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聃-《罗素传》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22:1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聃-《罗素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聃-《罗素传》读后感》。

第一篇:李聃-《罗素传》读后感

国际关系学院 陈橙 2009200625

伟人即是宝藏

——借经于罗纳德﹒W﹒克拉克《罗素传》

人何时才会认识到,真诚原是坚强不屈的气质?我不知道将来谁是为我写传的人,但是我希望他“顺其天性运用辞藻”,把传记写成多少像这样子:“我不是神态庄严地彩色玻璃圣徒像,只为了教诲别人而存在;我的存在是出于自我中心,我做的许多事令人遗憾,我不尊敬可尊敬的人,有时我装作尊敬他们,那是欺瞒。我说过谎,耍过虚伪,因为假如当初我不这样做,人家早不允许我做自己的事了;可是我死之后再不需要继续虚伪。我憎恶虚伪的谎言:我爱生活,爱生活中实在的人,想除掉妨碍人爱人的虚假一套,去爱那实在是实在的人。我崇尚欢乐和自发;一旦真正的东西能为人容忍,我相信天性定会引发人的真正美德。

——伯特兰﹒罗素致奥托琳﹒莫雷尔贵夫人

罗素生平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生于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世家。父母是思想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祖父罗素伯爵是辉格党(自由党前身)著名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次出任首相。罗素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是在祖母照管和教育下长大的。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和祖母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罗素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罗素的童年很孤寂,他经常在家中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散步冥思,是大自然、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绝望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对数学的迷恋,成为他的主要兴趣。

189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大学前三年,他专攻数学,获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七名。第四年转攻哲学,获伦理科学(当时的哲学)荣誉考试第一名。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任剑桥大学讲师,1914年又任该校三一学院研究员。194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荣誉研究员。其间,他多次去美国讲学、访问和演讲。20年代初,曾到中国讲学一年。50年代后,主要是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对真理的求索中,罗素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但他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1895年,曾两次访问德国,研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交谈过。1920年访问苏联,会见了列宁。他还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和平主义者,第一镒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反战宣传而被判刑六个月。50年代,他抗议氢弹试验,发表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61年,因主持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和他的妻子一起被判两个月的监禁。他支持希腊和巴基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6年他与萨特等人组织“国际战犯审判法庭”。1968年,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1970年抗议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

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科学、偷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三卷本,1910-1913);《哲学问题》(1912);

《我们对外间世界的知识》(1914);《社会重建原理》(1916);《神秘主义与逻辑》(1918);《自由之路》(1918);《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1920)、《心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1927);《婚姻与道德》(1929)、《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权力论── 一个新的社会分析》(1938);《西方哲学史》(1946);《人类知识之范围及其极限》(1948);《权威与个人》(1949);《我的哲学发展》(1959);《西方的智慧》(1959);《罗素自传》(1967)等。罗素的大部分著作都能把理论的深刻性和表达的通俗性结合起来,既有亚里斯多德、黑格尔的思辨性,又有伏尔泰、达·芬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那种文采。其流畅清新的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也享誉甚高。

1949年,罗素获得英王六世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1950年,为了“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获丹麦索宁奖。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他作为“人道主义与思想自由捍卫者”的斗争精神,认为“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诺贝尔先生创立这个奖的初衷,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两个人不但都接受怀疑论,而且都怀有乌托邦的思想,并且由于对当前世局的忧虑而共同强调人类行为的理性化。”(《颁奖辞》)1

从罗素的经历来看,有以下几个值得借鉴的关键点。

一.罗素性格的养成罗素2岁时,其母亲和姐姐去世;4岁时,父亲去世。罗素便由其祖母抚养。在祖母构建的教育体制下面,由家庭教师执教,加上独居一室而养成的孤傲,以及祖母怕他染上不良习惯而对他与别的孩子接触的限制,促使罗素只知道一味的看书学习,其专注的程度近乎有害。他年轻时写的文章,每一页都用工工整整有如铜板印刷的笔体写就,已经显示出罗素写作的两大特点:从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的逻辑性以及下笔如行云流水、无需更动一字的腹稿功夫。缺乏感情的寄托,年轻的罗素努力寻求知识的归宿,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探求必然。他的探求首先从数学开始,然后又转向哲学。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让罗素缺少和别的孩子打成一片的交往,对性也一无所知。而且,罗素祖上两支都出身显赫,是统领一方的豪杰,这并非天赋权利,而是一种使命责任。领袖的风范要求深藏情感而不外露。“同很多罗素家族的人一样,潜心研究思辨哲理的愿望时刻在和与生俱来的对权利的渴望角逐,在与同样强烈的誓为国家尽忠效力的家族责任感一争高下。”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罗素后来的行为反弹是巨大的。

罗素有本事摆脱人之常情的羁绊而无任何内疚之感,虽然他的冷酷无情常常是出于学术方面的原因而非个人原因,但还是很容易引来铁石心肠的骂名。甚至在早年的情书中“满都是严厉的批评”。

罗素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并进而溯本穷源。当宗教触犯了他的理性,使他不得不告别宗教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抚慰是,他即全神贯注于数学的研究。随着他应考数学荣誉学位而深入研究,他发现欧几里得几何学未尽推理证明的疑点,“教我微积分的先生并不了解其基本定理的有效证明,知识试图让我接受这种似是而非的定论,说这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这让罗素非常失望而且无奈,转而进攻哲学领域。

罗素崇尚自然天性,他甚至在给妻子艾丽丝的信中详细讨论未来性交的情节。罗素的信件反映出他与女人的接触与他对学术研究的智慧之火之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艾丽丝对罗素所产生的影响使罗素得以集中精力于《德国的社会民主主义》一书的写作;与艾丽丝之间感情的破裂促使罗素写成了《自由人的崇拜》这篇名文;他由此陷入了感情的困顿,但却又因此能够全力投入《数学原理》一书的写作;而奥托1 http:///mingren4960

琳夫人,对罗素一生不断产生影响的女性,在罗素将他研究重心从数学逻辑移向哲学的时候给她以极大的鼓励。

二.罗素初上剑桥时(1890),“害羞又自命不凡”,后来怎样成为享有巨大把握听众能力的演讲大师?

让我们看一段关于罗素在三一学院讲课的描述:“颀长挺拔的身躯,合体妥帖的长衣,手中的讲稿,与同他的年龄也许不相符合的坚毅与活力一起走向讲台。他年纪的某种征象,显示在他脸上深深地皱纹和他面部肌肉间歇性的颤动中。但他的举止却永不停息的充满青春活力。课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他眼睛生气勃勃地闪动。他快速有力的动作绝没有现实老年中风的任何迹象,显示出的只是他心灵与感觉的旺盛活力。”

剑桥辩论协会的作用是可观的。该会的会员们渴望进一步深入探讨哲学的深层问题。它给罗素一种社会精英的归属感,一种知识界的同志情谊以及为了以后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韬光养晦、秣马厉兵的感觉。这些都开始抵消他在彭布罗克庄园所受的负面影响,至少部分解决了他与同龄人在精神心灵上几乎隔绝的状态。

参与社会实践无疑是一个更大的助力。他在支持反征募团体期间,用尽了他的经历,没有留下任何使他精神不好的东西。而且,当一种情感不再起作用时,他能够抛弃这种情感,并用一种情感之下的冷静理智取而代之;能用个人实践的例子,去为公共目的服务。他到南威尔士做旅行讲演,穿行于那些灰色的村庄,与工人阶层进行广泛接触。他写道:“我自己要把我所期待的斗争进行到底;但这是值得的。我喜欢这一切„„很晚以来我对我自己才有所发现。我沉着而清醒,我自己内部不再有不能实现的东西的情感,它曾经是一种长久的折磨。我不在乎当局会对我做出什么,他们不再能够阻止我。以前,我既感到恶心,又感到只能被动地服从;现在,我感到积极向上,并对我的积极性感到满足。我一点也没有内在的不和谐,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地让我觉得麻烦。”这真是一种令人欣羡的状态——顺从本性,奉献于追求的事业。“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三.罗素这样指出大学生的弊病:“他们热请而又渴望获得知识,但是他们所知不多,缺乏训练,而且很懒,梦想着别人能够把知识灌进他们的大脑,而自己可以毫不费力。”

虽然罗素对中国的看法非左即右,要么崇拜得五体投地,要么贬得一文不值,但是这句评价是很犀利又贴切的,也许连我们本身还未曾注意到。

我们都知道要广泛阅读,要勤于实践,但是我们从不这样做。我们抱怨没有practice的机会,只是由于我们没有把握机会。我们渴望成为鸿儒,渴望博采众长内外兼修,却又在知识的宏伟殿堂前望而却步。我们想象着成为理想中的楷模需要有哪些品质,也只是想象,抑或YY而已。

以前炒得很火的某种可以将压缩了知识的芯片植入人大脑的构思,现在想来或许就是出于这种惰性思维。

就我自己而言,从小生长于三代信奉宗教的家庭,又耳濡目染着中国传统文化——二者都或多或少有着“避世”“归隐”的思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天人合一”、“浩然之气”等传统哲学思想根深蒂固,这也成为一种抱怨和逃避的借口。相信命格,相信因缘,相信冥冥之中自有真理,固然可以活的更加随和坦荡,但也因此失去了上进拼搏的气概。

第二篇:李广田传读后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在李广田诞辰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李岫教授出版了《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该书久经磨砺,后出转精,把李广田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是传主的女儿,是传主后半生生活的见证人。这一独特的身份,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这就是她在“自序”中所说的“我愿意叙述最原始的材料,写出我所亲历的场景”。在这种自觉意识的作用下,作者在书中大量再现了鲜为人知的有关传主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很好地展示并丰富了传主的性格;同时,也使之比已出版的同类研究书籍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如书中写到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害后,李广田天黑才回家,悲恸难已:“母亲看他一天没吃饭,递过一碗饭去,我看见父亲的两颗泪珠掉在饭碗里,而饭却一口也咽不下。”当然,书中最充满挚情的还是对父女天伦的描写。40年代后期作者参加清华的剧社演出,“父亲怕我出事,每有演出便去接我回家”。多少年后,李广田被迫害致死。作者从火葬场取出传主骨灰,“这一天正是旧历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我竟这样把父亲接回了家”。每当叙述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材料、还原这样的历史场景时,作者总是以真实的细节、冲淡的文字出之,而在字里行间却又满注了一腔深情。

作者既是传主的女儿,更是一个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学者,这一“学者”视角,作为对“女儿”视角的补充和延伸,大大增强了本书的理性色彩,该书的学术水准和学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李广田在《创作论》中曾指出:“文学创作正如蜜蜂酿蜜”,它“所采的是花的甜汁”,但造蜜时还要注入自己的蚁酸。因此,要真正把握李广田创作的精髓,就必须既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生活本身“甜汁”,还要考察主体所注入的“蚁酸”。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说出了“我所知道而别的作者不知道”的话。如果说第一章的前两节通过对故乡文化环境的描述,巧妙地交代了《画廊集》和《银狐集》中许多著名的乡土散文所蕴涵的生活“甜汁”的话,那么,在第七章中则更多地考察了传主在作品中所注入的“蚁酸”。这种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传主文本的生成之谜。二是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对传主文学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厘定。本书作者在许多论述中显示出了相当开阔的理论视野。如第四章第四节考察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它以英人怀特的著作《塞耳彭自然史》为结点,经过精心梳理,从怀特起中经英人戈斯、何德森等,再到周作人、李广田、刘西渭,在宏阔的中西文化背景下接成了“一个文学生态链”。在分析传主散文《少年果戈理》的坎坷遭遇时,则将它放到了延安整风运动后的大的文化环境中,显示出了在左倾思潮不断膨胀的背景下这一悲剧的必然。

从1940年10月“母亲”怀抱两岁的作者关山万里追随父亲,于今已60余载。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书中随处都弥散着这种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感。该书开篇就写了自己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寻根之旅,面对着父亲作品中多次描写过的古老黄河,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弹指间五十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父亲去世也已二十年了”。著中不仅有对父女情深的描写,也蕴蓄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作者与同代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也历经了人生的许多大喜大悲、许多坎坷曲折,这不能不使作者在叙说父亲悲剧命运的同时,也从无情的流水年华中去思考人的命运——尤其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作者在“自序”里说,这是“一本有关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和命运的真实记录”,“希望通过它能引起人们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思索”。

第三篇:李普曼传后的读后感

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才促使他对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希望美国能追求自身的崇高理想,他孜孜不倦地提醒他的读者们要牢记这些理想。“年轻人的思想要是‘保守’的话,那肯定是荒谬的。他们大概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人。年轻时就‘正统’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处在中年人状态。”也许正是李普曼坚持了这样的一种理念才促使他的专栏,他的评论具备了更深刻的概念。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是光有正义感就能帮助人,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更需要的是带着正义感和睿智想出更合适的解决之道。憧憬只有通过与真实世界打交道,才能变成事实。的确,再多的想法,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更加凸显出其现实的意义。

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李普曼传》的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说:“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

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才促使他对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李普曼曾导致走向社会主义、政治行动主义、怀疑论、淡泊的超然态度、经济上的保守主义、冷战的批评者、社会自由派,最后使他产生了感情上的突变,奋起反对他所认为的帝国野心。他希望美国能追求自身的崇高理想,他孜孜不倦地提醒他的读者们要牢记这些理想。

“年轻人的思想要是‘保守’的话,那肯定是荒谬的。因为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大概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人。年轻时就‘正统’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处在中年人状态。”

也许正是李普曼坚持了这样的一种理念才促使他的专栏,他的评论具备了更深刻的概念。这个年轻时代里的李普曼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更应该有更多的新思想,这样的理念带着他产生一个有一个新的思想,一篇又一篇对舆论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李普曼在攻击制裁卖淫和通奸的法律时写道:“我们必须对这些邪恶现象背后的力量善加利用,而不是力图粉碎它们。”他认为,“对于人们的冲动,我们必须加以引导,而不是禁锢。”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是光有正义感就能帮助人,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更需要的是带着正义感和睿智想出更合适的解决之道。的确,大部分法律,比如反对酗酒和卖淫的法律,都是力图禁止和处罚人们的冲动,而不是把它们重新引向更健全的目标。如果我们社会对其加以引导而不是禁锢,相信会达到更好的效果,禁锢带来的更多的是被禁锢者的反抗。

在李普曼所交往的名人当中,西奥多罗斯福是他最为敬仰钦佩的人。李普曼在他的书中写道,老罗斯福是他心目中的政治家的楷模,“是第一位接受新的社会思想的总统。”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都有一个偶像,在自己的偶像的陪伴和带领下成长着、学习着。老罗斯福是个改良主义者、是个著书修史的知识分子。他敢于打破陈规旧习,请黑人到白宫去,任命了一个犹太人当他的内阁成员。这样的一个偶像对李普曼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之的,李普曼的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想必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憧憬只有通过与真实世界打交道,才能变成事实。政治是一场斗争,理想主义要在其中经受现实主义的磨练。李普曼从不相信人类长着神仙的翅膀,但他觉得人类至少应该试着飞翔。的确,再多的想法,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更加凸显出其现实的意义。这样坚持的信念才更加促使他对公众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吧,在与真实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想法才能得到社会的更多的证实其正确与否。人的理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经历过现实才有化为现实的可能。

李普曼是个细心并富有创造性的文体大师。他能够摆脱愚蠢荒谬的词汇,这些词汇使大多数政论文章沉闷费解。

他对民族主义的情感的渊源异常敏感。他深有感触地写道:“所谓民族自尊心就是一种认为我们的血统值得尊重的意识。”

就是这样的一个李普曼对很多的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就是这样的一个李普曼带领一个时代重新认识了新的社会,新的舆论世界。在世界安稳的时候,在世界**的时候,他的思想一点又一点地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在肯定与否定之中,这样的一个李普曼留给世人无限仰望的空间。

第四篇:小羊罗素寻宝记读后感

什么是无价之宝呢?许多人觉得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是黄金,有的人说是钻石珠宝,但是我在小羊罗素寻宝记这一本书里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宝物,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宝物才真的叫做“无价之宝”。

小羊罗素从小住在蛙底牧场,有一次罗素和他的朋友正在比赛特技,意外的让它找到了一张老旧的藏宝图,一开始还半信半疑的看着它,不知道这张藏宝图是不是真的?后来它决定将藏宝图带回家,还特地制作了一台寻宝机器要来找寻宝藏。

罗素利用寻宝机器,找遍了藏宝图中每一条路线,甚至把每个阴暗的角落都翻了过来,还是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罗素气得将寻宝机一脚踢开,可怜的寻宝机跌落大 树旁,痛得哇哇大叫。一听到“哔、哔”的叫声,罗素兴奋的钻进树洞,费尽千辛万苦才搬出宝藏箱;一打开箱子,就看见一堆布满灰尘的老旧物品,顿时,失望的 表情全写在罗素的脸上,不过心灰意冷的它仍幸运的在箱底找到了一台古董照相机,它利用这一台相机拍下了亲朋好友的照片,还将一张张照片放在一本大大的相簿 里,也将属于它的幸福通通拍下来。

罗素认真的态度真的很令人感动,它做任何事都会先确认自己的目标,尝试各种可能成功的方法,然后奋不顾身的往前冲,我想做任何事都需要勇气和努力才能顺利 完成。当然读完这本书更让我感受到自己身边处处充满宝藏,身在幸福之中更要好好紧握住幸福,不管是朋友的支持、父母的疼爱、还是师长的关心都是任何地方也 买不到的。我们该时时提醒自己,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情感比起金银财宝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第五篇:李传谦事迹

李传谦同志事迹

如果我们相信有人能够32年如一日地执着追求;如果我们相信有人能够倾注毕生心血筑起一架人梯;如果我们相信有人能够在深山创造出旷世奇迹;如果我们相信有人能够„„那么这个人就是他----全国优秀体育教师、伊春市友好区第四小学副校长、优秀共产党员李传谦。

1937年农历2月24日,李传谦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县张维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因为家境贫寒,小学刚毕业就辍学了。1953年7月,经人介绍他来到伊春林区,在友好公安分局参加了工作。1964年因受妻子家庭出身富农的牵连,下放到巴彦县农村,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又回到了伊春。因李传谦热爱体育运动,篮球打得好,百米创过记录,田径各项均很出色,当时学校正缺教员,李传谦就在双子河林场子弟小学当了一名体育教师。从此,李传谦富有传奇性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1964年在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女队失利,给神州乒坛留下了令人痛心的创伤。鉴于当时国家女队的年龄状况,为攀登世界女乒高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国家体委和团中央也向全国发出号召,要求各地泛开展少年女乒运动。

一天,体育教师李传谦到学校教导处送一份材料,他突然看到了《关于在少年中倡导乒乓球运动的通知》。他的双眼仿佛遇到了一块巨大的磁石,心底为之怦然而动:李传谦决心以学校为基地,成立一支少年女子乒乓球队,为国家输送人才。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体育教师,要肩负起如此重任谈何容易。讥笑者有之,挖苦者有之。有人说,咱这山沟里要能培养出国家队员,那还要正规体校干啥?有人说,他李传谦是搞田径的,自己都没打过乒乓球,怎么能去教别人呢?

面对这些品头论足的冷嘲热讽,李传谦宽容地付之一笑。体育兴亡,匹失有责!自强不息的灵魂,穿云透雾的追求,让这位朴实的东北汉子铁了心。校领导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拟议中的双子河林场工农兵小学女子乒乓球教练的桂冠便戴在了李传谦的头上。而此刻,李传谦的冷静却超过了激动。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乒乓球技术和训练知识的贫乏。怎么办?没有越不过的高山,一个字,学!他跑遍了全市许多县区、跑到市体校,借来大量的在当时看来是那么珍贵的有关书籍挑灯夜读,甚至像古人那样,借着月光、星光、雪光苦苦钻研、思索。他还曾自费到市里、省里求名师指点。报纸上、广播里,凡是出现“乒乓球”三个字,他的听觉、视觉中就再也

无法感知其他事物。直到他合上疲惫的双眼,学习始终是他赖以生存的一大需要。

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和训练常识,紧接着那些实实在在的困难也真实地摆在了他的面前: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设施,有的只是李传谦的一腔热情和两只手。一连几天,李传谦吃不下,睡不着。他在校园里转一圈又一圈,当他转到学校那间旧仓库前时,眼睛突然一亮:“就是这儿了!”于是,一间被弃置多年的仓库成了他的少年女乒“训练基地”。接着李传谦又东庙烧香西庙磕头,“化来了”一些木板,请木工做了一张白茬球台,两块砖头、一根板条支起来当“球网”。他又要来一些薄板削成简易球拍,训场地和用品算是齐全了。他在全校8至12岁女孩中挑选了十多名队员,他的少年女子乒乓球训练队就这样诞生了。

打球是需要钱的,而学校没有这笔资金,只好自己筹措,尽管当年一只乒乓球才1角8分钱,可对于月工资63元,既要养活一家妻儿6口,又要赡养远在农村二老的李传谦来说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一向要强的他也免不了长吁短叹。好在妻子很贤惠,这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搞不懂乒乓球何以能像丈夫说的那样能为国争光,让“洋人”不敢小看咱们,可她相信丈夫、心疼丈夫,她隐约知道丈夫在干大事业。于是,每当丈夫回家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时候,她往往深情地凝视着丈夫那又消瘦了许多的脸庞,然后默默无声地用那常年捡树皮、喂猪喂鸭的粗糙双手,在贴身的破线衣口袋里摸索出几张带体温的人民币:“拿去买球吧,原本打算给你买双回力鞋的。”“回力鞋就甭买了,我那双旧鞋补补还能将就一阵子。”李传谦知道,这钱是妻子从牙缝里一点一点挤出来,他真诚地感谢她。从那以后,为贴补球室之用,他和妻子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没用过一件新物品。由于没那么多钱买乒乓球,李传谦捡回那些被打坏的球,用小细棒儿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塞旧棉花,他把这样的“棉花球”用线吊起来,让孩子们练打“吊线球”,这既增强了孩子们练球的兴趣,又省下了一些钱。

1966年冬,伴随着严寒降临的是那场席卷神州大地的空前浩劫。没有一个角落能够幸免,小兴安岭未能幸免,李传谦连同他的球队、连同他的“训练基地”无一幸免。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人的灵魂被扭曲了,连平日里那么可爱的孩子们也往往做出许多令人无奈之举。一些小孩仿效“成年人”的样子,在挖空心思地寻找“四旧”和“封资修”之余,也把目光瞄向了那间少年女乒训练室。有人往球台上扬炉灰,李传谦亲手扫掉;有人往球台上泼脏水,他亲自擦干。可应付了今天应付不了明天,家长们怕

孩子有闪失,硬是纷纷把那些小队员从球台上拉回了家。就在李传谦为此万分焦灼的时候,自己也莫名其妙地被扣上“不搞革命出风头”的帽子。不解、愤懑、无奈,唯独没有气馁。李传谦冒着挨批判,蹲“牛棚”的风险,继续着他的追求。他挨家挨户去劝小队员和他们的家长,光是那位后来成为亚洲冠军的刁丽丽家他就去了4次,家长们被说动了,孩子们被说服了,他们全数回到李传谦身边,但此时,就连小队员们视为乐园和“基地”的那间破库房也已被贴上了封条。没有球室,李传谦就领着孩子们“打游击”,哪儿有球台就上哪儿练,有时就到草甸子上、小河边沙滩上,摆上砖头支起木板就开练。就这样李传谦每周24节体育课照上不误,带着他的队员起早贪晚,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休息。在李传谦殚精竭虑的努力下,小球队坚持下来了,孩子们坚持下来了,李传谦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就在李传谦带着小队员们起早贪黑拼命训练的时候,他2岁的宝贝女儿却得了淋巴血管瘤,舌头垂在唇外,不能进食、不能说话、不能合嘴、小小的生命危在旦夕,唯一出路就是去省城手术。妻子变卖了衣物,恳求丈夫一起去给女儿治病。丈夫真的心如刀绞!但他知道,这时候即使只是离开几天,时时盯着他的“造反派”就可能找到借口,已经看到希望的球队就可能一下子垮掉,再也难以聚拢„„望着被痛苦煎熬的丈夫,生性要强的妻了一手领着5岁的儿子,一手抱着2岁的女儿去了省城。然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虽经医生全力抢救,可女儿还是落下了终生残疾。

那年农历腊月廿八,妻子拖儿带女回到了家。本想进门就跟丈夫诉诉苦,然后再过个团圆年,可家中的情景令人欲哭无泪:破茅屋里没有一丝热气;墙壁上、窗户上一层厚厚的霜花;几只鸡饿死了;酸菜缸、水缸冻裂了;灶里无柴,锅里无米„„妻子李朝芬是个生性刚强的女人,她一直全力支撑着这个家,养猪、喂鸡、种地、拾柴禾。可是,面对此情此景,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满腹心酸,抱着两个孩子坐在门槛上呜呜痛哭起来„„李传谦一门心思领着孩子们练球,家里的事很难也很少顾及,为这妻子没少生气。可妻子毕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生气归生气,她对李传谦干的事业还是理解的。她说传谦人好心地善良,当年他们是打篮球认识的,因为她家庭出身是富农才在产假期间被单位除名,当初传谦没嫌弃我,现在我就是再苦再累也没啥可说的。

1969年夏天,李传谦由于过分劳累,加上经济条件使他得不到相应的营养补充,造成双目突然失明。他心急如焚!他急的不仅是自己的眼睛,更主要的是放心不下球队的孩子们。应当马上停下训练去治疗,但他没有这

个时间,也没有这个心思。朋友们劝不动他,妻儿的劝说也无济于事。李传谦真的“疯了”,他让年幼的儿子振峰引着来到训练室凭听觉、凭感觉继续指导孩子们训练,从没间断过一天。电许是苍天有眼,不经意间李传谦的视力突然恢复了正常。

“看来,我是为乒乓球、为我的小队员而生的。为国家培养输送乒乓苗子,这也许就是我今生唯一目标。”这成了李传谦的口头禅。他不知自家的柴米油盐放在哪儿。可是每个小队员的长项、短项,兴趣、爱好他都了如指掌。夏天,他舍不得拿出5分钱给可怜楚楚的孩子买一根冰棍,自己节俭得更像个“苦行僧”,可他却像燕子垒窝一样,把一分一角的钱积攒起来,投入到球室的建设中去。李传谦没有钱,但有土办法,他把妻子捡来的桦树皮拿到球室去生炉子,把家里的土豆拿到球室给孩子们烧着吃„„

1970午10月,小兴安岭已层林尽染。

为迎接东北三省乒乓球巡回表演赛,黑龙江省体委乒乓球教员张万骥,搭上了来伊春的列车。这位教练先后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几大城市选拔少年女乒运动员。结果,由于历史的原因,这4个大城市的运动员,“造反”的夺权去了,“接受再教育”的上山下乡去了,多数少年女乒集训队名存实亡,有的干脆黄摊子了。心灰意冷的张教练偶然间听说伊春出了几个小姑娘,球打得相当厉害,于是闻名赶来伊春。在下榻的伊春市政府招待所,他见到了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的小姑娘们的教练——李传谦。然而,听说这位“传奇人物”既不是科班出身,也从未经过专业训练,不免大失所望,甚至想即刻打道回府。伊春市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李军劝他说:“既来之则安之,您先看看再下结论也不迟,这儿个小姑娘连我都打不过他们呢。”晚饭过后,市政府招待所四楼会议室里摆上了球台,四周挤满了前来观战助威的人群。

头场球,张教练先对当年刚满14岁的小姑娘焦志英。左横握对右直拍,在喧闹的气氛中,这一老一小各自亮开架式。小小银球在墨绿色的球台上划过一条条白色的弧线。自信的教练还没来得及调整战术,就被小志英2:o击败。观战的人群沸腾了。张教练擦去额头的汗珠,脱去秋衣秋裤,他在心里责怪着自己的“轻敌”和一时的疏忽,决心一举把另一位满脸稚气的小姑娘“斩于马下”。巧了,横拍对横拍,刚刚两个回合,张教练再一次翻身落马!越输心里越高兴的张教练于是再脱掉线衣线裤,身着背心短裤摆好架势,要看看年仅12岁、个头最小的刁丽丽球路如何。没想到这个小孩的球比两位小姐姐还刁还狠!她加力推挡干净利落,搓球、变线、起板、扣杀

准确有力,速度之快令人措手不及,昔日乒坛名将,今日乱了方寸。结果刁丽丽以21:6和21:4的大比分战胜张教练。张教练输了,输得心服口服;张教练输了,输得兴奋、主动。肩负着使命的张教练双眼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拍拍这个的肩膀,又拍拍那个肩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张教练心中有个无法解开的谜,他急切地要寻找一个答案。第二天中午,在市体委领导陪同下,张教练乘车来到双子河,他要参观一下这个李传谦用来培养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室。

穿过校园的操场,走进低矮的平砖房,走过一段黑幽幽的走廊,一踏进那间所谓的“球室”,张教练愣住了,他张了张嘴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还从没见过这样糟糕的训练场地,屋子里,5户窗户因买不起玻璃全用板皮钉死,大白天也透不进几缕阳光;3张破损的球台,南北中排开,距两端墙壁不到2米;地板高低不平,到处都是窟窿,小小乒乓球掉进去就得把地板拿开,然后再铺上;球网接得满是疙瘩;靠墙的几只破板凳人一坐上就直摇晃;球拍更是没有一只标准的,而且每只球拍的背面都有拇指大小的凹陷。

科班出身的张教练,完全清楚在正规条件下,如何按正规的训练方法培训队员。他无法想象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居然能培养出这么好的少年女乒队员。他突然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其貌不扬的李传谦,就像古埃及的金宇塔一样不可思议!张教练在心灵震颤的同时欣喜若狂。他感到黑龙江的少年女乒不是后继无人,而是大有人在,大有希望,李传谦和他的这所“球室”就是佐证!带着意外的收获,张万骥兴冲冲地回到省城。当时一点也没给他留面子的那三位小姑娘全被收到省队。从此,李传谦和他的球室便随着这三名女乒队员频传的捷报在全省传开,并引起了东北三省乒坛的瞩目。

李传谦生活一直很清苦。一身卡其布中式对襟棉袄他一直穿了20年,补丁摞补丁已经辨别不出本来的颜色。1970年,他赶到哈尔滨国际旅行社为参加东北三省乒乓球邀请赛的弟子刁丽丽助阵,门卫见他那身打扮,说什么也不相信他是国手刁丽丽的教练。

队员出了成绩,教练电沾光。1972年,李传谦被提拔为副校长。但李传谦心静如水,只是当了个挂名的副校长,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训练他的队员,他的心里只有乒乓球,球室就是他的家。

李传谦对乒乓球小选手们严爱有加,并且慧眼识人。当初组建乒乓球队首次选拔队员时,他一眼就看中了焦志英、刁丽丽、刘翠玲这三个小姑

娘。教练员呕心沥血,小队员触类旁通。仅训练半年,三个小姑娘就在全市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几年后,李传谦在挑选队员时,又发现了左手执拍的焦志敏。他欣喜异常,对焦志敏的训练要求也更加严格。一次,小志敏练托球累得实在受不了,哭着说:“我不练了。”李传谦急了,伸手在她背上拍了一巴掌,厉声说:“平时不挨累、不吃苦,上场还能不输球啊。焦志敏回到家脸上还有泪痕,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了。母亲心疼女儿:“算了吧,别练了!”第二天,李传谦见焦志敏没来练球,心急如焚。他跑到焦志敏家,一边安慰小志敏,一边向志敏的母亲检讨:“都怪我的脾气太急躁了,可是不管怎样这球还得练,这孩子可是个难得的人才啊!”焦志敏的母亲被深深感动了,一个劲地说:“孩子,明天快跟李老师练球去吧,李老师图个啥呢?”从此,李传谦对焦志敏除了严厉以外又多了许多关怀。一次去外地比赛,小志敏感冒了,李传谦急忙跑到药店买来药一勺勺喂她。夜里,李传谦和孩子们睡在一间教室里,他就像父亲一样关爱着小队员们。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培养子女成才视为人生大事,家庭大事。身为学校乒乓教练的李传谦有条件把白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乒乓球选手。可是,他却没有做到。他常说:我是全体队员的教练,而个单单是我自己子女的教练。他的儿子李振峰与后来成为我国著名运动员的刁丽丽、刘柏艳等人都是同一批队员,李振峰从来吃不着“小灶”。有时李振峰和别的孩子吵闹了,或是没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李传谦常常拿儿子开刀,杀一儆佰。一次,一个小女孩用球拍打李振峰脑袋,李振峰气不过也还了一拍,那女孩却“恶人先告状”。李传谦不容分说,追上儿子就打了两巴掌,又连踢了两脚。回到家,孩子再也憋不住了:“妈,他对别人那么好,干吗非打我’我到底是不是他的儿子?”

这样的遭遇,女儿李振英、李振艳也都领教过。这3个孩子从小都跟父亲练球,也都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李传谦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是,成功之路委实太陡峭、太狭窄了,也许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机会通过。每次省体校招生,李传谦总要经受一番情感和理智的煎熬,而每次,他都毅然地写推荐信把更有发展潜力的“苗子”送出去。二女儿振英头脑机敏、动作协调利落,在球室苦练了7年。论球技,全市少年女乒打过第二;论年龄,那午她才13岁。可是身为父亲的他还是送走了那个“第一”,失去了为自己的女儿铺就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机会。就这样,李传谦在从事教练生涯的32年中,先后送走22批278名运动员,却没送走一个自己的孩子。

李传谦在利益面前从不伸手。他和妻子结婚后,一直住在那间破旧的草房里。冬天透雪,夏天漏雨,经过20年的风吹雨淋,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一家人多想有一天能住新房。1979年秋天,李传谦所在的学校决定分给他一间砖房,他当时真高兴,妻子和孩子们也欢天喜地准备搬家。一天下班回来,李传谦突然对全家说:“这房子咱不搬了好吗?”妻子惊呆了:“学校不是都定了吗,咋说不搬就不搬了?”三个孩子当时就哭了起来:“爸呀,我们要搬家,我们要住新房了”一家人眼巴巴地望着李传谦,真的希望是自己听错了。良久,李传谦缓缓地说:“老苑头(该校工人苑文明)马上就要退休了,让给他吧,咱还有机会。”妻子怎么也想不通,最后李传谦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做人,不能老想着自己”便回到他的球室去了。就这样,李传谦一家在破草房住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把草房住倒了,区里在原地盖新砖房,他们才搬了进去。由于李传谦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赢得了荣誉,1983年,黑龙江省决定将李传谦所在的双子河第四小学定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委、区政府决定在第四小学建一所新球室。400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馆落成那天,是李传谦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望着崭新的球室,望着那绿色的球台,李传谦久久舍不得收回目光。

1985年10月,正是小兴安岭五花山季节。19日午后。手捧欧洲杯胜利归来的世界乒乓名将焦志敏,在伊春市委、市政府为她举行的献杯仪式上,激动地把她亲手夺回的“欧洲杯”献给了林城120万人民。她动情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伊春是我可爱的故乡.这里有我梦一般的童年,有养育我的父母,有培育我的母校,更有教育我成长的第一个启蒙教练李传谦老师”。金光闪闪的“欧洲怀”,凝聚着焦志敏将近10个春秋的奋力拼搏,也闪现着李传谦20个寒暑的刻意追求。

第39届世乒赛后的第一个春天,李传谦收到世界冠军焦志敏寄的来信,信中说“荣誉已经过去了,我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首先应该感谢您——我的启蒙老师,没有您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是您放弃了自身更好的发展机会,为我的乒乓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不但培养提高了我的技术水平,更培养了我坚定的事业心和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您培养了我,培养了我们姐妹3人,这似海恩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报答的„„”一封简短的书信,使李传谦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和满足。他回到家里,自斟自酌,喝了足足有一斤白酒。妻子也为他骄傲,因为他的丈夫是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

李传谦以他的业绩和突出贡献被评为市级知识分子拔尖人才,一个师

出无名的小学体育教师,竟然培养出那么多乒乓球人才,这在省内外、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李传谦的名字惊动了国家体委、惊动了体坛„„可他却一次又一次放弃了难得的良机,甚至放弃了深圳一家公司要以李传谦的名字盖一所体校,请他出任校长的美意。当时,李传谦的工资收入不过百元左右,而公司开价月薪上千元以上,可李传谦说:“我哪都不去,我就在林区干一辈子,我不能扔下林区这些娃娃们。”

李传谦来林区后,再也没回过乡下老家,他很少在双亲膝下尽孝。1975年5月,他母亲病危住进了哈尔滨一家医院,弟弟连拍3封电报催他回去,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练球,他给弟弟拍了一封电报,叮嘱他照顾好母亲,他就继续领着孩子们练球。几天后,母亲病故的噩耗传来,李传谦痛哭失声;同年10月,李传谦的父亲病故时他仍未能赶回去。为这,弟弟气得一连几年都不和他说话,这在李传谦的心里成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两件憾事。

在常年累月的训练日子里,李传谦一直坚持给队员当陪练,这使他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几乎每个部位都有损伤,腿和脚的挫伤、风湿使他病上加病。尤其步入50岁之后,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腿、脚常常红肿,有时连鞋都穿不上。1996年7月的一天下午,李传谦在给孩子们做示范动作时双腿突然剧痛,一下子跌倒在地,头撞在暖气片上,头顶撞了一个大口子,孩子们吓得直哭。可第二天,李老师带着缝了10多针的伤口又早早地来到球室,扫地、擦球台„„

1996年11月3日,是李传谦生命里程碑的终点。这天,他穿着平时最喜欢的那套红色运动服,和往常一样,照例是第一个来到球室,照例是扫地、打水、擦球台,然后逐个陪练。中午,孩子们蹦蹦跳跳都走了他才离开球室。回到家,他刚喝了半小碗粥就觉得难受,妻子急忙让他躺下歇一歇。下午2点多钟,他忽然急剧呕吐起来,妻子就近请来一位诊所医生,到家一看,是脑出血。儿子女儿闻讯赶来,把他送到区医院,但是太晚了。李传谦一生未进过医院,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当日午后4时,李传谦走了,他走得那样从容、那样坦荡,他把毕生的智慧与忠诚没有些许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事业;他走的那样辉煌、壮烈,在他那间简陋的球室里,走出过国手,走出了世界冠军!李传谦的名字连国际乒联的人都知道。

友好区委曾分给李传谦一套宽敞的住房,可他不想在路上耽误那几分钟的时间,还是坚持住在离学校较近的那间平房里。房子是传统的40平方米老少居室格局,大屋一铺半截火炕,炕上铺着纤维板,地上是水泥地面。

墙东侧依次摆放着20世纪70年代打做的一米多高的 “五斗橱”、被橱和衣柜,地上放着几只笨重的木凳,唯一一件奢侈品大概要数那台16寸的日立牌彩色电视机了。就这台电视还是李传谦应邀去印度新德里观看焦志敏比赛归国时焦志敏同省队几位教练凑了500元钱买下的。李传谦去世后的全部遗物就是几套破旧的运动服和一摞又一摞的有关体育的书刊,一本《青少年乒乓球训练简明教程》和《乒乓球训练大纲》已经被磨得字迹难辩。井非师出名门的李传谦能培养出一颗颗中国乃至世界乒坛新星,那耀眼光环的背后,饱含着多少“人梯”的奉献与艰辛!

为李传谦送行那天,小兴安岭的初冬寒风瑟瑟,小队员们大声哭喊着:“李老师,李老师,我们想你,我们不能没有你呀!”孩子的家长们痛哭失声;学校的师生员工们痛哭失声;区领导、各界人士、淳朴的百姓无不为他叹息哀痛。

李传谦同志病逝后,中共友好区委立即作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李传谦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在第四小学乒乓球训练室原址办起一个简易的李传谦事迹展览馆,作为友好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3月25日。中共伊春市委作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李传谦同志学习的决定》。《决定》要求全市共产党员学习李传谦同志默默耕耘,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洁自律精神;不畏艰辛,知难而进的顽强拼博精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今,第四小学的乒乓球训练馆已显得格外陈旧,但满墙的锦旗、奖状(百件之多)及闪闪发光的奖杯仍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展示着今天的骄傲。

下载李聃-《罗素传》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聃-《罗素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光传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精选5篇)

    读《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在李广田诞辰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李岫教授出版了《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该......

    读后感《罗素论教育》-王松乔

    读《罗素论教育》有感 王松乔 2013级教育管理 因为党组织这次的读书交流活动让我有机会重温《罗素论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罗素论教育》,又名《教育与美好生活》,讲述了作者......

    悟空传读后感

    篇一:悟空传读后感五百年沧海桑田,五百年时空交错,五百年爱与情仇,五百年悲喜交加,在这里彰显出无助与无奈,就像今何在所言,“我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

    毛泽东传读后感范文

    姓 名:李 飞 学 号:20091510112 专 业:行政管理一班 院 系:新法学院(原政管) 凡 人 · ———伟领 人悟· 伟人 神风采之多面的毛泽东 【书 名】《毛泽东传》 【作......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 托尔斯泰是幸运的,上帝给了他一种自我的思想,让他面对世间人们所承认的一切都有独特,大胆的.想法,使他在文学上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了一......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要眼观土木类的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时间,如沙漏......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一:托尔斯泰传>读后感托尔斯泰是俄国着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可是,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