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美国教育文化

时间:2019-05-14 22:2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窥美国教育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窥美国教育文化》。

第一篇:管窥美国教育文化

管窥美国教育文化

-----观电影《小屁孩日记》有感

《小屁孩日记》是美国杰夫.金尼的一本漫画涂鸦。这是一本另类的日记,主人公是一个刚刚升入初中的小孩子,他善良、诚实、聪明、爱玩,满脑子的鬼点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更加纯真。他的妈妈让他记日记,格雷格总是强调“这不是日记,这是一部专业日志!”因为他觉得“日记”这个词有点娘娘腔。他除了松散地记述了有趣的或难忘的事外,还画了许多漫画。在日记里,格雷记叙了他如何驾驭充满冒险的中学生活,中学暗藏着成百上千的“社会问题”,而笨蛋、恃强凌弱者则更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在这个永无止境的严酷考验中生存下去,为了得到应得的认可和社会地位,格雷格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计划,可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出了偏差: 捉弄人反被人捉弄;做好事却弄巧成拙。格雷格把这些写在了日记里面--对了,这本“专业日志”里面记满了格雷格的意见、想法、家人对他的“审判”和“苦难”生活(他的父母不让他打电子游戏,他的哥哥欺负他,他的弟弟总给他惹麻烦,而他学校的女生则瞧不起他这个小不点),也有他对自己成功的校园生活得幻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名的,我有比整天回答人们(老师)问题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今年我们很惊喜的发现这部漫画被翻拍成电影了,更生动,更有趣,更爆笑。影片2010年3月19在美国上映,票房仅次于《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中的“小屁孩”格雷格由美国童星扎克瑞·戈登出演,他此前还出演过《乔治亚法则》、《国家宝藏2》和《老爸老妈浪漫史》等,还为动画片《马达加斯加2》的小长颈鹿配过音。此片的导演是此前执导《流浪狗之家》的托尔·弗洛伊德桑尔。

是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经历了那样的阶段?想要引人注意,刻意模仿别人以求得认同,因为懦弱而让朋友替自己背黑锅„„格雷戈是个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小屁孩,总是幻想一举成名,却又总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和性格上的弱点而不得成功„„我觉得真的和那时候的我很像,也许,是和那时候的所有人都很像。

在我的父母眼里,我一直都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孩子。我爸爸说我总是顾虑太多,正是因为比别人都考虑得多,因此无论做什么都畏首畏尾并且不肯花十分的力气去做,因为总把失败的可能性优先考虑进去了。或者,只愿意在自认为有优势的地方去下功夫,总幻想能够一举成名。根本就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格雷戈也是一个早熟的小屁孩,想要高人一等,想要成为被瞩目的焦点,因此一直在留意寻找那样的机会,觉得自己对摔跤比较熟悉,那么学习摔跤自己会有优势;觉得自己很幽默,因此觉得自己画漫画会比别人强。典型的喜欢投机取巧。

不得不说,小孩子也有阴暗的心理。是谁,总把童年描述得天真无邪,纯净美好?其实小孩子的阴暗面和成年人一样可怕。格雷戈把小胖墩的手弄摔了,他没有太多内疚,反而妒忌小胖墩随之而来的好运气,觉得那是帮助了他。小孩子阴暗面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还没有完备的善恶标准,还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选择是对的。因此,格雷戈甚至一度认为让小胖墩替自己背了黑锅是顾全了大局,是正确的选择。

终于有一次,憨厚的小胖墩爆发了,他说格雷戈,你不是一个好哥们儿,你自私,你嘲笑我的外套„„在格雷戈小小的心里确实曾嫌弃过小胖墩,觉得那家伙配不上自己。

不要说有多阴暗。这不是重点!重点只是,小孩子的世界也没有那么美好,也有阴暗面。我想这才是导演要说的吧,别把小孩不当成人看。他们也复杂着呢。

不要谴责格雷戈。谁能说自己没有阴暗过呢?没有自大地认为身边的那个伙伴配不上自己,觉得自己才应该是主角?谁能说自己没有因为懦弱或者别的什么更阴暗的心理而出卖自己的好朋友呢?或许在之前,格雷戈对小胖墩的友情没有认真过,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他的善良,他说了一句,看来他不能没有我。而且,他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内心里也有挣扎和矛盾,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孩,他是善恶观已经在慢慢形成了。等他成长,长大了应该不会是坏人。

首先,这个故事很好玩儿,讲述着一个美国普通的中学生格雷的配图日记。他为自己个子矮小而烦恼,老怕自己被班里的大块头欺负,会感慨“为什么分班不3是按个头分而是按年龄分”。这是他心中小小的自卑,可另一方面呢,他又为自己的脑瓜比别人灵光而沾沾自喜。他老妈要求他写日记,幻想着自己成名后拿着日记本应付蜂拥而至的记者,盼望着各班花抢着让他签名。

但幻想没有成为现实,他在家里还是被哥哥罗德里克耍的团团转。而且他的好朋友罗利手受伤后却得到女生们的百倍呵护,而自己学着别人假装手受伤和穿西装勾引女生,却都被别人笑话和冷落一番。最后,因为一场误会而让他和最好的朋友一刀两断。但最后,他们被不良少年们抓到了并且逼着他最好的朋友吃下了没有人愿意碰,没有人愿意扫的已经发霉了的“千年奶酪”后,在大家面前向好朋友承认了错误后,他就真的变成了学校里的大名星了。为什么格雷会从一个老被人嘲笑的小屁孩一下子转变成一个校园里的大明星了呢?那是因为,他在之前没有成为明星时,没有选择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是选择了会把自己搞得更糗的耍酷和装可怜的风格,因为当时的他,还不知道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风格和性格,只要做好最好的自己,自然就会有人喜欢,会有人挺你。所以,每个人都一样,无论高矮胖瘦,无论是美是丑,只要做好你自己,一个再平凡的人也会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美国中学非常重视“性格”或“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美国各地中学可供选读的程涉及面极广,几乎无所不有。学校里通常有很多课外活动,甚至办报、开设广播电台、从事公益活动。多数学校从早上8点开始上课,一直要到下午三四点,所以参加这类活动的学生都在这个时间以后,几乎所有学校都有管弦乐队和合唱团,并且举行公开演出。学校内有戏剧团体、国际象棋社、辩论社、各种外语社,还有课余讨论计算机、化学和无线电小组,学生可以学习飞行、潜水和登山,也可以到医院或老人之家去当志愿者。学校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学生也搞一些自助活动,如代洗汽车、照

看婴孩、出售点心或整理草坪来汇集活动奖金。

美国教育历来是“美国化”这个教育目标服务的,教育应该有助于缩小社会背景、种族或民族出身的差异。但少数民族仍被认为在教育领域应享有特殊的权利。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开始了大规模地发掘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和培养有前途的少数民族儿童,这些计划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得以接受大学教育以及加入专业行列。但广泛地说,教育更被看成是“改善自我”和“出人头地”的途径,是美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涌入美国的千百万移民常常把过上较好的生活与自己以及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思想家表述过这样的思想:在任何一种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

人们普遍相信,美国“熔炉”以移入的各种文化间的冲突做燃料,最终造就出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将摆脱祖先的传统,作为一种新文化而延续。另一更恰当的比喻是“沙拉盆”:每一成分都贡献出自己的特色,并且都增进整体的味道。美国经济愈来愈繁荣,美国文化也就越来越多样化。在这里,“人们不问你父亲是谁,他是干什么的”,而是问“你是干什么的”。

虽然我们上面说的是大文化概念,但是这种规律用来分析文化艺术也在相当程度上成立。有人把美国文化艺术史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从殖民时代一直到美国内战前后。在这个时期,美国的艺术、建筑、音乐、文学和风尚,均受到欧洲的思想、传统和趋势的强烈影响。二是内战时期到一战前后。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一只脚踏在旧世界,一只脚踏在新世界的时期,美国开始成为大量艺术创作的题材和实质内容。美国显然已把她自己的文化风格,一种强大的民族文化风格树立起来。第三阶段,美国文化日益开始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并坚定地树立起自信心,美国的文化创造力开始在一切领域突飞猛进,美国文化开始向全世界输送

文化营养。1986年统计,美国总计有9144种报纸。美国的日报,包括以34种文字出版的85种外语报纸,每天销售6300多万份。762种星期日报比其他报种篇幅多得多,其中《纽约时报》保持了最高纪录,在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调查中,被多数人列为“世界最佳日报”。还有7000多种报纸是每周、每半月或每月出版的。

美国许多城市热闹街道拐角处常见一排排自动售报机。美国的报纸新闻大多来自美国两家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通讯社。它们是最大的两家国际通讯社,同时为全世界约半数的人服务,它们不为政府所有。世界上有115个国家约1万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订购并采用美联社发布的新闻和照片,合众社位居第二。据估计,世界上约有20亿人直接或间接通过这两个通讯社获得他们的大部分信息。美国有11000多种杂志,其中4000多种每月出版,1300余种每周出版。题材和内容包罗万象:从艺术、建筑到网球,从航空、园艺到计算机和文学批评都有。不少杂志还有国际版,它们被译成其他文字,或在其他国家有“派生”版本。其中《时代》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美国的图书销量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有多家独立的电台、电视台、住在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的人,有多达100个调频台和不同的“节目安排”可供选择,为了使广播迎合几乎每一个听从的口味,各式各样的电台应运而生,例如外语台就有好几百家。全美最大的公共广播系统,拥有280多家非盈利性的、非商业性的电视台,共同分享节目。

美国是世界上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最多的国家之一。众多的体育项目之所以在美国盛行不衰,可能是与美国的多元文化、幅员辽阔、地势与气候多样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美国的经济充足,美国精神中的热衷于各类体育热潮的更深刻的解释。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总有公共体育设施可供使用。这一事实也促使美国人对运动产生广泛的、多样的兴趣前积极参加。在美国,所有与水有关的运动都很风行,凡是有轮子的东西都拿来进行速度比赛。美国的多数体育活动是自负盈亏的,这无疑刺激了经济增长。

第二篇:美国文化

美国大学生暑假干什么

图文:心路独舞

美国大学一般在五月的第一、二周就开始放假,一直要到了八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甚至九月初才开学,在这接近四个月的暑假期间里美国的大学生都在干什么了呢?在刚开学的这段时间里,我得以有机会和手下的二十几个学生助理交谈并了解了他(她)们的暑假生活,写下来作为美国大学生整体暑期生活的一个缩影吧。

少数学生选择在五到六月期间选课。

美国大学多设有夏季学期,一般八到十个星期长,在此期间学校会开设一些在春秋学期里比较热门的课程,给转换专业或希望提前毕业的学生趁暑期时选修。有些学生或者选择留校选课,或者选择回家在就近的学校选相当的课程然后把学分转回自己所在的大学。而不管是否选课,美国大学生在暑期都会打工的,而打工性质也因他们个人的年级、专业、和将来的打算而有所不同。

刚读完一年级的学生打工的性质多种多样。

学生中有打定主意本科毕业后进医学院的,于是年初早早就开始申请医生诊所、救护车队、和医院等的夏季实习生位置,这样的位置竞争很厉害,有些是有报酬的,而有些纯粹是义工,主要是为了将来申请医学院时个人简历里能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和业界的推荐人。美国医学院录取要求很高,竞争激烈,相关的工作经验和执业人员的推荐信是录取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法律界,丫丫爸爸只有一个夏季实习生的位置,却有接近七十个打算考法学院的在校生申请。

学生中有打算将来进美国国家机构的,他们多把目标锁定在申请政府专设的夏季实习生位置上,我的学生助理中就有一个被录用在五角大楼做夏季实习生的,据她说报酬还好,除了支付自己整个夏季的消费之外,还到海边玩了一个星期。她特别和我强调,钱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确认了这是自己将来要做的职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建立了必要的人脉关系,这对将来找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为自己将来升学和就业的考虑之外,也有人暑假打工纯粹是为了挣钱的,有个学生每天打两个工,白天在游泳馆做救生员,晚上在一家酒吧当服务生,据他说晚上的工作小费很多,虽然很辛苦,但存下了一些钱,这样一方面可以少借上学的贷款,也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他的父母虽然不富裕,却是尽其所能帮助孩子支付部分上学消费的家长,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学生也是我所有的学生助理中最负责和懂事的一个,尤其是懂得未雨绸缪,属于那种你告诉他一步、他会考虑到第二步、甚至第三步的学生。

读完二、三年级的学生多选择做一段时间的科研。

读完二年级、尤其是三年级后多数人对将来的打算已经有谱,不准备进研究生院的人打工和以前一样,面向准备毕业寻职的人脉建立或者单纯赚钱,而准备进研究生院的人则已经开始考虑做些科研好出篇文章,为能被研究生院录取甚至拿到奖学金而增加砝码了。

美国大学本科的暑期阶段常有政府资助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其中最著名的是“本科生科研经验”、英文简称为REU(ResearchExperience for Undergraduates)的项目。这个项目由本人提出申请,申请人可以是跨校,也不必是在读的本科生,关键是对项目中的课题有自己独到的想法。REU由专门的评选委员会讨论录取,一经录用,一般会支付八到十个星期的科研奖学金,数目较高,可以保证专心研究,若能出来一篇会议或者刊物文章的话,对申请研究生院是很重要的砝码,对马上升四年级即将面临申请的学生来说,这机会尤其重要。

除了美国的大学之外,美国政府和军队的研究部门也有类似以研究为主的夏季实习生位置,还有些大公司也有,比如我以前供职过的杜邦公司研发部就有这样的位置。可以设想如果夏季能得到这样的位置并表现突出的话,将来毕业进入这些单位工作或深造的几率会增加很多。

当然这些项目都进不去的话,有些学生也出于兴趣或需要选择一个导师做义工科研,当然他们还得另外打工支付自己的消费,但也不排除表现好导师后来决定支付一些工资的可能,正如美国俗话说的:“最重要的是能踏进去一只脚,这样才会有走进门的机会”。

休假旅游

夏季休假和旅游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奢侈,因为美国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绝大多数不会再跟父母一起出游,所以要出去玩的话或者父母作为礼物为孩子们支付,或者自己打工赚足了钱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我的学生助理们在暑假都出去玩了一趟,有去海边住酒店吃饭馆的,也有去山里野炊野营的,钱多钱少量力而行,但绝对不输心情。

现在开学了,这些学生们返回到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合理安排时间继续在我部门打工做各门课程的助理工作,既挣了生活消费又积累了工作经验,写在简历里对将来求职和申请研究生院都是有影响的砝码,读到这里你完全可以想象,到了毕业时这些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多数已经非常成熟,对申请工作的程序已经颇有经验,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更是心中有数,简历厚重了,有了一些自己的人脉关系,到了这时候不论是工作还是进研究生院,他们的综合后劲便开始显现出来了。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华裔大学生开始走进美国大学的校门,他们多数成绩优异,一心读书,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现实却是,这些华裔大学生常被美国同学称为“书呆子”,他们从小只管读书,不够独立,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识,生怕浪费学习时间,因此表现出没有团队精神,更不关心现实和政治。但是,在美国就业时光成绩好是不够的,招人单位更注重的是综合能力和多方面的素质,比如人际关系、服务意识、语言和形象等,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了解美国社会,而暑假打工就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融入美国社会和成绩优秀是同样重要的。

当弱势不再弱势

心路独舞

最近听说了一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去年写的《当法规让人自危》(见后)。

事情的起因是某系上学期雇来一位只教几门课的半时雇员做实验课的老师,女性,中东移民,在美国曾获得硕士学位。课程的是“1xx”数量级的,属于基础课,原本很容易“对付”,但因为授课方式的原因,也因为为人处世的能力,渐渐和学生搞僵。过程不表了,只说矛盾激化到最后,某学生用iPhone将其在课堂上的表现录了下来,上传到了youtube上面,并抗议到系里、学院、乃至学校。鉴于事情比较棘手,加上情节的确有些恶劣,于是该教师被马上解职,几个人只好紧急“救场”替课到学期末。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就罢了,但此教师却没有罢休。她首先抗议到学院的院长,说系里的解职决定是对学生的纵容,对她是不公平的。于是该系不得不花时间去写报告、罗列所有的证据以证明决定是基于她的表现而不是学生的一面之词。

她没有停手,而是又根据学校教师手册某项条款,继续上诉到学校,于是从系里到学院又一次不得不重复前一次操作,写报告到学校,直到校长亲自回复,谁都以为事情到此就该结束了,可惜没有。

事实是,她又根据美国关于雇佣时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的条例将此事抗议到劳动仲裁部门,抗议对她的解雇决定是种族和性别歧视,造成了新一轮的调查。虽然调查结果证实了上述指控不成立,但是事情连续折腾了几个月,大家都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在公司工作的一件事情,那时候我是公司一个部门的主管,下面有个非裔技工表现不好,每次批评她时,她特别喜欢打“种族”牌,这让我之前的主管都很头痛,因为在美国这毕竟是很敏感的问题。到了某次我实在忍不下去了,于是和她正面交锋:“你必须马上改观,否则我们可以中止你的合同。论少数民族我也是,论女性我也是,某些王牌到了我这里会失效的,你想好。”恶法恶治,最后事情马上改观。当现行法律让某些弱势找到利用的漏洞,变得不再弱势,你会怎么办呢?

请参看我以前的文章《当法律让人自危》,虽然彭宇的情节已经不再正确,但是事实本身的意义还在。

***

当法规让人自危

前几天下班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暴雨,一瞬间地流成河,车过的时候,明显地感觉到有点水上漂的倾向,以致后来我无法前行,停在了路边等待最猛烈的风暴过了再开,不过这是后话。当时我正往校门外开去,大雨倾泻而下,四五米以外,我看不见任何人和物,雨刷拼命地刷,却对能见度丝毫没有帮助,我甚至将车的控制调整到了“weather control”(天气控制键,作者译),但是我依旧感觉得到轮子有水上漂的感觉,我在竭力控制着车的平稳,试图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停下来等待这一阵风暴袭击的过去。就在这时,隐约中我看见一个年轻男子的模糊身影在雨中拼命地奔跑,似乎在寻找一个地方躲避这突来的暴雨,仔细辨认下我发现这是我手下的一个学生助理,我本能的反应是打开车门让他进来,然后我的手突然停了下来,把欲吐出来的呼喊咽了回去。

其实给公立大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州公立大学的工资水平是远远无法与公司和企业比的,但是州雇员除了福利很好之外,有一条突出的好处就是工作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违法、没有极其不称职的工作表现,一般来说拿到州立大学的正式位置想干到退休的话,都是可以如愿的。违法的事情比较好解释,在美国一般

指 criminal conviction(判决犯罪,注意这里不是被指控违法,美国在被判决违法之前都认为你是无辜的,作者注),民事纠纷如果不影响 work ethnics(职业道德)的话,一般不影响工作。工作极度不称职的情形也可以想象,但是有一条基本上只要触犯了,很容易被开除,就是和学生有任何 romantic involvement(浪漫的关系,作者译)。原本这是一个很好证明的事情,但是几年前另外一个州的一个男教授和一个女学生在教授车里,行驶的时候被其他人看见了,用手机拍了照片,而这个女学生恰恰在教授所教的课程里得了A,看见他们的人或许出于个人的目的将教授控告到学校,说他 take advantage of disadvantaged(利用处于不利位置的学生,作者译),惹起了一场调查,花了不少律师费,耗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教授几乎失去终身教职,最后千辛万苦才将自己的清白夺回来(感谢美国的司法系统)。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大家做事情开始三思起来,随意给需要的异性学生搭车的事情,只要是一对一,一般都会找个理由推掉。说到这里,你就可以理解了我最后时分的放弃,看着自己的学生在雨中挣扎,却不能伸出援助的手,我的感觉真的有些很悲凉。

所有对学生有“生杀”权力的教学位置在雇用的时候,都和学校签了合同,明白地申明了不能和学生有任何的romantic involvement(浪漫的卷入,一般泛指谈恋爱、性关系、或者说桃色的关系,作者译注),但问题是,学生、尤其是漂亮的女学生很会利用自己的资本,取悦于男老师,以得到好一些的分数,如果分寸得当,无伤大雅,别人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有的时候美国女孩子也很“生猛”主动的,这个时候究竟谁是 disadvantaged(不利位置的,作者译)位置的人,还真难说。若是有的男教授不买情,再被反咬一口,会不会有嘴说不清呢?于是,多数的大学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时候很注意分寸,Office Hour(公开办公时间,一般是所教的课程公开答疑的时间,作者译注)的时候,办公室门大开(一般大学教师都是一个人一个办公室),有的时候学生想关上门说要谈一些不想别人听见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会告诉他们:既然是这么重要,需要私下讲,是不是回去专门写个邮件,也让我有一个文字版本。这样就可以避免关起门来谈事情,以给别人想象的借口。更复杂的是,你要是以为以上的担忧只限于异性之间,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今天同性恋见怪不怪的美国,哪怕一个同性搭车或者关起门来在办公室里,都可能成了某种猜测的借口,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透明了。在这样一种明确的规定中,老师手中的这一点小小的权力,成了学生面前可怜的优势,反而让我们学会了自危,采取各种可能的办法保护自己的清白了。你或许会说,美国不是法律很健全的国家吗?大不了打官司还个清白。没错,是的,美国的法律的确很健全,法律体系也很公正,但是你得有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打官司,我们这样的小城市一个好律师也要三百多美元一小

时,一个案子下来成千上万的说不准,还有一般从备案到上庭到最后判决拖个一两年是常事,中间的过程是很折磨人的。我曾亲眼见过一对夫妻手携手开始打官司,中间经受不起精神压力分道扬镳,两年后案子虽然赢了,却百感交加,当初要奋争的目标已经不在了。美国法律是很公正,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实力经历这一切。写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我突然想起了南京青年彭宇和徐老太那一场闹剧和最后的判决,这个恩将仇报的事件曾经轰动了南京、轰动了全国、继而传到了海外。相传有个网友炮制了一个“救助宝典”,大致精神是:看见徐老太太倒下后,先去找个相机或者摄像机把当时的情形拍下来,然后再找当时在场的人写下目击证明,然后再起草一份《救助协议书》,说清楚是徐老太自己倒下的,让她签字画押。做完这一系列工作之后,才能考虑开始救助行动,如果这时候徐老太还活着的话。

当法律和现实让人在做好事的时候要首先自危、考虑怎么保护自己,难道这不够悲哀吗?

第三篇:管窥《白鹿原》的中国女性文化

管窥《白鹿原》的中国女性文化

■ 刘海云 09中文四班

【摘要】

《白鹿原》 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先生创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处于草拟阶段,与1989年4月至1992年3月成稿,1993年、1997年在北京先后两次出版,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本文将从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发展角度重点比较分析《白鹿原》中田小娥、仙草(即白吴氏,白灵的母亲)、白灵三位女性展现出来的中国女性文化内涵。

【关键字】白鹿原

女性

文化

【题引】

陈忠实先生写这部大作的时候做了充分准备,他原本是希望创作一本“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的书”,可是大约四五年时间内就出版了并一时引起了“洛阳纸贵”,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了《白鹿原》。

《白鹿原》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书中留给我的印象处处都是刻骨铭心,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主人公白嘉轩的正直但又冷血顽固不化;鹿子霖心怀不轨但又能够跟随时代变迁;人物的跌宕产生且个性鲜明,特别是同一时代三类不同性格的女性命运强烈对比,刺激了读者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敏感神经,随着人物之喜而喜,随着人物之悲而悲,我们就立即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久已被遮蔽的性别视角,或许一些人本质的内涵只有用性别视角才有可能被发现和阐释。

【正文】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故事以“白嘉轩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为起始,接着连篇累牍的男女性爱段落描写且内容明显露骨,似乎悲剧应该是接二连三发生才能让读者有更强烈的快感,在第四房女人死后,他父亲白秉德老汉还没有为他张罗好第五房妻子就死去了。

前几位女人都是草草地被埋掉了,连棺材木板有没有,第五房女人木匠卫家三姑娘死去以後,母亲白赵氏比以前显得更坚定地认为死去的几位女人只不过是破旧了的糊窗纸,撕了就应该尽快重新糊上一张完好的,她积极催促儿子白嘉轩娶妻成家且亲自奔走,即使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在她看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白家数代单传,如果让她看着白嘉轩一辈子不能娶到女人不能为白家生个儿子,那是一定是比死更难受更痛苦的事情,更觉得对不起死去的丈夫和白家的列祖列宗。

妻子仅仅是普通的女人或者是物品是窗户纸是生育的工具,她完全没有独立的人生价值和存在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紧接着迎来了白嘉轩第七任女人吴仙草,在读者看来吴仙草应该也会死的,然而结果是为白嘉轩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书的中篇引出了小娥和白灵两位性格悲剧的女性出场,她们两位的悲剧命运故事高潮分别发生在书的中篇与后篇,接下来分别分析三位女主人。

一、吴仙草:典型的中国传统女人

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韧,但是她们没有人格的独立性,这一类女性没有自己的尊严、思想和发言权。吴仙草名义上是封建地主白嘉轩的第七任妻子,她长期生活在受封建传统女性思想影响的环境之下,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白鹿原》中的白赵氏、朱白氏都属于吴仙草这一类女性。婚姻的不自由与严重的不平等,吴仙草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式的包办婚姻。白嘉轩已经死了六任妻子,周围的人们都说“白嘉轩‘命硬’那东西上头长着个有毒汁的倒钩,把女人的心肺肝花全都捣得稀烂,铁打的女人已经不起捣腾”,白嘉轩在他人看来就是命中“克妻”,被他娶做妻子的女人都会死。仙草的父母明明知道这件事,但因为白家有恩于吴家,仙草的父母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白嘉轩,而且白嘉轩与白仙草自小认识且有感情,这说明了封建家长制和婚姻包办制扼杀了亲情和感情。

仙草的父亲———吴长贵对白嘉轩说的“你把五女引去吧”这样一句话,听似平平凡凡,实际上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决定了仙草的人生。仙草作为一个从小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女子,为了活命,还是带着法师为她预备的六个驱鬼除邪的小棒槌走进了白鹿原,开始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吴仙草的灵巧、温柔、娴淑,给白家“古老悠远”的生活节奏中注入新鲜活泼的气氛。

在仙草心里,丈夫就是天,就是地,自己责任就是要让他高兴,让他满意,哪怕付出生命作为代价也是应该的。在新婚之夜,她看到了丈夫的无奈,听到了丈夫温和的话语,勇敢地,义无反顾地突破了那个禁忌,说道“哪怕我明早起来就死了也心甘”。虽然吴仙草是个山里人,却自幼受到山里上流家庭严格的家教,待人接物十分得体。并不像一般的山里穷家小户的女子那样缺规矩少教养,而且她生来心灵手巧,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这就得到了白赵氏的器重,也初步确立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但是不能脱离白家娶仙草的最大目的就是为白家传宗接代,生儿育女。因此,当自己生下第一个儿子时候,她心安理得地享受了婆婆白赵氏无微不至的服侍,以至后来她面对着分娩,冷静而处之泰然,在她看来“生小孩就跟拉屎尿尿一样用不着惊惶失措,到屎坠尿憋的时候扯下裤子排泄了就毕了,不过比拉屎尿尿麻烦一点罢了”。

仙草仅仅只是部生产机器,这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女人在家庭的地位———传种接代的工具。白嘉轩曾露骨地说:“你给白家立功了,白家几辈子都是单崩儿,我有三个娃子了。”白嘉轩也由跪在主祭坛上祭祀祖宗“由不得心里发慌民子发松”,而进人逍遥自得、理直气壮的境界了。仙草孝敬婆婆,服侍丈夫,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使得白家人丁兴旺、财源茂盛,本应该获得主持家庭事务的权利,享受做人的滋味了。可是,作为族长的妻子,进祠堂烧香叩头轮不上她,诵读乡约族规派不上她,就连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的要求,也因被白嘉轩欺骗而无法满足。令人略带心酸的是她生育唯一的女儿白灵的过程,她的镇静泰然与其说是忍耐,不如说是许多和她一样女子的悲哀,在那种需要照顾休养的时候,她依旧劳作,而分娩的过程一切似乎只是简单的操作程序。真正完成吴仙草这个人物塑造,是对她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的描写。面对死亡,“仙草倒显得很镇静,从午后拉出绿屎以后,她断了自己走向死亡的无可更改的结局,从最初的慌乱中很快沉静下来”。她担心的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歉疚”不能照顾丈夫的寝食,遗憾不能再看一眼“马驹和灵灵”。

听到丈夫仅仅是戛然而止的哭声,她就十分感动,温柔的安慰丈夫“我说了我先走好,我走了就替下了你,这样子好”。在她身上闪耀着的是母性的光辉,这个女子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女性的最好的诠释,也表明了作者对传统文化表现的某种人性、人情的东西的礼赞。如果说吴仙草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妇女“ 美”的代表,那么同样属于这一类型人物的白赵氏、朱白氏就不仅仅是代表“美”,她们在格守着传统的妇道,做着她们身为女人该做的事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封建宗法制度,她们已经忘了疼痛忘了自我,自觉地成为了封建礼教,宗法制度的帮凶。她们认为“女人就是衣服,只是泄欲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没有女性的独立的人格”。

再看白赵氏的女儿朱白氏碧玉;她作为遐迩闻名的圣人姐夫朱先生的妻子,也是“一身布衣,没有绫罗绸缎,着身靓蓝色大襟衫,青布衣,小小脚上是系着带儿的织布鞋袜,只是做工十分精细,那一颗颗布绾的纽扣和细杯,几乎看不出针线的扎脚儿”,从衣着打扮和女工一样可以看出朱白氏的朴素、大方。当听到白灵要悔婚时,朱白氏也“禁不住撇着嘴角鄙夷地骂‘灵灵,你的脸皮真厚’。”在这时,“慈爱可亲的姑妈一下子变得冷峻如铁”。从这里可以嗅到传统文化使人窒息的“杀气”。

二、小娥:有思想的半传统女人

“小娥”这个名字就寓意了特殊的含义,而且姓“田”,暗示了她命途多舛,让读者容易联想到“小飞蛾”,看完了这部小说人们很容易由“小娥”这个名字联想到“飞蛾扑火”这个成语,暗示了一个人的人生中有某种执著的追求但是又最终不能实现,整个人生就如“飞蛾扑火”一样,事实上,小娥的命运也确实如此。田小娥是《白鹿原》中写得最生动,也最有震撼力的女性形象,她不同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女人,她最有争议也最具有代表性,被白鹿原上的人称为“婊子”、“烂货”、“灾星”,但是她又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父亲是一个秀才,她是从小在诗书礼教的熏陶下长大的。田小娥也一直深受封建礼教的欺凌、损害,虽然她也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反抗,可最终还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家长制、婚姻包办制等封建传统世俗制度给她带来的命运悲剧。小娥出自书香门第而嫁给了郭举人作为小妾,实际地位“连狗都不如”,是一种特殊的锦衣玉食的奴隶,是长期包装的妓女、性奴隶。田小娥是青春美丽的,作品写到:“小女人正在窗前梳理头发,黑油油的头发从肩头拢到胸前,像一条闪光的黑缎,小女人举着来梳从头顶拢梳的时候,宽宽的衣袖就倒撒到肩胛处,露出粉白雪亮的胳膊。”可惜的是,这样一个风华正茂青春美丽的女子,却只是一个“大财主郭举人泄欲的机器与借以延年益寿的工具”。要与入土了半截的人相伴渡过一生,她的生活十分寂寞(性寂寞和心理寂寞)。田小娥绝对不是一个良家妇女,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当时封建传统文化所不能容忍的。田小娥后来人生的理想只不过想当一个名正言顺的庄稼的妻子,陪同黑娃过着自己幸福的生活。但是当她鼓足勇气和黑娃私奔到原上时,迎接她们的却是如“庭院里的一泡狗屎”一样的唾骂,连一向厚道老实的鹿三也“从第一眼瞧见儿媳妇就疑云起”,白嘉轩也只搭眼一瞅就断定“这女人不是居家过日子的女人”并警告黑娃“拾掇下这号女人你要招祸的。”就这样,她们被赶到村边的一孔破窑洞里,失去了在白鹿原社会中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资格。面对中国儿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田小娥最终还是逃不过被杀的命运,小娥的鬼魂后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让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但是杀死她的竟然是她心爱的黑娃的父亲,这是田小娥事先没料到的,正是他在背后刺杀她的一刹那,她猛然回过头来,双手撑在炕边,惊异而又凄婉的叫了一声“啊⋯⋯大啊”,这是田小娥在人世间最后呼喊,是她生命最后一刻的绝叫,它使人战粟,震撼着每一个有道德的心灵。

为人正直守成的白嘉轩压制她,为人伪善又歹毒的鹿子霖威诱她;在正常场面上要忍受正人君子的唾骂;在背地里又要承受偷香窃玉的人的蹂躏,还兼及拉人下水。试问这一切,她作为一个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又能怎样?她别无选择,只能在随波逐流中走完悲惨的一生。被压迫被欺凌的过程也是田小娥不断同命运抗争的过程,虽然她的意识还没有达到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封建文化的高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权利和生活自由。在田小娥的心里十分的不情愿作为武举人的小妾,她无法忍受这种动物般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她看到同样年轻、身体强健而又性格憨厚的黑娃时,她那种追求幸福生活的激情迸发了,她巧妙的,义无反顾的把爱情绣球抛给了黑娃。她和黑娃的相遇、偷情,开始自己的爱情生活,尽管充满了肉欲色彩,终于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

黑娃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站到了封建势力的对立面。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地方政府到处抓他,黑娃只得上山当土匪,这就苦了作为妻子的田小娥,为了保护黑娃,为了自己的生存,面容娇好,心地善良的她,中了鹿子霖的圈套,成了鹿子霖满足淫欲的猎物,从此一步步的走向了“堕落”她对“礼”的护卫者白嘉轩的遗恨,以及对孤苦无依的环境的进逼纠缠开始了自己的反击,她与狗蛋调情并最终陷害了这个痴恋她的人,她听从鹿子霖的要求设计勾引族长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在性的道德上甚至走向了‘恶’的一面,性道德在那里已不复存在,小娥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白鹿村的灾星”。不过,与鹿子霖相比,田小娥还未泯灭良知。在惩罚孝文之后“她达到了报复的目的却享受不到报复的快活”,她一次又一次地在心里呻吟“我这里真正害一回人啦”。尤其是她把尿尿到鹿子霖脸上这一大胆行为,反映了她内心善良的一面,也达到了故事情感高潮的环节,这也是她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大胆反击。

田小娥在无可形容的痛恨走向了复仇的极端,以死命的反抗争取权利与自由。将整个世界置于与自己尖锐敌对的位置——还魂寄身于鹿三,在白鹿原上发起灭顶之灾的瘟疫,企图以仇恨的火焰焚毁一切。然而,她鬼魂附身的手段还是以失败告终——白嘉轩力排重议将一座六楼砖塔在窑垴上竖立起来将她压在底下,永世不翻身,这塔以拯救众生的名义矗立着,象征着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的胜利,而塔底的幽灵永远被人遗忘,包括田小娥曾经涌出过患难之情的白孝文,以及她最心爱的丈夫,已经升官再婚皈依封建儒学的黑娃。在仙草这类女性形象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作品中的两个疯妇形象。一个冷先生的大女儿,鹿姚鹏的媳妇,另一个是白嘉轩七房女之中的木匠工老三家的三姑娘,这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女性,更是彻头彻尾的封建传统文化的牺牲品,前者的“疯”是有情欲、性欲的要求而不可得,后者则是对情欲、性欲的惧怕而造成的半疯半癫。在“礼”的约束下,她们的欲望被异化扭曲,一个“淫”字扼住了她们对爱的渴求与向往,而她们对爱的权力的丧失则是对“仁义”文化的一种反讥。作品中对鹿姚鹏媳妇的心理描写是异常细致的。守活寡似的生活,长期的性压抑导致了一种变态的性满足,先是做梦,只有在梦中她才是自由的,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便有了梦中的交欢自愉。此外是发疯,只有在发疯状态中她才能得到爱的满足。最终,杀死她的正是深入关中人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她成了封建传统文化的牺牲品。

三、白灵:追求自我的近代女性 在白鹿原上,田小娥是“恶之花”,而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则是原上的“善之灵”,白灵是作品中的一个理想人物,也是作品中女性叛逆者的代表人物,她的整个人生都在追求自由和自我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由恋爱和政治理想,我即是我,不为他人而活,甚至亲情也宁愿舍弃,这说明白灵已经是近代化的中国女性。

白灵生长在宗法文化之家,但是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受到严重的影响。她活泼、可爱、固执、漂亮,白嘉轩对女儿也是自小溺爱,不但让白灵骑在自己头上,身上玩,而且不让人缠白灵的脚,他严正地警告家人“再敢缠灵灵的脚,我就把谁的手砍掉”。在女儿以死相逼的情况下,他又让女儿进了学堂,正是这种自小溺爱、放纵,白灵成为了原上第一个走入学堂的女性,最后跑到城里求学,接受新文化的教育、新思想的洗礼,导致了她走向叛逆的道路。

白灵有着一双聪明灵气的眼睛,真诚得教人震撼。朱先生曾这样注视她的眼睛“⋯⋯这种眼睛首先给人厉害的感觉,有某种天然的凛凛傲气⋯⋯白灵眼睛有一缕傲气⋯⋯无论如何离不住这样一双眼睛,整个白鹿原上恐怕再也找不到这种眼睛的女子了”。这种傲气与灵气正是她义无反顾毅然逃离家族追求真爱,坚持信仰的本质力量。她走出白鹿原,与鹿家的子孙一道在城市,根据地或在抗日前线顽强地奋斗。她有两次被囚的经历,第一次她因悔婚被父母锁在房中,她又唱又叫,逃走时用镢头在墙上写下了“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打倒”,把父亲的脸面给撕破,也把那个家族的约束抛在脑后了,这也标志她与封建家庭彻底的决裂。而第二次,她则在政治斗争的冤狱之中,“在囚窑里像母娘一样嚎叫三天三夜”如果说这是她面临死亡的一种大义与无畏,则更是一种白鹿精魂的傲然义气。

“你比我渺小一百倍”这是她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白灵不屈不挠的斗争,追求到了真正的爱情、事业,她是一名真正的叛逆者”。她热情、执着,单纯得就像一张纸、一团雪,在她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政治理想。奇的是,白灵的死的那晚,白嘉轩做一个梦,梦见了白鹿也梦见了白灵。这使得白嘉轩一大早冒着风雪,跑了好远的路,来到朱先生住的地方——白鹿书院,要求朱先生解梦。白嘉轩的大姐也是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朱先生心道,白灵出大祸事了。可是朱先生没有说出来,只是宽慰他们姐弟俩!作者还借朱先生之口,将白灵比作白鹿,这就等于说共产主义就是那个令白鹿原人津津乐道,心驰神往的白鹿,而白灵只是其美好化身和象征。

【结语】

小说本来就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变迁。在我看来,《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是,故事中存着20世纪初期人们的一些荒唐的想法与我们当代人思维相冲突,甚至有人认为《白鹿原》是一部魔幻主义小说。

据说《白鹿原》再版的时候,陈忠实先生又一次躲到西安市郊一个安静的地方,平心静气地对书稿进行修订:一些与情节和人物性格刻画没多大关系的、较直露的性行为的描写被删去了,政治上可能引起误读的几个地方或者删除,或者加上了倾向性较鲜明的文字„„这里我有一些不解。

我认为,《白鹿原》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我国现代女性走向独立、寻求解放的艰难。在男权社会文化观的束缚和压迫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无论是反抗与顺从,其结果都是摆脱不了悲剧性命运。女性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的,历史的,也是政治的。法律条文上的男女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命运的真正解放,到了当今80后一代男女地位已经近似平等,希望这架天平以后不会倾斜。

参考文献:

【1】《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忠实 著 【2】《中国女性文化》—王红旗 主编 【3】《中国女性文学》—王红旗 主编

【4】《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6卷第12期《妇女解放管窥———<白鹿原>与<创业史>女性形象比较》—周科良 著 【5】《白鹿原》研究—郑万鹏 著

第四篇: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管窥

农村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管窥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学校尤其如此。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往往成绩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试方案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则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初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一、夯实基础。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初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初一刚开学,我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初学生的能力。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初起来。

二、广泛拓展

(一)扩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这是我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仅初一阶段,我就补充了一百段课外小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并配套自编测试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

导学生课外自读。

(三)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

(四)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年级。

三、最后冲刺

(一)初三第一学期,我没有急于进入复习,课堂时间全部用来上新课,家庭作业以复习前四册书的内容为主,然后分四次进行测试,检查复习效果,不合格者单独辅导。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做到了人人过关。

(二)专项复习。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

在作文方面,抽出课堂时间写限时作文,提初学生临场作文能力。根据各班不同情况,从审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专项突破。

(三)时事话题讨论。近年来的初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为此我常常将报刊中的社会讨论热点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并让学生在讨论后整理成文。初三阶段我先后讨论了“十八岁了,还该不该由父母负担生活”、“科学家和明星”、“新时代下雷锋精神”、“非典带来的思考”等等。这种讨论看似与应试无关,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实则大大提初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本来程度较好的班级效果尤佳。

(四)适度训练综合性试卷。为避免重复操练,我对众多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全年级统一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

我将继续努力,致力于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

经过课改实践,我感觉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与以前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

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同样也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实践,谈谈有关教育信息化和语文教学的认识。

【摘要】探索语文综合实践中整合信息技术意义,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语文综合实践中去,使语文综合实践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达到安全、高效的提高学生的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

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说:“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近几年,各门学科在进行教学时,越来越地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语文学科也是如此。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像给语文教学加入了催化剂,不断推进着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

一、云想衣裳花想容——语文学科真切呼唤信息技术

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来临,光光靠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只粉笔教书的时代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语文学科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内容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有更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更经济实用的方法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有更多的趣味来吸引他们。《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把信息技术当作语文课获取信息、探索

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优化语文学习的手段,还可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学科也真诚地呼唤信息技术能够早日融入语文教学,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为他人做嫁衣裳——信息技术倾情服务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真正接受了信息技术以后,信息技术就常常在语文课堂中出现了。它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倾情为语文教学服务着。

1、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创设浓厚的趣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转化器、液晶投影仪、网络技术等,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动态到呈现图象、图片、声音、动画、文字„„这一系列的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眼、耳、脑,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还是小孩子,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决定他们对直观的东西更加感兴趣,也更容易接受。这样多管齐下,学生觉得趣味昂然,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

2、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丰富的内容。

一本语文书只有区区二三百页,学生从语文学习中仅仅获得这些感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读厚,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到文本的里面去,真正领略那藏在文字中间的情感,想象文字空白带来的丰富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强的网络优势,能将很多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大了语文学习的容量。在听、说、读、写、想象等多个方面刺激学习主体,使他们获得大量的知识。

3、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便捷的手段。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在辅助语文教学中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索、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这样就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更加完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这种方法对于和学生生活离得比较远的教材尤为合适。

欲上青天揽明月——不断追求更和谐的整和

虽然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和,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实惠。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在整和的过程中有不少不和谐的音符。有光顾着运用信息技术表演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削弱了语文课的语文味,有动不动就和信息技术“搭亲”,浪费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还只是为教师的“教”服务,专门为学生服务的不多。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和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还要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求两者更和谐的整和。待到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左右手”,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

进时,也就到了“整和”的最高境界。我们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勿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是实现语文课程新理念、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它就像给语文教学插上了一对漂亮的翅膀,使之飞得更高更远!

元曲《天净沙•秋思》仅有28个字,却描写了九种景物,勾勒了一幅绝美的深秋黄昏图,有着深远的意境。如果学习作品时仅仅把“枯”、“老”、“昏”、“断肠”等字、词抽象地讲解一下,那么语境的内涵、作者内心的情感、作品的意境学生就很难体会了。学生即使把作品读得行云流水,背得滚瓜烂熟,也产生不了与作者一样的羁旅之苦的共鸣。要是再叫学生用自己的话再现一下这幅秋景图。恐怕也只能得到几句中规中矩的翻译罢了。但若化平面的视觉感受为主体的视觉感受,化静态的储存为动态展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用 Authorware把课文制成一段具有古典意境的优美画面,配上音乐,配上朗读,再现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情感被唤醒,思维被击活,灵感被激发,想象也如出闸之水奔腾而来:有的学生联想到学过的课文《秋天》;有的学生谈起了余光中的《乡愁》;还有的学生想起了一次迷路时路边飘来的菜香让自己嚎啕大哭之景;更有不少同学发挥想象口述了一篇篇写景美文„„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有了能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创设情境的信息技术,学生创新思维的双翼一定能飞得更高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第五篇:境外名校教育管窥

境外著名学校管窥

一、柏林大学

教育大臣洪堡筹办下,于1810年建立,经国王同意,订有《大学宪章》,主要体现了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原则。柏林大学在一战前,产生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时英、法、美分别为10、5、2名。首任校长费希特,后为黑格尔,马克思大二自波恩大学转入,后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二战后,老校部分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西柏林设柏林自由大学。

学校特点有四:一是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二是知识与修养并重;三是广泛吸纳精英;四是教与学的自由。

二、剑桥大学

800年造就的精神:剑桥不是一个古板的大学,他对未来与创新有充沛的热情。福斯特:“精神和肉体,理智和情感,工作和玩乐,建筑和风景,欢笑和严肃,生活和艺术,这些对应物在别处是对立的,在这里却融为一体。人与书籍互相支持,智慧与情感携手并行,思索成为一种热情,辩论因痴迷而意味深长。”

学院制。申请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的人同时要向某一个学院提出申请,学院可以接收各个专业的学生,这样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旁边就住着院士,以形成一种“复杂的生态”。

导师制。剑桥本科教育的特别之处是,除了系里面的讲课之外,学院会安排„督学‟,也就是由富有经验的老师组织上讨论课,在其他一些大学,有经验的老师给学生讲课,小组讨论则由研究生代课。学生每周会和导师面对面地讨论自己的作业。剑桥的最大缺陷是过于实用主义(Pragmatism),剑桥从来不会启发学生去问自己:我在大学学习的内容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还是社会,还是文化?这和英国的实用主义教育传统是有关的。剑桥各学院的老师会起到身教的作用,但这不是给学生树立一个„道德模范‟,教师向学生展现如何思考,如何提问,如何开展研究,如何寻找证据,如何辩论,辩论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写下的论文更有信心,想得更远。”

学者自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教会或者国家都曾试图对剑桥进行干预,要控制它。这些措施从未取得过预期的效果,但往往在一段时间内令剑桥停滞不前。最糟糕的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剑桥不被允许承认不信奉国教的新教教徒。剑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学者的自治社会,注重思辨。剑桥的年末考试考的并不仅(?)是学生所积累的知识,也没有多项选择的问答题,考的是思辨能力。考试没有标准答案,看重分析和思辨,各种想法和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考试严格。课程作业所占的比例很小,每年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考场上的表现。剑桥的考场是个什么样子呢?学生整齐地坐成几排,每两个人之间都隔一个空位,以免学生作弊。监考老师们都一身黑色的袍子,外面还有人陪学生去上洗手间,考试时限往往为3个钟头。每个人的成绩出来后,都会先贴在大学评议堂外面的公告栏上,这样做会给学生施加很大的压力。并且,考试没有第二次机会,几百年来,这一规则一直被严格地执行着。

三、牛津大学

导师制:一对一;每周见面;参考书目;需要研究的问题;2000字论文;班上讨论;

课堂结构:教师讲述——基本事实、大多数人的观点、少数人的观点、教授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学们的观点;老师总结。

四、哈佛大学

精英聚集。精英学生,由两个制度来保证:一是高奖学金,二是智力测评。精英教授,严格的淘汰与终身制并存,商界、政界名流与教授的进进出出;

精英思想。探求问题的强烈意识;追寻人类共同体验的核心部分;专注于历史发展的走向,如改革人物的精神路径,文学中人的创造力的道路等;追踪全球社会热点,及时召开研讨会,这里是真实世界舞剧的贵宾席;

精英教学。每门课都有相当的深度;研究式学习,发言;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大量阅读:一堂课往往有10多本参考书,全校100多个图书馆中甚至有通宵读书的学生;阅读后,学生才可能在随后的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然,就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作业设计(实际操作);课程论文,有的课程需完成3篇论文;商学院每门课的最后一节,教授讲述自己的有震撼的人生经历。通识课,占总课时的1/4;学生自由选课;无固定班级;学生的淘汰率高达20%;

精英环境。追求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文化;崇尚学术探求,尊崇学术思想。学生社团活动多,教授午餐会、晚会等丰富;学生充满自信,勤思好问,刨根问底,质疑权威,见解独到。

五、MIT麻省理工学院 校训:

手脑并用、改造世界:Mind and Hand; 名言:

工作,朋友,睡觉,你只能选两样:Work,friends,sleep—pick two;

其本质是:一直以来,MIT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的问题。大学要对社会作出贡献,更直接地与工业和人类的普遍探索相关。关键在于:科学家和工程师受自身职业吸引并热衷工作,主要功能源自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层需求,来自好奇心和大问题。

波士顿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地方,这里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做各种不同的研究,置身这样的学术社群,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至关重要。

寄宿制下,全世界天资聪慧的学生、乐于奉献的老师朝夕相处,享受到的氛围无法复制,由此产生的魔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学生们象水龙头一样谈论物理,直到不懂物理的听众也要点头称是。

一些教授一次次向学生叙述自己难忘的亲身体验,以点燃年轻人对世界的热情;听了教授的50分钟课程后,你的大脑会运转得更好,思考得更清楚,能从一大堆信息中弄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年轻人有机会和教授一起从事科学研究,而不只是在课堂上作笔记。

本科生一周上48小时课,课余有数以百计的活动小组可以参加。典型的思维习惯是:寻找世界上最难的难题,然后攻克它。学生不会等着导师给活干,而是自己去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一个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一个别人没有找到的角度,然后想办法解决它。

媒体实验室的研究没有方向,因为时代华纳、三星等资助,并不干涉实验室的研究,人们的激情和兴趣决定其研究方向。

六、斯坦福大学

校长约翰轩尼诗强调:“跨学科”。本科不分专业,同学之间随机组合,交友广泛,跨学科交流,且不限制毕业时间,鼓励人们干点别的。设计学院要让学生学会“通感”。他还指出,大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创新的敏锐,如何保持做新事情的愿望。

年轻的创业者知道,斯坦福的导师们会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在这里,每一个教授都在挑战科学和技术最高层次的问题。

斯坦福的创业精神和美国的西部开拓精神相关,加州一直是狂野的西部,梦想家的乐园,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的人,血液里多多少少都有点冒险的基因,往往会更勇敢、更自由,更无所顾忌,有一种不可救药的乐观。有的人甚至认为,在硅谷的创业有着一种类似革命者的气质。这里总是乐观向上的气氛。

这个地方的空气就是发明、创业、传奇性的成功,人们坚信:伟大的想法必会产生伟大的价值。在这里,你收到的信息是:要有野心,在宇宙中留下印迹。这里的社交系统、政治系统、金融系统都支持人们的再造和冒险,这里的文化允许失败,而且是有尊严的失败。帕罗奥多小镇PaloAlto吸引着那些有着远大梦想的年轻人,沙山路Sandhill Road则是风险资本扎堆的地方,吸收了全世界28%的风险资本。

至少5000家公司,其创业者是斯坦福的教师或学生,如惠普、雅虎、思科、太阳、eBay、Netflix、Electronic Arts等;

这里的工程学思维方式是:找到问题,搜寻正确的信息,建立假设,给出答案,最后予以检验。

七、海德堡大学

哲学所能给予的自由,思辩之地

“路过之地”。由于地处南北交界,往北有马堡、柏林,往南有图宾根、弗赖堡,都是哲学重镇。作为历代大哲学家的必经之地,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都盛赞过海德堡的美丽,或者在这里停留过,但这里都不是他们的归宿。19世纪后叶,统一后的德国经济、科技、文化空前迅速地发展扩张。海德堡大学,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风云际会,一时间大师无数,使得这个小城俨然有欧洲科学中心的气势。她不仅是德国本土知识分子向往的学术中心,来自奥地利、匈牙利、俄罗斯以及巴尔干半岛其他国家的文化精英也蜂拥而至。阿尔弗雷德·韦伯描述:“这座小城并无小市民、狭隘或自我满足的气氛,而是彻底吸纳并弥漫着世纪交替后,在德国以一种奇特方式开始发展的新鲜事物。这座城市富有智性,令人振奋,而且彻底开放。”

学者圈子。在海德堡范围内,便同时存在多个大大小小的学者圈子,这种圈子文化是非常有海德堡特色的一种东西。这些圈子各有特色,参加者互有交集,有时也因政见不一相互攻击。伊拉诺斯圈的宗教色彩最浓,最为严肃正式,每月一次的聚会事先定好议题。1910年之后,韦伯夫妇开始在内卡河畔的家中举行周日下午的茶会,准备与韦伯继续就某一问题深谈的人可以预订好下周到访的时间。韦伯坐在大厅里的某个角落,很多时间用于倾听,但也经常站起来就某个话题一口气发表一个多小时的即席演讲。话题有时极其深奥,有时愉悦轻松,但绝大多数天南海北,远远超出学科的界限。

精读讨论。今天在海德堡哲学系,最核心的学术训练仍然是在经典哲学文本的精读与讨论中完成的。通常是讨论课(Seminar)的形式,老师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文本,逐字逐句地讲解,澄清概念,疏通论证逻辑。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者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可能要读上一个学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恐怕要两年。三四本著作读完,本科学年也差不多结束了。凯莫林教授的助教蒋运鹏说:“一本哲学经典,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是看不懂的。不是说你看不懂文字,而是你的思想不够专注,不够精密,捕捉不到很多细微的变化。这是哲学学习中最为艰苦的基础训练,没有这种训练,读再多的哲学书也没用。”

挑战刺激。历史上欧洲大学拥有治外法权,如果学生触犯了市政管理规定,只能由学校加以惩治。在海德堡,从1712到1914年,违纪学生会在这里关上数天到几个星期的禁闭——但他们可以外出上课,外面的朋友也能送饭进来。学生监狱的墙壁上满是各种涂鸦、打油诗和签名,显然,对于关在里面的学生,这种惩罚并无伤荣誉,甚至是可以夸耀的事。这些荒唐游荡的学生,一旦从大学毕业,便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立即变身为浮士德博士式的勤勉、睿智、严谨的学者。当时的主流叙述里,教授和学者是一群一生正直尽责,“只会在节假日里才生病,连死都不死在工作日里”的学术圣徒。

哲学职业。在德国选择哲学生涯仍然是一场旷日持久、风险极高的赌博。一个哲学系的学生,一路从学士读到博士,再参加教授资格考试,即使顺利通过,也只能以相对微薄的薪水在不同的大学之间辗转。如果运气不好,或者才华不够,很可能到40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无望得到教授席位,改行又为时太晚,最后落得开出租车为生也不是不可能。

精英人物。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马克斯·韦伯(1864~1920),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汉娜·阿伦特(1906~1975)(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于尔根·哈贝马斯(1929~)(“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900~2002),马克斯·玻恩(1882~1970),诺伯特·埃利亚斯(1897~1990),海克·翁内斯(1853~1926),约瑟夫·戈培尔(1897~1945)。

八、深泉大学

位于美国加州东部沙漠。

价值观。物质上的孤立,这也是学校哲学观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孤立可以使得学生每年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学生。每年全球录取11—15名男生,学生面试中最为重要的品格是坦率;

教师。由学生选择,均来自于第一流高校; 课程。由学生决定;

教学。每堂课老师讲5%的时间,其余时间由学生讨论,几乎从不冷场; 劳动。学校实行免学费、免生活费制;学生每周必须进行20小时的劳动,如杀猪、挤牛奶等;

学制。2年,后进入哈佛大学等完成本科学业。

九、香港科技大学

1991年成立,2011年QS亚洲大学排名第一; 校长吴家玮:“一流的人带来一流的人”; 一流的专业(筛选)、一流的领军人才。一流的实验设备;

与行政截然分开的教学副校长——教授专门委员会(晋升终身教授)——本系教授打分、全体教员决定(应聘);

热烈争论的浑身热血、异常兴奋的感觉。

十、全球最好中小学

新西兰特卡波湖学校的教育特色就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该校的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一直在国际上测验中名列前茅,该校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即使通过有创造性才课程,强调通过背诵训练并让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把不同基础的学生编成不同登记的班级,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方面的专门才能。

日本东京四答第之小学的特色在于科学教育,强调创造性。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能提出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并且发展成为创造性的智力。学校还强调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如让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电子,电路图以及发动机的基本知识时,自带零件,动手修理烤面包炉,让10岁的孩子用太阳能电池,和汽车模型设法装配太阳能玩具汽车。

荷兰埃克那顿学校的成功之处在外语教学方面,学生当中没有人去过美、英等国,但学生掌握的词汇、流利程度和自信心,不亚于甚至超过许多美国十几岁的孩子。学生们能用英语辩论美国社会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表达技巧。该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功方式就是多练。

美国匹斯堡市威斯汀霍斯中学的成功之处就是实施“艺术推动”计划。该校把通常被认为是奢华的艺术科目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音乐、视觉艺术和写作。学生学习用艺术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瑞典斯德哥尔摩职业培训中心在教育上的成功之处是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该校在教育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就业必需的知识传授,如现代财会业务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课程,该校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相当高。

下载管窥美国教育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窥美国教育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文化论文

    课程名:美国文化论文名:论美国个人主义 论美国个人主义 摘要:美国人的信条是:尽可能不欠别人,也不让别人欠他们;在交友上,他们喜欢掌握主动权。从美国人的信条里可以透露出美国人的......

    美国文化(最终5篇)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像......

    美国乡村音乐文化

    美国乡村音乐文化 “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这首《Country Road》,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每每听到这首歌,它轻松欢快的旋律总让我就有种身......

    浅谈美国电影文化

    浅谈美国电影文化 [摘要]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国文化特性对于我国建没与......

    美国电影文化

    摘要: 美国电影文化 关键词:眼泪,阳光,香味,英雄 悲伤,说到悲伤的情绪,电影《超脱》带给我的感触很大。这部电影是由艾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亨利•巴赫特来到社区......

    美国文化特征

    1776年7月4日,伴随着洪亮的钟声,《独立宣言》首次公诸于世。1783年4月16日,“自由钟”的钟声又宣告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利坚,一个戏称自己为“Uncle Sam(山姆大叔)”的国度,一......

    美国文化(合集5篇)

    美国文化 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扩张,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自觉到英国的迫害,而萌生独立的念头。1774年,来自12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所......

    美国文化印象

    美国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American culture is a variety of cultures. 二、美国人具有开拓和求实精神 Americans of pioneering and pragmatic spirit三、近代美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