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负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成为了他们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方式,并对其生活模式、思想道德和价值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负面效应,以及对高校思政工作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身心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从加强理论研究、组织保障、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几方面提出了对策,并总结了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道德教育
前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工具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也给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网络作为大学生接受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方式,对其生活模式、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来说,如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防止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肃而又急迫的课题。诚然,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它拓展了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改进了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网络的应用对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模式下,教育者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灌输。随着当代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而是会将各种信息观点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加以分析,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再转化为行动,进而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冲击。网络的主体性、虚拟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势必造成道德教育对象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自由主义意识的泛滥。
(二)网络的应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
大学生求知欲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长期浸染到网络世界里,难以避免会受到多元化的网络信息的影响。目前,网络信息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自由性的特点,导致大学生随时都会接触到五花八门的各类网站,这些网站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乏有误导青年树立错误道德观的内容存在。面对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或学术立场的网络信息,尚未建立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思想的混乱、迷茫和困惑,对传统教育形成的价值体系产生质疑、颠覆甚至坍塌。
(三)网络的应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
在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以各种身份、角色进行交流,这种迥异于现实交流的人际关系,具有神秘性和安全性。由于大学生年龄、阅历和教育的不足,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里,尽情、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诉求,逃避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从而获得内心的某种满足感。一些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且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引起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疏远,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
二、应对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冲击的对策
(一)深入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目前,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有效开展相关工作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从理论高度探索网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规律,目前存在或即将出现的问题,分析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构建一整套适应网络的道德教育体系。只有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才能对日常的思政工作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并最终实现思政工作的目标。
(二)完善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
高校要从历史的、战略的角度看待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工作,校党委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核心领导,从全校思政工作的布局中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把道德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个人,加大资金投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交流、联系,推动网络应用与道德教育工作的良性协调发展。学生处、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思政网站的管理力度,鼓励学生干部组织、社团等积极参与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教育氛围。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网络应用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思政工作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及资源,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将两课的理论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建设党建、团建、理论、学术、心理健康等不同主题的网站,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起到为学生答疑惑、帮助成才的教育效果。
(四)提高广大政工队伍利用网络的技能
网络的普及对新时期的政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是检验新时期高校政工人员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应当建立一支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网络政工队伍。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政工队伍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技术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网络的资源和工具开展道德教育,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政工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让大学生通过对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对我国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认识,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网络吸收各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拓展自己的视野,自觉地抵制网络中不良的信息:总书记提出,为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他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通过向全社会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侵害的能力,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明辨是非,在虚拟的世界中也有强大的精神正能量。
(二)建立和完善网络规范体系,加强网络监管
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学校应特别重视新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计算机及网络基础教学与网络法律、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从新生入学起就要通过讲授知识、学生座谈、主题班会、团员或党员活动、请专家作报告、开展有关上网的专题讨论或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网络知识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网瘾的危害,自觉远离网瘾。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有效引导和教育,使广大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网络是新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还可以在“两课”教学和考试中添加网络法制和道德有关内容,让每一个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具备基本的网络法制和道德素质。
学校的常设机构和社团组织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转接垃圾信息、不搞网络侵权、不看黄毒”的文明网员,自觉维护遵守网络秩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辨识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从而自觉地对网络不良影响进行抵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在校园内广泛地开展网络法制观念及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在开展网络活动时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既要做到有效预防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行为,也要帮助他们在面对网络时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观念,避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对他们造成不法侵害。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请求相关主管部门配合,严格控制学校周围网吧的数量,规范校园周围网吧经营者的行为,坚决杜绝“包夜网”,以及提供色情电影、暴力网游等不良竞争行为:晚上严格门卫制度,外出学生请假条出入,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晚上抽查宿舍,有效地控制外出“通宵网”的现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而大学生上网的地点也逐渐由网吧转变为学校的宿舍。一方面,要对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引入和采用较为先进的监控软件和监控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的色情、暴力、反动等非法数据包进行过滤,有效防范外部不法分子和不良信息的入侵,净化学生的上网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课堂出勤情况的管理,严抓旷课上网的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控制上网时间,严格规定和执行晚上断电和断网的时间,保证学生白天上课,晚上按时就寝,减少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规范校园网络的管理和运作,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网络行为动向,从中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通过网络评论员引导舆论、解析真相、拆穿阴谋、指明陷阱,帮助大学生回避危险,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
(三)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往往具有逆反心理,一味的说教和严格管制有时效果不会太好,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根据网络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些大学生迷恋上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学业压力增
大,人际关系紧张。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上网寻找一个可以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虚拟世界,进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极易导致人格异化、心理扭曲、情感缺失、道德滑坡。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设施,将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发动基层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建设以思想、文艺、体育、娱乐、文化、学术为基本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一个互助、和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大学生在身体、思想、性格、情感、人际关系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实现健康成才的预期目标。
2.研发和推广新的思想道德教育软件
新的思想道德软件是通过开发包含有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在的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大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例如,北大2010年在发放的录取通知书中,附赠了一款名为“北大英雄”的游戏光盘,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名北大新生,游戏制作者用四个学期模拟四个学年,并设计了相应的学分。游戏还设置了多种不同的能力属性:逻辑能力主要通过理科学习增长;文采主要在文科学习中获得;政治属性通过团委、学生会和党校来塑造等。这是一个巧妙的创举,北大利用了信息网络,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让他们提前进入了角色,让他们提前获得入学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这种游戏光盘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起的效果应该远远好于入学报告,远远好于简单的说教。
思想道德教育软件的开发者如果能够分析当前热门的网络游戏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网络游戏中最基本的练级和任务系统与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相信一定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巾玩,寓教于乐。大学生在反复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必然会接受和认可软件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和观念,接受着游戏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
3.创新德育技术,抢占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
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倾向于具有时代感的现代传媒,乐于从中获取信息和交流,这样,大学德育工作就更不能回避网络。事实上,网络必将给德育工作带来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充分利用网络,积极构建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已刻不容缓。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通过QQ聊天,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QQ空间或思政博客,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E—mail,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通过在网络建立的沟通平台,充分交流与沟通,使德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
网络给了大学生和老师平等交流的平台,一些不方便面对面或者通过语言交流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E—mail或者QQ与老师交流。一些很隐私的心理、道德 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匿名E—mail或者匿名QQ与老师交流。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这些信息,通过细心的沟通与正确的疏导,来帮助学生化解心理上的矛盾及压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负面情绪得到引导和宣泄,纠正他们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老师要紧跟学生的潮流,从班级QQ群中的聊天信息,学校的BBS,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论坛等内容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或积极参与到学生对热点问题看法的讨论中,或通过其他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不受网络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网络使师生间的交流变得更畅通,能够使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和道德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心理辅导减少学生出现心理和道德上的问题,尽量避免学生因心理或道德原因自杀或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小结
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到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新问题,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范文模版)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闫心丽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030031)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课堂之外的第二个空间,是大学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加强网络管理,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上网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 影响 教育 对策
近几年来,各个高校很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而无线网络,3G业务等新型网络接入方式使得大学校园网络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提供了极大的方面。另一方面互联网上良莠混杂、无所不包的各种海量信息,正在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大学生能否科学理性地利用网络,上网行为是否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与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全面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种种影响,对于各高校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管理、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显得极为重要。
一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开拓知识视野,汲取百川营养
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较新的人文科技知识,开拓知识视野,广纳百川精华,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通过上网,使得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充实和提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校园文化、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国际风云;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科技的发展动向、历史变革;进行休闲娱乐、感情交流、学术讨论等。所以,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学生得到各方知识的陶冶和锻炼,成为象牙塔中的社会人。情感交流,缓解压力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渴望得到与同龄人的交流和认可。但大学管理机制与中学不同,人际真情沟通减少,加之未来择业的压力和迷茫,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走进大学校园的人际交往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许多心理和情感苦恼常会困扰他们。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少数大学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也有的大学生因此形成畸形心理并导致多种不良后果。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点之即来,击之即去”的速成交友方式,可以使大学生按自己的闲忙而调度,在网上既可以推心置腹,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大发牢骚,派遣抑郁,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心理健康。弥补教育缺陷,拓展教育空间
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或媒体,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是书籍、视听媒介等学习媒体的延伸,而且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功能与效率也更强。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自主性很强, 难免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而网络作为一个好助
闫心丽 1977.6女 汉 山西省平遥人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本科硕士学位
手,使学习效率成倍增加。另外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前沿领域的情况,也可以在网上自由交流,获取对学习有益的指导,还可以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就这一点而言,是任何学习媒体都远远无法与之相比的。指导学生就业,拓宽就业领域
当前,我国大学生教育已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竣。近年来随着各种就业专门网站的增多,同时大学生网络就业能力的评价系统也逐渐完善。网络已经变成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变。
(二)负面影响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祸福相随,网络也不例外。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身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或者有的学生面对一个纷繁复杂的虚拟社会,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学生登陆互联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许多学生一下课便排在机房外面等着上机,非上课时间放眼望去,十之七八的学生把网络当成影碟机,聊吧,游戏机,更有甚者,跑到外面的网吧,甚至通宵泡吧,这样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长此下去,大学光阴一晃而过,势必会导致学业荒废。
2人际关系淡化,心理问题突显
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虚拟空间中,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如果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现在不少大学生赶时髦,网上交友,甚至网恋,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上演了一个又一个骗局。3 网上的不良信息,毒害着广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再至反动言论,不一而足。目前,我们国家在网络文化建设领域的机制还处于建立健全的过程中,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影响。
另外,网络极易造成一些自律意识差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这些人穿梭于网络这个隐蔽的虚拟空间中, 那条由他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构成的他律防线便很容易崩溃。这具体表现在:近年来, 网络犯罪的主体以青少年为主, 且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如有的大学生非法侵入他人网络、还有些大学生出于好奇或思想偏激访问反动网站或发表一些反动的、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的言论也会导致法律纠纷等问题。而且访问不良网站还会导致病毒、木马等嵌入式有害软
件在内网散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校构成潜在威胁。其次网上交友本无可厚非, 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 说尽谎话以骗取对方的信任。他们奉行的原则是: 网络爱情是一场爱情游戏, 网住谁是谁。更有甚者迷恋互联网上的色情信息、网络游戏。据调查,在对色情网站的访问人次中,青少年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现实中为迷恋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的青年学生不在少数。更可怕的是,不少游戏中带有暴力、色情, 甚至反动的内容, 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会中毒, 上瘾。
二 大学生正确上网行为的管理和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而是如何创造绿色的上网环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一)构建绿色的校园网
构建绿色的校园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网络中心有关部门除加强规范学校机房上网行为制度,做好网络上载把关工作外,增设对网上不良信息拦截过滤模块,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 给校园网络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 加强对家庭上网的指导并安装相应的过滤软件, 提倡家长同大学生经常交流网络问题, 加强控制。
其次网络行为管理产品能帮助学校网络管理人员屏蔽掉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和内容,避免经不住诱惑的登录或浏览,从源头上对其封堵,防患于未然,把由此产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详尽的网站浏览报表,能让管理人员清楚掌握师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并据此做出调整与指导,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网络所具有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传播功能, 使“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两课”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当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比较低,有效使用网络信息的技能和修养就更显的不足。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只注重了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至于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判断、分辨其真伪则很少涉及。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和使用处于自发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他们所具有的网络素养水平低。因此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开阔学生的思路, 提高其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平等的姿态, 借鉴网络的交互性与学生开展讨论, 重在引导, 启发和影响学生,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 促进学校的教改工作。还应大力提倡通过利用QQ软件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以答疑解惑和加强沟通;利用网络博客、校友录等加强班级管理与交流,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全方位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网络道德、法制和安全教育
学校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应开设《网络交际》、《网络伦理》之类的讲座,让学生正确、高效地利用网络工具来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新道德规范体系。其次, 在德育课中加强网上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依法使用网络”、“网络与表达自由”等内容, 与学生展开讨论。使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有章可循。同时,网络安全教育也是网络教育中不
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
学校要注意拓展学大生学习之外的生活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的同时,要为学生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计算机技能比赛活动,将大学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使用网络上来,让正面的网络资源占据学生的网络生活,这对于搞好校园网络文明建设,提升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五)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网络社会所强调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它强调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由于网络行为的隐蔽性特征,它对人们的自律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道德境界。网络空间又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大学生畅游在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网络文化中,更需要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地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加强自我修养教育,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保持健康的情绪, 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此外,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使得大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骤增,但拥有信息绝不等于拥有科学知识,如果不做任何甄别地利用信息,充其量也就是生活服务或娱乐的一般消遣,而不能成为增长智慧,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从自身的层面上来讲,大学生不仅要广采博收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把外在信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使自己能够成为主动接收信息,善于鉴别信息,积极开发信息,科学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不断地把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科学知识的具有文化素养的“信息人”。
参考文献:陆伟家.大学生网络心理异常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126-127.2 郭加书, 陈涛, 王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与行为引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贾健.网络环境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8)石磊,李新殿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 2011.11 5 张晓畅 网络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7
通讯地址:太原市民航南路26号
电话:2216726
邮箱:yanxinli1977@163.com
第三篇: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网络是一种时代进步的产物, 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网络既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更使得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网络文化特点及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我国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网络体系。在大学校园,网络已经直接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服务、育人等各个方面,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并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开发教育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党中央新时期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第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晚,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许多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这表明我国“数字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网络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跟不上社会网络的发展步伐。主动为师生服务,重点为师生解惑,理应成为今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第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度不高,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影响先进文化的有效传播
[作者简介]苗伟伟(1986年2月—),女,政治学院10级研究生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由于网络中各功能区域配置的不平衡, 学校和社会监视区域的严重滞后和不健全,导致娱乐区域的强势发展、文化区域的自由化膨胀、先进文化区域和教育科技区域的弱势发展, 这不利于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想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乐于奉献的崇高理想、信念。不良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网络信息虽然丰富多彩、浩如烟海, 但是也良莠并存。其中就包括不少关于淫秽、暴力、反动、对奢靡物质生活的推崇和对娱乐休闲的无休止鼓吹等有毒有害内容,这些都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导致追求享乐、不求上进, 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甚至滋生不安定因素, 从而直接影响到传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多样化,缺乏互动性交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与学两者具有平等地位、互动性。当代的大学生受到新时期的民主、平等教育, 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上他们不喜欢传统的被动式教育, 而崇尚平等、互动性的教育方式。网络就提供了这一平等、交互性的学习的平台, 这种沟通吸引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 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不少大学网站设有校长、书记等各种信箱,这无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倾吐心声的平台。但是,这种信箱几乎是传统信箱的翻版,且加置了过滤设施,使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学生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何落实等,这些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缺乏信息互动,于是导致问题重复、没有重点、透明度低等问题产生。
第四,网络的虚拟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道德观念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现实生活的真实的人际互动和交流。这种情况长期发展必然会改变人们的交际方式和心理模式,产生人际障碍。从目前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有一些网民已经上网成瘾,导致心理变异和情感异化,甚至患上了网络封闭症、认知虚幻症、电脑狂躁症等网络心理疾病。网络环境加剧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 如果长时间上网缺乏正确的引导的话,久而久之易使学生养成冷漠、自私的心理性格,产
生苦闷、压抑的情绪,最终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做好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积极行动、合理利用、兴利除弊,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适合于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策。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多样化的校园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校园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重要手段, 也是网络德育的战斗武器。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一直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了解。建立全面的校园网, 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 吸引大学生。(1)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 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采取形式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网上的正确引导和教育。(2)开辟专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论坛、电子信箱, 通过留言、对话的形式由专职的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与经验, 同时精通网络技术的老师担任论坛和邮箱的管理者, 即时或者定期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与同学们在线交流与沟通, 及时高效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扩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说教”出现的模式, 寓教于乐。
第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效化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自身的创新,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最重要的工作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技术武装和政治形势的教育。网络的建立与维护,网页的设计以及网上内容的发布和更新,与大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交流都需要人的操作。我们的主流网站、网页办的好不好, 有没有吸引力, 是不是真正起到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都要看我们是否拥有了一支专业化、高效、过硬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了保证这支队伍在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先进性, 保证主流网站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高校必须要制定一套相关的条例,而且还要定期地对参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形式与政策, 以及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培训。
第三,增加师生互动平台,加大针对性力度
大学生的自由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在校园里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与交往也与中学有着很大程度的改变。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心
理上的各种困惑和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但网络中的师生互动和交流一直没能得到高效率的利用。教师在线、BBS、教师信箱等都是比较好的途径。但现在国内的校园网中“教师在线”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师生互动是为了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发现们的问题、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实施教育的目的。
第四,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以一片“净土” 的目的。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人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 对重点部门要严密监控, 发现非法信息及时制止,并依法严处。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 当好“把关人”,要把那些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广泛调动各种可供利用的有利信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熟悉网络的运用手段和规范。
第五, 做好网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上自律意识
所谓网德就是指网民在上网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由于互联网是个独立的、开放的世界,它不被任何国家、组织、机构所拥有和占据, 所以它的信息具有难以控制的特点。而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 加之目前网络监控技术还不成熟, 因此必须借助道德力量, 依靠大学生自身的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依靠发挥自身内在的人格力量来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学校可根据社会各时期热点问题展开网上主题调查与讨论, 开展网上模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得以积累, 实践能力得以锻炼。
参考文献:
[1]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2]谭福强,李红.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3]刘显忠,代金平.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探索,2000(10).[4]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5]许爱花.网络化对高校两课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3).[6]李勃,吴树雄,王彤.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2007(12).[7]刘玲.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8]王荣发.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9(9)
第四篇: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陈国俊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 要]文章论述了目前网络特别是网络文化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感官享受、个人主义甚至利欲熏心代替了健康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大学生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对策;
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注重物欲和功利化的时代,网络与电脑也越来越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网络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严重,它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表现在:
一、以感官享受代替理性思索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从来注重人格修养的塑造,注重人的精神的升华,因而,孔老夫子会“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苏武会北海牧羊十九年,坚贞不屈。中国人虽然不善理性,但从来不会把感官享受摆在第一位,总是希望追求形而上的价值。而现在物欲横流,人文价值失范,虽然和社会转型有关,但是,网络文化的推波助浪,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形成。毕竟,Email、网上交友、聊天室的铺天盖地,使得人们的交往天涯若比邻。而网络上色情文化的泛滥成灾,西方强势文化的日益渗透,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由对精神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注重自我的感官享受。人们沉迷于色欲诱惑、热衷于一夜情,成为网络上的耀眼“风景”。因此,道德品质低俗化、审美趣味庸俗化就成为这个社会让人忧虑的事实。
二、个人主义盛行代替社会责任感
虽然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时代,但是,它却不是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的。但是,网络却是把这点强化了。因为,网络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恰恰是割裂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消弭了道德评判标准。它仿佛在暗示网上冲浪者,网络上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只要愿意,个人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事物的评判标准,只在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完全不必顾忌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必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网络上随意的漫骂和攻击屡见不鲜,假话、欺骗习惯成自然,惟我所用的意识空前放纵。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必然造成人们人格的分裂,也必然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助长了人们的利己心理,也会大大地消解人们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放弃了个体和集体的协调以及对社会的奉献意识。而这,恰恰背离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标准。
三、利益至上原则导致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目前,网络犯罪形式多种多样,手法五花八门,犯罪行为涉及各种领域,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也呈现出上升势头。据报章上披露的情况来看,主要有网络入侵,即利用电脑网络非法侵入他人网络,窃取他人的资料信息,破坏他人的网络程序;网络盗用和网络诈骗,比如盗用他人资源牟取非法利益或信用卡诈骗等;非法盗版;电子商业间谍活动、发布网络虚假信息等等。虽然犯罪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因为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手段更为隐蔽,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给侦察取证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上现有财力物力和法律法规的缺乏,因而其后果就更为严重。网络犯罪所以日益严重,主要和人们缺乏道德自律、将物质和个人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关。有的年青人甚至因为自己的高科技犯罪得逞而沾沾自喜,而根本没有任何廉耻、罪恶之心。这也是对我国传统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清贫,不可浊富”等思想的颠覆。
四、盲目西化甘愿沦为西方文化霸权的奴隶
互联网正日益严重地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压力。因为网络文化产生于美国,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因特网上约有90%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国家的英文信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以英语为主的网络语言的优势,在通常的传播文化信息和控制舆论导向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倾销给别的国家和地区。在西方的这种强势文化面前,绝大部分网民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唯西方马头是瞻的倾向,既使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遭到空前的危机和挑战,给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带来负面影响,也必然带来当代人价值标准的迷茫和精神方面的困惑与危机。
正因为网络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大学生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轻者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路、人们精神的困惑与迷茫,重者导致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甚至网络犯罪的日益严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种挑战,更好地维护精神的神圣呢?
一、诚实守法,倡导健全的网络人格
虽然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它的隐匿性,人们在网络中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背负道德的责任。但这不是说在网络当中就可以放肆放纵,而恰恰说明,在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网上监管还不够有效的状况下,人的自我约束即诚实守法的重要性。这里的诚实守法,一不能违背法律和良心,二以诚待人,绝不欺诈。所谓诚实,决不是毫无原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而是,在网络交往中,应竭力杜绝虚情假义、坑蒙拐骗,而应该加强道德自律。一个人只有在网络中也表现出健全的人格,网络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社会和国家才会充满希望。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早在2001年11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就明确地要求广大青少年网民“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说为网络秩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气氛
虽然现代法律尊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但是,在网络文化越来越模糊了道德界限、越来越助长人的私欲的膨胀的今天,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网络监管,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回越来越严重,社会的道德水准势必下降。尤其在网吧这种鱼目混杂的地方,更是应该用技术的手段来规范它的经营,营造出一种文明的气氛。具体说,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手段剔除网上的不良信息,限制网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流传;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运用高超的电脑网络技术,侦破、打击各种网络犯罪;积极为网民提供健康文明的上网场所和网络环境,强化网络的学习、娱乐、交流等多种功能;强化网络文化内容的审核、管理与流通,做到在源头上把关;以法规形式来规范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使之合理有序。只有加快发展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完善网络的规章建设,善于引导网络消费行为,网络文化才会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破文化霸权壁垒
不可否认,网络文化已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有种西化的态势。尤其是,在世界大局趋向和平、稳定的前提下,西方通过输出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来进行“和平演变”,更有种不容忽视的威力。虽然世界的融合是个必然趋势,但这种融合应是多元并存而不是简单的一体化。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有鲜明特色的网络文化,以抗衡西方的文化霸权势所必然。
(一)建设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又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网站,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占领网络的制高点;
(二)积极开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软件,改变原有的色情、暴力及西化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网络的实用功能,使人有畅通的排解渠道,等等。
综上所述,在网络特别是网络文化日益主宰人的生活的时代,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注重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
附:
作者简介:陈国俊(1959——),男,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常年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五篇: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专题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与研究
国商0963 0905601319 陈扬
摘
要:
本文以问卷的方式调查研究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上网的问题,克服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作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虚拟性
危害
迷茫
应对策略
自我调节
为了弄清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基本情况,研究网络对大学生诸方面的消极影响,对我校一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如下:
1.网络问题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一些男学生说:“我们聊天的时候就说自己是女生,这样网友马上就过来了。与那些不认识的人聊天交友往往都是胡吹乱侃、信口开河,因为不必负责任,谁也不知道你是谁”。表l显示,在网上不以自己的真实情况出,占33.3%。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等人还提出一个观点: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研究发现,网络虽然被称为一个虚拟的环境,个人可以在其中随意地变换自己的面貌,甚至产生数个不同的网络自我,但事实上,这些自我的背后都隐含了相同、稳定的潜在特质。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周伟立副教授经过实验认为,网上行为取决于使用者对使用互联网的评估,而非互联网特性。网络与其他环境一样,不能与环境中的主人翁的观感、态度和价值分割开来。
2003年5月2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青少年网络犯罪令人关注”,讲的是合肥市公安机关今年已破获十几起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暴力抢劫的恶性案件,这种现象引起了公安机关、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的普遍担忧。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是导致他们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
2.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自己承认上网就是打游戏或聊天的有1056人,占41.9%。上网主要是打游戏或聊天的至少达90%,个别学生旷课去上网聊天,一到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住在网上”。调查者听到相当多的学生这样说:“有时上课精神不集中,老想着网友,老想着聊天的内容,想着去给网友要照片或打电话”。调查表明,自己认为“上网对我的学业或工作已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占24%,认为“因为熬夜上网而导致白天精神不佳”占28.4%。都有最令他们头痛的3、4名学生,约占全体学生的8.5%-11%左右,他们根本听不进教师的教育,各科学习成绩极差,甚至被勒令退学。
3.网络问题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占7%的学生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平时有36.7%的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杰.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的透支,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使上网者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网上聊天使一部分学生陷入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使美好的心灵扭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不可或缺需要的“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感情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一些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结识的白马王子和梦中情人,一旦相见后与想象的情况相去甚远,于是产生情绪问题。当受挫受骗或受害后,个别学生一蹶不振、失魂落魄,无法面对现实,甚至走上轻生厌世的不归之路。
4.网络问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大学生恋网,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调查表明,占11.4%的学生因上网而对日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占9.8%的学生发现自己投注网络而减少了与身边朋友的交流;占7.6%的学生因上网和家人的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5.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没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健康的体质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沉溺于网上游戏或聊天以后,大学生将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不可利用的时间上网。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不可能再给以往的业余爱好让路。迷恋于互联网以后,他们对现实的各种活动,如打球、下棋、看电影以及班级里的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网络已成为能够代替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表1告诉我们,大学生因为上网的关系,平时休闲活动减少了的,占19.5%。
6.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所谓网络上瘾,就是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的焦虑和情绪行为。具有这种症状的人主要表现出一种不自主地强迫性网络使用行为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并且随着网上活动带来的满足感的强化,使用者出现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的现象。这种症状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而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其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使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由于网络成瘾的危害性,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其与赌博、酗酒等强迫症状等同起来,把它视作一种新的上瘾行为,认为它与其他上瘾行为一样,将对个体的学习、家庭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甚大,因此有人惊呼网络将成为“21世纪的电子海洛因”,其中在部分网络使用者身上出现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现象被研究者称为“网络上瘾综合症”,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很多,如猎奇心理使然,追求绝对自由的空间,寻求心灵的慰藉,网络成瘾者的内在特质是忧郁倾向较高,不爱交际,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对什么快乐的事都没有什么感觉。这样的学生在现实中体验不到快乐,往往容易到虚幻的世界里去寻找快乐,网络正好能满足他们不良的心理需要,还能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网络成瘾的学生一般性格较内向,较寂寞,自我控制能力差,情商(EQ)较低,自卑感较强。促成网络成瘾的外在因素是:逃避问题,如寂寞、婚姻问题、工作压力、人际障碍、学习适应不良、家庭适应不良、沮丧的心情、生活压力大等。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拼搏进取,这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许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加强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不以经济利益来牺牲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还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要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还要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以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还可参照朋辈心理咨询的原理,让部分治愈者成为志愿者,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高校的两课教师,特别是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员,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的主力军,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网上行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员要不断提高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技能,对网络问题学生专门进行跟踪心理辅导,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对那些由于上网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等,更要配合辅导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5.进行自我调节
大学生自我调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觉程度。就是要检查一下你现在失去的是什么,列出那些你过去主要的活动,评价每一活动对你的重要性,评量哪些是你过去拥有而现在失去的,评估这些改变对你现在以及未来的影响。
(2)培养替代活动。大学生要学会培养其他替代活动,构想哪些是你一直都想要去做的休闲活动,列举出你一直都很想联络的朋友,列举出其他你也会觉得有趣的活动。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4)分析并了解上网的促发点。在上网前,我通常觉得工作劳累、烦恼、金钱问题、没有朋友可以聊聊、觉得烦、想要逃避责任、无聊、沮丧等。当我从事喜欢的网络活动时,比较前后的感觉,了解网络对你真正的意义,并了解哪些状态是促发上网的因素。
(5)建立正向的提醒。列出五个导致自己上瘾的原因,列出五个倘若切断网络的五个好处,把这些原因写到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当碰到前面的促发点时,就把卡片拿出来读一读。
(6)建立与采取具体的步骤来处理问题。列出必须要处理的事情,列出必须要采取的步骤,列出具体的行动时间表。不要把一天当作时间进程的延续,那样没完的工作便可推迟到下一天,要强有力地监督自己,必须按时间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