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钱学森》影评(2000字)
电影《钱学森》影评
不久前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我深深的被感动了。这部电影讲述了钱学森放弃优越生活毅然决定回国,而归国受阻,在新中国领导人营救下,他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投身“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电影讲述的故事要追溯到1947年。蒋英接受钱学森的求婚,随其赴美。钱学森被聘任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蒋英享受着至高的尊严和生活待遇。不过,钱学森却时刻牵挂着祖国。随着中国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退守台湾,还不断派人来寻,期望钱学森为其效力,钱学森都断然拒绝。此时,美国国内政局突变,钱学森成为了美国政府针对共产党的假想敌,钱学森夫妇丧失了基本的人权。离开美国的时候到了,却几经周折而不得,因为所有人深知钱学森如若回国,将会对美国世界大国的战略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此外,美国国防部向钱学森伸出橄榄枝,钱学森拒绝了这次能在美国拥有人权的最后机会。外部压力越来越大,钱学森夫妇意识到在美国已是危险至极,他们火速向祖国求助。毛泽东和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交换钱学森。钱学森终于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踏上了归国之旅。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之后,决定勒紧全国的裤腰带,全力支持钱学森进行火箭研究。然而,苏联频设障碍,钱学森凭借异禀天赋,带领来自祖国各地的最尖端人才逆流而进,从仿制入手,终于奠定了中国火箭基础。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
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于罗布泊靶场试射成功,全中国为此振奋!全世界至此不得不躬身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2005年10月,神州5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此步入辉煌。
这部电影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他为报效祖国而历尽波折的情节,早已被浓缩成了一段历史传奇,津津乐道于“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当时美国海军部次长金贝尔语)。不过,人们往往忽略了金贝尔的最后一段话…“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不是美国人憎恨钱学森,而是他们舍不得这样一个稀有的顶级人才离开美国。28岁时的钱学森就已经取得了美国的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三十多岁就可以参与机密级项目的研究,并成为了当时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五年的软禁也好,百般的阻挠也罢,都不曾动摇钱学森的归国之心。也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才使他毅然放弃了在美的学界盛誉和优厚的物质条件,回到了穷困潦倒、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这份爱国情怀也就显得特别难得和令人感动。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很快拥有了“两弹一星”,成为了航天大国,改变了全球战略格局,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只重要力量。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只有把他自己的命运与
祖国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同时,这也是一部创新史。钱学森说过:“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钱学森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旗帜。钱学森的归国之日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之时。他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施方案。他主持制定的《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科学规划了我过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发展。他向中央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和卫星发展的“三部曲”,描绘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学森亲自撰写了中国航天的第一本教科书《导弹概论》并授课,而且阐明他的观点:如果没有自己的科研队伍,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只能搞生产,那就只能仿制。他把科学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综合集成创新。“两弹一星”的成功和50多年来的航天型号管理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他的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齐家方面钱学森更是我们得榜样,在爱情面前,他不善言语,但却早将她的眉目刻在心上。加之两家父母撮合,他父亲又极为上心,每逢周末就代他送水果,她看在眼 里,心里也起了波澜。转眼探亲时限已到,他自然要回返美国。一句“你跟我去美国吧”,唐突的将心思挑明。姑娘虽知他情意,却也觉得 毫无准备太过意外,以继续通信为由婉拒。谁知他却认定了她,只重复着:“不行,现在就走。他和蒋英相伴六十二年,经历过太多风雨。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充满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伟人的精神是无限的。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钱学森精神”是我终生所受用不尽的财富。
第二篇:钱学森影评
我看《钱学森》
“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这是钱学森回国前对杜布里奇校长的回答。“你回去能做什么呢?”杜布里奇校长的疑问不无道理,当时我们中国毫无导弹和航天基础,钱学森回国发展必定苦难重重。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但是在一颗强大的心灵面前这些都不能阻挡他回国的信念,他有着足够强大的爱国的心。因此当面对“一个科学家回到农耕社会能做什么”的疑问时他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那么坚决,也充满了自豪感。
《钱学森》就是这样一部近乎平铺直叙的电影却让我一次次的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些情节的设计更是让我感到了无比的民族自豪感。
当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在即将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每每看到这些镜头我变会心潮澎湃,心底充满着民族自豪感。
当钱学森望着携带者核弹头的导弹冉冉升起时,他在感叹种植的苹果已经成熟了的时候,我想他是幸福的。等到这一刻以前所付出的心酸所面临的困难都是只得的。这也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画面,当时东方二号发射失败,所有人都无比沮丧时,钱学森作为研发的核心人物是这样说的。他说:“不就是掉下一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再让他飞上去。”这是一个领袖的气质,这是一种自信。因为他从没想过要失败。
99分钟的影片很难描绘出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影片大量篇幅的描述钱学森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作为一个爱国者的伟大,然而这并不是影片的全部。在我看来影片的结尾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会触动人心灵的。结局用了真是录像,年迈的钱老半躺在病床上说:“人不但有科学技术,还要有文化艺术、音乐。”这让我想到片中的一幕:钱学森对和他一起散步的妻子说:“如果你不是我的妻子,你会是一个优秀的歌剧演员。。。”这时的他身份不再是以为科学家不再是两弹元勋,而是一位丈夫,一个让他的妻子托付了终生的人。“人不但有科学技术,还要有文化艺术、音乐。”钱老讲出这句话时心里一定充满了对妻子的感谢对妻子的爱。而影片的最后一分钟,过世的钱老躺在花的中央,妻子被人搀着颤颤巍巍地来到了现场,在钱老额头深情的一吻,我想看到这一幕的观众都会落泪吧。
一部好的电影应该能激发人的斗志,让人从思考中获得收获。我想这部影片做到了。
第三篇:钱学森 影评
钱学森的音乐情缘
2011年似乎注定是一个少不了纪念的年份: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还有我们都不会忘记的,钱学森,钱老诞辰100周年。似乎大家印象里的钱学森一直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和科学家。在他归国后的数十年中,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事实上,钱学森不仅是科学家,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也都颇有造诣,尤其喜欢弹钢琴。钱学森家的客厅约有20平方米,一架钢琴占去1/4的面积。听音乐是钱学森主要的休闲方式。他认为,音乐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他是这样描述自己所钟爱的音乐的:“音乐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是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钱老较浪漫和诗情画意的一面。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篇来自钱老挚友的后人——我国资深外交官厉声教的追忆散文。
清明将近,春寒依旧,钱老仙逝,追思万千„„
一代科学伟人、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楷模的钱学森老先生辞世虽于今已逾一载,然清明时节,最易伤怀,钱家与厉家可谓世交,值此清明之际,特为此文,以略表我对前辈的哀思。自钱学森老先生2009年10月31日驾鹤西去后,悼念钱老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称钱老“多才多艺”之文所在多有,然谈之泛泛者多,辅以实例者鲜矣。在这里,我以一段不为众人所知的故事对其略作补充,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钱老在音乐方面的过人修养。
故事发生在1934年南京市颐和路20号,一幢二层的小洋房里。是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在赴北京(据考,钱学森此京城之行或是赴京考取赴美留学资格,或是已先在上海考取清华大学赴美留学生,后去北京办手续)的路上途经南京,曾暂住于此小洋房。据此间女主人讲,那时的“钱学森身着长衫,左臂还带着黑纱,因其母去世不久”。这位女主人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毕业于国立上海音专钢琴科,有着良好的音乐素养,弹奏钢琴是她每日必受的精神洗礼,这天也不例外,况且这时的她已身怀六甲,美妙的古典小品不仅可以怡情悦性,同时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无论是混元之初的胎儿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抑或是严谨审慎的科学家。熟悉的琴音将被淡淡的哀愁笼罩着的钱学森吸引了过来,他静静地走来,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生怕打扰了钢琴前专注于音乐的女主人,女主人也未察觉到钱学森已站在了她的身后,一曲弹完,钱学森才开口,说:“你弹的是Pour Elise吧,”之后他就绕
有兴致地与女主人聊起了音乐,从《致爱丽丝》乐句的处理、和声的色彩到他个人对不同严肃音乐的偏好和见解,再到西洋音乐家们的轶事掌故。钱学森谈性甚浓,看得出他对音乐有着纯粹的热爱。那位女主人越聊越觉得吃惊,钱学森在论及音乐时不经意间引出的许多音乐家的掌故连钢琴专业出身的她都还不知道,她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钱学森的谈话很有深度,很有见地,他对音乐也很有领悟力。
读者诸公或许会问,以上这些细节作者何以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
实际上,当年钱学森暂住的那幢小洋房即是我家南京故居,那位女主人即是先慈,而那尚在腹中即有幸与少年钱学森“妙音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胎儿便是本人。1934年农历12月,我出生于南京,此后不久,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临行前又特地到南京市颐和路20号这幢小洋房中来与故人辞别,据母亲说:“那时,他换成了一身西装,非常帅气。”
至此,看官们或会好奇,钱学森与这幢小洋房的主人有何渊源,两家的情谊从何而来?这就要从我们共同的故乡杭州说起,同时亦会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其中将涉及到鲁迅、蒋百里和徐志摩等一批浙杭名家。
钱学森之父钱家治与我大伯父厉家福乃同窗契友,两人后又共赴日本求学,这更增进了两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同乡学子间的感情。
钱均夫据称是钱缪的第三十二世孙,是杭州一位丝商的次子,早年同他后来的亲家公,即钱学森之妻蒋英的父亲、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以及我大伯父厉绥之均就读于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且均为莫逆之交。三人中,钱均夫与厉绥之又于1902年同赴日本公费留学,而蒋百里因得他人资助于1901年先赴日留学。
当时与钱均夫和厉绥之同船进京,一同考取赴日公费留学的还有来自南京矿路学堂的浙江同乡鲁迅,他们三人最初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1904年学毕日语后,我大伯父接受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但最终鲁迅就读的是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厉绥之就读的则是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其毕业后又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而钱均夫考取的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并于1908年毕业。这段时期,三人虽身在不同学府,但大家仍时常聚首,纵论天下,共抒救国宏图。
我堂兄厉声树之父,即厉绥之三弟亦曾与钱均夫交厚,而先父厉家祥,即厉绥之四弟则曾师从钱均夫。后来,钱均夫之子钱学森与蒋百里之女蒋英的结合,促成了钱家与蒋家的姻亲关系,而这又进一步联结了钱家与厉家、蒋家与厉家,可谓缘外有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学校被迫停课。钱均夫随即迁往上海,并于次年在上海创办“劝学堂”,培养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钱学森因此也就于1911年1
2月出生在上海。1913年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重新开课,钱均夫返杭继续担任该校校长。1914年,他到北平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时年三岁的钱学森也被带往了北平。1929年,钱学森从师大附中毕业,考取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据堂兄厉声树相告,钱均夫老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钱学森少年时若要看某部电影,先要和父亲提出,由钱老伯先到城站电影院去看一遍后再告诉他是否可去看。由此可以看出钱老伯在子女培养上的慎重和细心。钱均夫一贯主张要儿子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并在钱学森赴美留学前为他准备了不少此类典籍,同时提醒他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不忘阅读这些典籍。
2005年3月,钱老在北京301医院曾深情地谈到:“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
读罢至此,相信诸位对于发生在1934年南京市颐和路20号小洋房内的那一幕难以忘怀的情景,那些曾经名噪一时却又随着岁月渐渐远去的人,那些曾经彪炳于世却又被历史缓缓尘封的事,已经了然于胸,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钱学森早年在音乐艺术方面过人修养的获得与其自幼受到的家庭熏陶和身为教育家的父亲的悉心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而恰恰是这份修养对这位科学巨匠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让我们重温钱学森老先生的这段话,以缅怀故人,相信亦可启迪后世:“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这就是这篇散文的结尾了。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关于钱学森和他的音乐情缘。事实上,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正是一名艺术家。她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正是两人在音乐上共同的热爱和欣赏,促成了两人结为伉俪的佳话。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钱学森是因为夫人,他才爱上音乐的。其实不然,他一直是音乐发烧友:他会多种乐器,在交大念书时在交响乐队吹小号;在学校拿到第一笔奖学金,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跑去南京路买唱片;后来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正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声名大噪的时候,只要是他们的音乐会钱学森一定要去听,还用他的二手车拉好几个同学一道去听„„
同学们,今天的特别节目到这里,就临近尾声了。作为交大的学子,也许我们可以更走
近一点这位伟大的学者。我们听着他的故事,在以他命名的图书馆里学习,还可以自豪地称自己为他的师弟师妹。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对他的了解能更多一些,就像走近一位学长那样,亲切而又自然。
好了,听众朋友们,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节目吧,也让我们从匆忙中分出自己的一点点时间,怀念他,我们的骄傲——钱学森。
第四篇:钱学森电影影评
中国苹果,中国制造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在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种苹果。——题记 在滔滔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辉煌过,也曾满目疮痍。在1935年,钱学森忍痛离开豺狼当到的祖国,去美国学习先进知识,并在心里暗自对自己说,我会早日回来为您效劳的。这是他离开中国时对自己,对国家许下的承诺。
为了实现这个承诺,这个有着赤子之心中国人在美国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先进知识。并且成为了当时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在归国前一夜,钱学森去探访自己的最敬重的老师的时候,冯.卡门教授动容的说:“钱啊,我已经老得走不出家门了,我们不会在见面了。你现在不是我的学生,你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我以你为荣。”钱学森回答说:“您对我的鼓励胜过任何奖励。”钱老虚心求教,尊师敬长,不因名利而被迷惑双眼,这种大家精神令人深深折服。
当时钱学森已经在美国被软禁了长达五年之久,美国政府利用各种手段迫使钱学森留在美国。然而,不论美国政府苦言相劝或威逼利诱,钱学森想回到祖国的怀抱没有因此动摇。他和妻子默默的承受着各种无言的痛苦,最后通过秘密写信寄回中国,向中国政府求助的方式才得以回来。在他终于可以离开美国之前,他曾经的同事杜里布奇在知道无论用什么的方式也不会留住钱学森的时候,就冷嘲热讽:“中国没有航天科技,一个杰出的航空科技员回到农耕社会能做什么?”钱学森义正言辞的回答道:“在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种苹果。”
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并不是沉浸在各种荣誉之中,而是马不停蹄的开始发展国家的航天事业。当国家领导问他,我们中国人到底能不能制造出导弹来的时候,钱学森坚定的回答:“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矮半截,外国人可以我们也可以。”在钱学森的带领和培养下,第一批中国导弹专家诞生了。他们齐心协力,克服当时国内物质困难,设备条件差,没有苏联老大哥的支持等种种困难下,凭借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研制出属于我们国家的导弹。当东风二号成功发射时,钱老在心里默默的对杜里布奇先生说:“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结出来的苹果啊。”
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故事同样让我动容。在电影的最后,钱老真诚的对妻子说:“也许我该给你道个歉,如果你不是嫁给我,你会成为我们国家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你有着非凡的天赋,勤奋又聪明,你应该成为打架。可是,在你心里,一定会很遗憾吧”蒋英回答说:“我想说,这个国家可以没有蒋英那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一个妻子,愿意为丈夫为祖国奉献一切,不论经历多少苦难,走过多少荒芜,依然相敬如宾。钱学森虽然不能像模范丈夫那样,时刻陪伴着自己的妻子,但在他心里,对妻子的心疼和敬重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他肩负着太多的责任,一个父亲的顿顿教诲、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一个国家的航空科技和国防安全他都顶起来了,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模范丈夫啊。
谁说外国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圆,谁说中国制造就一定不如外国好,谁说中国苹果不起眼?钱学森用他自己的“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一样有资本能昂首挺胸于世界之林,一样可以制造出又大又圆的中国苹果!
第五篇:《钱学森》影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观《钱学森》有感
在我的记忆里,钱老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一位令万人敬仰的科学家,一个可以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的人物,而远远超过五个师。他是我们祖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历尽千辛学成回国,夜以继日终成祖国骄傲。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尽迫害开始,到新中国领导人营救他,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因为“两弹一星”事业的神秘性,钱学森的形象是高大的,宏伟的,近乎神的,而这部影片,却赋予了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影片《钱学森》一开始便是1980年中国成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时刻,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但只有钱老静静地坐着。默默地注视着大屏幕,看着火箭飞行的优雅姿态,因为他知道这一刻也该来了,这一刻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历经二十余年的心酸终于得到了回报!或许他在思考,我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过去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他的脑海„„
影片中的钱学森有两个色彩鲜明的对比:回国前,由于钱学森对美国高科技军事科研的贡献和学术地位,一家人生活得非常优越,设备一流的实验室、漂亮的别墅、汽车;家里的聚会的客人都是美国军、政、商及科技界人士,拥有陆军、海军安全许可;回国后的钱学森,除了一身朴素的军装,就是身着蓝色中山装,与普通工作人员毫无差别,他住的房子简单窄小,和美国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什么是爱国?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放弃步步高升的事业,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祖**亲的怀抱,从一穷二白开始,践行祖国强大的梦想,这才是拳拳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报效祖国的有力证明,他说,In my county,I can do everything。
虽然在美国他和蒋英享受着至高的尊严和生活待遇,但钱学森时刻牵挂着祖国。随着中国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退守台湾,期望钱学森为其效力,钱学森断然拒绝。但同时钱学森成为了美国政府认为的共产党,甚至将其驱逐出境。但后来意识到钱学森的离开将会对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战略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所以美国国防部向钱学森抛出橄榄枝,但钱学森拒绝了这次能在美国生活的最后机会。他们火速向祖国求救,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用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交换钱学森,钱学森终于携带妻子和一对儿女踏上了归国之旅。
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他回国不久,就向聂帅等领导同志提出我国自行研制导弹武器的建议。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持钱学森进行火箭研究,当时中国工业发展极其落后,苏联“老大哥”又撤走在中国的工程师及技术人员,然而,钱学森带领来自祖国各地的最尖端人才开始了工作。
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随后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
1966年10月,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于罗布泊靶场试射成功,全中国为此振奋!全世界至此不得不躬身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志在强国,才让他为人所不敢为,鼓舞起“外国人能做,中国人也行”的志气,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心在富民,才让他不断创新,用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指导了西部大开发的科学行进。作为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以宏大开阔的眼界,将创新思想融入到爱国情怀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当今的中国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摆脱了以前一穷二白的局面。2007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切令人骄傲的成就表明,我国正在迈着豪迈的步伐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然而,也就是在这30多年里,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大量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大举进入我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刻思索的问题。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以自己历经的道路,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影片《钱学森》对我们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们深深地被钱老的爱国情怀感动。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选择的难题。对于钱学森来说,祖国和人民永远是他选择的唯一标准。爱国情怀是支持他度过难关,取得辉煌的成就的源泉。
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伟人的精神是无限的。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
学家的人格本质。“钱学森精神”是我终生所受用不尽的财富。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将传承千古,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