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话要让群众听得懂
说话要让群众听得懂(人民论坛)
办过报的人都知道,面向市场的报纸,标题过长,文字不通俗易懂,就没有生存空间。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眼球是时停时动的,眼停一次的时间大约是1/3秒,认识的字数最多是5—7个,最少只有一个。如果标题空洞啰嗦,难免被弃之一旁。读者不买你的报,发行量就会掉,总编急得要跳脚。党的干部,也得像报纸总编关心发行量那样,在意自己说的话,群众是不是听得懂。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邓小平同志不爱做长篇大论,话语简短有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让人听了就忘不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有的干部在会上口若悬河,官话套话,滔滔不绝,台下的听众虽然也正襟危坐,却什么也记不住。有的人写文章,动辄数千言,但没有几句有新意的话。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有的干部和群众之间存在两个语言系统,官话、空话似乎成了干群之间的“绝缘体”。跟群众说不上话的干部,该有危机感,必须学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体现了诚意。影视剧中有这样的场景:婚礼上,亲朋满座,马上要进入交换戒指的环节了,新郎却叫错了新娘的名字,本来喜气盈盈的新娘脸色大变,气得扭头就跑——搞错说话的对象,后果多严重呀。再如,家里来了客人,总要按照对方的口味,炒两个菜吧。从冰箱里端出自家的残羹剩饭,客人会怎么想?对着群众说话,也得考虑人之常情。哪能不顾对象,弄些干巴巴冷冰冰、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敷衍了事呢?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事关干部的形象。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习近平同志诚恳道一声“让大家久等了”,一下子拉近了与在场中外记者的距离;考察武汉市民之家,一句“美女,你好”,令群众津津乐道,倍感亲切。只有说群众听得懂的话,才有魅力。而满口空话、套话的干部,是不会令人爱戴的。有群众说:“空话、套话还不如脏话,脏话好歹是明确真实的个人态度。”当然,脏话也是不应该说的,但群众的这个概括,说明对空话、套话的厌恶到了何种程度。党的干部,但凡顾及在群众中的形象,切不可做不动脑子、只动嘴皮子的念稿机器。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才能有效率。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沟通不畅,谈何执行力、竞争力?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企业。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也要看信息沟通的质量。要为群众排忧解难,首先就要通过有效的沟通,知道忧在哪里,难在何处;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群众的力量,干巴巴的语言也是不给力的。
要说群众听得懂的话,那就要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语言,学习表达。要了解群众欢迎什么,不欢迎什么,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然后,讲话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有人听,才会产生力量。
第二篇:群众路线心得体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群众路线心得体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俗话说,贴近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调查显示,有63.7%的群众希望干部“少打官腔,说话直奔主题”。只有说群众听得懂的话,才能使群众感到亲切,缩短与群众的距离,从而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有效地促进工作。
一、说“普通话”,要让群众听得懂
“说话”不仅是人们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手段,也是党员干部指导工作、引导群众、探讨问题的重要工作形式之一。“话风”不正源于“四风”,除去“四风”方正“话风”。因此,我们要脱下西装,戴起草帽,卷起裤子,脱掉袜子,走向田野,多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多说群众愿意听的话。比如,在开展各项惠民政策宣传过程中,要提高干部“翻译”政策的能力,对政策文件中的一些书面语、专业术语,群众不一定听得明白,我们要主动转化成群众语言,用适应群众味口的“土话”、“方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国家的政策宣讲到位,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力。
一、说“家常话”,要让群众听得清
家常话,就是最普通的群众话,源于群众的生活、实践、习惯,是群众创造的口头语,有着“乡土”气息。在说话方面,我们有少数干部片面认为只有说得长、说得多、说得深,显示自己有本事,尽打“机关腔”。这样的话,不但群众不喜欢,更谈不上对基层实践有所指导了。只有常说群众浅显易懂的“家常话”,带着“平民味”说话,才能让群众“听得进、看得懂”,更好地赢得群众支持。所以,我们要讲出“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在接“地气”过程中用群众语言“说话”,说出群众的心声和期盼,运用具体事例、翔实数据,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真情、真格、真行来打动群众。
三、说“真心话”,要让群众听得明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沈浩都是说实话的榜样,他们经常与群众聊家常,直接向群众说“掏心窝子”的话,从而与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情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毛泽东曾经说到:“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对群众“晒家底”,多讲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话,做到办事公开,把政策规定、处理过程、处理结果通过适当形式向广大群众公开,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敏感事务放在阳光下操作,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第三篇:一定要让群众看得起法官
“一定要让群众看得起法官”
“好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公信力,一定要让群众看得起法官„„”。10月31日下
午,某某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在全院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专项活动整改阶段动员会上掷地有声地说。
会上,院长强调指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满不满意、对法官看不看得起,往往就是看我们每一位法官个体的行为举止,看他们待人热情不热情、办事认真不认真、裁判公正不公正、司法廉洁不廉洁。他要求,全院干警一定要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好的作风,从小事、细节入手,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一要勤奋好学。以建设“学习型”法官为目标,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加强自我学习教育,努力掌握为群众服务的新本领,积极研究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二要遵章守纪。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令行禁止,重点解决随意迟到早退、工作不实、效率不高、热情不够等“冷”、“横”、“硬”、“推”、“托”问题;三要注重司法礼仪。讲文明,讲礼貌,以饱满的精神、整洁的仪表、文明的举止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做事、待人。四要规范司法行为。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切实抓好整改,养成认真负责、公正清廉之风,真正把执法办案作为第一要务,以高度的责任心,扎扎实实地审理和执行好每一起案件,认认真真履行好人民法官应尽的职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与会干警纷纷表示,一定以这次整改为契机,全面改进纪律作风,热情为人民群众服务,公正为人民群众司法,做一位有尊严的、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的法官。
第四篇: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再次解放思想要让人说话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再次解放思想
要让人说话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再次解放思想要让人说话
清明时节难免会让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光,于人于事也总会有些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了,经济发展了,社会也进步了,这大概集中体现在一部分人的钱包鼓了,一些地区的楼高了,但这仅仅是共同富裕的前奏,而且如今很多人已开始“笑”对“共同富裕”了。“稳定压倒一切”与“不争论”已经指导改革开放走了三十年,它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但现在恐怕要换个思维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核心要义,其合理性不容置疑。但现阶段,我们必须注意到另
一层意思——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经济改革已进行了三十年,在政治体制不动的情况下,这种改革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前提下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改革已进入关键的转型期,现在的决策将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大部制”改革是旨在力图改变现在“大政府,小社会”的状况,精简机构的核心目的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到“服务”大概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转型期,我们对此抱有信心。但只将政治体制改革局限于行政范畴,显然是不够的。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中就曾指出:改革的胆子要大些。这在当时是指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对于现阶段,大概该针对于政治体制层面。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想必谁都听过也用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阶段改革路线的制定上。现在,我们必须允许大家有意见,并更要鼓励大家把意见说出来,这又包括允许大家说不同的话,说非主流的话,甚至是反动的话。说错了可以再纠正,但前提是一定要让人说话。最近,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就在广东提倡大家解放思想,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以促进改革。毛泽东同志在早年也曾说过: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随着我国人民参政意识的逐渐增强,相信只要倡导大家多说话,说实话,我们新一轮的改革一定能够在全体公民的支持下顺利前进。
第五篇:权威解读政府信息公开,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
权威解读:政府信息公开,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 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 王悦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提出,要采取配套措施,加强相关制度和平台建设,使政府经济社会政策透明、权力运行透明,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能监督。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把人民群众的期待融入政府的决策和工作之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知情、参与和监督意识不断加强,对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升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把政策“交给”人民群众,不仅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对提高政府公信力也意义重大。
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已对今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在行政审批、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等九个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每个重点领域都明确了具体责任部门,有的还列出了“路线图”、“时间表”,充分体现出新一届中央政府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信心、决心和勇气。
在回应社会关切方面,新一届中央政府更加及时、有效,敢于对人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上半年,针对出台的一系列产业升级新政,国务院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即通过多种方式对政策内容进行科学解读;对于“钱荒”、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减税等市场热点问题,相关部门也及时表明立场、积极稳定市场预期;而在处理婴儿配方乳粉的反式脂肪酸争议等公众质疑时,有关部门迅速通过政府网站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传言;为使公众更深入的理解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等部委负责人还走进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接受在线访谈,解读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
可以看出,新一届中央政府正在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疾进快跑”,确实,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这种敢于将政府工作置于阳光之下,积极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的态度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体现。
当前,为进一步落实让人民群众监督的承诺,各级政府应加强平台和机制建设,完善保障措施,强化责任,抓好落实,把政务信息公开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问责,提高实效,不断增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等“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