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667-营销网络制胜战略及案例分析
精品讲座下载网:
营销网络制胜战略及案例分析
营销网络,企业争战新高地
青蛙和蜘蛛是两种极普通的动物,两者的捕食方式则是截然不同的。青蛙的捕食行为是一次性的,尽管其自身的捕食能力较蜘蛛强,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投入,所获却有限。蜘蛛最大的特点是勤于并善于织网,借助网络俘获虫子。说它勤于织网,是因为它对织网赋予极大的热情,忍饥换饿,夜以达旦。面对外界的破坏,它还要常常修缮破败的网络,有时则需另寻场所,从头织起。说它善于织网,是因为其网络纵横交错,结构合理,并且选择在虫子经常出没的阴暗墙脚布点。尽管蜘蛛直接捕食虫子的能力低下,但一旦网络织成,即可一网打尽进入的虫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说,蜘蛛捕食可谓事半功倍。更进一步地说,蜘蛛的行为富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亡的战略任务,扎扎实实抓好。
名度,对最终消费者起一种“拉”更重要的攀升,近年来,不少白酒厂家才悟出“与其拼广告,不如做网络”这个道理,仅仅拥有知名品牌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一个“以我为主”的营销网络,依赖大户而使销售受阻。联想集团过去一直奉行借助于经销商网络而不自营的政策,今年来则已开始构建其专卖店体系。
营销网络的建立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网络管理。过去,我国有为适应计划经济要求所建立的商业网点及各类专业流通渠道。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覆盖着中国城乡大地。这一网络是“国营主渠道”独家垄断,其组织形态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但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不灵活,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运作方式均存在问题,以至该网络逐渐萎缩。三株集团依靠广告和网络创造了一时辉煌。三株的直属销售分公司即达600余家,网络触角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可以说,三株“成也网络”。其迅速滑落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网络管理上存在问题,可以说“败也网络”。因此,网络建设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初始网络建立之后,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拓展,通过高超的管理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其中,形成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制约、自我完善、自我适应”的机制,是网络管理设计的关键。
精品讲座下载网:.海量管理资源下载,40000多讲培训视频,最新最全!联系QQ:815250251
烟草网建案例
近年来,中国烟草系统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城乡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工作。这次网建工作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全国性。各省、地、市、县烟草公司在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几乎同步展开网建工作。二是规范性。国家局和省局有明确的指标,要求以及划一化的操作模式,并层层严格验收,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三是综合性。国家烟草专卖局将卷烟销售网络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大力推进城乡卷烟批、零网点建设。努力实行送货服务,在本世纪内建立起完善的包括经营网络、服务网络、商情网络、宣传网络、客户网络等配套的经营销售网络体系。全面履行《烟草专卖法》对烟草商业企业所规定的义务”。从这个表述来看,尽管目前使用的字眼是“销售网络”,实际上,烟草系统要建立的是比销售网络更深层次的营销网络。同时,这一网络在实现经营功能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专卖管理功能。四是目的性。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卷烟经营销售的主渠道受到一定的冲击,个体批发大坚持“以我为主、归我管理、由我调控”的网建原则。“以我为主”以自建为主,在全部网点中占绝大多数;“归我管理”决策权、指挥权、管理权等由烟草系统掌握;“由我调控”场进行调控。
万人建一个批发网点,每一个批发网点再联系一定65万,据此设立了64个设在乡镇,每个网点各有不同的辐射区域。6780户,特约经销点230户,形成了较具规模的销售网络。
1998年6月18 日下达的《全国农村卷烟销负责网络货源分配、配送服务、信息管理等工作,并逐步创造条件,实现网络计算机管理;在价格管理上,要求网络内严格执行统一批发价格,逐步推行统一零售价格;批发网点建立零售户(分特约经销户和普通零售户)登记台账,详细记录供应范围内零售户的名称(姓名)、地址(具体经营地点)、电话、月均销量、证照及号码、发证机关等客户基础信息,编制零售户分布图(标明具体位置);批发网点货源由烟草公司供应,并确定其合理商品库存,不准超储。批发网点建立零售户进货登记薄,并做好登记工作,严禁卖大户。
2、送货管理。要求批发网点必须配置送货工具,改善送货条件,编制“送货路线图”和作业计划,确定送货人员,科学规范服务;批发网点设置要货、送货服务登记薄,如实做好登记工作;送货要做到“定时间、定路线、定人员、定客户”,做到使零售户满意。
3、信息管理。要求批发网点经常走访零售户,召开零售户座谈会,沟通信息,了解需求,有专人负责市场调研,并及时向烟草公司反馈。
4、财务管理。自设网点实行报账制;严禁赊销。
5、统计管理。烟草公司设网络统计员,批发网点设兼职统计员;建立农村卷烟销售网络统计报表体系。
6、人员管理。职工培训持证挂牌上岗,每个网点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烟草公司建立网络目标考核体系,批发网点建立岗位责任制。
7、专卖管理。各自设卷烟批发网点同时设专卖管理所,行使辖区专卖管理的职能。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长期以来,烟草系统经营观念陈旧,依靠“专卖饭”度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烟草系统内部也开始有所震动,烟草网建就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他们知道,单靠垄断,借助原来的计划分配体制运行,而不走向市场,强化服务,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卷烟专卖体制是“国家专卖不等于部门专卖”,同样要鼓励竞争。我国烟草行业未雨绸缪,利用目前垄断经营所带来的质量信誉优势(无假货,承诺“如假罚十”)、货源优势、价格优势,再加上网建所带来的服务优势、形象优势、信息优势,必将建立起牢固的客户关系网络,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烟草系统“以我为主、归我管理、由我调控”我国其它行业、企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第二篇:《海尔的营销网络》案例分析
《海尔的营销网络》案例分析报告
《海尔的营销网络》案例分析报告
提交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0MBA-P2班 第一组
刘煜(009078)曹小京(009147)黄小明(009148)洛炬(009149)袁亚彬(009150)张晴(006976)执笔人:曹小京
2001年3月28日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
----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
----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
----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
----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
----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
----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从1984年至今的16年间,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海尔却始终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奥秘只有两个字:创新。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
二、海尔的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是海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尔集团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新理念。
市场观念:
“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卖信誉不是卖产品”、“否定自我,创造市场”。
创名牌方面:
名牌战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
国门之内无名牌。
质量观念:
高标准 精细化 零缺陷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售后服务理念:
用户永远是对的。
海尔发展方向:
创中国的世界名牌。
三、海尔营销渠道状况:
⒈国内营销渠道
海尔与经销商、代理商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店中店和专卖店,这是海尔营销渠道中颇具特色的两种形式。
海尔将国内城市按规模分为五个等级,即:
一级:省会城市
二级:一般城市
三级:县级市、地区四、五级:乡镇、农村地区
在一、二级市场上以店中店、海尔产品专柜为主,原则上不设专卖店,在三级市场和部分二级市场建立专卖店。
四、五级网络是二、三级销售渠道的延伸,主要面对农村市场。同时,海尔鼓励各个零售商主动开拓网点。目前海尔已经在国内建立营销网点近10000个,但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地区建立的销售渠道有限。
⒉海外营销渠道:
在海外市场,海尔采取了直接利用国外经销商现有网络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直接利用国外经销商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极大的降低渠道建设成本。现在海尔在31个国家建立了经销网,一共拥有近10000个营销点,使得海尔产品可以随时进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⒊海尔对营销渠道的控制
海尔在全国各地的销售渠道以设立店中店和专卖店等销售网点为主,为了加强对各个网点的控制,海尔在各个主要城市设立了营销中心。营销中心负责网点的设立、管理、评价和人员培训工作。
⑴对店中店和电器园的控制
从案例当中可以看到,海尔在选择建立店中店的商家上是十分慎重的,采取的原则是择优而设。为了加强对店中店和电器园的控制使其能够真正的成为海尔集团的窗口和发挥主渠道作用,海尔采用在当地招聘员工派入店中店或电器园担任直销员的方法。
直销员的职责是现场解答各种咨询和质疑,向顾客提供面对面的导购服务。每一个直销员每天必须按规定做好当日的日清报告,每周必须会当地的营销中心参加例会,接受新产品知识和营销知识培训等。同时,海尔对派驻各个网点的直销员实行严格的考评制度。
⑵对专卖店的控制
海尔设立专卖店的初衷是因为在一些二、三级地区和农村市场中找不到具备一定经营规模、能够达到海尔标准的零售商。
在对专卖店的管理中,海尔倾注了非常大的力量。如案例中提到:“海尔集团营销中心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对专卖店进行指导,从而为各地专卖店在当地扩大网络和销量发挥了极大作用。为了提高专卖店经销海尔产品的积极性,集团营销中心还特意制定了海尔专卖店激励政策。”
在指导专卖店工作方面,集团营销中心每月编制《海尔专卖店月刊》,内容涉及对专卖店的讲评,前期专卖店工作的总结,最重要的是介绍专卖店的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海尔集团海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所有的专卖店利用自身便利条件向下属的乡镇和农村开拓新的营销网点。
为了加强对专卖店的监督和管理,海尔集团每年对专卖店进行一次动态调
整,不符合要求的将被取消专卖店资格,这实际上是海尔集团对专卖店这一营销渠道的定期评价和调整。
第二部分:对海尔集团营销渠道的评价
市场实践表明,店中店和专卖店的形式为海尔产品的成功销售及品牌创立提供了极有利的支持。从总体上看,海尔集团对营销渠道的选择和管理是非常成功的,加上和营销渠道所交织的强大的售后服务体系,给海尔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⒈采用店中店和专卖店形式作为营销主渠道的优点有:
⑴将其所有的家电产品全部直观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不但有利于顾客选择商品,而且可以使海尔的家电产品得到一个集中展示的机会,从而扩大产品知名度。
⑵在商业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地区,为顾客购买电器商品和接受售后服务提供方便。
⑶与消费者面对面进行接触、面对面服务,拉进了顾客与海尔的距离,从而使顾客满意度提高。
⑷海尔和商家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⑸可以利用现有网络向周边进行辐射,降低在四、五级地区建立销售渠道的成本。
⒉采用店中店和专卖店形式作为营销主渠道存在的不足有:
⑴从案例中看到,海尔集团对在各地设立的店中店和电器园控制比较严格,但是有些商家自发建起的海尔店中店和电器园能否得到良好控制使一个疑问。
⑵部分专卖店保守意识比较强烈,坐等用户上门,不能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⑶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促销活动、市场开拓方面不能主动根据当地市场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
⑷部分专卖店缺乏对海尔文化的了解,不能按照海尔的标准进行管理,以致给海尔的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
⑸店中店和专卖店的营销渠道形式以经被诸多竞争对手所仿效,其效果在未来将会有所下降。
第三部分:对海尔集团拓展农村市场选择营销渠道的建议从目前城市地区家用电器市场状况来看,虽然仍然存在一定的继续发展空间,但是无论绝对增长数量还是相对增长速度都大不如前。而且由于各个生产制造商之间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使得价格战、服务战愈演愈烈,制造商和各级经销商能够得到的利润相应越来越低。因此,家用电器生产企业要想得到继续发展和较高的销售利润,必须进入仍未被完全开发并且有着广阔前景的农村市场。
⒈农村家用电器市场的特点:
⑴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沿海和大、中型城市附近的农村逐步富裕后,购买力有所增强,但平均水平仍低于城市居民。
⑵ 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购买力水平参差不齐。
⑶由于整体知识水平偏低,缺乏对家用电器的使用和维护常识。
⑷对家用电器的价格弹性比较高。
⑸对家用电器等大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⑹商业网点匮乏,购买、维修十分不便。
⑺不同的地区在供电、电视信号接受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很不均衡。⑻目前农村市场对海尔家电品牌的认知程度远不如城市。
⒉海尔集团建立农村营销渠道的目标
⑴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符合农民需求和收入水平的优质产品。
⑵确保农村地区用户得到百分之百满意的优质服务。
⒊海尔集团建立农村营销渠道营注意的问题
由于农村市场和城镇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海尔集团在开拓农村市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⑴针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调查,提供真正符合农民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⑵新渠道的建立不能导致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⑶进行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宣传,提高海尔的品牌知名度。
⑷要解决好服务问题,依据农村市场的特点提供区别于城镇地区的服务,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购买、维修不方便的问题。
⑸对于渠道的控制不能放松。
⑹进入农村市场首先做的事是要培育市场,要让农民了解家用电器的用途和优越性,熟悉主要家用电器产品的操作和维护保养知识。
⑺注意基础设施建设对家用电器消费的影响。
⒋农村市场营销渠道的建立
⑴农村市场相对比较分散,如果以乡为单位建立专买店成本过高,而仅以县城为单位建立专卖店则不方便购买。应在全国推广莱州经验,辐射农村市场,以现有县级市、地区的专卖店为依托,在部分县城建立分销店。
⑵由各地经销商组织海尔家电下乡活动,让富裕起来的农民面对面接触海尔高质量的家电产品,在提高对海尔家电产品认知程度的同时熟悉对家用电器的使用和维修常识。
⑶目前在海尔集团的营销体系中,分销商和售后服务队伍是分离的。如在农村市场中仍采用这种体系,则会增加成本而且不利于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所以可以考虑合二为一,以降低成本。
⑷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性比较大,所以经销商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促销活动。
⑸在一些购买力符合要求,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而制约家电消费的地区给予适当支持,协助当地将基础设施建设好。这同时也是树立海尔品牌以及企业形象,增强与消费者感情的良好方式。
⒌对营销渠道的管理
⑴在进入农村市场时应当慎重选择营销渠道,一些在大城市经营的比较成功的大商场、大代理商并不一定可以搞好农村市场的销售。相反,一些熟悉农村市场规律、了解农们需求的中小批发商到可能比较合适。
⑵在订立激励政策上,应当有别于城市市场。鉴于农村市场正处于培育过程中,所以要花大力量鼓励渠道成员自觉的在所属地区进行促销和创立海尔品牌,在这方面的所做的努力甚至可以强于对销售额的追求。
⑶由于我国农价格弹性大,所以可以规定专卖店有小幅度的价格余地,但不能低于公司规定的销售价格。同时各个专卖店每天必须将本日销售情况和当地市
场价格汇总到公司总部。
⑷在建立的管理农村渠道过程中,应注意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求渠道成员将所收集到的信息源源不断的向公司总部反馈,以便于总公司决策;另一方面则应在建立渠道的同时帮助渠道成员建立健全一整套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和运用的体系。
⑸在产品质量上,海尔对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必须一视同仁,坚持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质量管理标准,搞好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形象。
⑹售后服务方面,对农村市场更要从严要求。因为农村市场地域分散,服务工作相比较于城镇地区差别最大,而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行对家电产品维护维修的基础,对厂家服务的依赖性很强。
第三篇:营销战略案例之一
营销战略案例之一
解读华为的成长战略与新竞争优势
今天的华为,在人们眼里是一家以技术见长的企业。其实,华为创业之初,也没有什么技术基础,企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营销。作为一种传统,华为的营销优势一直延续下来。如果说大部分家电企业长期“单轮”(营销)驱动的话,那么华为则是“双轮”(营销和技术)驱动。华为的文化和管理,既催生了“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的端对端客户服务流程,也培育出在市场上融入客户、快捷反应、专业过硬的以“狼性”著称的团队。
华为:实现“二次替代”的竞争优势
随着通信设备市场的饱和,华为提出了“云管端”战略,进入更加辽阔的“云”世界。“云管端”的立体结构,几乎涵盖了未来互联网的所有领域,既有巨大空间,同时也使华为置身于不同以往的竞争领域。竞争对手(“友商”)不再仅仅是爱立信、诺西、思科、北电等“老伙伴”,而是谷歌、亚马逊、IBM、苹果等IT巨头。
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可以做“管”上的“铁皮”即“云”体系中的通信和网络部分;而最近华为宣布开发“超宽带”产品,就是在“管”上发力的一个标志。在“端”的层面,华为手机在“海思”芯片的助力下,价值链更有优势,战略回旋余地更大,也有利于顾客体验的创新。目前已进入全球手机第一阵营,未来将会和苹果、三星展开波澜壮阔的“三国杀”。“荣耀”手机独立运作,为未来面向年轻消费人群、拓展消费类电子市场开辟了通路。
华为是一家有“野心”(战略抱负)的企业,在“云”的广阔舞台上,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耀眼的明星。此外,华为正在开辟新的战场,开始进入与互联网相关的新能源领域。国内市场的“第一次替代”
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华为以及同期崛起的“巨大中华”(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中的其他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的。当时国内通信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以数字程控交换机为例,国内市场上没有国产产品,全部是进口货(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产品报价非常高)。
华为创立后不久,不满足于低端产品的代理和仿制,集中力量甚至孤注一掷地主攻数字程控交换机,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取得突破,既赢得了市场空间,也迫使国外进口产品大幅度降价。除数字程控交换机外,华为后来陆续开发的网络通信产品(比如路由器等),也基本上是按照“模仿——创新——替代”的路径在国内市场逐渐取得优势的。
国内市场上对国外产品的替代,我们称之为“一次替代”。这种“替代”对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后发经济体实现工业化、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必由之路。如果在主要的产业都实现了这种替代,则民族工业体系基本形成。综观我国工业部门,通信设备领域的替代是最成功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政策的作用(对民族工业予以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因为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比之下,民用汽车的进口替代是最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非市场化的方式向外资开放市场并保护原有国有汽车制造企业(向外资企业开放了市场但并没有真正换来技术;通过强制外资汽车企业与国有汽车企业合资,保证了后者的“管制红利”,但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没有发育起来。一定程度的垄断推高了产品价格,影响了消费者利益。而民营汽车企业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的状态)。
可见,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就不可能有产业的发育和壮大。目前,在装备、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国内市场上的进口替代正持续发生。
国际市场的“第二次替代”
当华为在国内市场已有一定地位和优势、人力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将战略重心转向国际市场,将“替代”的故事在国外又上演了一回。只不过这回渗透进入了国外产业巨头的市场领地。如果说本土市场上的“一次替代”有赖于与地缘相关的因素和条件的话,那么“二次替代”才真正见证了企业的竞争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二次替代”从不发达国家市场转到发达国家市场(欧洲)时,“替代”的内涵有所变化:长期由国外品牌占主角的部分高端市场开始出现松动。这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有关,因为国外老牌运营商也在压缩投资,寻找价廉物美的新兴设备及系统供应商。从这个意义上说,衰退周期对于华为这样的挑战者来说,或许具有一定的正向意义。
朋友们一定会问:华为怎么能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两个替代”?“替代”背后的原因、理由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和竞争优势:产品性价的优势,客户导向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客户关系管理优势。不可抗拒的产品性价的优势
华为作为后发的挑战者,总体上说属于技术的学习者和消化者(不排除某些方面技术领先),其优势主要在于“客户效用”和“顾客代价”(产品价格加上交易成本,以前者为主)的比值。直白地说,即在产品性能满足客户基本要求,与国外竞品接近、相当甚至局部有所超越的情形下,价格更具竞争力。相对于“高高在上”的国际主流品牌,华为的做法基本上属于“破坏性创新”。
通信及网络产品的主要成本在于开发,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报酬(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些产品凝聚了大量的智力劳动)。华为产品性价比优势的背后是知识型人才的性价比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大多数人对中国人口红利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的认识限于低端劳动力时(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批加工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兴起),任正非敏锐地发现,全球人力资源市场上,中国高端劳动力的优势同样巨大。首先是供给充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虽然广受诟病,但自20世纪50年代大学院系调整后,工科教育相对完整、品质较高。中国拥有几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师人群(缺少的是高端创新型领军人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20余年时间内,国有企业及科研机构吸纳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下降,大量民营企业对技术人才尚未重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华为,无论是地缘还是待遇以及组织氛围(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许多传统国企以“人际关系”为本)均有吸引力,吸纳了大批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及年轻人。在这方面,华为与许多“草根”型的民营企业相比更有眼光、更有远见(在战略思想上提出“人力资本优先增长”),在行动上也更加有力,甚至有“掠夺性”人才引进的说法。至今人们仍在传说华为创业初期如何“垄断”几所邮电大学毕业生的故事。
其次是“价格”低廉。20世纪末,我国工程师的平均报酬大体上是相当于美国、日本、欧洲成熟人力资源市场同类人员的五十分之一(甚至高达百分之一)。当中国工程师的月薪只有1000余元人民币时,欧美已达到数万元(折算成人民币)。这样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华为提供了获取优质人才的良好条件,使华为可以通过利益杠杆、事业愿景迅速积聚、增值人力资本。
由于“文革”十年,中国大学基本上没有招生,华为缺少有经验的研发人员,也无法形成阶梯式的技术团队,只能重用“学生兵”,将一群稚气未消、任正非眼中的“孩子”推到技术开发一线。天助华为,若干“天才少年”创立了奇功。这种将人才职业生命周期向前移动以及压缩的做法,放大了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同样的职位,华为用的是年龄较轻的人,人力成本相对于使用年龄较大的通常要低一些)。
近几年来,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合格供给减少。大学扩招导致教育资源被稀释,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优秀学生愿意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比例减少;即使不考虑扩招因素,近年来大学教育品质令人担忧(风气浮躁,教育伦理受到冲击);新一轮的出国留**已然形成„„其次是薪酬上扬。由于稀缺以及高房价、通货膨胀因素,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工程技术人员薪酬一路上升,和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北上广深”)已经缩小至3至5倍。这一趋势如果继续下去,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将不断缩小甚至消失殆尽。客户导向的技术创新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创业之初技术基础薄弱。唯有依据客户需求,在应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改进产品的局部功能、“人—机”界面或者降低产品的运行、使用成本。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深刻、准确洞察客户被忽视和漠视的愿望,并在技术及产品上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当总体技术落后时,我们可以在理解客户层面略胜一筹,以此牵引技术持续的、集腋成裘式的进步。这是追赶型企业成长的关键。
下面列举几次华为创立以来,人们公认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
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CC08”交换机开发时,用光纤替代欧美国家普遍使用的铜缆,解决了中国农村市场远程通信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问题。
第二次是21世纪初,华为针对欧洲客户存在的机站选址困难、运维成本高等难题,开发出了“分布式无线基站解决方案”,机站及设备可选址的空间范围大大增加(街道柱子、楼顶、过道、地下室、楼梯间等),建设费用及运维成本大幅度降低。
第三次是近年来,华为根据中国三大运营商三足鼎立、分别建网且制式不
一、快速迭代(2G、3G、4G„„)的特殊国情,首创性地开发出“Single RAN”网络解决方案(平台)——“一个网络架构、一次工程建设、一个团队维护”,解决了运营商在网络布局、建设、运维方面的不便、低效和困难,使运营商顺畅、快捷地过渡升级到新一代技术,并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目前,华为在部分技术领域已成为全球领先者,正走在从“fastfollower”(快速的跟随者)到“ICT领导者、客户问计对象”的宽广道路上。近20年来华为累计获批专利近4万件。据我一位在国家有关部门工作的朋友称,华为的自主创新成果占到全国所有企业全部成果的2/3。
华为为什么能超越大量的国内企业,真正实现了技术驱动呢?华为持续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前面提到的人力资源优势之外,主要的因素在于理念、政策的导向以及机制的设计。概言之,是关注长期成长及竞争要素的战略行为所致。
第一,从导向角度看,华为强调所有的新技术开发、应用,要注重“交付价值”(即最终客户得到的功能和利益)。
也就是说,不为技术而技术。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尤其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往往会陷入创新陷阱,即超越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这就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所分析的“大企业失败”的原因,也是任正非念兹在兹、严加防范的情形。在华为看来,只要坚持客户导向的技术创新,加之灵活的组织形态和机制,就能避开“创新者的窘境”。
第二,华为在资源配置上持续向研发环节倾斜和“压强”(2016年研发费用预期超过销售额的10%);即便在创业初期条件艰苦、资金奇缺的情况下,也坚持向“技术”投资。
华为在成长战略上信奉“深淘滩,低作堰”,前一句指的就是企业即使在困难时期或是行业不景气时,也要苦练内功,锻造核心技术能力。而国内许多企业虽然大谈技术导向,但需要真金白银投入时就含糊、退缩了,显现出“小生产”的“叶公”本色。
第三,按照全球客户资源的分布以及研发人才的禀赋状况在全世界范围内设置研发机构。
比如俄罗斯人数学好,那就主攻算法软件;法国人浪漫、艺术感觉好,那就主要研究设计美学„„
第四,将研发活动以及机构分层,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产品技术分离开来,着眼于长期战略和未来优势,配置资源进行基础性研究。
大家都知道,华为有一个研究机构取名“2012”,源于一部灾难性电影名,既是为了增强企业发展的危机意识,同时也寓指从人类社会未来生存毁灭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路径。
第五,在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拓展技术来源。
除自主开发外,积极采取合作开发(先后和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多家国外企业联合成立研发机构)、外部购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华为抓住机会用较低代价向受到严重冲击的国外企业购买了一些技术)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
第六,技术开发时,从相对简单的领域做起,循序渐进,逐步接近并攻克核心技术。
既不好高骛远地唱高调、提出“大跃进”目标(许多企业喜欢这样做),也不因为彼岸过于遥远而放弃启程、放弃跬步千里的努力。聚焦于某些领域,不四面出击,分散力量;只要认准了方向,就绝不投机、动摇和后退,盯住目标,锲而不舍。用任正非自己的话说,就是像阿甘那样,有一股“傻”劲儿,一直“傻”干。海思芯片的开发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从机制设计的角度看,驱动、促进华为技术进步的机制主要有:
第一,学习对标。
华为创业以来,一直以全球范围内的先进企业为标杆,引进、借鉴、学习它们在技术战略管理、研发管理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尤其是IPD研发流程的导入和应用,对于提高研发活动的效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利益激励。
除人们熟知的员工广泛持股外,华为将应用型的研发机构均定位为利润中心,直接感受市场压力,同时也分享市场成果。有些朋友可能有所不知,华为每年的利润分配,在股东分配之前大部分作为奖金以绩效为依据发放下去了(华为称作“获得分享制”)。任正非在解释“以奋斗者为本”时,曾谈到按绩效分配和按股权分配的关系,强调利益要向创造业绩的一线“奋斗者”(研发人员是其中最重要的主体)倾斜。
第三,内部辩驳。
华为在一些研发机构及相关的事业群内部设置“红军”“蓝军”机制——模仿军队演习时两军的模拟对抗。“蓝军”常常扮演诘难和反驳的角色。任何一种研发方向和技术设想,只有通过辩驳才能清晰图景,明确路径、提高胜算概率,这也是防范“颠覆性”失误和风险的有效手段。
第四,组织弹性。
华为在员工的职业生涯安排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做法,即部分员工大范围、大跨度的调岗和轮换。有时候,研发部门的员工去做营销,而营销部门的员工则调换过来做研发。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不同的职能组织之间换位思考、相互协同,真正践行“以客户为中心”原则。这对于提高研发方向及成果的市场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大有益处的。同时,华为通过研发项目管理机制,激活了组织,使研发人才得以充分利用。
第五,资源保障。
技术开发需持续的、高强度的投入,资源从哪里来?除了内部源于利润的积累、员工入股和外部借款外,华为“卖企业”——先后出售华为电气、H3C等合资企业股权——也是重要的资源保障机制。尤其是21世纪初将华为电气业务以7.5亿美元出售给爱默生,对华为持续的技术投入以及渡过行业低潮和战略转型(国际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卓越的市场开发和客户关系管理
今天的华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家以技术见长的企业。其实,华为创业之初,也没有什么技术基础,企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营销。作为一种传统,华为的营销(广义,包括公关、销售以及服务在内)优势一直延续下来。如果说大部分家电企业长期“单轮”(营销)驱动的话,那么华为则是“双轮”(营销和技术)驱动。华为的文化和管理,既催生了“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的端对端客户服务流程,也培育出在市场上融入客户、快捷反应、专业过硬的以“狼性”著称的团队。
此外,《华为基本法》中,华为做出了“永不进入”运营服务领域的承诺,为和运营商客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石。
第一,从边缘市场到中心市场渐次展开,以“不对称竞争”超越对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华为在目标市场选择上都是先边缘后中心,先农村后城市。比如在国内市场,先从边远的东北、西北等区域起步,逐渐逼近一线大城市。国际市场上,亦是发轫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市场,然后渗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目前只待北美市场的“决战”。
之所以这样递进式地拓展市场——“农村包围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华为作为后发的、追赶型的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综合实力较弱,只有从行业领先者不太注重或者受制于种种因素(如环境艰苦、市场不规范等)难以建立优势的次级区域市场以及目标客户入手,才有较大的可能取得成功。这些市场的种种限制因素,恰恰成为华为的机会:具有“狼性”的团队能适应种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期间,随时可能身陷爆炸之中,华为团队坚守不撤;非洲部分落后国家,卫生条件极差,流行病肆虐,华为团队融入其中„„这样,在竞争对手没有优势或不构成绝对优势的市场空间内,华为可以集中更多资源、派出更多人员,贴近客户,反应敏捷,从而可以构成整体上的“不对称竞争”,即存在显著的甚至压倒性的优势。
从争夺市场的动态过程看,即使整体竞争力逊于对手,也可以在每一个局部战役中,集中优势兵力,“压强”式运作,超越甚至“数倍”于竞争对手,致力于消灭对手“有生力量”(将客户资源抢到手),务求必胜。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有效运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军人出身,有军事家的素质特征;华为的竞争风格也很有“血性”,勇猛、顽强、坚韧、强悍,能打硬仗和恶仗。以手机终端产品为例,其负责人也坦言:华为属于“刺激—反应”型的。“小米”崛起之前,手机业务循序渐进、不温不火地发展;“小米”反而把华为的“血性”激发起来了。
第二,实施战略性客户关系管理。
首先,将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关”和客户“关系”,上升到战略层面,运用组织机制和组织的力量(健全职能、制定流程、安排协同、管理绩效)构建优势,使客户关系开发、突破、维护的创意、方案以及执行都有了组织保证,从长期看亦有了核心能力的支撑。江湖上流传着许多华为“搞定”客户的精彩故事,它们的主角虽然是一线人员及团队,但内在、持久的源泉在于组织机制。
其次,对于客户关系管理,从客户选择、需求分析、接洽、接待、介绍、沟通、投标到方案设计、项目施工和交付、售后服务、合约履行,全程制定并执行严格、细致、精准的流程和操作(作业)规范,将弹性较大的营销过程纳入工业化、信息化管理,保证了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卓越品质。
许多去过华为的朋友,都对司机的表现以及接待工作赞不绝口。这样的工作绩效不仅来自于华为员工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而且来自于日积月累的严格管理。
再次,面对国内外运营商这样的强势客户,寻找多种形式的双赢合作模式。如业务上的嵌入式配合、客户辅导、联合开发等。随着时间的检验,过去的一些合作模式可能终止了,但着眼于长期,双方组合运作的客户关系管理经验却沉淀下来并转化为新的形式。
第三,采取“特种兵”式的市场运作模式。
一线客户开拓小组——通常被称为“铁三角”——由客户经理(团队)、产品经理(团队)和交付经理(团队)组成,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客户开发和服务工作。他们像“特种兵”那样素质优秀、装备精良,能够突进、投放到距离市场和顾客最近的地方;同时,后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服务和指导(包括训练、装备、信息、给养、炮火、运送投放、行动引导等)。
由于“特种兵”最了解市场情况,“听得见炮火”,因而具有相机决策、敏捷反应、“呼唤炮火”的权力。在组织文化、绩效管理、能力开发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华为市场一线的“特种兵”们公认具有“狼性”——敏锐、快捷、准确、勇猛、顽强、坚韧、团结;在机制驱动、流程牵引、资源保证(后方强大的炮火支持)下,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攻城掠寨、节节获胜。这种模式既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同时又有整体性和协同性。
在此基础上,华为将营销组织体系划分为若干个层级:直接面向客户承担市场业绩责任的办事处被称作“海军陆战队”,团队精干、战斗力强,善于占领“滩头阵地”;后面提供支持的是较大区域市场的管理机构(大区,如“中国区”“美洲区”等),称作“重装旅”,主要职能是基于专家队伍的专业服务;最高指挥协同机构是“片联”(“片区联席会议”,借鉴美军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体制),这是总部营销战略制定和总体指挥系统。这样前后关联的组织结构将市场一线与后方支持、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有机结合起来了。
竞争优势的来源:战略导向
华为之所以能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实现对国际领先品牌的替代,能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华为的成长模式是战略型的。这种成长,是战略运筹和战略行动(执行)相结合的产物。所谓“战略型”(反义词是“投机型”),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清晰的战略愿景、目标和方向,知道企业往何处去。一旦愿景、目标确定下来,就不左右摇摆、轻易变化(除非因环境变化重大战略重构)。
第二,重视与成长相关的基础性、长期性要素(亦称战略性要素,主要是核心技术和人力资本),在资源配置、战略行为上向这些要素倾斜,不间断地持续投入,并通过有效的举措使之生成、积累和提升。
第三,正如华为一则广告语所说:“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华为长期作为后发者和追赶者坚持“聚焦”于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将所有的力量汇集在“针尖那么大的地方”。不分心、不分散资源,在战略路径上奋力向前,不为路旁的花花草草所吸引。
第四,对成长的路径、方式、阶段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谋划并坚决执行到位,在推进过程中进行迭代式、反馈式修正和改进,保持战略的有效性。
第五,打通战略和组织,使战略任务的完成以及战略举措的执行具有组织保证。组织形态、结构、运行机制,以及组织能力都是为战略服务的。
问题:
1.说一说华为的成长战略所包含的内容? 2.华为的新竞争优势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第四篇:《德芙营销战略分析》
德芙营销战略分析
1.说明
21世纪是市场经济持续性发展的高速腾飞阶段,经济模式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是更加理性化的市场,在信息高速发展,网络不断普及的新时代,我们的游戏规则更加科学合理,对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竞争将更加残酷,我们的消费者更加理智,我们需要丰富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把最好的产品呈现给我们的消费者。
大家还记得《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为解压狂吃德芙巧克力的场景吗?这是德芙携手《杜拉拉升职记》电影,娱乐营销的一部分。随后德芙又携手孟京辉团队推出定制话剧《一颗巧克力的心声》,德芙心声巧克力成为爱情引线,穿插整部话剧。之前还有网友发现,酷我音乐盒的排行榜频道,也完全成为了德芙的新歌榜,并且配有互动游戏。
这是一个娱乐化的年代,通过电影,音乐,话剧这些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与消费者深度沟通,潜移默化的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是娱乐营销的精髓。德芙通过这些娱乐方式把巧克力的美味晕染到消费者的情感之中。
巧克力似乎早已成为人们传递情感,享受美好的瞬间的首选佳品。可是,走进商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品牌,消费者却难以抉择,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一盒糖果,而是产品的品质如何,口感如何,味道如何,他们要求整盒巧克力可以带来非凡的感觉。“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这句台词来自于一部话剧,将巧克力和爱情巧妙衔接,尝试触及消费者内心的情感和心灵。
2.德芙简介
1986年,玛氏食品(M&M/Mars)将德芙拥入怀中,并将因爱而生的德芙品牌视为掌上明珠。在对德芙巧克力的纯度和口味进行改善后,玛氏食品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了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等新口味巧克力,这些巧克力续写着德芙的传奇,德芙巧克力的流行,持续至今。
其主要产品有:德芙榛子巧克力,德芙奶香白巧克力,德芙香浓黑巧克力,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德芙醇香摩卡及烤杏仁巧克力,德芙榛子、杏仁及葡萄干巧克力,德芙脆巧心,德芙星彩巧克力,德芙脆香米,德芙麦芽脆心巧克力,德芙倍醇黑巧克力,心语摩卡榛仁,牛奶夹心,牛奶巧克力苹果,心声牛奶拿铁,牛奶杏仁酱,牛奶榛子,德芙巧丝巧克力棒等等。
德芙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同时德芙巧克力的消费者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并且在不断地通过口碑传播,影响着其他消费者。
3.德芙在英国市场的调查分析
德芙于1960年进入英国市场,在德芙进入英国之前,英国国家自己也生产巧克力,但是口味难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巧克力作为甜品中的尤物,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它对于英国人来说,像谈论天气那样家常便饭。在阴冷潮湿的冬天,嚼上一口巧克力,没有比这更雪中送炭的事情了。
3.1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消费者食用过的巧克力品牌、消费者喜欢吃的口味、购买巧克力首先考虑的因素、消费者吃巧克力存在的顾虑、认为每块巧50克巧克力合适的价钱,这几个个方面,对100个英国人做了调查,得出以下数据。
1、消费者食用过的巧克力品牌,德芙排名处在中间位置。调查结果显示,在消费者吃过的巧克力品牌中德芙以10,80%排在中间位置。
2、消费者喜欢吃的口味,喜欢吃牛奶口味巧克力的消费者最多。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消费者喜欢吃的三种口味的巧克力产品分别是牛奶巧克力、夹心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分别占被调查人数35.8%,24.2%,22.1%,该项调研结果可以为巧克力生产企业的产品线规划提供市场依据。
3、购买巧克力首先考虑的两个因素,消费者购买巧克力主要关注的因素是口味、品牌和价格。消费者购买巧克力产品时最关注的因素是口味,占30.0%;品牌和价格共同排在消费者关注因素的第二位,分别占20.9%,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口味好,价格适中的巧克力产品应该是最能被消费者接受的。
4、消费者吃巧克力存在的顾虑,容易发胖和价格太高是吃巧克力的主要顾虑。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我们发现容易发胖和价格太高是消费者吃巧克力的主要顾虑,分别达到30.7%和15.1%,消费者的顾虑其实就是巧克力生产企业需要解决的产品问题。只有尽可能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才能逐步做大市场,做强品牌。
3.2 SWOT营销策略分析:
优势:
a.金融资源:德芙在金融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由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和糖果公司美国玛氏公司投资的。在资金方面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可以不断地投入很大资源进行整合营销传播。b.市场知名度:因广告语“Rasphberry&Dark Chocolate Swirl Silky smooth PROMISES“,“嘘,黑巧克力漩涡柔滑光滑的承诺”使得德芙的品牌形象优良,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市场占有率为25%, 知名度为60%. 劣势:
高端产品线竞争极为激烈,英国不仅有进口产品的围追堵截,国内诸多品牌也一直虎视耽耽。 机会:
a.增加新产品:德芙推出的2011新品德芙巧丝巧克力棒,市场反应良好。
b.巧克力市场需求大:英国人的生活似乎离不开巧克力,在英国人年均巧克力消耗量是12000克,英国广播公司(BBC)4频道2007年4月26 日播出的纪录片“人类足迹”,其中收集了英国人生活中吃穿住用各项数据,饮食中,英国人一生一共要吃1万块巧克力,可想而知英国的巧克力市场需求有多大。
威胁
a.顾客的偏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和饮食习惯日益多元化,不但注重巧克力的味道,也越来越追求巧克力包装的新潮时尚。b.业内竞争:SWISS THINS、GUYLIAN、DUCD'O、DCOSLE等在英国市场占有率高于德芙。c.替代品:各种糖果的销售也是德芙的一大威胁。
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劣势,并且在严峻的竞争压力下,不断的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德芙可以利用巧克力市场不足来创造更多的机会。
4.整合营销策略 4.1.产品策略
1)产品:八款经典口味,赋予独特外表和浪漫内涵丝滑明星-草莓味双层巧克力;德芙通过不断推出新口味的巧克力来吸引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对各种口味的需求。
2)包装:德芙巧克力在中国市场优于国产品牌的包装,在视觉上,让顾客感到品质更好,格调更高。包装上也分为独立包装、小包装、塑料包装及铁盒等高、中、低多个档次。也会针对节日的礼品装,针对年轻人传情达意的各式巧克力进行各工各式的包装。就以德芙葡萄干牛奶巧克力为例,以清新明快的色彩搭配和醒目便捷的造型设计,吸引着超市中面对众多商品的消费者。
4.2.广告宣传策略
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语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受。“Rasphberry&Dark Chocolate Swirl Silky smooth PROMISES”之所以够得上经典,能够把巧克力细腻滑润的感觉用丝绸来形容,意境够高远,想象够丰富。充分利用视觉感受,把语言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4.3.价格策略 “玛氏”的德芙在英国采取的是统一定价,是一个跨国的大企业,拥有很强的规模和资金实力,“玛氏”认为在英国国市场保持统一价格,有利于公司和产品在市场上保持一致形象,且有利企业制定统一的市场策略,便于公司总部对整个营销活动的控制。价格能够向潜在买主传递有关产品、企业等方面的信息,顾客往往把价格和质量联系在一起考虑,往往认为高质产品应定高价,高价应具有高质,这也正是德芙在中国所走的路线,利用高科技制造出优质的巧克力,成本高,则价格也要相应的高。当然,也有相应的低价位的产品。
4.4.渠道策略
德芙经过和超市的谈判,利用正常陈列的费用将巧克力陈列到销售保鲜牛奶、保鲜肉制品的冷风柜内,从而解决巧克力在夏季的保存问题。并且,通过和可口可乐这一夏季旺销产品进行捆绑销售,实现了淡季销量的大幅提升。或者直接在一线城市设立专卖店。
在销售方面,“玛氏”采用的是市场生动化,所谓市场生动化就是在售点上进行的一切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玛氏产品的活动。而玛氏市场生动化三大原则:分布面广——买得到;显而易见——看得到;随手可及——拿得到。这样就强化售点广告,增加可见度;吸引消费者对玛氏产品的注意力; 使消费者容易见到玛氏的产品;刺激消费者冲动性购买;在消费者面前维护品牌、产品形象,起到地面广告作用。
4.5促销策略
在宣传方面,“玛氏”利用了海报、挂旗、粘贴、塑料架头牌、货架头牌、飘吊物、陈列纸柜、德芙专用陈列架、收款台货架、热点货架、散装货架等。还采用宣传品加陈列方式,它比单独陈列的效果强得多。最后就是争取收款台陈列,收款台是最后的销售机会;采取小包装、快销品种、各收款台销售相同的品种。
在促销方面,“玛氏”寻求促销陈列的机会,因为促销陈列能够极大的促进产品销售,选择最好的陈列地点:消费者主流通道、有足够的空间;选择适当的品种:快销品种、应节产品;做到突出重点:适量的品牌及品种;有准确清晰的价格标签;区域化陈列;正确运用宣传品:相应品牌的陈列架、最新的海报„„消费者需求多样并且喜欢选择:务必尽可能增加分销品种数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巧克力为快速消费品,相对于耐用消费品具有更高的价格敏感度;只有价格合理,物有所值,消费者才会购买。
4.6创新-情感策略
监魏炜说:“对于品牌来讲,除了最基本的产品创新和广告宣传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消费者的生活,在消费者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机会,能够跟消费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 “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这句动人的台词来自一部中国的话剧《一颗巧克力的心声》。这部将巧克力与爱情巧妙衔接和融合的话剧,正是巧克力品牌德芙出品的艺术与商业跨界之作。“德芙巧克力希望为所有消费者的生活带来‘More Moments, More Places, MoreSmiles’,这也是我们品牌的愿景。”市场总监魏炜表示。在产品中加入感情元素,让消费者有更多的兴趣去了解这个产品,从而拥有这个产品。例如,正德芙于2010年10月推出心声巧克力,相比普通巧克力,它的包裹纸内印有温暖的“心声”话语,给消费者更美好的品牌体验。
5.IMC战略评估
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单一的营销要素已无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只有发挥整合营销要素的协同作用,才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以上营销策略对公司内部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达到了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德芙在这个营销的过程中,结合了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如产品的研发,就需要依据市场的调查报告分析,销售部门则需要公关部的相关配合,这也体现了整合营销的核心思想,即资源的整合和营销手段的一元化。
德芙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主要通过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广告宣传策略,促销策略等方式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效果预测:
a.德芙新上市产品加入更多口味,这将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尝试新产品; b.广告宣传策略让更多消费者熟知德芙产品;
c.促销策略和价格策略能为德芙品牌提高5%的销售额;
d.情感元素的加入使德芙更有意义,这将会扩大消费者层次,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英国市场。
6.结论
通过以上几点来分析,利用公关,事件营销,广告,形成多方面的给客户传达信息,拉近与客户的关系。如对客户群的细分,很好的把握了客户的不同需求,让客户觉得有亲切感;大面积的户外广告,主动让客户了解自己的产品,给客户留下好的正面的印象,让客户形成下意识的购买需求。企业的出发点是消费者,企业树立品牌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消费者进行,企业必须借助信息社会的一切手段知晓什么样的消费者在使用自己的产品,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牢固关系,使品牌忠诚成为可能;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时,必须传播一致的品牌形象。德芙巧克力的营销战略在市场定位以及SWOT分析和整合营销战略方面有着清晰的认知,使之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优秀企业。
第五篇:格力营销战略分析(推荐)
格力营销战略分析
一、格力公司简介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格力标志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格力电器旗下的“格力”品牌空调,是中国空调业唯一的“世界名牌”产品。作为一家专注于空调产品的大型电器制造商,格力电器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空调产品。在全球拥有珠海、重庆、合肥、郑州、武汉、巴西、巴基斯坦、越南8大生产基地,4万多名员工,至今已开发出包括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在内的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能充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各种需求;拥有技术专利近2000项,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望未来,格力电器将坚持“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自有品牌”的发展思路,以“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为目标,为“中国创造”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格力营销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行业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空调拥有率持续上升 消费结构日趋合理,这种变化,一方面与人们房屋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大客厅小居室”成一种流行时尚;另一方面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相辅相成,柜机比例持续上升,而窗机则将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2.市场概述
格力作为中国世界的名牌,在世界范围内占空调领域的龙头地位,空调市场中以“格力、美的、海尔”等,三巨头称霸空调市场,格力以超强的实力占据空调行业的老大多年,累计销售7000万台。以简单的营销模式和独特的股份制区域经销模式塑造了格力无与伦比的品牌效应及竞争优势。通过建立起自营专卖店经营模式,将格力的足迹遍及全球。
3.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随着入世的承诺逐步实现,正在实施普遍的产业准入政策,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同时,中国现行的税制和税收政策要作重大调整,其中包括实行有增有减的税收政策;按照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按照扩大税基、降低税率原则,减轻内资企业税负,取消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将是我国空调企业获得公平的竞争环境。高效、环保、节能型空调主机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4.社会经济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国民经济呈连续稳步增长趋势,社会购买力及消费潜力亦成为众所周知的全球亮点,蓄积了雄厚的集团购买力。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中国将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必将进一步增强。
5.科技环境
为了节约能耗,开辟新能源的利用,空调技术的研究发展很快,主流空调有:变频空调、燃气空调、太阳能空调。其中,变频空调凭借其在节能、降噪、舒适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重视。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G10变频引擎”低频控制技术被专家组一致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我国空调产业第一项“国际领先”的变频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标志着我国变频空调产业开始从“跟随型制造”向“引擎型创造”转变。
(二)微观环境分析
1.供应商
格力是空调界的老大,在业内有话语权,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强。格力作为一个龙头企业,有很多为他生产零部件的供应商,企业供货的稳定性及时性有很好的保证。格力建立了筛选分厂和检测分厂,所有的零配件,来了一个一个上机子测试,一个不落的测试,确保了产品的质量。此外,格力还成立质量管理小组,专门抓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这为格力生产高品质产品又添了一层保障。
2.营销中介
“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模式及其自建专卖店的营销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格力给予中间商的销售鼓励措施使得他们更加愿意卖格力的产品。
3.公众
长期以来,格力电器把以节能环保为重要指标的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并把节能环保作为打造和提升公司产品品牌的重要措施。格力已正式将绿色发展战略植入公司发展战略中,确定总体目标为“倡导绿色消费,积极研制和生产绿色产品,节能降耗,不断改进环境行为,对社会负责”。因此,公众对格力都有着良好的印象。
4.顾客
格力专业化、高品质的空调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为格力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格力是大多数顾客购买空调的首选。“淡季贴息返利、年终返利”,甚至不定期返利政策,能够很好的稳住经销商。
5.竞争者分析
虽然格力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空调领域的领先者,但是空调行业竞争非常激
烈,美的、海尔、格兰仕这些竞争者在价格、广告宣传、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与格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海尔的专卖店加大连锁,美的的区域代理加直营,志高的两条腿走路,格兰仕“为你而变”的多种模式并存这些营销渠道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三、格力目前采取的营销战略
(一)市场开发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策略是重点经营专卖店,通过良好的售后服务保证顾客利益。价格策略是市场竞争的利器,更是树立品牌形象的有力手段。格力实行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即加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来构筑空调业强大的进入壁垒。许多品牌的价格在降价的风潮中,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一降再降。但也就在这股降价之风中格力却提出了“让市场不让利”。产品价值,即成本费用和市场供求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定价目标和方法应以销售利润率为转移,但须兼顾企业的名牌形象,即企业应有长期的战略目标,不拘泥于暂时的得失。对于高端产品,格力利用消费者追求享受的心理而采用“市场导向定价”法定价,即以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价值肯定程度为依据来确定产品价格,获取最大的利润的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定价策略是赢得顾客,树立品牌形象的工具之一,格力电器在灵活运用定价艺术和技巧时,根据具体情景选择策略。根据总体市场情况,为刺激淡季订货,保障商家合理的利润空间,格力首创“淡季返利”政策,赢得渠道成员的忠诚。
(二)产品开发战略
格力产品开发的最大特点是一切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要,同时又根据未来发展潮流创造市场。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格力“思消费者之所思”,先后开发出:“空调王”—制冷效果最好的空调器;“冷静王”——噪声最低的空调器;三匹窗机——最便宜的空调器。优质的产品和性能是打造品牌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格力自始至终的将产品品质摆在首位,在保证卓越品质和性能的基础上,塑造了“简约实用”的产品形象。体现在四个方面:
1.功能简约但不简单
2.技术实用,质量可靠
3.外观不同,电控通用
4.以顾客为主导,打造家具流行风尚
(三)市场渗透战略
1.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2.广告宣传,格力的广告主题侧重于信誉与品牌,好空调、格力造”,以实实在在的质量与服务来赢得顾客。格力空调的营销推广策略也在着力塑造简单时尚这
一品牌风格。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坚持宣传“好空调,格力造”这句“经典名言”,全力营造格力空调的卓越品质和简单时尚的强势品牌形象。格力始终以“好空调,格力造”,作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不仅道出了格力在中国空调市场无与伦比的地位,而且彰显了格力的卓越品质和自信。
3.建立以专卖店和机电安装公司为主的销售渠道,形成销售、安装、维修的一条龙服务活动,并与经销商互惠互利,长期合作。格力的成功且重要的因素是其独有的“股份制区域经销模式”,也就是格力电器和各地的大户联合出资成立新的销售公司,通过资产纽带把大家的精力都集中在开拓市场上,通过稀释股权削弱大经销商的影响力,增强渠道控制力和稳定性,对格力空调进行专营,同时也分散了格力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资金压力。格力在目标消费城市选择与当地强势经销商合作,双方以股份形式共同出资成立销售分公司,在当地建立公司库房,借用经销商的销售渠道快速打开市场,这样能降低了成本,维护格力的成本领先优势并维护了自己高端的品牌形象。
4.科学管理,严格保证产品的质量,使之在市场选择中得到顾客的信任。
(四)专业化经营战略
在我国,格力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电制造企业,当大多数同行企业热衷于口水战、价格战的时候,格力将企业战略重心调整到了产品创新及品牌新基因的培育上,并实行至简至实的营销策略,不事张扬、勤恳务实。于是,格力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格力集团的发展战略清晰,不做美的这样横向扩张的综合家电企业,而是做专业的制冷龙头。这一战略,在国内制冷行业巨大发展空间的情况下,能保证格力集团在较高利润率水平下实现较快且确定性较高的增长。从成长空间而言,公司专注于制冷行业的战略随着近年中央空调业务的突破正不断获得收获,未来公司的发展空间将不局限于家用电器领域;从盈利能力而言,公司已经处于行业龙头地位,表现为对上下游极强的议价能力。公司的销售净利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四、格力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格力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1.营销渠道过于狭窄和单一
格力的单一生产线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格力发展的瓶颈,格力的营销渠道层级过多,渠道比较长,渠道宽度不够。专卖店销售能力不强。空调业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企业之间的购并联合将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最近,科龙与华宝二者的联合,便迅速实现了规模经济优势,这两个品牌的产量达到150万,超过1818了所有其他同行企业。因此,格力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应当注意将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相结合,凭借自己的品牌、技术、管理等无形资产,选
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使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互结合,实现低成本的扩张战略。
2.对下游分销商控制力不够
在目标消费城市选择与当地强势经销商合作,双方以股份形式共同出资成立销售分公司,强势的经销商优势依仗自己的实力和优势,按照自己的意愿销售,对于格力总公司的管理,有时很难按规定做好,格力缺乏一定的管理策略,将经销商统一管理。股份制销售公司缺乏规范的管理,如何统一股东的发展方向,渠道内的利益分配不公,以单纯利益所维系的渠道具有先天的脆弱性等这样一些问题又增加了格力空调的管理成本,需要格力生产商对这些成本进行管理,尽量降低管理成本。
3.格力品牌缺乏足够影响力
从品牌知名度来看,格力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在购买时,有时很难第一个想到格力,往往是海尔或者美的。根据调查资料,城市居民对空调器名牌前三名的选择依次为海尔、美的、格力。这说明,格力应当在技术开发、产品创新、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确立较同类企业更大的优势,这是成为市场第一名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针对格力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强化渠道的精耕细作
专业化不利于资源、技术的最优化使用因此,格力空调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逐渐考虑在家电行业的纵向发展,从空调渐渐扩展到其他家电的生产。这样一来既可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纵深利用,产生规模效应,获得成本竞争优势,也不至于面临横向一体化所带来的技术不熟悉、投资耗费大等的问题。
2.加强对销售公司的管理和控制
格力公司应采取特殊类型的管理技能和组织结构,加强对销售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对经销商制定统一的管理政策,安排一定的总公司人员在销售分公司进行管理,合理安排经销商的位置及设定合理的职权,同时,加强对经销商的培训,让经销商认同格力的企业文化,管理规章,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
3.加强品牌与服务的进一步渗透,提升品牌影响力
格力应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当今社会健康、节能的变屏空调已经成为主流。格力应该进行详尽的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展核心技术,创新技术。避免产品的同质化。以新技术为武器,赢得差异化竞争的胜利。同时,通过多种营销手段,进行产品的宣传,企业的介绍,从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力度做好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让顾客满意,在顾客心中占有良好的位置,获得顾客的口碑,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