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岁月如歌》
我读《岁月如歌》
中心小学 房立玲
在书店里,我见到了《岁月如歌》这本书,我一看,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我很快就读完了《岁月如歌》。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于老师大学毕业初上教坛,突遭病魔大举袭击,吐血便血,肝脏穿刺,痛苦不堪。她只觉得“生命和疾病在搏斗”,结果,她挺过来了,她说:“搏斗中锻炼了意志,锻炼了韧劲,锻炼了一个坦然的心情。”后来,她调到二师工作。于老师明明是学教育学的,党支部书记一句“工作需要”就让她改行教语文。刚走上语文课的讲台,教研组长听完课后说:“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儿,你还不知道。”这句话成了她决心找到语文教学之门“而且要登堂入室,深味其中奥秘”的动力。于是,她认真向语文组同事们学习,刻苦钻研教学业务。每天晚上,明灯书卷伴夤夜,不到凌晨一两点不睡觉。经过不到三年的时间,她自修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经过上百篇教材的独立钻研,我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就这样,于老师以锲而不舍的毅力,不知疲倦地学,不辞辛劳地啃,无数次地上公开课,在语文教学的山坡上永不满足地攀登,终于从一个不知“门在哪儿”的“门外汉”,成了一名大家公认的、心悦诚服的语文教学专家,全国语文教育界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文革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于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这种大爱。于老师说:“学生在学校求知,绝大部分时间在课堂里度过。”“三尺讲台紧连着学生的青春,青春是无价宝,我要对得起他们。每堂课要有每堂课的收获。”上课前,于老师对本文进行正确而深入的解读,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备课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于老师的课具有鲜明的特色,可谓一“清”、二“活”、三“趣”、四“情”。“清晰,学生学起来头脑就清楚,不仅能学得知识,锻炼语言能力,而且在逻辑思维方面可获得良好的熏陶。”“活”是说于老师对每一课的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从不“千篇一律”,而是实中求活,活而有致。“趣”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上得趣味盎然。于老师常常运用新的内容,选择新的角度来增趣,用有目的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来激趣,用比较鉴别的教法来生趣。至于“情”,更是于老师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代情感派大师的独特教学风格。有一位专家评价说:“于漪教学,感情丰沛:或温情脉脉,如春日载阳;或热情饱满,如七月流火;或激情澎湃,如沧海洪波。她以自己感情的汩汩泉水,激起学生心海的层层浪花。于漪情感教学的宗旨是以文寻情,以情传道,以道育人。”上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大上海竟然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于老师感情激荡,以情激情,进入忘我境地。上完《海燕》返家,于老师爱人笑盈盈地说:“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此话一语中的。“只有用生命纺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丁丁冬冬流入学生的心田。”其实,流入学生心中的岂止是知识,还有于老师对学生无限的师爱。
于漪老师真诚待人的品格在教育界是有口皆碑的,这是她崇高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老师的办公室或是她的寓所里,常常有同事、朋友、过去的学生来看望她,或是向她请教,特别是她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家里常常客人盈门。于老
师总是热情地真诚地与来访者平和地交流,从不以“权威”“大师”自居。任何人都会从于老师身上感受到真诚的魅力和真诚的可贵。我与于老师结识已20多年了,上世纪80年代,于老师任第二师范的校长,我主持浦明师范工作,我经常向于老师请教怎样当好一名校长,当时于老师提出“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作为二师师生的座右铭,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我。我们对十年中师的如歌岁月十分留恋和感怀。90年代初期,我和几位同仁发起“浦东之春”中学生作文大赛活动,期盼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笔写下浦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这一活动得到了于漪、钱梦龙、叶辛、陆星儿等各界著名人士的热情关心和指导。而于老师的鼎力支持更令我感动。我们请于漪老师担任“浦东之春”的评委会主任,她那么忙,但一口答应,她说:“‘浦东之春’中学生作文竞赛在众多的作文大赛中,应该说是创举,令人振奋,使人欢欣。”这一活动连续搞了三届(每年一届),于老师每年都赶到浦东来参加终评,还为优秀作文选写序(每年一本,由学林出版社正式出版),为金奖作文写评语。这给浦东十多万师生以极大的鼓舞。1999年夏,我担任光明中学的校长,于老师应邀参加我校115周年校庆庆典,给老师们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告;2007年春节,于老师在家中接待了我任导师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室的全体学员,使他们有了一次零距离聆听于老师教诲的机会。总之,我有了一点成绩,于老师为我高兴;我碰到疑难和苦闷,她给我排忧和鼓气。我内心对于老师充满着感激。其实,我只是受惠于于老师的成千上万教师中的一个。于老师对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青年教师和后学者都是这样的真诚。她说过非常感人的八个字:“一身洁白,通身光明。”唯有真诚如于老师这样的人,才能通身洁白与光明。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我书架上的《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以及这本《岁月如歌》生动地记录着这位教育家身上时代的年轮。
1978年,许多语文教师出于对“文革”期间“四人帮”摧残教育罪行的义愤,认为中学语文要提高质量再也不能讲思想政治教育了。于老师及时地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既教文,又教人》一文,并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做人的教育与“四人帮”的所谓政治思想教育完全是质的不同,须严格区别,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育性,语文教学应该既教文,又教人。
80年代初期,于老师进一步强调,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认知、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同时继续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而当时又出现一个叫“三年过关”的思潮,意思是学生学习语文初中三年就争取过关(没想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又碰到类似的状况)。当时,于老师直言不讳
地说:“学语文,初中三年是过不了关的。初中要加强语文教学,让学生打好功底,这没有错。高中放弃,后患无穷。”当听到有的校长扬言“语文没有什么用”时,于老师痛心疾首又高瞻无瞩地指出:“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它蕴涵着民族情结,传承着民族精神,对学生成长、文化素养、人格完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教学的地位必须争,它不仅是语言文字技能技巧的问题。”“不重视母语教育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80年代中后期,于老师读了大量的有关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菱开始思考语文的文化内涵,从而打开新的视角,寻找新的天地。90年代,于老师写了《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等一系列论文,最早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思想,实现了她学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跨越,在语文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997年以后的三年里,于老师心脏病复发,一度十分严重。可是不久,奇迹出现了,“永不满足”的于老师又挺过来了。进入21世纪后,70多岁的她更忙碌了:她还是不断地跑第一线,不断地跟教师学生对话,不断地登台作报告,不断地编书写文章。她反复呼吁:“要站在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的高度来审视未成年人的成长。”她为《上海教师》杂志开了一个栏目“于漪茶座”,写了一篇篇文章,把自己毕生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情奉献出来。为了推动“两纲”精神进课堂,她奔走在各区县、各学校听课、作报告。“于漪语文名师培训基地”正式挂牌,近80岁的于老师又怀着一颗年轻的心,引领几位青年教师登攀名师的高地。
《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第二篇:读《岁月如歌》读后感文档
---于漪老师《岁月如歌》读后感集义小学张亚芳215年5月
教 海 无 涯 乐 行 舟
----于漪老师《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13年在上海的一次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能那么热爱自己的事业,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会后于漪老师又送给所有参会的老师自己的创作《岁月如歌》,回到住处拿起书一直看了四个多小时,被她老人家对事业的那份执着深深地感动了,回到学校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于是推荐学校的青年教师都读这本书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近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 ”,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习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平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习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真正懂得了教海无涯乐行舟的含义。
第三篇: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三年初中,辉煌岁月,如歌似曲,永留心中。
仔细回想,在这将近快三年的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的珍贵。或快乐,或悲伤,或争吵,或融洽„„而正是这些好与不好的小事情,拼凑成了我们最难忘珍贵的回忆。回忆那校运会,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一百米赛道上,同学们展现了惊人的速度与爆发力。在短短十几秒中,个个英勇冲刺,速度与激情迸发,创下一个个充满激昂斗志的辉煌。而在一千米长跑中,同学们挥汗如雨,不为了荣誉,而只为了展示出顽强的拼搏与坚强的毅力。这一幕幕富于青春活力、坚韧毅力的画面高奏起三年岁月的激昂之调,在心中回旋。
同学们才华横溢的一面,映在文艺汇演。灯光闪亮,燃动舞台。小品相声,韵味快板,在笑声中击拍。激情爵士,悠扬钢琴,在操场上回响。在这广阔的舞台上,“同一首歌”,是同学们梦想的进行时。光辉岁月就在这个舞台上响起了梦想之歌,在学子的心底激荡。校园中不缺春意,不乏活力。还有那嘤嘤鸟鸣,朗朗书声。书声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读到冰心的《谈生命》,领会生命的真谛,看了余秋雨的《信客》,感受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信客品质。三年流金岁月,在朗朗书声中调出了优雅之曲,在每个人心头唱响。
在这三年里——我们用青春、活力、激情、梦想,谱写出了三年的激昂之调。在这岁月中——我们用书声、琴声与校园中的鸟鸣、蝉啭,一起唱响了辉煌岁月的优雅之曲。三年岁月被斟酌被添色,我们唱过凤歌唱过雨歌唱过春歌唱过夏歌,那深深浅浅的记忆,就是规则不一的岁月啊。它被赋予了诗意,被赋予了深度与升华,也被赋予了春秋三载我们真如冰晶的感情。倘再问我,岁月如何?那我一定还会毫不犹豫地说,岁月,如歌。
第四篇: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读后感
暑假里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自传体作品《岁月如歌》,这部自传体反映了于老师坎坷的一生,研修的一生,成就的一生。书中文字细腻而生动,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滋润我的心田,让我产生许多感慨,并收获很多启迪,得益匪浅。
捧着《岁月如歌》,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感觉犹如春风化雨。于老师作为奋斗在教学岗位第一线的老教师,把她在从教的六十多年里,一切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融入了《岁月如歌》这本书中,通过自传的方式讲述了她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习借鉴,特别是她那坚持自己,不断进取上进的精神。
翻开书本第一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真切体验。而最让我有所感动的是于漪老师一直恪守的座右铭:“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书中写到,于老师是家中长女,因家中父亲去世较早,母亲一人把5个孩子拉扯大,他们姐弟五人克服种种困难与艰辛,走上了求学而奋斗之路。勤奋学习、刻苦自励、真诚待人是他们做人的准则。刚毕业后的她被分配到自己以前不涉及的专业,从教识字再到教历史再到教语文,随和当时学习的专业完全不同,但她并没有抱怨,更没有气馁,只有抓紧每时每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她说:“不备好课,不敢上课”。为了备好课她备教材、备学生,她每晚九点前备课,九点后学习、自修。为了能调准学生那根弦,她深入学生,和学生谈心,说笑打成一片,为了备好教材,她多看资料,多读书,多思考联系,常常花10个20个小时。她说,要教好课,钻研大纲教材,了解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驾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须专心、细心、有耐心、有恒心。
教师要关爱学生,要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让孩子在被人爱中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人,形成健康人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于老师牢牢把握两个实际,一是教材的实际,一是学生的实际。“所谓目中有人,就是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谱,一个人一个样。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平等相待,带领他们在求知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于老师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于漪老师想而行,行而思,思而说,说而写,浸透了从教与学两方面行动中汲取的智慧。于老师说:“岁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伤痕有欢乐,有失落有收获„„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教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要紧的是功底、视野、驾驭力„„
作为我们这一辈青年教师来说,要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前的老师的探索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于老师学习,不断地认清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期待和学生共同成长。
第五篇: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我穿着春风的百褶裙
追忆起了孩提时代
曾唱过的歌
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心中回荡
我的少年
我的梦想
我曾走过的
乡间泥泞小路
和那趟过无数次
爱
恋的小河
时光可以把我的鬓发染白
却无法让我忘记
走过的蹉跎
那在泥湾里洗澡
穿着单薄的衣服在
陡坡上滑雪
冬天在四处透风的
教室里听课
和与外村孩童撂石头
争“山头”的经过
岁月的风尘
将我曾憧憬的梦想
一一打破
我孩提的追求
已成为了一曲
当今青年人认为
是天外传来的音乐
静静的我
在春风里回想
历史就是一首
永远也吟唱不完的歌
他的乐曲、旋律、音节
在特定的时期
是与否、对与错
我想长江、黄河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