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年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简析
10级社会工作 王文奇 1012786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这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养老保障领域。如何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解决我国当代社会的养老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一些研究热点,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文献进行了总结,回顾我国的老年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过程。并针对当下和未来我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提出了看法。关键词:老年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城乡、地区差异
一、国外老年保障体系的起源、发展
养老问题是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在该领域内的研究者一直在讨论的就是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问题。绝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在1601年颁布的伊莉莎白《济贫法》中,就提出了对老年的资助,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济贫法》中针对养老的条例是“因其贫而养其老”。这个我们从“济贫法”的名称上就可以推算得出。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保障只是把老年人当做普通的弱势群体来进行保障,并未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对其进行差别化的对待,因此这只不过是政府的普适性的社会救助,并不能说是实际意义上专门的老年保障。但是《济贫法》中对老年人的救助,毕竟在老年保障这个领域中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参与社会生产,加上人口的激增,西方各工业国家都开始酝酿本国的老年保障制度。1988年11月,德国俾斯麦政府提出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德国的老年保障主要以养老保险为主,养老保险则采取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被西方各国以及亚洲许多国家采用。在德国之后,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美国也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到20世纪末,全世界发达国家中已
经有85%、发展中国家有27%建立了老年收入和医疗保障制度。①
二、国外老年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在国外有多种老年保障的模式,不同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虽然标准各异,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老年社会保障大致可以分为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强制储蓄型、国家保险型。②并且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点和不足。
一、投保资助型。这种模式在世界上的应用十分广泛。该模式是一种资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支付的一种养老保险模式。在该模式下,个人需要定期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费,一般来说,这个费用会直接在个人工资中扣除。同时,雇佣员工的企业也要定期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国家财政也要对个人的养老保险进行支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三方面共同构建的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国的老年保障类似于这种模式。
二、福利国家型。这种模式是指将养老保险金提到一个十分高的水平,由国家财政直接拨付。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北欧国家。这种模式可以为受助群体提供最高水平的保障,但是缺点在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且会导致国家财政的压力过大,以及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三、强制储蓄型。这一模式是指保障的资金完全来自于个人和企业,而国家并不直接提供财政支持。该模式在世界上的应用较少,典型的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模式和智利模式。
四、国家保险型。这种模式下,养老保险金完全来自于财政支持,目前绝大多数国家不使用这一模式。不再赘述。
三、我国老年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我国正式的老年保障体系的建立开始于20世纪中期。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由企业负担,建立了企业退休职工养老制度。此后的几十年里,我国进一步地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现在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以救济和政府补助、①
② 数据来自宋玉华、谢联辉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福利为辅的体系。
作为在老年社会保障中占有极大地位的养老保险,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当前我国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即“统账结合”。也就是说一方面实行个人账户制,鼓励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该费用将会记录到实名账户中,以便未来取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个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资金,在一定区域内实行统一管理,由政府财政进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惠及群众,保证了社会的公平。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上面提到的“投保资助型”,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这种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最大范围地对老年人进行保障,而且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平。然而它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企业作为一个出资方难以按照规定为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限制和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导致它们钻法律的空子。当然,我国现在老年保障还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老年需要社会保障来保障,而社会保障则需要法律来保障。因此,要想完善社会保障,必须从立法方面开始。
四、我国老年保障的城乡差别化、地区差别化
在回顾了我国的老年保障体系之后,我们看到其有优点的同时,在实行过程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研究者十分重视的,也是我国老年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之处。总结研究者的观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我国老年保障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我们知道,我国从成立到现在基本形成了一种城乡二元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都各自形成了相互独立的、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体系。由于这种差异体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以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都不能城乡一概而论。因此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社会)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式的养老保障却有很明显的不公平。在社会资源上明显对城市有倾斜,而农村地区的资源明显不足。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全
面设立。我国农村的老年保障基本还是家庭养老的方式,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养老方面的投入不是很多。笔者生活在河北农村地区,对此深有感触。
农村与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的差异,实际上是多年以来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城乡二元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作用,但是在当下明显不合理。因此,缩小城乡的差距,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提高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提高政府的效率,防止不作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力支持民间养老机构在农村发展,也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农村老人的保障水平。
与此同时,养老保障的地区差异也很显著。东部发达地区明显比中西部地区的水平高,体系也更加完善。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则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国家财政的针对性支持来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保障水平。从根本上说,要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当地的养老保障水平。
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国外对比
在进行国内研究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我国的养老保险与国外的老年保障体系做了对比,试图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问题和改革方案,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在保障模式方面,各国保障模式都是立足于国情的,无论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还是欧洲模式,都结合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目前处于一个改革期,正在由现收现付制迈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模式。在这个阶段,在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在资金运作方面,我国的养老保险金运作模式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养老保险金主要由政府管理,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权不足,就导致了管理体系僵化,收益率低的问题。而且我国的养老保险金无法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虽然保证了资金的稳定性,但是也使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大。
在管理方式方面,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管理制度都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养老保险开支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而不是单纯由中央管理,这样就降低了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养老金按市场机制进行管理,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是要破除各种地方性、行业性等纷繁复杂的各类机构的影响,防止各类政府机构及职能部门各自主张。
综上所述,我国的老年保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开创了养老保险的一个新模式,即“统账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会取代“现收现付”的支付模式,而且会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当下,这种模式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可以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也分担了个人和企业的压力和风险。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然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将出现。这对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现在的体系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资金的筹集和管理问题,怎样更好地筹集资金,资金又以怎样的方式管理,要不要让私人进入养老保险金的运作领域,这些都要在不断的改革中探索出最适合的方式。
二是公平问题,未来几十年里,当前老年保障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仍将存在,而且会有扩大化的趋势。如何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使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合理的保障,实现社会的公平,是政府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是单一的以养老保险为主的老年保障体系不足以全面地实现真正的保障,因此,加强对老年的其他福利性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加强法治建设,用专门的法律规范老年社会保障,防止违法腐败行为,则是促进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靖、葛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析》《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陆学艺,《家庭赡养与社会保障功能互补》《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3月
郭继红、南春燕,《人口老龄化和农村老年社会保障——浅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建设》《科教文汇》
刘晓梅,《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
吴鸣主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
邓大松、刘昌平等著,《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储敏伟等著,《我国社会保障的和谐发展之路》
周弘主编,《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徐颖,《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分析与评价》
杨宏、吴长春,《完善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姜向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革及政策思考》《人口研究》2009.3第二期
兰定松、唐明永,《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及老年社会保障问题论析》《安顺学院学报》2010.4第二期
何文炯,《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老年津贴+个人账户》《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4期 丁润萍,《全面小康社会中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济问题》2003年第10期
第二篇:老年社会保障调查报告(xiexiebang推荐)
老年社会保障调查报告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根据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险,我的调查目标主要包含两大原则:一是享受老年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等的原则,二是享受老年社会保险的权利与投保对等的原则。
享受老年社会保险与劳动义务对等原则一般规定,享受老年社会保险的老年人是指劳动达到一定年龄后退出工作岗位的人。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以后,无论其实际劳动能力是否丧失,都必须按规定退休。这也是他们获得老年社会保险必须履行的义务,即劳动到达一定年限后,放弃劳动行为。
享受老年社会保险的权利与投保对等的原则一般规定,享受老年社会保险的人也承担保险费用,被保险人必须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和缴纳保险费的期限,才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以前政策规定:男性年满60岁,一般工龄满25年,由劳动保险基金机构按其本企业工龄的长短,付给养老补助费,至死亡为止。女性则是年满50岁,一般工龄二十年,享受规定的养老补助费待遇。
今年国家开始提出实行延迟退休政策,《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4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40974亿元,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为31800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结余资金都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也仍然会有接近1万亿的空账,而且这一缺口较2013又扩大了2334亿元。
其实,对于中国养老金缺口大的新闻报道一直不断,尽管官方曾多次曲折辟谣,但谁都清楚,这确实已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延迟退休年龄,一来其本身仍可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二来对于养老金的基数缩小和填补亏空都是一个利好措施。
中国社科院发布最新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绿皮书》认为,中国目前存在大量低龄退休人员,开发其潜力是今后的主要方向。在这份报告中,社科院建议,延迟退休可分“两步走”: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至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同步达到65岁。报告还建议,在退休年龄改革中引入弹性机制,可考虑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或延迟5年退休,但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
根据与几位老人的谈话,我们了解到了一些不同人群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首先,第一位老人是来自四川省眉山市的李明德,他是一位退休老教师。这位老人是属于城镇户口,作为一位退休教师,他目前收入来源主要是退休工资。作为享受以前的政策的老教师,他的退休工资是按照退休金待遇规定的,但由于教师是特殊行业,按照规定,退休时工龄达到30年的,领取原工资100%的定额退休金。他的退休年龄是60周岁,当时工资为4600,退休时,工龄为39年,现在领取同当时工资一样的退休金。
第二位老人同样来自四川省眉山市,属于城镇户口,陈婆婆当年在学校食堂工作过,养老保险当时投保的时候,全部是自己付款,全额20000,交了15年。从五十周岁起,开始领取养老金,最开始每个月480,现在六十岁过后,每个月领取1360。在当时职工工资不高,失地农民买保险才交八、九千的情况下,交两万也是比较高的投保金额了。
第三位老人是来自扬州市邗江区的,属于农村户口。自己每年交6144,平均每个月交512,总计交了四年,政府一次性补贴了两万三。老人房屋在2014年拆迁,当时一个月会领取一百多,从年龄满60周岁起,老人每个月领取六百多,之前领取的一百多,不再领取。交养老金时,对他们承诺是从65周岁开始每个月领取一千多一点。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李老师作为退休教师,他的退休金也就是养老金是远远高于另外两位老人的,这也是养老金双轨制在社会引发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进行了调整改革。1978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重申了建国初期规定的离退休条件和待遇标准,使机关单位和企业的职工在离退休后都有了根本保障,但是原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又再次一分为二,并且在后续的改革中渐行渐远,最终形成目前的养老金双轨制。
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率先对企业养老制度进行社会保障改革,决定在全国开展“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
1997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企业职工退休领取“基本养老金”,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后又经过几次改革调整,逐步提高养老金统筹的层次,到20世纪末,基本奠定了现在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而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则继续领取“养老金”,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的工资计发,由此形成了在养老制度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模式。
养老金双轨制,由于在筹资方式、待遇计发调整和管理方式上均不同,弊端越来越明显,同等学历,同等职务,同等职称,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为单位性质不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待遇差别很大,造成了新的不公,社会反映强烈,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和两位在职教师的聊天,我了解到,现在已经开始初步的养老金改革,他们的工龄已经26年了,突然的改革,让他们不知道以后自己的养老金何去何从。改革之前,他们每个月需要交基本工资的百分之二,只需要自己交;现在改革过后,每个月需要交全部工资的12%作为养老保险,职业年金需要交全部工资的8%,现在有消息说会把他们以前没交的那部分给补上,可是具体政策还没有出台,这让他们对自己退休以后的养老问题很是担心。
现在对于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金,国家开始提出改革,但是到现在具体的政策还没有出来,对于最开始实行退休金政策,之后实行双轨制改革的事业单位职员来说,作为“中人”,他们自己交养老保险的时间肯定是不如一开始就是改革后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是已经实行改革了,他们的养老保险也不能再继续实行退休金政策。对于“中人”的养老待遇问题,政府还需要仔细思考。
第三篇:老年闲暇生活状况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课题:城市老年人闲暇生活状况的研究
一、休闲行为主要研究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活动类型,影响因素,偏好,满意度等等。以往休闲行为的研究多采用社会学和人口学的方法。学者大多关注养老休闲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休闲动机和休闲决策与满意度。主要结论是:休闲能克服老年人的忧郁,改善健康状态,促进其延年益寿;老年人室外休闲活动与健康和长寿存在着定量关系;老人的休闲时间、内容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二、国内关于城市老年人闲暇活动的研究并不多,并且此类研究多以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为例,或者针对某一个地方进行调查分析。
如王琪延《北京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抽样调查数据,描绘了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日程安排,概述了老年人在体育、文娱兴趣、学习、公益以及旅行游玩5大类休闲活动的参与情况,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老年人口及其行为分为三个类别,并进行了类间比较;探讨了伴侣、子女及友人等在休闲和日常生活中的陪伴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提升以及对休闲生活品质的促进作用。
龙建新《城镇老年人休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西宜春市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江西宜春市老年人休闲状况进行了描述。从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分析,指出当前城镇老年人的休闲特点,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合理发展老年休闲、科学应对老龄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老年人休闲行为的研究:
(一)针对休闲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的也是如上所说的小样本或者区域研究,如孙樱,陈田,韩英通过对北京市区50名退休老人四季休闲行为的跟踪调查,采用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大城市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行为、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时空分异的规律,为大城市规划中的休闲空间的组织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有林勇强,史逸通过调查北京某一小区老年人活动场地,结合环境行为与心理学原理和实态调的结果,探讨了老年人休闲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室外活动地的关系。陈金华,李波运用“行为模式”理论,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我国滨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老年人休闲行为,分析其休闲的特征,时空选择,休闲意愿。孙樱认为对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分异规律、休闲设施的空间组织和规划进行探讨,可为老年型社会的城市规划、社区管理和社会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柴彦威,李昌霞以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消费行为状况的问卷调查为基础,主要运用经验行为主义方法,从宏观层面揭示出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而万邦伟的《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主要注重宏观上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本论文拟选取中部城市作为研究区域,这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前人小区域的研究范围。
(二)国内对休闲行为研究起步比较晚,在研究内容上对休闲行为的主要方面都有涉及,但是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是从实证研究展开的,以旅游地理学科研究为主导。从目前国内对休闲、游憩、旅游行为研究来看,由于概念的界定不太统一、理论上支持比较薄弱,所以对动机、决策和具体的行为理解不太一致。
四、老年人休闲与生活质量研究:
对于老龄化社会的休闲问题及老年休闲状况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马
惠娣,邓蕊,成素梅等通过对中国老龄人口结构与休闲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指出老年人休闲生活所存在的观念和认识方面的各种误区,及如何面对中国老年休闲问题。通过调查北京、上海等地老年人休闲活动状况,发现我国老年人休闲活动内容较为庸俗,休闲活动被动,老年休闲观念落后,社区休闲设施严重不足,并且分析这一状况的出现与政府、社区的引导不力,以及老年人成长经历有关。田丽红中基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人口需求特征,对发展休闲产业做了可行性论证。有些学者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作研究。
生活质量与老年休闲关系密切。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人生活质量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影响因素,以及生活质量和老年休闲之间的关系量化研究。主要代表文献如下:董长云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因子分析,指标的量化,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建立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文章具体包括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原则建立和运用几个大的部分。而后提出几个提高人们休闲生活质量的建议:大力推行休闲教育;以社区为中心,丰富休闲资源与设施;丰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宋瑞认为参与休闲活动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国内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这个观点更多地是从逻辑推演而来,还缺乏实证的量化考察。对休闲与生活质量关系的量化考察,涉及主客观两类指标的设置;而其最终价值在于帮助决策者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全面改善居民的休闲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韩加强对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
五、综上所述,目前对老年闲暇生活的研究大都运用行为科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理论,结合户外调查、实地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老年人休闲进行研究。但是研究的缺点非常明显。首先,研究角度单调,要么单纯的探讨老年休闲市场,要么就是刻画老年人的休闲生活状态,没有从休闲制约层次上来理解老年人的休闲偏好。其次,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未能从内在层面揭示老年人的休闲偏好和制约因素,
第四篇:XX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文献综述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XX农村社会保障情况 专业班级: 二00五级会计学四班
届 次: 二00九届
学生姓名: 石 顺
学 号: 20055242
指导教师:姓名 刘新芝 职称 副教授 指导教师签字: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二○○九年一月五日
XX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文献综述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意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农村这一特定区域范围内所施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占我国人口70% 的农村居民大多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郭玲霞(2003)认为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它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认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互助互济的优良道德传统,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李葳(2005)认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 造成现在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 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荃本建立的同时, 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搜盖范圈窄、层次低,土地保降功能日益下降,缺乏法律保障,管理体制分散,农村社会保障政出多门(钟振强、宋丹兵、吴丽莉,2008)。
具体来讲,在农村社会救助方面,尤其是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救助理念落后,对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农民的救助存在着严重的恩赐色彩;救助对象的界定程序不科学,导致该救助的没有得到救助,不该救助的又得到了救助;救助方式单一,救助资源缺乏,以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为辅,而服务救助和能力救助严重不足;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依据粗糙,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整体滞后,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极不适应(张云英,2007)。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制度供给短缺,政府尚未计划在短期内给农村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社保制度安排。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目前还主要依赖于各地的探索和实践。养老保障的经济能力严重不足,家庭分散社会养老风险的功能正在退化,以及农村社会救助不足,医疗保障匮乏,都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江兴、冯厚荣,2007)。
农村医疗保险方面,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原则, 忽视了农民家庭成员身份分化的现实, 降低了制度的目标覆盖率,导致新制度部分目标人群无法进入制度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愿参与原则将增大逆向选择风险, 加大制度财务负担(杨玲、柯冬林,2006)。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李颖、张云策等(2008)对几个值得关注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是我国近65%左右的农村居民普遍缺乏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收入水平偏低已成为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保障的制约因素, 它既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广大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到位, 导致了他们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知识, 一定程度上, 更缺乏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活与生命质量的追求, 整个农村居民的保障意识缺乏。另外,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居民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却很少, 现有的社会保障尚属于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与城市开展的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距。
四、对策研究
总的来说,农民保障意识普遍提高,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基础;政府财力的进一步增
加,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坚强后盾;社会多方筹措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有力支撑(李颖、张云策、张宗光、崔桂华、高艳华,2008)。
1.农村社会救助问题
张云英(2007)提出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应从救助理念、救助方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运用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进行创新,建立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现代社会救助理念,让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有尊严地获得社会的帮助。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的各个层次上,再适当地增加必要的人力资源,专门负责社会救助基金运作和管理。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制度,将救助分为生存救助、生活支撑救助和发展性救助,逐步提高受助者自身的素质,使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尽可能多的实现就业,并最终得以摆脱贫困,融入主流社会,避免他们的疏离化、边缘化。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根据我国的国情, 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找到一条成本低、效益高、操作性强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老龄人口养老保障之路, 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给付水平有差别、实施方式多样化、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多和成本低效益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江兴、冯厚荣,2007)。
3.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问题
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首先改变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定, 对不同特征的人口区别对待;其次, 改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愿参与原则,将现行制度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自愿参加原则, 变更为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为单位强制参与, 将具有准社会保险性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保险制度(杨玲、柯冬林,2006)。【参考文献】
(1)陈育钦,“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应对”,《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27卷第1期;
(2)郭玲霞,“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3)李葳,“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及对策”,《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4)钟振强、宋丹兵、吴丽莉,“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月号上总第336期;
(5)江兴、冯厚荣,“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12月(1);
(6)李颖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第3期;
(7)杨玲、柯冬林,“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张云英,“论湖南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8卷第6期;
(9)刘晓静、倪宏敏,“试论和谐社会中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论观察》,2008年第4期;(10)赵慧珠、陈景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理论前沿》,2008年第18期;(11)谢敏,“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互助保障机制建立探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4卷第3期;
(12)张淑荣、刘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业经济》,2007年第1期;
(13)汪华丽、卓如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困境”,《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2期;
(14)
第五篇: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研究的文献综述
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农村剩余力量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老年协会正在以它特有的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各种便利,但老年人在其中的社会参情况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社会参与的概念、老年人在农村老年协会的社会参与的方式、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老年协会与城市老年协会社会参与的比较这四个方面来介绍、分析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情况。
关键词:农村老年协会、老年人、社会参与、农村治理
正文: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加快了城乡、工农之间的流动。农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村庄“空心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农村剩余力量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老年协会正在以它特有的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各种便利,但老年人在其中的社会参情况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社会参与的概念
对于社会参与的概念,首先,最早将“社会参与”概念引入有关老年人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欧类斯特.w.伯吉斯,社会参与概念的理论母体是象征互动理论,后来用于描述老年人各种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社会参与是社会学界和法学界最为常用的表述,此外,在中文语境下,还有相关的词汇表达着类似的意义,比如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采用“参与社会发展”这个表述,类似表述在我国有关的老年文件中可以寻觅其踪迹;“老有所为”也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另一种替代表述,其和其他五个“老有”构成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般方向。[1]然后,是由谢布鲁克大学医学系老年研究中心界定的:老年人社会参与不但是指当下个体进行的活动,还包括在活动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老年人社会参与包括社会活动和日常活动两个方面,这些活动都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所需要的。A.Bukov、I.Maas和T.Lampert等人认为社会参与是一种在社会导向下的与他人分享资源的社会行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也是衡量他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依据。如果按被分享的资源来划分,社会参与大致可分为群体形态的社会参与(即参与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团体内部分享的主要资源是时间)、生产形态的社会参与(即为他人提供劳务、商品及其它利益。除了时间,被分享的资源还有特殊才能和资历等)和政治形态的社会参与(即关于社会团体和资源分配的决策行为)等形态类型。[2]
我国在给“社会参与”界定时,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概念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的界定角度、包含内容两个层面展开。段世江、张辉提到:从所谓的角色角度对社会参与进行分析,社会参与就是“个体当前所进行的活动和所扮演的社会角
色”。而从资源角度分析,社会参与“是一种社会导向下的与他人分享资源的行为”,并据此将老年社会参与分为集体性社会参与、生产性社会参与和政治性社会参与。[3]然而,李宗华在2009年提到,社会参与的理论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1)体现个人价值,社会参与主要是体现参与者个体的价值,这种价值也是衡量该个体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2)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以分享社会资源为基础的,这种被分享的资源又是多方面的。(3)社会互动层面,即这种社会参与是与他人互相联系的,不是孤立个人的活动。(4)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在社会层面展开的,即个人的面向社会的行为。[2]
根据以上关于社会参与概念的文献,我们将社会参与界定为老年人重新投入社会,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介入,实现和他人、群体或者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联系,具体包括老年人参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及人际交往活动。
二、老年人在农村老年协会的社会参与的方式
在农村,随着集体制的解体,原来一起出工劳动,开会以及集会等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与机会都急剧减少,并逐步缩小到家庭范围,社会参与的愿望遭到极度的挤压和限制,即使有些集体活动和会议也没有老人参加的份儿。老人们只能在家里和地里活动,只有做家务,在地里劳作完成之后就无所事事,生活十分简单枯燥。作为为数不多的农村老年人集体组织的老年协会,成立之后,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集体活动的机会,更加丰富了他们的闲暇生活,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业的热情,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本文归纳出农村老年协会的三种主要的形式。
1.作为文化娱乐场所的老年协会
最基础的形式是类似于法门镇的宝塔村的老年协会,老人所在活动室里除了拉家常外,还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几个人围在一起“掀花花”、打麻将、下棋、看电视、唱秦腔戏。老年妇女有的做针线活,有的刺绣,剪花。宝塔村是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地方,有文化的人特别多。不少人能文能武,能写能画,能编能唱。我们在协会看到了许多老人的书法、绘画。老年妇女剪的窗花与刺绣作品。他们成立了“自乐班”,定期开展娱乐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无论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角度看,娱乐都因对现实社会整合,价值塑造与规则强化具有主要价值而备受重视。[4] 在温岭市的横峰老年协会,他们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是地方政府及“村两委”凝聚人心、引导教育老年人的有效措施,也是农村老年协会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有效抓手。横峰街道各老年协会根据本地特色,经常组织召开广播会、座谈会、放电影(或VCD)、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棋牌比赛、戏曲表演、小型运动会、旅游等活动;有的在节日期间,开展运动会、技艺赛、金婚庆典、集体祝寿以及健康老人、孝儿媳、和谐幸福家庭评选等活动;还有的办起了老年学校,定期组织老年人学习,现有300位老人参加省老年电视大学学习(课本费由街道支付)。老年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老龄政策法规、法律咨询以及老人医学保健知识等。在丰富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使老年协会在活动中更得人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协会队伍。[5] 在厦门集美区,老年协会积极地向老年人倡导科学、文明的文化活动,举行了形式各样、精彩纷呈的特色活动。例如开展门球比赛,秧歌舞大会等,还经常
联合村两委组织老年会员参加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老年体育比赛,并且通过宣传动员,鼓励村内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其中,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受益面不断扩大,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这不仅满足了辖区老年人不同层面的需求,而且杜绝了老年人参与邪教、封建迷信活动的情况发生,提升了文化层次,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6] 2.参与乡村治理的老年协会
农村老年协会作为农村老年人聚集的场所,除了在生活、文化、娱乐方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便利和活动场所,给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带来欢乐以外,在对于农村治理方面也起到了协助作用。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老年协会成立17年来,依靠组织的民间权威,在维护公共卫生,照顾老弱病残,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援助,关心和帮助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老人维护自己的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组织一定程度上使农民的意见得到充分反映,保证农民获得的公共物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符合自己的偏好,健全和完善供给的渠道和方式,形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
在福建乡村,村中老人去世时,老年协会送上数百元钱到丧家,并送个花圈表示哀悼,安排老人参加葬礼,有老人乐队者则为葬礼奏乐。当某个老人生病时,老人会组织慰问,请医送药,对重病号派人轮流护理,一些卧病不起的老人,老人会也会定期派人上门探望。如果某个老人与家中成员发生纠纷,老年协会会根据情况进行调解,教育该老人的子女孝敬老人。发生损害老人权益的事情时,老年协会出面督促村委会予以处理,以监督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执行。因此,老年协会有众多的支持者,很多老人都踊跃报名参加老年协会活动。老年协会活动能力与会长关系重大,会长多是社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在未退休之前都是乡村干部,拥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能够为社区老年协会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7]酬神演戏与迎神赛会活动具有民俗宗教与社区文化娱乐的双重功能,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8]在福州地区村庙神明诞辰必演戏,这时联系戏班、招待演员、维持秩序等事务则由村老年协会负责。[9]闽侯县青口镇灵济宫所属社区拥有两万多村民,村民们捐助的愿戏也多,每年在宫庙内要演出地方戏六七十场,以村老年协会会员为骨干的村庙管委会承担起所有的戏剧演出安排工作。福州地区乡村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也由村老年协会组织,募集资金、招募划手皆由老年协会出面筹办。在该老年协会,其对农村的治理主要体现在该村老年人生病的照料、离世的安排以及对于该村传统民俗活动的参与和管理方面,结合当地的情况,老年协会也具有本土化的特点。
浙江宁波的农村老年协会,高龄老人每年可获一笔生活补助费,老年协会决定70~79岁的老人每年发生活补助费50元,80~89岁的老人每年发120元,9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200元过老人节和春节时,每个会员可得到大约价值45元的物品,历年来的发放物品有毛巾、饼于、电热毯、鱼、果子、肥皂、羊毛衫、被单、糖、洗衣粉、祭灶果、汤果粉等,这些物件虽小,但都是农村生活中比较实用之物。其次,每逢老人节时,为年龄到70岁、80岁、90岁的老人集体祝寿,买生日蛋糕;每年让老人去医院进行常规体检,为老人建立了建康档案;由老年协会组织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调查项目涉及到老人的身体情况、赡养状况、生活困难程度等;看望生病老人制度,哪个老人生病,协会得知后,就必须派代表
购买慰问品去看望;如果村中有老人去世,老年协会派代表慰问家属,并送一只花圈致哀。此外,如果老年人受到虐待,老年协会就要出面干预;如果有老人生活遭受了困难,老年协会就会提供帮助;老年人通过老年协会还获得了重要的社区参与权,老年人又回到了社区的中心位置,掌握了一些社区的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的发展,在参与过程中发现和肯定自己的力量。[10]在宁波农村的这种形式的老年协会主要从老年人福利保障的角度发挥了农村治理的作用,从基本的生活保障到老年人的权利的保障,该协会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以及其对政府部门关于老年人养老工作的大力协助。3.作为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的老年协会
该类型是农村老年协会中较为特殊,同时也较为先进的一种老年协会的形式。其组织成立的重点侧重于经济利益的获取,将老年人聚集起来,利用各自的人力、财力等资源,以某种特殊形式参与市场,在为自身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青岛莱西市东庄头村的老年协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该协会创办了第一个经济实体——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以“发展农村菜园子,丰富城市菜篮子,为四面菜农造福,帮八方客商发财”为办市宗旨,经过20年发展,目前由开业时占地4.8亩,发展成占地,480亩的全国最大的村级产地蔬菜批发市场,日成交量300多万公斤。除蔬菜批发市场外,该协会累计自筹资金2200多万元,又先后兴办了18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中,为市场服务的13个服务型经济实体,分别是饭店、旅社、商店、加油站、维修部、冷风库、抛光厂、邮电所、信息服务公司、蔬菜研究所、蔬菜公司、果品公司、花卉公司,为农民服务的2个示范型经济实体,分别是蔬菜果树示范园和热带果树科技园,为老年人服务的3个福利型经济实体,分别是园艺场、养殖场和庭院经济队。[11]
首先,他们为本村及附近村庄的老年人提供难得的就业机会,提高老年人自食其力,自我保障的能力,村里凡是有能力、想干事、愿干事的老人,都能在东庄头老年协会找到事情。这些经济实体共安排1400多人工作,其中老年人390人,体质好、智力好的会员安排在服务型和示范型经济实体工作,体质好、智力差和智力好、体质差的会员则进入福利型经济实体。老年人自己参加工作,每年多者收入上万元,中者收入四五千元,少者也有千元左右。[12]这就省却了儿女缴纳的养老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因儿女参加实体,有了收入,也就有钱给父母交养老费了。现在,全村没有不养老人的,协会依靠发展经济实体!很好地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
东庄头老年协会是我国老年协会的一个特殊案例,现在这样的老年协会还比较少,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经济实体,充分利用了退休老干部等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老年人士的优势,在实现老年人剩余价值再利用的同时,对地方经济、人文、福利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老年协会是建立在一系列必要的基础之下的。
当然了,很多老年协会是集各种形式于一身的,既提供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才参与乡村的治理,本文在这里只是分别列出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三、农村老年协会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老年协会虽然在文化娱乐、乡村治理以及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
作用,但是,在这些已有的成果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组织性质与法律地位未明确定位。由于农村老年协会大多是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鼓励号召之下成立的,因此,协会的成立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但是批准机关比较庞杂,主要涉及到老龄工作部门(县老龄办、镇老龄办)、民政局、镇政府和村“两委”,从而导致了农村老年协会的组织性质不明确,法律地位模糊。[13] 农村老年协会的定位直接决定着老年协会的性质、目的、运作模式以及经费来源和发展方向。因此是需要首先予以明确的问题。但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老年人协会是民间自治组织还是政府内部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还没有明确定位。
经费短缺是各地老年人协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突出问题。全国城镇有经费的老年人协会的比例仅为40.79%,无经费的协会比例高达近60%。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协会经费短缺的问题,如北京,有经费的老年人协会的比例为47%,无经费的协会比例为53%,北京市东城区是全国社区老龄工作的试点单位,该区老协、老年组织经费不足的700个,占组织总数的68.69% ;缺少场地的330 个,占组织总数的32.38% ;政府支持不够的176个,占组织总数的17.27%。社区组织中有经费的仅占总数的53.96%,没有经费的占总数的46.04%。而且,在有经费的社区老年组织中,经费数额普遍缺少,其主要来源是会员自筹的占总数的63.38%,社会捐赠的占极少数,只有3.37%。位于北京市政治、文化中心的东城区的情况尚且如此,全国其它省、市、区基层老年人协会等老年组织的经费情况更不容乐观[14]。
老年协会社区参与的社会资本有待充实。主要表现在老年协会在社区参与行动中对于涉及老年人自身事务比较热心和关注,而对于村民自治等其它重大事务的参与不够,其原因在于老年协会不愿意在与自己利益不直接相关的问题上同“村两委”找别扭,或者把关系闹僵,在关系闹僵的情况下,协会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可能缺乏保障。然而,如果在此问题上不转变观念,长此以往,老年协会的影响力有逐渐被削弱的危险。目前老年协会参与社区行动的社会网络还不够完善,社会资本积累不够强大,由此导致其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尚显不足[5]。
年协会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门管理人才。农村老年协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组织开展活动主要依靠协会负责人及一些活跃会员的积极参与。协会主要管理人员多是村落社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组织老年协会工作是老有所为发挥余热。[15]然而,他们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协会组织开展的活动日益增多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主要管理人员普遍反映,自已的精力知识能力等已难以承担协会的规范管理职责难以推动协会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只是列举了老年协会社会参与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缺乏优惠政策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都对老年协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农村老年协会不仅可以提高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程度,办得好的话,还能成为该地区政府政策的主要带动力量,领导该地区的发展,所以,对于农村老年协会的建设,我们应该更加积极踊跃!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对农村老年协会社会参与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对社会参与的一个准确而眼睛的概念界定,我们所具有的概念都是根据国外研究的概念推演而来的,缺乏我国特有国情的特点;二是,缺乏从老年人自身角度来探讨老年协会的社会参与情况,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研究农村老年协会的情况以及效果,很少涉及从老年人自身利益出发的研究;三是,缺乏对农村老年协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农村老年协会很大一部分的支持来源于政府,而在政府在对待老年人以协会形式参与社会活动的问题上的态度的研究不是很明确;四是,缺乏对农村老年协会与城市老年协会的对比,农村老年协会与城市老年协会所处的环境与参与人员在本质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农村老年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具有本土化,而城市老年协会则不然,对于两者的研究,不仅能够清晰的分清楚城市与农村老年协会的差别,更能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戴维L德克尔,《老年朴会学一老年发展进程概论》,沈健译,人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2] 李宗华,《近30年来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综述》,《东岳论从》2009年第8期,第7-9页。[3] 段世江、张辉,《老年社会参与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0卷第3期。[4] 韩为民,《复兴孝道:老年组织与农村养老保障—以宝塔村老年协会为例》,《陕西老年学通讯》2013年第2期。[5] 陈鼎,《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民间组织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基于温岭市横峰老年协会的实证调查》,《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0卷第3期。[6] 韩萌萌,《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探讨——以厦门市集美区老年协会为例》,《党政干部学刊》2011 年第1 期。[7] 甘满堂,《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以福建乡村老年协会为考察中心》,《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8] 甘满堂,《闽侯县傅筑泰山宫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2):86 98。[9] 甘满堂,《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58 63。[10] 董海宁,《现代农村社区福利的产生和促进——对浙江宁波农村老年协会个案的考察》,《社会》2003年第11期。[11] 于钦东、黄忠伟、葛宁,《老年协会-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现实选择——以青岛市莱西东庄头村老年协会为例》,《农村经济》第55期。[12] 王义,《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村庄治理机制探析—以青岛莱西市X村老年协会为例》,《社会管理研究》第29期。[13] 鲁可荣、楼海波,《浙江省农村老年协会建设与管理现状及促进政策》,《社会管理研究》2013年第7期。[14] 黄乾、原新,《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层老年群众组织作用研究——以老年人协会为例》,《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15] 郭海霞,《农村老年协会发展与促进政策研究——基于浙江省179个农村老年协会的调查》,《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