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o Be or Not to Be——读《廊桥遗梦有感》
To Be or Not to Be
——读《廊桥遗梦》有感
《廊桥遗梦》说实话,不在推荐的百本之列。推荐书目里文学作品扫得七七八八,《南都》也有每周订阅。但是目前,就《廊桥》是让我最有说话欲望的一本。想想老师在课上谈到的“高考是学生的一次思想解放,若高考完了,大学生还没能有自己的思想,那高考的意义何在”这次,不妨任下性子,随自己的心意一回,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爱恨纠结。
《廊桥遗梦》读过三次,但每次都是带着不纯的动机,初中读是为了找个例子好好反击所读的《安娜卡列尼娜》;高中读是为了验证人们所说的“诗一般的语言,非凡的想象”;大学读的原著一是为了语言学习,二是很龌龊地想看看译员翻得怎么样。
但原文也好,译文也罢,再精彩的语言也不及一个动人的故事具有说服力。书中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弗朗西丝卡在短短的四天里邂逅相识相恋摄影师罗伯特,最后因家庭的责任放弃与罗伯特的感情,而罗伯特也尊重弗朗西丝卡的选择选择悄然离去。没能说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弗朗西丝卡与罗伯特,最终只能在时间与生死面前,苦苦叹一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他们深爱了26年,却一直没能在一起,直至老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这简直就是对弗朗西丝卡与罗伯特的真实写照。
出于对悲剧的执着,自然也知道他们俩的结局,但每次读完,总不免会像迈克尔和卡罗琳一样哭个稀里糊涂。但与身在其中的迈克尔和卡罗琳不同,他们哭的是母亲的牺牲,哭的是母亲的伟大,哭的是母亲与罗伯特这段仅仅有着四天相
处时间的爱情。而我哭的,叹的,悲的,是弗朗西丝卡与罗伯特的放弃。
既然都深爱着对方,把对方爱到骨子里面去,至死也要设法把自己葬在把彼此连在一起的廊桥底下,设法在死后与对方为伴的程度,那为什么当初却还是要选择分开呢?弗朗西丝卡给出的理由是:对丈夫和孩子的责任感,对小镇居民会有的对自己家人议论的无法忍受;罗伯特的理由是:爱弗朗西丝卡,尊重弗朗西丝卡的选择,不愿让她担起“抛家弃子”的思想负担。真不懂这两个极具浪漫情怀,喜欢冒险,喜欢旅行,共同憧憬过“在大漠的沙堆里做爱,在蒙巴萨的阳台上喝白兰地,僚望阿拉伯三角帆船在初起在晨风中扬帆启程”,在最后一刻竟会如此冷静理智并现实得令人痛惜。
每个读完《廊桥》的人估计都会问上自己一句“若我是弗朗西丝卡,会怎么选择?”选择家庭放弃罗伯特?断绝别人的闲言碎语,与家人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选择罗伯特放弃家庭?圆年少的梦,与所爱的人一起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要是让我选,恐怕我的选择会是:选择有罗伯特相伴的一生。
选择罗伯特固然有会让丈夫理查德和两个孩子迈克尔、卡罗琳心里蒙上阴影,让一家人在小镇子上备受调侃之嫌。但,难道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没有征求爱的权利吗?就因为弗朗西丝卡是有夫之妇,他们就注定不能在一起了吗?婚姻固然要求忠诚,但忠诚就意味着要违背本心?就因为忠诚,所以更需要坦诚,同床异梦的生活对对方而言是更大的伤害。家庭固然要求责任,但为人母为人父就一定意味着要牺牲自己的幸福?作为家长,作为长辈,更应该教会孩子学会去爱以及追求爱的勇气,更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并思考得更成熟些,让他们明白世事人情的复杂,没有完美的对错。只是我无法阻挡得了旁人说三道四的论说。婚外情,小三,早早被打上道德叛离者的大字标签,却没人会在意甘愿“叛离”决心下,真正宗贞不渝的爱情。其实有些时候,总觉得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是世俗道德的受害者。社会需要道德去规范,但就允许道德扼杀这些
最纯洁的情感?还是说,道德的规范力量必须要有必要的牺牲作为代价?可是这对于像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这样牺牲的人而言未免太不公平了。
自然,当我做下这种决定的同时就注定,我永远不会是弗朗西丝卡。换个角度想,若弗朗西丝卡当年做了与我同样的决定,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就不会遇见迈克尔和卡罗琳兄妹,在当今道德判断标准下,《廊桥遗梦》也或许不会有今天这个高度了。但是对于有些人说评说《廊桥》爱情因短而保鲜,这个我怎么也无法接受,更无法接受有些人把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之间的感情定义为激情与冒险。没有那一段激情能燃烧26年之久,也没有那一次冒险是如此理智冷静,说“爱情短而保鲜”的人又是把“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越王与戴妃置于何地?又凭何界定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不能有越王、戴妃之间的情谊了呢?
不过,或许一本好书就该是让人有着“to be or not to be “的纠结的,每次读都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来。今日我读《廊桥》读的是纠结,读的是遗憾。十年后,当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再翻阅回来,大概会有相似的,抑或截然不同的解读吧。
第二篇:廊桥遗梦观后感
廊桥遗梦观后感
最近闲置的时间不多,这点不多的时间,我都贡献给了泡泡龙3,自己都觉得很过分。曾经卸载过一次,以把它关出门外的姿态表示要与其断绝来往。很快,有了一个心里负累太重的借口,电脑玩不通的我又摸索着安装好了游戏程序,重蹈了前段日子的覆辙。就这样,瑜伽练才练了两天罢停,佳木斯操也变得可有可无,散步又变成了个断断续续的破折号,就连吃口吃了会变美的韩国高丽蜂蜜人参的时间也没有,开关冰箱,得多少时间呐,可谓是分秒必争。
闺蜜小鸟,脚崴后在家里禁足,脑子摔出花的她开始重温那些从青春中走来的经典影片,她强烈向我推荐《廊桥遗梦》。这部影片,之前有没有看过,我想了好久都记不起来了。看来游戏打多了变成脑残是迟早的事,这不征兆已经出来了。
上周五晚上,家族聚会,从酒店出来后拒绝麻将,把这些时间挪出来看《廊桥遗梦》。我很好奇,看过大世面的美艳不可方物的小鸟同学居然会因为这部影片泪崩,道理何在?可能人与人的经历不同,产生的观后感也截然不同。
电影《廊桥遗梦》没有帅气的男一,也没有惊艳的女一,这在我不知轻重的青葱岁月里自然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记,全然忘光也是正常的事。如今,以一个飞过洞庭湖的麻雀好歹算是见过些世面的过来人再次重温佳片,感动的竟然是别人忽略的。
影片有三个桥段触动了我在黑暗中看片的心。
一、在男女主人公吃完最后一顿晚餐,男主人公罗伯特暂时告退,说是在近处旅馆会再待上几天,等待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回心转意,一起去浪迹天涯,去非洲、去意大利、去听远方的音乐,去扣离天堂最近的大门。这时,弗朗西斯卡说了一段话:“大家都不了解,女人决定结婚生孩子时,她的生命一方面开始了,另一方面却结束了。生活开始充斥着琐碎的事,你停下脚步,呆在原地,好让你的孩子任意来去,他们离开后,你的生活都空了。你应该再度向前,却已经忘了如何迈步。因为长久以来,都没有人叫你动,你自己也忘了动。”
看到这里,尽管觉得弗朗西斯卡的主意改变的有点突然,女人真是情绪的动物,但还是被感动,廊桥真的很遗憾,因为她说出了大多数已婚妇女的心路历程,那些埋藏在心底深处的秘密。对大多数安分守己的已婚妇女而言,一旦结婚,即使碰到再让自己心动不已的男人,也会选择转身离开,飞蛾扑火的女子内心有夸父那般强大的心里素质,她们才是真的爱自己!
二、在街角的一次邂逅,也许是最后一次,也的确就是最后一次。在一前一后等待红绿灯时,罗伯特做了最后的召唤,他拿出了弗朗西斯卡送给他的定情物挂在反光镜上,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跳脱,弗朗西斯卡的心肯定跳得很快很乱,只要再给她一点动力,哪怕在多给几秒钟时间来下定决心,他们就可以不顾一切的比翼双飞了。催促的喇叭声滴滴而起,弗朗西斯卡跌入残酷的现实中,现实是扯天扯地的雨。罗伯特的车子向左转,弗朗西斯卡的车前行,从此萧郎是路人,从此炽热的肢体缠绕、深情的彼此注视只能在午夜梦回中……美国的天空的也煽情,泪流满面,痛不欲生。
三、女主人公的老公理查德临死时说:“我知道你有梦想,很抱歉,没能帮你实现。”突然就被这个长相敦厚的理查德给感动,喜欢他胜过喜欢男一号。这真是一个干净的男人,一个值得女人把下半生依附于他的心胸宽广的男人。所以,恐怕是下辈子,弗朗西斯卡想要与罗伯特在一起都很难,因为弗朗西斯卡没能偿还这辈子欠理查德的情,而她偏偏信奉:“爱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弃责任,这份魔力就会消失。”
如果廊桥真的就是爱情,那实在是太遗憾了,它只能是一个梦,一个遗憾的梦。小鸟说:“电影无非讲了一个偷情的故事。”的确,对于大多数结婚后的男男女女而言,爱情远排在于责任、亲情等等后面。只有小姑娘、帅小伙们才有资格向世界宣战:“爱就爱了吧!”
第三篇:关于《廊桥遗梦》
关于《廊桥遗梦》
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丝卡·约翰逊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在小说《廊桥遗梦》中倾力塑造的理想的男人和女人。金凯被称之为“最后的牛仔”,在他的身上既具备了男性原始的力量、又有着文明社会中的儒雅,这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顽强生命力、迥异于周围人的“怪物”,世间庸俗的女人似乎无法与他匹配,他身上始终有一种隐秘的自然之源。而弗朗西丝卡这个四十二岁的风姿绰约的农妇却像一颗天然的钻石,一直深深“埋藏”在那封闭的小镇里,这是一个有着美丽理想的农妇、一个世俗的反抗者,在她身上既有勤劳朴实,也有诗情画意。作家沃勒让这样两个在不同境域里有着不同生活的魂灵相遇后一见钟情,在四天之内演绎了一场坚贞不渝的可歌可泣的崇高爱情,且从续书《梦系廊桥》中也可以看出,四天的时间不仅演绎了男女主人公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向世人道出了爱的真谛,情的本质。
一、理想爱情的诠释
“爱就行动”,雨果在逝世的前一天曾写下的这句格言揭示了处于爱河中的人最根本的特征。爱情所固有的主动性特征包含两个难以区分的过程,两者构成一个整体。第一个过程是性欲,第二个过程是爱欲。性欲赋予爱欲以巨大的内在力量,是爱欲的潜意识动机,爱欲则规定指导着性欲的冲动,是性欲同人的审美、道德、社会存在性的高级领域和谐的统一体。性欲以一种“暂时被忽略的方式”蕴含在爱欲之中。
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到身体结合,就是在爱情所固有的主动性的双重过程中顺利实现的,正如作家沃勒《梦系廊桥》中所说的那样:“弗朗西斯卡,冒着她一生中最大的风险朝他靠过来,他向她靠过去。如果世界上存在原罪的话,那么,他们的原罪是相互的,应由两人平均分担。”
情爱是性爱的铺垫,浪漫是现实的序曲。两个中年人的感情在双向交流中缓缓的积聚、靠近、拥抱、交织,然后撞击出原始的热烈的雄壮的伟大的激情,这的确是相爱的男人和女人才拥有的如醉如痴、如火如荼的灵与肉的结合。在“强有力的、使人升华的”汹涌澎湃的性爱激流中,他们真正体验了性爱的身心愉悦,从而感悟到生命的诗意与音乐般的和谐。这里既有魔力、疯狂、野性和迷乱,更有人性的澄明清澈、纯洁和美丽,它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走向灵的一端,也有异于《金瓶梅》走向欲的一端,而是铸生命冲动与精神生命于一体,融理智与情感于一炉,在灵与肉高度紧张和谐统一的浪漫情调中,在对强劲的物
质力量与温顺的精神力量合成的原始生命力的崇高中,呼唤着生命的伟大,歌唱着人性的光辉,因为性爱既是生理的、肉体的,又是情感的、精神的,它以人的生命个体冲动为基础,又注入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人生内容。爱既是生命个体自我的实现和升华,又在双向运作中相互创造。金凯和弗朗西丝卡的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在倾泻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一个永远不死的“第三生命”——即一切精神生活中伟大的顶峰„„ 因此,我们把这种从“肉”到“灵”强烈震撼读者心灵和强烈扣动读者心弦的情感,称之为人世间最伟大、最本原、最纯正的爱情,也是最“理想”的爱情。
二、现实生活的两难
人类美好自然的感情在现实社会中有时会受到重创,面对这种重创彼此相爱的人恰恰能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下,也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借助于这种独特的语言,我们从中能够领悟觉察到彼此最深切的关怀与忧伤。这种忧伤不仅仅喷薄于双方的内心深处,煎熬着彼此真挚的情感,而且要让双方在自我的情感上做出惨痛的选择及巨大的牺牲——他们只能把自己真挚的情感托付给所深爱的对方——托付给整个倾心相爱的历程。弗朗西丝卡当初嫁给理查德.约翰逊,并非是她理想中的归宿,处在当时特殊境遇中的她,面临选择的有限,只能做出无奈的决定。而敦厚善良的理查德给她提供的合理的选择方式就是;待她好,还能给她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国。弗朗西丝卡来到了麦迪逊县。虽然这里没有她理想中期盼的一切,但是在这里她孕育了一双儿女,过着普通家庭千篇一律的平静生活,在婚后二十多年的封闭生活中,弗朗西丝卡称得上是贤妻良母,她长期遵循乡村文化所要求的克制、含蓄、不苟言笑的行为准则。在寒冷的十月之夜看儿子迈克打橄榄球、带着女儿卡洛琳到得梅因去买参加大学舞会的衣裳,为全家人煮可口的饭菜,然而家人谁也没有想过弗朗西丝卡的习惯爱好和需要,这恰是在许多现实婚姻中女人最大的悲哀与不幸。
作者沃勒一边把弗朗西丝卡塑造成模范式的妻子,而另一边又在向读者展示着她内心的孤寂和躁动,暗示着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理想的爱情”作基础所组合的家庭会有很多的遗憾和忧伤。现实与婚姻存在着的冲突,有时是隐性的,结果造成双方的孤独或一方的孤独;有时它又是显性的,使相爱的双方痛并幸福着,由于这种幸福是瞬间即逝的,所以,它的美丽是残缺的。正如弗朗西丝卡与金凯偶然的相遇——在个性气质、文化修养、道德观念、情趣爱好和心理感受等方面都是那样的互相匹配,但因为一方或双方有家庭的缘故,这种矛盾就显示出其残
酷性,无论怎样选择都需要一方放弃,必然以牺牲双方的情感为代价。
婚姻是一种有约束力的社会制度,它使组成家庭的双方赋予了双重的责任,这也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弗朗西丝卡已为人妇为人母,在经历了让她一生最美好、最难忘的四天恋情之后,她必须要做出选择,金凯也期待着她的选择。当丈夫和孩子回来之前,此时女主人公的内心是责任与情感的碰撞和煎熬,最终,弗朗西丝卡选择了对丈夫、对孩子的责任和社会普遍认可的情感,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对爱情的责任和忠诚。面对弗朗西斯卡的抉择,金凯这个强有力的男人,这个“最后的牛仔”在对爱情人生的理解中,在灵魂和肉体的搏击过程中,毅然决然地让人性的光辉充满胸间,尊重了自己所爱的人的选择,忍痛离开了和自己融为一体的恋人,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升华而完善。在《梦系廊桥》中,再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男女主人公所负载的社会传统价值中的责任——即对家庭的责任,这也是相爱双方相互理解尊重和真爱的一种最佳表现形式。
三、笃守爱情的理想
在生活中,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基于道德和责任所做出的自我情感牺牲,这并不是屈服。作者沃勒虽然没有给读者设定有情人终成眷属或是再次重逢的美满结局,但男女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爱情精神却始终回荡在人世间,也将永远给世人以情感上的激荡和认识上的启迪。
在《廊桥遗梦》和《梦系廊桥》两本书中,作家在描述自然属性的男人和女人相爱后所带来的无与伦比、刻骨铭心的爱情幸福的同时,又大义凛然的让他们做出牺牲。这种残酷的现实并没有阻碍爱情的继续发展,相反,在爱情与责任两者之间作家的态度是并重的,可以说在情感的天平上加上了同样的砝码。看似矛盾而又相得益彰。弗朗西丝卡作为农夫之妻、儿女之母,在社会体系中是有责任的,当然这种责任既来自人内在的天然情感,也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弗朗西丝卡与金凯之间的爱是刻骨名心的,他们的选择也是对彼此相爱责任的选择,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珍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爱情得到了升华,当然,读者也从中体悟到了爱在生命中的精义,领悟到了爱情的真谛。
正如金凯所说:“我想我们两个都进入了另一个生命的体内,这是我们创造的,叫做‘咱们’。其实我们也不是在那个生命的里面,我们就是那个生命。我们都丢掉了自己,创造了另一样东西,这东西只能作为我俩的交织而存在。天啊,我们就是在相爱,天上人间爱能有多深就爱多深。”弗朗西丝卡在留给孩子们的信中也再次确定他们之间确实已创造了第三生命,这第三生命就是他们俩人毕生
所守望的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因为这一生命的出现,使两个分离的有情人,在精神上始终如一,情感上相互守望。他们两人把四天之内所有的爱情细节都铭记于心。虽然分离,但对那些能捕捉到当年的生活情景里的任何事物都满怀深情:旧的餐桌、迷人的照片、伴舞时的音乐、跳舞时的裙子、还有那写有叶芝诗句的小小的纸条„„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人——两颗心深深相爱、始终渴望重逢、渴望再度汇入爱河的两个人。在《梦系廊桥》中,作家向读者讲述了自男女主人公分别后,除了遵从社会体系中的道德责任外,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和行为上都忠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弗朗西丝卡为坚守爱情,丈夫去世后仍留在麦县,守望着那片土地,拒绝了身边所有对她倾慕的男性。她留守在那里,期盼自己思念多年的人来找她,渴望着能够弥补他们一生情感生活上的缺憾。金凯为坚守爱情,仍旧过着孤独远游生活,他在《旅途生活散文集》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不过,我做了选择。我最大的毛病是总是向前而从不回头,从不为我留在身后的东西感到空虚,除了那个女人。由于这个毛病,我放弃了家里的灯而选择了出游。”正是由于他和弗朗西丝卡在一起度过的亲密时光成了他界定爱的时刻。此后,他选择一直不停地远游,决没有超越任何界限的风流韵事发生。在《梦系廊桥》中出现的一些关于金凯与几个模糊印象的女人之间短暂的风流韵事和一个“从天而降”的儿子这样的插曲,只是陪衬了金凯对弗朗西丝卡爱的深沉和忠贞。往事如烟,重回罗斯曼桥才是他最向往的方向。他们双双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的坚守着自己的爱情阵地,直至桑榆暮年。而金凯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就会闪现在弗朗西丝卡的面前。然而就是因为“责任”和对她的深爱,他委屈摧残着自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垮掉,因为他的内心始终渴望着与所爱的人相见重逢。为了自己的生命在消逝于宇宙之前能够无怨,他驱车向罗斯曼桥驶来,即使看不见弗朗西丝卡,见见那桥也足以了却他一生的心愿。因为恰是这座古老的桥使他和她相遇、相识、相爱、相知,在这座古老的桥头他收到了写有诗句的“邀请函”。也正是在这座古老的桥面上,弗朗西丝卡看到了金凯留下的新的脚印,感觉到了相爱之人的那熟悉的气息,却又在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走向两极的残酷的情景设置,又怎能不令读者的情绪随之跌宕起伏呢?生活如同戏剧般变化着,在没有情节的时候制造了矛盾;在情节一发不可收拾之时又戛然而止。廊桥上的再度失之交臂,给读者留下了男女主人公可能再次重逢的信号,但就在金凯完成生命的终极心愿准备开始新的生活时,却又仓促地离开了人间。
一本《梦系廊桥》很自然地镶嵌在《廊桥遗梦》中了,弗朗西丝卡在充满希望之时,收到了金凯的骨灰和遗物,此时对她的打击是沉重而致命的。此后弗朗西丝卡生活的全部精神寄托,就只有这些遗物和回忆陪伴她度过余生。她趴在了那张留下他们美好片断的餐桌上,在静静的思慕和平静的回忆中安详地离去。
曾经有人说过,生存便是付出自己寻求永存,而寻求永存以及付出自己便是死亡。这与其说是对生命的悲观主义态度,不如说是对生存的肯定和礼赞。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生时为爱情、为责任努力得付出自己,而死亡的来临也给他们带来了跨越生死的理想归宿。他们的骨灰在廊桥相融一体。这座桥是他们情感历史的见证,是他们爱的起点,也是他们爱情结合的象征和爱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读懂了弗朗西丝卡最后的要求“把我的生命给了我的家庭,我把剩下的遗体给金凯。”这种生死不渝的情感定位,特别契合东方文化规范的审美习惯和心理定势:今生不能在一起,来世也要长相守。
从《廊桥遗梦》到《梦系廊桥》,詹姆斯·沃勒给读者深化的是同一主题——“爱情”与“责任”,赞美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的、完美和谐的爱情,推崇作为社会个体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自然社会与理想社会对立统一的体系中,作为自然社会中的个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触到了人性的深度,在这种深度中使理想的爱情、现实的生活、爱情的理想在三个层面达到了辩证统一,从而获得情感与生命的升华。
第四篇:《廊桥遗梦》读后感
《廊桥遗梦》读后感
“我不能肯定你是在我体内,或者我是在你体内,或者我拥有你。至少我并不想拥有你。我想我们两个都进入了另一个生命的体内,这是我们创造的,叫做'咱们'。”
罗伯特和弗朗西丝卡的爱情,被世俗包围。在想,弗朗西丝卡为什么要为了责任而留下,不和罗伯特走向大陆。
想着弗朗西丝卡的写给孩子的信中说的:“我把活着的时候给了你们和理查德,那么我死去就和罗伯特在一起吧!”
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样,命中注定两人一定会有瓜葛,一定会相爱。相比托马斯和特丽莎,罗伯特·金顿和弗朗西丝卡愿意接受这段爱情,可是因为世俗还是无法在一起。
对弗朗西丝卡的两个孩子多了一份敬佩,他们通情达理,懂爱,信爱。相信弗朗西丝卡知道自己的孩子这么的懂自己和罗伯特的感情,一定非常欣慰。
至于理查德,只能说,他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痛苦在于,他的妻子并不爱他。幸福在于,她的妻子是个有责任的人。
这是一部令人落泪的小说。即使写的内容不容易被是人接受,在当时也好,在现在也好,都有不大部分人对于出轨表示厌恶。但是真正的爱情是不会因为它的名称而变质,变得世俗,令人厌恶。
第五篇:廊桥遗梦观后感
《廊桥遗梦》----爱情与责任
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是很晚的一个夜晚了,那时候不懂爱情,不懂责任,并且伴随着睡意,所以记忆中的《廊桥遗梦》是朦胧的。直到这次再次重温一回,再次给了我不同的感受,一部影片就像一段人生,懵知时期和了解世事后的我们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这也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在获得的感受都会不一样。
这段影片是讲述两个中年人的爱情,这部影片的结局很伤感,雨中的离别,很有古代诗意化的感伤。
对于爱情,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中,为了爱情而牺牲一切的人实在太多太多,爱情至高无上的观念也深深地印刻在许多年轻人的心里。影片中因丈夫和孩子外出而独自在家的弗朗西斯卡遇到了前来问路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从他身上,弗朗西斯卡感受到了从未在自己丈夫身上有过的感觉。对她说过: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面对这一迟来的真爱,弗朗西斯卡最终没有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而是选择留守在了自己的家庭之中。在她心里,责任,尤其是对于家庭的责任高于一切。如果她选择了离开,伤害的将是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在她眼中,她的丈夫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美国乡村农民,他一生都没有做错过任何事,并且始终爱着自己,离开他是对他的不公平。而她的孩子虽已长大但都还未成年,自己贸然的离去带给他们的伤害无疑将是巨大的。在责任和道德面前,弗朗西斯卡纵然再痛苦,再难以抉择,依然在那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里把自己留在了丈夫的车里,从罗伯特﹒金凯在雨中向她走来的那一刹那,她就已经明白他是在向自己告别,而不是挽留。
影片中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金凯之间的爱情之所以令人动容,原因在于他
们懂得家庭和对于家庭的责任高于一切,这一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颇有老婆和老妈同时落水先救哪个这一残酷问题的味道。虽然丈夫没能实现自己年轻的梦想,但在爱情短暂的保质期过后亲情将成为彼此之间永远联系的时纽带。家庭带给自己长期平淡却又温馨的快乐不经意间超越了那四天短暂的激情涌动。为了付起对于家庭的责任,弗朗西斯卡把有生之年全部都奉献给了丈夫和孩子,而把死后所剩的一切留给了双方铭记一生却再未谋面的罗伯特﹒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