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简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2.简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
一、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就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必须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集中起来,就是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四、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就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在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上,要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辩证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对于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机械103班 袁强(08030510314)指导老师:肖蓉
摘要:明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把握十七大精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至关重要。几年来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解读有分歧,甚至含糊。当前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解读和把握,应统一到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上来。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十七大报告
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努力学习,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祖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人民日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疑释惑100问》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XXX(XXX大学XXX学院
XX XXXXXX)
摘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和体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深化。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精神实质;政绩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科学论断的深化。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提出是在发展问题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涉及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亦即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问题。科学发展观,全面是基础、协调是纽带、可持续是目标、以人为本是核心,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强调了统筹兼顾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怎样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是空间上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均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及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
传统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的发展观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还要实现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着眼于政府、企业和公众与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管理。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并着重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
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我们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却为此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巨大代价。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创新我们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一段时期内快速发展"而且是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可持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把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概括科学发展观时,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强调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强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充分地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新的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满足生存的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求;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明文化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特别要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理论,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体现并丰富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的原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和丰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的理论。从中可见,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又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开拓了发展的境界,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创新,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
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发展观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矫正,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个新的飞跃。传统的发展观把追求物质需要看作是人的唯一目标,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它既破坏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性,又导致了社会、生态危机的产生。科学发展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包括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等多种价值需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确保以人为本原则得到切实贯彻。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要把突出发展主体的作用,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对我们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运行的基本形式是发展,人类生存在的基本要求靠发展,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更新发展思路,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科技和教育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人、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轨道,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相协调,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方面,本质是求真务实,为人民造福。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绩,而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所谓“政绩”,只能使发展陷入盲区和误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为一方百姓造福,必须出政绩,而且要多出政绩。但是,不同的政绩观念有不同的出发点和效果。有的领导干部为制造“政绩”,盲目攀比,甚至弄虚作假,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损失,这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坚持为人民创政绩。在领导工作中要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工作,以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都要竭尽全力去办。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脚踏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办事。不断改进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全面、严格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使之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使真正的政绩得到褒扬,虚假的政绩无处藏身,用正确的政绩观保障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提高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能力的根本途径。各级领导干部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与政绩观的统一,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利益关系更为复杂。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国内情况来看,21世纪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好时期。关键是要抓住这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的根本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思路,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为核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牛耀堂.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天中学刊.2005年2月,20(1).2.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J].求是.2005,(1).3.张峰.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学习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1期(总第139期).4.丁威,曹雪峰.试论科学发展观.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13卷第4期:104-105.5.李兴山.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十大关系[J].瞭望,2004,(12).6.陈跃钢.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党课参考.15-17.7.邴正,钟贤巍.从发展研究到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第四篇: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一是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只有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党的八大全面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分不开的。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了对发展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二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 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而且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三要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的联系中把握发展。发展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既包括经济也包括社会,既包括人也包括自然,既要看局部和眼前也要看全面、看长远。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四要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经济发展具有周期 性,失去机遇就很难实现发展的突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真正的发展机遇是不多的,要珍惜机遇、善于抓住机遇。正是因为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很好地抓住了90年代国际和平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内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才使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尽管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从整体上说,我们面对的形势依然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多于不利。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坚持正确的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二、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概念,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认识。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一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深刻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进一步丰富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以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只有把握以人为本才能真正领会 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二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受益者,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回答了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三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发展,不是不计代价、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
一要把握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体现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是一系列的基本观点、方针政策和战略思路的依据。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要把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相和谐、持久永续发展的社会。只有坚持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才能妥善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系,真正构建起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三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要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循环经济较大规模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使我国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统筹兼 顾这个根本方法。
一要把握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时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鼓励沿海先发展,同时要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要处理好关系现代化全局的12种关系,要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方针进一步具体和丰富。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二要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尤其要求处理好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问题,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稳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兼顾全面、实现协调和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和倒退。只有坚持用统筹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运用辩证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要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不为民,好比树无根;发展不全面,会损一大片;发展不协调,犹如歌跑调;发展不持续,民生难改善。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谁偏离了这个真道理,谁就在时代和人民群众面前输了理。
2、什么是全面发展?
答: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阳光、雨露是万物生长的起码养分,经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只演“独角戏”,不唱“合奏曲”。
●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少做“假大空,急功利”的事,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
3、什么是协调发展?
答: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协调发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西瓜捡芝麻,也不能丢了芝麻捡西瓜,既要西瓜,也要芝麻。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单位,最薄弱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上限。只有解决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才能实现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资源有限瞎浪费,最后一滴是眼泪。资源有限不再生,可持续发展鸣警钟。
●不思发展是休止符,协调发展是弹钢琴,加快发展是快四拍,持续发展是连接音,科学发展是最强音。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像跑车,引擎动力靠改革,基本原则掌方向,任何部件丢不得。●科学发展民为本,社会和谐党导航。
6、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答: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我们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
●为政之道,富民为先。大发展小发展,百姓最有发言权;真发展假发展,要靠百姓说了算。●科学发展直观看: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河水清不清,三看钱包鼓不鼓,四看党风正不正,五看社会和不和,六看事业兴不兴。
7、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是艘船,改革开放是风帆,科学发展为春风,人民富裕最关键。
●科学发展观是金钥匙,解放思想是总阀门,改革开放是车轮子,和谐小康是金屋子。手持金钥匙,打开总阀门,踏上金轮子,走进金屋子!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百姓眼中的科学发展:领导干起来,环境好起来,群众富起来,生活美起来。●科学发展就是风正了,气顺了,劲足了,人民生活滋润了。●不绷紧科学发展这根弦儿,就弹不出和谐社会这个曲儿。
9、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心里装着老百姓,永远保持先进性。
●关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解决民生是最大的事情。●关注民生是焦点,服务民生是热点,建设民生是重点,民生工作无终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心情敞开,眉头展开,胆子放开,膀子甩开,步子迈开,和谐幸福自然来。有一种力量叫科学,有一种进步叫发展,有一种资源叫团结,有一种幸福叫和谐。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把人的优点放大一点,把人的缺点缩小一点,和谐就会多一点;把私利看得小一点,把群众利益做得大一点,和谐就会丰富点。●和谐之“和”(口有禾)要求人人有生存权,和谐之“谐”(皆有言)要求人人有发言权。权益来自法制,法制保障和谐。
12、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不发展,不和谐;慢发展,难和谐;盲目发展失和谐;科学发展真和谐。●追求自己的发展不能妨害社会的和谐,追求人类的发展不能影响自然的和谐。
13、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什么? 答: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能进步。
●从思想观念上破除“坐井观天”的偏见,在小地盘上干大事;破除“鼠目寸光”的短见,从难点中找亮点;破除“守株待兔”的成见,不断创造新优势。●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谁在思想上领先一小步,谁就会在发展上领先一大步,思想解放者活,观念封闭者死。
14、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贵在“科学”;创新是自强动力,贵在“自主”;为民是根本宗旨,贵在“落实”。
●缺乏自主创新的发展,是短命的发展;掠夺资源的发展,是损命的发展;追求面子的发展,是要命的发展。
1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答: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抓人才是抓今天的经济,抓科技是抓明天的经济,抓教育是抓后天的经济。●经济发展,人才为本;人才发展,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创新为本。
16、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制胜武器;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谁就占领了产业高端。●说一千,道一万,经济落后是白干;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技就是加油站。
17、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区别? 答: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发展要成功,科学是真经;发展求质量,标准不能忘;发展求效益,干事讲规律;发展讲科学,社会才和谐。
● “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生命缩短了”,发展就不科学了。
18、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实现科学发展要做好“加减乘除”——农民收入用加法,企业负担用减法,城镇建设用乘法,节能减排用除法。
●产业化是立交桥,一端连着企业,一端连着市场;信息化是高速路,一头连着传统,一头连着现代。
1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宝山能挖几代?致富要想别招;莫待山穷水尽,千古骂名难逃。
●科学发展就是要走出“资源拿走、污染留下;财富拿走,贫困留下”的怪圈。20、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答: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科学发展就是要给自己挣个金山,给子孙留个青山。绝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绝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良好的环境比金子还要珍贵,蓝天、绿地、青山、秀水是无价之宝。宁舍千元钱,不舍一分田;宁饿十顿饭,不毁一亩林。
21、什么是循环经济?
答: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淘汰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
●发展是面镜子:盲目发展,满目疮痍,断了子孙路,绝了后代粮;科学发展,生机勃发,循环利用可持续,一代更比一代强。
●既要经济数字,又要生态数字,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和谐发展,既要小康生活,又要健康生活。让地球的负担小一点,让自然的微笑多一点,让生态得以喘息,让子孙后代得以持续发展。
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起来;小花园,靓起来;新农民,笑起来。钱袋子,鼓起来;小生活,富起来;新农民,乐开怀。●新农村,变化大,科学发展定规划。屋顶装上太阳能,卫星天线空中架,娱乐活动集体搞,种啥就到网上查,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民心里乐开花。
●山头戴绿帽,山腰穿花袍;不烧柴和草,沼气进了灶;解决用水难,水管送家园;家乡生态好,农民开口笑。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是什么?
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农村快跑需要城市领跑,城市快跑需要农村助跑,城市起飞不能让农民兄弟掉队,城市发展不能忽视农民兄弟的贡献。
●引导农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必须配好三把“金钥匙”。坚持“干点”与“盼点”对接,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坚持“班子”与“路子”并重,凝聚群众脱贫致富的合力;既抓“口袋”,又抓“脑袋”,探索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
24、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什么?
答: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村科学发展要抓好“五行”——金,增强集体实力;木,抓好植树造林;水,加强水利建设;火,抓好食品安全;土,严格保护耕地。●科学使用金土地,勤恳耕耘有朝气,农业发展科学化,创意耕田保经济,致富经验写传奇,见证农民新活力。
25、什么是现代农业?
答: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过新年,刮东风,科学发展建奇功,蔬菜大棚长年绿,四季菜果全供应,城里吃上放心菜,农民钱包鼓又增。●水是宝中宝,庄稼离不了,河北水源缺,用水讲科学;节水灌溉实在好,大水漫灌受不了。
26、新型农民的标准是什么? 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爱读书,爱看报,中外大事都知道;选良种,省耕地,种田也用高科技;深加工,占市场,建立产销经营网;自己富,带大家,新型农民人人夸。
27、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答: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哪里有个好支部,哪里群众能致富;哪里的干部不行,哪里的百姓受穷。
●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三盆水:一盆水洗脑。解放思想换脑筋,思想一新,遍地黄金;二盆水洗脚。迈开双脚往基层走,心想百姓,多办实事;三盆水洗手。干干净净做人做事,靠制度管人、管钱、管事。●考评干部既要看“年头”,又要看“劲头”;既要看“能力”,又要看“潜力”;既要看“文凭”,又要看“水平”。
28、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需要着力提高的四种能力是什么? 答:着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
●社会要发展,干部是关键,“三拍”干部不能要,不听群众意见,不顾单位实际,想起事,一拍脑门就干,干成了,一拍胸脯就吹,干砸了,一拍屁股就走。
●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在一线搞服务、在一线干工作、在一线解难题、在一线抓落实。
29、为什么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答: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要把权力转化为领导发展的能力、激励发展的动力、谋划发展的智力、推动发展的实力。●科学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时代进步的航灯塔;不讲科学好比列车没有车头寸步难行,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好比迷航的货轮,难以驶向正确的彼岸。30、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一线,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普及,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重点工作,巩固和拓展第一、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落实是战略变成战果的转化器,是宏伟蓝图走向实施的双脚。让科学发展的蓝图从墙上走下来、从抽屉里走出来,走向基层、走向群众,走到好中求快的实践中去。
多向一线跑,工作才能落实好,多到基层群众中,百姓所想记心胸;多到问题困难地方去,惠民工作出成绩。
31、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基层干部要有妈妈的心,婆婆的嘴,闲不住的两条腿。要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温暖群众心头。
●办再多的事,群众得不到实惠,不干;交再多的朋友,没有群众,不行;创再多的利,群众没份,没用。
32、我省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河北科学发展。
●思想上唯实,作风上踏实,谋事事上务实,为民上求实,品行上诚实,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把科学发展观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上。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干事、创业、为民,奏响科学发展最强音;跳出河北看河北,不断调整充实发展思路,构筑科学发展新格局。
33、学习实践活动中应做到哪四个贯穿始终?
答:学习要贯穿始终,创新要贯穿始终,整改要贯穿始终,面向群众要贯穿始终。●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时不难,难在一股劲干到底;个别不难,难在上下左右都使劲。●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自强不息”的干劲,“知难而上”的勇劲,“革故鼎新”的创劲。
34、我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六个更加注重”是什么?
答:更加注重务求实效、更加注重简便易行、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强化基层、更加注重群众参与、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就是合情合理地发展。合情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理就是要符合群众的意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不可一拍一合,发展不能一朝一夕,科学发展不是一模一样。
●不求一时乱拍手,要使将来多点头。不求一时多鼓掌,要使将来少摇头。
35、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要努力实现“六新”具体目标是指什么?
答:科学发展认识有新提高,科学发展能力有新增强,解决突出问题有新突破,基层组织建设有新加强,党员干部作风有新转变,推动科学发展有新成效。●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要呼出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二氧化碳”,吸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鲜氧气”。●科学发展真实在,农村发展好又快;科学发展进万家,农民兄弟把家发;科学发展人人爱,“三农”建设百花开;科学发展要普及,农村开创新天地。
36、我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总体分几个步骤开展?
答:整个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乡镇、街道机关集中活动时间6个月,其他单位集中活动时间不少于4个月。集中活动基本结束后,安排2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的相关工作。
●过马路一停二看三通过,学习实践一学二查三整改。●学习调研要弄懂道理,分析检查要理清思路,整改落实要解决问题,活动成效要群众评议。
37、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要抓好的五个重点是什么?
答:深化科学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改进干部作风、促进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挂在嘴上没有用,装到心里以备用,拿在手里要会用,落到实处才管用。
38、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应注重解决好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注重解决好“五性”问题,即要解决好操作性、灵活性、广泛性、实践性和针对性问题,切实把活动抓得住、抓得准、抓得好,做到准备充分、启动有力、活动集中、领导到位、效果明显。
●千条路、万条路,事在人为是正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只说不干是假把式,只干不说是傻把式,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真把式。●少说想干什么,多说干了什么;少说这不行、那不行,多说怎么样才行。
39、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学习调研阶段,主要抓好学习讨论和调研走访两项工作;分析检查阶段,主要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两项工作;整改落实阶段,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和解决突出问题两项工作。
●三个环节六件事,准备充分抓扎实,科学发展求实效,群众满意是标志。
●不求读书多少本,只求掌握精髓与根本。不求点子多少条,只求抓到关键见成效。不求形式多少样,只求思想更新大解放。不求措施有多少,只求群众满意是目标。40、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应坚持什么样的先进性标准? 答: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本职工作有一手,群众有难不袖手,同事之间握紧手,名利面前莫伸手,党员干部有“四手”,发展路上大步走!
每一天都不闲过,每一件事都不拖拉,每一分资金都不浪费,每一项工程都实实在在,每一种恶习都不染身,每一个接触过的群众都满意。
41、“万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活动要做到哪“三个一”?
答:要组织县以上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开展“万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活动,做到“三个一”:为帮扶村和困难群众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办一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开展一次访贫问苦活动。
●调查研究是个宝,科学决策离不了;深入基层住几天,社情民意全知晓。●一百句您好,不如把事办好,一千个微笑,不如见到实效,真正想为人民服务就要将爱民之心、为民之责化为惠民之举、利民之为。
42、“两新”组织中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答: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说一千、道一万,科学发展要实干;新举措、新思路,党的领导是靠山;动真情、使真劲,群策群力克时艰;聚民心、凝民力,全民共建好家园。
●科学发展不是筐,东西不能任意装,实事求是定方向,和谐创新奔小康。
43、构建新型和谐社区的目标是什么?
答: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改革开放大发展,居民收入翻几番。以人为本政策好,男女老少尽欢颜。科学发展做指导,人人甩开膀子干。与时俱进科学化,社区前景更灿烂。
44、中央提出的“三保”是指什么? 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科学发展观,理论作指南;小处来着手,大处去着眼;经济为根本,民生永优先;全面讲协调,持续重长远;和谐共构建,国泰又民安。
45、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 答: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思想观念由“吃资源饭”转向“淘市场金”;经济结构由“一枝独大”转向“多柱擎天”;城市环境由“污染严重”转向“生态家园”;管理方式由“简单粗放”转向“科学精细”。
46、当前我省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发展要做到质量好、数字实、速度快,在好和实的前提下越快越好。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环境是第一品牌。
47、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途径是什么?
答: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工艺保障、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瞄准先进技术和水平,找出差距,稳步推进。
●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才能创造高能量“经济磁场”。●区域竞争是产业之争,产业之争是企业之争,企业之争是产品之争。
48、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原则是什么?
答: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要素聚集的载体、城乡统筹的引擎、发展环境的标志、改善民生的体现。
49、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五个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表面看是基础设施的“大建设”、城镇面貌的“大变样”,本质却是观念的“大转变”、精神的“大洗礼”。对一个城市、一个县城来讲,就是一场“革命”,必须突破“思维定式”、改变“路径依赖”、破除“保守心态”。
50、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应坚持什么原则? 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绿化加文化,绿化才能常态化;绿化加规划,绿化才能规范化;绿化加美化,绿化才能现代化。
●要舍得在规划上投入,规划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规划错位是最大的浪费,生态丧失是难以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