、舆论场域的空间半径和舆论影响的时间长度,打破了原有舆论场域的动态平衡,激活了社会舆论的风险表达。

一、必须扩大网上传播的正能量。要改进网络正面宣传方式,提升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正面宣传的实力。

二、必须有序推进网络化的“协商民主”。要真正发挥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要发挥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提升主流舆论的主导力。

大小:提高传播能力

大小决定势能,传播决定影响。没有传播的影响与没有影响的传播,都不是有效的传播。网络舆论引导力,不仅要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关键还要让看到的人能正确地看待并能正确地引导其他人的看法。

一、必须构筑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适应云时代互联网移动化、终端智能化、交互社交化和大数据化发展等趋势,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的数字化、社交化转型升级,抢占网上的先导权与第一入口权。

二、必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遵循互联网商用为先、娱乐为王、交流为用、学习为优的传播规律,在发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应有作用的同时,要适时引导,放大网络多元运用与服务能力。

着力点: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管理必须规范,运行方能有序。信息革命正在改变权力版图。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以前的操作模式去划延长线的话,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加强对关系资源新版图的认识和研究,迎接新的管理革命,以便构造与新的形势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从而真正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提高全党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管网水平。

二、提高执政骨干队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用网能力。

三、提高网民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网络素养。

只有提高引导力,唱响网上主旋律,才能凸显网络既作为公权力的延伸和补充,又作为公众代言者的双重角色。主动在“世道”与“人心”之间搭建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脚手架。

第四篇: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罗建晖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沟通表达方式、生活休闲方式等都越来越带有明显的网络痕迹。要做好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认真思考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在大学生关注的议程主题引导上、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上、在健康和谐网络氛围的营造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准确把握好网络传播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里切实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网络传播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年第 5 期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 21世纪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共信息的传播平台、思想文化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其学习思维方式、沟通表达方式、生活休闲方式等都受到网络的巨大影响。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三部委《关于五年多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必须顺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大学生接触、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广泛的趋势,善于运用新的手段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既存在巨大社会影响力,又似乎难以有效驾驭的网络空间里,如何准确把握网络传播的客观规律和作用机制,如何创造性地探索出符合网络传播特点要求的沟通交流方式以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富有重大理论意义、满足现实实践需求的迫切任务。

一、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是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是当前网络全方位深刻影响大学生的真实写照。网络仿佛一把锐利的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更好地获取知识信息的便利捷径,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在形形色色包装之下的消极负面的思想观点获得广为传播的机会。

2011 年“茉莉花”革命期间,突尼斯政治力量以网络作为动员青年的主要

手段之一,在短时期里制造了现实世界里的社会政治动荡混乱,致使国家政权交替更迭。这越发使人认识网络的政治动员潜力、现实作用能量以及对青年一代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此前网络发明者的预期,以至于研究者开始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重新审视网络安全,权衡网络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审视网络世界里的社会公共事件讨论和日常生活状态反映时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存在着一些问题:理性判断能力尚待形成的大学生群体在“无屏障”的网络传播中,如果长期受网络消极价值观影响容易导致理想信念迷失、法制道德观念弱化;在持续虚拟的空间里,容易诱发逃避现实的心态,沉浸于虚幻的个人成就,以致责任意识弱化,产生认知偏差甚至心理疾患等;在内容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上,一些低级、恶俗的传播内容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受到干扰。[1]

当前,在网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不断探索规律、努力推进的阶段。在充分肯定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仍有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不够明晰透彻,在校园网络舆情的演进风浪中抓不住网络传播的关键环节,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所欠缺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作为直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我们应认识了解网络世界的传播特点和运行规则,在大学生关注的议程主题引导上、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上、在健康和谐网络氛围的营造上,借鉴汲取网络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第一,主动设置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议程”,不偏离思想引导主线,不规避现实矛盾议题,构建强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信息传播主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网络这个体现现代信息科技进步的媒介而展开。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看似无序,实则同其他信息平台一样都遵循着类似“议程设置”等信息流通的一般性规律。所谓“议程设置”是指,媒介选择社会议题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并按一定规则给予程度不同的关注;人们对某些议题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受到了议题被关注频率与强度的显著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媒介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通过议程的设置可以将社会注意力引

导至特定的方向。[2](P198)

我们在研究网络运行时可以发现,尽管网络的信息流量以及参与者数量以海量计算,网民兼具信息接受者与发布者双重身份,网络的交互性特点非常明显,看起来也给予普通人同等的使用权限;但是网络世界同样存在着议程设置,网络议题的被关注程度往往取决于这些议题被媒体或者相关机构提及的频率与强度。即使存在一些最初完全由草根网民发掘形成的公共议题,在媒体或者相关机构迅速跟进之后,这些议题所引发的社会关注也是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主动设置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议程”的特殊重要性。作为新生事物,网络空间的管理和调控还处于探索时期,相关管理体系还不成熟完整,各种社会思潮观点都能够在这个虚拟空间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没有在建设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平台上有意识地规划若干议程,在校园媒体报道中持续予以关注,那么这些“网络议程”就会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状态,一些非主流、非主旋律的主题则很可能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规划和设置“网络议程”时,不能偏离思想引导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旗帜鲜明的建设社会意识形态的活动,[3](P81)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贯穿在议程的设计过程中;同时不能有意规避社会发展进程之中的矛盾问题,执政党有自信能够依靠人民的力量稳妥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坎坷挫折,不回避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在“议程设置”中不回避问题也就能够更加真实完整地反映社会现实,从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应有作用。

第二,及时回应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的关切,消除谣言流传的土壤,防范网络极端情绪蔓延,稳妥化解那些干扰侵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危机。尽管从长期来看,网络存在所谓的“自我纠错”机制(即“网络发言—发现谣言—澄清确认”的运行机制),但是在一些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爆发时,网民起哄围观,在不明白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盲目“灌水”,传言猜测裹挟在信息洪流里泥沙俱下,短时间内形成辐射面宽、影响力强的网络紧急事件,其中一些如潮水般袭来的负面观点传递与情绪表达,干扰侵蚀着我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给网络的健康发展以及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价值的正确认知带来了阴影。

解决之道固然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其懂得在选择信息、解读

信息以及再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客观理性、守法意识的重要性。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直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在体察大学生热切关注某一项社会热点、校园事件之时,应当尽早地开启疏导明示之门,帮助大家认识事情的前因后果,把握事态发展的准确轨迹。

在网络世界的信息传播中,当一项公共议题被大家重点关注之后,在短时间内即发生意见观点的碰撞。因为大多数人会尽力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引发孤立,所以当他感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时,则倾向于不表达出来;而看到自己的意见和多数人的意见一致,就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4](P214)如果任其发展,舆情易发展成为“强势的意见声音越来越大,而弱势的意见声音越来越小”。

如果某一项社会热点、校园事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此时又没有合适身份的人出来传递权威的声音,那么网络谣言或者一些不负责任的说法就会找到可能的传播空间,进而形成“负面意见强势、正面意见式微”的舆情演变效应。尤其当一些突发危机事件不期而遇时,网络很可能骤然形成舆情危机,泛滥的网络谣言干扰了青年学生正常的社会判断,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认知。为了防范可能造成现实世界联动后果的类似校园聚集等事件,我们必须在社会热点、校园事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际,及时、负责任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态度,讲清楚真相的来龙去脉,消除网络谣言流传的土壤,稳妥化解那些干扰侵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危机。

第三,积极培育优秀的网络“意见领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平等探讨、嵌入式交流,在点对点、点对面的沟通中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努力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网络“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虚拟空间里比较积极踊跃地传播消息和表达观点,凭借发言的质量和频率起着网络舆论引导作用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对社会生活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感悟,在网络受众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一般划分为事件型网络意见领袖与群体型网络意见领袖两种类型。[5]

大学生年龄相仿,有着共同的校园生活体验和信息关注领域,在一定的虚拟社区中(例如微博、校园 BBS、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存在着一些受到群体成员认同和推崇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对大家共同关注的某类话题的分析理解以及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脱颖而出,在校园事件的讨论、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独特作用。鉴于这种独特作用,我们需要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注意积极培育优秀的网络“意见领袖”,一方面争取使高校教师自己能够成为受到大学生群体广泛关注并尊敬认同的网络“意见领袖”,增强网络发言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与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进行线上和线下更多的信息交流沟通,提高他们发言的质量和准确度,使其带动虚拟社区的大学生群体理性运用网络、贴近主流价值观,争取成为高校教师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手。

同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要达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探讨;切实做到在点对点、点对面的嵌入式交流中放低身段,以大学生们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特点展开互动;避免“居高临下俯视式”与“盲目生硬灌输式”的信息传递而造成受众抵触、逆反心理。网络交流不同于正式场合的课堂教学和会议讨论,语言相对比较活泼,话题的选择、说服影响的方式都有网络的特点。如果我们坚持将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春风化雨式的网络沟通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基础,我们就能够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平章起,梁禹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4] 魏超.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陈然,莫茜.网络意见领袖的来源、类型及其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24).

第五篇: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与措

2010-09-07 10:18:25 作者:cegov 来源:西安日报 网友评论 0 条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研究熟悉网络,重视网络舆情处理,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是新形势下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只要科学应对,善于运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会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设性力量。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必须学习在群众和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络监督。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让互联网成为执政党学习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把互联网作为向实践学习和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借助互联网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良好氛围。网络反映的问题,有些不完全准确,有些偏颇过激,这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清醒的判断力,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把网络建设成为表达民意的平台,善于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问题,寻找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我国现有的传统主流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新闻舆论宣传机构,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和权威。应把这种信誉和权威延伸到网络,依托党报党刊办好政府能掌控的主流核心网站。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本地主流核心网站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成为能对本地网络舆论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要努力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主力军”、主要商业网站正面言论“放大器”和政府网站权威信息“资源库”的作用,构建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网上舆论引导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传播迅速、网民参与面广、互动性强、容易形成热点等优势,实现舆论引导效果最大化。在洞悉网络舆情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网民的有序参与,善于倾听网民的心声和民情,坚决抵制和批判失实、低俗信息的传播,使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核心价值传播和弘扬的场域,使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

(三)建立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和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舆情工作者队伍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定相关应对预案。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积极探寻内在规律。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涉及本地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要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预见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要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地方政府要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应的反应机制。要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四)以优化社会治理环境和推进社会治理水平为目标,构建网络问政新体系。

网络在反映群众心声、表达群众诉求方面有独特优势。运用得当的话,可以成为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的“显微镜”、体察民情的“晴雨表”。要认真对待网民留言,通过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建立网民与地方官员直接对话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沟通渠道,认真听取群众的好意见、好想法、好思路,努力集思广益,避免闭门造车,从而使决策制定体现公正性、增加透明性,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网络问政的意义在于对民意结果的运用,要确保民众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群众贡献的智慧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把网络优势转化为执政的优势。网络问政应该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完善信息运作体系,细化工作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顺畅的舆情集中、归纳、核实、提炼、处理、反馈的机制,让网络成为干群沟通联系的绿色通道。各级领导干部是网络问政的主体,也是网络建设和维护的主体,在掌握网络技能的基础上,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开明开放的执政理念,以宽阔的胸怀、强大的承受力、超强的应对能力,通过论坛、聊天室、电子信箱、博客等形式与网民交流,引导群众思想和社会舆论。要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把网民民意内化成一种良性的执政思维与行动,争取更大范围的理解和支持,自觉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和强大合力。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取信于民,改善政府形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2010-09-07 10:18:25 作者:cegov 来源:西安日报 网友评论 0 条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研究熟悉网络,重视网络舆情处理,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是新形势下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只要科学应对,善于运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会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设性力量。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必须学习在群众和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络监督。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让互联网成为执政党学习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把互联网作为向实践学习和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借助互联网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良好氛围。网络反映的问题,有些不完全准确,有些偏颇过激,这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清醒的判断力,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把网络建设成为表达民意的平台,善于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问题,寻找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我国现有的传统主流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新闻舆论宣传机构,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和权威。应把这种信誉和权威延伸到网络,依托党报党刊办好政府能掌控的主流核心网站。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本地主流核心网站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成为能对本地网络舆论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要努力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主力军”、主要商业网站正面言论“放大器”和政府网站权威信息“资源库”的作用,构建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网上舆论引导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传播迅速、网民参与面广、互动性强、容易形成热点等优势,实现舆论引导效果最大化。在洞悉网络舆情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网民的有序参与,善于倾听网民的心声和民情,坚决抵制和批判失实、低俗信息的传播,使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核心价值传播和弘扬的场域,使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

(三)建立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和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舆情工作者队伍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定相关应对预案。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积极探寻内在规律。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涉及本地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要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预见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要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地方政府要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应的反应机制。要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四)以优化社会治理环境和推进社会治理水平为目标,构建网络问政新体系。

网络在反映群众心声、表达群众诉求方面有独特优势。运用得当的话,可以成为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的“显微镜”、体察民情的“晴雨表”。要认真对待网民留言,通过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建立网民与地方官员直接对话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沟通渠道,认真听取群众的好意见、好想法、好思路,努力集思广益,避免闭门造车,从而使决策制定体现公正性、增加透明性,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网络问政的意义在于对民意结果的运用,要确保民众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群众贡献的智慧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把网络优势转化为执政的优势。网络问政应该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完善信息运作体系,细化工作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顺畅的舆情集中、归纳、核实、提炼、处理、反馈的机制,让网络成为干群沟通联系的绿色通道。各级领导干部是网络问政的主体,也是网络建设和维护的主体,在掌握网络技能的基础上,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开明开放的执政理念,以宽阔的胸怀、强大的承受力、超强的应对能力,通过论坛、聊天室、电子信箱、博客等形式与网民交流,引导群众思想和社会舆论。要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把网民民意内化成一种良性的执政思维与行动,争取更大范围的理解和支持,自觉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和强大合力。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取信于民,改善政府形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下载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形势 有效提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形势 有效提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