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源于美德
美丽源于美德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源于美德”。
培根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外表背景衬托下反而显得更美丽。是的,其实每一种美德都出自善良的内心,它让我们肃然起敬。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那个熟悉的公益广告画面吗?一个晨练的青年,在跑步锻炼时,帮孩子取下打到树上的羽毛球,把路边空瓶子扔进垃圾箱,然后一声不响地帮骑三轮车的老人上坡。一路的晨跑,一路的助人。他的身影定格在夹杂着阳光与笑声的早晨,定格在每个路人的心中。他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青年的心灵与行动是美丽的,是文明美德在生活中的影子。其实,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美德带给我们的明媚。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星期天,飘飘洒洒的雨丝掀起了铺天盖地的珠帘,我和妈妈去临泉办事。上了一辆拥挤的公交车,车箱内人头攒动、遍地湿滑。在我前面上车的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上车后左右张望,可是就是没人主动让座。这时,我在人缝中看见一位瘦小且有点佝偻的叔叔,站了起来给老奶奶让了座。街上车多人多,公交车也一路左摇右晃的,我看到那位叔叔两只手死死地抓住身边的座位,艰难地保持着身体平衡。车到中心广场,当年迈的老奶奶下车时,那位让座的叔叔正好也要下车了,只见那个叔叔弯腰到凳子底下——拿出一对拐杖!周围的人和我一样惊呆了!那些没让座的人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位叔叔看似正常,但没想到他竟然是一位残疾人!我透过这细纱般的烟雨珠帘,忽然感到那位瘦小的叔叔背影高大起来,原来昏暗车厢和街道也变得明亮,我居然在嘈杂难闻的车厢里闻到了街边香樟树叶和着雨水带来的清香——沁人心脾!
这就是美德带给我的温馨感受。
这样的美德故事在我们身边不计其数——你看那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在讲台上讲到嗓门沙哑、批改作业到眼睛模糊的故事;你看那作为孩子保护神的家长们为我们幸福生活劳碌奔波;还有同学们那拾金不昧、相互帮助、刻苦学习的故事……
同学们,只要你用心,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德的故事。美德故事让我们感动。我们要铭记,但更要我们行动!
假如我们对美德仅仅是一丝感触,一个观众,那么我们明天将无法承担祖国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责任;假如我们对美德的传承,只是一分热度,一时好奇,那么我们的行动将载不动大家对我们的期望!
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因为我们是明天的主人,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如在家里可以给长辈捶捶背,和长辈聊聊天,帮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在学校,我们要尊敬师长,爱护小同学,课堂上认真听讲,刻苦学习知识;在社会上,我们要主动向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主动献爱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毕竟,传承美德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同学们,人因美德而变得更美丽,社会因美德而变得更和谐;世界因美德而变得更缤纷。美德之花因为有你我的努力而遍地开放!让我们都来加入文明美德的行动行列吧!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理应从我做起,注重良好品德的养成。让“美丽美德”从小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美丽源于爱的倾注
本文作者:丁香医生 好范文原创投稿
爱无处不在,一个懂得爱别人的人,一生都将被爱包围。刘惠君用医者仁心、大仁大爱成就了事业;同时她把爱倾注于家庭,造就了一个幸福美丽的人生港湾。
刘惠君的名字在平凉可谓家喻户晓。这不仅是她一手创建了在西北五省区享有盛誉的平凉惠君肛肠医院,为数万名患者解除了
病痛;还因她医者仁心、热心公益、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用大仁大爱感动着社会,成为全国道德模范。但事业成功的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名人,她常对周围人说,家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港湾。这皆因她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幸福“小家庭”和特殊美好的“大家庭”。
她用仁爱之心增加了家庭新成员。
她的家庭,原本是2+2+2六口人组成的三代同堂,母亲、婆婆,她和丈夫,两个儿子。母亲是任教40多年的退休教师,两年前因跌伤骨折,至今卧床;婆婆是退休主任医师,两人都已80多岁高龄,全靠刘惠君夫妇在身旁侍奉。丈夫吴家虹是平凉市人民医院的一名主任医师,常年忙碌。两个儿子均学业有成、参加工作。2006年,在一次义诊期间,她遇到了崆峒镇兰愿梅这个不幸的孩子。当时兰愿梅因患病、母亲精神失常、家境贫困、生活难以为继,面临着失学。得知情况后,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的刘惠君二话没说,就把兰愿梅接到医院,免费为其治疗直到痊愈,又送学费、被褥、衣服等生活学习用品,使兰愿梅重新回到校园。兰愿梅返校后,刘惠君又为其患病母亲曹小琴精心治疗和调理,使原本精神失常的曹小琴逐步康。兰愿梅又是幸运的,在她遇上好心“妈妈”刘惠君后,她的学费有了着落,母亲有了正常人的生活,整个家庭都有了起色。几年来,刘惠君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常年资助,愿梅以优异的成绩高入平凉一中后就和她的刘妈妈住在了一起,现在她已经是甘肃农业大学大二的学生了。如今,兰愿梅有她母亲、刘惠君两个“妈妈”。刘惠君的家庭就多了一个女儿,一家三代七口人其乐融融、和睦相处、幸福生活。
她用挚爱亲情营造了家庭的温馨和睦。
刘惠君是一个大忙人,既是院长,又是主刀大夫,还兼人大代表、学会委员等职务,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在家庭中,她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她将挚爱亲情倾注到每个人身上,搭建起家庭温馨和睦的桥梁。平日一有闲时间,她便匆忙赶回家中,为老人做上可口的饭菜;如没赶上做饭,她便在饭后为老人梳头、剪指甲、捶背、唠家常;在忙得回不了家或出差在外时,她不忘提醒老人按时吃药、嘘寒问暖、体贴入微。有时实在忙不过来,谦恭贴心的丈夫吴家虹便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人、操心儿女等家务事,把家里家外操持得井井有条。有时她觉得心疼丈夫说几句内疚的话,相濡以沫的丈夫便安慰说,谁叫咱们是两口子一家子,都是应该的。在教育子女上,刘惠君把“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这句自己的创业经作为家训,对两个儿子从小到大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在他和丈夫的精心抚育下,大儿子吴岩踏实勤奋,考取兰州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市高新医院成为医生。小儿子赵大震品学双优,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又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现在上海一家金融投资公司任高管。干女儿兰愿梅早先因营养不良、身体较差,在家时刘惠君常常为其炖鸡、烧鱼、补身体;上大学后,每月的生活费刘惠君总是给的很宽裕,为此,儿子有时开玩笑说她偏心眼、“重女轻男”,她总是会心一笑,说这叫疼爱有加。
她用大爱之情温暖了更多的家庭。
刘惠君用挚爱亲情造就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小家庭”,她还用大仁大爱温暖了更多的人和一个个“大家庭”。她创办的平凉惠君肛肠医院,先后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解决就业岗位1200多人次,为社会培养了专业技术人员160多名, 为贫困患者、孤寡老人无偿看病减免医疗费用70多万元。同时,她是许多山区孩子心目中的“好阿姨”,是留守儿童、单亲孩子、贫困孤儿心目中的“好妈妈”。在随医疗队送医、送药下乡期间,贫困山区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和聋哑儿童好奇而无助的表情深深震撼了她,刺痛了她的心,于是她先后抚养了十多个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儿女”,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帮扶34名留守儿童,做起了许多孩子的“爱心妈妈”,和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她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为春蕾女童、聋哑儿童、地震受灾儿童、单亲母亲送去关怀,经她资助的共计334人,捐款80余万元,温暖了一个个家庭,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家是生活的港湾,也是事业成功的支撑。家和万事兴。刘惠君诚实做人、踏实干事、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把爱心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患者;在她的带领下,经过21年的发展,平凉惠君肛肠医院声名远播, 闻名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她医者仁心、大爱大善、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先后荣获“第二届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德医双馨医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创业女性”、“甘肃省首届道德模范”、“甘肃省爱心人士”等国家、省、市荣誉称号40多项。
第三篇:美德,源于良好的日常习惯
美德,源于良好的日常习惯
“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拥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拥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今日的习惯将决定我们明日的命运。良好习惯的养成,源于日常良好习惯行为的积淀!
当您步入公司宽敞洁净的大厅时,别忘了一天四打卡;如果在匆忙中忘记了打卡,请你到行政部填写说明,以免留下缺勤记录;
有事请写请假条,请你的部门责任人签字确认后将请假条交到行政部,事后请销假;若因急事来不及当面请假,请向你的责任人和行政部电话请假,事后补写假条;
您尊敬的客户离席后,劳驾你的双手将茶艺室或茶座上的茶具归位,并将柠檬水杯续满饮水,以便后来客人享用;
办公室、会议厅、餐厅,最后一位离席者,请您随手关灯、关空调、关电扇;单人间办公室员工离开时,请自行关闭;
午休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宽敞凉爽的会议厅是男员工午休的寓所,为了节约用电,请办公室男员工集中到会议厅午休;女员工请到中央空调投资部午休;
午休前,步入会议厅关窗、开空调的第一人,请劳驾您的双手在午休起床后开启窗户、关闭空调;
办公用纸、洗手间的公共用纸,请您节约使用,因为您每节约一片纸,地球就多几片绿叶;
舒心愉快的工作,源于清洁舒适的环境。能扫一室是扫天下的良好开端,1500㎡的办公场所的卫生与宝洁由保洁大姐一人承担,确实很辛苦,各自的办公室请自行打扫,把垃圾装好放好等待保洁大姐的最后清运;
午餐时,你的碗里还剩有一两口米饭或一片肉或几片青菜不想吃时,请站起来做个深呼吸坚忍一下吃下去,吃下这么一两口不会太撑着您,因为浪费(和贪污)都是犯罪;再说,刘大姐为了我们的餐饮美食,独自一人起大早风雨无阻,挑菜、买菜、运输、洗配、烹饪制作、淘米蒸饭到分餐到每人碗里,您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每一个徒手之劳的善举,都将福泽于公司、他人和社会。福祉源于美德,而美德则源于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总之,造福者才有福享,折福者折寿。每个人是否幸福,并非取决于他的天性,而是取决于他的习惯与施舍。良好的日常习惯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习惯的领域越大,生命便将超越自由,成就也将会更大。因此,我们养成了良好的日常习惯,我们的命运也将会在此刻发生改变,那么,我们又向成功又迈近一步!
同仁们,加油,您最棒!
第四篇:源于自信
源于自信
陈国星
前两天看到一篇关于美国社会自信的文章,心里感触不少。文章里讲,美国人不论具何阶层,从事何种职业,都是腰板挺挺,自信满满,不卑不亢。当然这种现象是真是假,也值得怀疑。毕竟人性相通,我们做不到的,美国人也未必人人能做到。但抛开真假不论,文章里的有些东西确实是值的我们反思的。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媳妇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家里老婆温柔体贴,认为自家的孩子聪明伶俐之类的。但从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点东西来,那就是我们时时刻刻在与别人做比较。大到事业、金钱、地位、学识,小到房子、衣服、老婆、孩子,没什么不能比的,不管如何我总要超你一头,这样我才会心满意得。小的时候,讲我家如何如何有钱;大一点,讲我的成绩如何如何优秀;再大点,讲我女朋友如何如何漂亮;工作了,讲我如何如何能干;有了孩子,讲我孩子如何如何聪明;老一点了,讲我儿子如何能干。总而言之,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比的世界,一直以别人的“差”作为自己骄傲的基础。
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以前的科举考试,中榜者“春风得意马蹄疾”,红袍游街,前呼后拥,“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厉害,但也不简单,高考状元上电视,上新闻,家里大摆筵席,大宴宾客。我想,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的引导下,一个人只有实现这样的成功才能获得父母家人、亲戚朋友、街坊邻里的认同,否则,你做的再好,也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对于胜利者如此崇拜的社会是必然容不下失败者那自信的神态的。于是乎,一轮一轮、一代一代的比较,从未断绝。
听惯了人们茶前饭后对升官发财者说不尽的羡慕;见惯了夫妻间互相指责大打出手的家庭纠纷。还记得小时候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好而不敢回家,还记得父母之间有时的大吵大闹。攀比就好像是一把枷锁,把人死死的套住,想挣都挣不脱。我想,在这样一个充满攀比心态的社会中,想要构建和谐是很困难的。
美国社会人们普遍比较自信,我想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崇尚自由的文化。伏尔泰说过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想这句话也可以改成“我不认可你的成功,但我誓死捍卫你生活的方式”。我想这句话就能够说明任何问题。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
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没有自信,我们很难做到知足常乐;没有自信,我们很难去衷心祝贺我们身边的朋友;没有自信,我们很难从容优雅的面对失败;没有自信,我们很难坚守自己的那份选择。真正的自信源自于内心,真正的自信不依赖于他人。事业有成败,金钱有多少,声名有好恶。但内心幸不幸福却只有自己知道。一个人内心不自信的人,纵然有万贯家财,充其量只是一个爆发户;纵然风光无限,充其量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一个人的自信源自于个人的修养体察,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自信却源自于文化的熏陶与制度的约束。这样一种文化和制度应该是使人自立自强自尊的;应该是自由民主,鼓励多重选择的;应该是约束强者,使其不能逞凶行恶的;应该帮助弱者,使其不受任何欺辱的。当前一些省份高考不再公布姓名,体现了我国文化理念上的一大进步。
一壶酒、一杯茶,“宠辱不惊,望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快乐生活,快乐工作,我想这就是我心中的幸福生活。
第五篇:《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源于美丽的心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达芬奇的画《蒙娜丽莎》,画像中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甜蜜、温馨、宁静的感觉,我想知道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下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带着些许探索神秘气息的心理,看完了《蒙娜丽莎的微笑》。
电影的一开始给我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有个性,能推陈出新,总会受到别人的关注,纵然结果会不顺人意。就像影片中凯瑟琳到卫斯理女子学院的第一课,我能感受到凯瑟琳的极度尴尬,我甚至不能说学生的不对之处,因为她们真的很优秀,能把课本上的内容了解得很透彻。随着剧情的推移,问题渐渐出现端倪,卫斯理女子学院是一所比较传统的学校,基本上学校的事务都有明文规定,从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学校要把你培养成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教育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对于社会,这是一种停滞。但凯瑟琳是一个比较前卫、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她面临着许多困难,不只是校方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警告,还有学生对前卫思想的不接纳,但是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的令人宁静沁心,但是在微笑下面呢?相信每个人都一样,微笑并不表示生活就没有烦恼,而是因为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顺从自己的内心,所以流露出很自然的表情。在影片中,凯瑟琳也曾迷惑过,她气愤这样的教育模式,气愤用婚姻禁锢一个女性的未来,她认为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出路。在这个方面似乎贝蒂的感受要多一些,在上学期间结了婚,按照学校的传统,一边在家里做一个家庭主妇,一边在学校攻读学业。但是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对于她来说这应该算是成功,敢于去挑战自己的未来,不再活在他人的阴影下,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内心的自己。
本片不只是单纯地表现了一个捍卫女权主义的的教师战胜腐朽的传统教育体制,感化了无知懵懂的学生。其实她也一样,生活在欺骗当中,来这所学校是她觉得是被欺骗的,认识的新男友也欺骗了她,所以她也需要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慢慢成长起来。凯瑟琳给予学生的是对前卫思想的思考,引导她们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学生也给了她许多欣慰,并画了画给她,这说明这群学生已经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位教师,最感人的是当凯瑟琳离开的时候,许多学生骑车为她送别,有泪水,也有微笑。
凯瑟琳是个有特色的教师,经过她的授业必定会有一批不寻常的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还要教人如何做人,要有适当的方式,也要有合适的气氛,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推陈出新,才能育人成才,德才兼备。
看完这部电影,联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难免思绪又有些漂浮起来。也许我们都在给彼此方向,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完美,所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努力让自己完美。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完美的,但是,只是一个微笑,不是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