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邦国赴六安考察 调研革命老区扶贫工作
吴邦国赴六安考察 调研革命老区扶贫工作
6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专程来到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及所属金寨县、霍山县、裕安区调研,实地了解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商老区扶贫开发大计。这是6月19日,吴邦国在安徽金寨县古碑镇司马村与村民宋承兵(右三)夫妇交谈。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仲夏的大别山,山清水碧,生机勃发。
6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调研。
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测算,仅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对象就有近200万人。去年,中央把大别山区列为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吴邦国非常关心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他专程来到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及所属金寨县、霍山县、裕安区调研,实地了解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商老区扶贫开发大计。吴邦国强调,消除
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永世不忘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要抓住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机遇,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近年来,安徽大别山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茶叶、高山蔬菜、蚕茧、林果、中药材、竹制品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安徽一笑堂茶业公司、圣农生物科技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带动山区农民种植茶叶和石斛,不少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宏发工艺品公司、龙华集团和凯旋大麻纺织集团,依托当地藤、竹、麻等特色资源,生产工艺品、纺织品和家具,产品远销欧美市场,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让当地农民特别是林农受益。吴邦国先后来到这几家企业考察,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情况,鼓励他们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企业、农民、地方共同受益。
吴邦国指出,大别山区发展特色农业优势独特、基础良好,要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
产品深加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他强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要发展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特色农业保险,推动农村金融网点、支付结算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全面覆盖,增加农村小额贷款投放,努力满足农民特别是扶贫对象生产、创业的资金需求。
抓好基础设施配套,着力发展特色旅游
大别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逐步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调研期间,吴邦国先后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和独山镇苏维埃城,向金寨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篮。他还前往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天堂寨景区考察,了解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交通情况。离天堂寨不远的燕子河大峡谷,附近村民人多地少,缺少致富途径,生活较为困难。吴邦国特意来到两户村民家慰问。他说,随着旅游业发展壮大,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经过培训从事旅游服务业,会带来不错的收入,生活也会逐步得到改善。
吴邦国强调,要把发展特色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线路,让更多的老区群众吃上旅游饭。目前,大别山区周边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腹地交
通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成为制约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先抓好对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联络线建设,尽快实现鄂豫皖大别山区交通网联通。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011年,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达到1900个,有力推动了安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吴邦国专门来到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霍山县工业园区考察。他指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对加快大别山区乃至安徽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意义重大。一要重点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既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投资成本,也有利于产业配套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此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不牺牲生态的前提下,引进一批知名企业,重点发展轻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中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三要切实办好各类职业培训学校,重点加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扶贫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强转移就业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贫困群体受益
古碑镇司马村是金寨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当地政府和群众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整治村容村貌,大大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吴邦国来到宋大塘居民组,看到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群众安居乐业,感到十分欣慰。
在村民宋云华家,吴邦国同他一家人聊起家常。收入来源有哪些,医疗保障怎么样,村里多少人外出打工,有没有技能培训„„委员长问得十分具体。宋云华妻子说,家里收入主要靠养蚕、种茶和养猪,村里医疗保障实现了全覆盖,外出打工的村民大都能得到培训。吴邦国听了十分高兴,祝愿大家生活越来越幸福。
吴邦国强调,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更多新增财力投向民生领域,优先解决扶贫对象最紧迫的问题。经过各方努力,许多贫困村组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仍有一些群众住在深山区和水库库区,生存条件差、脱贫难度大。要结合新农村、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尽力帮助搬迁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保障他们的长远生计。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留住青山绿水
安徽大别山区拥有梅山、佛子岭等6座大型水库,还有9个自然保护区、10个森林公园和2个湿地公园,是华中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吴邦国详细询问水位、水质情况,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禁止引入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确保大别山区青山绿水常在。他说,大别山区矿产资源丰富,钼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开发矿产资源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坚决防止乱采滥挖,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
调研期间,吴邦国对安徽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科学发展步伐,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对口帮扶等方面予以倾斜。希望安徽省及老区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提升老区自身发展能力,让老区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调研期间,吴邦国还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看望了干部职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陪同调研。(张宗堂、代群)
第二篇: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报告
2011年×月×日 至×日,我荣幸的参加了**区的妇女干部培训班,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及时,特别是能再到江西革命老区接受教育,感到无比光荣,受益良多。
在我们抵达的几天里,井冈山风和日丽,天气格外地好。我们参观走访了井冈
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斗争展览馆、黄洋界、红军造币厂、红军医院、毛泽东和部分红军将士在大井和茨坪的旧居。在黄洋界上,我和其他学员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在井冈山地区虽然只呆了几天时间,但所见所闻对我的影响,更确切说应该是冲击是巨大的、难忘的。
来之前,我读了《井冈山精神》一书,并在以前学习党史时,也接触过井冈山斗争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亲临井冈山,站在当年毛泽东和红军将士浴血战斗过的山冈上、树林里,看着壕沟、木房、枪炮,仿佛也使自己置身于当年血与火的生活之中,更使自己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下山之时,我深有不枉此行的强烈感觉。
井冈山的斗争史,历时两年多,但它留下的精神,它所探索的道路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我是抱着一种让自己重温党的这段历史的心情上井冈山的。随着对井冈山历史的深入了解,我却不知不觉地被带入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斗争场面,感受到了我们党内存在的激烈思想交锋和斗争;体味了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探寻真理,勇于走自己路的艰辛;看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坚定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奋斗历程;领略了毛泽东等红军将帅高超的军事才能,他们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无私支持,硬是在人数少、武器差、缺乏训练的劣势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斗争的胜利;见识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克服敌人封锁所带来的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物资极端匮乏等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饥饿、寒冷、疾病、寂寞等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折磨和考验,炼就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本领。
回程的火车上,我的脑海里一直涌动着几个问题,井冈山精神实质是什么?产生井冈山精神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共产党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1、井冈山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锤炼和升华,江泽民同志对井冈山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倚靠群众、勇于胜利。
2、之所以能有井冈山精神,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我党不断探寻中国革命斗争之路的品格;二是井冈山斗争实践孕育了井冈山精神;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为井冈山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四是毛泽东与广大红军将士在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
3、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不断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党以自己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钢铁般的纪律,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井冈山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手中握有管理国家的大权,肩负着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重任,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不动摇,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尽己所能,服务社会,让井冈山精神在我们中间发扬光大!
第三篇:赴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程毅赴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10月20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存绪亲率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知识分子代表以及学校统战部有关同志一行17人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党政领导同志、民主党派负责同志进行了对口交流。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付建成、党委副书记朱选朝、院长助理雷重浩等分别介绍了陕师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以及加强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引导发挥民主党派在学校建设中的参政议政作用等经验和作法。刘存绪校长介绍了学校改制更名后,学校党委以改革促发展,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陕师院党委书记 杨成军还专门和大家进行了交流。两校统战部和民主党派同志就统战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各党派政治学习、组织活动、成员发展,开展“同心服务”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陕西省政协委员、陕师院教科院院长、民进陕西省委委员、民进陕西省直工委主席、陕师院主委王越群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增强参政议政能力,主动为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献计出力,做好团结协调工作,支持学校党政发展决策的心得体会。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教师,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明确了自己将要努力的方向,怎样做好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陕期间校党委统战部组织大家参观了延安杨家岭、枣园等革命遗跡。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当时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一改变历史的精神力量,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参观过程中,自发的讨论非常热烈。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拂去厚厚的历史烟尘,去寻找革命先辈们当年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去感受他们运筹帏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深谋远虑。每一处的革命旧址都给我深深的震撼,深深的感动。而现如今的我们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工作中也应该贯穿着革命先辈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参观学习,对当年老一辈革命家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深深感叹于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感觉到要认真学习革命精神,扎实工作,为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革命老区的参观旅程结束了,但是体会却不会就此消失。延安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好好珍惜,在自己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传承延安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落实到我们实际的教育战线工作中去,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将延安精神进一步传承、升华!发扬光大!
第四篇:赴沂蒙革命老区学习心得体会
赴沂蒙革命老区学习心得体会
九月九日,我局党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我局党员分两批到沂蒙革命老区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我是第一批到了沂蒙革命老区。
我们首先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纪念馆记载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的事迹。门厅正面是一个巨大的孟良崮战役沙盘,讲解员介绍了当年的战斗情况,华东野战军在敌重兵密集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转变了华东的战局。战役厅主要展示了战役的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增援情况。支前厅主要向生动再现了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情况。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弥久长存。这次参观我感触很深,启发良多,深深感到革命先辈创建新中国的艰辛,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更加感慨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做好群众工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力量的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毛泽东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取得革命事业胜利的保证。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临沂发生过大小战斗28000余次,当时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临沂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瞻仰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听取革命后代的报告、观看教育基地的历史遗迹,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最可亲、人民最可爱、人民最可敬。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只有增强群众观念,牢记宗旨意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的果实;沂蒙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最后一口饭作军粮,最后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用小车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倘若没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没有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就没有我们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用乳汁救伤员”、“扛着门板跳进冰水中搭人桥”……听着讲解员介绍沂蒙红嫂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很多人潸然泪下,红嫂们用不畏艰险的实际行动体现着无私奉献的朴素情怀,在顽强坚韧的保家卫国斗争中诠释着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责任就是使命,做到“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要求我们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牢记嘱托,不负重望。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应该体现在求真务实、忠于职守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带头发挥主人翁精神、乐于奉献的日常行为中,体现在爱岗敬业、勤勤恳恳的职业道德中,勇挑重担、奋进前行。只要全体党员干部从点滴做起,勇敢地扛起富民强国的伟大使命,定能实现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
通过参观,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强化全党的宗旨意识,不断夯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才能为我们党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把沂蒙精神内化为对工作的动力,把满腔的忠诚和精力用到党的干事创业中去,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沂蒙精神,为我们城阳公路发展贡献我们的的力量!
2013年9月12日
第五篇:革命老区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省委调研组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和全县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到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县位于××省西南部,是集老、少、山、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6.8%以上。辖7乡2镇,85个村民委员会,4个城镇社区,1163个自然村,1124个村民小组。
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民族团结奋斗史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我县是××省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民族团结奋斗史。早在1732年就有各族民众起义反清的历史。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地区领导开展土地革命的中心。1919年“五四”运动后,我县一批青年学生较早接受马列主义并萌发了变革社会的进步思想,积极开展进步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后,我县各族人民响应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游行、演说、罢课、罢工、罢市。1927年中国共产党××省委派中国共产党党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区委,在××大地点燃革命火种,1931年××区委密谋武装暴动,因泄密失败。193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动和领导了农民暴动,起义队伍转战于××××等广大区域,但由于反动势力过大,起义失败,××等大部分领导人被害,参加起义的七个大队长中,仅有两人脱险,其余全部牺牲,参加起义的农民被乡民团、县团防大队、国民党正规军等反动势力围剿,一百余人遇害,“农民暴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省委机关遭受破坏后,全省革命处于低潮时暴发的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参加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在我省早期地下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中是不多见的,它鼓舞了一时被反动派打散、被迫潜伏于各地的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和必胜信念,在群众中也扩大了革命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区将这次暴动列为××地区土地革命战争史中的38次武装起义之一载入军史。1946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并于1948年建立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发展了43名××区党员,领导××区14个县的革命斗争。在建政初期,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平定了反革命武装叛乱,配合解放大军取得了解放战争胜利,开展了“生产自救”、“清匪反霸”、“巩固边防”等一系列艰苦斗争,使××地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走向了社会主义建设。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民族团结奋斗史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和精神代代相传,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
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近年来,县委、政府在历届班子长期努力,各项事业均有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县情再认识,创新发展思路,突出把方向、谋全局,集中精力抓大事、促发展,坚持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有效巩固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亿元,与1985年的 万元相比增长 倍;完成财政收入 万元,与1985年的917万元相比增长 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 和 倍,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随着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三化”建设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34.73:30.89:34.38调整到2005年的 : :,完成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万元、万元、万元,相比1985年的3060万元、2721万元、3029万元分别增长 倍、倍和 倍。
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林业、电力、建材、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烤烟、茶叶、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按照烤烟种植面积实现连年翻番的目标,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今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7000亩,在去年基础上达到面积和产量翻番的目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整合茶产业,提升了加工水平,带动了茶叶基地的改造建设,提高了质量和效益。以引进××集团为龙头,做强做大畜牧业,使全县畜牧业产值突破1亿元。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促进订单农业、县投入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部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但由于在资金、项目扶持时基本上都要求县级1:1或按10—50%的资金进行配套建设,使得本就困难的财政难度更大,为使项目建设能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各项目实施单位几乎都由县级财政担保向金融部门承贷资金用于建设或由项目建设者垫资建设,财政负担日益沉重,隐性危机四伏。
3、国企改革,资金缺口较大
我县过去曾是老工业县,但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段加快,工矿企业的三老问题日趋显现,工业发展步履艰难。全县近三年内按规定纳入考核的国有和二轻集体企业35户,其中国有25户,二轻集体企业10户,资金负债率91.97%,亏损面83.6%,企业改革涉及 员5634人。全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得到了较快推进,改革面达99.30%,完成了市下达改制面90%的改革任务目标。虽然我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推进深化企业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的问题是:一是筹措改革资金十分困难,经测算,全县缺口改革资金近2000万元。二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稳定面临新的考验。
4、教育、文化、卫生及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不足
我县是集“老、少、山、穷”于一体的革命老区县,××年前属非贫非富县,事实贫困但又未享受国家相关扶贫扶持政策,当时在财力相当困难时期,我县按要求基本完成了教育的普
六、普
九、普实和卫生文化等事业的一系列改革工作,遗留债务日积月累,难于消化。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只能依靠从社会各界收取的费用和职工、群众的共识来解决,来源毕竟有限,加之取消农村“三提五统”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步伐更加缓慢,教育文化卫生事、社会公益事发展困难增大。
(二)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
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县从农业方面收取的税收日益减少,农业及农业特产税从2003年的1589万元减少到2004年的373万元;今年1—10月仅收农特税9万元,上年接转农业税102万元。致使总的财政收入逐年下降而财政支出则逐年上升。财政保工资、运转都比较难,更无财力用于其他建设,财政收支更加尖锐。
1、财源培植无资金投入,财政增收困难
由于财政收入的逐年下降,县、乡两级基本没有能力筹集资金用于财源培植,而无新的增收财源,县乡财政状况陷于恶性循环。现县级财政收入除资源加工型的几个工业企业和三产业有部分收入,乡镇财政收入除烤烟种植的乡镇有部分农特税和个体工商户缴纳工商各税外,基本没有新的税源可以征收。由于税源的萎缩,税务机关在乡镇的征收管理所已基本撤并到县城。
2、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取消农特税使财政大幅减收
我县在税费改革之前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入的力度是很大的,从农业收取的税费基本上用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推广、新品种示范等方面的支出,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带来了实效。但由于产业投入的主体为政府,投入以种植业为主,周期长、投入大,回收缓慢,风险较大,农民的收益也不保障。加之财政抗风险能力较弱、新的财源培植困难,给支援农村生产建设的投入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市场出现转机,农产品价格上扬之时,恰逢国家取消烟叶外的农特税,今年我县预计农特税取消给县乡财政造成减收3000余万元。
3、财权上划,事权下放,政府负担较重
县级财源相对较少,但大种税源在税制改革中全部上划中央,地方只有附加农业税和农特税收入,取消农业税、农特税后地方财政收入只有中央税的附加和工商各税的收入。具有效益的行业人、财、物全部上划,非税收入大幅减少。中央虽在转移支付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县来说,财政正常的保工资、保运转都是寅吃卯粮。但在此基础上,许多事权却不断下划,如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交地方财政供养,出台各种法规将部门的行政执法支出,建设投入列入地方财政的必配支出,困难企业下划等等给县级增加了许多的困难,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致使政府负担较重。
4、农村集体经济脆弱,基层组织办事难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绝大部分依靠向农民收取提留和统筹费用来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的有限,很多基层组织都难以收起国家规定的提留和统筹费用,而集体又没有实际的经济实体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因此,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绝大多数村级经济实际上是“空壳”,基层组织有心、有计划、有项目想为村民办事,但没有经济支撑而无法办事,使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感召力、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大。
(三)农业发展和产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是农业大县,历经多年的努力,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有余的目标,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进程缓慢,一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机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现实。二是缺乏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化进程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三是农业体系建设薄弱,农业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给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很大困难。
四、当前老区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财政资金缺口问题。我县财政收入矛盾突出,各项建设资金缺口大,2004年财政刚性支出近2亿元,而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仅4354万元,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