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

时间:2019-05-13 17:3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1]84号 【发布日期】1991-12-18 【生效日期】1991-12-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

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开发工作调整意见的通知

(1991年12月18日皖政〔1991〕84号)

省政府同意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开发调整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大灾之后,我省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希望你们根据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灾后恢复和发展工作,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关于灾后扶贫开发工作调整的意见

我省“七五”扶贫开发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90%的贫困户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也有一定的发展,扶贫开发开始由温饱型向脱贫致富型的新阶段转移。正当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实施“八五”扶贫开发计划的头一年,全省遭受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损失尤为惨重。据18个贫困县统计,经济损失81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0多亿元;粮食减产27亿公斤;倒塌房屋127.9万间,损坏房屋63.8万间;扶贫开发项目直接经济损失5.88亿元,效益损失14.16亿元。原已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重新不得温饱,并出现大批新的贫困户。据救生部门统计,18个贫困县有特重灾民和重灾民773.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8.8%,比“七五”初未解决温饱的人口增加73%。贫困地区经济基础本来就薄弱,解决温饱标准低,这场大灾给扶贫开发带来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因此,必须根据新情况,对原“八五”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进行调整

调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及生产自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弘扬抗洪精神,实行恢复与发展并重,救灾与开发有机结合,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加快灾区扶贫开发的进程。调整的重点是:坚定不移的向最贫困的沿淮行蓄洪区、湖泊易涝区、深山区和库区倾斜和延伸,尽快改变落后面貌。调整的目标是:非灾区和轻灾区要按照既定方针,“八五”期末实现“两个稳定”,即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使贫困户稳定的解决温饱;发展多种经营,进行资源开发,建立区域性支柱产业,使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部分户脱贫。重灾区和特重灾区,前两三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后两三年实现温饱。

根据调整的指导思想、重点和目标,要强化以下扶贫开发的措施:

一、一、坚持救灾工作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各级政府在工作部署上,要把生产自救与扶贫开发融为一体。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切实把国家安排的救灾款物发放好,使重灾民和特重灾民的吃、住、穿、医等得到妥善安置,坚决做到不饿死人、不冻死人,不发生大面积疾病流行、不出现大批灾民盲目外流。要广开生产自救门路,动员和组织灾区广大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在国家辅助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抓好扶贫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恢复生产,抓好种植、养殖、捕捞、采石、编织、运输、劳务等“短平快”项目,努力增加收入,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要结合救灾、治水和“以工代赈”,抓紧抓好灾区扶贫开发项目区建设。项目区要统筹规划、相对集中、联片开发、综合治理。各项扶贫资金和生产自救的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由当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捆起来重点用于扶贫开发项目区。省扶贫领导小组拟制定“扶贫开发项目区建设管理办法”,使项目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二、坚持建设基础设施与发展支柱产业有机结合。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使贫困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初步形成的支柱产业受到很大损坏,恢复和发展将遇到一定困难。各级政府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总结经验,认真反思,组织和动员广大干群,除抓好淮河等一些骨干工程外,要把抓好水毁工程修复、湖泊易涝区的治理、小流域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缺粮的山区贫困县,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抓好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粮食生产摆上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分级实施,抓住国家对贫困山区实施粮食“以工代赈”的机遇,因地制宜,对25度以下的坡地,要下硬功夫、苦功夫治理,搞好坡地改梯地,变低产为高产,增加粮食产量,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各地在抓好基础设施恢复和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七五”期间利用当地资源扶持发展起来的粮、棉、桑、茶、林、果、畜禽等基地,这次虽受到严重毁坏,但仍有一定基础。各地要进一步理顺开发思路,尽快使基地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步形成区域规模。特别是那些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贫困村,要注意在资金上予以倾斜,帮助发展村办扶贫企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要适应市场行情,搞好流通服务,调整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结构,上档次、上水平,向深加工延伸,力争到“八五”末,每个县形成3~5个支柱产业,其规模效益达到3000~5000万元。有条件的县,争取某一项支柱产业产值突破亿元。

三、三、坚持物质投入与政策倾斜有机结合。凡省委、省政府过去所确定的对贫困地区的物质投入,包括国家下达的各项扶贫资金和省水利、林业、供销、外贸、粮食、农业等部门安排的物质投入一律不变,并根据财政状况和各部门资金、物资条件的逐步改善,继续增加对灾区贫困县的扶持。各金融部门除扶贫贷款外.要适当增加正常贷款规模。计委、经委的基建和技改项目应优先照顾灾区贫困县。在政策上,凡“七五”期间国家和省对扶贫开发所制定的政策应一律不变。国家每年给贫困县的农业税减免、灾情减免和社会减免,一定要落实到灾区贫困户。重灾区和特重灾区的粮食定购任务由粮食部门统筹安排,给予核减。各部门已出台和今后制定新的政策,要从灾区贫困县恢复生产出发,尽量给予优惠照顾,使灾区贫困户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四、四、坚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智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无论是重灾区还是轻灾区,都要牢固地坚持这一指导思想。提高科技意识,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兴农”的观念、增强依靠科技、智力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要进一步落实科技人才政策,省科委和人事局应负责牵头,对过去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提出具体意见,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后进一步明确和重申。要重视决策的科学化,纠正重“硬”轻“软”的倾向,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决策咨询。贫困地区办企业、上项目,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坚决克服随意拍脑袋、盲目上项目的倾向。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组织科技承包、科技试点、示范,大力普及推广实用技术。要继续加强“农科教”统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发展。

五、五、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有机结合。我省贫困地区灾情严重,扶贫任务艰巨,但人口形势更为严峻。全省17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县,贫困地区占6个,而且是名列前4名。不少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果,被过快的人口增长抵销了,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人口意识,确立人均观念,在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中,丝毫不能放松计划生育工作,坚持扶贫开发和计划生育一齐抓,做到同时规划,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落实,下决心把人口过快增长速度降下来。要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过去制定的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政策,同时拟从明年开始,实行按年报的计划生育率、人口出生率、总和生育率3项指标进行考核,凡达标者,与省留机动20%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挂钩分配,奖励计划生育搞得好的贫困县。

六、六、切实加强对灾后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决议指出:“扶持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是党在农村一项长期的经济和政治任务。”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使大批贫困户重新不得温饱和返贫,充分说明这项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扶贫开发当作全部工作的中心任务,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同志具体抓,并充实和加强扶贫开发机构的力量,认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对“八五”扶贫开发计划进行修订完善,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不同灾区提出不同目标和要求。县要直接抓到灾区贫困乡,区、乡要直接抓到灾区贫困村,党团干部要直接帮扶灾区贫困户,分级负责,认真落实。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和群团部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骨干和带头作用,组织和帮助群众恢复发展生产,尽快脱贫致富。要进一步做好包帮扶贫工作,省直各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大中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办实事、办好事,并下定决心,贫困地区群众一天不脱贫,包帮扶贫工作一天不放松。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浙江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文件

浙江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文件 浙扶贫〔2018〕2号

浙江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 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

各市、有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国开发〔2017〕10号)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在全省范围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一、总体目标

强化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强化问题意识,切实解决扶贫领域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及扶贫领域腐败等问题。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全面系统清除作风问题形成根源,较真碰硬压缩作风问题滋生空间,严惩严治形成对作风问题的强大震慑,标本兼治构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扶贫领域作风明显改善,促进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确保为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部署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明确专项治理总体要求。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市、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围绕本地本部门扶贫工作存在的作风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坚持以上率下与加强指导相结合。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带头示范,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抓好自身作风建设,指导各地各部门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持立行立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对影响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落实的突出问题,对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迅速纠正,坚决整改。追根溯源,举一反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

坚持集中突破与持续推进相结合。用1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效。将作风建设贯穿扶贫开发全过程,持续推进。

三、治理内容

(一)“四个意识”不强

1.对减缓相对贫困工作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2.对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贯彻不力,制定配套措施、细化落实方案、推进组织实施不及时不到位。

3.对推动落实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坚决,以农村区域发展代替精准扶贫。

4.对扶贫工作标准把握不准,或盲目提高标准,人为吊高胃口,导致低收入农户增收任务无法完成;或降低标准,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重视不够。

(二)责任落实不到位

5.领导责任落实不到位,主要负责同志研究指导不够,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分管负责同志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具体负责部门责任不明确不落实。

6.对已出台政策措施的实施指导督促不够,政策停留在纸面上或实施效果不明显。

7.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扶贫工作指导不够,没有形成系统合力。

8.主动作为不够,对扶贫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不重视、不解决或者推诿扯皮。

9.对结对帮扶、选派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工作队等工作不够重视,派出的干部不得力,缺少指导、支持、关心和监督,存在“挂名走读”等问题。

(三)工作措施不精准

10.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没有做到应扶尽扶,低收入农户退出没有坚持标准和程序,退出质量不高。

11.行业扶贫政策措施操作性不强,无法落实落地。

12.区域扶贫政策聚焦精准扶贫不够,到村到户政策措施针对性不强、力度不够。

13.用部门一般性工作代替扶贫工作,用行业普惠性政策代替精准扶贫政策,对26个加快发展县和低收入农户的倾斜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

(四)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14.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不严,导致贪污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

15.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失职渎职,导致扶贫资金闲置滞留或造成损失。

16.扶贫资金投入分散,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绩效不高。17.未按规定执行扶贫资金公开和公示公告制度,群众和社会不知晓,难以有效监督。

(五)工作作风不扎实

18.调查研究不深入实际,指导工作脱离实际,遇到问题不解决。

19.工作落实走形式,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

20.垒大户堆盆景,搞形象工程,或者强迫命令一刀切。

21.简单发钱发物、送钱送物,不注重激发低收入群众内生动力,扶贫成果不可持续。

(六)考核监督从严要求不够

22.考核评估一团和气,不较真碰硬。

23.督查巡查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

24.发现问题隐瞒不报,袒护包庇。

四、时间安排

(一)安排部署。2018年3月,安排部署专项治理行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本部门、本市专项治理工作实施细则,并于2018年3月底前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二)学习培训。2018年3月至5月,结合“乡村振兴,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组织全省农办(扶贫办)系统开展“扶贫开发再学习再认识再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相关文件、政策及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全面治理。2018年5月至9月,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治理活动,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开展督查与暗访,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切实推动专项治理工作。

(四)问题整改。2018年9月至10月,对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整改,将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交纪检及司法部门严肃查处。

(五)总结提高。2018年10月至12月,对整改结果进行回头看,总结经验,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培训。研究制定全省扶贫干部培训规划,组织开展对各级扶贫干部的培训。各市、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分级安排培训活动,重点要加强对基层扶贫干部的培训。培训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解读相关政策举措,介绍精准扶贫典型做法,帮助培训对象提高认识,着力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省公务员局;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规范驻村帮扶。开展新一轮省级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工作,加强对驻村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严格 执行请销假、谈心谈话、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督促驻村党员干部扎实锻炼。对驻村期间违反党纪、政纪或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由任职所在县(市、区)党委组织部与派出单位沟通后,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任职所在乡镇要力所能及地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牵头单位:省农办、省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三)改进调查研究。各地各部门要改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方式,通过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解剖麻雀,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并解决问题,防止走过场。调研方式要实,不提前踩点,不培训农户,不弄虚作假。调研活动要严格遵守中央和省有关规定,一律轻车简从。严禁为迎接检查制作展板,严禁无实质内容的安排,严禁搞层层陪同。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四)减轻基层负担。减少村级填表报数,除每年根据统一部署填报一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数据外,任何单位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村级填报扶贫数据,切实减轻村级扶贫干部负担。减少检查考评,省扶贫办每年制定督查、检查、考评等工作计划,固定开展年中督查、考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一般不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减少会议文件,精简会议活动,减少发文数量,严禁朝令夕改。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五)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加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不断提高识别质量。加强浙江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提高使用效能,根据需要开发业务管理子系统,拓展服务功能。加强部门间数据和信息共享,加强数据分析,为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支持。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六)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扶贫资金增长机制,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监督,提升使用效能;按照规定整合财政资金,统筹安排,集中用于扶贫开发。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需要,指导各地建立县级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防止资金闲置浪费,防止因项目选定不准造成损失。国家、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示公告。引导低收入农户参与扶贫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加大项目资金和政策措施审计力度,围绕我省扶贫开发重大决策开展跟踪审计,实现全覆盖,推动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 位。

(七)严格考核评估。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开展常规性的暗访监督,认真开展26县发展实绩考核工作,委托第三方对各地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情况、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扶贫开发成效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情况进行评估,对成员单位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决策部署情况进行评估。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纪检监察、检察、媒体、社会等全方位的监督。

牵头单位:省扶贫办、省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八)查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督促各地打造过硬优良作风。落实群众信访舆情和举报投诉追查制度,拓宽受理渠道,落实处理责任,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一经举报,追查到底。建立查实曝光制度,对查实的扶贫领域案件,坚决予以曝光。建立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涉贫作风问题频发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严肃追究有关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责任。按照精准监督的工作部署,落实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清单化管理、“1+X”工作运行机制等,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牵头单位:省纪委、省检察院、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 组成员单位。

六、组织领导

(一)提高思想认识。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低收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切实转变作风。自觉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推动新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促进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提升低收入农户生活质量。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作为管党治党具体行动和本市本部门重点工作,将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安排部署落实到扶贫开发的全过程,坚持不懈搞好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牵头部门、重点内容和工作措施等,确保专项治理落到实处。

(三)开展自查自纠。在全省范围开展一次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各成员单位须结合实际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和群众反响强 烈的不正之风进行自查自纠,主动发现问题,剖析根源、举一反三,全面整改。3月份,省扶贫办、省纪委派驻省农业厅纪检组将联合开展扶贫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调研督查活动。

浙江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

2018年3月5日

抄送:国务院扶贫办。

浙江省扶贫办公室

2018年3月7日印发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1999)3号 【发布日期】1999-01-19 【生效日期】1999-01-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 1999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

(冀政(1999)3号)

省政府同意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1999年大中 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意见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做好1999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就业分 配工作,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强调以下几点:

一、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的领导。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既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各级政府 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党政主 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要精心研究,认真组织,周密制定方案,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要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 制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的新路子。

二、严格执行毕业生就业分配各项政策。省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是代 表省政府行使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管理职能的领导机构,凡涉及毕业生就业分配的 方针、政策,必须由省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 行毕业生就业分配的各项政策,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政府的规定,擅自出台不利于毕 业生就业的文件。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省下达的调配计划(含调整计划)和省 毕业生调配部门转发的国家部委向所属驻冀单位下达的计划。各地公安、粮食部门 要凭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报到证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的落 户介绍信及时为毕业生办理户粮关系,不再使用“人口迁入许可证”。到驻石中、省 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落户介绍信;到驻其他市中、省直 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省授权当地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落户介绍信。调整改派毕业 生的户粮关系,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三、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各市、县和各大中专院校要建立健全毕业 生就业指导机构,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做 好应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新的就业观,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各级新闻单位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分配的宣传 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关于做好1999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意见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科 教兴冀”发展战略、实现我省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今年全省毕业生达13 万人,安排使用好这批毕业生,对于缓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为 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促进全省经济社会 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 分配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999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 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为实施“科教兴冀”战略,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提供 人才保证。继续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 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以及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优生优配”的原则,积极稳 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毕业 生就业机制。

二、加强宏观调控,合理把握流向

实行招生并轨的毕业生和河北工业大学公助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 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1999年12月31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予以分批派遣; 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派回生源市,在生源地范围内自主择业。截至2000年6月 30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由各地毕业生调配部门予以派遣;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档案移交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推荐就业,户粮关系(保留非农业户口)转至家庭所在地;师范类毕业生由生源所在市、县教育部门负 责安排就业单位。享受国家和单位专项或定向奖学金的,按合同就业。

未实行招生并轨的公助生和国家计划内招收的自费生,原则上由国家在一定范 围内安排就业。定向生原则上在定向行业或地区内就业,委培生原则上按合同就业。

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是:

毕业研究生,原则上在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和 国有企业就业。鼓励部分研究生到国家产业政策确定要优先发展的非公有制单位就 业。

教育部直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全省范围内就业;其他部委属高校 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就业;部委驻冀高校本科专业应完成地 方留成计划,其毕业生就业原则上不受行业限制;省属高校和外省(市、区)高校 为我省培养的毕业生,原则上在省内就业;市属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以下单位 就业。

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就业,首先由行业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安排,确需回生源地二次分配的,应按专 业适当控制。市属中等专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普通中专班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县 属单位就业。

本、专科委培、定向生和中专毕业生在市、县属单位的就业政策,由各市根据 国家有关规定和人才需求状况确定。

大中专毕业生可安排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或生产岗位,在什么岗位享受 什么待遇。

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是:

毕业研究生原则上面向省、市属教育系统就业。

省外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和省属高校毕业生在全省教育系统内就业。市属高校 毕业生,除省统一调剂部分外,在本市教育系统就业。

部(委)属中师毕业生,由对口厅局负责安排就业,安排有困难的,由对口厅 局同各地协商解决。市、县属中师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县属单位就业。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优生优配”

为贯彻“优生优配”的原则,建立平等竞争的就业机制,对省、市属学校和部 委驻冀学校为我省培养的毕业生,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德、智、体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作为界定择业范围的依据。

非师范类公助、委培、定向、自费和并轨毕业生综合测评名次排在各专业前5 0%的本科生、前25%(电大普通班各市分校、市属高校前20%)的专科生、前10%的省(部)属中专生、河北工业大学的公助生,以及经批准顺延的特殊专 业毕业生(委培、定向生改变就业单位须征得原协议单位及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的 同意),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其余的毕业生在市、县属单位择业,也可在驻生源市(指市区生源)及驻县的中、省直单位择业(张家口、承德生源的毕业生可在张、承两地范围内择业)。对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 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本着专业适应、学以致用的原则,指定有关市或市中、省直单位接收安排。

为确保我省“两基”工程所需师资,根据各市、县师资需求,本着兼顾中、省 直单位(含省外协作单位)的原则,列入中、省直计划的本、专科师范生不超过2 0%,中师生不超过5%。综合测评名次排在前50%的本、专科师范生和前15 %的中师生,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其余的毕业生在市、县属单位择业。张家口、承德两市生源的省内院校毕业生,只要所学专业是当地需要的,原则上都回本地择 业。省、校级三好学生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

四、努力拓展就业领域,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要会 同人才交流机构及有条件的学校积极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毕业生 就业市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 择和信息交流创造条件。

动员各类企业积极接收毕业生。各类企业要从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吸纳毕业生,大力储备人才。为满足省内百家优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其实行优惠政策,优先 调剂部属高校毕业生,并保证企业对符合择业范围的省属学校毕业生的需求。鼓励 毕业生到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就业。企业应按规定为毕业生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解决好毕业生的档案管理、户粮关系、职称考试、转正定级等,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无主管部门的单位接收毕业生,可由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进行人事代理。师范类毕业生到非国办学 校工作的,其档案、粮户关系由接收学校所在地教育部门代理。要加强对非国有单 位接收毕业生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非国有单位接收毕业生的程序。毕业生与用人单 位签订就业协议时,要签订聘用合同,按规定履行合同鉴证,以保护毕业生和非国 有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省、市机关原则上不安排接收毕业生计划,县、乡机关要在编制限额和增人计 划内,按照录用国家公务员的有关规定接收少量毕业生。各类事业单位要在编制限 额和增人计划内优先接收高层次毕业生,鼓励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在不增加财政拨款 的前提下接收毕业生;经费自筹事业单位根据需要予以满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研 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毕业生,增人 计划不足的,可向人事部门申报追加。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清理混岗人员后缺编的实际,优先安排毕业生。鼓励毕业 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和计划生育工作站主要安排 非师范类毕业生;中小学除安排师范类毕业生外,还要按置换代课教师总数10% 左右的比例,安排非师范类毕业生。为提高师资合格率,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对其 进行教育基础理论的岗前培训,未经培训的不得上岗。

由省统一接收的三峡库区本、专科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下达指令性计 划,有关市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对按政策规定由国家负责安排就业的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由生源市、县政府(含华北石油管理局)在2000年6月30日前负责全部落实 就业单位。

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来我省就业的毕业 研究生和急需的本科毕业生,要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在安排层次和区域上要给予一 定照顾。严格控制非河北生源的专科生、中专生来我省(含中直驻冀单位)就业,特别急需的必须报省审批。

为有效解决师范类专科生就业难的问题,要继续选拔优秀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 阶段学习,公安、粮食部门负责办理有关粮食、户口关系。

五、加强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毕业生资源合理确定学历层次,不要一味追求高学 历,搞人才使用上的超前消费。同时,不得作出有性别歧视的规定。各地、各部门 须按时报送毕业生需求信息。

各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 地帮助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分配结束后,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按规定定期向社会公 布各学校的签约和各市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以此作为制定各学校招生计划和各市 招生来源计划的重要依据。

各地、各部门要凭报到证和毕业证接收毕业生,不得拒收或退回。否则,各级 人事、劳动部门要按有关规定限制其补充其他人员。对只出具接收证明,实际上不 安排工作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对 因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

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分配收费的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和财政部、国家发展计 划委员会、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向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教育补 偿费、上岗押金等。属于国家定向培训和委托培养的毕业生,如因本人原因不到定 向、委培单位就业的,应向学校缴纳相应的培养费。享受师范、农林、民族、体育 等国家专业奖学金及享受艰苦行业、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不服从 学校派遣自谋职业的,应补缴在校学习期间普通专业的学费并返还定向奖学金、专 业奖学金。具体办法由省物价局会同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委另行制定。

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有关政策和就业形势,加强就业指 导工作,使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新的就业观念。明确 不论在何种所有制的单位工作,只要人尽其才、合理使用即为就业。教育广大毕业 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服从国 家需要,愉快走上工作岗位。要大力宣传表彰在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生产第 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的往届毕业生先进事迹,鼓励和引导应届毕业生到边疆去,到基 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学校和用人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策水平,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切实做 到毕业生就业安排的公平、公开、公正,确保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顺利完成。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计委关于改进和加强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4-10-09 【生效日期】1994-10-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计委关于改进

和加强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1994年10月9日皖政〔1994〕69号)

现将省计委《关于改进和加强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工作的若干意见》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改进和加强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工作的若干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印发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等文件精神,现就改进和加强我省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高度重视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工作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调控体系。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长期规划着重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重点,协调中长期发展过程中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关系,解决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矛盾。产业政策是中长期规划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形式。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对于协调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宏观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既体现了政府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图,也是实现政府意图的重要手段。当前研究和制定我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和贯彻“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实施要点,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的迫切需要,又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多方争取国家支持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破除那种认为“搞市场经济不再需要制订计划”,以及把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的模糊认识。各地市和省直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介入这项工作。对本地区、本部门未来15年发展的大思路、大政策和一些关键问题,党委、政府一班人要进行讨论。要组织专门的班子,集中力量,编制好自己的规划,并为全省综合规划的编制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二、二、进一步改进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进一步转变计划观念,深化计划体制改革,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改进中长期规划工作。

当前制订“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要着力把握以下几个特点:

1、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是规划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通过对未来宏观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的科学预测,使规划源于市场,高于市场,真正起到对经济发展的预测性、导向性作用;二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战略重点和发展思路;三是围绕市场机制,制定实施规划的重大政策措施。

2、要充分体现技术进步的要求。要大力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一方面立足现有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托老企业改造,发挥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注意培育与发展能占领未来市场制高点的产业与产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3、要充分体现开放式经济的要求。面临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和“复关”以后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的新形势,在规划的内容上,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壮大本省优势产业、企业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4、要充分体现产业政策的作用。在产业发展重点的确定上,要充分考虑未来体制变动的影响,本着培植地方财源的原则,对各地市、部门提出的重大项目进行摸底排队,从中挑选出一批有利于增强地方财力的项目作为扶持发展的重点。

5、要充分体现跨世纪发展的要求。研究和制定“九五”和2010年规划不仅要考虑到本世纪内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全省达小康,更要考到下个世纪我省经济的崛起,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胜利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因此,在制定规划时,无论是思路还是项目,都要为下世纪我省经济的大发展作好充分准备。

三、三、建立、健全省级规划体系

省级规划体系由以下几种规划构成:

1、全省总体规划。包括远期的战略性规划和阶段性的中期计划。长期规划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设想,包括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经济发展速度、重大比例关系、生产力布局、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等。中期计划的内容包括经济和社会的总目标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目标、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国际收支、物价指数、就业率、人民生活、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地区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国土开发和整治、重大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等。全省总体规划以省计委为主,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

2、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而制定的规划。包括:(1)某些重点产业规划,如汽车工业振兴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2)某些跨地市的重点区域规划,如皖江开发规划等;(3)解决全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某一重大课题的规划,如劳动力转移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工业企业技术发展规划等。需要编制的专项规划目录由省计委根据编制总体规划的要求提出。其中重点产业规划由省计委或省直有关部门负责编制;重点区域规划由省计委会同有关地市、厅局共同编制;属于解决重大课题的规划由省计委或省直有关部门负责编制或委托有条件的咨询研究机构编制。

3、行业规划。根据全省总体发展思路,由省直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行业的远景规划和中期计划。行业规划的内容主要是提出本行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调整目标、重大基建和技改项目等。原则上,省直各部门都应编制本行业的发展规划。

4、地市规划。由各地市负责编制本地市远景规划和中期计划。地市规划根据全省总体发展思路和本地市实际,提出本地市的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国民收入分配、财政信贷收支、就业率、人民生活、产业结构调整、国土开发和整治等方面的目标、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等。原则上所有地市都应编制本地市的发展规划。

四、四、建立、健全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评议制度

为了使规划制定过程成为政府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协调行动的过程,必须提高规划制订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开门制定规划,同时建立健全规划评议制度。组建安徽省产业政策评议会,负责评议与审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联系我省实际,提出贯彻实施意见和我省重点产业发展政策;调查和了解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实施情况,针对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评议会由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专家组成,下设综合和工业、农业、基础产业、科技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评议会办事机构设在省计委。所有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在上报省政府审批前,均需经过产业政策评议会评议,并广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

五、五、规范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综合协调制度

为了保证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权威性、实施的有效性和各项规划及产业政策之间协调一致性,必须规范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综合协调制度。

1、全省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由省计委报省政府审议,并按规定程序提交省人大代会讨论批准。

2、省直有关部门编制的行业规划或专项规划草案先由省产业政策评议会评议,经省计委综合平衡后上报省政府批准。省计委负责编制的专项规划草案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区的意见后,经产业政策评议会评议,再报省政府批准。各项规划之间的综合协调、平衡工作由省计委负责。

3、省辖各市的发展规划草案按法律程序由市人代会讨论批准。地区规划审定程序由各行署自行决定。地市规划草案在上报审批前和批准后均应抄报省计委。

4、全省产业发展政策由省政府决定。省计委是具体负责研究制定、协调产业政策的综合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省重点产业发展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政策的制订由省计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有关部门提出的产业政策草案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草案,须经省计委组织审议和协调,并经产业政策评议会进行科学论证和民主评议后,由省计委会同有关部门报省政府批准,并发布执行。

5、各部门在制定中长期规划草案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草案过程中,要加强配合与协调。省计委要在省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综合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在制定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搞好产业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力求建设性预算支出能够支持规划和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银行政策性贷款体现产业政策规定的优先顺序,税收政策也要体现产业政策的要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发展资金市场的过程中,要考虑促进规划目标和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优先批准我省急需发展的行业和符合经济规模要求、技术先进的企业向国内外市场融资。

六、六、建立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实施保障制度和监督、检查、评价制度

经省人代会批准的全省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和省政府批准的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是省委、省政府指导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的具体体现,计划、财政、银行、税务、内外贸易、工商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应该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保证规划和产业政策目标、任务的实现。

全省总体发展规划由省计委会同省直各部门组织实施。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实施,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省计委负责协调。

省计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分析和评价,定期向省政府报告实施情况和效果,并根据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的变化,提出修改建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发展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关于农业综合开发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府发[1995]21号 【发布日期】1995-01-29 【生效日期】1995-01-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发展

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若干

政策贯彻意见的通知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九日川府发〔1995〕21号)

省农业发展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就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的《关于贯彻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贯彻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保护、支持农业发展,对农业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高其整体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一、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面向农业资源,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造中低产田土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实行综合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以龙头项目带动产品的系列开发,保证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业开发项目区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试验、示范区。

土地资源要坚持治理、开发与利用相结合,以改造中低产田土,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主,依靠科技,实现农业生产的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配套。要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道路,特别要发展有地域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农副产品,形成区域性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主导产业。综合开发要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开发原则,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选择有一定经济规模,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项目,形成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通过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潜力,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二、二、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管理、资金投入与配套

农业综合开发一律按项目管理,要坚持择优立项,重点投入,集中成片的原则。投资不搞基数,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指标控制”、“以奖代站”。已到期的项目,要严格验收,验收合格后再立新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要不断完善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坚持各种支农资金适度集中、配够用好、分级承担的原则。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对国家立项的地方配套资金,按省60%、市(地、州)20%、县(市、区)20%的比例执行。市、地、县可以多配,用以扩大综合开发规模。配套资金落实得好,特别是多配的地方,省里在立项时,将予以优先考虑。

三、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的编报程序

为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共同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积极性,要坚持统分结合、政技结合的原则。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由各级农业发展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农发办”)牵头、农业、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参与,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验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个建设期的开发任务和投资,由省农发办提出控制指标下达到承担项目的市、地、州,并通知省级有关部门。各地要在农业发展基金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依据控制指标,因地制宜地编制好项目计划并上报。省农发办要组织有关部门从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对项目计划的投资标准、技术保证、规划可行性、组织措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审查,合格后汇总编制总项目计划,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复后,再由省农发办把项目实施计划下达到有关市、地、州,并通知有关部门。县级有关部门要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开发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针对本地实际情况,编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切实帮助项目所在地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四川省农业发展基金管理领导小组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灾后扶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