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富民”带头人先进事迹
她貌不惊人,却有一股决不认输的韧劲;她身在农家,却为群众脱贫致富任劳任怨;她默默无闻,却深受群众尊重和信任。她就是**县**镇的**,10多年她充分发挥大山的优势,带领山区群众走上一条勤劳致富的新路子。
在山靠山妇女勤劳
**县**镇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境内拥有**飞瀑、华顶森林公园、铜壶滴漏、高
明寺、万年寺等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寺院,等而且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当丰富的山区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6.9%,周边大山有稀的动植物资源。
一直以来该镇的妇女群众在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山风景地貌等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药材、笋竹、名优水果、高山蘑菇等主导农业产业发家致富外,农闲之余她们还充分发挥勤劳能干的特色本领,在农闲季节上山采集一些药材等已成为山区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诚实守信群众信任
**就是该镇**村的妇女主任,今年45岁。1999年至今她带领周边3村100多村民,在山靠山,大力开发杨桐树等来料加工产业,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50多万元,成了**镇第一个立足山区带领致富的农村女经纪人。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邻县新昌亲戚里得知,有日本客户在他们那里高价回收杨桐树叶,得知这一情况后她非常兴奋,想方设法联系到客户接下这比业务,没想到这项业务一做就是10年。业务接下后,她始终坚持“诚实守信、保质保量”的经营理念。10年多来,为了保证质量,她对加工人员严格要求,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会加工技术,对收回的产品一件件地验收。为了按时交货,她有时还要挨家挨户地动员,上门收货,经常工作到深夜,对于有困难的妇女,**总是及时伸出热情之手。遇到厂方不能及时结清款项时,她总是自己想办法先垫上,从不拖欠工资。
带领致富声远名扬
正因为**的热心和真诚,10多年为周边群众增加收入500多万元,2008年该镇克服了年初罕见的冰冻灾害和下半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人均收入4777元,同比增长12%,这其中离不开象**等人通过她们的辛劳而实现的增收。
在农业产业化强镇建设和来料加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等人用她的勤劳、守信、真诚、热情,不仅成了厂家信任的经纪人,而且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富民”带头人。
第二篇:产业发展带头人先进事迹
产业发展带头人--王xx
王xx,生于1969年2月,小学文化,家住xx县xx乡xx村二社,中共党员。1996年3月至2005年12月,担任xx乡xx村xx社长;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外务工;2011年11月至今。当选为xx乡xx村支部委员、村民委员会主任。
xx乡xx村辖4个社,总人口1021人,376户,耕地面积174亩,人均耕地0.17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5.12地震后,二、三社45户、143人,全部搬迁至四社建房居住,又占用部分农田,造成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近年来,全村的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建筑工地务工,收入十分不稳定且单一。
去年全国经济结构调查,建筑行业萎缩,外出务工很难挣到钱,大部分劳动力资源闲置在家,无所事事。在王xx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商量决定由村三职干部出资10万余元,在xx村二、三社下坝种植竹荪20亩,以此来带动全村发展食用菌种植,解决剩余劳动力和贫困人口脱贫。目前,竹荪已开始收获,解决了全村劳动务工50余人,且尽可能照顾贫困人口务工,目前已支付临工费用6万余元。
今后的打算:一是建立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明年计划在全村发展食用菌80--100亩,种植中药材(茯苓)100亩,可解决300余人劳动力,动员贫困户以土地资源入股,以及务工等方式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二是积极争取上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争取社会资金100万元投资建设xx村二、三社下坝河堤1000米,以保护河边耕地120余亩;三是做好银杏苗木的管护,争取建设500亩核桃栽植项目。
王xx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谨记助民致富的责任,恪尽职守、竭尽所能为民办事。他为全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篇: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
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方式,深邃的观察力和前瞻力使他非常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企业稳稳占据广东制冷行业的科技制高点,成为执掌行业牛耳的人。何刚明,湛江水产学院制冷专业1982届校友,现任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以技术兴企业
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是由原广东省水产供销公司属下制冷行业各分公司的骨干组成的具有独立法人的制冷工程有限公司,为广东省首家具有gc2制冷压力管道安装资格的民营企业。公司下设设备部,冷冻配件专卖部、商场、工程项目部、工程维修部和设计室等业务部门。
何刚明具有深邃的观察力和前瞻力,他看到制冷工程的不稳定性,决心从产品研发上打开制冷行业的新突破口。1997年他与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制冷设备厂,专业从事制冷空调设备与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有:捷电冷机――蒸发式制冷设备、冷风机、冷水机组、风幕机、快速制冷冰机系列等制冷设备。
合资后的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在何刚明的精心领导下,经过5年的培育,研制生产的广华、广华夏乐斯等产品已成为制冷空调保温材料行业内的名优品牌,捷电冷机蒸发式制冷设备的节能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华德公司推出的每一个产品,都成了国内市场的最新科技创新产品,有力地推动国内空调制冷行业的技术发展。2001年,何刚明凭着对国际保温材料技术发展方向的敏锐洞察力和公司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让华德公司率先引进日本设备,与欧美、日本几乎同步推出复合不燃铝箔的橡胶复合隔热材料,并在短时间内在华东、华南地区打开市场。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中国制冷空调暖通年鉴》中,广华夏乐斯作为国内隔热材料技术创新的代表被收录,成为国内铝箔复合橡塑隔热材料的原创者。2002年,华德公司与广州电器科学院组成联合研发新型a级防火隔热材料的实体,携手共同完成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4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全面展开。
二、向管理要质量
随着先进技术和专利产品及管理方式的引入,何刚明主导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并通过了由英国皇家woa国际认证机构iso9001:2000质量体系的国际认证。2005年4月,公司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面对荣誉,何刚明与他的同事们始终保持冷静,他们决心要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不断创新,继续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向用户献上性能更好、价格更低、服务更佳的空调制冷设备材料系列产品。目前公司产品销售已覆盖到广东、湖南、上海、江阴、南京、北京、云南、广西等地区,涵盖办公大楼、大型商场、医院、药厂、酒店、会所、工业厂房和社会公共场所等。
何刚明还十分支持残疾人福利事业。目前,在何刚明所管辖的企业中,已有近40%的员工是残疾人士,2005年获得广东再就业先进企业和全国优秀福利企业(全广东只有两家获得)的殊荣。
第四篇:农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滹沱河畔的农民致富领头雁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XX,男,1953年6月出生,系XX 县牛城乡牛城村人,现为隆泰养殖合作社厂长。年近60岁的他,不服老、不服输,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敢为人先,抢抓时机,率先发展肉猪养殖产业,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俨然成为了滹沱河畔的农民致富领头雁。
一、敢为人先,成就非凡
2003年,在党的富民惠农政策引导下,XX 先是调查市场,而后看准时机,开始尝试生猪养殖业。一个占地5亩,基础母猪30头/年,总出产量母猪600头的小型养猪场就出现在了牛城大地上。万事开头难,起初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信息不通畅,对社会主义市场缺乏了解,老董的养殖场在开头的1年内遭受了巨大的亏损。但当时将近50岁的XX 并不气馁,他自学电脑,浏览养殖信息,积极去河北农大学习技术,并经政府牵线,与河北农大建立基地指导帮扶关系,从此养殖场开始了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的模式,步入了跨越式发展快轨道。几年之内,老董的小养殖场就成长为占地面积30亩,基础母猪480头、肥猪3650头的中型养殖场,年盈利达100万,可谓知天命之年再创人生辉煌。
二、创新思路,跨越发展
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追求。XX 并不满足现有的成就,他从设备、管理、技术、人才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争使企业上水平、上规模。一是改进技术引进设备。在厂区内建立消毒池、兽医室、配种室,并完善污粪处理设备、病死畜处理设备、清洗消毒设备,有效的防止了疫情、疫病的发生传播。二是扩大规模广招人才。扩建生产区1200平米,总建筑面积达6600平米;引进专门管理人员2名担任副厂长,大专以上技术人员4名,企业现在共有员工25名。三是打造现代化企业。合理选择畜舍地址,远离居民区,采用先进生产流程,不扰民,少污染,安全生产,成为我县里标准化养猪企业。
三、示范带动,共同富裕
XX 为人诚恳,做事厚道,很快建立了一批稳定生意伙伴,养殖场蒸蒸日上,老董的事业也越来越老大。家人劝他搬去石家庄住,XX 回绝说:“我是土生土长的XX 人,一个富了不算富,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行,走了怎么对得起乡亲们?”他开始为村民讲政策,讲市场,打消大家疑虑开阔大家视野,而后又手把手传授自己的先进技术,就这样一大批人脱离了仅仅靠土地吃饭的模式,开始了养殖创业道路。几年下来,养殖户们盖新房、买新车,日子越来越红火,说起老董,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
四、豪情满怀,志在高远
明年XX 就60周岁了,每当人们打趣说“该退下来享享清福”时,他就腰板一挺:再干它20年。XX 县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正是需要XX 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带领大家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今年老董没有闲着,他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的养殖场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猪场,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第五篇:甘蔗种植带头人先进事迹
记那长村委会种蔗女能手农秀万
农秀万,现年50岁,高中文化,壮族,200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有甘蔗种植面积170多亩,年仅甘蔗这一项纯收入就达5万元,是我镇远近闻名的种蔗女能手。20多年来,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心为民,带领全村的妇女共同致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富宁县剥隘镇那长村委属于山区,山高田地多是最大的特点,多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在2000年以前,当地的群众生活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多数群众存在着“粮满仓,油满缸是小康”的观念,超生现象严重,子女多成为了阻碍家庭致富奔小康的障碍。
2009年,正是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黄金时期,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如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了妇女主任农秀万经常思考的问题。她觉得:“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其说给村民们听,不如做给他们看”,她考虑到:我县既然已经办起了糖厂,利用县委、政府对种植甘蔗的多种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当地多年种植甘蔗的经验,决定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把种植甘蔗这一项作为重点产业来抓。
为了确保甘蔗种植能够取得成功,她先后多次外出到广西多处甘蔗种植主产区考察学习。积极参加县、镇举办的甘蔗种植培训班学习,率先在那长村种植80亩甘蔗,对于她的这一举动,当地的群众都是持着怀疑的态度观望着。此后她全身心的投入了甘蔗种植管理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向镇甘蔗技术人员请教,边学习边管理。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年尾砍蔗出售后,她家仅甘蔗这一项纯收入就有16万元左右,这个数目可是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收入的几倍。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大大提高,她在村里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整齐干净的楼房让村民们羡慕不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了种蔗带来的甜头,2010年那长村委的许多群众都抛弃了“种蔗苦,种蔗累,种蔗不赚钱”的观念,纷纷调出土地种植甘蔗,仅2010年一年那长村委会发展新植甘蔗面积达1300余亩。这时的她致富不忘乡邻,响应镇党委、政府“传、帮、带”的致富精神,先后组织了那长村委的80多名群众外出考察和参加甘蔗种植培训班学习,联系剥隘甘蔗站帮助村民调回蔗种,联系机耕平整土地,并在甘蔗种植过程中言传身教认真做好村民的技术指导。在种植过程中,她能够认真分析、总结自己的种植经验,鼓励村民大量采取“宽行深耕”的种蔗方式,这样的做法是能够确保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也能稳定甘蔗的产量。看到村民们的种蔗热情高涨,她心里由衷的感到欣慰。甘蔗榨季将要来临,甘蔗丰收了劳动力缺和乏运输成了问题。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甘蔗砍运季节一到劳动力成了一大问题。为此,她组织村民成立甘蔗砍运互助小组,五户为一个互助小组轮流帮助同一小组的成员砍运甘蔗。甘蔗砍好了运输成了问题,许多蔗区道路需要拓宽平整,但群众缺乏修路资金。为解决这一难题,她协助村委主任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维修蔗区道路的申请,向上争取道路维修资金,通过组织村民们义务投工投劳等方式,共维修了两条蔗区路主干道,支线7条。今年那长村委会甘蔗运输难问题得到了解决。至2011年3月止,那长村委的甘蔗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560亩猛增到3600余亩,今年甘蔗年产量预计达14000吨,由于农秀万“传、帮、带”的示范带动作用,甘蔗种植成了一定的规模,让甘蔗种植收入成为了那长村委会群众的又一经济收入重要来源。甘蔗种植的发展不仅为群众增加了经济收入,还使得群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村子里发展甘蔗种植的群众多起来后,这些蔗农就经常聚在一起交流种植经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群众一心谋发展,以前逢年过节聚众赌博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