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使用对人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日益明显。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以及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出的 “网络社交障碍症”。
具体危害如下:
1、上网时间过长,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2、会出现品行障碍,诱发孩子逃学、不与人交往、暴躁,产生攻击性等反常行为。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
3、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
4、网瘾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呼吁同学们
1、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3、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科学利用网络,共同遵守《全国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让网络成为我们学习的良师益友。
第二篇:网络对大学生影响弊大于利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弊大于利
我方观点,网络是好的,但对大学生大于利.
如果说进学生上网只会玩游戏和看不健康的东西,那么对于这样的学生,即使你禁止他上网,他也会去电子游戏室或酒吧,会去接受不健康文化的熏陶,会更加速他的变坏!当今社会混杂~!
网络是世界~!是没错但同时有善良与邪恶,中学生心理,社会感知都不完善的群体
在网络上不好的信息只多不少~!中学生并不能全面的识别或者是无法识别
三是“信息垃圾”的威胁。当网络给人类带来新的文化文明曙光的同时,网络信息垃圾和信息毒品亦同步而至。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污言秽语俯拾皆是,网络垃圾泛滥成灾,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四是“信息欺诈”的威胁。在网络中,无论是操纵网络的组织者,还是低素质高手段的网民,都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伪造以假乱真的信息来欺诈受众的情况。利用计算机编辑和操纵信息,进行网上信息欺诈传播,比传统意义上的“谣言惑众”不知要大多少倍。互联网是供全世界阅读信息的一面大墙,一个假信息,瞬息之间会使千万人真假不辨,以假当真,而混淆视听。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欺诈和文化欺诈,这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学生网民的特点
1、随意性大。从上网原因和聊天话题两方面都体现出大学生上网存在较强随意性。10.4%的 学生在高兴时上网,8.5%的学生在心烦时上网,27.7%的学生在无聊时上网,53.4%的学生不定 时上网;在聊天话题方面;15.7%聊个人情感,16.4%聊兴趣爱好,19.3%聊生
活经历,5.5%进行学术探讨,43.1%毫无重点的聊。
2、网络知识贫乏。许多大学生在网上除了聊天、使用免费电子信箱、看新闻外,就不知道做 什么。调查显示:16.4%的学生不知道“搜索引擎”、“BBS”为何物,在知道的人中也分别有25.6%和62.6%的学生没有使用过。使用免费电子信箱除了收发E-mail外,8%学生用于联系工作,34%的学生用于收发电子杂志,2%的学生还用于收发贺卡和手机短信息等其他服务,56%的学生 没有其他用途。
图二:E-mail信箱其他用途
3、不成熟性。63.1%的学生曾因上网而耽误过上课。学生们更注重互联网的娱乐、资讯、拓 展生活空间的功能而非学习的功能。在谈到网络对学习的影响方面,22.4%的学生认为能从网 络获取信息以促进学习;40.7%的学生认为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26.3%的 学生认为花费太多时间上网娱乐致使成绩下降;10.6%学生认为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会产生不良 影响。对于非法和不良信息站点,27.1% 的学生曾误入,31.3%的学生曾好奇进入,17.5%的学 生经常接触,24.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这些不健康的内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虽不是主流,但却是不可忽略的现象。: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津津乐道地谈网上教育,但网上教育不过是商家的夸大其词的炒作罢了。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权威杂志《今日美国》的调查表明:86%被调查的老师、图书管理员以及电脑管理人员相信,孩子们使用因特网不会提高他们的课堂成绩。
刚才对方辩友滔滔不绝,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我奉劝对方辩友,对中学生上网可不要雾里看花,我愿借对方一双慧眼,把网络的利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量上说,目前网络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类是网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黑客、病毒和网上欺诈等;第二类是指传播色情暴力和仇恨的不良信息;第三类是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和垃圾,就在对方辩友慷慨激昂的四分钟陈词里,全球主要网站已经被黑客入侵了近200次,全球互联计算机可能已经被最新病毒感染了170万台次……
其次,从质上说,我们今天讨论的特定主体是中学生,他们是特殊的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望极其强烈,但他们在生理、心理上还未成熟,对待新事物缺乏辩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差。这些固有的特征,与网络固有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构成了中学生与上网之间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经现实迫使国家机关颁布关于网络管理的专项法律,但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疆域特征也导致了法律难以奏效。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指出的,在网络世界里,人类社会现存的法律,就好像一条条“在甲板上叭嗒叭嗒拼命喘气的鱼”。所以,在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网络的种种弊端仍然存在,也许将来某年某月某日,网络将成为一方净土。但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现实是:网络已经对中学生的身心构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同学们,面对我们的伙伴自投罗“网”,而一“网”情深,为避免“网”事不堪回首,我们呼吁该下网时就下网,清清爽爽好时光。
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中学生上网如何如何好!可对中学生上网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轻描淡写,甚至像蜘蛛网一样轻轻地抹去!这种不尊重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一叶障目的态度,的确无法令人信服!同时,对今天辩论的主体—中学生的特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要知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而更为关键的是今天对方这个“利弊”大小的比较始终没有一个标准,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
今天,我们本着对自己作为中学生,对自己健康成长的追求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充满主观臆想的话题。无论是利大弊也好,还是弊大利也好,我们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趋利避害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而设法解决问题是我方今天立场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只有认识到目前网络的三大问题,我们才能去追求让网络成为一方净土。法律制裁的无奈,道德规范的苍白,技术限制的落后,无不令有识之士的内心感到忧虑不安。看看那些地下网吧,看看那些中学生浏览的网页界面,真可谓色情与垃圾齐飞,虚假与暴力一色。桩桩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不加以控制的话,怎么让社会相信我们是祖国美好的未来呢?
第二,只有认识到中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才能正视现实问题,我们从不奢望每个上网的中学生会成为先知先觉的贤者、圣人,而从他律走向自律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只有万能的“上帝”才能派出无数的“天使”下凡对每个上网的中学生说:“嘿,伙计,此物非礼勿视。”可事实又告诉我们,中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进而引发诸如性犯罪等社会问题。此时此刻对方辩友猜猜上帝会怎么想?他只会说:“大话sorry,不是我心太软,只是我很无奈。”
第三,只有认识到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才能调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和各种手段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我们是五月的花朵,但花朵有被害虫侵蚀的时候,只有摆脱网络的束缚才能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但太阳也有被乌云蒙蔽的时候,只有该下网时就下网,才能用生命点燃未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有一个梦想,在新世纪的一个清晨,当我向度尽劫波的人类精神家园投去最后的一瞥时,我们广大中学生正以新面貌新状态,迎接新挑战!谢谢!这个论点其实非常危险——我是指在辩论中,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因为题目是“上网弊大于利”,而不是“沉迷上网弊大于利”。
对方不需要驳你关于“弊”的种种言论,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监管来减少“弊”的影响和加强“利”的作用。
其次,从质上说,我们今天讨论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一个身心都快速发育的阶段,好奇心强。在此,我方再次强调:中学生好感情用事,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计自制力。当他们上网接触到不良信息事,由于缺乏自制力,会逐渐接受,是他们产生一种定视思维,并逐渐形成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同学上往是聊天、玩游戏,甚至一上就是4-5小时。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中学生上网却置学业于不顾,这就在本质上产生了中学生上网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分钟内全球的主要网站已经被黑客入侵了近50次,全球互联网计算机可能已经被黑客入侵了近50万次。网上安全实在难以解决,再说对方辩友刚才列举的种种措施,难道就能将网上色情消灭于无形,难道能给网络一片净土吗?、青少年上网会浪费很多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要说上网可以帮助学习,如果上网真的能帮助你们提高成绩的话,为什么国家还要投入那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完善我国的教育机构呢?即使网上可以学到知识,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每天背着书包来学校上课呢?
2、过多的使用互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克劳特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
对方辩友一在说明网络的好处,对,网络是好。但不适合中学生而已,为什么不适合。我在自由辩论中已从教育的角度做了论述。但可惜的是,对方辩友居然不知道今天我们在这辩的是什么?是中学生的问题,还是网络的问题。这也不怪对方辩友,因为对方辩友是成年人,而不是未成年人。还好,对方辩友知道,中学生要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这点我多谢对方辩友支持我方从教育的角度看中学生上网的问题。你方说法只能说现在的中学生上网的行为能力未能对其行为负责。还有,为什么现在的普遍的上网场所--网吧。有这么一句:未成年人不能进入。这也是你方所认可的,在一次多谢。为什么现在全部的网吧都这样说呢?这样只能说明我方观点的正确性,就是:中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青少年上网弊大于利 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滔滔不绝,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的种种有利之处。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今天我们的辩题是利弊大小的比较问题,我们至始至终就听到对方辩友大谈青少年上网的好处,却不知道对方辩友这个利大于弊是怎么比较出来的?衡量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利在数量或比例上远远多于弊就是利大于弊了吗?照对方逻辑,那青少年上3个小时网学习,看半小时黄色网站就必然是利大于弊了!
我方认为,青少年上网利弊的比较不能单纯看数量或比例,而主要取决于弊端的伤害力。如果上网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那是再多的利也无法弥补和替代的!而我方认为,青少年上网必将从整体上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点,导致青少年缺乏一般成年人的是非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让尚且稚嫩的青少年进入这样一个高度复杂而危险的网络世界,无异于自投罗网,与狼共舞!如果一个成人与狼共舞我们可以说他是个英雄,可是让一个孩子去与狼共舞我只能说是不负责任!!其次、网络上存在大量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今年四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青少年上网的调查显示,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今天我们尚且对某些电影标以儿童不宜的字眼,而面对这么一个黄色的海洋,我们难道还能沉浸在青少年上网利大于弊的盲目乐观中吗?恐怕只会落得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凄惨结局啊!
此外,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还有其他大量诸如“法轮功”之类的歪理邪说,对于是非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尚弱的青少年来说,极易误入歧途。网上更有大量犯罪分子,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极易上当受骗,最近就有一则报道:(补上那个害了6个少女的例子)!在此我提醒各位家长,请看好你们的女儿,不要让她成为受害者:也看好你们的儿子,不要让他成为犯罪分子!
第3、青少年上网主要是沉迷于游戏和聊天等活动中。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的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年人约有20%。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调查事实却表明,80%以上的青少年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和聊天。而这种沉迷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青少年脱离现实,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对方辩友大谈的网络的种种有利之处只是一种可能,事实上并没得到有效利用,而它的弊端却已经充分突显!
关注青少年上网就是关注未来。只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对于青少年上网是弊大于利这一事实,我们才能高度重视并有效的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未来一代不会毁于有甚于毒品的“电子海洛因”中
2001年5月,网络界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有上万人参加的中美红客、黑客大战。郭鑫没有参与对美国网站的攻击,他认为参与政治有违黑客精神,一而再地黑网站也不符合黑客不重复工作的原则。他随时留意着红黑大战的进展,尽可能地联系被黑的网站,如果对方信任的话,就帮着修复被黑掉的服务器。“从黑的质量上来说,美国人还是略胜一筹,许多被黑的中国网站已经采取了相当的保护措施,”郭鑫评论道,“民间黑客活动并不可怕,真正危害国家的是那些别有用心窃取国家机密的黑客。”他认为本次红黑大战最重要的意义,是起了一个警示作用,许多机构明显开始重视网络安全问题。
1、您上网的心态是什么?网络带给了我们什么?网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利大还是弊大?
2、漫谈网恋产生的个人社会家庭根源是什么?对现实的影响是什么?
3、谈谈聊天室里人气好但却仍出现的静默不语现象2.管理如何才能够很好的处理好聊天室里出现断麦的情况下的衔接调节聊天室的气氛?
4、你觉得因为生活压力和生活情感的不顺而导致的网络情感放纵是一种罪过吗?2。人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是一定成正比的吗?3.你对网络追悼会有什么看法?
5、在网络,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感知网友:声音?文字?视频?2,如果你喜欢上一个人,你会限制他(她)的行踪吗,包括他(她)的异性网友的多少?3,假如你碰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排除简单地拉黑)
6、你上网的初衷与你遇见的差距大吗?对于网友,你能和他交心到什么程度?网上的伤害与现实生活中的相比,哪个可能伤得更深?网的距离说近便近,说远便远,怎样才能将现实和网络区分得清楚?
虽然“大一”新生禁购电脑的规定有“一刀切”之嫌,但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赞成某大学的这种做法。有人也许会指责该规定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但仔细想想,为什么刚考取驾照的马路新手在第一年不能开上高速公路?交管局如此规定是考虑到新手的技术尚未成熟,马路经验还不丰富;为什么有关部门出台规定16岁以下的青少年不能进入网吧和游戏场所?因为他们自制力差,很容易沉迷其中。因此,该大学的这种做法同样也无可非议。
才踏入象牙塔的天之骄子,刚刚从中学时代沉重的学习重负中解脱出来,进入大学这个氛围宽松得多的环境,加上没有父母老师在身边时时督促,因而非常容易自我松懈,尤其遇到某些诱因,就会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大家都知道,有两样东西是大学生最容易沉迷的,一是网络,二是电脑游戏。在“大一”这个最关键的角色转变时期,出于对学生负责的精神,该大学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虽然这不能完全怪罪于电脑,但在大学一年级这个关键时期里,如类似于网络、电脑游戏等诱惑触手可及的话,很难相信他们能够克制。报纸曾报道过,江西某大学生刚上大学,因不再受宠而产生失落感,加之与同学相处不好,于是整天在宿舍与电脑为伴,渐渐产生自闭心理,直至自杀。如果在他大学心理不稳定的转型时期,宿舍里暂不提供他接触网络的便利条件,可能使他有更多机会与外界交流,就不会酿成悲剧了。
其实众所周知,很多学生都主要把电脑用来玩游戏、上网和看碟,在宿舍里更是经常通宵达旦不能自拔,很少是为学习之用。这样的话,学校禁止大一新生自购电脑在宿舍使用是完全应该的。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这个名词在短短几年内已深入人心,由一个“新名词”成长为众人皆知的“热名词”。但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我们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巨大方便及好处的同时,也应正视网络的弊端。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利用不好便会刺痛他人更会伤害自己。
我们不能也无法否认网络这一新兴“事物”带给我们的好处。正是这张无边无际的大网,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连接了起来,使本就不大的“地球村”变的更小了,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无障碍自由地交流。我们利用网络可以迅速的获得任何我们所需的信息,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可以足不出户却能“满载而归”,可以舒服地呆在家里成交一笔生意,更可以将世界名校的课堂搬到自己的家中……一切的基础只是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只“猫”,剩下的事网络会让你满意。
作为新一代青年的代表,大学生对新事物往往较其他人敏感,其追求程度也往往超过其他人。所以,在大学校园中,如果你想找一个不知道“网络”的大学生恐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正视网络,将网络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均衡利弊,用好这把“双刃剑”。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也听说了不少由于沉溺于网络而导致学业荒废甚至降级、退学的“典型”事例。他们中大多数是陷进了网上聊天或是网上游戏的泥潭中而不可自拔,等发现时为时已晚,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所以一度有一个时期,网络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成绩的一大公敌,成为大学教师、学生家长齐声指责的对象。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而成的,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网络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仅是一个聊天的场所,更不是某些人的游乐场,它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它将全世界联系了起来,它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才是网络的真正作用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的作用是积极的。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多多接触网络,了解网络,驾御网络,将网络变成服务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仅将它作为娱乐消遣的场所,这才是真正利用了网络的价值。
让我们回到起初的话题。为什么有的人会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害了自己又伤了别人呢?为什么同是大学生,同是生活在信息社会,有的人却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了成绩,同时又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才能呢?这恐怕就不是网络的问题,而是人本身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同是网络,有的人看到的是它可以聊天,可以过把“统领千军万马血战沙场”、“参与世界反恐行动”的瘾;有的人则看到它的资源共享性。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了。所以,谈网络的利弊,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怎样看待网络,怎样利用网络,怎样利用好网络。与其不停地抱怨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不如好好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真的利用好网络了吗?我问心无愧吗?
当然,网络也并非净土一片。色情、暴力也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也会不时的骚扰我们。但我们可以。人类毕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智慧生物。我们不想看的东西可以不看,不想要的东西可以不要。这样,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拒绝那些不健康的、肮脏的东西来腐蚀我们的思想。我们更希望有一天,这些肮脏的东西能从网络上消失,还网络以清白。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还是开头那句话,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不用它,也不能滥用它。
第三篇: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以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但也要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问题,尤其在网络领域更为重要。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互联网络象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无疑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我们对本校的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能从调查的数据当中得到一些启示,为网络时代如何改善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调查分析
1.网络问题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调查显示,在网上不以自己的真实情况出现有840人,占33.3%。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003年5月2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青少年网络犯罪令人关注”,讲的是合肥市公安机关今年已破获十几起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暴力抢劫的恶性案件,这种现象引起了公安机关、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的普遍担忧。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是导致他们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
2.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自己承认上网就是打游戏或聊天的有1056人,占41.9%。上网主要是打游戏或聊天的至少达90%,这是课题组成员亲自到学校机房长期考察的结果。个别学生旷课去上网聊天,一到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住在网上”。据统计,自己认为“上网对我的学业或工作已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604人,占24%,认为“因为熬夜上网而导致白天精神不佳”有716人,占28.4%。
3.网络问题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176人,占7%的学生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平时有36.7%的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杰.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的透支,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使上网者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网上聊天使一部分学生陷入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使美好的心灵扭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不可或缺需要的“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感情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4.网络问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大学生恋网,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调查显示,有288人,占11.4%的学生因上网而对日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248人,占9.8%的学生发现自己投注网络而减少了与身边朋友的交流;有192人,占7.6%的学生因上网和家人的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5.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所谓网络上瘾,就是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的焦虑和情绪行为。具有这种症状的人主要表现出一种不自主地强迫性网络使用行为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并且随着网上活动带来的满足感的强化,使用者出现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的现象。这种症状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而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其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使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由于网络成瘾的危害性,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其与赌博、酗酒等强迫症状等同起来,把它视作一种新的上瘾行为,认为它与其他上瘾行为一样,将对个体的学习、家庭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甚大,因此有人惊呼网络将成为“21世纪的电子海洛因”,其中在部分网络使用者身上出现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现象被研究者称为“网络上瘾综合症”,即IAD。美国心理学会研究表明,在大学中网络成瘾者可能高达10%。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是: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更高,达12%,这与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是有直接关系的。
三.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拼搏进取,这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许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加强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不以经济利益来牺牲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还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要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还要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以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员,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的主力军,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网上行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员要不断提高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技能,对网络问题学生专门进行跟踪心理辅导,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对那些由于上网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等,更要配合辅导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5.进行自我调节
大学生自我调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觉程度。就是要检查一下你现在失去的是什么,列出那些你过去主要的活动,评价每一活动对你的重要性,评量哪些是你过去拥有而现在失去的,评估这些改变对你现在以及未来的影响。
(2)培养替代活动。大学生要学会培养其他替代活动,构想哪些是你一直都想要去做的休闲活动,列举出你一直都很想联络的朋友,列举出其他你也会觉得有趣的活动。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4)分析并了解上网的促发点。在上网前,我通常觉得工作劳累、烦恼、金钱问题、没有朋友可以聊聊、觉得烦、想要逃避责任、无聊、沮丧等。当我从事喜欢的网络活动时,比较前后的感觉,了解网络对你真正的意义,并了解哪些状态是促发上网的因素。
(5)建立正向的提醒。列出五个导致自己上瘾的原因,列出五个倘若切断网络的五个好处,把这些原因写到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当碰到前面的促发点时,就把卡片拿出来读一读。(6)建立与采取具体的步骤来处理问题。列出必须要处理的事情,列出必须要采取的步骤,列出具体的行动时间表。不要把一天当作时间进程的延续,那样没完的工作便可推迟到下一天,要强有力地监督自己,必须按时间表执行。
四.自己的看法
本次调查中,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对上网与大学生成才、大学生网民教育和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主要观点如下:
大多数大学生网民都能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对网络这把双刃剑,他们认为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其之长为我所用。有的同学写道:网络世界虽然虚幻但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网络行为虽不规范但也是现实行为的反映;网络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网上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阴暗的角落,只要人们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网络许多人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更应该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而网络就是新事物的代表。网络来了,挡也挡不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应该通过网络及时地使自己跟上时代。所以,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就不是一个合格大学生。
许多大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网络资源利用方面的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主页,学习相关的流行软件等,以提高上网技能。大学生对目前多数高校网站的现状很不满意,认为其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且管理较乱。他们认为,高校网站应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中树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建设好高校网站,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时事和社会焦点、热点的报道;其次要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结合,在网站中设立学习和答疑专栏,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有老师在网上高层次地分析和阐述学术问题或发表学术论文;及时发布各类诸如学习、考研等信息,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注册用户进行即时查询和与老师或他人交流;再次,设立心理咨询栏目,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疑难问题。第四,高校网站要有不同观点,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并利用网络沟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言的机会,可以向校长直接反映心声。最后,加强对留言板和BBS的管理。毕竟校园是一方净土,高校网络应不同于大众BBS,应提倡校园网络文明的发展。总之,高校网站应该建设成为一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沟通的一条畅通的桥梁,网络在去掉神秘的面纱以后才会现出迷人的光彩!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网络当成派遣对象,无节制的上网,使一些同学主体性逐渐丧失,个人理性的弱化,有可能沦为工具客体的危险。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超我”面目出现;在虚拟空间里,人们更多地以“本我”体现。从调查中我们看到44.73%同学对网络过度依赖,“诈骗”“境内外敌对分子的反动宣传”同样受到了部分同学的关注。究其原因,“互联网上信息十分繁杂,各种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热点和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并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社会秩序;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进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由于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
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也使不少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现状的不满。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有较高评价的同时,对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忧虑和不满倾向。尤其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国家的反腐败斗争予以极大的关注。再次,面对就业政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产生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同学感到好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大学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工作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不少大学生工作前后普遍有一种失落感,为了平衡这种失落感,很多人投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
考虑到学生在学校的业余生活不同,电脑的拥有程度不一样,所以上网的地点决定这上网的时间长短。根据我们的分析: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就是网吧。而在网吧里的电脑利用效果就很难说了,许多同学都利用在网吧的时间打游戏,很少利用他来学习。所以这就可以调查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和电脑在其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从网络的依赖程度看,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我们许多作业都需要网络的帮助,上网学习是同学们的主要目的,所以说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是比较正确的。依赖度高的可能性就是喜欢玩游戏的同学了。
对于上网的利弊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利用上也各有不同,只要把游戏与学习两者分清楚我们大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网络,来加强我们的学习。
五.结论与建议
网络是一个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世界,它给我们的心灵、情感、道德等多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要在混乱中寻找方向,从诱惑中学会拒绝,从迷茫中找到希望,才能使自己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新锐一代。信息时代匆匆的步伐让大学生不能不使用和接受网络,不管它会带来多大的冲击,也这种冲击中夹杂着多少不良的成分。大学生终归是离不开网络的。为什么同样是应用网络,大学生就不能挖掘出最实际的意义,而仅仅停留于娱乐和消遣?这恐怕就是一个认识和对待新事物的态度问题了。对于这样一种新事物,既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因为它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而因噎废食;也不能盲目的鼓吹它有怎样的优点。作为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沉溺于网上娱乐的不利,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辨识和思考的能力。网络提供了大量信息,又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大学生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并不否认网络同时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信息,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完整的价值观念还未形成,好奇心又很强,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网络完全开放和虚拟的空间可以让大学生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但如果把握得不好,猎奇的心态和过分追求个性张扬的心理也许会把大学生引入歧途。所以在纷繁的现象背后,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看待网络。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上网的现状,寻找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使用不正当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正确看待上网,促进大学生学习。参考文献
[1] 谭福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武汉大学 , 2005.[2]庄宇.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动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 2007.[3]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 2003.[4]雨秋.少年黑客莫尼柯[J]法律与生活 , 1999,(08)[5]曹如中,郭华.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6]刘世清.关于教育信息传播增值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 2001,(12).[7]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8]刘利萍.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9]郭忠志.政府行为与网络交往规范化[J]桂海论丛 , 2001,(04).[10]杨克平.试论互联网的挑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 , 2003,(05).[11]代显华.上网成瘾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1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 , 2001,(08).[13]茅亚萍.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J]当代传播 , 2003,(06)
第四篇:浅谈网络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吴 磊
内容摘要:互联网以强劲的势头掀起了全球信息革命的热潮,网络因其传输信息的快捷、方便,网络热潮也涌入校园,引起广大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踊跃参与。对小学生而言,网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从正面影响看,网络使学生拓宽了视野、扩大了交际、增强了自信、培养了个性。不过与网络对小学生正面影响相比,目前其负面影响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网络游戏及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此形势下,社会、家庭、学校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打造绿色网络,使小学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网络 小学生心理 双刃剑 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由于网上内容的快捷性和声图并茂的形象性,使得人们喜欢上了网络。目前,势不可挡的网络热潮也涌入了校园,引起广大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且踊跃参与。他们在网络上玩游戏、发Email、交友聊天、学习社交、学习生活,体验虚拟世界里的美好与罪恶。而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们,也面临着网络的影响,他们尚未有一定的识辨能力和自制力,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往往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网络世界对孩子们的影响,早已比真实世界更真实,对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对待“网事”,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已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大量信息,可以陶冶情操、广交良友。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都意识到了电脑及网络的重要性,意识到它们在孩子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但电脑游戏、网络上不健康内容等副作用又让人们望之生畏、言之色变。其中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品德成长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影响的主要表现
网络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小学生在这个包罗万象、生动活泼的虚拟世界里,可以不受时空的制约,无拘无束的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和小伙伴们交流学习和生活。可以说,网络给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养成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拓宽了视野
网络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它为孩子们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鼠标一点,大千世界尽收眼底,比如你要查找某个知识点时,只要在百度或谷歌搜索,就能出来一大堆你需要的内容。网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而且网络知识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生动有趣。小学生只要留心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为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现在,网络已成为孩子们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2.扩大了交际
很多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性格上对家长仍有依赖性,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有了网络,可以为小学生体验他人心理感受,进行双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网络上他们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博客、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流,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畅所欲言。在网络上交流,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尊重和满足感。孩子们通过网络扩大了交往范围,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他们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3.促进了个性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孩子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殊才能,否则很难在竞争中取胜。现在的教育现状过分局限于书本知识,忽略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网络给了孩子们一个没有止境的探索天地,可以在网上各个论坛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生活。如现在很多小学语文老师要求孩子们书写优美的“每日一句”,上传至网络并建立自己的专版,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创作的画作或手工制作上传至网络建立个性化的网页、博客等,与别的小朋友分享动手的快乐,展示自己的特长。通过展示和比较,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小学生学习知识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综只有几个,讲授的内容很多还是局限在课本中,每天的学习生活单调重复,导致很多小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欠缺。而网络上的很多学习软件,如“一起作业”、“悟空识字”等,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在娱乐中成长,提高了小学生的学 2习兴趣,避免了学习中的枯燥性。
5.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
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交流或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影响学生个性发展。而在网络上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即便是取得游戏的胜利,也能获得心理成就感,在网络上非常容易得到自我肯定,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虚拟体现。正是一部分在学习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从网络中发现自己胜过他人的一面,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提高了自信心。
网络对小学生的积极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他在帮助孩子们获取知识、了解社会、掌握技能、促进沟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目前,据权威部门调查统计,发现约有98%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游戏和聊天,只有2%的学生上网是在利用网络查阅与学习相关的资料。他们一周上网时间最短为3~5小时,最长竟达12~18小时,个别同学因上网已成为“多重债务国”。当谈到上网感受时,这些同学无不兴奋异常:
有的说:“网上你可以是‘大侠’,也可以是‘美眉’,你还可以尽情的倾诉学习中的烦恼,发表对老师、同学的看法,根本不担心隔壁有耳。”
有的说:“你玩过LOL、CF吗?你知道我最辉煌的战绩吗?” 有的说:“我心里一天到晚总想着上网,就连上课也没有精神,„„” 他们对网络的看法,大多都是把网络当成是他们娱乐的工具,为此很多学生沉溺其中而患上了网瘾。
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人又把它称之为当今社会的“电子毒品”,正在危害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小学生来说,上网有诸多有害之处:
1.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长期沉迷于网络,缺乏必要的锻炼,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作息规律被打乱,精神不振;长时间盯在荧屏上,造成用眼过度,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据报道,某市一名12岁小学生在网吧泡3天3夜,饿了喝口水,困了打个盹,通宵达旦地玩游戏,当家人找到他时,身体已极度虚脱,几近死亡。另外一些网站上的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很容易给小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导致心理扭曲。据扬子晚报报道,镇江一名13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受黄色网站影响,难以克制 3 之下竟当街对一年轻女教师实行性骚扰!
2.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很多网吧未经消防、安全、文化等部门允许,没有安保人员,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网吧中人群鱼龙混杂,有的人进出网吧,纯粹是为了敲诈一些小学生。2012年5月24日,江苏常州武进一名14岁的少年党某辍学在家,因为没钱进网吧玩游戏,居然打起了小学生的主意,敲诈一名小学生长达一个月之久。有的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向过夜未成年人提供饮食住宿;孩子夜不归宿,家长、老师自然心急火燎,到处找人,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不安定因素。目前,网吧已成为滋长是非的一大聚集地。
3.影响小学生的学业
沉迷于网络中的小学生,会惦念这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长期的不思学习,成绩直线下滑。我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些网迷们的内心世界去体味他们的感受,但可以想象得到他们游离的眼神、胀红的眼睛、疲惫的心理到底有多少精力去搞学习。所以学生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学习兴趣低迷,学习时间无精打采,不按时完成作业,严重者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
4.影响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对挫折的容忍力和适应力较差,会使一些自制力差、性格孤僻的学生出现人格障碍。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希望把自己的愿望、爱好、习惯、利益等通过网络中的角色扮演来实现,在虚幻的空间里创造一个“完美”的自己。在网络中人人都是“自由人”,你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伤害他人习以为常,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人或事的漠不关心,行为冲动,犯错后既无悔改之意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导致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封闭、性格孤僻、人格缺陷。
5.削弱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诱发犯罪心理
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影响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引起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如在网络游戏中,大多内容很暴力,杀几十个人、结几十次婚、养几个私生宝宝在网络中不是什么怪事,不需要接受社会制约或其他 4 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的宣泄。在游戏世界里,所有问题都可用武力来解决,小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这些网上垃圾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方式解决,因此容易诱发犯罪心理,引发现实悲剧。近年来,由于网游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如广东顺德一个小学生在课间嬉戏时,因为模仿网络游戏中的对打画面,一刀刺死了同班好友。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小学生的童年乃至生命,正被网络游戏及网上的不健康内容无情的吞噬。
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同时又使很多孩子患上网瘾,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一部当心便会毫不留情的葬送学生的前途。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社会、家庭、学校都应积极面对,共同为小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网络对小学生不良影响的防范措施
网络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心理需求。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而不沉迷于网络,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对影响小学生身心成长的不利方面要积极地开展一些列的防范措施。
1.开办家长学校,讲解“网上垃圾”的危害,要求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知道过度上网的危害,加强对孩子课外活动的指导。
2.加强校园网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学校抓住网络对小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开辟各种板块,举办网页大赛,展示学生的各种才能。
3.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网络最吸引处就是它声图并茂的形象性,这恰恰是传统教学所缺少的,学生在课堂里看不到“新、美、趣、乐”。试问,这样的课堂如何能挽留住那一颗颗驿动的心,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电接受新的理论和教科成果,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并自觉地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4.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避免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满足体验成功。
5.充分利用好休闲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他们从虚拟世界中脱离出来,弱化上网的念头。去追求健康、向上、充实、多彩的人生。
6.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网站,如雏鹰网、中青网等等。在自己喜欢的网站里学习,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
网络文化对小学生的心理、道德品德等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容忽视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假如未来的孩子注定要在虚拟世界里与人交往、生活、游戏,我们应该更努力的跟孩子一起学习,正确的引导他们,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发挥网络的优势,让网络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好帮手,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2.陈明祥,《浅谈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004年5月。3.应良帆,《需加强对少年网虫的教育》,2002年10月。
4.雷雳,《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第五篇: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内容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网络很快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它已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大学生群体及网络的特点,探讨网络吸引青少年的动因,并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双刃剑;影响
【导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迅速进入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前高校大学生更是能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畅游网络的海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左右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其中90%以上又都是大学生。为什么网络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笔者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既要从主体(当代大学生群体)出发,也要兼顾客体(网络)。正是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相对于传统交往方式的特殊性,这两者叠合而共同造成了上述新现象。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正像很多新科技、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际交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异化。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际交往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网络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等方面。其中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虽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相关研究散见于少量报刊、杂志,缺乏对此话题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二是原因的分析上不够全面,主要只从网络的特点考虑;三是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较为大略,研究的内容欠深入;四是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提供的对策皆是泛泛而论,缺乏可操作的应对方法。本文在综合阅读多篇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主体的特点及网络客体的特点,分析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交往方式的原因;并根据以往文献分析,总结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一、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人际交往方式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特征是他们选择网络交往的内部动因,网络交往本身的特点,是大学生选择网络交往的外部诱因。
(一)主体(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逐渐定型的转折时期;思维活跃,头脑敏锐,接受新事物快。且暂时不面临现实的生活压力,属相对“有闲”的社会群体。再加上以下一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选择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方式:
1、好奇与从众心理。网络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新天地,基于网络而出现并容易获取的各种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新方式都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当同学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进行交往时,他们自愿或被“裹挟”地融入网络交往中;
2、大学生人际交往意愿强烈,渴望巩固和扩大人际交往圈;
3、克服心理闭锁性的需要。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思想情感越成熟,自尊心越强,内心里
有一些“秘密”,有很多情感交流、情绪宣泄的需要;
4、弥合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大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容易超越现实条件而构想自己未来的美好前景,当他们感到达不到理想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迫切希望能有一种可以完成现实中不能完成的自我实现方式。
(二)客体(网络)的特殊性
网络交往不同于传统交往方式(面对面交流、书信、电话等),它本身具有的特点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具体来说,网络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交往范围的扩大化。它超出了物理时空的局限, 也远远超出了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圈子, 突破了地缘的限制, 极大地扩展了交往的空间范围。网络将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转变成网络上的共享资源,并且可以同时支持多用户访问,增强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增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往,使人际交往扩大化,大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
2、网络交往的开放性与隐匿性。在网络交往里不仅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而且也没有现实世界那样严密复杂的管理机构和尊卑高低分明的阶层等级,只有一些作用有限的管理员。人们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社区和聊天室里自由出入,可以随意和任何人交往。同时最重要的是人们处在隐匿状态,其年龄、性别、地位、身份、外貌等特征都被隐藏起来。在网络交往中,主体基本上处在无标志的状态,任何与之相关的特征全都缺失,唯一存在的是一个网名或一组数字。任何人只要更换了网名,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从何处来,去了何地,这样的情形可以让人们体验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轻松;
3、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网络借助电脑终端, 以互联网为平台, 在一个由电子空间构成的虚拟世界进行,它抽去了交往主体的社会性特征,使人际交往带有了虚拟性。网络上存在的虚拟性和身份的想象性必然带来主体的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出现,这与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不同。现实生活中,个人扮演的角色相对于特定的环境和对象而言,是较固定的。在虚拟现实里,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实现了多重自我的存在。因此,网络文化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非常符合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
4、网络交往方式的综合性。网络交往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像、文字等方式来传输丰富的信息,这种多媒体特性不但集中了传统沟通方式的优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它们的缺陷;不但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而且还使得沟通更加生动、鲜活、富有乐趣;
5、网络交往的便捷性与实惠性。大学生只要有一台电脑,有网上冲浪的知识,有电,就能经常经营网上人际关系。网络能使人们以极少的经济代价自由维持超时空的人际交往,这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大学生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二、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传统的交往方式下, 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局限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而网络的有效连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达到一种“人——机——人”的状态,网络交往打破了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 突破了国界和地域的局限, 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广阔、更便利的交往方式,这种超时空的传播拓展了现实人际交往范围;
2、有助于大学生消除交往中的隔阂。这里所说的“隔阂”,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文化的差异、自小生活环境的影响、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的交往不适以及价值观念相左等等。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较大程度依靠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和衣着装扮来表情达意。由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能使人们对事物的反应尽收眼底, 传播者之间如果存在文化上的隔阂, 其最
初的反应必然影响交流的结果。而在网络交往中,人们不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 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这种交往方式有一定的滞后性, 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允许人们有思考的空间, 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 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导致的交流障碍;
3、可以满足大学生发泄情感的需要,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大胆倾吐内心隐秘、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成为可能, 它能有效消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和顾虑, 实现倾诉、宣泄、被人理解的欲望。大学生处于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 这有助于他们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压抑和烦闷等消极心理状态, 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灵安慰, 同时也增长了见识、结交了朋友, 增长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的虚拟化和隐蔽性为他们发泄情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网上聊天、发送 E-mail 等活动成为他们结交朋友的普遍方式, 通过互联网他们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交流, 寻求内心的平衡, 减轻和消除人际交往中的焦虑和不安, 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4、有助于大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量研究结果显示, 扮演多重角色比那些仅有少量限定角色的个体会获得较多的益处, 角色的丰富性能增进交往人的生理健康和对生活的满意度。而网络创造的虚拟环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 从而理解角色的行为规范, 体会角色的需求和情感, 了解角色的冲突, 进而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尺度;
5、提高了个体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作为开放的系统, 网络主体之间是平等关系,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聚散离合, 使交往极具个性化。在交往行为的调控和评价方面, 大学生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
6、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在网络社会里, 个体已不仅仅是文化和信息的接受者, 而是选择者,有时甚至是创造者。网络信息开放式的教育空间, 个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 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
(二)负面影响
1、网络交往挤占部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时间,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热衷于网络交往使得部分大学生疏远了现实的人际交往,甚至出现同一宿舍的舍友,有事不面对面直接交流,而是用QQ、BBS、人人网来交流的情况,长期如此,这必定会对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2、通过网络交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比较脆弱。正如威尔曼所言,互联网提供的是弱纽带的人际联系。由于网络的虚拟化,交谈的双方无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这样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十分脆弱,所谓网友见光死就是这一道理。也就会导致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丧失应有的交往规范。现实社会对人们之间的交往有一系列的礼仪要求,但当网上交往的自由随意成为习惯后,网下的交往也会不可避免地打上自由随意的烙印,会产生一系列的不符合礼仪要求的交往行为,导致交往的失范与失败;
3、网络交往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具体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沉湎虚拟世界,离开了网络以后,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忧郁等特征。现实生活中可能患上社交恐惧症,出现角色混乱,反社会人格(攻击性人格,双重人格)等偏差,以及行为上的违规、破坏、犯罪等不良现象;
作为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延伸,网络交往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人际交往状况;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人际交往暴露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它既不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国, 也无法颠覆和毁灭人类社会, 它的善或恶是使用技术的主体选择、控制和导向的结果。因此我们应
该正确对待网络交往,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让网络为我们造福。
参考文献:
1.陈朝阳 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 心理科学
2006, 29(4): 1019-1021 2.张俊杰,姚本先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2)3.张亿全,胡井军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析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年第6期
4.贾淑芳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人格的影响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Vol.54 No.2(General No.223)5.屈勇 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 应用研究·社会心理科学 2008 年第5期
6.黄少华 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7.卜荣华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解析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四期
8.张敏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之影响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二期
9.刘龙洲,颜柯 大学生网络交往探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16卷第1期
10.李萍 网络与青少年人际交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6卷第二期
11.姚静仪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中国青年研究 2010年第四期
12.张菡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异化及对策[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13.卢桂桃,王莉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调适途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2)14.张亿全,胡井军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6)15.朱文科 浅析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J].法制与社会.2010(24)16.张静华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21期 17.谢慧 浅谈当今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16)18.范昱娟,费洁 网络交往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研究[J].前沿.2009(13)19.向 欣 网络人际互动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0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