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2: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第一篇: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

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书记指出,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是各级党组织当前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生命线,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随着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随着党员干部的结构变化,随着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的进一步上升,我们面对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因此,落实好、发展好、实现好、培育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情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所在和生命所系。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时说,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它除了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保证。

毋庸置疑,坚持群众路线,也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发展观。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施正确的领导,才能坚持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调落实群众路线,昭示着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二)坚持群众路线就是拥有执政力量的源泉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密切联系群众都是我们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中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对人民群众的浓浓情怀,揭示了党的执政思维和力量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历史使命伟大而艰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躲不开、绕不过”。破解发展难题,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目的都是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成败得失的试金石,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亿万群众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群众有无穷的智慧,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各种分散的群众意见转化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而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

筑牢群众路线的生命线,就会恪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党员干部就会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党员干部才会发挥引领作用,我们的社会事业定会一呼百应、欣欣向荣。

(四)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作风转变的有力抓手

目前,我们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和赞扬。但是,由于少数干部作风不实、工作漂浮、行为缺失、态度冷漠,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党的宗旨格格不入,往往导致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怀疑和抵触。由于体制、机制出现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滞后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其危害性是深远的。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通过转作风、建制度、重监督、出实招,向群众发出了执政作风大转变的信号。习近平同志针对作风建设向全党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就是依靠群众、转变作风、发扬传统精神的号令。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所谓群众路线强调的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它的含义就是党章中所说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

(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中。

总书记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紧紧依靠人民、率领人民,完成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三件大事”,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胜利、蓬勃发展,靠的是什么?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我们就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获得了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心心相印,就会唤醒群众的参与意识,就能够“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

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民生进步,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为党在新时期继续率领人民开拓进取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群众对党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焦虑和各种利益敏感程度不断增强,我们党统筹协调领导各项工作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党内存在着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上。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两者激荡,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挑战着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越在这种时候,越是在改革发展、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越需要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唤起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热情。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情势发生怎样的变化,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不能变。党的群众路线是“执政生命线”。

(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民族的梦。实现这一梦想,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价值指向和实践主体都是人民,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和中国梦都是为了人民,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只有坚定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变为现实。

三、以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高度认识全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要以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

(一)深入调研,解决群众热点难题。认真研究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激励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维护并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建设和享有成果的主体。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我们群众工作的重点,认真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二)贴近群众,加强群众观念教育。加强坚持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使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特别是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理解和

对群众路线作用的认识。一是开展群众观念主题党课教育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上党课讲党史,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领导带学”活动等方式,让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日常工作中为群众做好事实事。二是重点将群众观念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培训内容,让党员干部更系统地接受群众观念教育,更全面认识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加强对农村、社区和“两新”组织等基层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利用地方党史资源宣传群众观念。如以斗门区斗门镇小濠冲党史教育基地为载体,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党性观念。

(三)联系群众,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坚决落实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一是坚持从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二是各级党组织要对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制出更具体的细则。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密切联系群众。要坚持从最能体现良好作风的具体事情抓起,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改进调查研究、改进新闻报道,力戒大而化之,力戒形式主义。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多干让民众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好事实事。三是继续深化党群连心工程,形成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依靠群众,着力创新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机制。一是扩大群众参与,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变“上访”为“下访”,在基层收集带有原汁原味、带有现场温度、带有鲜明情绪的群众意见,在一线宣讲政策,在一线解决问题。二是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工作机制,引导群众监督,强化监督考评,巩固和继续推进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注重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增强党组织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三是服务群众需要,抓好基层政务服务延伸。依托电子政务加强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

第二篇:管网所(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中央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决定开展的一项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生存发展的命脉在人民,“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必要性。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独创。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其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结合新的实践和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思维与理念的起点,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是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的出发点。我们谈论解决任何有关群众的利益问题,都离不开群众路线的指导。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高度认识全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更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

坚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大众而不是为自己一党一派谋利益。因此,党做群众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我们党在自身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坚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可行性。群众工作路线是我党发家和发展的传家宝,既有理论上的成熟,更有实践上的检验。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不能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否则,我们就会丢掉执政的土壤、丧失执政的根基。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特别是党对人民群众的有效领导,不是党的一厢情愿,是有在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才能正确和有效;只有为了群众,党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只有依靠群众,党才能完成艰巨的历史重任;只有从群众中来,才能使党和国家及时、准确和全面的倾听群众的意愿,了解群众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方针政策才能代表群众利益;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和全面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化为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惠及最广大群众的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成果,是人民群众享受到确实的利益。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群众路线、提倡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开创的事业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没有共产党本身的任何利益。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着眼,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着手,这是群众路线的目的性的具体体现。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坚持的就不是群众路线,或者貌似、或者挂上招牌都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群众路线是根本的工作方法。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目的出发”,采用“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群众中集中好的、修正错的”工作方法,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积极参与我们所创造的事业,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这都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成功的做法。有了群众的参与,得到群众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无往而不胜。组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正是群众路线的有效方法,群众路线是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说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

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应当是发展的成果、改革的成果同人民群众共享。人民群众应当在群众路线中获得利益、取得实惠、尝到甜头。因为群众路线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获得利益,群众路线的方法是让人民群众参与,因此,就必然有一个劳动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的问题。如果口头上讲是为了人民群众,动员人民群众参与,而在成果分享时忘记了人民群众、规避人民群众,不让人民群众分享胜利的成果,则不是群众路线,或者是不完整的群众路线。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同时,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的原则,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总之,坚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要以民利为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民心为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要以民意为天,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唯有时刻尊重群众、真正敬畏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善于动员群众、不断造福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自己成长进步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可,获取源源不断的政治智慧,有效提升服务科学发展、加快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中国梦”的构想化为现实。“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名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让党和人民群众站在一条线上,与人民群众共坐一条板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加快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作者:天富供热公司——邵振鸿 邮编:832000 电话:*** 地址:石河子市北一路268号天富热电供热公司

第三篇: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共赫章县委统战部 李灿

胡锦涛同志春节前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同”重要思想(即同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多党合作理论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宝贵财富,是开拓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新境界的重要成果。认真学习领会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是统一战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一、同心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4.14”会议将毕节试验区建设推向新的高潮,是“同心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1988年在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实施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综合性改革试验区。试验区成立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创新思路、深化改革、艰苦奋斗,率先在喀斯特贫困山区进行了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8年到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从226元增加到3109元,农民人均粮食从194.3公斤增加到417公斤,绝对贫困率从65.4%下降到6.7%,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0.03%。创造出了一条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毕节之路”。

2009年4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和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简称“4.14”会议),“4.14”会议将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提上了新的日程,将毕节试验区建设推向新的高潮,是毕节试验区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同心思想”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6.28”会议催生“毕节模式”,是“同心思想”形成的又一理论支撑

2010年6月28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召开了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杜青林在会上开创性地提出了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这一重要命题。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直至“毕节模式”的形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共同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伟大创举,也成为统一战线成员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凝聚着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心血。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22年来,思路不断完善,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参与主体,以智力支持为主要内容和特点,以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困地区为形式的独具特色的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可以说,没有统一战线的服务,就没有毕节实验区的今天,更没有今天的“毕节模式”。这一模式的创立、形成和发展,开创了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成功 范例,形成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生动实践,是“同心思想”形成的又一理论支撑。

(三)“同心工程”建设成为了“毕节模式”最亮丽的风采,是同心思想形成的实践典范 2010年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同心工程”建设涉及23类88个项目,遍及全区8个县(市)、250个乡镇,总投资1.5亿多元。在具体建设中,坚持工作思路以关注民生为本、资金投入以改善民生为先、项目建设以保障民生为重,共援建1.28万口“同心水窖”、6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8万多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支持建设5.1万口农村沼气池,有效解决了15万人做饭、照明问题;援建130所农村卫生室,帮助22万名群众实现了“不出村屯、就能看病”的多年夙愿;培训各类人才1万余人,3000多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完成三所“同心网校”试点建设。同时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帮扶整体合力。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14位领导同志先后21次深入毕节开展调查研究,推动10个专题成果转化,加强定点帮扶县市工作。国务院19个部委加大支持力度,部局级领导57次深入毕节,推动落实项目71个,涉及资金321亿元。东部十省市党委统战部筹集1亿元资金支持民生项目。

可以说,“同心工程”解决了试验区多年来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实现了广大群众渴盼已久而又未能实现的夙愿,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实践表明,统一战线在毕节试验区实施的“同心工程”,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帮扶范畴,不仅成为统一战线帮扶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有效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使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激发了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同时也成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大批“同心工程”的成功建设成为了“毕节模式”最亮丽的风采,是同心思想形成的实践典范。

(四)“同心”品牌的完美打造提速同心思想的诞生

1、“同心”集结号奏响科学发展新乐章

2010年11月8日至14日,杜青林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意率团赴贵州毕节考察调研。通过考察调研,杜青林指出:“‘同心’工程是顺民意、惠民利、得民心的工程,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能够增进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参政党与执政党同心、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与党同心。”这是统一战线在试验区大会战的成功杰作,是“同心”集结号奏响科学发展的新乐章。

2、在“同心”实践中收获人生价值和事业追求

也是2010年11月8日至14日,杜青林一行深入到毕节试验区,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深入扎实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和科学发展问题进行视察调研。杜青林强调,要立足“民心”项目,打造“同心”品牌,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切实体会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让“同心工程”真正成为暖民心、得民心、聚民心的工程。要突出“同心”品牌的民生内核,“同心工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优先位置,办了一些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好事,解决了一些群众在上学、就医、饮水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主攻方向,继续把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小水窖、农村沼气池、海联新农村卫生室建设等做扎实、做到位,对农村科技示范、生态建设、旅游示范点等项目,也要加紧论证、科学规划、尽快展开。要立足“精品项目”,打造“同心”品牌。

3.“同心”品牌的完美打造提速“同心思想”的诞生

试验区配合中央统战部,创造性地策划并实施了以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同心工程”,为数万农村群众解决了饮水、就医和提高外出务工技能、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照明、烧饭等实际问题,深受老百姓欢迎,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杜青林等中央领导和栗战书、王富玉等贵州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统战部决定在统一战线中大力开展“同心”实践活动,并将于2011年在重庆、湖北、湖南和贵州省内其他地区推广“毕节模式”。中央统战部要求,“毕节模式”推广后,各试验区要精心谋划,将各有关项目整合在一起,冠以“同心”之名,全力打造“同心”品牌。“同心”品牌的完美打造提速了“同心思想”的诞生。

2011年1月30日下午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三同”重要思想就是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新时期多党合作理论的又一次升华。

二、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同心”的基本含义

要挖掘“同心”内涵,首先要科学界定“同心”品牌,明确它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至关重要。要正确把握“同心”品牌的主题、目标和本质。从根本来说,“同心”品牌就是对践行精神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目标追求的正确诠释,它的形成既体现了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国情以及时代的要求。她是统一战线品牌建设与科学发展最完美的融合,是多党合作理论与构建和谐“碰撞”出的最闪亮的火花。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四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党同人民群众同心。在“同心行动”中,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情、信任度、追随感,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第二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同心。通过智力支持、扶贫开发、捐资助学、公益慈善等,引导参政党坚持政治发展道路、传承团结进步,与执政党风雨同舟、戮力同心,不断深化团结合作的政治共识。第三是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与党同心。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在参与中真实了解中国国情,增强社会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决心和信念。第四是参政党内部同心。参政党成员在参与中受教育、起作用、长才干,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

1.“与党同心”是必然要求。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历史任务,这就决定了与党同心,成为时代赋予全体中国人民、全部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必然要求。与党同心,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是要把长远目标和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努力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为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同心”品牌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追求,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促进科学发展为首要目标,进一步彰显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有利于引导参政党坚持政治道路、增强与执政党同舟共济、戮力同心,深化团结合作的政治共识;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在社会 3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这就是对“同心”最完美的理解。

2.“与民同行”是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与人们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群众同行,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说到底就是要获得最广泛的社会阶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支持、拥护,使执政党永远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因此,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急迫、最直接的切身利益——成为“同心”品牌的工作重点;关注社会阶层发展的新趋向,正确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合理表达诉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为“同心”品牌的重要支撑。与人民群众同行,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心”品牌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帮助老百姓更好地解决饮水、做饭、就医、就学、就业等现实问题,把发扬统一战线扶贫济困优良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把发挥统一战线作用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结合起来,是统一战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使统一战线更好地履行联系人民群众的职责,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与群众同甘共苦,反映社会和基层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心连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和信任度,增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任何艰难困苦,无往而不胜,这就是对“同心”最好的诠释。

(二)“同心思想”的本质要求

1.同心同德是政治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共产党走是“同心思想”的核心。回顾历史,过去的90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90年,是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90年,也是开拓创新、铸造辉煌的90年。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多党合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理想的共识,道路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团结和凝聚广大成员沿着正确的方向完成民族振兴大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无论是历史的发展,还是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中国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要有自己的核心,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参政党要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进共识。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做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大力弘扬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优良传统,不断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充分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和谐政党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参政议政全过程,贯穿于一切政治活动中。

2.同心同向是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是“同心思想”的要求。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定的信念支撑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目标就是方向。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的参政党,目标追求必须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经济 4 社会发展规律,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以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致力于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不辜负历史、国家、人民赋予的使命。

3.同心同行是政治责任。坚持和共产党同心同行,共同推动各时期工作任务落实是“同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参政党践行“同心思想”,就是要以共识坚定立场,以目标引领方向,以实践推动发展。一是服务于主题主线,就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党派的特色和优势,立足改善民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贴近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动员组织会员中的实业家研究策划“同心工程”,打造多党合作的“同心”品牌,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着眼于提高政治协商的质量,研究、分析、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复杂情况;广泛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化解社会矛盾,凝心聚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三)“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同心”是统一战线存在发展最坚实的根基。统一战线作为各种力量的政治联盟,离不开共同理想的感召、共同目标的激励、共同利益的维系,而根本归结于人心的凝聚。众人同心,形成的力量牢不可破,结成的联盟历久愈强。只有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各方面成员同心,统一战线才能保持强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同心”是统一战线价值追求最核心的体现。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是统一战线的不懈追求。这实质上是力求在差异性中实现一致性,最终达到同心这一最高境界。只有真正做到同心,才能多元而不冲突,多样而不分散,多变而不偏离,凝聚强大力量。

“同心”是统一战线鲜明特色最集中的反映。统一战线作为同与异的矛盾统一体,具有独特的理念、思维、风格和艺术,构成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显著特点。以求同存异弥合分歧,以民主协商扩大共识,以和谐共赢深化合作,以荣辱与共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思想、目标和行动上始终同心。这是统一战线保持特性、彰显特色的根本所在。

“同心”是统一战线作用发挥最重要的保障。统一战线最大优势在人才,发挥作用的大小,关键看各方面成员是否前进方向同向、拼搏奋斗同力、合作成果同享,而根本在思想上是否同心。只有真正对共同事业具有认同感,对团结合作负有责任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效能,最大程度地形成整体合力。

“同心”是中华民族自古的美德,是与党同行的坚实纽带,是统战品牌上的闪光标签,是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同心”是多党合作的价值丈量,是党内外人才整合的智慧资源,是差异性中实现一致性的多元凝聚,是一切积极因素调动的最高境界;“同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行为标准,是和谐共赢的坚定信念,是统战成员拼搏奋斗的成果同享,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团结合作的生动实践;“同心” 是民主党派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共同宗旨,是党外干部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动力,是民主党派成员与党同心同行的力量源泉,是统战成员保持平民情结的试真 5 检验; “同心”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精神内核,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是合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得民心的聚合效应,是党的统一战线的智慧结晶。

三、同心思想的重大意义

“同心”思想孕育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丰厚土壤,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伟大实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各民主党派从同情、认同到最终选择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同道相谋、同气相求、同舟共济,形成了历久弥坚、牢不可破的“同心”品质,具有厚重的历史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三者互相印证、互为因果,同德是“同心”的思想根基,同向是“同心”的目标保证,同行是“同心”的实践检验,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衬托着“同心”思想的耀眼光芒。“同心”思想是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的最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为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重要指导。“同心”思想深刻揭示了多党合作的本质内核,深化凝练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鲜明提出了多党合作的目标方向。我国多党合作不仅是要巩固和谐政党关系,更要共同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同心”思想既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也是着眼未来发展的更高追求。同心同德是思想上的最高境界,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进共识;同心同向是目标上的高度契合,要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信念;同心同行是行动上的根本准则,要求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实践汇聚力量,不断增强多党合作事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认真回顾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提出“同心”思想重要理论,是为了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的90年来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和巨大优越性,理解和把握统一战线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讨、学习和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同心思想”的重要价值和丰富内涵,理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主党派在服务社会、助推跨越的重点和方向。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和指导意义,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从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变革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观”是指对某个问题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发展观”,是指对发展问题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对发展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正确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 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一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来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它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 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二是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创造了科学发展的辉煌业绩。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战胜了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了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在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丰硕的实践成果、生动的发展事实,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力量,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三是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发展,不仅是模式、途径的问题,更是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即要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围绕这些新要求,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举措。这些新要求、新任务,突出强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原则,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总体要求。因此,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准确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准确领会党的十八大关于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系统性,加大各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力度,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四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同党肩负的使命还不完全适应,党员、干部队伍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党的建设同推动科学发展联系起来,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要求,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制度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中,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我们就必定能担当强国富民的历史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赵存生

2008-9-8 13:31:2

5来源: 人民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首先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它的提出,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发展为基础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行了系统、精辟的阐述。

首先,报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方面的地位及其理论意义。对于这个层面的概括,报告又分为三个角度:一是从发展思想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样概括,深刻具体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与这个理论体系中其他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

其次,报告从实践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方面的地位及其实践价值。报告先是指明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然后扩展开来,进一步指明了它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概括言简意明,准确到位,含义深刻,我们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以提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初步学习,我对这四句话试作如下解读。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其第一要义或者说是首要含义就是发展。这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对这个“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

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在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而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了。

其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有密切关系。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要义”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都不能含糊。

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要求,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发展的失调、失衡、不可持续,从而实现科学的发展。关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把这个方法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和精辟的阐述。

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的全局,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思想和布局,就是统筹兼顾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得出的结果。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不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报告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新的和更加深入的阐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和谐的社会保证,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活力源泉。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报告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保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以上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涵盖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治保证、社会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实际、扎实推进。

下载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

    坚持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深刻体会和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晶。随......

    新形势下“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新形势下“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永川九中谢祥远 一、有关“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论述 2011年7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时,讲到“四大考......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2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变化,着眼于提......

    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合集]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这对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

    2简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2.简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群众中来......

    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

    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党攻坚克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党中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