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与人本主义精神——从政治的角度读《美国教育》

时间:2019-05-14 22:2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教育与人本主义精神——从政治的角度读《美国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教育与人本主义精神——从政治的角度读《美国教育》》。

第一篇:3、教育与人本主义精神——从政治的角度读《美国教育》

教育与人本主义精神

——从政治的角度读《美国教育》

(李飚教育经济 201121010245)

《美国教育》从原始居民开始写起,完整地论述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形成、发展、波折及兴盛过程,也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牧师、法学家、领导者、原始族群、甚至白人与有色人种的在教育问题上的种种冲突与发展。

作者不仅是在写教育史,而且是在写美国人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艰难历程,这个如今令世人称道的教育系统,却是从“去他妈的灵魂”这样的怒喊中孵化,从清教徒点滴捐款中走向平民化、又从“先有哈佛,后有合众国”的教育传统中为新国家提供了种种支持,最后,在学校与社会、与公权力的制衡和对抗中走出了一个个成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典范。作者没有试图掩饰雏形中学校的世俗化,或者美国政治尝试带给教育系统的灾难,或者宪法赋予的教育系统的责任,而是用一种相对合理和公正的角度来并行论述教育和学校的发展。

美国早期殖民在进行文化移植方面并不顺利,当一个新的种族想要在别人的故土上长期待下去,也许建立学校教授知识就是最明智的做法,正如弗吉尼亚的领导者那样,他们在尝试着让有前景的孩子——无论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进入学校,但是,也正如所有外来者所面临的情况一样,他们之间的战争往往让教育系统胎死腹中。但是,每个意志坚定之人,必有难以忘怀的过往。例如,一心要认真对待识字读书,变成“有文化的人”的清教徒,他们曾在短暂而血腥的玛丽王后统治时期(1553-1558年)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他们中或被处以火刑,或背井离乡,然而,他们却依然选择艰难的为教育系统搭建基座。与其同时,“为了让孩子能够沿着上帝指明的道路前进”,家长和学校采取了规劝、讲授甚至是殴打的方式让他们做一个合格的上帝信徒,甚至采取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儿童惩罚法》1。无论是处于自我防护建立起来的“Wall Street”,还是为了铭记独立尊严的莱克星敦,他们与美国的教育形成了明显的辉映和反弹,当神圣的上帝无法调教顽劣的儿童的时候,立法的权威和当权者的皮鞭则无情,甚至无耻地挥在教1 《儿童惩罚法》规定:任何一个16周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他们有足够的理解力,就不能对他们的生父和生母加以责备和嘲笑,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他们就必须被处死,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是他们的父母确实对这些孩子疏于管教,或者是他们的父母确实以极端的手段激怒了他们,又或者为了保护他们免受死亡和残废的威胁。

育系统上,让这个为了上帝尊严而形成的自由民主教育体制沾满了世俗之气,这正是教育屈尊于权力和政治的开端。正如事情应该发生的那样,美国早起的教育试图模仿欧洲教育,甚至变相地成为了宗教禁锢、政治封闭和种族隔离的帮凶,由于没有充分的人口流动和新兴的传媒渠道,学校教育仍然躲在历史的小角落等待着机会。

伴随着理性先行的启蒙运动和独立运动的发展,试图建立新国家的先驱们开始寻找能人志士,杰斐逊希望建立民主的、为国家争取人才的教育系统,并把处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自然的贵族”挖掘出来,然而,这项计划的实施并没有那么简单,杰斐逊、拉什、韦伯斯特等人经过数十年的呼吁和努力为共和国提供自认为有效地教育理论。可是,为轮式保守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都发现了教育与共和理论的相悖之处,他们在女性、土著人和非裔美国人、奴隶等人群的受教育权问题上争执不下,这一时期成为了教育与政治走的最近的时期,欣慰的是,正如杰斐逊所坚信的那样,“人类肯定会取得极大的进步,而且许多此类的进步都会是在政府与宗教事务上的进步,在这个民族中不断地推广知识,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这个理想的实现”。

此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由各州政府办理,教育与宗教分开,学校不受教会控制等,美国的初等教育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要注意的是,现在美国教育服务的计划与实施掌握在各个州的手中,而不是受联邦政府控制。事实上,这正是由一系列因不相信政府的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人们认为“我们不要华盛顿政府告诉我们要教我们的孩子些什么”,地方对教育的控制是美国民主的试金石,同时无疑也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1820年,美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要求受教育的呼声也日甚一日,公立、免费、普及的初等教育思想广泛传播,公立小学开始在各地出现,三四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公立学校运动在美国兴起。从1852年美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颁布到1919年,美国各州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了义务教育,现代教育体制终于形成。同时,联邦政府在逐渐意识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平民对整个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的同时,已经开始以许多间接的方式介入不同层次的教育过程。美国的平等主义者们坚持无论种族与宗教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如何,所有的孩子必须有平等的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贫富界线分明的美国社会,人

们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必须由公费资助。否则,富有的阶层就会优先接受教育,而最终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而这些共识的产生也要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早起法国传教士与休伦人的共处、詹姆斯敦的实践、伊顿的捐赠或者新教徒的虔诚。

在建立了基本的学校系统后,工业化的脚步又迫使政府和社会开始接纳新的人群,他们或是农民,或是机械工、技工,他们在政治上没有权力,直到杰克逊主义的盛行和辉格党人的鼓吹,平民学校才大力发展起来。平民学校带来了思想上的震动,但是由于缺乏财政支持、管理控制等,而无法真正做到免费、对所有人开放、远离教派或者服务所有人群。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体系也在成熟发展,南北战争后,随着《赠地法案》的通过,各地赠地法案的兴起及美国各地二年制初级学院的出现,美国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初步形成了美国独有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将英国的注重本科生教育,德国的注重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美国的实用主义熔于一炉。

2美国是一个缺乏历史,但是融合性很强的国家,在面对极端环境时,往往能够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地毅力。当19世纪中期南方农业主与北方工厂主剑拔弩张之前,南方还是难以接受黑人教育,奴隶主为了生产的需要而交给黑人读写技能和劳动技能,而奴隶则在暗地里发动星期天学校运动进行反抗,南北教育水平相隔天地。这一时期,大量的移民带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语言、宗教、文化和种族性来到这片正在开垦的新兴土地之上,随即带来了剧烈的西部化运动,工业主义的兴起,城市的增长,企业和资本主义冒险家的涌现等社会问题,威胁着社会秩序和文化的一致性。社会秩序与文化一致性的缺失使主流价值观逐渐形成,加之各州教育权限的相对独立,引发的是教育体制的差异与混乱。直到内战结束,重建美国教育却又面临“白人至上”的威胁,而黑人们的斗争则毫无起色,平均经费少、学期短、学校条件差等问题困扰着黑人。此后,国会和行政系统都为美国学校,尤其是南方黑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监督学校、性别差异、与社会接轨等问题提上议程,教育的专业化、全面化也开始逐步实现,但是在同化印第安人等问题上的操之过急也受到进步主义者的批评,杜威及其追随者发动的把“循序渐进”的办法引入美国教育的历史性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改变旧的时代偏见所做的一种孤注一掷的努力。他反对传统教育偏重过去,试图改变教育的2 颜建军,美国、德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比较研究及启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9页

重心,把它放在此次此地。他宣称,“摆脱把过去本身当做目的的经院制的办法,就是使了解过去成为了解现在的一种手段”,而这一时期正是现代学校的鼎盛时期。

此后,大萧条和战争严重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进度,战后更是开始了平权运动的高潮,在解决贫困、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日渐完善的学校体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教育是美国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共教育被美国人视为提防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秩序的混乱、文化的非一致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又是培育新时期美国意识的重要机构,各州对公共教育都十分重视。教育体系也成就了宗教信仰在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作用是美国儿童与青少年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甚至可以说仅次于家庭教育。美国教育塑造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点,以实现个人幸福为目标,以自由、平等、责任、奋斗为途径,以正义为制约规范的价值观体系,通过突出的人文特征,试图打造人文视阈下的价值观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追寻人文精神,为生活中的人确立价值方向。

但是,1980-2004年的美国教育改革则走向了精英化道路,此时的政治关注明显多于教育关注,用数字说话,追求效率,“排名学校”等运动正在侵蚀着教育改革,政治妥协充斥着教育领域,“当权力关系和冷漠使得一些人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另外一些人的基础上,并使得学校的角色与它原本高尚的理想背道而驰的时候,这一妥协过程的底基层面变开始启动了”。然而,这些转变仍然是不合时宜的。

阿尔文·托夫勒在剖析权力后认为,权力的真正源泉是暴力、财富和知识,其中知识将彻底颠覆全球的权力格局。“权力转移”不只是权力的重新分配,而且是权力的改造。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现代的学校制度却“仍然是顾后,面向垂死的制度,而不是瞻前,面向正在出现的新社会”3,而“教育者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喜欢‘用’历史来证明他们自己的某个观点”,无心在权力的改造中占领先机,我们依然没有建立起与超级大国或超级经济相适应的“超工业教育制度”。我们不必然拥有建立3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M】,2006年,412页

“未来委员会”的勇气和能力,但我们应该尝试各种新兴的知识和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电子录像、全息照相术和其他技术领域的改进,将促进未来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要努力实现“流动教育”、“终生教育,并用多种多样的资料课程,来取代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标准化课程,甚至是“偶然性课程4”

正如作者所坚信的那样:“恰当的理解的过去并不是一串现行的事件构成的简单故事,将我们导向某种不可避免的现在,或在某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我们必将奔去的唯一方向”,我们在学习美国的教育历史,也在寻找和挣扎着探求一条去政治化、充满人本精神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韦恩·厄本、杰宁斯·瓦格纳,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M】,2006年

3、阿尔文• 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信出版社【M】,2006年

4、颜建军,美国、德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比较研究及启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 是指训练人们处理那些不仅现在不存在,而且事实上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事实的问题。例如,我们需要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来对付可能会造成灾难,但未必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的课程:地球反过来被行星或星球污染,需要与地球外的生命通讯,遗传实验发生的怪物等等。

第二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巨人的花园》

小组成员:应用心理学1541 周玉滢沈正维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的教学方案最能够体现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原理并且最具有灵活性。初中的学习我们会因为中考的缘故将我们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固定化和模式化,高中的学习由于牵扯到人生第一件要事——高考,所以高中的学习只会比初中更加死板、更加缺乏想象力的培养。反而,小学生大多都是处于童年时期或者是刚度过童年期不久,相对而言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处于鼎盛期,所以在教育方面则更需要多加注意技巧和方法。因此,我们选了一篇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童话似乎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校学习了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或者背惯了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后,当遇到这种富有乐趣的童话故事相关的学习时,通常会产生极大地兴趣,产生了认知内驱力,这就使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适当的赞许或者给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习动机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学习动机不仅在影响学习的过程,也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学习动机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易被启动,学习的积极性会相对提高,从而指引着学生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在教学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该教案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美国当代人指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从知识学习升华到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背后的含义让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案对于教学环境的控制与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颇为看重。一个活跃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们较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积极作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或者环境的刺激在没有经过元认知的控制或者短时记忆的复述、编码过程的情况下,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或者被遗忘。但是,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从而便可以把此次的课堂经历作为长时记忆中的情景记忆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同时所伴随的知识也会相应地作为长时记忆被牢牢记住。另外,该教案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用到学习策略中的监控策略,主要是SQ3R阅读策略。在阅读、提问、回答三个阶段交叉进行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的意义加工和精制加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点,促进长久保持和深刻理解。在阅读的同时,该教案也引导学生采用精加工策略中的生成策略,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或者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划或者注释,在日后的复习中能够有效地从中提炼主干和重点。

同时,在某些方面,该教案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首先,在学习和认知的迁移上没有具体方案和过程。在语文的学习中,由于知识的多样化及教材的丰富度,不利于学生对前后学习的认知或知识的联结,从而无法达到自动化阶段。其次,在本课的学习中,该教案对全文采用了阅读----提问-----回答的方法,虽然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有助于抓住文章要点,但是却耗费了大量时间,课堂在阅读方面花费过长时间,学生们很容易因为疲劳效应减少对本课的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懈怠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该教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创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一些定势问题,拥有固定或者一致性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或者在自己的思想认知上表现不同时容易产生不安的情绪。再者,要设置一些同学提问的环节,让他们将对于文中字词或者语句含义产生不理解之处大胆地提出,从而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再进行分享,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在课堂结束处应设计一个总结归纳的部分,也就是复习阶段,让学生们总结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彼此交流,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看看大家在语文知识的学习方面有哪些认识和提高。

第三篇: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近年来,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培养和实践来挖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如下探讨。

一、以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有利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很会应付考试,把学习创造当成深重的负担,而不知道科学探索中的乐趣,是绝对做不出什么成绩的。

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但是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创造思维的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等等,都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少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如果一个人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必然是充满自信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消极,这个人必然是自卑的。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民主的教学气氛,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孤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⒋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实际上是说对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的全面的做人的教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

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是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不适。”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巴甫洛夫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二、创新教育是全程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早期培养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长大以后很难改变。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环,而且是重要一环。

李岚清副总理曾强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包括幼儿教育。”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根本问题。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家长和教师过早地用灌输的方法让孩子们读、写、算,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求知情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在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和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的正确定位上,我们尤其需要更新观念。

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在创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有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职业人格品质。

⒉正确定位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按照传统教育观念,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被视为好学生;相反,不服从教导,破坏财物,好动,不负责任,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的坏学生之所产生品行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由其心理年龄特点决定的。在青少年发育的某些心理年龄上,会表现出一些与社会公认价值观、道德观及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不一致的行为特点。其次是好奇心求知欲驱使所致。美国教育家对有创造力的孩子的描述是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时常逾常规。中国民间早有“小时不逞,大了无用”的说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故意破坏绿化”可能只是为了看看花蕊里有什么;有的孩子将钢琴键扭掉,是为了想看看什么东西能发出声音来。孩子的这些淘气行为,往往蕴育着可贵的探索力、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避免产生消极的后果。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青少年会大胆地向权威和制度挑战,正是这些敢于反传统的孩子,才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第四篇:从“需求教育”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设置3

从“需求教育”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设置

蒋文宁陈振中.(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这两种矛盾的现象并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中,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失衡。而“需求教育”是达到职业或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需求的教育,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实现“需求教育”的过程,就是使高校的专业结构更加适应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的改革过程。

关键词:专业设置;需求教育;矛盾 ;调整

大学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命运。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失去平衡,一方面人才总量大于市场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一些市场急需的专业紧缺,这种情况属于结构性就业困难,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要发生错位。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数已经比1998年增加了四倍多,但现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跟1998年几乎一样。[1]“需求教育”是以职业或工作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教育,职业或工作所提出的对从业者教育层次、内容、数量的要求是评判教育合理与否的主要指标。因此,从“需求教育”的角度探讨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就业困难。

一、“不足教育” 与“过度教育”:大学生就业的矛盾现象

“不足教育”(under-education)就是未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就业市场对就业者的实际需要,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超过了就业市场对就业者所受教育的实际需求,是资源的浪费,此外,“过度教育”还会使就业者因为学无所用而产生不满足感,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不足教育”与“过度教育”源于对不同层次和种类的教育不合理投资所导致的现象。

“不足教育”与“过度教育”,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也不例外,但是,特别之处在于,这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于我国高等教育当中,具体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即一些社会需求大的专业供不应求,(比如上海的物流专业人才,全行业急需9万人,中专生的月薪也有3000多元,但目前该专业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尚凤毛麟角),属于“不足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求蒋文宁(1968-),女,广西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陈振中,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不大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却供大于求,于是出现历史专业的博士只能到中学当教师的事情,这属于“过度教育”。

Duncan和Hoffman于1981年在比较个人获得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所需求的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针对“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required-education)的概念。“需求教育”中的“需求”有双重含义:首先,是指职业或工作所提出的对就业者个体教育内容和水平的实际要求;其次,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的从业者群体数量的实际要求。即“需求”是职业或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的需求。[2]

“需求教育”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达到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高经济效率的教育。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把经济增长部分地归因于劳动分工,分工后每个劳动者只需完成一小部分任务,因而只需要接受较少的培训和具有较少的技能,就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需要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分工并带来经济增长。因此,“需求教育”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的有效策略。

二、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实现“需求教育”的一个选择 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科专业内容和制度方面的建设,包括学科专业名称、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学科专业设置是学校微观层面上的涵义,以学科专业内容为主,并涉及到相关的学科专业制度。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决定人才培养的质(种类),而招生比例决定各类人才培养的量。

近年教育部重新进行的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突破了传统的狭隘专业教育观念,拓宽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视野,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接近合理。但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专业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相关性低

从近几年的就业市场来看,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供求关系不平衡。社会对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虽然每年涌现出大量找不到对口工作的某些专业毕业生,但很多大学还是不断扩招或增设这些就业冷门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是普遍高校在扩招中盲目追求办学效益,只管招生的入学率而不顾学生的就业率,而专业的设置也存在过分依赖现成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现象,什么专业容易设置就设置什么专业,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偏差。

据网上调查,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高和很高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9%,不相关和较低的占24.3%,相关程度一般的占33.7%。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在相关程度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不相关程

度最低的是哲学、历史学,而相关程度高和很高的则有教育学、文学、医学、农学。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专业实际针对性差(25.4%),二是在所学专业中无法发挥潜能(24.5%),三是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好(20.6%)。[3]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低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这些经济社会变革又促使为其提供智力、科技与人才支撑的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二者间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的状态。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第一产业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上升的幅度不大,并呈现出徘徊、下降、上升交相替代、在一个狭窄区间波动的状态;第三产业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沿着三二一的路径发展,即为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逐渐取代为第二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在专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为第一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相对稳定并呈滞后的状态;为第二和第三产业培养人才专业的发展基本上与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保持一致,但前者始终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后者却超前发展,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二者间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的状态。这是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其专业比例在产业间配置失衡。

目前我国制造业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目前世界制造业产品30%由中国制造,但在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来的世界牌前200名中没有一个是中国品牌。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机械制造这个就业热门专业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高考报志愿中也属于冷门专业。

3、市场导向和国家调配力度不足

教育部早在1998年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作了重新调整,但经济发展的步伐远远大于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原因是:第一、大部分高校对于市场需求的了解,还局限于依据每年省教育厅统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表、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媒体上发布的有关市场需求的信息分析等传统方法。至于从人才市场、企业等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目前高校基本上还做不到。了解市场需求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滞后性,这或许出现有些高校专业紧缺,有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第二,大多高校大多从本位主义的角度,依据原有师资和设备情况进行专业调整,出现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表现为专业点多,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第三,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理论和数据测量的指导,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难免存在急功近利或盲目随意的现象。

三、大学专业设置调整的思路

1、完善人才供需信息反馈机制

出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吻合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的不成熟。应建立一个包含全国各地各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网络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全国各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动并随时统计以刷新记录,向全国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人才供需信息。

除了参照人才供需情况外,科学的专业设置还应依靠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例如,我们可以用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作为确定细化产业(行业人)人才需求的度量指标:

(该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 [4]产业(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该行业GDP—上行业GDP)÷上行业GDP

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反映了各行业对大专及以上人才的吸纳程度,人才就业弹性系数愈高,反映其对人才的吸纳程度及需求程度愈高。当产业人才增长速度快于其对应产业GDP增长速度时,产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就会呈现较高态势;反之,则会较低。而产业人才产出弹性系数直观反映的是产业人才吸纳规模对DGP产出的效益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产业(行业)人才产出弹性系数=(该行业GDP—上行业GDP)÷上行业GDP(该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

这一公式表明,当产业人才增长速度快于其对应产业GDP增长速度时,产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就会呈现较低态势;反之,则会较高。[5]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才结构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第一,起飞阶段:GDP在人均1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上层和中间层人才少,人才非常匮乏。第二,增长阶段:GDP从人均1000美元向3000美元冲击。这一阶段人才结构则呈现出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上面决策管理层人才这一层开始变大,下面操作层也仍然很大,中间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第三,优化阶段: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开始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新特征。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1800美元,正处于中间层较短缺的第二阶段,需要补充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现阶段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专业有较大的招生空间。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流程再造”的理念,即树立“客户”为导向,打破传统分工框架、提高运转效率、及时响应客户的要求,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八年保持一次性就业率在98%以上。2004年毕业生供

需比例超过1:4。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这与该校采用专业设置上、师资培养、就业指导方面与市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分不开。1996年,该校根据在昆山台资新企业需要大量的印制线路板专业人才,及时与企业联合培训师资,开设了属于当时全国新兴领域的精密电子线路专业。[6]

是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

3.以产业结构发展为前瞻

由于教育对经济发展推动具有超前性,优化的专业结构,又必然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保持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协调的同时,还要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作科学的预测,以专业设置的先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发展。

根据专家的分析和预测,21世纪初,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将基本上保持不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不断上升,而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扩张和第一产业的缩减,是我国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未来10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急需人才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农业科技、环境保护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律师、工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规模总体上进一步扩大的过程中,应控制以学术、教学、研究为导向的理论学科型专业的规模,将高校扩招的重点放在工、农、经管等应用学科的新型专业上,瞄准高新技术、围绕新兴产业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改革。

4.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习中的大学生往往感到,出来实习后,才发现书本上和老师们教的东西与实际脱节真的很大,学校里专业课老师教的内容到了实习时根本用不上。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改变高校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引进方式,注重师资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教师招聘一般面向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这些人长期从书本到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他们本身接受的教育已经滞后,再来教学生,当然形成恶性循环。想吸引并留住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出色的人才,就要使高校人才的待遇更具市场竞争力。

改变高校唯书本唯教室的学生培养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课堂能向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开放,加大实习在课程中的比例,开创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大学专业设置要赶快调整赶快创新.中国网.2008.03.05.[2] Duncan, G.And S.D.Hoffman(1981), The incidence and wage effects of over-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1), 75-86.[3] 赵婷婷、吴蕾蕾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对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99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03.[5] 鹿立.中国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4):68-71

[6] 就业供需矛盾剑锋直指高校,人才要量身定做.中国网.2006-03-0

3通讯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邮编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陈振中

或:广西师范大学 校办公楼102蒋文宁;

电话5802295(办)、5852012(宅);***。

E-mail: jwn6808@sina.com

第五篇:读《生本教育》有感

读《生本教育》有感

以生为本,你舍得吗?

——读《生本教育》有感

东洲国际学校 朱金燕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2015年第四期《人民教育》,这一期的主题是'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专辑。以'生本教育'切入,众多教育专家从课程组织、教学形式、前置研究、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等不同角度阐释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再造'的必要性。读了这些精彩的文章,我深受触动。迄今为止,课程改革伴随教育发展有十几年了,一路走来,每一步无不浸透着探索者的思想智慧,无不浸透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汗水。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演绎着生命的活力与风采。只是,我们有多少老师舍得以生为本呢?

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要塑造人,要发展人,说到底,是一种遵从人性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塑造孩子的个性,让他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孩子的天性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灵性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天性上的东西,教师要去了解孩子的天性,就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进行交流,也就是降低课堂重心,少些说教,多些智慧的引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我就从孩子的天性出发,设计了'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样的题来打开孩子的思维,展开孩子的联想,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发挥。学完文章后,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呢?'这下可好,鸡为了去对面找东西、找朋友、家就在对面等,学生跃跃欲试抢着回答。'能不能个性化一点呢?'我又提高了些难度,结果正如魔术师刘谦所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绿灯亮了,鸡想不走也浪费了一个绿灯,为何不走呢?'

'鸡说别人都过马路,我也就跟着过马路吧!也许那边有热闹看'

'别人都在减肥,鸡也赶着减肥呢,所以过马路,多走些路呗!'

'鸡过马路也是无奈啊,周扒皮让他提前上班呢!否则要扣工资啊'

'刚上完数学课,鸡想证明,两点之间是不是直线最短!'

……

就这样,学生的个性解读一直到下课都没有结束。试想,如果教师只知道完成课时任务,不断地传授知识,一层一层束缚孩子的天性,缺失对孩子情感价值、意志价值、团结价值、合作价值、创新价值等价值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丧失灵性、个性甚至是天性,只能成为一个个教育流水线上来的产品,又何谈悟性和创新呢?

在学习马信德的《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文章时,我也从尊重孩子天性的角度呈现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火红的北京,洁白的哈尔滨,文章说威尼斯是蓝蓝的,学习文章后你能说说你认为的威尼斯的色彩吗?'学生开始回答了:'威尼斯是红色的,因为那里的人热情';'威尼斯是绿色的,因为那里很和谐',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答案?没有打开学生的求知欲,我有些不满足,转念一想,有了!我打开了班得瑞的轻音乐《莱茵河的波影》,说:'这样吧!我们听一首轻音乐,在音乐的感召下我们把对威尼斯的感觉倾泻于笔端,勾勒一种你感觉中的美妙色彩,好吗?'于是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四处蔓延,一曲终了,4分29秒,精彩竟然诞生了。

威尼斯是透明的,水波中释出忧郁与空灵,船橹搅动,清澈的水面漾起一串串笑窝;船橹搅动,搅碎了炫目的灯影,如同一片片玻璃棱片,回旋出透明的水纹;船橹搅动,混入偶尔飘过的絮语,威尼斯是一个梦,一个透明的梦。(张誓育)

威尼斯是紫色的,因为古朴的宫殿,大片的水域有着淡淡的神秘,像是蒙了一层紫色面纱的花季少女。也似天朦亮时天边的第一缕紫光,那种神秘感让人的一颗心变得宁静。傍晚时,城中的第一盏紫灯,渗透着华灯初上的浪漫。(施天歌)

威尼斯是古铜色的,建筑中沉淀着岁月的目光,亦如碑文的颜色,一段不朽的记忆,一个城市,不变的历史,根基于心,在复兴时代,纷纷片片耀眼中不褪变的古铜,酝酿地深沉恒久。(黄铭敏)

纯白的威尼斯

很少敢用纯白来勾勒一个城市的色彩。

不论它的压抑与否,亦或它的环境依旧,而,威尼斯,虽是我未曾到过的地方,也未曾在梦中游过,再撒泡尿写上到此一游,我心中的纯白却给了它。

人是纯的,水是纯的,连带着花香的风都不显得腻,反而是白的淌汁。

它是如此素洁,素得像个新生婴儿的第一次啼哭,素的像白纸上用铅笔点下的第一缕阳光,像一只老去信鸽的回眸。

不必多说,只须走过。

但凡心的路过,神志也漂白了,一句话

哥看的不是威尼斯的水,是意境啊!(黄禹澄)

听这么精彩的文字,我仿佛能触摸孩子们灵动的思维,感受他们血脉的喷张,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试想如果我不'舍'花这4分29秒写,又花5分钟去展示,我只是自己不断地去教授课本知识,我又怎能感受孩子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呢?或者说他们的这种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不是就被我扼杀了吗?所以我很庆幸我'少教'了近10分钟时间,但'得'到的远比十分钟讲解字词、讲评作业多的多。这才是真正的重视孩子,爱孩子。

有时孩子们说,这个课是要表演的,行,那就表演吧,有时孩子们说,这个课是要演奏的,好吧,那就弹奏吧,有时孩子们说,这节课要出去玩的,好吧,那就去堆雪人吧,有时孩子说,我和你比赛,行,那就比吧。也许有些老师会说:你吹吧,你来得及完成教学任务啊?说实话,我有的时候是来不及,但是眼光要放长远些,学生只要快乐地学,健康地成长,他就会喜欢你这个老师,而亲其师,信其道,我们以后的工作就会方便很多。总之,课堂是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生本教育使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我们教师一定要从行动上舍得这么做,坚持这么做!

下载3、教育与人本主义精神——从政治的角度读《美国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3、教育与人本主义精神——从政治的角度读《美国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 学无止境,但学确有境界。昨天下午一口气看完了爱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时的一本教材,是东北师范......

    从价值观角度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价值观角度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价值观是个人对周围世界中的人、事、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的判断时所依据的一系列......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就教师职业道德谈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国关文传系1102班 马维康 20116222 摘要: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起教育改......

    死亡诗社从教育角度的影评

    从《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丁(基德)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他的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虽然如此但是限于各种现实条件,这种教育方法......

    从铁腕校长看美国教育

    由《铁腕校长》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前对美国的教育不甚了解,看过这部影片,对以前美国的教育、和美国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部电影初步反应了美国当时美国基础教......

    从生本教育看美术课

    从生本教育看美术课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班级:XXX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文化,孝道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孝是形成现......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姓名:周华学号:211111223 专业班级:网络工程 1班 摘要:传统孝道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立足于家庭和谐、着眼于生命教育,具有强大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