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倒符碌--做个有料的大学生读后感
打倒符碌做个有料的大学生读后感
初看到这个书名时,觉得很励志,但又觉得离我很远,因为我现在只是个高中生,大学离我还很遥远。
但读了内容,我觉得我错了,两年半的时间一晃而逝,我离大学其实并不遥远,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他讲的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以及大学,我们所学的东西的深浅和差别。当我们在幼儿园时,我们基本上都在玩,只有学习一些背诵、认颜色、数数等等简单且具体的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养成一些好习惯、好纪律。
当我们上小学时,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一些抽象的东西了,例如加、减、乘、除,这些都不能像小时候光凭模仿就能学会的。尤其是英语,它要求有较高的思考能力。当然,这些东西还很浅。
当我们上初中时,学的东西就比较深了,这就需要人的理解和领悟了,还要学会举一反三的应用它,由一个原理引导出多种解决方法。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老师的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且深信不疑老师算的那个答案就是正确答案,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这样学生的世界就会变得单一死板,遇到一点困难就不想算下去,认为老师迟早会公布答案,于是脑袋就变得越来越懒越来愈迟钝。所以在初中,勤奋是相当重要的。
······
在小的时候,我们为了玩而学习;长大后,我们为了考试而学习;那么以后,我们将会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学习。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大学与中学的差别。其中有一个是批判现况,发现问题。作者倡导我们要认识基本原理才能从根本入手批判现况,找出问题所在。
幼儿园,我们愉快地度过;小学,我们也还算开心地度过;初中,在老师的监督下痛苦的度过;因为那是义务教育,但在高中,不再是义务教育了,老师也不会在那么严格的监督你,靠的是自觉;到了大学,那就更自由了。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连生活的不会自理,不会煮饭也就算了,可以吃外面,但是连衣服也不会洗、床也不会整。
所以,我希望我们不仅能做个有文化的大学生,还能做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料”的大学生!
第二篇:好书读后感—打倒老大哥
打倒老大哥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最荒谬的理论永远属于最荒唐的时代,乔治?奥威尔笔下的1984年,诚然如是。
那时世界上仅剩下三个国家:东亚国,欧亚国和大洋国。三国间无休无止地进行着战争,可从未有任何一国有被吞并的可能。主人公温斯顿是大洋国的党员。提到党,就离不开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大哥”,党名义上的领导,之所以是名义上的,在于他究竟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还只是核心党的象征,无从知晓。另一个便是党的对立方
——“兄弟团”的领袖,果尔德施坦因。可以确定的是,兄弟团是党捏造出来的所谓异端组织,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仇恨情绪,并最终转化为对党无条件的忠诚与热爱。至于果尔德施坦因,确有其人,但也早已是个“非人”了。非人,并非指他已死,而是指他从未存在过。一切他存在过的迹,包括他的死亡,都已被人抹去。这就牵扯到主人公在真理部的工作了——修改过去!显然有别于科幻小说,党口中的修改过去,关键在于修改记录。党教会人们一种双重思想,使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真正的真理,在思想上又服从于党的意志。简言之,一边修改过去,一边相信过去,一边运算出2+2=4,一边又根据党的需要,坚信2+2=5。在这样的基础上,记忆也就成了一种极不可靠的玩意,历史也可以在轻描淡写间被篡改。这就是那个1984,过去随现实改变,真理由“老大哥”执掌,历史于此处停步了。
这样一派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绝非奥威尔凭空臆造。与其同时代的哈罗德?艾萨克对此深有感触。在一张集体合照中,他的身影被人别有用心地抹去。更早以前,他在巴黎、伦敦、纽约各大公立图书馆中翻遍文献,就是找不到他要的关于“把蒋介石这一柠檬挤干了扔掉”这一著名发言。曾经发表的报刊上,这一发言无一不被毁尸灭迹。改写和忘却历史的网竟编织得如此密不透风,只有它能做到——极权主义。众多学者早已一针见血地指出,极权主义乃是现代专制主义。有别于传统专制主义的地方在于,极权主义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置于一个有形和无形的“老大哥”的监视下,这赋予了其绝对的权力,即极权。在这里,没有个人,没有隐私,有的只是死亡或屈服,在这里,思想罪即是死亡,社会主义是个空想。
如果说《动物农场》展现了乔治?奥威尔独特的艺术想象力,那么《1984》则因其高超的政治洞察力而令人折服。事实上,早在1984年以前,极权主义便肆虐了世界上的众多国家。诸如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等。无一不是极权主义的一个缩影。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看不到极权主义笼罩下的那个阴暗的人类社会,可作为一部写于1984年,具有警示鸣钟般意义的政治寓言,《1984》是绝不会随着极权主义的衰亡而湮没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
战争非和平。
自由非奴役。
知识即力量。
老大哥不倒,全人类必亡。
愿历史永远铭记。
第三篇:幸运符读后感
有趣的名字,是这本书吸收我的关键,幸运符读后感。书里的幸运符是一张照片。
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男主人公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蒂伯在废墟里捡到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年轻女人微笑着。自此,蒂伯经历了一连串好运:生死关头能化险为夷等。其好友维克多对此认为--这张照片给了他好运。
回到家乡后,蒂伯穿过半个美国,终于找到了照片上的女人--单身妈妈贝丝。他被这个女人深深吸引,在迎接崭新的爱情的同时,又面临她前夫的纠缠。在一个暴风雨夜,前夫终于暴发。本--他们的孩子受不了他们的争吵,夺门而出,读后感《幸运符读后感》。为了救他,她前夫溺水身亡。蒂伯虽然同时溺水,幸运的是他没有死。蒂伯的狗救了本。贝丝和他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风雨中,谁是你的幸运符?你是否相信过什么东西,它能使你梦想成真。那些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相信各种奇怪的事,他们相信命运。
谁曾试过一下子看到,前一秒还是朝夕相处的朋友,下一秒已满身是血的倒在你身边。他们经历过什么,我们这些没经历过的人很难想像。真心的渴望世界和平…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欧美的爱情故事并不是羞涩婉约的,它更多的是心理描写,心理路程。故事架构很清晰。
第四篇:《失落的秘符》读后感
《失落的秘符》读后感
11170905马俊杰
历时六年,丹·布朗又推出了一部辉煌而极具吸引力的作品——《失落的秘符》,满是密码与线索,弥漫着浓厚的异国情调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元素,令人手不释卷。他讲故事的天赋、他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密码学知识以及吊人胃口的才能都在书中展露无余。即使你不是共济会会员的你也能享受其中的乐趣„„惊悚、有趣,感觉像是在坐过山车。书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短短十二小时内,从第一页起,读者就被故事牢牢拴住,跟随罗伯特·兰登纵览精彩和出人意料的种种情境,感受探索的惊险和乐趣。
这个小说延续了此前《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的主题,仍然探讨宗教和科学的问题。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情节设计还不错,写的虽然是小说,但是小说中出现的组织、机构都确有其事,如共济会、无形学院、安全部、史密森博物馆支持中心、意念科学会。甚至是书中涉及的仪式、科学、艺术作品和历史遗址都是真实的。他的写作不是天马行空、故弄玄虚,让读者云里雾里,而是在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编写故事,符合逻辑,经得起基本的逻辑推敲。书中充满了隐藏的历史、神秘的符号、飘忽的真相与惊天的秘密,故事情节紧张刺激,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层层迷雾揭开,每一次转折,都会带来读者的思想感情取向的剧变。
当我读罢这本书,让我不得不赞叹,宗教徒的智慧是伟大的,更是不可琢磨的,书中谜一样的离奇故事,充满了神秘与魔力,让人爱不释手,书中智慧的先知害怕古老的智慧被坏人所掌握而危害人类,采取了用神秘古老的符号来封闭和保护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对神秘符号解密的过程,让我的思维不断的转动,随着秘密一步步揭示,我不得不深深的慨叹人类智慧的伟大。这本书通过神秘的金字塔钥匙的逐步解密,当谜题彻底浮出水面时,才发现无数人追寻的统治世界的伟大力量,不过是一本《圣经》,一本随处就可以买到,随时想拥有就可以拥有的《圣经》,我不由的感慨到信仰的力量„„如此奇思妙想的诞生,我觉得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信教徒的信仰,他们对于自己宗教的信仰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不惜生命的保护着最后的秘密。
我不是信教徒,我也不迷信任何东西,我不知道《圣经》给美国社会、给基督教徒会带来些什么,明示着什么,但是我却从中领悟到另一种人生哲理。虽然我不信这些,但我从不干涉和反对别人的信仰,因为信仰是人类的自由,而且在某些时候信仰可以成力量的。所以,我觉得人总得信仰些什么。信仰,词典上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你信仰的可以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是金钱,可以是真主,可以是上帝。人生有了信仰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英国的培根说过,有伟大信仰的人,生活永远放射着光茫。对知识的探求,对真理的执着,这是从人类开始至今,无数人一直追寻并践行的梦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乔尔丹诺·布鲁诺为了坚持科学真理,被钉于十字架前,誓死不屈的他烈火焚身仍高呼科学真理。他言道:“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
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他用生命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崇高的信仰是从爱的熏陶中萌发的,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信仰的根本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而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
信仰也包含着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信仰,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所以,人总得信仰些什么。
第五篇:失落的秘符读后感
失落的秘符读后感
孙晓旭
很早以前就买了这本书,当时是奔着丹·布朗的名头去的。可一直都只是看了开头,作者另外几本作品也从未打开过包装,没能好好感受作者那强大的功力。而最近,我终于也有所突破,看了一大半,感受到了那么一些东西。
这是一部侦探悬疑类小说,是继《达·芬奇密码》后,丹·布朗又推出的一部力作。整个故事发生在短短12小时内。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种急迫感,仿佛有什么在等着我,需要我马上动身去做。而故事发展的逻辑性非常强,我猜丹·布朗曾经一定是个优秀的理科生哈!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独具魅力,我曾试着模仿过,却被无情的现实狠狠地打击了,唉!
反派角色——迈拉克,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人物,是个高智商的终极人物。他精通变装术,我看到他通过变装,蒙混过许多人。而整个事件都是他策划的,从大厅中的那一只手,到将主角兰登推进这多重谜团。这个人就像莫瑞亚提教授,有一种天才的疯癫,让我想到“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是一步之遥”。
而兰登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只小白兔,被迈拉克这只狡猾的狐狸玩弄于股掌之间。而这样的安排,恰恰一直吸引着读者,让人想知道兰登和迈拉克之间究竟会发生什么?这或许是一种吸引读者的方式,非常值得学习。
不得不说,丹·布朗是一个神人,就像所有出名的侦探小说作家。他用笔把一个藏于地下深处的一个秘密(或者说是宝藏),一层一层挖掘开,让读者难以释手这本书。
人物场景切换是一大亮点,我在读完前一章时,非常想知道后面发生什么,却又不能跳过切换场景后的这一章,因为两线故事都非常精彩,让我不能割舍任何一条线路。
而书中大量出现的符号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还有那些从未听说过的高科技技术,和一些历史故事,让我大开眼界,不禁自叹见识短浅。
听说已经有关于这个故事的电影正在拍摄中,对此我有着非常大的兴趣,不过眼底下最重要的还是赶快看到结局,证实我心中的猜想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