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见微知著——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每天都有很多件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看到一则广告,听到一则新闻,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一个老汉卖报纸的故事恐怕不会让多少大学生产生兴趣,可南京的一位老汉却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营销课。这位老汉并没有任何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但是他的商业思维比教材上那些理论更能给人启迪。
两年前,老汉在工厂下岗了。生活的压力使得他开始打算卖报挣钱。(制定工作目标)几经挑选,他发现35路公交车总站人流量大,车次多,于是选定在那个地方卖报。(经初步市场分析,选择终端销售点)
可经过几天蹲点,老汉发现车站固定的卖报人已经有了两个。(营销环境论证)其中一个卖了很长时间了,另一个好像是车站一位驾驶员的熟人。(对竞争对手进行初步分析)如果不做任何准备就直接进场卖报,一定会被人家赶出来的。于是老汉打算从车站的管理人员下手。(制定公关策略)
开始,老汉每天给几位管理人员每人送份报纸,起初人家跟他不熟,不要他的报纸,他就说这是在附近卖报剩下的。车站管理员也不是什么大官,一来二去也就熟了。老汉这时就开始大倒苦水,说现在下岗了,在附近卖报销量也不好,一天卖不了几份,而女儿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高昂的学费实在无力负担,女儿学习成绩那么好,如果让她辍学就太可惜了……(与公关对象接触,并博取同情)人心都是肉长的,车站管理员就热心帮他出主意:那你就要我们车站来卖报吧。我们这边生意蛮好的,他们每天都能卖几百份呢。
于是,老汉光明正大地进场了。当然,老汉不会忘记每天孝敬管理员每人一份报纸(公共关系维护)。
这场是进了,可一共三个卖报人,卖的可是同样的报纸。老汉冥思苦想一番(进行营销策略分析),有了!另两个卖报的都是各有一个小摊点,在车站的一左一右。老汉决定,不摆摊,带报纸到等车的人群中和进车厢里卖。(差异化营销,渠道创新,变店铺销售为直销)卖一段时间下来,老汉还总结了一些门道:等车的人中一般男性中青年喜欢买报纸,上车的人中一般有座位的人喜欢买报纸,并喜欢一边吃早点一边看(消费者分析),有重大新闻时报纸卖得特别多(销售数据分析)。
于是,老汉又有了新创意。每天叫卖报纸时,不再叫唤:快报、晨报、金陵晚报,三毛一份,五毛两份。而是换了种叫法,根据新闻来叫:田亮郭晶晶感情告急啦,中国人质惨遭杀害啦,一个女检察长的堕落啦,等等。(对产品进行分析,挖掘USP独特的销售主张)果然,这一招十分见效,原先许多没打算买的人都纷纷买报纸。几天下来,老汉发现,每天卖的报纸居然比平时多了一倍!
同时,老汉还凭借和车站管理员的良好关系,让同样下岗的老婆在车站摆了个小摊卖豆浆。旁边卖早点的摊点已经有十来个了,卖豆浆的也有四五家。而老汉不同,他花了500块钱买了一台封口机,卖的豆浆全部用封口机封装,拿在手上不会洒出去,价格只比别人贵一毛钱。因为怕洒出来,所以坐车吃早点的人通常没法拿饮料。有了这个封口豆浆,问题就解决了。(针对目标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边缘产品)结果,老汉老婆的豆浆摊生意出奇的好。
这样做了大约半年,车站的一家报摊由于生意不太好而不卖了,老汉便接下这个地方开起了自己的报摊。但老汉又有不同:买了政府统一制作的报亭,气派又美观。(有统一的VI,有助于提升形象)老汉的经营品种也从单一的报纸发展到一些畅销杂志(产品线延伸),销量更上一层楼了。老汉还根据不同杂志的销售情况搞一些优惠,比如说买一本《读者》送
一份《快报》什么的。(促销策略,用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做买赠促销,并选择受欢迎的赠品)老汉的女儿周末在肯德基打工,经常带回来一些优惠券,于是,这又成了老汉促销的独特武器,买报纸杂志一份,赠送肯德基优惠券一份。(整合资源,创造差异化)
由于老汉这个报亭的地理位置很好,而且销量很大,所以很快就被可口可乐公司发现了,他们安排业务人员上门,在老汉的报亭里张贴了可口可乐的宣传画,安放了小冰箱。于是,老汉的报亭不仅变得更漂亮更醒目,还能收一些宣传费,并增加了卖饮料的收入。(开发新的盈利项目成功)
就这样一直做了两年,老汉的卖报生意有声有色,每月的收入都不低于4000元。现在,老汉又有了新的目标,打算在附近的有线电厂小区出口的小胡同里再开一家新的报亭(利用成型的管理和共享的资源,走连锁经营路线),把女儿将来读研的钱也挣到手!
大学生毕业后肯定会不屑于去公交车上卖报纸,但如果真要去,倒还未必是这位老汉的对手。大学生或许可以将3P营销模式、4R营销理论说得天花乱坠,但是真要他去卖报纸,他的理论就毫无用处了。这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大学生没有用这么理论去思考身边时刻发生的经济现象,不思考小事,自然做不好小事;做不好小事,又谈何做得了大事?小到在一个公交车站推销报纸,大到制定某个产品在全国市场的营销方案,这中间的道理何尝不是相通的呢?
第二篇:教科书就是最好的学案
教科书就是最好的学案
教科书是国家任命的最好的教学专家编出来的,它是专家们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参考好多科学信息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按严格的逻辑思维程序编出来,若按照教科书学习,把教科书里的每一个概念、例题、习题全部弄懂,确实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按教科书学习,咬文嚼字的弄通是很难办到的,若真正弄懂了教科书中的所有内容,再去看其他的参考资料,都会迎刃而解,教科书确实是一本最好的学案,多数教师是编不出这样好的学案的。我们平时何苦去编很多无用的学案呢?我建议教师只需在教科书中加上批注,或插进一些必须的身边没有的有用的东西就完美无缺了。
我建议以后上级部门检查教师教案或学案,只须看看教师的教科书的新旧程度就知道教师认真备课了没。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备课,又避免教师做一些不必要的无用功,对于上级检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我建议各位教师要认真读教科书,并引导学生多看教科书,以教科书为学案,一点一点的布置预习任务,不要买那些无用的、水平低的、偏离课本的参考书,以免增加学生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我们教师的好大负担,何必呢?请同行们爱爱孩子吧,好好保护我们的身体吧。不要做那些偏离国家教育大纲的事了。要把教科书当做最好的学案来让学生学习吧。
第三篇:以海量阅读超越一本教科书
以海量阅读超越一本教科书 本报记者 赵小雅
韩兴娥,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说她普通,是因为接触过她的人都认为,她看起来真的没有“名师范”,用该市教科院副院长崔秀梅的话说“就是怎么宠也宠不坏”的类型。但是,因为她坚持十几年的课内“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却让她变得越来越不普通,甚至已经小有名气,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名师。
一般教师成名,基本上都是以“课”成名,课上得好,或者在某个重要的赛课平台上崭露头脚,加之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扬“名”,进而被许多人知晓。韩兴娥的出名,走的却是另外的途径,她以坚持了13年之久的小学语文“海量阅读”教改实验被小学语文界熟知,可以说,她的成名是一个漫长的坚持与创造摸索的过程。用她自己的话说,“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的,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的。经过6年的积累,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便是阅读、写作及表达等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现在,也会有一些地方邀请她前去交流经验,她却说,自己不具备借班上课的本事,因为她的语文课堂与通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每当有邀请她交流的,她更多是介绍自己的教改实验情况,因为不是自己的学生,不是经过了长期课内阅读训练的,课是上不来的。
“海量”顾名思义就是量很大的意思。一般的语文教学,阅读都是放在课外,课内只教授一本语文教材,理念稍微超前的教师,会围绕所学单元或课文引入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但是在韩兴娥的语文课上,却完全变了样,课堂上教材已经不是主角,通常被放在课外的阅读却成了课堂的主角。大量课本之外的优秀读物进入课堂,在课堂40分钟之内全班共读同一本书,读完一本换一本,课本以外的阅读占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
从2000年起,这项实验在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鼓励下,已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完整地进行了两轮教改实验。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语文教学的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她自己的体会是,“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一年级学生平均识字量达到2000字,读过近千首儿歌,过好识字关;
二、三年级重点是海量诵读、积累白话文,为口头、书面表达打下基础;到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古典诗词、历史故事、经典著作等都成为学生课上阅读的内容。
海量阅读听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对于韩兴娥来说,却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需要全身心投入。要思考如何对待教材、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过拼音关、识字关,作文教学如何处理,如何练习应对考试,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面对大量的阅读内容老师如何引导与备课,等等,听起来都是不轻松的事情。经过十几年的实验与摸索,韩兴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法与有效策略,就让我们从以下的对话中找寻答案吧!
对
话
让学生大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学生读得多了教学变得轻松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进行这样一项实验?实验的动机是什么?
韩:2000年,潍坊市教育局选择了10位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实验性地试用《韵语识字》教材,我是实验教师之一。这个实验除了要教好原来的教材,还要试用《韵语识字》教材。从原来只需要教一本指定的教科书,变为要教两本书,虽然开始的时候不是太适应,但在这个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但没有学得很困难,而且学得相对轻松,原因就是学生在课上读的内容比原来多,由此我发现语文课上学生读得书越多学得就越轻松。
回想以往的教学,自己教得累,学生还经常学不会。有的学生一篇作文老师给改了10遍,写得仍然不通顺,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课文都读不熟。而第一次试用《韵语识字》实验,用两套教材教的那届学生,我从一年级带到了六年级,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已经感觉到了轻松。由此,我就开始思考和尝试让孩子多读书。比如从一年级起就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玩的儿歌,一首一首地带他们读,不管认不认识儿歌里面的字,先读通再说。坚持读了一年后,发现学生许多字都会认了,于是我发现:让学生大量阅读,读得多了,字就认得多了。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变化让我意想不到,有时候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就结束教材的教学了。因为大量阅读使学生读书没有障碍,即使最差的也没有问题,基本上一遍就读熟了,哪怕不听录音他也会读。
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到了中高年级,我选择的课堂共读的书都有一定难度,这时,让学生大量阅读也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读,而是先提前布置学生自己读书,然后小组讨论,往往这种讨论已经解决了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最后到课上的时候,我再组织全班讨论。我的课堂上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内容非常多,但因为学生已经提前阅读并讨论过,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好开心。选择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读物
记者:大量阅读是需要很多读物的,那么,学生读的书是从哪里来的呢?
韩:刚开始让学生大量阅读的时候,一本《故事选集》,学生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很需要新书,可是一本书往往需要二三十元钱,你总不能老让家长买书吧?上一届学生升到三年级时,我就开始到处搜集小学生读物,包括学校少先队订阅的儿童杂志、教导处订阅的阅读指南等,为了支持这项实验,学校领导提供了许多支持,也配了很多书。
学生读的书要有选择性。低年级学生正学识字,就选择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书,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同时,通过阅读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的快慢是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确定的。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三年级学生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能学完十几万字的故事书。一本故事书,阅读能力好的孩子可能一晚上就翻完了,像《中华上下五千年》,三本共五六十万字,第一届学生我带着他们共读了一年,而现在带的这一届学生只读了三个月就读完了。
备课就是为学生准备阅读辅导材料
记者:作为教师,你是如何引导学生的读书呢?
读书一方面要好玩,有意思,但在读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积累哪些内容,学生有时并不明白,作为教师的我就要给他们准备一些引读与练习的材料,比如摘一些重要句子做成口头填空题让他们背诵等。
要求学生读的书,我都会提前读。我的备课都是提前一年就开始了,要读的书一般在一年前就准备好了,我一边读一边给学生准备辅导材料,我准备的题目一般都会标注出页码,方便学生查找答案。
带着学生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之前,我可能要读二三十本书,准备两到三本辅导材料,有重要知识点的填空背诵,还有生字词的注音解释,等等。为了准备这些材料,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全身心投入,单是准备的材料就足够编一套书。
学生读什么书,我就学习哪方面的内容。比如学生读唐诗,我就会读一批关于唐诗方面的书。遇到我认为比较好的书,我也会给学生或者家长推荐。比如在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候,我推荐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样故事性强的书,学生喜欢,所以绝对会看。我也给学生安排课外阅读,都是一些好玩的、学生喜欢的书,学生都会自发去阅读。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回到学校都是要检查的,也会用星级标准进行评价。
进行海量阅读实验,我要阅读大量材料,白天忙,晚上忙,周六日也得忙,暑假寒假更得忙。因为我假期内就得提前备好下学期的课。在12年的海量阅读实验中,以我的学历和能力,阅读《论语》等经典是最困难的。从念得通到念得熟,念的过程中再查书,慢慢地,就读明白了。准备《论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买了很多书,也读了二十多本,有的精读,有些可能就是根据需要翻一翻。进行海量阅读实验,最辛苦最有价值的就是老师的海量阅读和给学生准备阅读辅导材料,也就是备课,只要这个功夫下到,学生就会在你引导下自主阅读。
让学生读什么样的书
记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读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是如何规划阅读内容呢?
韩:“海量阅读”的核心词是“读”。让学生读什么,我心中会有一个大体的规划,最初从儿歌或小故事读起,理解上有难度的,读通、能诵读即可。比如一年级学生从最短的三字儿歌和简短的阅读材料读起,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读的文章也在逐渐加长篇幅。到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加入古文,从少到多慢慢加,到五六年级课堂上读的大多是国学经典,基本都与古文相关。虽然对读书的内容有规划,但是具体书目不确定,因为有些书过两年市场上就没有了。比如,一二年级要读千首儿歌及大量故事。三四年级主要读唐诗宋词,现在这一届学生宋词读了二百多首,唐诗读了一百多首,有时是一边读一边讲故事、讲传记。五六年级读的经典多一些,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上一届学生还读了整本的《论语》《老子》,这一届学生因为课时减少,《论语》只好有选择性地读了,另外,《三十六计》、《诗经》、《孙子兵法》等也是五六年级读的内容。
“海量阅读”的“读”与一般的课外阅读的“读”不一样,这些阅读材料,我拿过来之后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上一届学生的实验经验,加以选择、编辑和整理,以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我没有统计过12年来一共给学生准备了多少学习材料,有时因为没有书可买,我只好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有时也会找学生和家长帮忙一起打字,然后我会再把这些内容整理与印发给学生。
读一本书和读很多书是不一样的
记者:经过两轮“海量阅读”教改实验,您自己有怎么样的体会与认识?
韩兴娥:两轮实验下来,我感觉自己对语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己的学科能力及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感受到了教学的真正乐趣。同时,也认识到了让学生读一本课本和读那么多书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内时间大量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数十年以来,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还是一本课本一统课堂,老师讲得非常有激情,学生互动也好,可以说是学生当堂表现好,但并没有真正积累到语文素养。我们的学生三年级开始做填空和背诵,学生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哪个句子好,应该记忆,就会无意识地积累,自学的能力很强。学生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自学,知道应该跟同学讨论什么,知道联想以前学过的类似内容进行思考,所以学生收获的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单纯的知识。
我觉得语文的本质还是多读书。对于小学生来说,精读少一些,浏览多一些。其实海量阅读也有精读,比如说给几天时间预习,然后检查,还有讨论,这跟我们自己拿本书躺床上浏览一遍相比已经够精的了。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将课文拿来精读、细读的程度很过分,我初为人师的时候就觉得那种教法让师生都很痛苦。
语文教学诵读是根本。读什么书可能更多地跟老师的爱好有关,但是一定要走一条由浅入深的路,要读高品味的好书。海量阅读对培养学生好处很多,一方面是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对学生做人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阅读经典和伟大人物传记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都有积极影响。读书也能让他们静下心来,慢慢地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经过6年的海量阅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包括写字组词、运用句子等的能力会远远超过现行课标的要求,甚至可能超过初中学生的水平。
当然我们也发现这种做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学生写字速度有点慢,因为写的作业少。但我的学生根据题目写作,不用打草稿就下笔成文,这对他们以后应该只会产生好的影响。
将基本训练贯穿于六年之中 记者:带着学生在课堂中读书,需要大量的时间,课上的时间您是怎么挤出来的?如何达到课标要求?如何对待教材呢?
韩兴娥:不要让学生只是在课外读书,而是在课内读。我带学生进行海量阅读的时候,会先用一段时间把教材学完,然后才带学生海量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如一年级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把教材学完,二年级学生用两三个星期学完,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个到两个星期学完教材。很多人奇怪我是如何做到的。实际上,我带学生学教材,基本上就是先通读然后简单讨论,因为教材上的文章跟我给孩子选择的文章简单多了,不必花大量的时间。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拼音和写字的阶段,我们达不到两星期就学完教材,但是相对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学习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相对于读教材,学生学习写字的速度较慢,一二年级这两年时间,除了写字的基本练习,连组词都没有,这样阅读的时间就加长了。一些学生家长会有误解,认为好学生才需要读很多文章,实际上差学生更需要读文章,尤其是那些读不成句的学生。
我采取快速教学的方式教学拼音,别的教师一节课可能就学几个拼音字母,而我则是所有字母一串教下来,并且坚持将拼音练习贯穿在后续教学中。我教学生学习拼音,并不一定让他们立刻就能会读、会写、会拼,而是先让他们跟拼音混个脸儿熟,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海量地读、海量地拼,慢慢就会了。我为一到三年级学生选择的共读书目,大多是全注音的,我班学生识字多,本来在二年级就能读不注音的读物,但为了避免学生瞎猜读音,也为了多给学生练习拼读的机会,我尽量选择注音读物。四年级以后,共读的书大多不注音了,但我给学生的编排的学习材料还把易读错的字注上音,尤其是多音字,我会反复注音。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拼音教学贯穿始终,我带出来的学生在发音上,包括多音字读音上的正确率很高。教学识字也是用同样的思路,每篇课文中的字,我不会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必须当堂学会,因为在不断地学习和阅读中,那些生字会经常复现,学生会和这些生字混熟的,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训练和强化的过程。
要改变先从观念改起
记者:如果一般的老师和学校也想推行这样的实验,您有一些怎样的建议?
韩兴娥:推行海量阅读的前提是要转变观念,把教学生读课本变成教学生读书就行了。旧观念一旦改变了,要做到这些很容易。本着为学生成长去考虑,可以先试着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我这13年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自己的问题、改正自己的问题、不断摸索的过程。学生不想学、没兴趣,或者学不会的时候,就说明方法不对,那就调整自己。目前,我们学校有部分语文教师跟我一起进行这项实验,我们会在一起研讨,但我不要求他们来听我的课,因为大量的工作都是课下的功夫。如果非要我总结教学技巧的话,那就是跟学生一起由浅入深地读,大量地读都会有所收获。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该学会的就学会了。我上课提问不多,即使提问了,学生会不会回答都没关系,但是书必须读熟。高年级的时候,我才开始要求学生读懂。但这个懂也只是让学生做到文意疏通,理解大意就可以了。因为是同读一本书,这就要求所有孩子都要跟上进度,孩子之间存在差异,不能拿一个标准要求,但是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读通畅。我口才平平,文章写得满纸大实话,既无文字的美感,也无思想的高度,是名副其实的笨老师,但笨老师的学生融汇百科、贯通古今,他们的自学能力、民主意识、求知欲望使我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这是因为我所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第四篇:党史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习近平铭记党史
永远跟党走
浴血奋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伟大复兴的第一步
1921年春,在浙江嘉兴南湖召开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洪流:中共三大,开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并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风暴:八七会议,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鲜明地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并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国革命由此开始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转折: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积淀:中共七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1945年,中共七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1949-1978年
归整:七届二中全会,从乡村到城市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形式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到城市。它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砥砺:中共八大,探寻国家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开放进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1997年 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否定“两个凡是”,坚持真理标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长:中共十二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
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杠杆:中共十三大,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清廉:中共十四大,党章史上的第一次反腐
1992年,十四大党章明确提出,“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在党章中以这样鲜明的语言提出反对腐败的任务,这是我们党史上的第一次。
扬帆远航: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1997-2016年 法制:中共十五大,制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和谐:中共十六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发展:中共十七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
2007年,中共十七大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在党章中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定:十八大以来贯测“三严三实”“两学一做”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做人要实”侧重于在学习与修身,“严以用权、某事要实、创业要实”侧重于做人做事。“两学一做”学习党章,学习党的历史,“一做”主要是强调做合格党员。全体党员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第五篇: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
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请你不要惆怅,不要悲伤,天涯海角总有知音。把握机会珍惜缘分。回首,是一个充满欢乐的昨天。昨天,有我人们课堂上的争论;昨天,有我们球场的奔跑;昨天,有我们考场中的奋斗;昨天,有我们烛光中的歌唱。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回忆。回过头,今天,是我们依依惜别之日。明天是一个崭新的篇章。
在此,我想说:时间冲不淡友情的酒,距离拉不六年同窗情,祝福你,永远永远!
英语:Life is a profound book, other's notes cannot replace your own understanding.May you find, create something.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please do not sad, not sad, there are friends in the remotest corners of the globe.Grasp the opportunity to cherish the fate.Looking back, is full of fun yesterday.Yesterday, I argue that people in the classroom;yesterday, we run the golf course;yesterday, our examination room in the struggle;yesterday, we sang songs in the candlelight.How beautiful, how memorable.Looking back, today, is the day we be distressed at parting.Tomorrow is a brand new chapter.Here, I want to say: time does not water down the wine of friendship, do not pull away from six years of classmates love, bless you, forever and 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