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的变迁

时间:2019-05-14 23:0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的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的变迁》。

第一篇: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的变迁

中国现代文科教育,缺乏写作的基本训练。论文易犯的毛病,是文章中充满了各种含混而不加界定的概念。中组部的文章首先给我们上了一堂语文课。

什么是老实人,中组部文章下的定义是:“我们讲的老实人,不是那些庸庸碌碌、无能无为的人,而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中组部文章明确了老实人的概念。“兢兢业业”这个成语我查了下成语词典:兢兢,是指小心谨慎。业业,是指担心害怕的样子。原形容危惧的样子。后用来形容做事谨慎、勤恳。[例]老王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脑筋急转弯:什么人生来就称王?答案:老王。古代社会,人的姓,代表了人的愿望。王姓代表了人想称王称霸的愿望和追求。但在封建社会,胜者为王败者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纯属幻想。只有少数人才能为王,多数人都是草民,多数人不得不在称王称霸的封建皇权统治下,庸庸碌碌、无能无为的活着,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否则将面临文字狱和酷刑的危险,既然人生不能够轰轰烈烈,也就只好窝窝囊囊一辈子,这种人与称王称霸的统治者相比较,在古人眼中、思想意识中被认为是老实人。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成年闰土就是旧社会老实人的典型形象。少年闰土的变化使人非常悲哀,鲁迅先生感慨地讲:“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雷锋是个老实人。

改革开放以后,雷锋也在学,但口号不怎么响了,“孙悟空”成为好员工。踏踏实实干事的人少了,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少了,人心浮躁,梦想投机钻营,一夜中奖发财。一部分老实人事实上吃了亏,一部分投机钻营者事实上得了利。多年树立起来的老实人形象在人们头脑中变味了,“谁称我为老实人,我就跟谁急!”老实人不仅不光荣,反而有了“窝火憋气”的味道。在这种环境下,老实人成为了稀有动物。

2008年1月11日、12日,中组部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发表文章《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崭新定义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老实人的概念,发出重用老实人的信号。“久违的老实人回来了,别来无恙!”人们纷纷问候。“庸庸碌碌、无能无为不是老实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才是老实人。”老实人的登台亮相令人耳目一新,催人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憧憬理想的新的生活吗?!

第二篇:军官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感受服装变迁

服装,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发展进步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忆;服装变革史,也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不平凡的发展史。服装的变迁,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发展画卷。当审视那段逝去的岁月,沧桑巨变60年,服装真实客观地记忆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

迁、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文明国度的进步。在服装的变迁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感受。对我来说,服装变迁的感受可谓是丰富多彩的。

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洋布”,身上的衣服都是母亲将自己织成的白色粗布,或染成黑色或染成蓝色做成的,且一身衣服要一年四季改头换面地穿。冬天,母亲就用粗布作里表,装上棉絮做成又肥又大的棉袄棉裤;春秋两季,又把棉袄棉裤里的棉絮取出来,做成夹袄;夏天到了,再把夹袄的里拆下来,做成单衣。一身衣服,破了补了又补,不知要穿多少年。只有过年时,才能偶尔得到一身“新衣服”。每每试穿着“新衣服”,我和弟弟都会雀跃、欢笑一通。每逢碰到身着棉大衣的人,我都会悄悄地跟在后面看个够,别提有多羡慕了。

记得16岁那年冬天相亲时,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母亲就从堂姐那里借来一件棉大袄和一条羊毛围巾让我应景,我自己看着自己不伦不类的样子,都觉得尴尬和好笑。那个年代,服装的颜色基本上是蓝、灰、黑色三种,人们就穿着那单调的颜色,行走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我做梦都想拥有一身草绿色的军装。

一个漫天飞雪的冬天,我参了军,终于拥有了一身棉布军装。可换装时,望着一大堆服装,我和战友们都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不知道怎么穿,闹出了许多的笑话。到了军营,便开始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新兵训练;分配到驻临某部,依然是进行艰苦的军训。冰天雪地中、烈日炎炎下,练摸爬滚打、投弹刺杀、长途越野、夜间搜索。不到半年,两身军装便磨烂了,只好自己动手打补丁。部队明文规定战士外出不准穿便衣,我当了班长后,也是经常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出差。

1976年至1979年,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滑爽鲜亮的“的确良”,成了那个年代的代名词。我们的军装也变成了“的确良”,脱下棉布衣服,改发涤纶军装的时候,我当时的感觉是生活变好了。到了80年代初中期,“的确良”军装又变成了“咔叽”军装。从此,“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习惯,彻底改变了。告别了“补丁”时代,我心中按捺不住的高兴。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而代之,市场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人们创新了服装的款式。于是,各类款式新颖的服装琳琅满目,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按照部队规定,干部节假日上街、外出和探家,可以着便装。妻子便着手给我做了几套像模像样的“中山装”,还为我织了七八件款式颜色各样的毛衣、毛裤和毛背心,有厚的,也有薄的。天冷了,我把毛衣穿在里面,外面套上毛背心,真可谓穿在身上,暖在心上。经常出头露面的,也觉得很风光。

1988年9月,我被授予少校军衔。当穿上样式新颖、柔软合体、挺括平整的毛料校官服时,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第二天,我到城里办事,走在大街上引来许多关注的目光。那身崭新的军装,给予世人的真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伟大祖国日新月异,军装的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已升任团职军官的我,不仅拥有了三套毛料夏常服,而且拥有了三套马裤呢冬装,还拥有了一件马裤呢大衣。穿着军装,那两杠三星的肩章和闪亮的军徽,衬托得我格外精神。即使如此,为了让我变换着装,妻子还给我做了几套高级西装。上班时间,身着军装;业余时间,换成便服。每每听到人们的赞扬之声,我都会打心眼里由衷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千禧年2月,我脱掉穿了30年的军装,真正换成了便服。在着装品牌档次已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的21世纪,我确实感受到了服装的“花样年华”时代悄然来临。一向节俭的妻子,也转变了着装的观念,一有闲暇,便拉着我去逛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店,为我物色时尚漂亮合体的服装。女儿女婿也经常给我购买一些名牌衣服,充实我的衣柜。不瞒大家说,我的衣柜里各式各样的普通服装、引领潮流的名牌服装,应有尽有。时下,亲历了化纤革命的我,再度恢复了对环保、天然面料的热爱……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我已经在服装变迁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

第三篇: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荧屏里的变迁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是美国1941年发明的,而中国在1958年以前,电视工业一片空白。直到57年6月,天津无线电厂在缺乏技术、没有资料的困难条件下,在多方密切配合下,终于在1958年1月装配成功第一台样机。同年3月,“北京”电视机试播成功。至此,结束了中国没有电视工业的历史。从这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视工业迅猛发展,并

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时光不能倒流,但记忆却会回到曾经的遥远。往前三十年,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当时国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放开,各种物资和大宗用品,全是靠供应。生活物资极端匮乏,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称肉买衣得靠计划,电灯还没普及,电视机则更是奢侈品了,能够买得起电视机的不多。对于电视曾经非凡的吸引力,相信三十岁向上的人都会记得。当时年轻人结婚流行‘三转一响’,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而对很多新婚小家庭来说,拥有电视机则是小两口最大的梦想。那时候,电视机牌子也不多,熊猫,飞跃、上海,不像现在琳琅满目。谁家要是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整村的大人小孩都会赶来瞧个新鲜。倘若是台彩电,那更是不得了的大新闻,如同谁中了百万大奖般稀奇、羡慕。

依然清楚地记得,夏天的某个傍晚,天边散落着一捧绚丽霞光,象碎了的蛋黄五彩斑斓。太阳西沉的黄昏时分,男女老少们匆匆吃完晚饭,便陆续扛起小凳小椅,摇着蒲扇,带上小孩,急匆匆地去某户人家看电视。电视机总是被摆在堂屋的正中央,如同一家之长正襟端坐。接上电源,按下按钮,天宇间飞扬的无形信号,就会被电视机或长或圆的天线一缕缕打捞上来,转变成电视信号。那真是一种神奇!一台小小的机器插上电源,便会出现活生生的图像和人说话的声音,还有最时尚最流行的所有前卫元素,生活的美好便全都集聚在那块略带凸面的小荧屏上了。

主人家总是热情似火,早早地烧好开水,打开电视机,把能拿的小凳小椅全都搬来!但每次,凳子总是不够,拥挤的人群都会把主人家塞得水泄不通,门槛上坐着人,大门旁倚着人,屋外的水缸边站着人,还有看不清摸样的人挤在夜色下一闪一灭的萤火虫中间,遥望着那块小小的荧屏……人群里,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掩饰不住人们内心的欢愉。那年月,《霍元甲》,《再向虎山行》,还有《血疑》等一批电视剧风靡一时,还有燕舞牌收录机“一曲歌来一片情”的豪迈演唱,装点着我们曾经的记忆。童年的我,也是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一个。在那贫瘠、落后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里,幼时的梦不知为那小小的荧屏牵挂了多少回。直到有一天,父亲用节省了一年的工资四十张拾元的大团结,买回了一台14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那晚,我围着属于自家的电视机,乐啊,笑啊,兴奋的劲头现在想起都让人心潮澎湃。能在做完家庭作业后,坐在自家的堂屋里,看一段精彩的电视,算得上当时一件最惬意的事了。

光阴似箭,那个年代很快离我们远去,电视机不再是奢侈品,一家拥有几台也不稀奇。电视机从直平、纯平、背投、液晶、等离子,变化得让人目不暇接。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些让我们自己惊讶、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变化,就这么静悄悄地发生着,弹指一挥间。这些小小的荧屏如同一个个明净的视窗,透过这些窗口,祖国从落后走向富强的脉络清晰可见。也正是这一扇跳动而雀跃的窗口,记载着改革开放30年流金岁月的潮起潮落和中国百姓日渐富裕的足迹,步步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与时代变迁。

第四篇:铁路工作者国庆60周年征文:火车的变迁

1963年夏天,我从苏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分配到**机务段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八岁刚出头的青年人。那时,**机务段专门担当上海到常州的货物列车。沪宁线上行驶的货车都是由大马力的蒸汽机车牵引,因为这些机车是从“老大哥”苏联进口的,加上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国人给它命名为“反修”型,据说原来是叫“友好”型。

蒸汽机车从上海到常

州170多公里,单线运行,时刻表上,途经大大小小几十个车站,客车要开四、五个小时,时速70—80公里;从**编组站始发的货车则在七、八个小时左右,时速50—60公里。记得过去跑车,晚点、超劳的情况经常发生;加上上下班的检车、保养,进库上水、加煤、捅灰,工作十分繁重,且全靠人工且半自动,我们火车龙头上的乘务员,一般作业时间都要在十几个小时以上。

如今乘火车去常州,仅1小时多点的路程,到南京也不过2小时。而当年火车开得慢,常常在一个小站交会三、四趟正常客车,一般要花好几个小时,甚至于半天以上。印象甚深的是,有一种为缓解春节期间火车拥挤才运营的棚车,多数在夜间发车,且站站停,从上海至常州几乎要花通宵的时间。

那时,也就是春运高潮期间,火车票十分紧张。铁路局就将**、龙华、戚墅堰跑通勤的列车车厢扣下,组成临客。再将装货物的棚车清冼干净,加开跑常州、镇江和南京的短途“棚车”,棚车照货车的“点”开行,大都由我们段担当牵引。“棚车”里没有一张座椅,旅客们挤上车后,大家纷纷争地盘,用纸板一垫,就横七竖八席地而坐。火车一驶动,车门立即拉上,车厢里顿时漆黑一片,靠临时挂起来的几个电灯泡照明。在车厢的一角,放置了两个便桶,外面用布帘遮一下,以供旅客方便。临近便桶的旅客,不但身受干扰,而且被臭气熏得难受。一到站头,列车员拉开车门,还得迅速地放下木梯,让旅客上下车。旅客,就这样被当作“货物”,摇摇晃晃地“装运”出去。不过,尽管车厢如此简陋,但大家还是感激铁路局为旅客创造了回乡过年的条件,而且车票的价钱还比“普客”便宜了一半。

记得,1978年夏天,机务段派我与另外两个同志一起去兰州接车。在上海乘直达快车,现在近二十小时的路程,当时一路上跑了两天两夜之多才到兰州。

有一年的年根,铁路分局组织机关干部跑了一趟广州的加班车。火车从上海始发,回家乡过春节的旅客就已经多得不得了;途经浙江、江西、湖南,一路上车厢里也总是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而且,不少是长途客,要乘二、三十多个小时。夜里困意来了,车厢里的人被人挤过来挤过去的,像一个东倒西歪但又没有倒的“不倒翁”。也有的人钻进了硬座椅子下面的空档里睡觉了,地面上只铺一个口袋,穿着老棉衣,把椅子下面的空档塞得满满的。不一会儿还传来了呼噜声。有个学生样,也在附近的一排椅子下面铺了报纸,把提的一个包当成了一个枕头,钻进去就睡了。那时,列车到站,车厢走道挤满了人,我这个临时列车员也没法开车门,旅客从车门挤不上去,就有人从车窗往里爬。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服务员都笑嘻嘻地使劲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

那时候,火车是蒸汽时代的黑色火车。拖动着笨重的大脚呻吟着,喘息着,永不疲倦地唱着一首“咔嚓、咔嚓”的老歌,头顶烈日苍天,搏击风雨雷电,撕开浓浓雾气,喊响高昂号角,在千万个车轮撞击大地、冰河、山川的轰鸣中,踏着黑色的舞步,乐此不疲地跳着古老的“爵士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铁路铺起了复线,火车也进入了大功率内燃、电力机车主牵列车的时代,绿色、蓝色的年轻的飞蝗型、子弹头型的火车,以天为幕,以大地作台,以彩霞为霓裳,裁白云为嫁衣,在红玛瑙、绿宝石镶嵌的金色轨道上跳着明快的“伦巴现代舞”,扭着欢快的“秧歌”……在大漠中,火车是绿洲,人们看见这条长龙,就萌生了生存的希望;在绿洲中,他是奔腾不息的中国龙,永不停息,日夜奔忙,唤醒了人们生存的质量。

“时代的列车“在中国的铁路线上飞驰,列车的速度,见证着当今中国时代的脚步。从1997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开始了第一次大提速。随后,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到目前共实现了六次铁路大提速。全国主要干线动车组运行速度提高到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记得在1993年,我兴高采烈充满理想晃晃悠悠地往北京赶时,最快也要20个小时左右;我并没有意识到,今后的好日子会如此让人心旷神怡。现在,火车站像现代化机场一样,坐火车好比是乘飞机,流星闪电掠过。如今赴千里之外的郑州,动车组仅五、六个小时便能抵达。1400多公里的北京,动车组牵引的新型客车也在十个小时左右,令人惊叹不已。

2007年8月15日

第五篇:国庆60周年征文

静听历史回声,吹响青春号角

历史的风悄然吹过了60年的岁月变迁,在这时间的长廊中,我们的新中国迈出了一步步坚实的步伐,也留下了一声声沉重而庄严的历史回声。

静听回声,听到的,是历史的奇迹;静听回声,听到的,心灵的感动;静听回声,听到的,是中国人60年的美。静听回声,静听历史,有辛酸痛苦,有热血澎湃,有骄傲自豪,有一切一切人们所拥有的情感,更有那永远打不到的中国魂!

在这回声中,我听见了中国人高亢的呐喊,听见了他们不屈的精魂。

60年前的那一天,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刻,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这头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这一刻,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个朝气蓬勃、青春焕发的祖国!

在这回声中,我听见了中国人的团结,听见了他们在面对艰难灾难时万众一心的努力。60年的历程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艰难险阻的。在这风雨兼程的60中,我们走过远路,绕过弯路;有过天灾,有过人祸。但不管是“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是“十年**”的惨痛教训,还是汶川地震的大痛大悲,都没有使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止步,他们用青春热血让祖国重获新生,用豪气胆魄为祖国书写壮丽诗篇!

在这回声中,我听见了中国人改革解放的热情,听见了他们奋然前进的脚步。

人们认识中的解放,即停留在1949年。但回溯这段历史,回溯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人和事,我们发现它其实从未停止。60年,语文课不再是政治课;60年,走出中山装的国度;60年,中国人冲破阶层的束缚„„中国的60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从未停止的解放故事。

在这回声中,我听见了中国人的智慧,听见了他们的众多伟大成就。

60年艰辛奋斗,60年风雷激荡。光辉岁月弹指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蘑菇云”惊天炸响;“东方红一号”响彻太空;京九铁路纵贯大江南北;港澳回归铸就时代历史;洪湖稻菽丰收万户飘香;WTO恩泽社会国家;奥运举办彰显炎黄气韵,神七升天更壮中华神威!

在这回声中,我听到了太多,太多„„

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了中华大地,我们的新中国在这深深的车辙印痕中成长,崛起。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后的中国人不但没有被打倒,反而愈加坚韧向上,我听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听到的是中国人的心声,听到的是中国人的魂!如今,我们的新中国已然长大,变得成熟。时间牵着她沿着岁月的痕迹这样走过来并接着走下去„„

历尽铅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来自一代代人坚持不懈的艰辛探索。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

壁二十八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隐于田间默默耕耘;现代化总工程师邓小平三落三起坚守信念„„是他们,见证了60年人间正道艰难的足迹;是他们,创造了60年人间正道的辉煌历史;其实他们,就是这60年人间正道的一部分。这些年,这些人,值得我们永远地尊敬。

记得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你们的,但最终还是属于你们的,你们年轻,你们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你们是祖国的希望,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的,我们年轻,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更加自信。但我们抒情,并不代表我们失去理智。中国人有自己的豪情,自己的精神,也有自己的头脑。我们赞美自己的祖国,但也从未忽视她所面临的困难和不足。我们从内心里熟知这一切。昨天,无数青年用灵魂支撑起了民族的血肉与骨骼;今天,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肩负的担子更加沉重。60年是一个轮回,也是一道坎。前路依然遥远,未来依然艰辛,改革未有穷期,我们还在路上。

60年的时光,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显得很漫长,但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来说,实在是很短暂。共和国是年轻的,是在废墟中脱胎换骨的新生儿,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都将伴着她成长,见证她的光辉与荣耀。因此,为了中华的腾飞,为了祖国的发展,我们青年学子会更加努力,趁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干,不懈追求,奋力拼搏,做时代的弄潮儿。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从来没指望过会一帆风顺,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必定会一往无前。

让我们沿着60年共和国的光辉足迹,用真诚炽热、坚毅不屈的心灵担负起执政兴国这一伟大使命;继承和发扬改革先行者留给我们的不怕困难、开拓前进的大无畏精神,秉承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高尚情操,艰苦创业、成才奉献、报效国家。让我们应祖国的感召,以热血激荡大好河山,以豪迈点亮人生火焰,以力量彰显时代内涵,以精彩张扬大国风范!让我们铭记昨天的坎坷蹒跚,珍惜今天的风光无限,用赤诚吹响青春的号角,用行动造就辉煌的明天!

下载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的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庆60周年征文精选

    国庆60周年征文精选国庆60周年征文精选篇一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遍地金黄,繁华似锦,高楼矗立,煤海流金,大海扬波,长城起舞!秋天,总给人们带来喜庆,带来诗意......

    国庆60周年征文

    “80后”的我们对建国60年的感受再过不到三个月,我们即将迎来祖**亲60周岁的生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

    国庆60周年征文精选(最终五篇)

    国庆60周年征文精选那一天阳光明媚,万里碧空中点缀着几朵白云,那一天人山人海,每一颗心都激动万分,那一天在那一刻,一个雄浑的声音在天安门响了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交通部门国庆60周年征文

    弯弯的乡路“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的顺口溜,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形象生动地勾勒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农村交通状况,对于如今年龄在40岁及以上,并在农村生......

    国庆60周年征文:国庆放歌

    国庆60周年征文:国庆放歌国庆征文:国庆放歌在我的记忆中,国庆活动是极其热闹、隆重而又庄严、神圣的。举国上下,普天同庆,载歌载舞。江河大地,红旗飘飘,张灯结彩。人们以各种方式庆......

    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闲暇时来到龙头水库,顿感这里春意盎然。水面上的冰已不见踪影,在堤岸的角落偶尔还能看到被波浪推到岸上的冰块。水面一改冬时的凝重,变得灵动鲜活起来。顺着水面望去,鳞浪层层,波......

    一条路的变迁国庆征文

    莽莽大别山行走到最南端,到了金刚台的脚下止步,一座明珠般的山城镶嵌在三省交界之处——商城,古称雩娄,我的家乡!她的性格是鲜明的,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绚烂、冬的凛冽,一一呈......

    60年的变迁——庆国庆60周年_1000字

    60年的变迁——庆国庆60周年_1000字 60年了,我们的祖**亲60岁了。这个历经风雨的祖**亲,也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里,那一条条弯曲的小路,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马路;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