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安名师听课学习心得
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这次能够有机会去泰安现场学习听课、观摩几位名师的教学,我感到很荣幸。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窦桂梅老师,窦老师的课和学术报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窦桂梅老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挖”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有效施教,达到学生学的开心学的开心,学的牢固!”窦老师在教《魅力》一课时,主要把握住了《魅力》一课作为一篇小说的体裁特点,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孩子围绕着主要情节展开学习,感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教的过程时,很明确地告诉了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应该遵循“读小说”的独特规律。窦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运用,让我思考了很多,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课时,要对教材的理解深度和精度要透,我需要学习的太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不断的充实自己。
窦老师把课堂分为三个模块,预学,共学,延学。课堂上教什么,孩子学什么,不是来自老师的设想和拟定,而是来自学生学习的实际,即孩子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课时一开始,老师便启发组织学生质疑提问。学生在课上纷纷发问,提出了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既涉及到课文的具体内容,也牵涉到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形式。窦老师引领学生去掉枝杈,把握主干、关键的问题,然后围绕着主干问题,展开阅读学习,探讨交流,完成学习目标。这正体现了窦老师所说的“处于老师的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听窦老师的课时,还有一点是最令我感慨的,那就是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激情。窦老师的激情,源自她心底的自然流露。我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有过这样一幕,在窦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一处语言描写时,因为孩子们几次尝试都没有真正体现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窦老师就给孩子们做了范读,她激情投入地范读不但吸引了孩子们,也令观众席上的老师们禁不住发出赞叹。
在培训中,我还听了江苏的魏星和北京的陈延军两位名师的示范课和讲座,这次活动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领略到了每位名师所独具的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近距离感受名师的魅力,受名师的熏陶,幸福感油然而生。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每一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让我知道了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对老师的成长多么重要。像窦桂梅老师说的那样:女人不读书像一只大白瓷碗,还裂了口的。我要多学习,多读书。不断的去思考探索。站在孩子的中央!
HU XIAO XIAO
第二篇:泰安听课汇报(范文)
泰安听课汇报交流
郭立翠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是3月16日和张老师去泰安听的课。
上午由江苏特级教师魏星老师授课并作报告,下午是陈延军老师讲课并作报告。两堂课两个报告,两个报告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强调大语文观,强调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希望老师能够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他们都以教学中的实例作了精彩的讲述。
下午陈老师的一堂《威尼斯的小艇》,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讲到船夫驾驶技术好时,他采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几个字”的方法让学生去读、去悟,同时,他还特别强调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不过,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上午魏老师讲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中有三个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他主要采用矛盾生成的方法推动教学。魏老师从人物的语言切入,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主题聚焦在“谎”字上,有了矛盾:“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教师利用这个矛盾串起了全文教学的脉络,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将简单的寓言引导到有难度的困惑中,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此外,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比较,不仅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而且使学生对文本有了陌生的感觉,“比较”是矛盾生成的重要方法。如果以一个文本为单位,学生的思维流于表面,无法真正进入到故事中去。
接着,紧扣“谎”字深入三篇文章的细部,理解“酸葡萄”、“狼来了”、“奉承话”背后的意义。步步引导,层层深入,不断揭示矛盾,学生对“酸葡萄”也就有了个性化的解读。三个文本读后,自然地也就理解了“三篇课文都与这个‘谎’字有关。葡萄架下狐狸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牧羊孩子的谎言,是为了捉弄别人,排遣孤独、无聊;大树下狐狸谎言的背后,是设下的圈套,是可怕的阴谋,是美丽的陷阱。”学生的收获岂止是理解了课文,他们更是学得一种解读思维。
最后,教学重新回到整体上来,仍然用比较的方法生成矛盾,“三个故事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让学生自主建构寓言的特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找到三
则寓言的共同点,进而提出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要求,这就给名著阅读开了一扇窗。
听完魏老师的课后,我的感觉就是:原来,寓言课可以这样上。专家就是专家,他们的阅读量和思考问题的深度让我心生仰慕之情。同时,我也更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步伐和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课堂,多向名家学习,多读书、多思考。
2013.3.18
第三篇:泰安学习心得
难忘那些瞬间,铭记那些感动
——2012年山东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学习心得
平原县张华镇教研室
4月23----27日,山东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第一组)在泰山现代中学知识大厅举行,作为来自最基层的教研员教师,我们非常有幸,带着镇教委领导的重托,在县教研室杜主任的带领下,满怀对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展示的渴望,参加了这次课堂教学展示盛宴。目睹来自全省各地教学一线精英们的风采,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本次评选活动共进行了三天半,听参评课32节,执教教材版本不尽相同,课型包括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其中阅读教学涉及了诗歌、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童话、识字、写字课等,兼顾了低中高三个学段。每天上午安排5节,然后是5位执教老师所在备课组的指导教师每人不超过3分钟的说课,下午4节课后亦然。每天下来可谓高度紧张、收获颇丰!每节课,我的思想都与参赛教师在狭小而无限宽广的讲台上一次次地碰撞交流,在为选手的精彩瞬间鼓掌叫好的同时,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这份精彩、感动、惊喜。
一、高屋建瓴,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首先,在评选活动开始前,省小语会姜主任致开幕词,阐述了本次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效果、教师素质6方面对本届优质课参评选手做了明确细致的要求,虽然这些要求是对参赛选手而言,但对我们观摩者来说,是进“门”入“道”的点化。我们回到单位后已把这六方面的要求,传达给了每一位语文老师,作为我们小语人今后工作前进的灯塔,努力的方向。
二、走近精英,聚焦闪光点。
(1)、真实的魅力,令人震撼。
这次评选活动,选手在比赛前一天抽签拿课题,并非是自己准备好的最拿手的那篇课文,完美的让人可望而不可即。一天甚至不足一天的时间决定了课堂展示的是选手们的真是的素质,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把随机教材文本解决的那么精准,目标落实的那么到位,备课那么充实,能把课上的掌声不断,彰显了令人叹服的综合素质,真实的魅力不能不令人震撼!
(2)、指导有妙招,招招见奇效。
课前预习卡,几乎每位教师都用到了这一招,有布置有检查,并能在课堂上顺势而导,使课前预习不流于形式,防止了预习上课两张皮,或预习上课脱节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因为预习卡利用的好,上起课来高潮迭起的情形屡见不鲜。其中,12号选手呈现的《乡下人家》(人教版四年级)可谓把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了。那些来源于预习卡的小事件:房前瓜架、门前种花、屋后春笋、鸡鸭觅食、夏日晚餐、秋夜美梦。在老师的检查引导过程中,逐渐清晰而准确的被孩子们提炼出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执教《乞巧》的11号选手,显示了朗读、背诵古诗词的妙招。课堂上的朗读可谓花样百出,在弄懂大意的情况下自读、师生合作读、轮换读,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味。我们见证了一次比一次娴熟,一次比一次感情到位,最后成诵,我们听得出学生既积累了古诗文,也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美好,这不能不说老师的耐心也是背诵的妙招。
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执教口语交际《学会鼓励》的老师有妙招。或许是考验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吧,在师生互动高潮迭起的关键时刻,课件出了问题,怎么也打不开,提前设计好的环节无法衔接,问题无法展示,这时老师急中生智,边道歉,边让同学们扮演朋友的角色鼓励自己。这些初生牛犊果然煞有其事的鼓励起
老师来,并且语出惊人,打破了突破事件带来的尴尬,再次赢得掌声,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3)、细节上的精雕细琢。
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同建筑物一样,需要坚实的根基,识字写字教学,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抓起。这次观摩活动我们更崇尚几位低年级教师的教学智慧:写字课《发现汉字结构之美》,先让孩子做写字操,活动活动手,人人有精神。然后,老师一笔一划工笔正楷的写出漂亮的汉字,从独体字到合体字,步步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汉字的变化规律,酝酿好了想写字的情绪,有了想表现的欲望,老师又不失时机的点播“主笔”,这样通过看、写、比、改四步,大多数同学写出了规范、漂亮的汉字。32节课,每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提出“头正、身直、肩平、足安”的要求。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位教师的板书设计和书写格外规范认真,我们明白这是老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好让美好的行为接出最美的书写之花。写到这里我们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这个小小的讲台上每个细节都关系重大。
不仅如此,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要求学生学着完整表达(说话),让学生有顺序、有逻辑的回答问题。“跟着我说”、“再说一遍”“先说„„后说„„再说„„”不厌其烦的引领学生完整、规范的说话。教写字,教说话,这些琐碎而基础性的工作要做好它肯定要付出不同于一般的辛劳。
(4)、小灵魂注入大思想。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清楚的记得《三个儿子.》一课,老师反复让孩子读三个妈妈提水的情景,老爷爷说的那句话,并通过肢体语言和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 这句话。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做才是好孩子,接下来又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说出自己在家时怎样帮妈妈做事的,让幼小的心灵在一节课中不断的升华!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如既往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不断播撒美丽的种子,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
三、三分钟说课,彰显团队合作精神。
这次省优质课评选活动又一亮点是每位执教教师备课组指导老师的三分钟说课,让我们看到了每个精彩背后的艰辛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一个智慧的团队对青年教师的成就关系不一般。很难忘,每堂课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老师们在忙碌,试课件,发资料,调节投影仪,画田字格,浏览一遍课件,再调整一下幻灯机,用粉笔轻轻画出板书距离,看着忙忙碌碌的老师们,我们猜不出哪位才是讲课老师,直到哨声吹起,其他老师退下讲台,我们才知道谁是今天要执教的老师。想一下,身处在这样的团队里,对于讲课的老师不但是省下许多心事,更多的是精神的支持与鼓励。我们没理由不相信他们在对这堂课进行研讨设计的过程也是一定如此团结努力,写到这里我感到,平时我们做教研员的必须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并在这方面下功夫找出路,为我们的小语教学甘为人梯出谋划策默默奉献,只有这样才不负众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瞬间”“感动”化行动
美好的时光总觉得特别短暂,学习虽然结束了,但那些难忘的瞬间,挥之不去的感动和一路与同行的切磋随时都在提醒我去反思。是的,这几年来我镇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六年级的语文升学成绩一直走在全县的前面。领导抓得紧,抓得准,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小六语文教师队伍,受到包括县实验小学、附小等名校的青睐。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辉煌背后的危机,后续力量还缺失,青年教师没有预想的那么强势地活跃在教学阵地上。
除此之外,我们缺少什么,和这些精英比有多远的距离?静下心来,回望我们
走过的教学教研之路,我觉得我们缺少的不是知识,是创新。我们的课堂多年一律,语言传统老道,缺乏活力和新颖,与少儿的心理和成长需求有不小的距离,所以,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我们不是不爱学生,只是在课堂上不能把丰富的心理情感释放给学生,亲和力不够;只注意知识的传授,没注意学生其他学习习惯的指导和关心,缺乏了对学生应有的真正的尊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行动,学习是创新的源泉是前进的保障,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老师必须要学习,要学习的很多,其中学习优秀教师的经典授课也尤为重要,聪明人能借“他山之石”来“攻玉”,怕的是学了不实践,不推广,使我们的学习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很多情况下没有注意到教师的精神状态、活力,高潮迭起时的慷慨激昂对学生的影响„„写到这里眼前又浮现了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带着活力走上讲台,说话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巧妙的利用肢体语言,弯着腰和孩子对话,为教孩子说一句话完整的话,一遍一遍的“跟我说”,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舞,去掉盲目的夸奖,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地褒扬,一节课内书声琅琅,高潮不断,完成从不会读到背诵的大颠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收获快乐,师生间的其乐融融„„总之我们是时候修炼内功,把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学来的那些美好和精彩,呈现给我们的课堂,呈现给我们的孩子们。
有人说:一个人最幸福的是遇到一位好老师。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潜心修炼内功,通过我们的学习,创造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去做幸福孩子的人。把那一个个“精彩瞬间”和那些铭记在心的“感动”落实到行动上去。
总之,通过这次外出学习,观摩这32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我们看到了无数老师绽放的灵性之光,闪耀着理性之美,他们身上聚焦的闪光点将指引我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也许前进之路并不平坦,但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支持,有先进理念的引领,有我们自身的努力拼搏,我们的语文教学将绽放更美丽的花朵!
第四篇:泰安听课感受(共)
语文教育乃情怀,悲悯博大显真魂 ——听韩军老师讲课有感
上周末,我们莱西语文教师一行十几人远赴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与会期间,有幸聆听了几位国家级名师的授课和讲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讲的《我的叔叔于勒》和《背影》两篇经典课文,更是让我感到震撼,原来语文课竟可以这样讲。韩老师反弹琵琶,剑走偏锋,诱思探究,游刃有余;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家风范。下面请让我一一来说说两堂课的感受。
韩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是《我的叔叔于勒》。他的课堂设计很简单,课堂也很安静,中心环节是让学生动笔写了两个东西:一是于勒没有寄出的《第三封信》,二是没有公开的《菲利普日记》。这两次“写”实在高明,课堂的亮点也在这两次“写”上。在老师的点拨下,初一年级的小孩子居然写出了那么丰富的文字:情感真挚、角度多元,不仅有悲天悯人的心态,也有叩问人生、怀疑人生的质疑。在不断地文笔碰撞思想交锋情感融合的过程中,老师悄无声息地带领着一帮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经历了他们不曾经历的人生。这一遍走下来,我想,每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理解都会深刻一点点,博大一点点。起码,至少会丰富一点点。更妙的是,这是我手写我心,是高水平、高效率、大容量的课堂练笔,是阅读对象明确,背景知识清晰的写作训练。这堂课,不仅上得深刻动情,而且上得实在。
当然了再精彩的课也有瑕疵,即使是韩军老师的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下面我再就文本解读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韩老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最讨厌的一个人是谁?你对哥哥没认他的弟弟怎么看?答案是:最让人讨厌的是嫂子;理解原谅哥哥。
我们教给学生做人要有宽容之心,既然哥哥可以原谅,那么嫂子为什么不能原谅呢。文章开头反复强调家中的贫困,在这样的情况下,嫂子表现的只是对拮据生活的痛苦,并未表现出对哥哥有怨言,她痛苦在家庭的交往上,要经常违心的拒绝别人的邀请,痛苦在不能满足孩子的正常生活需求上,孩子大了喜欢的衣服都不能买,只能买来廉价布料自己做,做母亲的能不痛苦吗。我们不难想象为了维护这个家庭,嫂子所付出的超于常人的辛苦,日常的精打细算,心灵的折磨等,艰难的生活可能让她变得“现实”甚至是尖酸刻薄,但她也是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她的所想所做也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家庭,可以说她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否则你能告诉她在当时的处境中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所以我认为她也是可以原谅的,没有她全家人的生活可能会更糟糕。其次本文和背影两堂课放在了一起讲,突然让我有了一种比较的想法,两篇文章都有父亲和儿子。都是亲情内容,一个是父子情,一个是兄弟情。一个是四世同文,通过生与死,诠释生命的短暂脆弱和代代传承;一个表现了儿子有良知而父亲麻木。父亲为什么会麻木呢,虽有主观原因,但也不是主观的愿望,只能说是生活和社会环境造就的。假想于勒回来结果会是怎样的呢,通过于勒在这个地方呆这么长时间而没有打扰哥哥一家,并且文中说“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原因是他欠了他们的钱。这些说明他并不是别人印象中的流氓无赖了,至少现在已不是。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他在自食其力,尤其当得到小费时,赶紧答谢并给人以祝福。他在卖牡蛎时的动作是一下撬开,从熟练的动作看出他在以此为生。于勒境况虽惨但情是真。如果菲利普夫妇都可以原谅理解的话,那不能谅解的是什么呢?
我知道本节课韩老师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抛砖引玉,向我们介绍文本解读的方法,限于水平,所感粗浅,希望不会贻笑方家。
“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听韩军老师讲《背影》有感
改变或震撼一个人,只需要一节课。韩军就是韩军,“先生”就是先生。我觉得老师比我高明。我感慨且感动。
——题记 经典之作,不只因它应运而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还因它让人无论何时拾读,都能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感动,令人久久回味。经历了读书时读《背影》,教书时教《背影》,甚至已教过三四遍,面对新的学生,再次品味它,还是会有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成人,《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但对生于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橘子,看几眼背影,就让他们感动,那无异于天方夜谭。可韩军老师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篇文章。
因为这些孩子没有读过《背影》,所以韩老师首先让孩子们去默读文章,并找出“朱家的几个人物。”
不错,带着问题读书才有针对性,也才具有实效性。这样的叙事性散文,人物的确是关键。
在学生通读文章之后,韩军老师引导孩子对“祖母、父亲、我、我的儿子”四个人物关系进行分析,诸如“几个儿子?几个父亲”等问题被认定后,将文章改为“两个父亲的故事”“三个儿子的故事”“两个孙子的故事”“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等等。
四世同文的一篇文章,究竟要传递什么信息呢?
只见韩军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奶奶的背影——已逝的;父亲的背影——将逝的;作者的人生——壮年的;儿子的生命——未来的。我忽然听懂了韩老师的“旁白”: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不论是已逝的还是未来的,壮年的、将逝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历程:徘徊在生死之间。
但是韩老师在此时没有直接表白,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四次眼泪”的内涵。祖母、父亲都令自己流泪,眼泪代表什么?是生命的坚强还是脆弱?永恒还是短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
问题有难度,对初一的孩子来说,略显深涩了些。能否理解到这个层次?但是我却感到很震撼,震撼于这篇小文中蕴含的生命的无助和苍凉感。
此时,韩老师那富有磁性的声音终于响起——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命链条的心灵传递”,韩老师对朱自清的《背影》用这样一句话概括。
所以,这篇文章到底是赞美父性?还是喟叹生命? 课上到这儿,我似乎感受到一种震撼之外的心灵体悟,不自觉陷入深思中。
但是这不是课的结尾,课堂高潮出现在“为何流泪”的分析上,“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生生间、师生间进入深度思考交流。朱自清的四次落泪,是因为他感受到生命的短暂缥缈,感受到人生的苦涩无常,窥见了人生残酷的真相。从而让学生用心体味更应该珍惜这弥足珍贵的亲情。当一个大大的黑体字“背”无限夸张与醒目地呈现在屏幕上时,让人感到呼吸的滞重。“背影”,原来是“背”和“影”的组合。
接着韩老师如赵忠祥般的极富磁性的声音,声情并茂的读起了朱自清的《毁灭》。
“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韩老师的朗诵的确了得,有几个语文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呢? 所以,在他厚重的声音中,在他解读的《背影》中,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文章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
“生命轻——珍惜,生命轻——珍重”。
而后,韩军老师就收到了朱自清的“短信”,赞扬他解读出了他的《背影》的深意。
课,便结束了。然而我的沉思却陡然加重。也许《背影》这节课,“亲情”和“生命”的解读无高下之分,也不存在深刻与否,只是相同的层次,不同的胡同,我们引领着学生走进生命的胡同,他们就会看到生命包含的那种独特的风景。
也许这也叫余音绕梁。
第五篇:赴泰安学习心得
“远赴泰安,领略名师课堂”学习体会
吕
艳
秋日高远,诗意浪漫。我们于2014年10月17日---2014年10月19日,远赴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小学语文名师高效课堂、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观摩活动。
会议共安排了五节观摩课,六个讲座,其中有关微课程的观摩课2节,《梅花三弄》《体悟语言读三国》讲座2个:校本课程研发策略,及团队展示微课的多元组合。有关翻转课堂的观摩课2节:《放飞蜻蜓》《普罗米修斯盗火》讲座有3个:翻转课堂及其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让“翻转课堂”理念接上小语教学“改课”的地气,语文课堂重建的困境与突围。还有一节高效课堂《珍珠鸟》和讲座使看不见的被看见。
六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以观摩课堂加讲座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微课程和翻转课堂,让我受益匪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诸向阳校长的校本课程研发策略和鱼利明老师的阅读教学8+1跨界与整合,丁雪飞老师尝试翻转课堂的八个方面。
一、诸老师《语文教师如何研发微课程》的讲座让在座的每位老师受益匪浅。诸老师作为新教育微课程研发的负责人,研究成果丰硕:《开学课程》,精心准备的《开学第一封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让家长认可老师的教育主张;《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课程》,带领在座的老师在农历的天空下漫步,诵读二十四节气诗词,徜徉于传统文化的美妙之旅;《毕业课程》里攀杨折柳,踏雪寻梅,在送别的琴声中吟诵,欣赏,享受,沉醉在康桥的柔波里……那么语文校本课程研发策略有:1凭借教材 比如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可以研发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以《走近鲁迅》为课程,编写《小学生鲁迅读本》 2凭借特长 擅长灯谜的老师可以研发《灯谜课程》 3凭借地域文化研发微课程 比如泰山微课程,草原微课程,这些充分利用了地域特色。诸向阳老师所展示的《梅花三弄》就是根据当地的梅园所研发的微课程,他们每天背诵关于梅花的诗词和文章,有了大量的积累后,到梅园里开毕业典礼,边开边吟诵有关梅花的诗词和文章。4凭借问题 比如围绕低年级入学的养成教育,研发了《开学》微课程。5 凭借仪式 比如围绕升旗仪式,研发了《升旗仪式》微课程。
二、阅读教学的跨界与整合1单元组合2比较式阅读组合3关联式组合4引申式组合5关注文体的组合6艺术文体的组合7历史题材的组合8民族气节的组合9作家作品的组合
三、尝试课堂翻转的八个方面
1、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的翻转
2、以教师本位到学生本位的翻转
3、以刚性预设到弹性预设的翻转
4、以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翻转
5、以以学定教到以学定学的翻转
6、以单边讲到合作学习的翻转
7、以被动接受到质疑探究的翻转
8、以答题训练到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翻转
四、“使看不见的看得见” 祝禧
我对这个“使看不见的看得见”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概括,那就是:双向中深度挖掘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双向”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双向”就是我们所称的横向和纵向。具体的来说,纵向就是教师在叫这堂课要向学生所传授的东西。横向就是其他作者在这个方面用什么方式表达的句子或方法。拿语文课来举例,纵向就是在教学的时候要学生学会的重要字词、美丽句子、描写传神的文段,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流露出的感情以及课文的主题。在这纵向所涉及的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围绕主题、一波三折、循环提升。拿祝老师的《珍珠鸟》举例。祝老师在上课之前问:“如果你有一次机会可以变成一只鸟,你想变成一只怎么样的鸟?”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发问看似简单,却有着一个“看不见”的导向。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都会出现好的象征。果不其然,孩子所要变成的鸟要么可爱、要么漂亮……这个教学就直接从文章开始奠基了情感基调,也在无意识当中传递给了孩子这么一个信息:作者在写这篇课文的时候,心情也是欢喜的。接着,祝老师就从文中找到几个新字词。这些字词和我们平时教的不一样,它们都是祝老师从文中找到的描写雏鸟(后来也出示了描写鸟窝)的词,看似平实简单。一旦配上祝老师的解释、引导和课文的插图,就是那么的生动和美丽。在这里使我明白:原来教孩子学习生字词可以这么教,方法是这么地富有情境和趣味。祝老师又使孩子明白:原来雏鸟和鸟窝可以这么的神奇。孩子对美的向往在这样的引导中继续前进。接着祝老师就叫孩子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我个人认为那是祝老师在对孩子进行美的引导之后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文中寻找美的足迹。在孩子对美的感受达到一定的限度后,祝老师就来一个猛地爆发,引出课文的主题:信任,不就能创造这么一个美好的境界吗?这个反问扣人心弦。不仅是作者留给读者的反问,也是祝老师留给当时学生的一个反问。这个反问不仅激动着每一位读者,更是荡漾着当场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是的,信任,就能创造这么一个美好的境界。
一般的老师上课,引出了主题。可能就会结束自己的课程。然而,祝老师却在这个时候,娓娓道来作者的简介,并把《珍珠鸟》这篇课文在冯骥才大作家的作品中的地位做了一个简单地阐述。这个就是祝老师平实扎实的功底,这个也是文中没有明白显示的内容。祝老师就把看不见的让学生看见了。紧接着祝老师又说出当时写作者写这篇课文时的时代背景,从而把人与鸟的信任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即人与人的信任。从而在看不见的时代背景通过作者在文中所铺嵌的文字所表达,更使“作者对于信任的期待”这个看不见的内容更明显与前。最后也达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祝老师又在横向中做了一个拓展。她在大屏幕上面显示了另外一位作者的描写鸟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体会两位作者在描写鸟的时候用的词的不同,从而又使学生明白:只有读更多的书,才能正确生动地描述一样事物,不只是鸟。从而又使得看不见的阅读方法在这样的文字对比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对于不同文字所流露的看不见的情感又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把这看不见的、深埋的细致,用自己的思考结合三维教学目标以及教育目的——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使情感、主题被学生体验、看见。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认识到自己的种种不足,希望能通过聆听大师教诲,重新出发,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为教育努力。
胶州市正北小学
20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