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并且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世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已成为网民中的很大一部分。
二、调查方法:
1.网上访谈,查询
2.调查问卷
三、研究结果:
1.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0次互联网调查报告的说法,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经达到5800万人,占总网民比例的1/3(35.8%),占青少年网民的70%。5800万网民的结构特点非常突出。规模最大的是高中生网民,有2000万人;其次是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生网民,有1800万;初中和小学生共同构成了其他的2000万网民。可见,青少年在网络用户中占的比率是很大的,大学生更是一大部分,而在当中更产生很多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是电脑网民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大部分。而且,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随之增多,所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所产生的问题中,大多是由网络引起的。在近几年中,网络所引起的犯罪的速度也是变的比以
前快。可见,网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不是骇人听闻。这应该引起大家对网络问题的关注。因为 网络早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青少年的上网地点:48.5%的青少年在家上网;31.5%的青少年在朋友家或亲戚家上网;11.2%在网吧或电子游戏厅上网;在学校 上网占8.8%
(2)青少年的上网目的:玩游戏占48%;聊天的占24%;查资料占16%;其他占12%。其中大学生中,95%的大学生 打开电脑先登上qq、校内,然后或是聊天或是玩游戏,最后再查一点资料,男青年大多玩游戏;女青年大多数看电视剧,聊天;但是男女双方都会玩当下流行的微博和QQ。
(3)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并选择在学校上网,仅有6.6%的同学选择在网吧上网。在网络使用时段分布上,46.9%的学生主要在晚上和凌晨上网,29.5%的学生每周网络使用量超过15小时,24.9%的学生每月上网花费在50元以上。在上网目的中,娱乐消遣的用途,如聊天、玩游戏、看影视剧等占很大比例,仅有28.6%的同学上网是用于学习,13.9%的同学用于情感交流。这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一部分学生生活空虚的一面,他们对网络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很少进行户外活动或通过其他方式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
2.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调查显示,35.5%的同学认为过度上网对身体影响最大,35.2%的同学认为过度上网对学业影响最大,20.2%的同学认为对心理影响最大。但是我们不能对网络的利弊抱有极端的想法。因此,我将从两方面来说明问题。
利:(1)开阔视野。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弊:(1)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
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 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 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3)网络的使用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为:多数同学上网只为打游戏或聊天、看影视剧,仅有28.6%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学习。被调查者中,有59.9%的同学表示自己无法控制上网时间,50.7%的同学曾有过晚上过度玩电脑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导致睡眠严重不足,或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极易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更严重的导致网络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自我评价降低、社会活动减少等。这些心理障碍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放弃学习,不想与人交往等。
3.对策和建议
(1)引导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选择、学会鉴别,避免各种困惑、失落与盲从,减少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危险因素。
(2)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加强各种网络教室、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大网络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创设各种文化空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BBS、社团主页、师生个人主页等网络媒介校园文化,把学生的兴趣从“网吧”拉回校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关闭各种有害信息的进出路径,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对在网上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大学生要及时给予警告,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要教育大学生懂得遵守网络行为规则,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
(3)开展网络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咨询主要为面对面咨询,这极有可能阻挡了一部分有顾虑的同学,而网络的隐匿性、快捷性的优势,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开设网上在线心理咨询,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将有助于大学生及时摆脱心理困扰,自觉调整网上行为,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学校应重视和加强校园网建设,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网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平台。可根据大学生发展的特点设立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版块。此外,也可以在网上建设一些优秀社区,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的人格、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网络像一把‘双刃剑,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接受新观念、了解新技术并关注世界前沿课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那些诸如游戏方面的娱乐性内容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克制自己,成了网络成瘾一族,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也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
伤害,还危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通过学校扮演主要的管理角色,从教育疏导、制度建设、丰富业余生活等多方面入手,规范校内上网秩序和净化内部网络资源,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工作。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报告
现代社会,网络生活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网络生活占有很大比重。得益于信息次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带给了我们一片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自由自在的天地。你可以在里面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发微博,和五湖四海的人谈天说地。你可以用它查资料,看各种各样的教程,可以用它购物,看时事新闻,用它读书,办公写作。似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不可以的。网络的确为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便捷,拓宽了我们的眼界。然而,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网络并不像是伊甸园,反而更像是一个无形的牢笼束缚住了自己的身心,剥夺了自己的青春。男生宿舍楼中传出的是各种各样的游戏声,女生宿舍楼中传出的是各种各样的肥皂剧的声音,宅男腐女对大学生来说似乎越来越为一种趋势,并且无聊空虚似乎成了大学生的口头禅。因此,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调查并提醒广大同学们合理使用网络,我们做了此次调查。
从调查反馈信息来看,我们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带着电脑进校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甚至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另一方面没有带电脑的学生觉得有必要带电脑的占到了%70.1,说明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形势等各种信息资料的一种重要媒介,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学习上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一天中不上网的同学只占到0.067%,这样微小的数据不由令人咋舌,而这些同学不上网的原因则是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 而那%13.3每天上网超过四个小时的同学则较多是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非常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
2、在对网络的利用情况调查中,虽然能很好利用网络的人占到了%67,情况比较乐观,然而实际情况中大部分是以休闲娱乐为主,只有少部分人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在休闲娱乐的学生中,利用网络聊天和打游戏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其次是看电影,听音乐,发电子邮件。很多人独立性差,自控能力低,聊天打游戏的时间一长,极易产生上瘾的症状,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网络成瘾者普遍认为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经济状况造成中等或严重影响。“当网络成瘾时,网络世界对个体精神的满足从最初的逃离现实转向在虚拟世界建立了一套与社会现实需要背道而驰的价值观、伦理观。在网上的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要得到了虚拟的满足,甚至于能够获得短暂的高峰体验,但个体内心却深深意识到自身与现实越来越格格不入,周围的环境也以否定的态度看待网络世界的价值实现,形成内心焦虑,进而出现沟通交流的障碍,最终表现出非常典型的社会疏离等特征。”所以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而不是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做;树立自己的目标,将注意力放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上。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许多压力和烦恼,尤其是升学、求职或情感的压力和烦恼。面对压力和烦恼,有的人会选择主动适应,积极面对;有的人可能选择逃避,在压力或烦恼面前向网络逃避,寻求暂时解脱。一旦这种逃避行为过度,成为习惯后,不仅会造成网瘾,还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的种种挫折和问题,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看待生活;多和父母老师朋友交流谈心,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等等,而不是过度地依赖和信任网络带来的暂时、虚拟的紧张缓解方式。
3、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网络道德问题,网络提供给网民的是一块 “私密的空 间”,这里,交往不再需要真实身份,无数个体演变成数字化符号,这样网民不受他人的监督,容易出现不规范行为,出现很多不道德的行为,例如在网络世界中使用污秽的语言,甚至恶搞中国传统文化,个人隐私被黑客公开,通过网络散布谣言等等。有人甚至把网络世界视为“道德的真空”,他们认为在网络世界只有能力的高低,没有道德上的善恶,黑客的行为非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受到宽容和崇拜。“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无疑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强调网络道德,重新拾起网络秩序规范化的精神食粮,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文明的天地。最近,网络上又兴起一种新的所谓的游戏——种菜偷菜,无论是6岁顽童还是白发老人,无论是公司白领,还是在校学生,都对种菜偷菜乐此不疲,由此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因互联网而导致的关于情感,健康,人际关系等等问题。网络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对于求知上进的人,网络是学习的利器,为你发掘无尽的知识宝;对于消极堕落的人,它是诱使人沉缅于游戏、虚无、色情的“精神鸦片”。我们不能让网络控制我们,而要让网络服务于我们,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正确认识网上的情感问题,在网上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充分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积极的一面以及无尽的资源,避开网络的消极因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充满快乐充实 回忆。
第三篇: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教育界应密切跟踪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与电信等其他社会服务的结合,它能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虚拟社会,由技术世界发展为公众世界。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认为,互联网对长期浸染其中的青少年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思想观念,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教育界应密切跟踪这种影响并及时提出针对性强的教育引导举措。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公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CNNIC统计报告”),截止到2004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为9400万人,2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1.7%,已经超过半数。CNNIC统计报告的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多,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根据“CNNIC统计报告”,网民使用的互联网服务最多的前十项依次是:电子邮箱(85.6%)、搜索引擎(65%)、看新闻(62%)、浏览网页(49.9%)、网上聊天(42.6%)、上传或下载(37.4%)、BBS论坛或社区(20.8%)、网络游戏(15.9%)、同学录校友录(14.8%)、多媒体娱乐(8%)。
青少年由于其学生身份和年龄特征,生活性服务是他们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内容。互联网对于青少年的生活、娱乐休闲、学习、思想意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变得十分重要。对于互联网的工具性服务而言,无疑使青少年在学习方式、择业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比前人有更多的选择。由于互联网知识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根据历次“CNNIC统计报告”,青少年网民呈现出下述特点:
一、年龄越来越小。最近五年以来,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很快,由2001年占网民总数的2.4%增加到2005的16.4%,这主要与中小学生的上网比例增加有关。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中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2.4%,居网民职业身份划分中的第一位。
二、学历趋低。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相对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网民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表明,高中学历的网民占29.3%,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占13%。
三、广泛使用宽带。宽带上网用户人数的迅速增加,将影响网民对互联网服务的选择。
四、上网人群的喜好逐渐分化,个人喜好越来越固定,并根据个人喜好形成“网上结社”。
五、网络游戏升温。在互联网服务使用中,网络游戏由CNNIC第14次报告中的14.7%上升到第15次报告中的15.9%,由第8位上升到第7位。
互联网改变青少年人际交往方式
互联网为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聊天与网络交友是大多数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没有固定工作、闲暇时间较多的青少年深陷网络世界而难以自拔的主要诱因。
网络的出现,让人们在任何时候想聊天都可以找到聊天的对象。网络聊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ICQ、QQ、MSN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另一种是利用门户网站的公共聊天室。
目前,即时通讯软件广泛应用,互联网与手机日益结合。根据CNNIC的调查,我国网上聊天用户平均每周进行网上聊天的时间为8.2小时。网络聊天的最主要目的分别是:与亲友/同学保持联系(53.4%)、解闷(16.4%)、交友(14.3%)、探讨话题(7.7%),情感宣泄(5.4%)、学习(2.0%)、其他(0.8%)。青少年网络聊天的主要目的是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公共聊天室、网络交友社区成为青少年网络交友最常用的途径。各大网站都有自己的主题聊天室,网民不需要注册,就可以利用过客身份进入聊天室与他人交流沟通,操作流程非常简单。同时网民身份具有匿名性,可以满足网民对不同话题的参与需要,因此聊天室往往成为综合性网站人气最旺的频道。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指出,互联网改变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首先,网友成为城市青少年人际关系中的新成分。绝大部分青少年网民都使用过QQ或者其他聊天工具。他们一般都有几个网友,有些人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对方,以便进一步接触。天津市亚普达网络公司对该市的青少年做过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参与网上交友的中学生大都从网内冲出网外,75%的人有与网友见面的经历。
其次,“网络结社”成为青少年在网上发展的新群体性活动。“网络结社”,是网友基于相似的目的、兴趣爱好或其他原因,在互联网上通过拥有一个虚拟空间,定期或不定期地共同开展活动的网络组织,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生活中的结社活动在网络上的再现和发展。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公益性社团,例如“希望之光”农村失学儿童助学网站,是由网友们基于对农村问题的关注,自发形成和义务参与的民间公益性、松散开放式的农村失学儿童助学网站。二是爱好者社团,例如“中华小刀会”,是网络安全技术爱好者自发形成的一个网络组织。三是学习性社团,例如搜狐“学校频道”已有网络社团4900余个,主要是高校各种学习性社团,内容涉及电脑网络、公益环保、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学术科技、医疗保健等。这种学习性社团主要分布在全国各个高校之中,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网民的重要网络社团。
由于青少年的个人追求和爱好越来越多样化,网络交流具有成本低、时间选择自主性强等特点,各种网络群体呈增加趋势。同时,“网上结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很多人发起诸如野外生存、保护小动物等内容的活动,活动内容向单
一、集中发展。
郗杰英分析认为,网络交流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利有弊,主要特点包括:
一、网络交流促进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平等与亲密关系。在互联网上,人们无论身份贵贱、才学品貌,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虚拟世界的空间、距离使人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顾虑,从而增强了亲密感。
二、网络人际关系弱化了青少年的诚信意识。虚拟世界中交友的道德标准对诚信的要求大幅度降低,人们认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违背诚信原则的言行是正常的。这对青少年诚信意识的树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北京师范大学一次全国性调研显示: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66.1%的人不认为“诚实守信”是网上应当具备的品德;有13.2%的人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谁,相互欺骗是很正常的”;有35.1%的人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有悖道德。
三、网络交友社区存在监管不严的问题。网站在信息、技术与频道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第一,网站对很多信息难以进行验证。交友社区和约会网站一般是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人用户,但各聊天室对未成年人要么未设置限制程序,要么只是通过注册信息来进行限制。但编造虚假身份就可以注册成功,青少年网民出入成人主题的聊天室畅通无阻,某些不适令青少年的聊天内容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第二,网络敏感内容(色情、暴力等)的过滤和屏蔽技术不完整,交友和约会社区里诱惑性文字和色情图片比比皆是。第三,缺少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网络交友和约会频道,缺乏适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内容。成人聊天室的聊天内容往往与“性”话题密切相关,多半不适合未成年人参与。
网络新闻影响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思想表达欲望,甚至是政治参与的要求。互联网特有的传播方式,及其广泛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点,让青少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网络新闻、舆论传播和思想交锋中来,网络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的途径,其对外部环境和社会的判断也越来越依赖网络。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也在与网络新闻、舆论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传播在监测社会环境、引导舆论、整合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9.1%。青少年依靠网络新闻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包括:一是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如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二是专业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已成为商业网站重要的新闻来源,成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网民获取新闻、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三是个人网站和论坛。这类网站和论坛的数量非常庞大,有综合类、多角度的,也有专门宣传个人思想观点的,其中有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指出,网络新闻传播对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全球性是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具有全球性,传播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9·11”等 很多重大事件都是经互联网第一时间大量报道后,才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上。不仅有新闻事实,还有大量的即时分析,实行全天候跟踪报道。这些传播特点,都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平等性。网络传播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网络传播是典型的个性化传播方式。这种特点对刚刚具有独立意识的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研究表明,经常浏览网站新闻频道和专业新闻网站并发表意见的青少年,对不同意见具有更强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性的能力。
三、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交互性,使青少年的独立、自主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互联网使新闻的传受双方互动交流成为现实。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或关系实际生活的话题,网民可以跟帖,也可以利用OICQ、ICO、网易泡泡等实时聊天工具讨论时事新闻。互联网往往在短时间内就针对某一事件或某种思想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因此,网络传播的倾向性和导向性与青少年主流认识形成互动影响,青少年的主流认识基本上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反映。网络相对自由的交流和辩论,也成为青少年主流认识形成的主要渠道。
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在调查了国内五个城市4800位中小学生后,发现经常上网的青少年比不经常上网的青少年,更具有独立性和自我表达的意识,更具有民主意识。
四、网络新闻传播多媒体化,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网络集中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优势,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用图像,而网络传播三者皆用。时下流行的“流媒体”技术更是把广播、电视节目完整地搬上了网络。网络的这一优势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使互联网成为他们获取新闻、形成思想意识的主要途径。
但是,网络新闻传播对青少年成长也有不利因素。比如,一方面,网络新闻传播公信力较低。网络媒体利用技术特性,滥用“自由”,失范行为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发布虚假新闻。同时,由于网上新闻可以通过发送和自选等多种方式获得,使分辨识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无法通过自身能力进行筛选和过滤,这就要求对网上的反动信息、虚假新闻有全新的管理办法。由于网上发布新闻的网址可以自由变换,现有的隔离、限制、干扰等控制技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还必须采用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办法,通过传统的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导向,增强青少年的识别能力。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导向多元、模糊,不利于青少年思想意识健康发展。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满足了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也使各种舆论导向多元化,干扰青少年主流意识的形成。同时,商业竞争使各网站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单纯追求点击率吸引广告投放,使有些新闻报道有失准确、公正和完整,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重要阵地。对互联网的舆论导向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互联网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分析判断问题,实现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娱乐休闲新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公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CNNIC统计报告”)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全国现在有1500万网民经常玩网络游戏,玩家主要集中在网络普及率高的城市和地区。
据上海盛大公司估计,盛大游戏产品累计注册用户超过8500万人,活跃用户超过800万人,16-25岁用户占所有用户的68.5%。新浪游戏访问量最高达到1500万人次/天,游戏里的相关评论点击率也极高,经常达到几十万的数量级。在这些访问或者发帖的网民中,12-28岁的占80%,反映出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力。
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将网络游戏当作娱乐休闲方式的占59.9%。2004年中国网络游戏产值达36.5亿元,2005年将扩大到50亿-70亿元。大约43%的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玩网络游戏,18.6%的用户经常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已成为上网青少年的娱乐休闲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朱尔澄与北京师范大学沈绮云教授等撰写并于2004年3月发表的《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北京市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实施以后,学生在家里玩游戏的比例急剧上升,平均一次持续玩5小时以上的占72.9%。报告就此认为: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分析认为,网络游戏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问题包括:
一、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集体狂欢和集体上瘾。“游戏成瘾”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最大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生活、学习变得极其“倦怠”,有时候到了“没有游戏就天崩地裂,人没法活”的地步。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心理迷失消磨青少年的生活意志,而成为“游戏世界的奴隶”。
二、玩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比其他未成年人更具有暴力倾向。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网络游戏中充满了血淋淋的打斗场面。未成年人长期玩AK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产生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等行为。目前,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三、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青少年现实角色模糊。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网民最喜欢的网络游戏是角色扮演类,占44.1%。网络游戏可以使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在游戏里,青少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敢试敢闯的欲望,可以什么都尝试,弄不好可以从头再来,拥有极大的行为自由和选择自由。而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要遵守规则,因而开始逃避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产生模糊甚至厌恶。
四、沉湎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多种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猝死。长期爱好网络游戏的玩家的“职业病”有:假性近视、腱鞘炎(鼠标手)、颈椎病、骨质增生、神经衰弱、失眠、胃溃疡和胃萎缩。一般的游戏玩家也易陷入轻度焦虑、上火和口腔溃疡等生理病症。在医院接收的青少年患者中,由于沉缅网络游戏而引发各种生理疾病就诊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病症也出现在沉缅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身上。
网络游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暴力与色情的网络游戏在市场上盛行。青少年经常玩的游戏有美国的《反恐精英》、韩国的《传奇》、台湾的《大富翁》、日本的《生化危机》等。这些游戏都是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在虚拟社会漫长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升级,直到难以自拔。
二是绝大部分网络游戏从海外引进,使我国面临着文化入侵的问题。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必然带有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特征。在我国市场流行的网络游戏中,国外进口的占据90%,其中,韩国的产品占到70%,其次是日本、欧美等国的产品。这种情形让我国面临着文化入侵的问题。因此,对于网络游戏的引进,不能将其等同于普通的商业软件,而应严格审查。
三是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能力,防止过度沉迷网络游戏。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17.6%的网民认为网络游戏对人的学习、生活有负面影响,20.6%的网民认为有较大的负面影响,7.5%的网民认为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说明社会、家庭,包括网民自身已经认识到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的弊端。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讲究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帮助青少年认识好学习与娱乐、网络与现实的关系,让青少年更加独立自主地处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过分约束下,青少年可能丧失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探索的兴趣,或者缺乏足够的应对多种诱惑的能力。
加强互联网管理的五大政策取向
对于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国家各相关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解决。为此,有必要统一各部门对互联网监管的指导思想,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为统一整体,以促进国家对互联网的监管效果。
有关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建议,互联网的政策与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保护青少年,改善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尽可能获得互联网之利,而免受互联网之害。主要的保护目标应该是中小学学生及其同龄青少年,也就是18岁及其以下的青少年。
对于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应坚持以引导为主。青少年思想、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互联网得到青睐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同时,帮助青少年、特别是不满18周岁的中小学生的在成长中存在和遇到的问题,也是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要总结发现青少年网民的积极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充分挖掘和激发青少年自身的积极因素,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远离网络中的不利因素,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北京师范大学沈绮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等建议,当前加强互联网管理应坚持如下五大政策取向:
一、建立网络分级管理体制。分级制度对于网络游戏的管理十分必要,在欧美和韩国都有成功的范例可资借鉴。2002年10月,韩国政府宣布正式推动游戏软件分级,共分为普级、12岁以上、15岁以上和18岁以上四级。在我国可以通过网络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赋予网络经营者不同的经营权限,从而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如果受众是青少年群体,网络经营者就不能经营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软件和网络资源。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青少年网络保护法律体系。西方国家为了在互联网上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对网络依法管理;另一方面还充分调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帮助解决在互联网上可能出现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问题。1997年11月,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互联网上父母指南》,明确告诉家长们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上保护自己的孩子免遭侵害。200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该法律要求各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在2002年7月1日之前,都要在公用电脑上安装过滤软件,否则将得不到联邦政府资助的互联网通讯费补助款项。2002年6月14日,德国联邦议院表决通过了新的《青少年保护条例》。新《条例》规定,今后电脑游戏也必须像电影和录像片那样,根据其内容标明不同的年龄限制级别。
对于我国互联网监管机构来说,一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起草和制订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把保护领域延伸到互联网上。二是应该编写教育青少年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与网络有关的性侵犯的读本,并且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要在媒体上对相关案件给予更多的曝光,以引起青少年及其家长的警惕和重视。三是编写《互联网上父母指南》,为青少年正确利用互联网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改进网络游戏出版审查机制。依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或规定,有关部门对游戏作品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引进出版境外的游戏作品建立了规范的审批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网络游戏是作为电子出版物来对待的,审查由出版单位执行。相对而言,网络游戏的审查比书籍的审查更为复杂和专业,出版单位很难深入到游戏的全部细节,审查流于形式。鉴于此,国外是同时采取管理部门对游戏的社会后果进行审查、监督和测评的方式。如果网络游戏或者软件违规,制作公司将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罚和严厉制裁。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游戏公开出版运营之前审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网络游戏公开出版后的社会影响加大监管力度。
四、支持民族数字娱乐软件开发。我国应及时出台政策,从人、财、物等方面鼓励民族数字娱乐软件产业的发展,充分支持反映中华文化理念、价值观的网络游戏的开发和应用。
五、加强网络心理咨询,建立网络辅导员制度。随着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因网络而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也不断增多。为此,一是要加强网络心理咨询;二是要开办一些有特色的网站,把青少年的兴趣吸引到“主旋律”上来;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网络辅导员制度,网络辅导员可以渗透到网络群体之中,既能及时获得网络上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把握和引导网络的主流意识,又能及时化解网络中的纠纷与矛盾。
第四篇: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报告提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调查报告提纲)
一、调查主题:大学生网络生活
二、调查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调查对象:遵义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
四、项目类型:个体
五、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进去发放纸张抽样调查
2、网上查询资料——对近年各种高校在校大学生新闻进行调查
六、调查目的: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它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为学习和生活进行种种交流的工具。网络的能量是巨大的,它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能为人们创造无限的财富,也能使人们掉进痛苦的深渊。尤其是我们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积极的人群,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能更加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还能了解社会,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又以令人眩晕的色彩诱惑着许多大学生。因此本次调查报告关注的正是这群精英,关注的 正是这群精英的成长和他们与互联网的相关问题。
七、调查内容:
1、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程度以及依赖程度
2、针对调查结果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
八、调查总结:
1、要善于上网学习,辨明网上的善恶美丑,自觉抵制各种虚假、消极内容,远离不健康网页,不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断提升网络学习有效性。
2、要合理规范地使用网络,调节好网络使用时间与节奏,发挥网络的最大功用。
3、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一点营养,增加个人修养,为自己即将踏上的就业之铺就基石。
第五篇: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报告 word。
实践调查 卷1:问卷
【1】你的性别?
1.男生
2.女生
【2】上网的目的?
1.仅仅为了娱乐(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
2.为了查阅资料
3.上网购物
4.其它
【3】一周上网的时长?
1.大概1-5小时
2.大概5-10小时
3.大概10小时以上
【4】一个星期上网花费多少资金?
1.10元以下
2.10-20元
3.20元以上
【5】你有通宵的经历吗?
1.经常
2.有时
3.没有
【6】你觉得你的上网行为规范吗?
1.很规范
2.不清楚
3.不规范
【7】你浏览过不良网站吗?
1.有过
2.没有
【8】你和网友见过面吗?
1.有过
2.没有
【9】不上网你会觉得?
1.精神恍惚
2.生不如死
3.无所谓
【10】你接触网络时间多长了?
1.三年一下
2.三到五年
3.五年以上
卷2 主要内容
对象:大学生
主题: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
调查原因:了解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并进行分析
调查范围:安工学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人数:96人
根据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中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一些大一的学生也承认,在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在他们的意识中,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但是事实上,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同学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然写文章,甚至是直到交作业时,才到网上找找。调查表明,上网聊天的占34%,上网玩游戏的占28%,上网查资料的占38%。也就是说,有62%的学生在网络里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
2、网络文明不理想
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4%,由此可见,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重。有86%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文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或是有必要的。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在网络里要用文明语言是大学生必备的网络道德,由此可见大学生仍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
3“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大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总是屡禁不止,并且成人
网站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一些黄色甚至反动的网站也接近着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分析得出结论: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同学们都认识到了网络具有两面效应,而且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在同学们当中已有了明显的体现。大多数学生对我市现行的网络整体状况表示满意,同时对网络道德现状表示担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
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要清醒的熟悉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工作分配:汤骏,方绪峰,沈杰写总结
叶超,孙长川,张京京负责调查
物流二班
2#111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