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没有“问题老师”
学校没有“问题老师”
前几天,有位领导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处理学校的问题老师的?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学校没有问题老师呀?”静坐思考,领导说的问题老师,肯定是指教学行为“错位”的老师,甚而是不服管的老师。自己是怎么处理的?近年来,我是这么做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做领导的对问题老师必须把握的基本心态。对所有的问题老师我们从心理上要允许他们身上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完全属于正常,倘若没有问题老师,也就不需要我们领导。对他们-----以“防”为主
一、在专门的场合,予以告诫,予以规劝。每周的老师例会,开辟一个专门的议程对过去的一周老师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这种反馈要反馈到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人(具体的人可以根据问题人的性格而定)以及出现的问题带来的不良的影响,造成不良的后果等。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这种要求要从这件事情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以后将如何预防等方面提。这种办法对消除问题老师来说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专门的时间,说规定内容的事,天经地义,老师们容易接受。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事情,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明明白白的摆在桌面上,尤其是深刻的分析、推心置腹的规劝。当老师,本是矫正问题的人,肯定能把问题给改掉。
二、在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提前帮助,提前提醒。我们学校把它叫“友好提醒”。当老师该参加培训的时候,提前查一查看人都到了没有,没到,一个电话、一个信息;每天早晨把该今天执勤的老师写在老师办公室里,让大家都明白;当某个班成绩在下滑时,找到该老师共同分析一下,找到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的办法等。采取这种办法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切记要一视同仁,不惟上、不避下;不惟亲、不避疏。出现问题要被制度惩处,有损老师的切身利益,有使校园不和谐,其实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出现这样的不和谐。采取这种“友好提醒”,问题老师更多的是感激,有利于团结,更有利于问题老师逐步改掉问题。
三、是定期开展问题老师问题分析的沙龙活动。对老师们都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设定成题目,让老师们自己分析一下它的危害、它产生的影响、它产生的原因、它解决的办法等,将老师们的分析汇总,形成共识,下发到老师手中学习。在分析的过程中老师们的教学行为潜移默化的得到矫正,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如:为了使老师上课不接听手机,老师的手机上班时间手机统一存放,不带手机进课堂;为了避免老师随意调课,实行班上学生监督等这都是老师们自己想到的解决办法,所以大家都能遵守,就算是处罚,老师也乐意接受。
第二篇:没有意见就是有问题
没有意见就是有问题
作者:何彦林来源:石河子新闻网时间:2014-06-12 12:48浏览:12 次 【评论】
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是帮助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及时发现工作、生活、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
然而,部分领导干部却苦于听不到意见,是职工群众真的没有意见吗?当然不是,这是党群关系出现严重“裂缝”的表现。一方面是领导干部听取意见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另一方面是职工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问题。职工群众有意见不想提、不愿提、不敢提、不能提。
部分领导干部在听取意见上方法不得当、态度不诚恳,认为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只是走走过场,有那么几条能交差、能应付检查就可以了,没有真正把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个别干部怕意见、回避问题,把意见和问题当成了麻烦,害怕触及到个人名誉、职位、经济利益;有些领导干部长期听惯了奉承、赞美的话,觉得意见和建议刺耳、难听,从心灵深处难以接受。
在一些单位,由于一些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长期反映却得不到解决,或答复、解决得不满意,长此以往,职工群众没有信心再去提,所以不想提;有些问题仅存在于个别领导干部的身上,一旦提了就目标很明确,职工群众担心会得罪人,甚至会被穿小鞋,所以不愿提;一些领导干部长期在单位飞扬跋扈、一手遮天,职工群众有意见也不敢提;一些不良习气、不良作风已经形成了行业或单位模式,在小范围内可能触及到大家的利益,职工群众不能提。
所以,这样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在听取意见时只能收集到几条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的所谓的意见和建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有这些,表面上看是职工群众胆怯、怕事、包庇、纵容、迁就,但实际上问题仍然出在领导干部身上,是党风问题、政风问题,也正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四风”方面的问题。
目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处在第三环节的查摆问题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触及灵魂、勇敢面对,深刻对照检查和反思,虚心、真诚地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好“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篇: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读后感
高二(12)李越2012.07.30
绪论
这是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虽然没有读完,但每个章节都读了两三个小节。迫于作业的压力,在此对我非常感兴趣的几个标题进行讨论。
此书的基本形式是对YES or NO question进行正反论述,读者在其中进行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正文将对我的世界观进行论述说明,并记述我的感悟。
我的世界观
正文
一 无神论者
在因果论有神论者的文章中,作者主要举了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论证的例子:
“因果链条无限延伸,就不会有第一个原因。但是没有第一个原因,后面的结果就不会发生。但是很明显,我们看见我们周围有很多结果发生。所以因果链条不会无限地回溯下去,一定有一个起始点。”
我认为,论证本身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还用了极限思想加以论证,我想任何一个人对这一点都不会产生异议。但问题出现在了下一段:
“第一个事实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其它事物引起的。第二个事实是原因序列不能无限地回溯。因此,一定存在着“第一原因”,那就是上帝。”
智慧设计有神论者,在文中举了一个似乎很有道理的例子:
“(无神论者)就像相信如下说法:如果海浪冲击海滨足够长的时间,它们将最终重组元素并生产出一支精密的手表。一个人可能相信会发生这样的奇迹,但他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
下面说明这两点错在了哪里:
首先,对于第一个,我想这是人都能读出问题。谁说“第一原因”就是上帝了呢?我们难道就不能相信这“第一原因”是物种起源,是地球诞生,是宇宙大
爆炸么?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正如无神论者的文章中所说:随着我们知道得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不需要上帝。
就在最近,一个电视节目报道了科学家模拟地球形成之初各种小殒石撞击的情景:它们将含有生命组成最基本元素的无机物殒石放在实验室里用撞击时期产生高压。结果令人惊奇:在残渣中他们发现了氨基酸!这是生命形成的基石,是蛋白质的单体。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组成蛋白质是不难的。当然,生命的形成远比这几步要复杂的多,具体是怎样请参考科学文献。
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实验,当时是怎样的情况你也不知道,你只能猜想。是的我们就是猜想,不过是有凭据的猜想,不像有神论者毫无根据地塑造出一个上帝的形象,还自称Bible是上帝写的,荒谬!我相信虽然现在科学家手中的证据不足以推翻有神论,但还是那一句,科学在进步,终有一天,人类将把自然的奥秘揭晓。
二 死亡主义者
是否有来世、是否有灵魂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和上一个问题联系起来。或许,人们因为是有神主义者,而相信灵魂和来世的存在。这样,这种观点已经被证明是谬论。如果有人单纯地认为人有魂灵和来世他可能相信:存货主义则获得如下论证:
“有人看见过鬼魂,甚至有些动物(它们不会撒谎)对鬼影做出了反映。有人反映他们跟死去的人对过话,告诉他们某个物体藏在某个地方。布拉瓦茨基夫人受死去喇嘛指导写出《秘密教义》。许多人有过濒死体验。大脑影响肉体。”
一一驳斥:对于动物对灵魂作出反映的事,我想说动物确实不会撒谎,但他们作出反映的原因不一定是看到了鬼魂,没有一种特定的动作是反映了它们看见了鬼魂。有人需只是看见了藏在丛林深处的捕食者而吓跑,或是出现了幻觉。人一样会出现幻觉,这和梦境对他们的影戏那个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经常对梦境里发生的事情和现实中的发生事情混为一谈,尤其是时间一久,就分不清发生在哪里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些心存他意的人杜撰出他们与鬼魂交谈甚至是声称指导他写什么著作。这些人的动机可能是骗取社会关注,赢得利益。至于作者说她根本不可能知道藏学的那些东西,但是不能排除她联系某个活着的喇嘛,并在已知藏学的基础上添油加醋,并说这是已故的喇嘛教她的。至于濒死体验,你有没有真正的死,怎么知道死后会有来世,灵魂尚存呢?真死和濒死是不能等同看待的,就好比是等于和约等于,是π≈3.14而不是0.999...=1。至于为什么会产生那种奇异的感觉,我认为是生理的正常反应,同样这有待科学的解释。没有人能真正地体验到死亡的感觉。还有一点是大脑影响肉体,所以我们会有灵魂。这一点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万物之源的那一种动物当然是没有像现在人类这样思想的,但是越来越有思想的物种延续下来变成个人。这是一个过渡的过程,而不能证明人是有灵魂的(这里的灵魂是指脱离肉体会思考的那一部分,当然我反对这一观点,具体会在后面解释)。
我是这样理解死亡主义的:人活着,有思想。死了,一无所有,什么都不知道,就这么简单。所有人将变成一个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物体,最终被火化或者是腐烂。
三 享乐主义者 心理学自我主义者
这时我发现最好解释的一个题目之一,可以和心理学自我主义相结合阐释。多元论者的主要支持理由是,除了快乐,我们还有职业、婚姻、朋友、自我发展、金钱、性、孩子等。下面引用多元主义作者所写文章中的一段:
“如果享乐是唯一的价值,那么为什么人们对生活中最好的目标、最好的社会或正误等方面的观点都莫衷一是呢?我们在身体结构上都是非常相似的,相似的刺激会在我们身上产生快乐,但是我们对价值的看法总不一致,因此,价值跟快乐不是一回事。”
这是全文较精采的一段。我想作者对快乐的理解不够深入。有乞丐会感到快乐,国王照样会不快乐。有钱对某些人来说就是快乐,对另一些人就不是。英文有句成语: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one's poison.世间数不清的例子已经证明:每个人感到快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假设每一个人感到快乐的事情是一个集合。这样的集合当然会存在交集,因为我们都是人。当然不会存在包含关系或者像等关系,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人,即使双胞胎也不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处于同一个空间(相对的),所以不会感受到一样的事物,经历就不会完全一样,所导致的就是获得快乐的原因会有差别,尽管他们的基因相似性很大。这样说来,如果我们都已快乐作为价值,那么对生活中最好的目标、最好的社会或正误等方面的观点就不会莫衷一是。所以我们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也就是我们认为快乐的事情。请注意:这里的“对”是指大脑直接决定要做的事。比如说:小偷偷东西早别人看来是错的,他自己也有可能认为是错的,但是他就这么做了,是因为他的大脑认为我必须偷因为我不想饿死,这就是我说的“对的事情”。
我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因为我认为人们决定做的一切都是相对快乐的,这是大脑的本能反应,大脑就是想让肉体快乐,以此来获得自身的快乐,因此我们做的一切都是相对快乐的。这里的“相对”是有用意的。相对是指个体人为的快乐与否,而且是指相比较而言的。乞丐在别人眼里是痛苦的,他自己有可能这么认为,但是他没有自杀是因为他认为活着更好,相对而言更快乐。
这就解释了,我为什么是一个心理学自我主义者,而不是心理学利他主义者。我的肉体是我自己的,我努力让我自己快乐。如果利他主义者说价值的意义是让别人快乐,那么我想说你看到别人快乐,所以自己快乐。这个道理在英语作文中就已说明:Tired but fulfilled, this meaningful day of being a volunteer will surely be treasured in my heart.我想,把获得快乐也归为我们“自私”的原因,看上去“乐于奉献”的利他主义者就彻底无语了。书中自我主义者的文章有一段写得好:
“为同伴牺牲了的士兵可能想到:如果不牺牲自己会有什么后果,或在有罪的自责心态中,或者出于被人说成是过于谨慎甚至是胆小鬼的坏名声中,可能再也无脸见人。他可能想避免这种痛苦和尴尬,这种东西可能会延续一生。在危机的状态下,就是想一下这样的生活,瞬间想一下,就足以让他采取行动牺牲自己了。”
至于利他主义者的那篇文章,我唯一的感觉是他疯了。人人都为自己着想并不可怕,因为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前面说过),能满足他们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是某些人认为是高尚的行为。总之,一般利他主义者所说的“除了利益或幸福的其他事情”一般都能用快乐概括。
四 幸福定义者
由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和追求各不相同,用具体的东西或事情来定义幸福是不现实的。怀疑论者曾这样否定定义者:
“(a)幸福=满足了应该具有的欲望
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欲望是我们应该具有的?
(b)我们应该具有的欲望=能带来幸福的欲望
所以(c)幸福=满足了能带来幸福的欲望
循环定义,没有意义。”
首先,我承认照这样推论,幸福就是没有定义的,但作为一个定义者,我需要找出问题在哪里。刚才的推论可以简化成这样:A=B B=C 所以C=A 而A本身就是C因此A=C没有意义。那么既然已经有A=B,为什么还要找到C呢?作者说“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欲望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所以要对B解释,所以B=C(就是A)。
难道真的不存在幸福的定义么?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可以感觉到的东西,他确实存在,我们而且确实能在特殊的情况感受到他。这就证明了幸福是可以定义的,这时从原则上否定了怀疑论者的观点。但这是不够的,我需要给出具体的定义和否定循环定义的理由。
我认为,幸福就是肉体上或精神上达成目的后的感觉。也许这个定义不够完满,但就刚才的分析,幸福的确是存在的,在某种特殊场合下才会产生,这种特殊情况的定义,需要哲学家不断探索。也许这种感觉是不能用语言形容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能用语言形容的感觉,比如:谈恋爱、初吻、OOXX等等。如果真能寻找到这样的定义,它决不是类似于“幸福就是清爽的早晨里喝得一杯茶”这样的比喻句;而且还必须适用于各种人群。
其实,我觉得A=B就够了。
五 道德相对主义者
着个题目也是比较好说明的。依照我前面的理论,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不同的,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任意两个人他们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因此就不存在判断道德的统一标准,无论他们的基因有多相似。
绝对主义者说,世上明明存在着法律和规则,如果道德是相似的,为什么我们依然遵循着这样的法律呢?我的回答是:人类制定的法律实在最基础的层面上制定的,这就好比是一组射击队去射靶子,出现一组成绩数据,人们把最低的那个分数,作为运动员合格的标准。虽然这个例子有些牵强,但能说明问题。
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恰恰就是绝对主义者举的那一个例子:
“在非洲的很多国家实施女性割礼,这个风俗包括‘切掉女孩部分的XX和XX,在有些情况下把她的XX缝起来,直到她结婚后的时候再打开。’这是为了保持一个女孩的贞洁和处女性,以便能够找到丈夫。”
这个在其他国家或民族看来是残忍可怕荒谬的举措在该地区却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道德的相对是一个很大的、能说明相对主义是正确的例子。而绝对主义者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模拟了这样一个情景:
“戴拉给自己的女儿实施割礼是正确的,给罗伯特的女儿实施割礼是错误的,因此相对主义者要说这件事既对又错,这个说法没有意义。就像说一条线既直又弯一样。这表明相对主义是一种令人迷惑和自相矛盾的信条。”
我想只有绝对主义者才会将这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人拿过来作比较,真正的相对主义者不会看到别人做了不符合自己道德价值观的事而应要求她去做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事。我的意思是,绝对主义者造出这样的前提是一个是相对主义者,另一个人是绝对主义者。如果是两个相对主义者在一起,即便是不同国家,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所谓的矛盾。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做你觉得对的事,我做我觉得对的事,我觉得你做你觉得对的事是对的,咱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所以,说“割礼既对又错”是已经承认你是个绝对主义者,才产生了这样的矛盾,因为在同一个标准下这确实是矛盾的,但如果你是相对主义者,你绝不会说这是矛盾的。因此讨论问题之前首先要站在中立的态度,才不会推出这样的谬论。还是那条直线的例子:如果这条直线是画在一个弧面上,如果你站在垂直于弧面的角度去看当然看到的就是直线,稍微换个角度,看到的当然是条曲线。(这个例子举得太好了!)所以,在讨论它是否是直线之前,要中立的角度上,那就是在空间中分析,而不是仅靠一张二维的相片来判断。
六 安乐死推崇者
“生命是好的,但是因为生命能带给人们快乐、成长、爱和跟别人分享的机会,生命才是好的。仅仅生命本身,从心脏在跳动、肺在呼吸这个角度上看,不一定就是好的,尤其是当生命伴随有痛苦、不人道的依赖机器或是植物人的时候,这样的生命更不好。换句话说,人们看重的是生命的质量,而不仅仅是生命本身。”
这是推崇者的文章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我们经常会听说过甚至是看到过有些人被病魔缠身,痛不欲生,更有人说他们自己生不如死,最终选择安乐死自杀了。这是对的,因为生命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东西,或者说是权利。他的所有者就是人自己。谁也没有剥夺它的权力。我想死,就什么时候都能死,你给不给我注射取决于你。于是,自愿的安乐死就成立了。
而个人认为,我是不推崇非自愿安乐死的,因为你又不是患者,你怎么知道他是个安乐死推崇着呢?你怎么知道他正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呢?所以说,你不知道他想死与否。因此你就无权对他实行安乐死,不论你是他的监护人还是医生。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各种安乐死推崇者内部的不和是在允许范围内的,我说过,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再看看反对者在文章中是怎么说的吧。作者一直试图证明“减少痛苦”和“维持生命”孰轻孰重。到最后我也没有明白作者是怎么证明的,或许他就没有试图去证明。作为一个享乐主义者,我觉得当一个人无法享乐,他就是一个失败的生命,所以个人认为,减少痛苦优先于维持生命。这同样在别人看来是不一样的,或许你是一个荒谬的不肯悔改的多元主义者,你就跟我的观点不一样,但如果你改变看法,你会觉得减少痛苦就是优先的。
七 唯物主义者
这一点已在死亡主义者种解释,思想就是大脑。二元论是荒谬的。
八 心灵主义者
章末总结中说:强硬的宿命论者是典型的简化论者,形而上学自由主义者是彻底的唯心论者,但是其它观点的分类仅仅是相近而已。
注意:仅仅是相近而已!所以,一个简化论者相信心灵注意时没有错的,就像一个安乐死推崇者相信非自愿安乐死是错误的一样,是在允许范围内的,我没有得精神病。
要想理解机器能否会思考,首先要弄明白这里的思考是指什么意思。思考,不是会解方程会做高考题会洗衣服做饭等等,而是他到底有没有情商。一个机器的智商可以高到他自己都无法测量(哈哈,有逻辑问题,只是文学夸张而已),但是所有机器的情商不可能会有正值!机器永远不会社交,不会产生爱,若果真的有,那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而已,现在目前被认为会思考的机器无一例外都是程序编定好的,他们只是在运营预设好的程序罢了。虽然作为一个宿命主义者,我认为人也是“程序设计的”,但毕竟这种思考的程度是有质的区别的。不论科技怎样发达,人都不会造出一台会思考的机器。自然太复杂了,如果机器真的能思考,他就一定会有类似于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
还有一种否定的方法是从原则上否定:人是有自然进化而来的,可以说是自然创造了人类,而生命怎能又由人类造出来呢?虽然这个命题有些牵强,但人类目前是拿不出证据的。
当然,我这么说空口无凭,但机械主义者你们是拿不出证据的。在这种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宁愿相信人类不论在多遥远的未来都造不出来会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
第四篇:没有向老师请假的检讨书
敬爱的x老师:
我是你的学生:**。今天,我怀著愧疚和懊悔写下了这份检讨书以表示我对多次请假的深刻认识。
我知道,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尊敬师长,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也不能够多次请假。虽然,全部所请的都是病假。但是,我觉得我有很多地方是错误的。
首先,自己体质较差,应该在平时照顾好自己。
再者,即使请了假,也应该尽量到操场上,听从老师的安排。
最后,也是最抱歉的。在我请了病假之后的体育课,没有跟老师说清楚情况。有两次是因为我睡完中午觉起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肚子很疼,要经常上厕所。只好托同学提我请假。
经过两周的反思,我觉得这样做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以为体育课是自由的。有自己决定上还是不上。
对不起。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问题。我深深地知道。老师对於我多次请假非常生气。事后,我冷静地反思著。我知道,我是喜欢上体育课的,也不是讨厌老师,即使这一次老师不让我考试,但是,我没有怨恨老师。因为,那是我咎由自取的,那都是自己所种下的苦果,都是自己所做的孽。
如今,大错既成,我深深懊悔不已。
希望老师能够给我一次机会。
为了让老师你能够相信学生我能够真正的改正错误。保证不再重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请假。在请假之后的体育课也会跟老师解释清楚,以示我对老师的尊重。
检讨人:xxx
第五篇:铁饭碗没有了还要做老师吗[模版]
铁饭碗没有了还要做老师吗
日前,上海市教委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新教师入职门槛等推出多项举措。其中一项十分引人注目:即从今年开始,中小学教师资格首次注册后不再是终身制,改为定期的每五年注册一次,只有连续注册五次,即任职25年以上,才可以免注册。这其实也意味着,教师职业从今不再是“铁饭碗”了。
记者李琼
教师职业稳定性高,旱涝保收,就业环境单纯,每年还有两个假期可以享受,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份既高尚又清闲的工作。然而,发展空间小,工作内容重复单一,很难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也让很多教师纠结不已。如今“铁饭碗”不铁了,对于那些困惑缠身的教师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坏消息。职场专家认为,其实,这或许也是一个契机,如果发现自己到了教师岗位后,却并不适合当教师,职业倦怠高发,不如趁早做好转型的打算。
案例:一位语文老师的职业转型
25岁的John参加工作已经3年了,现任某中学语文教师的他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男孩子。师范学校中文专业毕业,这样的学历背景应该说是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可是在3年来的教学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老师。他喜欢写作,擅长文字表达,但不喜欢口头表述,课堂上与学生的沟通很不理想,他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皆不理想,校领导对他的表现也不太满意。John说,自己当年填报志愿时对“教师”这一职业并没有做过太多的思考,只是觉得当教师是儿时的一个梦想,工作会比较稳定安逸。实际上自己是个很喜欢独处的人,他并不喜欢一大群学生整天唧唧喳喳围着自己问东问西的,甚至有时候会害怕与人交流。有朋友建议他重新择业,但是学校工作环境稳定、福利待遇还比较不错,这让他犹豫不决。“不当老师自己还能做什么?什么行业才适合自己?成功转型的机会有多大?”他带着这一连串疑问向职场专家求助。
分析:从John的性格特点来看,他的确不太适合教师行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懂得如何管理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向而又不善表达的John虽然看似具备了专业的学历资质,但显然不具备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虽然有3年的教学经验,但却没有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对于John来说还有很长一段差距。从John的职业兴趣来看,他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文字特长,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情感,而中学语文教师这个职位往往不能让他发挥其创意性,因而这份工作令John并不十分感兴趣。在教学工作上的不成功更加剧了心中的苦恼,这也是导致他目前困惑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案:通过专家对John的专业分析可以看到,John虽然不善于管理学生,口头表达差,但John文笔优美,文字能力强,其内心职业倾向也是希望发挥自身的文字驾驭方面的特长。在专家与其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后,最后找到了最适合John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那就是从事广告行业文案职务或媒体文字编辑类工作,这些岗位对工作人员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相对不高,相对重视个人的文字创作能力,无须过多与人打交道,对于John正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转行的成功几率也较大。
专家建议:
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当老师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师个人凭借自己的责任、人格、学识能力创造性地教书育人,也需要获得一个宽松和宽广的发展空间,来持续地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更新,实现提升;否则,站在讲台上,面对着见多识广的“90后”、“00后”的学生们,未免会有点心慌慌。可以说,无论是教学经验很丰富、教学很优秀的教师,还是新走上教坛的年轻教师,如今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压力。
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从师范类大学生到中学教师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根据他们多年来对个人咨询客户数据的统计表明,一个师范类毕业生并不一定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那么具备哪些素质的人才适合当老师呢?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王虹表示,要想从事教师行业,首先是要喜欢与人沟通;第二是要有想帮助他人的意愿,并且不求回报;第三是要有爱心;第四是要善于教授知识和引导他人,有些人很有水平但讲不出,这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因此,她建议求职者不要为了所谓的“稳定”和“寒暑假”而选择从事教师职业,要长时间有激情地工作和坚守一份工作,还是需要喜欢和适合。
如果确实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想继续在这个行业坚守的话,今后的职业发展通道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专家型,一条路是管理型。专家型就是成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在自己教授的领域取得很好的成就。管理型分两种,一种是专家型的管理型,就是说从事专业上的管理者,比如教研室主任,就是对教学质量负责;另外像校长或者一些行政管理职能属于全面型管理,如果个人有很好的管理特质和管理水平可以走这条路。
如果感觉自己确实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想转型的话,也可以往这些方向发展:教师出来做培训是一个很好的转型,如做自由培训师或者企业里的培训师和培训经理;此外,现在课辅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一些中小学辅导机构对老师的需求比较大,这也是体制内老师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有的老师也可以转型到一些文字性的工作岗位,像文案策划以及编辑等等。
摘至向阳生涯: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