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级教研课《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
区级教研课《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
“今天的三节语文教研课,上的非常精彩”,随着10月18日在乐山市通江小学举行的小学高段教学研讨中区教研室主任对三节语文教研课的评价,由我执教的其中一节,《唯一的听众》,历时一个月的准备,在今天也落下了帷幕。虽然,教研室主任对我们赞誉有加,但是,在这一个月的准备之中,从文本解读到试讲,交流修改,可谓是几易其稿,直至最后一些有争议的地方自己始终保留意见,课堂中灵活处理,最终才有了课堂之中的精彩纷呈。真正印证了一句俗语: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个中的艰辛才成就了最终的精彩,这功夫、汗水除了自己,还包括自己的同仁,尤其是我们的组长对自己的悉心指导。不求最好,只求每一次教研课能磨砺自己,让自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心里想着,就零星记录下这堂教研课前后的得与失,以求自己对语文教学有一个别样的理解。
一、细读文本,深入解读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于真情、爱心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故事主要叙述了“我”从一个亲人眼中的音乐白痴,在一位音$2教授善意的谎言下,鼓励我,让我最终成功的故事。这篇文章的叙述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条线索是非常明晰的,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而另一条则是老人的语言神态为线索。由于老人对我说的几句话是在善意谎言的背景下,结合老人当时特殊的身份,学生理解起老人的话,揣摩老人的用意就比较难。由于课文是按照作者作为一名当局者的角度,按事情的发展逐渐呈现故事情节的。而自己初读时,站在作者当时的描述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也曾出现过理解肤浅的情况:
首先理解老妇人第一次说的几句话,了解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说,她说这几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这个环节应该是文本的难点。关键是老妇人说的几句话没直接表达自己的用意,老妇人说话的用意必须联系上下文,深入研读,设身处地的去想,甚至要通读全文,学生才能真正明白老人的用意。而自己初次解读文本时,对于当时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几句话的,则解读成自己的声音打扰了老人,显的尴尬,再加上自己当时没自信,在这种情况下,老人才对我说了这几句话的。而在课后教研商讨时,组长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联系当时人物的实际情况,应该是我当时因拉琴难听而被老人听到,我感到非常尴尬,难堪的情况下,准备溜走时老人才对我说的这几句话。细细一想,应该是这个理儿。第二个文本解读是老人说的一句话: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对于这个文本的解读,自己当时从老人说自己是聋子的角度,认为老人说这句话只是在鼓励我,她一个聋子愿意当我的听众,那我就应该坚持练习,而忽略了站在一个“音乐学院授”,这个专家的角度去思考:老人说话是在暗地里指导我怎么拉琴的,既要和她一样,用心感受音乐,还要坚持练习。第三个文本解读则是老人第一次说的话:我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对于这个文本,我们起初认为当时因为我没自信,老人说这话就是要通过准备编一个善意的谎言,赞扬我来让我产生信心。而交流时,指导老师提出应该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明明拉的不好,却说拉的好,目的就是要鼓励我。是赞扬还是鼓励?是因自己打扰了老人尴尬没自信还是因自己拉的不好而准备溜走?是仅仅在鼓励我还是在暗地里指导我?这些文本内容的重新解读,让我明白,解读文本不能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应该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包括我的心理,老人的实际想法,透过文字,去体会揣摩老人的用意。此外,为了把人物的真正想法理解透彻,了解人物实际的心理,有时还必须反复的把前后文进行对照,思索,甚至从众多文字描述中去提取一些对理解人物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反复朗读体会,这样,才能真正能入情入境的,全面深刻的理解文本。否则,对文本的理解就非常肤浅。
二、巧设悬念,质疑探究,巧破难点
在最初设计时,我从感受音乐导入,已了解文本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引入本课的主要环节:再从语言和神态中感受人物对我的影响,体会我的那一份感激之情,最后升华文本内涵,写写爱是什么?这个教学流程应该循序渐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美好的心灵体会也是由浅入深,通过读、议、想象、写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悟出人性大爱中的关爱品质。本以为教学环节的完美,就成功了,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对象---学生,他们在理解老人的语言时,尤其是第一次语言时,如果没通读全文,没联系当时人物的心理、环境,学生就不能读懂课文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用意。在进行教研讨论时,我们只注重了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而在如何引导上,则未考虑。因此,第一次试讲时,当我抛出老人第一次说的话时,我在简单铺垫“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后,就让学生自读感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很多学生茫然,因为老人的话看似和我寒暄,并没啥特别的意思。在遭遇了尴尬后,我只有唱独角戏,为学生包办了,那效果可想而知。课后研讨时,我就一直在琢磨,学生怎么体会不出来呢?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体会呢?经过讨论,原来是课堂中过高估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缺少学法指导。症结找到之后,随后就设计了一个环节,在了解了人物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后,以抓重点词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自己聋了?为什么说自己打扰了我?为什么我拉的很难听,却说我拉的非常好?让学生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体会。这个质疑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质疑探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朗读感悟,这个教学的难点终于迎刃而解。
三、巧借文本空白,进行情感升华
文章中有多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后的空白,或从侧面或从标点符号、文字背后去呈现,而这些空白,恰是文章人物的情感高潮、美好心灵的集中体现,教学中如果巧妙的运这些空白,进行文字表达,想象训练,那学生对人物的关爱之情感悟的就愈加深刻。如我听到了关于老人真实身份的信息,课文只简单描述了妹妹的表现,而我的表现则只字未提,在设计时,则让学生充分想象我当时的情景,学生由于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现实体验,一般都能把作者当时惊讶、震撼、疑惑、感激之情表达出来,顺势引导学生惊讶什么,疑惑什么,感激什么?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再次回顾文本,一个-------(省略号
第二篇:听《唯一的听众》课后学习反思
听《唯一的听众》课后学习反思
听《唯一的听众》课后学习反思
25日,全体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进行了第一期的培训,我也是一名青年教师,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我所在的六年级组集体听了李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唯一的听众》。
我看到李老师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倾听着李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在听课中,我亲身领略着她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她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她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她在打开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说说我的几点反思:
一、教师评价语具有艺术性
本节课我比较关注李冬梅富有艺术型的评价语,老师给了每一个发言的学生一个及时而且带着鼓励性的评语。如:“不紧张,老师相信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书是万能的金钥匙”“真棒,同学们!”“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等等,我感觉学生在得到老师这样一句鼓励的评价后,这节课肯定热情高涨,信心百倍,认真的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上,李老师让学生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和要求去读文的,而且提醒学生写下读文的感悟。在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的时候,李老师再次提醒大家认真倾听,在自己的书上做批注,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生字词,多音字要及时批注下来。一个个小小的课堂学习习惯,无不体现着李老师的教学魅力。
三、注意朗读指导
在朗读课文过程中,李老师采取了整列开火车读文的方式,在每一位学生朗读之后都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她提醒并指导学生要入情入境的读文,读文的过程中要从容一点,大方一点,要多读几边。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李老师用自己的眼神,动作鼓励那些紧张害怕的学生。
四、注意读写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青年心理、行为变化的时候,李老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学习某项技能的过程中,你的心理、行为有哪些变化,可以说一说,学生很快就能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进而感受青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及产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在写作学习某项技能时,可以以心理、行为变化为线索来进行写作,对于“促成者”可以用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写作。
当然,李老师的语文课还有很多的闪光点,我会慢慢的学习,消化。这个学期,我会不断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逐渐成长,争做一名优秀教师!
第三篇:唯一的听众反思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的教学完了,对于自己设计的这一课时教学,走下讲台的我想谈谈本课时教学的得失成败。
教学设计: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伊始,趣伊生”,虽然本课时已经是第二课时了,但是我还采用了由音乐导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在课的开始就将学生带到优美的乐曲中,培养学生赏析能力。接下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老人的图片和统领文章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整体把握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好铺垫。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提升情感,以一个我的成功源自老人的鼓励、帮助,是不是缺少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辅线,提升文章的人文情感。课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写人的文章,深化关爱的情感,并将本单元写人的习作前提,降低习作的难度。
自我评价:
我认为本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劫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载客的实施过程中,我每一次的小结中都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感情,板书中体现出来。通过分组学习,将两条线索向前推进。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第四篇: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李 娜
孔霞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唯一的听众》,给我印象深刻。她不但吃透了教材,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展示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线索明朗,层层深入。
孔老师这节课,教学流程简洁流畅,教学思路清晰。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态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孔老师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组织教学。她先让学生根据“课后导读思考题”来自读自悟,学生很快地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沮丧—自信——感激”;紧接着,孔老师紧扣老妇人的语言、神态,让学生进行深入地品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线索明朗,层次井然,省时高效。
二、以“读”为主线,贯穿课堂。
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整节课,学生的默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老师的引导读等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整节课,书声琅琅。
三、关注细节,突破难点。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孔老师独具匠心,以关键词“平静”为抓手,让学生通过品读“平静地望着我”这三个句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静的眼神包含着老教授的期待、关爱、鼓励、称赞等等,这是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不过,我想如果能再花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三句话,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切一些。
总之,孔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扎实有序的语言训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美的窗口,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希望她的课,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听众!
第五篇:唯一的听众 说课
《唯一的听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音乐是流动的语言,不仅需要用耳倾听,更需要用心去感悟。这是我从《唯一的听众》中的得到的感悟。接下来我就从教材解读、设计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设计构想等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我对教材的解读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精读课文,文本讲述了一位自称“耳聋”的老人鼓励、帮助一个琴艺糟糕,缺乏自信的小提琴爱好者成长的故事。语言质朴、清新,却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魅力。细读文本,我感动于老一辈音乐人对年轻的音乐爱好者的呵护与帮助;感动于年轻人对音乐的执着;更感动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美好的情感。
(二)我的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希望做到以下“坚持”: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满堂灌”,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要学”的欲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2、坚持以阅读训练为主线。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感情,读出快乐,读出一颗热爱语文的心。
(三)我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和我力求所要体现的设计理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蹑手蹑脚”、“抱歉”、“羞愧”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的设计构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预设了这样四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板块二:问题引导,整体感知 板块三:品味语言,感受真情 板块四:课后练笔,拓展迁移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板块
上课开始后,我让学生欣赏一小段小提琴曲。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一段美妙的音乐,倾注了他多少的汗水和努力;他的音乐之路绽放光彩,离不开一位用心倾听,用爱鼓励他的听众。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妨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设计意图】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
“问题引导,整体感知”板块
本板块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加之教师的引导,理清文章的脉络。环节一:探究“唯一的听众”
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文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2、“我”和这位“唯一的听众”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通过朗读不难发现:“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老妇人(细心的同学可能还会提出这是一位假装“耳聋”的老妇人,她其实是个音乐教授);“我”和她的相识是在林子里,而“我”之所以会到林子里,是因为家人反映“我”拉琴的声音难听,“我”心情沮丧,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练琴。
环节二: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我引导:“同学们,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可以看出‘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会想到“轻松”、“欢快”、“兴奋”等词语,我再加以引导,这是作者借助景物的欢快来表达主人公的欢快,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现。
我再通过一个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红,你今天语文考试得了满分,心情特别激动。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见远处的小花儿因为微风的轻拂而有摇动的表现,你可以怎么说?(例子:远处的小花儿在风儿的轻拂下,跳着轻快的舞蹈)
“品味语言,感受真情”板块
本板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老妇人的话语,探究老妇人的形象。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交流探讨,划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并加以分析。句子1:“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读出小心翼翼的感觉,感受老妇人的谦逊、亲切。句子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我引导学生思考: 老人的耳朵真的聋了吗?
学生通过课文的朗读在倒数第二自然段找到证据——“我”与妹妹的对话中看出,老人不仅不聋,还是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
我再引导:
那老人为什么要假装耳聋?
学生通过老人富有亲和力的话语能看出,这是老人在不动声色中编织的一个善意的谎言,目的是给“我”信心和鼓励。结合刚才学生提出的关于老人真实身份的答案,我引导:老人作为最有声望的音乐教授,富有音乐上的敏锐性,她明白这个年轻人不敢在人前拉琴的心理障碍,唯有一个会“听”的听众,唯有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唯有合理地肯定,才能让他坚持他的小提琴梦想。而“耳聋”是唯一的最好的理由,因而老人是心甘情愿地为年轻人而“聋”。
句子3:“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引导学生朗读,读出老人的富有亲切感的征询意见的语气。引导学生关注“每天早晨”这四个字,这是老人对年轻人沉甸甸的一份约定,更是一个慎重的承诺。这样的话给了年轻人无法言语的心灵触动。因而年轻人将老人的话称为“诗一般的语言”。
引导学生小结:从以上3个句子中,可以看出老妇人是一个善良、富有教育智慧的人,她真诚,慈爱,给了年轻音乐爱好者无私的帮助,这是一份可贵的真情。
【设计意图】我让学生品读老妇人朴实而真挚的话语,深层次地感受;老妇人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知文本。
“课后练笔,拓展迁移”板块
文章中有三处省略号的设置,这是编者的智慧之处。我着重选择一处,即“我”在与妹妹的对话中了解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后有什么感触?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由学生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它补充完整。
该板块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本,能否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情感变化。【设计意图】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让学生在练笔中学会“用语文”,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聋子”
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