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美利坚阶级斗争

时间:2019-05-14 22:2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暑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美利坚阶级斗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暑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美利坚阶级斗争》。

第一篇:暑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美利坚阶级斗争

暑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美利坚阶级斗争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不论有着多么复杂的阶级构成,全部的社会阶级都可以被分为两类,即始终处于相互对立地位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他们之间的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但是,在资产阶级掌权之后的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头,美利坚合众国,以一个霸主的姿态屹立在太平洋东岸,俯视着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但是,在这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矛盾和隐患使资产阶级越强大就越接近死亡。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撼动着资产者统治的根基,一场接一场的对外战争正在美国民众中激起抵触情绪。在本世纪,一场浩劫将降临在美国资产阶级头上,但对于美国无产者来说,却应当是长期斗争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胜利。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制度来看,美国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虽然美国的民主制度非常健全,以至于每一个美国民众都有被选举权(即被选为总统的权利),但是众所周知,美国总统的选举费用动辄千万美元,多则上亿美元,其数额之巨大令人咋舌,也远非美国普通民众所能接受。从这一点来看,不是大资本家或背后没有大资本家做经济后盾,觊觎总统地位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即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激化社会革命的根源,即使是当代也毫无疑问存在着。资产阶级即资本愈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跟着发展。所以这对矛盾也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其概况已远不像十九世纪那样简单。

1.剩余价值

资产者对于剩余价值的渴望是资本增长的基础和动力。

十九世纪,即资本主义处于快速上升时期,那时的工人阶级面临着残酷的剥削,这种剥削也是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实现的。然而,在当时生产力尚不算发达时(与今天的资本主义大生产相比),贪婪的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采取的往往是延长工时的方法。这种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强加的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取的主要是相对剩余价值。但是这时的无产阶级却要承受每天十三、四甚至十四、五个小时的恶劣环境下的工作,因此工人大量死亡。回顾这段历史,所有人都会觉得那时的工人阶级是真的被剥削者,相较之下,今天的工人就要好得多了。但事实情况如何呢?

经过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水平已远远超过十九世纪水平,现代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更是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另外,十九世纪以来的工人运动,虽未能将资产阶级彻底推翻,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自己的利益,并以法律的形式将这种成果固定下来。例如英国的《人民宪章》等都对工作日作出要求。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实行着八小时或九小时的工作日规定,似乎剥削剩余价值已不存在。但是,每一个工人都因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科技发达了,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少了,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就多了。于是,资本家们不必再延长劳动时间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只需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在法定工作日内获取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而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快超乎想象,过去一个工作日才可以生产的商品,在今天可能只需要一小时,那么,今天一个工作日所创造的价值就相当于过去八天或九天才能创造的,如此,资本家们何必再延长工作日呢?再加上,现今社会脑力劳动占主流,也不会出现十九世纪时那种剥削惨状了。

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今年8月上这期的《格言》有一篇题为《铁锹的技术含量》的文章,介绍了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和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佛拉德里克·泰勒对铁锹进行研究改造,并给工厂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原来需要600人干的活,现在只需要140人,物料装卸费用节省了50%,而在产料岗位上工作的工人工资却增加了60%。”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假设未改革以前每个工人的日工资是1美元,那么600人就需要支付600美元,改革后就是1.6美元,140人需要支付224美元。假设物料装卸费用为50美元,改革后就是25美元。所以,在未改革之前,泰勒要为他的工厂每天支付的费用为600+50=650美元;而改革之后,每天支付的费用为224+25=249美元,节省了61.6%,给工人的工资上涨了60%,这里差不太多,但是从数额上看,节省了401美元却只为工人上涨了84美元。另外,所节省的费用与节省的工资相差无几,反而产生了460人的剩余劳动力,意味着增加了大约3.3倍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也可以用于轮流工作,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原先的4倍!但是工人的工资是原来的1.6倍,——工人还是被剥削着!

2.工人阶级生活状况

在我们看来,美国工人高收入,低支出,生活很是殷实,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一下:

就说在中国月入八千,在美国也月入八千,拿物价做一个比较。

在美国买辆奔驰E-320,50000 元,相当于半年多的工资。

在中国买辆奔驰E-320,980000 元,相当于十年多的工资。

在美国买双意大利皮鞋,50 元上下。

在中国买双意大利皮鞋,1500 元上下。

在美国租一套三居室,1000 元上下。

在中国租一套三居室,2000 元上下。

在美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4 元。

在中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20 元。

在美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500 块差不多了。

在中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2000 块还不够。

在美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顶死了1500。

在中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怎么也要 30000。

在美国买斤瘦猪肉,三元。

在中国买斤瘦猪肉,十元。

在美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十元。

在中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百元。

在美国买一课哈根达斯,三块!

在中国买一课哈根达斯,六十!

在美国 Holiday Inn,七、八十块。

在中国 Holiday Inn,七、八百块。

在美国加满一箱汽油,三十块足够。

在中国加满一箱汽油,三百块也足够。

在美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50 万。

在中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250 万。

在美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0 元。

在中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40 元。

在美国用手机,一个月5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

在中国用手机,一个月500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

在美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8块!

在中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50!

在美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元。

在中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0元。

这是一位在美国生活过的华人的文章中写的,应该比较可信。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如此一来不就是说,美国工人生活得非常好,衣食无忧,根本不用担心食不果腹、流离失所,也就没有阶级矛盾可言吗?

· 我们要看到,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里,诸如上述日用品,都是从世界各地进口的。美国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经济实力,所以美国民众也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在世界上,美工就像一个货商,世界就是他的市场,他总能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美国便宜的东西都是可贸易品,即可以进口、也可以出口的产品。超市里的食品和水果可以从墨西哥进口;汽车可以从日本和德国进口;沃尔玛里面卖的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可以从中国进口;房子使用的土地不能进口,但造房子的建筑材料都可以进口;等等。而对于本国生产的商品,既印有“made in USA”字样的商品,BUBBERY,一件衬衣200多美金,大约是同档次品牌但产自发展中国家的衬衣的三到四倍。这样的衣服当然也是有人买的,但已远非普通美国百姓所能接受。尤其是人工服务,如理发中等价位也要14美元外加2美元小费,折合人民币120元,是北京的6倍。

所以,如果没有世界工厂,美国人民单靠美国货过日子,恐怕也不是那么好过的。尤其是经济危机来临,如果没有中国这样的国家率先走出低谷并且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美国恐怕又要像上世纪30年代一样了。

那么,结论就是,由于世界市场的存在,美国工人阶级可以买到全世界最便宜的商品,以至于生活不是那么困难。但是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国内商品堆积、滞销,美国政府一定会限制进口,然而这加速了恶性循环,使美国民众尤其是工人阶级更加无力购买本国商品,导致了危机的扩大。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急速恶化,社会矛盾激化。但总的来说,现阶段美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良好,这也是暴动和革命并未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美国政府每年花费大笔预算为工人提供就业和训练服务, 并补助暂时失业的人, 各州和联邦政府合作援助贫困的家庭, 特别是那些有学龄儿童的家庭, 并且为老人和病者开设各种机构, 为精神上及身体上有缺憾的儿童开设特别学校, 目前的福利措施大多导源于一九三五年的社会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及其以后的许多修正案, 今天, 这项法案已普遍适用于所有美国公民, 正因为社会安全制度对美国公民的种种保护措施, 社会安全号码(美国人每人都有一个)就成为最重要的身份证件之一。

美国现行的社会安全制度包括:(A)年老(退休)保险(OLD AGE INSURANCE)(B)医疗保险(MEDICAL INSURANCE)(C)残疾保险(DISABILITY INSURANCE)(D)遗族保险(SURVIVORS INSURANCE)(E)失业救济(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F)公共救济与福利(pUBLIC ASSISTANCE AND WELFARE)等六个主要项目, 这些救济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民众的捐税。社会安全税是由雇主和雇员各分担一 半, 这些钱由政府征集后设立基金供各项福利措施支用。

(A)年老退休保险

当年满六十五岁, 正式从服务的公司(必须是参加社会安全制度的公司)退休时可以获得全额的国民保险年金,如果六十二岁就想退休时,可以获得八成的年金,如果被保人死亡其遗族可以获得给付, 当然给付金的数目视情况而定。

(B)医疗保险

接受社会安全制度之医疗保险者可以享受住院(或疗养院)治疗90天以内不收费的保险,但不包括医生的治疗费用,不过65岁以上的公民每月仅花少许的额外保费, 即可获得该类保险。另外有一项医疗保险措施系由联邦与州政府(亚利桑那州除外)共同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公民承担其医疗费用。

(C)残疾保险

如果有一工人在一年或更长时间内无法工作时可以获得与年老退休者相同的年金,又如果该工人系因工作时受了伤害以致无法工作时,可以获得额外的员工伤残补助金,这项补助金的保险费用是由雇主负担,同时这项保险制度归州政府管理,不在联邦社会安全法案的范围内。

(D)遗族保险

当工人死亡时, 其遗族可以获得按月津贴, 给付金额视该工人之收入, 子女的人数与年龄而定,(E)失业救济

失业工人在找到新工作这前每周可以获得失业补助金, 原则上不超过三十九个星期, 这项补助措施是由州政府根据联邦政府的要求办理, 补助金额因州而异, 一般而言, 每周不会超过一百元。

(F)公共救济

社会安全法案允许联邦政府支援各州政府去照顾需要接受救济者, 尤其是那些有学龄儿童的贫困家庭, 同时也对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穷人提供医疗救济。社会安全制度实行至今, 毁誉参半, 反对者谴责接受救济者懒惰, 不知进取, 他们认为花了大笔钱却仍无法消除贫穷, 那不如把这项制度废除掉。事实上, 美国确实有不少人的家庭靠救济金生活, 这些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依然赤贫, 他们为了领取救济金, 必须填写各类表格, 联邦政府似乎也渐渐体会这种制度实在不合乎救急不不救穷的原则.因此, 如何提供工作机会并训练这些人就业的能力, 将是美国政府未来的工作方针。

但不管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多么健全和完善,有一点必须清楚,这些资金都是人民所缴纳的税收。也就是说,这种福利制度也不过就是把人民的钱又还给了人民(是否尽数奉还还不得而知),与我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相似。但是,美国的税制却比中国要复杂的多,税收也要繁重许多。联邦税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为主,此外还有遗产税与赠与税、消费税(包括一般消费税及专项用途消费税)暴利税、印花税等。关税是由关税署负责的税种各州一级税制不完全一致,一般有销售税、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继承税、机动车牌照税、州消费税等。地方主要以财产税为主。此外有对旅馆营业供电电话使用征收的营业税、许可证税等。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资本家们的丑恶嘴脸,一方面榨取着剩余价值,给工人小于自己劳动的工资;另一方面,强迫工人缴纳赋税,再次榨取工人们仅有的一点收入,然后再“好心地”返还给他们,多么卑鄙的行径啊!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顽固存在,经济危机还会频频爆发,终有一天美国政府不堪重负,或下令取消这种制度,或减少救济范围、数量,不论怎样,对于已吃惯了救济粮的一些流氓无产者都是致命的,很可能会引起一场浩大的共产主义运动。

4.宗教

欧洲基督教的创建者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人,然而又是压迫阶级的帮凶。

宗教中阐述的原罪论使被压迫者不肯或不敢反抗,也就助长了资产阶级为所欲为的气焰。我们可以看一看“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斯托夫人著名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虽隔得时间比较长,可汤姆的思想也许代表了每一个被压迫者的思想。

“老爷,你病了,碰到了麻烦,或是中了邪,我还可以救你,我可以把自己的血全都献给你,如果把我这老骨头里的血一滴滴放出来能够拯救你的宝贵的灵魂的话,我也会毫不吝惜地把血全给你,就像上帝把他的血给了我一样。”

“你这卑鄙的可怜的人!你再也没有办法了,我从心底里宽恕你!”

在这本小说中,类似这种的话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从汤姆的言行中看出欧洲被压迫者的思想状况。从这一点来看,基督才是最大的压迫者。资本家剥削的只是肉体,而基督剥削的是灵魂。

5.美国工人运动

美国当地时间2005年12月19日晚,纽约公交工人工会(TWU)与纽约大都会捷运局(MTA)经过数日的紧张谈判后,没能达成新的合同,公交工会宣布整个公交系统,包括地铁、公共汽车、市内火车等,于 12月20日凌晨3时开始全面罢工。这次罢工约有3.3万名公交工人参加,至23日凌晨结束。这是纽约市继1966年和1980年之后,25年来的第三次公交大罢工。此次罢工持续近3日(前两次分别持续了12天和11天),不仅使纽约市遭受近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且使工人阶级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待遇问题凸现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纽约公交工人大罢工是什么原因引发的?产生了什么后果?与以往的工人运动相比具有什么新的特点?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A)纽约公交大罢工的过程及影响

这次罢工是纽约公交工人工会与纽约大都会捷运局围绕薪水、福利、养老金等问题,在进行了5天谈判而没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发生的。大都会捷运局拟将新雇员领取全额退休金的年龄由55岁提高到62岁,并且要服务满30年。在工会表示反对这一计划后,大都会捷运局同意将这一退休年龄重新调整回目前的要求——55岁和服务满 25年,但仍然坚持新雇员必须拿出工资中的6%来缴纳养老金,而此前员工只需将工资的2%用于养老金的缴纳。此外,捷运局给员工加薪的幅度也没有达到工会的要求。大都会捷运局先是提议3年内每年给雇员涨3%的工资,但工会方面认为这一数字太低,大都会捷运局又将这一计划修改成3年中每年分别给雇员涨工资3 %、4%和3.5%,远没有达到工会的要求。在医疗保险方面,捷运局要新雇员拿出工资的1%来支付医疗保险,而目前纽约公交工人不需要为此支付分文。这些傲慢苛刻的提议引起工人们的强烈不满。

在罢工期间,纽约居民经受了长达60多个小时公共交通系统瘫痪带来的不便和痛苦。许多纽约市民不得不步行上班,进出曼哈顿岛的汽车排成了数公里的长龙,纽约商业区冷冷清清。据统计,罢工当天拨打求救电话的人数上升了50%,拨打咨询电话的超过17万人次。商家客流量减少45%,博物馆游客减少80%,50%的学生不能到校上课,20%的公司员工不得不在家办公。为维持市区安全和社会秩序,纽约市出动了1.6万名警察,人数是平时的4倍。此次罢工使纽约市遭受了近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对美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震动。美国东部时间12月22日下午,纽约公交工人工会主席图桑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工会执行委员会投票,同意结束罢工,同时继续与捷运局就新合同展开谈判。到23日凌晨,纽约市的地铁、公共汽车、市内火车等全部恢复正常运营。罢工结束后的第5天即28日,纽约公交工人工会与纽约大都会捷运局就工人的工资、养老金以及医疗保险等问题达成了一份临时协议:保留了原有协议中养老金系统,纽约公交职工将在今后3年获得10.9%的加薪,但他们要为医疗保险付出工资的1.5%。

(B)纽约公交大罢工直接和深层的原因

这次罢工直接起因于纽约公交工人工会要求更高的工资收人和福利待遇,而纽约大都会捷运局不能接受,在养老金、工资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双方谈判破裂,未能达成共识。目前,纽约公交工人的年薪大约是3.5万~5.5万美元,高于普通工人年薪2万-3万美元的水平。在罢工过程中,纽约州州长帕塔基和纽约市长布隆伯格都严厉谴责工会的罢工是“自私自利”的行动。布隆伯格在电视讲话中称,这次是年薪4万6万美元的人罢工,使得许多年薪2万美元的人因上班迟到而被扣钱。为什么是收人较高的公交工人而不是收入较低的其他工人发动了罢工呢?除公交工会是纽约最具实力的工会组织,敢于组织全行业的工人维护自身的利益之外,深层原因是近20多年来包括公交工人在内的美国工人阶级遭到垄断资产阶级更加严重的剥削和压迫,其实际收人和福利待遇遭到大幅度的削减。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有显著改善,收人比战前有较快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1948年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工人的工时普遍缩短,实际工资收人有所增长。以美国非农私人部门平均小时实际工资为例,1947-1973年间增长了79%,平均每年增长2.3%。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出现了“滞胀”综合征和低速增长,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新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政策,放松对市场经济的管制,减少资产者的税收,削减工人的工资,导致资产者的收人高速增长,而工人阶级的实际收人增长缓慢,甚至绝对下降。据美国政策研究所和“争取公平经济联盟”1999年联合发表的一项调查,在过去20年里美国工人和公司高级经理之间的收人差距越拉越大。1980年,公司高级经理的平均收人是工人的42倍,到1998年就扩大到419倍。据国际劳工局《1999年世界劳动市场主要数据》,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工资,如以1980年为100,1990年则下降为93.8,1997年进一步下降为92.8,1997年比1980年下降了7.2个百分点。由于美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同物价挂钩,而由国家通过法令不定期做出调整,所以在物价上涨快的情况下,最低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往往是下降的。1997年,一个全日制工人当年的最低工资为10482美元,其实际购买力反 而比1968年的最低工资下降了33%。美国一位学者根据《总统经济报告》披露的材料说,从1973年以后的20多年里,美国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了33%,但第一线职工(不参与管理监督他人劳动的男女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下降14%,实际周工资下降19%,实际工资收入倒退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水平。目前,纽约公交工人的年工资收人虽然比其他工人高,但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物价水平的上涨、上层社会的暴富相比,是相对下降,甚至是绝对下降的。

纽约公交工人罢工还与捷运局削减工人福利、使工人遭受更重的盘剥紧密相关。纽约交管局要将新雇员领取全额退休金的年龄由55岁提高到62岁,并且要服务满30年,或者要新雇员多拿出4%的工资缴纳养老金,另外拿出1%的工资支付医疗保险。这不仅直接削减了公交工人的实际收入,而且在福利保障制度方面损害了公交工人的权益。2006年1月13日,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员瓦迪·哈拉比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讲学,当问及对纽约公交工人罢工有何评论时,他说:“这次罢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美共有些同事在公交工会工作,他们了解到纽约公交工人的工作条件比较差,每年都有许多人因工伤亡。在中国发生恶性工伤事故时媒体都给予曝光,但在美国发生工伤事故时媒体大多封锁消息,公众也就难以了解公交工人的实际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当纽约公交工人与捷运局就提高工资待遇进行谈判失败之后发动罢工,向政府表示不满和抗议,引起公众对其工作和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同情就不足为奇了。

(C)从纽约公交大罢工看当今美国工人运动的特点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受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些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使左翼政党的理论和政策占主导地位。这些共识包括:(1)由于大萧条的影响,一代经济学家失去了对市场“自发能力”的信念,认为国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2)国家的作用除了 纠正市场失灵之外,还应致力于实现“社会正义”、“社会平等”,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3)承认劳工组织的作用。在这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比较活跃,罢工次数较多、规模较大、成果较多。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右翼政党的理论和政策在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加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形成“强资本弱劳工”的政治格局,西方国家的工人运动陷人低潮。新自由主义的劳工政策强调劳动力市场灵活化、劳工活动非工会化,极力削弱工会权力、降低劳工成本。集体谈判和罢工是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重要手段,更是遭到资方和政府的抵制。据统计,美国的集体谈判覆盖面1980年为26%,到1994年下降为18%,许多工人失去了集体谈判权而享受不到集体谈判的成果。1980年,美国发生了187次罢工,到1995年下降到31次,不仅罢工的规模减小,而且往往遭到资方和政府的压制。例如,1981年,美国1万多名机场塔台指挥人员举行全行业罢工,全部遭到政府的解雇。美国的工会组织率,战后最高时达到34%,现在已下降到大约14%。一些工会人士感到“工会一百多年取得的权利有丧失的危险”。

在资强劳弱、资攻劳守的形势下,纽约公交工会组织的这次大罢工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美国工人运动相比,必然带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纽约公交工会的斗争手段是以对话谈判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罢工示威。纽约公交工会同捷运局不持“对抗关系”,而是尽量建立“社会伙伴关系”,靠签订有效的“社会契约”来解决工人的工资待遇问题。他们只是在对话谈判破裂的情况下,才被迫采取了罢工手段。即使在罢工过程中及罢工结束以后,也与捷运局进行对话谈判,坚持以对话谈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第二,这次罢工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纽约公交工人的利益,同时也兼顾了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次罢工只持续了三天,其中不乏对公众利益的考虑。在罢工结束后,工人代表詹姆斯·罗德里格斯还发表声明,向公众道歉。他说:“关于罢工的事情我表示歉意,但是最后我们得到了想要的。”罢工开始时,公交工会受到多方面的指责,《纽约时报》的社论 称这场罢工原本就不应该发生,是“无意义的罢工”。但当工会结束罢工时,民众对罢工的同情增加了。纽约电视一台对罢工态度进行的独家民调显示,415的纽约人认为工会和捷运局双方都有责任,27%的人认为捷运局方面须负全责,只有25%的人认为工会方面应负全责。从总体上看,罢工虽然给纽约市民的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但仍然得到了纽约半数以上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这次罢工在对工会非常不利的形势下,仍然取得了局部的、有限的成果。早在1966年纽约发生公交工人罢工之后不久,纽约州就制定了《泰勒法》(全名是《公共雇员公平雇用法》),明文规定公共事业的员工罢工属于非法行为,罢工工人和工会要受到严厉处罚。这次公交罢工发生后,纽约市立即对罢工工人和工会进行制裁——工人罢工一天,扣发两天工资;工会则每天处以100万美元的罚金;工会领导人在宣布罢工结束后仍面临入狱的威胁。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公交工会仍然坚持罢工,工会内部以及工会与工人之间团结统一,共同维护公交全行业工人的利益,最后迫使捷运局做出一定让步,答应工会代表全行业工人提出的加薪10%、保留原有养老金系统等主要部分的要求。这次罢工与2005年10月4日开始的法国大罢工、2006年1月8日开始的伦敦地铁罢工相比,具有更大的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来看,劳资关系在经历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国范围内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国范围内的“资本与劳工相对平衡”格局之后,正在演变为一个全球性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这一格局预计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最终才能转变为全球性的“资本与劳工相对平衡”的新格局。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工人阶级只有提高组织化程度,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实行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方式,才能逐步改善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地位。纽约公交工人大罢工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每个国家都有类似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共产党建立于1919年,是一个具有90年光荣斗争传统的老党。如今在全美国只有3000名党员。美共仍是个极其活跃的政治组织,特别是在工人和大学生中间。

美国共产党在二战前曾利用国内外反法西斯的大好时机,建立广泛的人民阵线,把国内的反战和平运动推向高潮,党员人数曾一度达到10万之众,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左翼力量,在国内的政治 生活中发挥重大的影响。二战后,由于国内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加之党本身“左”倾错误的影响,使党的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苏东剧变更使美国共产党跌入了低谷,但以党的主席格斯·霍尔为首的美共中央坚持不改党名,不变党性,从组织和思想上保全了党。目前美国共产党已处于从低谷中复苏、并在积极独立探索美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阶段。在2000年4月的中央全会上,美共完成了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工作,年富力强的萨姆·韦伯接任党的主席。新的领导集体上任后,根据世纪之交的新情况,对党的一些理论和策略进行了新的调整,这些调整集中体现在对党章的修改上。

美共全国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一幢八层大楼里,在这里工作的专职人员不是老人就是大学生、甚至高中生。2000年以后一直担任美共主席的塞缪尔?韦伯说:“我们有不同的文化,我们不再用总书记这个词,而是用主席,美国人更容易理解。”65岁的美共副主席贾维斯?泰纳说:“很多人都说一个社会主义的美国可能会很美好,却不可能实现。我们应该让他们相信,这不是空想,而是一场每天都要坚持的斗争,它所遵循的原则非常简单:重人轻利。”

美共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共产党不同,它仍坚持正统路线,坚守似乎永恒不变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美共的目标很实际:就是要给共和党内“彻头彻尾的资本家”设置障碍。泰纳羡慕地说:“当我看到中国发生的一切,我想社会主义在这里完全有机会执政。”

美国共产党有着忠诚的共产主义信仰,并一直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拼搏,在一个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内,他们的处境必定十分艰难,但他们能够坚持斗争,实属不易。

但是我们并没有常常听到美共领导了几场大罢工或者武装起义的,这又是怎么回事?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必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斗争对象,是要打倒资本家,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种斗争必须坚持,但不能时时发动一场场工人运动。现代美国的阶级矛盾并不是十分尖锐,盲目地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势必会削弱工人阶级的力量,并且可能对共产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要伺机而动,在资产阶级忙得不可开交时,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

共产党人同一般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共产党人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所以,每一个共产党人首先要将自己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要明白在一个资本主义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内进行无产阶级斗争是怎样的艰苦。其次,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担负起导师的义务,不断向工人阶级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再次,共产党人要比工人阶级更先进,看的更加长远,在目前的状况下,美国工人阶级是衣食无忧的,但是这赖于资产阶级政府的救济,如果想永远地改变经济状况,那就必须改变政治地位,夺取政权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经济问题。

在不被资产阶级同化和收买的前提下,进行合法的议会斗争也是可行的,毕竟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对于无产阶级和国家都是最理想的结局。但是对于美共这个只有3000多党员的小党似乎要经历更长的道路。况且,妄想资产阶级会将政权拱手相让并且毫无怨言,那是修正主义者才有的思想,唯有暴力的革命才能彻底地将资产阶级打倒,并建立社会主义。

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在美国有可能爆发吗?

1.经济危机

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本身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时代所特有的现象。这一罪恶深重的制度从它出生之时就昭示着它的灭亡。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不仅给美国,甚至整个世界都带来深重灾难。不毁灭资本主义制度,就永远不会为经济危机在人类历史上尽快划下句号。

经济危机期间,各种矛盾突出,正是进行革命的最佳时机。资产阶级政府无力再承担人民的救济费用时,正是群情激昂,革命情绪高涨之时,也正是革命最一触即发之时。

2.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诞生了社会主义苏俄,第二次世界大战诞生了社会主义中国、朝鲜及东欧各国,那么,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诞生一个社会主义美国呢?

世界大战是异常惨烈的,并且会激化国内的一切矛盾,并且给予共产党有利的时机,在资产阶级忙于外战时,在国内掀起革命的浪潮。

在21世纪内,新的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呢?虽然说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原因,但偶然因素仍不可忽视。或许新的世界大战就发生在三八线朝韩对垒的两军中。一个不小心擦枪走火就很可能酿成一场大战。

至于深刻的原因,也不是没有。第三世界的日益贫困很可能要比核战争还要有威力!而导致他们贫困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些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上,美国就像一个大资本家,剥削着第三世界这些无产阶级,可能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无产阶级们将发动一场革命,将美国这个资本家打倒,并将其改造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武装力量

假如革命有爆发的可能,那么美国应该是最容易爆发武装革命的。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其独立战争时,美国的普通民众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遗留下一个传统,那就是枪支私有。如果说资产阶级生产出自己的掘墓人,这一点不假。美国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时依靠广大民众,当他们丧失政权时,靠的还是广大民众。

我想,每一个反动的资产阶级政客都还记得莱克星敦的枪声。尽管资产阶级拥有军队,每一个美国人民都是战士,每一个工人都是红军!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间,无产阶级必将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懈奋斗!

所以,只要时机成熟,无产阶级革命完全有可能在美国爆发,而且必将发生在本世纪!而且,本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必定会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垮台!而这一切,都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努力奋斗!

在我所述之外,还有人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斗争归结为另一种形态的阶级斗争,此不赘述。

我们需相信,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美国内,必定会出现无产阶级斗争的曙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应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应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测量旗杆的高度

研究课题名称: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所教年级:九年级 研究学科:数学

所在学校:大同县杜庄中学 指导老师:王春梅

课题成员:马英

黎明

张家辉

李瑶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我们知道可以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在我们学了三角函数后,当然也要学以致用。所以这次我们是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测量以学校操场为水平面的其他物体的高度。

2、课题的意义:

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内容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应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一类观测实际问题,对学校的旗杆、建筑物的高度进行测量,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思想,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3、课题介绍

活动的内容有三条,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综合运用之间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活动设计方案

2、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3、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要求

1、经历活动设计方案

2、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3、回顾、整理已学过的测高的方法以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5、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6、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能够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解决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并能在活动中积极想办法。

2、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九年级学生,探究欲较强。

2、数学基础一般,中层学生比较多。

3、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

4、对参加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测量倾斜角。

2、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3、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

2、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五、研究方法

行动探究、收集信息、撰写报告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活动结束后,应要求学生整理活动过程,并撰写活动报告,活动报告可因组而异。

七、资源准备

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教师提供自制的测倾斜角仪器、皮尺、标杆等测量工具。

八、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起止时间:1课时。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学生活动:

1、小组提出测量的对象和方案;

2、实地测量物体的高度

3、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4、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

成立课题组。学生活动:

1、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2、进行小组分工可以为收集资料小队、计算小队、校队等。教师活动: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定合作学习规则提供给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的分工。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学生活动:分析活动结果,撰写活动报告。教师活动:

1、设计“研究方案”模板,为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设计“调查记录表” 为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3、设计成果展示模板,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起止时间:1课时。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学生活动:

一、每组提出测量的对象及方案。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初步确定测量对象和方案,并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帮助完善。

二、户外活动——测量物体的高度。

1、学生按小组自觉测量,获得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初步的计算过程,可以用计算器辅助。

2、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活动过程中测角和距离的方法,并特别注重测量的精确度,在活动中,还应注意相互协作、合理安排,让活动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三、汇报总结。

1、填写活动报告表。

2、反思实验过程,在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活动感受。

3、根据实验活动表,汇报各组实验活动的结果。教师活动:

一、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帮助完善。提示要注意的实验细节:(1)注意实验时的安全。(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产生测量误差,因此,多测两组数据,并取它们的平均值较妥。(3)正确地使用测倾器,特别要注意测量过程中正确、规范的读数。(4)积极参与测量活动。并能对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想方设法,团结协作,共同解决。

二、指导个别活动能力差的小组。起止时间:1课时。

九、评析与体会

一、分析活动结果,深入思考活动结果。

二、收获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在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联系实际,学会反思,总结教训。以上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吸取经验

四、事先两组一定要约定对象的顶端观测点;

最好在有太阳的时候,选择的物体的投影要比较“平直”,人站在物体影子上的某点去测仰角,比较容易做到“三点共线”;

选择无风的天气做实验或制作倾斜仪时,加大悬垂物的重量,尽量减少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高大的楼房,测倾仪的高度可忽略,但在测学校旗杆的高度时,忽略测倾仪的高度则不妥。

十、总结与反思

本次活动遵循了三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充分设想学生在探究测量原理和实际测量时可能出现和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予以详细的解答。在探究测量方法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通过合作探究,感悟知识,得出结论,分层次设置问题,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机会。

第三篇:高中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辅导资料----案例选

一 基本格式部分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二 开题报告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出行风俗的变迁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节日风俗的变迁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礼仪风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消费风俗的变迁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2 变迁的表现:

(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三 结题报告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 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

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 课题探究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2)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

(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四 研究报告案例

请给中小企业大幅减税

我国有42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9%的,这一庞大的群体不仅为国民经济贡献了60%的工业产值、50%的利税、68%的出口总额,以及75%的就业岗位,而且是市场经济中激发创新、推动竞争、维护稳定的源泉所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但影响国民经济的盛衰,而且牵涉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年多以来,信贷环境趋于紧缩、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和汇率快速上升;反映小企业的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7月份预览值出炉:48.9,创28个月新低。新订单大幅下滑,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着随时可能倒闭的风险。目前长三角、珠三角正在经历一波中小企业危机,中小企业要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初,生存难度更为巨大。4 月底财经评论员朱大鸣的文章《民营企业倒闭潮正在大肆蔓延》文章称,很多企业再次面临“不生产是死,生产了死得更快”。如果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没有大幅度的改善,即使被官方否认的中小企业倒闭潮的现象上半年没有出现,下半年也会出现。因此,未雨绸缪,政府实施给中小企业大幅减税的综合措施显得非常迫切。

一 加快金融体制的结构优化与改革,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改善自身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充分利用现有金融工具,更好地使用现有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提高信用程度与经营素质,要杜绝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加强与银行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使银行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探索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途径,开辟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政府可考虑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政府拿出一笔资金或承诺多少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对投资中小企业的各类资本的损失进行补偿。

第一,建立补偿条件,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补偿或股权收购。

第二,设置相应的入围标准,明确只有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信誉比较好的中小企业可以享受风险补偿性的融资。

第三,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进行捆绑式融资,形成相应的投融资规模。

第四,由政府指定融资服务机构与投资者一起进行监督,避免把宝贵而有限的资金投给像炒楼炒股或者放高利贷等玩高风险动作的脱离实体的中小企业,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第五,组织各类金融机构和各类资本共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结构性融资产品。

政府建立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各类资本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忧虑,解决金融资本的效益和风险问题以及不良金融债权资产的处置问题;解决民间资本的回报和退出通道问题,保证民间投资中小企业不至于血本无归。

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信贷机构,以给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融资途径。这样可以大幅度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破除国有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垄断,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而不是长年只能看国有银行大佬和地下钱庄的脸色,被迫成为国内外的高利贷者的口中肥肉。建立规范化的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存量资本的使用效率,解除货币政策继续大幅紧缩的后顾之忧,而且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链危机,使整个经济活血化瘀,充满生机。为拯救中小企业,中国金融体制的结构优化与改革,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二

长远来看要改善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渠道,拓宽利润空间 我们建议放开除军工之外的所有行业,让市场进入到完全自由竞争的状态中。从制度层面来看,目前比较务实的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这个旨在破除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的条例,被人们称为“新36条”。给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以更多的投资和经营渠道。而不是只能专注于出口导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况且这些领域的利润之单薄,在高通胀年代,最终让这些领域只能是毫无生存空间。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新36条”颁布以后落实情况似乎并不乐观,目前只有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制定了《新36条实施细则》。从行业来看铁路、能源、金融、市政公共事业等重要领域进展甚微。一年来各媒体上不断传来民营加油站在夹缝中艰难挣扎,民营航空企业举步维艰等消息。当下民营中小企业正面临着三荒两高的生存困境,人荒、钱荒、电荒与高成本、高税负。面对垄断这扇难以穿越的玻璃门,中国民营企业的突破之路又在哪里呢?总体来讲落实的是不好的。目前来看,进入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相对来讲比较少,但是很多民营企业都希望进入垄断行业。央视最近对落实36条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大概有30%多的企业认为如果条件合适,它们是愿意进入垄断行业的。但是现在目前垄断行业的实际情况,就是有时候还是在加剧,它不仅没有开放,还有时候在加剧。凡属垄断的行业,应该来讲的话,效率都是相对来讲比较低的。所以如果适度的开放垄断行业,就必然会产生比较大的利润空间,所以开放一下垄断行业,民营企业进去以后就可以更大的投资回报。当然了进入垄断行业,我们认为是应该适度垄断,有条件的才能进来。引入竞争机制,感到压力以后它就会进步。

当务之急是给中小企业减税

中小企业负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负重,17%的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25%的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一样都不少,而大企业往往能享受优惠,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税负过高;二是高房价高房租,不少中小企业厂房是租借的,房租的大幅飞涨,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生存压力;三是高劳动力成本,这个趋势以后会越来越明显;四是收费多,现在小企业的经营负担不断加重,要采取切实措施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除此之外,城建税(营业税的7%)、价格调节基金等多种费用,加上环卫评估费、消防许可费,员工健康证费用等各种收费和罚没,中小企业的真实税负怕是个十分庞大的数据。而短期来看,当务之急是给中小企业减税,而且是能够迅速实施,并且效力明显的应对之策。

财政部7月19日发布的税收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中国的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纷纷以20%或者30%以上的速度高增长。税收总规模半年就突破了5万亿元,维持着29.6%的飙升,看来全年10万亿税收成定局。

税收的过快增长,固然有利于政府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但是由此带来的民间过于失血,则必然导致经济活力不足,政府投资主导的模式不可能持久。当此之际,税收的过快增长为中小企业减税创造了空间,完全没有必要担忧因为这一块税收 的减少,而造成财政收入的急跌。财政收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惯性思维,只会贻害无穷。

过去这些年,中央在对中小企业减税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不过能大幅度享受的中小企业还是少数,而且限制条件较为苛刻。2009年,“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出台,要求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目前,全国大概有1000万家小型微利企业,2010年减免的税收总额也不过300亿元。而当年全国税收总额为7.3万亿元,减免额仅占总税收的0.4%。更何况能严格按照标准划入小型微利企业的并不一定是全部的1000万家,因此事实上的减税额要比300亿元小得多。

中国中小企业一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通过减税给中小企业卸掉部分负担,降低财务成本,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眼下的资金链断裂危机。

更为关键是使中小企业净利润增加,让这些留存利润更多的用于企业运营,或者为员工加薪,这亦是保证中国经济在民间良性发展、活跃资金流通的好办法,而不是大量的资金沉淀于容易导致寻租的政府部门和“国”字头企业。

如果在中小企业最困难时刻,大幅度减税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经营信心,起到“雪中送炭”之效,更能有力促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只有中小企业真正“长大了”,中国经济才能有最稳固的基础。

改革汇率,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让中小企业插上搏击国际市场风浪的翅膀 正确的汇率最终来自于市场调节,要想提高效率,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出口依赖转靠内需促进,唯一的出路是取消外汇管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破除固定汇率制度,建立人民币对外币的现货和期货市场,让各种外币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让进口企业的创汇与出口企业的购汇自由选择平等竞争,市场自会找到一条正确的汇率之途。我们认为,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的时机已经成熟。“十二五”期间,应逐步放开资本帐户、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加快推进汇率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而积极促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这同样可以为今后十年,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基础,以逐步解除中国陷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困境。

只要中国政府放弃固定的汇率政策,或者说央行不要用高于市场价格的汇率扰乱市场,中国的百姓获到了美元自会以合适的价格卖给了正在准备进口的企业,进口企业自然乐意用比现行汇率更低的价格(即等值的人民币兑换更多的美元)来换取自己需要的外汇,然后再用换得的外汇购进中国市场急需的商品,广大做进出口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外汇期货市场套保而规避风险,锁定利润;此外,中小企业不受限制购进美元后可以直接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投资实业或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投资经营渠道和利润空间将进一步极大地拓宽。藏汇于民,外汇就完全可以用来促进内需和保障民生,也绝不会带来新的通货膨胀。

只有当有效的汇率市场建立之后,广大中小企业都会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该出口的就出口,该进口的就进口,中国的有限的资源秉赋就不会被低价贱卖,就能得到了合理高效的使用与分配,中国的产业结构才可能得到实质性调整。

五 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综合治理通货膨胀,给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一个复杂的通货膨胀问题,如果依据教科书的简单推理减少推升物价的货币基数就可以解决,岂不是小学生也可以当央行行长!问题一定绝非那么简单!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我们过去几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滥发货币,收紧货币固然重要,但不能一味的抡起货币 10

政策的大棒,连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而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综合治理通货膨胀,给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如果政府机构人员能够大幅度地减肥瘦身,如果公吃公车公游“三公”寿终正寝,如果滋生腐败且投资庞大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能够杜绝,如果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调整不因既得利益集团阻扰而顺利实施;如果监管机构能够成功拦截转移到海外的巨额灰色资金,如果中小企业和老百姓不用借高利贷就能够低成本融资,如果国内的原油价格可以大幅度下跌,如果高速公路的收费可以大部分取消,如果国内税率大幅度下调,如果采取税收杠杆让持有环节及时抛出物业,降低房地产价格,那么物价会不会下跌?

如果让人民币加速国际化,快速成为国际可兑换货币,大量人民币流向其它国家被存储,同时辅以大幅度升值,一是加强这种正效应,二是大幅度降低输入性通货膨胀,物价是否会下跌?人民币国际化不一定非要步履蹒跚走十几年!上述方法才是解决通胀的核心法则。否则每隔一个时期,通货膨胀就会不请自到,所有这一切的核心又落实到一个问题的解决上,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政治决策机制,一顺百顺,我们期盼深层次的政治体制出现改革!如何让决策体制高效化,这里面有一个大道至简的方法,我们一直认为装修是一件缓慢,繁琐的工作流程,从设计,到购买材料,到装修结束,一个装修工程几个月一定是要的,但你看看街道两旁的商铺,你会发现几乎是5-7天就全部装修完毕,为什么流程变得如此之快?业主租金的压力,会转化为装修者的压力!那么我们政府的官员制定政策,有类似的压力吗?所以会看到一项政策的出台,签字,审批,讨论,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感到太多的行业出现的现象至今都没有行业标准,就拿新兴产业十年规划,本来是09年就要制定好,从10年开始的,结果现在2011年都快要结束了,依然是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改革,刻不容缓!

目前和可预期的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大的实业环境改善,中小企业倒闭潮就会不断出现,中国的国进民退大潮只会愈发严重,民间资金只能以热钱形式游离于资产市场,这对亿万百姓和国家来说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在世界经济因欧美债务危机可能出现大衰退的背景下,政府实施给中小企业大幅减税让利为主的综合措施,这是拯救中华民族——我们自己。只有广大中小企业获得了生机与活力,就业、富民与启动内需的美好蓝图才会实现,中国经济才可能从此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第四篇: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高一(14)班

组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江苏省宜兴中学 班级:高一(14)班

小组成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出行风俗的变迁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节日风俗的变迁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礼仪风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消费风俗的变迁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2 变迁的表现:

(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 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 课题探究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2)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

(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参考材料:

1.百年中国社会风俗变迁http:// 3.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http://wenku.baidu.com/view/c7be2e4a2e3f5727a5e9628b.html

指导老师:何平

2013.1.14 8

第五篇: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者:太原五十九中 范慧卿 郝莉蓉 师敏 王雅琪 王宏 刘苗苗

摘要: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研究目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二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中国近百年来社会风俗变迁

2.研究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3.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及分析

1.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

①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

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②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①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② 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2.饮食风俗的变迁

(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①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②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③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四 研究结论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五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下载暑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美利坚阶级斗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暑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美利坚阶级斗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英文音乐的研究报告》组 长:组员:英文音乐的研究课题报告一、英文音乐种......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全文5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 (6000字)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班级: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

    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篇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葡萄酒的制作研究报告 课题指导老师:王正午 课题负责人:赵萌萌 课题组成员:吴楠、安炫柱、宁宁、刘震、张家铭、李嵩、吕丝语、马碧拥 研究主导课程:......

    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一数学研究性学习选题范围 问题1函数y=aX+b/x的性质研究 问题2整理求定义域的规则及类型(特别是复合函数的类型)。 问题3 回顾解指数、对数方程(不等式)的化归实质(利用外层函......

    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供参考) 语文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1、初高中语文学习内容衔接及教学方法的适应和学习方法的摸索 2、现代人如何理解隐士文化3、语文与生活 4、传统节日和文......

    研究性学习课题

    语文: 1. 剖析赵本山小品的艺术风格 2. 校园设计之我见 3. 关注青少年上网聊天 4. 大连建筑风格 5. 诗词雅韵 6.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7. 大话《三国》 8. 撩开图书馆神秘面纱 9......

    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一、语文(文学)方面 1、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2、略论网络文学的优劣 3、新会市民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分析 4、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5、辅导书畅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