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出版社社长:语文课堂应回归[精选]
语文出版社社长:语文课堂应回归一支粉笔一张嘴
5 月 19 日,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发了四条评论语文教学的微博,建议全国 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 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11:17,@王旭明:听贾志敏老师讲课,讲课人老,已经 74 岁了;讲课手段老,粉笔板擦黑板和老师 的一张嘴;讲课方式老,老师讲学生听和练,一个老人呈现的老课。朴素的表达真诚的教学和逻辑严 谨的环环相扣以及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引导,都令人耳目一新。当下有太多的形新实老,太少的形老实 新,时髦误国误教误人!11:37,@王旭明:受贾老师启发,郑重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 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15:43,@王旭明:下午又听了一位头衔和名头比上午贾老师多得多也大得多的中青年优秀老师讲课,大失所望!因此,我更加坚定了上午二观:一是许多优秀语文老师已经很老了,尽管他们表面年轻,手段现代。二是语文课练语练文,少来花里胡哨。增加了一观就是当下优秀多了,专家更多,含金量 真的少了,不可信名头!18:07,王旭明再次更新微博。@王旭明:一天有感:真实真情真心真意呼吁:全国人民学语文,语文 教师也要学语文,优秀语文老师更该学语文!学会语文和说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赞同请转发,谢谢。■专访王旭明 很多语文展示课是作秀、表演,很花哨,不着边际 一线老师、家长说法 王旭明,2003 年 4 月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2008 年 7 月,
任语文出版社社长。在 2008 年教育部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了他对四川汶川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自管逃命的“范 跑跑”的态度,王旭明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我们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许无耻。” 2011 年 7 月 28 日,王旭明在博客上撰写了一篇 6000 多字的“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对铁道部新闻 发言人王勇平一次新闻发布会中的表现,从开场白、语态、表情等各方面逐一点评。这条“教科书” 式的博文被网友点击阅读了 12 万多次。这次,王旭明为什么会对借用现代技术的语文教学连续炮轰?现代的语文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理想的 语文课堂又是怎样?昨天,快报记者电话采访了王旭明。问:当天你听的是什么样的一堂课? 答:当天是语文杂志社的一个语文阅读教学论坛,74 岁的贾志敏老师演示了一堂课,上课内容是一篇 30 多字的文言文。问:这堂课为什么让您触动这么大? 答:这是我听到过最真实的语文课。现在
很多语文展示课大多是作秀、表演,很花哨,不着边际。语 文两个字,“语”是口头表达,“文”是书面表达,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贾老 师的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只有粉笔、黑板、板擦,但他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从字词句段文到逻辑 关系、谋篇布局,这才真正体现出“语”和“文”。他不会让孩子去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体现的情感,但这样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是很荒唐的。问:您在微博上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 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您之前也关注这个问题 吗? 答:我一直在关注。PPT 是国外传过来的,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它是对复杂性事物的形象化展示。但语文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课堂,完全不需要 PPT。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花哨,有些还配有音乐、音效、画面,比如文章中提到巴黎,就放巴黎的图片,提到鸟叫就配上鸟叫的音效。过多的 PPT 和录音录像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原本完整的思维也被这些花哨的效果弄得支离破碎。
学语文不需要依靠视力和听力,更多的是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此外,过度使用 PPT、录音录像以 及各种道具对孩子的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问:在平时的课堂中,你还比较关注哪些领域? 答:这次课堂中给我启发比较大的还有一点:赏识教育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在贾老师的课堂里,会感觉到他对学生的爱,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会抚摸他们的头或肩膀。他不会吝啬赞美学生,但 也会委婉地批评他们。表扬和批评、宽与严并存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儿子看 PPT 的姿势 就像射击 一位爸爸说:儿子读五年级,前几天去学校听公开课,儿子坐在教室最右边,PPT 的投影屏在教室最 左边。白天光线很亮,儿子斜着身子,眯着眼睛,用射击一样的姿势瞄着屏幕,非常吃力。而正对屏 幕的学生举手积极。这位爸爸说,当时感觉很吃亏,几个家长也在议论这事,孩子们的座位,听说是 定期轮座,就是为了看屏幕公平。回来后他就给儿子配了眼镜,150 度。现在的电子白板技术还不成熟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章献明说: 多媒体的应用要辩证地看待。新技术可以弥补老师的缺陷,比如朗读不标准的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的标准发音来辅助教学。但语文课很多是要靠想象来体会,如 果换成看电视、图解,那就把文学作品简单化了。西湖区在推广“电子白板进校园”的项目,西湖小学是这方面的先行者。章校长说,现在的电子白板 大家也都还是试用阶段,技术还不是太成熟,有时会出错,有的定位不准,有的
的软件资源不多、不匹 配。以后电子白板的方向,精准度要提高。滥用多媒体 会让教学艺术变得匮乏 西湖区语文教研员倪宗红说:为什么有的老师喜欢用 PPT,因为它有一定优势。以前我们做学生都有
感受,老师在黑板上写完再擦,粉末飞扬。现在老师的书写能力没有这么快、黑板版面又有限制。肯 定是 PPT 放出来直观、方便,突破了老师的局限。但 PPT 的信息量会冲淡对文本的学习,削弱理解能力,学生不去看其他书了。现在,不光学生依赖,教师也依赖上了这些手段。而教师的教学艺术会变得匮乏。有的学校用电子白板取代了黑板。我认为,白板可以适当用,但黑板不应该退出传统教学。有些课程的多媒体应用是必要的 余文冲是长寿桥小学的科学老师。余老师说:2010 年之前,只要上公开课,没有精美的课件都拿不出 手。不管资历老的,还是资历新的老师都这样。现在很多老师不再刻意去用了,原因是现在有点倡导 回归。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对老师优质课比赛等没有制作课件的考核。余老师说,有些学科,特别是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科学等还是离不开 PPT 演示。自己教科学的,像日食、月食的形成,如果不放 PPT 就不方便。另外像英语学科,有些唱唱跳跳的内容,多媒体应用 也是必要的。姜晓青是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检测员,姜老师说,多媒体有效应用是有助于教学的。比如统计图,那一定得用 PPT,不然怎么说得清楚?同样的多媒体,也要看使用者的能力。如果观念 不先进,最多是把白板当成了彩色的黑板。■专访特级教师贾志敏 语文课堂的良好状态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王旭明在微博中提到贾志敏老师,现年 74 岁,他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名师,退休后经常在全国 各地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去年贾老师来杭州给采荷一小的学生们上了一堂作文课,记者曾旁听。昨天,我们也采访了他。贾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也学会了使用多媒体,可他几乎不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贾老师说,现在语文课堂效率不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在很多老师不是为学生而教,是为自己
教,制作过分精美的 PPT,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老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下面听课的老师,整个课堂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二是老师过分依赖教材;三是该做的事没认真做,不该做的事做得认认 真真。语文教学中,基本的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最重要的是“读”。有些老师不是在教语文,是 在分析课文,把一些字词句挖得很深,到后来作者自己都不敢认同,这就偏离了语文教学原来的方向。对于现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经常使用的 PPT,贾老师说,课件实在是个好东西,可以把学生带进现场,带进奇幻的世界。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巴金写的《鸟的天堂》,这个时候可以给学生放一些视频,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但是这样的好东西毕竟是工具,不是目的。多媒体中都是光、电、色彩,这 样的环境中学生注意到的是画面,忽略了文字。多媒体用得好是画龙点睛,用得不好就是画蛇添足了。贾老师说,语文教育应该拒绝“精彩”,语文课堂应该是静静的,学生们静心读书、独立思考、提出 问题、踊跃发言,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精彩。语文课堂的良好状态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第二篇: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罗湖体育馆参会感想
2012年12月,我和学校几位老师一起到罗湖体育馆参加华南六省“名师大课堂”暨全国第八届小语大赛特等奖、著名大师精品课例评析会。时间很紧,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像是救火似的,但是,收获很大、很多。其一是见到了许多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大师,如崔峦、高林生、于永正、王崧舟、盛新凤等。特别是有幸与于永正老先生共进早餐,还与他握手、请他签名,可惜没有合影。呵呵,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追星族似的。其二就是能听到这么多让人心动、让人折服的好课,确实是一种幸福。所以我重点谈谈自己的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1、落实语文双基是语文的根本。
在这次的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语文双基的落实。无论是名家还是新秀,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字词、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在低年级的课中表现更为明显。如《数星星的孩子》《石榴》;高年级的课堂同样也十分重视,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头就是听写词语,既是考察学生熟记字词,同时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所以高林生老师在评课中就指出,语文课堂一定要落实好基础目标:识、写、读、背。崔峦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高自身素质是最大的技巧。
在这二十多节课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细细想来,真正的技巧看似容易,自己照葫芦画瓢却很难,究其原因还是自身素质与他们相比有很大的欠缺。王崧舟老实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就像是武侠小说的“人即是刀”“手中无刀、心中有刀”之类的话,这些也都是息息相通的。王老师的《普罗米修斯》一课算是第二重境界。他总是能把学生带进自己创设的那种氛围里,但不是靠现在的多媒体,而是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和引导,也就是他在演讲中说的有一种无形的“气场”。这气场无形,不仅深深的吸引感染了孩子们,场内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的感染。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的演讲中说:“诗意语文在不朽的文字当中《我的母亲》三处‘我的母亲’;要营造气场,注意诗意的辐射和融化(长相思中的‘身’和‘心’);语文课堂要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江雪》中的‘钓’;语文课堂要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教师要上适合自己的课,要按美的规律上课。”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魅力就是他自己本身,他就像一个指挥家,就像一个引路人。
3、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以说这次的所有课堂都有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每一个策略后面都会有一个教学理念的支撑。不然,无论多么精巧也不过是花拳绣腿的无用功。我现在就呈现几个经典案例。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对比品读片段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对比1:“有什么错?”换成“没有错” 对比2去掉“决”和“更” 对比3:把“承认错误”和“归还火种”调换顺序。
这三处对比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普罗米修斯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于永正《给予树》写信练习
黑板上板书了“并不宽裕、如愿以偿、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
分三个小组进行写话练习。第一组写“金吉娅,你家里并不宽裕……”的句式,要求用上“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第二组写“金吉娅,你才八岁……”的句式,要求用上“如愿以偿”,第三组写“金吉娅,你的礼物让我……”的句式,可以随便用。
这个练习,既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在学习使用好词好句。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多多采用。
许嫣娜《大海那边》
角色扮演是本课最大的特色。学生和老师都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咔嚓咔嚓地做操,噗噜噗噜地吹泡泡,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有滋有味地朗读,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室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童趣盎然的课堂里,老师自身俨然就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亲切的语调、夸张的表情,实在让人折服。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趣的低年级的课,也是我可欣赏却无法实践的课堂,只能仰望之了。
苏兰《看戏》
让我敬佩的是苏兰老师本人的经历。讲台上精神抖擞、笑容可掬的一个人居然是身患绝症已经动过两次手术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她居然一口气上了70 分钟。想到这点,同时看到她的备课网页上密密麻麻的课堂资料,这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我当时就不禁眼眶湿润。她的课堂和我们大陆的课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生活中的语文,而我们的孩子更多是课本上的语文。我们的孩子在接受礼物时不知道说谢谢,不知道应该双手接过去,不知道应该点头或者起立。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梅兰芳,不知道陈凯歌,不知道如何区分海报的宣传重点。苏兰老师最后说:“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学的知识将来是否有用,但是你不去学习,将来想用也没得用,那时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学习有多么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张祖庆《狼牙山五壮士》对比教学法
开头就听写了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壮士和敌人的词语,然后分成两列,让学生认识了褒义词和贬义词。接着对比度了英雄和敌人的句子,进行探讨,能不能把写敌人的句子去掉,能不能把写英雄的句子去掉。这是写作方法和写作目的的训练,很有成效也很必要。最后对教材该不该把幸存的两位壮士交代一下,把日本军官向壮士跳崖处敬礼也写进教材进行探讨。这不仅涉及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涉及到了编者的意图,很具有挑战性,前瞻性。
张龙《最后一头战象》
训练学生抓住主要情节来列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很扎实,值得学习。刚开始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不够精炼就是不够完整,因此,老师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抓主要情节,最后学会了归纳主要内容,老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种方法。只是做课痕迹太重。
第三篇: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效益的提高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越来越异彩纷呈,产生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究其原因,在课堂教学追求丰富,求新求变的过程中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语文“最初的目标”,即“语文味”的回归。
片断1:一位教师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在对教材作了层次分析后,配以多媒体展示了许多云彩的图片,学生非常兴奋,但教师不是让学生看后去描述所见现象,而是让学生简单去对应哪种云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就这样对来答去,在判断对与错的过程中度过了大半节课,把语文上成了科学课。
片断2:一位教师教学《竹影》一课。教师轻描淡写地分析了人物、趣事后,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对比区别上,并以配乐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让学上陶醉在图片与音乐氛围中,最终教师把这节课上成了美术欣赏课。
以上这两个教学片段,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反思:语文教学的路在何方?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失落与尴尬:每节课热热闹闹,但缺少思维的训练,语文教学缺少深度和宽度。今天看来,可能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中走入了误区,为追求一些表象的东西而放弃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然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让学生明白材料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应该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训练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实现飞跃。为此,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大的语文观,但不能空洞高谈阔论。
语文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语文内容是生活的文字再现,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是学习语文最为广泛充实的材料。在甄选生活材料时要注意不能任意地截取生活材料,不顾语文教学的实际,漠视或高估都不利于教学,或囿于狭隘,或陷于空洞。在这里,大的语文观应是在思想上要有意识,眼界要开阔,不能麻木迟钝,也不能盲目急进,要关注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点与生活的联结点;在行动上要敏锐,要积极,要有收集、筛选、整理、运用的过程,要有序、有度、有目的地去推进,让教材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有真实、切实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思维飞跃。
二是要有主体的语文教学目标,不能游离于语文本身之外。
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应是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终极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语文本身的特点与要求。如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作家,作品内容应有其相对的特性,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教法,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如前面的“片断1”和“片断2”的教学都偏离了主体目标,没有把握文本的重心,并且简单的对答方式也反映出问题设计的无效性。因此,语文课上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离开了语文本身的目标,再好的手段与教学方式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是要有文本的探究,但不能为“探究”而“探究”。
新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学习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情趣”;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作者感情的交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形式去获得广泛的交流与情感的体验。现在大多数教师能做到这点,然而,不太理想的是在回到文本的挖掘上把握不好分寸。想通过文本的分析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知识信息、人文熏陶;想尽可能地开拓延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等,良好的愿望未能达到实际应有的效果,常常让教师们感到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于教材的分析、内容和主题的挖掘上把握好角度、广度、深度。
“角度”的选择不仅要突出新意,更要求准确、正确。在教学中,注意对文本的挖掘,但不能牵强地延伸,这不仅不会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反而会误导学生去肢解文本,曲解文意,阻碍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形成。“广度”的挖掘也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有人说“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会出现一千个莎士比亚”,此话不假。因为不同的人生活背景不同,个性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与程度不同,就会出现差异,所以在对文本的探究上应有差异,突出个性。“深度”的把握上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延展有理有据有层次,切忌随意或牵强。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恰当的梯度,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发展生长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获。
总之,语文教学要回归哪里,应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语”“文”的本真。
第四篇: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学需要回归
沭阳县张圩中心小学
张卫华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第五篇: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
————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课改浪潮风起云涌,学说纷繁,流派迭出,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到底哪条路真正指向阅读教学的理想回归?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借鉴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语文味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改风起云涌,学说流派层出不穷。课堂上常常能见到花样翻新的形式,听到标新立异的回答,那精彩美妙的多媒体展示,热闹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似乎一扫旧课堂的“一片昏鸦”,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人迷醉,更让人迷惑。崔峦先生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语文的独特使命是教语言文字。“大道至简”,我们的语文课必将洗尽铅华,反璞归真,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因此,在欣赏赞叹的同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真实、扎实、朴实,切实提高孩子们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语文就是语文,应该守住教学的底线
[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离不开听、说、读、写,离不开理解、感悟、积累、模仿、迁移等实实在在的语言实际活动。语文老师要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心情,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促进言语能力的提高。
[案例]《长城》(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多媒体出示: 嘉峪关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垛子 燎望口 屯兵
凝结 血汗 智慧
师:(毛老师请一名学生读第一组后及时评价并提问)“你读得很正确,作者在哪里看长城用到这三个词?”
生:作者在远看长城时用到这三个词。
师:(毛老师请一名学生读第二组后及时评价并提问)“你的声音真响亮,作者又是在哪里看长城用到这三个词的呢?”
生:作者在近看长城时用到这三个词。
师:(毛老师请一名学生读第三组后及时评价并提问)“这三个词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三个词是作者看完长城后联想到的。
师:请同学们融入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齐读三组词语。师:词语能读得那么好,那课文一定能读得更有感情!
[反思]在衢州市2008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农村)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中,柯城姜家山小学毛武高老师执教的《长城》一课,虽然设计没有颇具匠心,教学没有奢华矫作,课堂没有高潮迭起,但扎实有效的教学却让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毛武高老师在上课伊始安排了字词复习。这样的字词复习几乎在大部分的语文课堂中都能看到,但字词中既蕴涵情感的朗读,又把字词复习和理清文章的脉络结合起来。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简单中孕育深刻。课堂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设计,教学才会饱满,才会激情跌宕,才会隽永俊秀。
二、语文就是语文,应该留住浓浓语文味
[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母语,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母语学习为畏途。
[案例]《雨中》(浙教版四年级上册)师:请大家边读边划出自己读不懂的或感兴趣的词语。
(学生充分读书、划注、质疑。)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认为值得研究或读不懂的词写在黑板上。
(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将词写在黑板上。)
师:看着这些词,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结合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还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同桌讨论。
(学生默读、静思、查资料并窃窃私语。)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或有什么疑惑? 生1: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不妥,应该用“露出”。
生2:(举起手)不同意!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妙,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高高耸起;而“露出”的苹果没“冒出”来得多,超出箩筐口一点点可以说“露出”了,但要说“冒出”似乎还不够。
师:你有很强的语感,想象也丰富。谁能来黑板上画画这“冒出”的苹果呢?
(一生来黑板上画,画的苹果只超出箩筐口一点点。)师:这叫十么? 生:(齐)露出。
师:对,这只能说“露出”,谁能将这箩筐里的苹果来“冒一冒”?
(一生上来,将筐里的苹果画得满满的。)
师:哇!这红艳艳,黄澄澄的苹果,堆得冒出了箩筐,你瞧,不远就是拐弯处,车子一歪,不翻倒才怪呢!走,咱们一同去捡去!(生会心地笑。)
[反思]执教浙教版第7册《雨中》一课时,不少老师都要安排诸如交警如何现场管理等五花八门的表演“噱头”,而课文中鲜活灵动的语言文字常常因此而“靠边站”。而这堂课中,老师创设了“雨中情”的氛围却又没有被“思想教育”所束缚。试看这里,他“锁定”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字词,引导学生用圈注、质疑、演示、比较等方法进行悉心揣摩和深入领会,雪落无声般地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习得。周一贯先生曾评价该老师的课是“规范意义上的语文课”,这里的“规范”当然不是指老师上课千课一面,而是赞誉他的课语文味浓厚。语文教学如果偏离了“语文”这一中心,那就必将陷入“课将不课”的境地。当前,语文教学最需要的就是收起那颗“驿动的心”,义无返顾地做到“讲究规范、回归本原”!
三、语文就是语文,应该展现自己的魅力
[课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美国哲人霍姆斯所说的“一个孩子的教育,应当在他出生前一百年就开始”,说的就是成熟理性的成人世界之重要。给孩子一双洞悉世事的慧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亮出我们的人格魅力,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课堂实践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案例]《掌声》(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
生:小英,你演讲得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哩!
生:小英,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生:好样的!小英,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为你喝彩!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
生: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生: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生:谢谢同学们,我想说的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给大家深深地鞠个躬吧!
师: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学生自由练读,读得很投入、动情,之后又请了两个学生个别朗读)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如果她感动,那么,就请你陪她一道流泪;如果她高兴,那么,就请你陪她一道微笑……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把那充满温情的一幕永远保存在我们美好的记忆里。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反思]有幸去常山天马二小聆听衢州市名师夏骏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夏老师能够诱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移情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与文本灵犀相通,产生共鸣。课堂上,学生能够驱动智慧,敞开心扉,用一颗颗纯洁的童心去触摸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的温度;学生能够飞扬激情,倾诉心声,用一句句质朴的童言来表达真知灼见,抒发纯真的情感。教者能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等经验,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移情体验的过程,释放潜能,蓄积情感,进行真实而多元的体验,获得真切而多元的感受,使得学生的语言、智慧、情感、思想在品味语言、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我样教学才是展示语文自身魅力的语文教学。
四、语文就是语文,让学生智慧漫舞飞扬
[课标]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人文内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活动是师生共同建构精神生活的活动,由学生自身生发的个性化体验,是诸多讲授、诠释、问答所无法取代的。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保证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着力于文本的感悟与思考,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
[案例]《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师:领略了圆明园宏伟建筑和圆明园中著称于世的博物馆、艺术馆,让我们充满自豪之情;可是,这举世无双的园林艺术的瑰宝,三天之内却化为了灰烬。是谁使祖国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毁于一旦?是谁使我们祖**亲遭受如此凌辱?是谁对我中华民族犯下滔天罪行?请看:(录像播放英法联军烧杀掠抢毁灭圆明园的录像)
师(大声斥问):是谁使我国宝——圆明园毁于一旦? 生(义愤填膺):是英法强盗!
师(大声斥问):是谁使我祖**亲遭此奇耻大辱? 生(义愤填膺):是英法强盗!
师(大声斥问):是谁对我中华民族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生(义愤填膺):是英法强盗!
至此,师生群情铿锵,激昂文字,老师趁势让学生大声齐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读着,读着,一片哽咽与眼泪。
[反思]特级教师王松舟在导入《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时,欲扬先抑先给学生“一喜”:领略圆明园宏伟建筑和圆明园中著称于世的博物馆、艺术馆,让学生充满自豪之情;接着老师将话锋“一转”:“可是,这举世无双的园林艺术的瑰宝,三天之内却化为了灰烬。是谁使祖国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毁于一旦?是谁使我们祖**亲遭受如此凌辱?是谁对我中华民族犯下滔天罪行?”;紧接着“一看”:看英法联军烧杀掠抢毁灭圆明园的录像。学生的情感从巅峰跌落到深谷。那“大声斥问”的激越,那导入时“一波三折”的设计和铿锵有力一泻千里的追问,产生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于是,学生就有了开始的“大喜大悲”和“义愤填膺”,后来读文时的“哽咽”和“流泪”。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搞课改”。为了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愿语文能够在课改的浪潮中涤荡自我,洗尽铅华,回归本真,根扎于语文的土壤之中,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撑起一片浓阴。“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多维深刻的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
参考文献:
[1]强洪权。丰实的语文 简约的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07(2)。[2]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J]。语文教学通讯,2007(2)。[3]张祖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J]。小学语文教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