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美术
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由于您繁忙工作的原因,老师没能够经常与您见面,因此以定期书信的方式来和您取得交流,希望能够共同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次主题:学习美术的益处、怎样评价孩子的作品、家长在儿童绘画中的作用。学习美术的益处:
如果你认为“我家的孩子没有艺术细胞,不是画画的料。”“我又不想让他将来当画家,用不着学美术。”那么你错了。美术教育家研究发现:儿童在10岁前都有潜在的绘画能力,像走路、说话一样同步发展。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没经过错误引导和干预的孩子所具备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随心所欲的表现力往往是我们成人所不及的。科学的认识和引导可以帮助其健康成长。学美术的好处不仅仅是提高绘画能力,它还可以:①发展儿童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知力。②培养丰富情感,画画有利于儿童感情宣泄,放松身心,同时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使人生充实完美。③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探索、尝试新的绘画内容和技法,表现个性,形成创新思维,从而受益一生。④发展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在构思、布局、设色、修整等过程中独立思考,形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⑤动手能力、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信心、恒心耐心等等。
怎样评价孩子的作品?
有没有这种情形:孩子满心欢喜的拿着自己的画给你看,你却说:“什么乱七八糟的,难看死了!”“一点也不像,怎么人比房子还高?”“你看人家谁谁画的多好„„”停!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儿童画,不能以“像不像”和造型“准不准”来衡量它的好坏。儿童绘画常受其直觉思维和自我中心的影响,往往主观、意象。多些鼓励、倾听,少些挑剔,让孩子们自己谈谈自己的画,不要泼冷水,也不要强制他们画。中小学美术课本主编、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认为,评价儿童美术画应看重以下几点:①孩子的画要和他年龄段的心理发展及绘画能力相符,不能拔苗助长。②画的内容、形式要能表现孩子的感受和天性,天真、童稚胜过模式、老成。③要有独创性。④画面饱满,用线用色大胆肯定,有美感。⑤敢于探索,不怕失败,有独到之处。
家长在儿童绘画中应发生的作用:
即便家长不给孩子报美术班,也应该做好以下几点:①在孩子看来画画就是玩,不要施加压力,背上负担。②满足和支持他们的绘画意愿,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纸、笔和环境,即便衣服手脸弄脏也不要斥责。③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学会倾听,看懂他们的画。④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活动,丰富生活内容,开拓孩子视野。看一些美术画册、展览,提高欣赏水平。⑤开办家庭美术展,用孩子的画作布置房间,让他体会成就感和乐趣。
温馨提示:有些孩子家离的近,放学自己回家,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我们建议家
长尽量过来接孩子。新乡市创意美术培训中心
第二篇:不要让孩子远离"书香"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应分别要有累计100、300、200万字不等的课外阅读量。
由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等机构推出的《2012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却显示,如今每天都会上网的学生高达82.9%,70.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两小时以内,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
显然,中小学生目前更倾向于快餐式、娱乐化阅读,阅读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寒假来临,家长们不妨引导孩子们利用这段宝贵的时光,静下心来品味经典作品,愉悦身心,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假期。
“涵涵,别玩了,去看书吧。”妈妈提醒着。
“好的,马上。”涵涵答应得挺痛快。20分钟之后,涵涵依然坐在电脑前没动窝儿,全神贯注地玩《大战植物僵尸》游戏。
张涵,读小学四年级。妈妈要求她在寒假期间,每天晚上用一个小时读课外书。几天下来,张涵基本上能保证阅读,但每晚都需要妈妈催促。有时候,她也和妈妈讨价还价:“我今天能不能看网络小说?”
在计算机、手机、iPad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迷恋电子游戏,也很容易接受网络和手机等阅读方式,对穿越、轻松搞怪、调侃等网络文学更是没有隔膜,一些学生开始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代替纸质阅读。
很多孩子成“网络控”
如今,在地铁、公交车上,时常看到身着校服的学生拿着手机津津有味地读电子书,或在线阅读。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小学生的重要阅读渠道。在4~6年级小学生网民中,有46.7%的人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但网络使用的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55.6%多数小学生网民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是玩电子游戏,小学生的手机阅读率为31.3%。
另外,一些网络小说、穿越小说在中小学生中也很有市场,不少学生借助iPad在线阅读。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获得阅读资料的渠道除“去书店购买图书”之外,有43.6%的学生“用电脑、手机、电子书等阅读工具”,29.4%的学生“网上购买图书”,28.4%的学生“在线阅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小学生比较喜欢跟风,有同学在网上看言情、穿越、虚幻、搞怪小说,自己也跟着学,于是乎很快在一个小圈子中就流行起来。北京海淀区某示范校初二学生叶聪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班上的女生都在网上看小说《甄嬛传》《步步惊心》《跨过千年来爱你》,课间的时候就凑在一起聊,如果我不看,和同学在一起就少了一个谈话的内容,显得很另类,慢慢地就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了。所以,尽管我以前基本上不看网络小说,但从上学期开始有所改变,不然,在同学中会落伍的。”除了读网络小说,一些孩子热衷于看微博、发微博、看QQ日志、看贴吧,以及手机新闻等等,这种“碎片化”的网络阅读的方式,在当下中小学生中也渐成趋势。一些老师向记者透露,有七八成中学生根本不读名著,在部分知名的示范中学也是如此。“现在的中学生普遍不愿读名著,网络文学、言情小说是他们的首选。”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研究报告》指出:近年,图书多了一个竞争者——网络。计算机的互动程序很容易吸引孩子,但孩子若是迷上打电脑游戏,而不懂得控制时间,那么网络带给儿童的就不仅是娱乐和便捷,而是无形的危害了。
经典作品是阅读首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读书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一本。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透露的数字也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普通的美国高中生,一学年要阅读15个剧本、36部长篇小说,还要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各种文学流派。中国孩子一学年读两部长篇小说的人不多,而且读的书普遍品质不高,青少年远离经典已成为普遍现象。”
缺失经典阅读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中小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写作文的时候每每题材贫乏、平铺直叙,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其次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面试时,“虐待动物”“文化软实力”“中国制造,外国企业盈利”“建立怎样的机制鼓励‘见义勇为’”等这些有深度、有文化内涵、需要独到见解的综合性问题,往往让他们不知所措。而这些,求助于临时的考前辅导是很难奏效的,它需要学生多年的阅读积累与思考的积淀。
有专家将阅读分为休闲娱乐性阅读、获取资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修养性阅读四个层次。前两类属于了解知识的功利性阅读,而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感悟体味人生,则有助于提高自我修养。相比之下,现在孩子普遍缺乏理解性阅读和修养性阅读,即阅读经典作品少,这往往导致思考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欠缺。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乐在学途以为,阅读的过程,是儿童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是他们的精神、情感、道德、态度、价值观等整体人格成长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爱”的过程——学会爱父母、爱长辈、爱同学、爱周围应该去爱的人。而经典作品恰恰经过了时间的淘洗,是穿越了历史风雨的,为很多人所公认的一种有思想含量、有美学价值的作品。它能给孩子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一个孩子的阅读有多宽广,他的思想就会有多宽广。经典作品对孩子心灵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的,一本好书提供的“营养”,是超越学业的,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刚刚开启人生旅途的孩子,阅读具有神奇而深远的意义。
单纯网络阅读有欠缺
不可否认,网络阅读方式在短时间内满足了孩子获取信息的需求,拓宽了视野,是对书本知识的良好补充。但是,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效果大不相同。大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阅读网页上的内容时,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滚动条向下移动,去捕捉那些有趣的、吸引眼球的部分,并且只了解大致的内容,根本不是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的。网络的性质是鼓励人们浏览,在信息间跳来跳去,或仅是阅读部分信息。这一阅读形式造成资料的“碎片化”现象,而在阅读之后,记忆却不深刻,影响孩子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阅读方式,很容易让人变得心浮气躁,等再看那些深刻一些或者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的内容时,在的心已经沉不下来了。
孩子们在电脑上阅读的多是肤浅的、娱乐化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快餐化“浅阅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阅读资料的“碎片化”,还在于网络的语言——网络在造就了鲜活的语言的同时,也造成了语言的随意、粗俗、不规范。一位资深的语文老师说:“如果中小学生长期依赖网络阅读,课外阅读量、尤其是经典阅读量势必减少,深度阅读严重不足,在审美阅读、情感阅读、拓展心智的阅读方面严重缺失,最终导致孩子们语言肤浅、文化品位降低,难以养成思考的习惯,不去关注现实,也不去关注自我的内心。”
不同的是,网络同步课堂相对而言就不错,还能提早孩子的学习成绩,好比乐在学途同步课堂,里面拥有孩子需要的大型题库,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不足。
更多教育资讯尽在乐在学途小学生手工制作大全是国内首家在线小学生学习网站
第三篇:要让孩子养成的几个好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的几个好习惯
一、教育孩子养成“好问”的好习惯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
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首先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谦虚是学习的前提,而向别人请教就更需谦虚。勤学好问还要有追根究底 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
二、培养孩子正确的读书写作习惯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是一回事,能否如愿又是另一回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一方面在于孩子自身的资质,另一方面就在于外部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只有拥有好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好的学习成绩。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便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自学,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为了方便孩子自学,给孩子配备一本适合的工具书(如字典)是必需的。并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有时比手把手的辅导还有用。
四、养成复习的还习惯
复习,是学习的关键,即使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犹如“雨过地皮湿”一样,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复习不仅是要看、记,最重要的是写。有些知识记不住,最好是写在本子上,来加深记忆。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孩子自制力不强,家长就必须要对孩子时时提醒、指正才行。
五、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会遗忘,这是一般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任何人都会这样的。
要想以我们正常记忆量多读书而少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 记录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我们经常说的“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做读书笔记。因此,培养孩子随时随地做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
六、教会孩子选择读书内容
当今社会,课堂上的一些知识逐渐不能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会给孩子选择一些课外书,来增长孩子的视野、见识。
给孩子选择意义不大的书籍,只能用来消遣娱乐,千万不要让这类书籍占据孩子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我们应该选择经典之作以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优秀儿童书,来丰富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孩子们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了好的习惯,注重“今天以前”的积累,“小流”才有可能汇成“江海”,儿子才有可能成龙,女儿才有可能成凤。
第四篇: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传统文化故事
这些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传统文化故事,您了解的有几个?如果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
母爱,伟大而平凡,如润物春雨,似拂面和风。它无私而博大,不求回报。
1、孔母授学
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一代圣人的身后,我们依然可以说,是因为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2、孟母三迁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为了让孟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选择良好的环境,孟母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
3、徐母大义
不允,大骂曹操奸恶;拿起砚台,砸向曹操,曹操激怒,欲杀徐母,被谋士程昱劝止,他们用计假冒徐母字迹,写信将孝子徐庶骗回。
徐母见儿子被骗,责骂儿子不聪,自尽而死。徐庶之母大义凛然,嫉恶如仇,千载之下,谁不为之动容!
4、陶母退鱼
一次在食用官府的腌鱼时,陶侃念起贫寒中的母亲,于是派人给母亲送去一罐腌制好的鱼。
不料陶母湛氏非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见状十分愧疚。就此一生严守母训,为官清正廉洁。后朝廷对他委以重任,並封他为长沙郡公。
5、欧母画荻
4岁的时候,其父欧阳观去世。家里非常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他到了入学年龄,母亲满足他读书写字的愿望。在冬天的夜里,将炉灰洒在雪地上,借着微亮的月光,用荻草杆当笔,在雪地上一笔一笔地教欧阳修写字、认字,并四处为他借书。
在母亲的教育帮助下,欧阳修得以博览群书,后来成为大学问家。
6、岳母刺字
南宋时候天下大乱,金兵在边境不断骚扰且准备向南攻打宋,察觉这一情况南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兵以抗击金的侵犯。
在河南老家的岳飞听到这个消息便在第一时间内收拾好东西准备参军。在临行前一晚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以期岳飞日后能够为国竭尽忠诚。
第五篇:不要让这些精神污染了孩子
不要让这些精神污染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早的场所,所以家庭中的环境和气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哪些是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呢?
1、政治态度过分消极
当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发牢骚、讲怪话、怨气连天,甚至谈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等社会阴暗面等时,这种情绪也会悄悄的影响孩子;有的父母甚至还把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顺口溜”说给孩子听;向孩子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人生观。长期耳濡目染,孩子就会缺少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志向,看问题偏激、情绪不稳定、自私自利、任性蛮横,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生活方式不积极
有的家庭有相当的优越条件,生活富裕,但他们缺少一种艰苦朴素、奋发进取的精神,只满足于小市民的安乐生活,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经常沉湎于吃喝玩乐中。这种环境可能给孩子带来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养尊处优,玩世不恭。
3、家庭关系紧张
家庭主要成员不能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状况不仅给家庭生活罩上了阴影,而且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感强、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差,并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以打骂为主的教育方法
孩子经常处在被打骂责难的环境中,是对孩子幼小心灵和肉体的一种摧残,会使孩子意志脆弱、胆小怕事、精神恍惚、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易使孩子患精神忧郁症和精神封闭症。
5、缺乏修养的讲话方式
有些父母由于缺乏文化修养,平时脏话、粗话不离口,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讲低级趣味的话,长期如此会使孩子从小讲话就没有礼貌,不讲理,粗鲁蛮横,使人讨厌,不易被社会所接受和容纳。
这些家庭中的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甚至被称为是家庭中的“精神污染”。这种消极、低级、不健康的生活情调和文化氛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而直接危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