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文化传播金色池塘影评
《金色池塘》影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它描绘了怡养天年的欢乐,也道尽了对生命将逝的惆怅。”该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暮色黄昏,两只水鸟游于湖面,芦苇的倒影在水里已显得模糊,夕阳的余辉播撒在湖面上,金光粼粼。轻扬的背景音乐,衬托出一种静霭与详和的氛围,却也掩饰不住对生命将要终结的惆怅。影片结尾,水鸟的叫声和夕阳西下的场景都与开头前后呼应。给整个影片奠定了美好又很惆怅的基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年事已高的老夫妻,夏天他们回到故居——美丽的金色池塘度假。老头性格倨傲孤僻,倔强好胜,但心中有爱,不乏幽默和勇敢。老婆婆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热爱生活。也许影片在情节设置上并没有跌宕起伏(故事中老头和孙子去炼狱湾钓鱼出现危险以片尾老头突然倒地还是很让人揪心的)但影片中所体现的爱情,亲情,友情确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老夫妇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让人倾羡不已。爷孙俩通过钓鱼结成了忘年之交。父女俩最后也敞开心扉,打破了多年不和的坚冰。
故事对感情的第一次深刻描写,是在老头去林里采草莓,迷失了方向,记不起曾经和老伴一起走过千百回的通往老镇的路,一种焦虑、害怕的情绪突然袭击了他,他感到恐惧与不安,匆匆赶回家,直到送走了邮差,才对老伴讲明了原因:“我走到树林里„„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吓得要命,所以我才跑回来,看见你那漂亮的脸,我才觉得踏实,安全”。故事用这个情节,描写了老头对老婆婆的那种爱,那种几十年没有表露过的,深深藏着的,离不开的爱。
故事的第一次感情碰撞,是在父女之间展开的。倔强的老头是个严肃的父亲,他的女儿也同样的倔强。倔强的人,从来不肯示弱,他们在用一辈子进行较量,这是很不幸的。用女儿的话:“你为什么对下棋这么着迷,你喜欢打败别人是吗?”“我把一生的时间都用在和他的较量上了,即使离家三千里见不着他的面,也摆脱不了„„”。幸好有母亲的开导:“你真的错怪你爸爸了,他很在意你,他非常关心你,可这个傻瓜他从来不愿意把话说出来,我相信他愿意为我去死,同样他也愿意为你去死。”在母亲的鼓励下,女儿以一段坦诚的对话和一个后空翻跳水动作融化了坚冰。
故事第一个戏剧性的和解,是在爷孙之间展开的。孙子被留守在家,可他不喜欢和糟老头和糟老婆在一起,不喜欢听他们唠叨。一个13岁的小孩,正是叛逆的年龄,和老人谈不来,这很正常。但解开这疙瘩的,不是老太婆的宽容,而是老头的傲慢。他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孙子,当孙子说老太婆“胡说”时,老头说:“你喜欢用胡说这个词,是个好词。”以他对孙子的认同,化解了孙子的抗拒心理。而他们爷孙的友情,在一起的钓鱼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和巩固。这一段,电影在背景的艺术手法上,显得格外地清新、活泼,富有生命的张力。故事的结尾也很引人入胜,当所有的家庭矛盾都化解开来后,度假结束了,老头和老婆婆也要离开启程了。老婆婆要老头搬一箱瓷器带走,老头搬不动,却强搬了起来,结果摔碎了瓷器,倒在了地上,老婆婆惊惶失措,拼命地给医院打电话。而他的用意,只是:“我在炫耀,好引起你的注意。”老婆婆也吐露了心声:“诺曼,我真是太爱你了。”故事在这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惜,他们的生命却要走到尽头了,结局很美丽,却也充满惆怅。片尾,两位老人倘佯金色池塘畔,看到远处的一对水鸟,老头感叹道:“只剩下它们俩了,小鸟已经长大,飞到了洛杉矶,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了!”我不禁为老人以后的生活担心,毕竟他们的年事已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为子女不仅要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关爱。就像红遍大江南北的一曲《常回家看看》中所唱的那样,我们该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
第二篇: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论文
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
什么是传媒?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电视、报纸、网络向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它们都属于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画等种种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度越来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现代传媒的种类:报纸、电视、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广播、短信等等。传媒的确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入、无处不在。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在内的通讯技术革命,与交通运输革命一起消除了社会的隔离状态,导致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出现。贝尔认为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也“造成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大众传媒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贝尔指出,“电影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窥探世界的窗口,又是一组白日梦、幻想、打算、逃避现实和无所不能的示范——具有巨大的感情力量。”广告突出了商品的迷人魅力,是“新生活方式展现新价值观的预告”,在这方面,“广告所起的作用不只是单纯地刺激需要,它更为微妙的任务在于改变人们的习俗。”
以一种特殊的大众传媒为例——电影。电影是一种带有情感符号的有声有像文字。为什么称电影是一种文字呢?因为电影用一种视觉来传递它所想要表达的事情,来传达当中的信息。那么,电影是怎样来表达大众信息的呢?
以一部影片为例,以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为例。用几个镜头来诠释电影的强大的作用。
第一个镜头,是影片的开始,运用红色的基调冲击屏幕,画面淡入的是奶奶年轻的脸。除了年轻的脸,就是一整画面的红,慢慢的,慢慢的从轿内转到轿外,转眼间黄沙纷飞的画面映入镜头,鲜红的花轿由远渐近,鲜红的花轿从中心逐渐放大。就这样几幅画面占了五分钟的时间,没有一句对白,红和黄的基调渲染的整部戏,甚至这种色调贯穿了一整部电影。其实不难理解,黄色象征着黄土高原的气息,而红色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一种坚强不屈。
第二个镜头是日本人到来的镜头,此时红高粱不再通红,影片的基调也暗了一个色调,在讲诉日本侵略中国时,没有鬼子扫射的片段,而是运用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头——一大片一大片不再红的高粱被压垮,正象征着正在受欺压的中国人民,而后来出现的“两个日本眼中”的反动者,一个是土匪三炮,一个是出走几年的罗汉。在外敌面前,无论是土匪,还是义士,在面对日本人,他们都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好男儿。有趣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在炸了日本人的军车后,被压垮的高粱又再次飘扬——在通红的夕阳中,在战车的残骸上,一大片,一大片,随风,飘荡„„
第三个镜头是影片的结束,在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那是日食所代表的悲哀,那是被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爹痛失爱妻、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粱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表达了作者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这段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对那种独属于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更表达对中华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称颂。全片其实就是作者对原始生命力,无可名状的崇拜。
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就是一个这么神奇的东西,用简简单单的几个镜头,就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完美的呈现出来了,用动态的影像叙事,用色调去象征事物。这就是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最关键的作用。
那么,电影作为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之一,它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 电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优秀的电影作品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逼真地再现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反映社会风尚习俗,描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以及它们的各种现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各个不同方面。因此它可以帮助观众认识生活,评价生活,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电影的存在也是人们学习的过程。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其覆盖面越来越广,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迅速为全人类所共享,影视艺术起到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传播文化,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的作用,增进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人的素质,增强了人的国际意识。电影艺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可以使人足不出户点评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接受远程教育,欣赏世界各地的文体节目和领略自然风光影视艺术可以影响人类的思想观念。影视作品不仅向观众提供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生活图景,而且在五彩缤纷的生活图画中传播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社会语言等潜在的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品位。
然而电影的发展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电影在人们业余生活中占的比重过大,几乎“垄断”了大众精神生活;影视艺术使许多少年儿童都过早地了解了许多本不属于他们所处年龄该了解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使童真、童趣大打折扣,内心世界也染上了许多杂质;影视思维的平面性不断消磨着人类的想象力、智力,破坏了人类的阅读思维,让人类懒于思索,甚至导致心里疾病;有些影视节目宣扬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渲染灯红酒绿、暴力、色情等内容,凸显个体享受,传播不良信息,误导了观众
第三篇: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专题
试论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20世纪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出现标志着大众社会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出现。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人们对于轰动和刺激的追求。大众传媒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而广告做为大众媒介强有力的伙伴,在突出商品的迷人魅力,预告新生活方式,展现新价值观念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行为,以其所负载的观念、意识广泛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此许多学者均有所论述。美国著名的广告研究家珀特曾说:“广告是通过其独特的方法吸引消费者,鼓励消费者尽可能地接近其概念,从而改变个人的生活的为数不多的社会性操作手段。”日本的小林太三郎在《广告基础》中指出广告“在社会和文化上的意义是,传播商品知识、提供娱乐和话题、发布流行信息及培养文化。” 而早在1926年,我国著名报学史专家戈公振先生在研究中国报学史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一语道出了广告的商业本质和文化负载功能。
随着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媒介批评也日受关注。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 P.)和默顿(Merton, R.)提出了大众媒介的四种负面功能:把人变成丧失辨别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则把大众传播媒介与资本主义文化危机联系起来,认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包括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起着瓦解破坏作用,而且由于大众文化内容本身的娱乐性、庸俗性和空幻性,使人们丧失了超验的信仰,造成文化失去聚合力,导致西方社会领域的断裂。丹尼尔•贝尔对大众传媒负面功能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以它为载体的大众文化(享乐主义)的批判。这里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西方传播学者、社会学家对于大众媒介、大众文化的批判意识、批判思想。
本文拟从广告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文化某些不良倾向性的产生原因,进而试图揭示出广告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的某种互动联系。
现代广告正以一种商业文化下的意识形态异化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竭力提倡一种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倡导、宣扬超支购买的高度消费社会的出现,从根本上破坏了那种强调节俭、简朴、自我约束和抑制冲动的传统价值体系,花钱和享受、炫耀和时尚成为个人成功的标志,结果大众文化变成了享乐主义的温床。
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广告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广告成为创造当今高度消费社会的强大力量。从最初的功能告知型广告到开始发挥“说服型”传播功能,现代广告通过不断唤起人们的欲望,来创造新的消费意识。
事实上,在今天当我们打开报纸、广播、电视以至于电脑,广告信息均会扑面而来,无处不在,现代广告展示着商品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为人们提供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信息,以对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进行生动的描述,为人们变革生活方式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人们模仿广告和其他传播媒介中的所提供的生活模式,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们的消费观念早已超越了清教徒式的“消费禁欲主义”阶段。但是就在商业广告大大推动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就是我们似乎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商业广告等现代促销手段的推动下,畸形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开始大量出现。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者凡勃伦早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就提出“炫耀性消费”的概念,也就是说当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时,消费行为便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借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便
是其中之一。促成“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原因很多,除了社会风气、生活水平、攀比、自尊心理等原因外,当然广告宣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现代商业广告惯用的手法之一就是向受众展示一个不同于现实存在的充满魅力的虚幻世界,同时巧妙地将广告中的人文意义赋予到产品或服务上,让受众相信,只要消费这种产品即可进入这样的世界,从而获得向他人炫耀的资本。目前许多高档消费品,如汽车广告、房地产广告均借助于这种消费暗示心理,“至尊”、“尊崇”等概念不绝于耳,纵容“炫耀性消费”行为,其消极示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的存在,广告示范鼓励低收入人群与高消费者盲目攀比,会导致低收入人群的超前消费,在我们整个社会金融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的今天,无疑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广告凭借其特有的“欲望的模仿”机制重塑社会消费行为,进而重塑社会消费心理,最终构成了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并深深地影响着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我们在生产领域倡导节俭、努力和严谨,在消费领域却刺激娱乐、放松和纵欲的风气,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广告所创造的享乐主义的世界充斥着豪宅、名车、美女和时装,组成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人们在其间过着期望的生活,追求即将出现而非现实存在的东西。在高度消费社会的时代,通过物质来表现富裕的的生活态度,造成了无休止的追求差异化的竞争,而鼓励享受、鼓励奢华消费的广告无疑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追求享受、时尚与炫耀成为大众心理的一个构成因子时,这又势必反过来影响广告的创作,如此恶性循环,只会将大众文化引向拜金主义的泥潭,使大众文化走向庸俗堕落。我国仍是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上,对那些先行富裕起来的人们,如何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广告所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应当有所作为。
广告的本质是以促销为目的的有极强针对性的商业活动,因而商业广告总是提供给我们关于“优裕的生活”和“美好的社会”等笼统的观点或形象,流露出一种浓厚的中产阶级趣味,在媒介经营越来越依赖于广告的今天,广告的这种价值取向无疑会对大众媒介文化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大众媒介产品的中产化倾向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当广告越来越成为媒介主要的收入来源,甚至于可以决定媒介的生杀大权时,广告也就顺理成章地影响甚至控制了媒介产品。这也不难理解,广告主只会对那些目标受众与其产品一致的媒介产品感兴趣,换言之,媒介产品想要得到广告资金的支持,就必须考虑到其节目受众、节目定位是否符合广告主的口味。有学者称,中国有12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概念,事实上在中国只有3亿人具有一般消费能力,显然在这3亿人当中,新兴的中产阶层是消费的中坚力量,于是大众传媒迎合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在行为方式、鉴赏方式和穿着方式等方面为他们引路也就毫不奇怪了。
如今打开电视,我们会发现电视广告中充斥着中产阶层气息,广告中出现的室内家居环境、布置装饰、广告人物的“白领化”职业趋势、广告中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等都具有明显的中产阶级面貌,这些着意营造的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仿佛时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中产阶层的时代。成千上万的电视广告在不遗余力地为观众打造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梦想,然而现实世界并非真的像广告中所展现的那样美好,中产阶层化的广告提供给受众的只是一个不完整、不真实的世界,它让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虚幻的天地,通过占用人们过多的注意力而有效地误导着人们,为人们塑造着同样的消费欲望和生活梦想,培养着种种有损于人性全部丰富性的价值形态。正如联合国《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广告作为一种交流形式,已被批评为对人的感情施加影响,把人的现实情况简化为固定的框框,利用人的急切心情以及运用密集劝说的技巧达到相当于操纵的地步。”
大众媒介的崇高使命之一就是关注最广大受众的生存状态,为他们提供一种意见表达、情感渲泻的工具,媒介应关注社会方方面面,应关注生存于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中产阶层毕竟只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它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尤其在我国,普通市民阶层、占有最广大人群的农民阶层都是当前媒介应当给予高度关
注的阶层。我们必须看到,当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小众”,它也就失去了与其它文化形态,尤其是精英文化相对衡的优势,从而失去了特色,失去了生存之本。但在这里也产生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那就是与精英文化不同,大众文化与生俱来的市场文化的趋利本性也使得大众文化不再把商品的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作为理想,而是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当作了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目的,显然如何将大众文化的趋利性与大众媒介的崇高使命完美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另外,虽然大众媒介产品中产化是一个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但广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广告在大众文化传播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广告在传递商业信息的同时还传递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等潜在的文化信息,当前一些商业广告中出现的庸俗化,乃至低俗化倾向对于大众媒介文化无异于一种侵蚀,它们严重玷污了人们的视听,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论》中提出我们需要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我们主张大众文化通俗化,因为通俗是小心谨慎地一步一步地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我们坚决反对庸俗,因为庸俗是无条件地迎合某些低劣的需要。
但是现在我们媒体上播放的很多广告都在一味迎合低俗,甚至以性为手段,大搞噱头。前几年在广州曾投放一款方便面的灯箱广告,画面是一个美女泡在浴缸中,广告词是“泡的就是你”,此广告一出顿时引起多方面的严肃批评,并被迅速撤掉。显然这个广告以性联想、性暗示来吸引受众的关注,且广告语粗俗不堪。近来在电视上还看到一个肝病预防药品的广告,使用“小心---肝”作为广告语,在运用话语中有意给人造成错觉,整个广告给人一种暧昧的感觉,非常不好。现在许多广告可以说毫无创意可言,机械模仿、粗制滥造的广告随处可见,比如说酒广告,现在大多数酒广告一定会有美女出现,因为有酒有色才够享受,这虽然粗俗却被很多广告人大加利用,甚至奉为创意原则。
一些广告创意人抱怨我们国家对广告表现手法、内容限定太死,导致他们无从发挥,其实国内外所有经典的广告都必须具备一点,那就是文化底蕴,尤其在现代,广告已不再是叫卖,它更多的是传递一种意象,一种观念,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是现代广告所应具有的一种品质。我很欣赏98’戛纳广告节获奖广告
----TBWA广告公司为“圆梦”慈善中心创作的《山姆篇》广告,以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形式,倡导自信的生活理念。
“圆梦”中心的工作就是帮助患有绝症的孩子战胜病魔,面对现实。山姆患了白血病,化疗后头发全部脱落,当他重返学校时,显得很羞怯、胆小、不自信,一进教室令他意外与感动的是,所有的同学都站起来并把帽子脱掉------原来他们都剃成了光头,山姆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爱心,增添了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我想所有看过这则广告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深受其感染。庸俗低劣的广告会降低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广告人作为一类文化人,应该而且必须关注广告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必须承担起保护文化、捍卫文化的历史职责。像那种在广告中滥用语言、盗用概念的现象也必须加以制止。
广告既可以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也可能会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广告公司和媒体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广告活动中不能重利轻义,而要兼顾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效益,自觉地承负起文化服务、文化教育和文化建构的责任。
第四篇:《金色池塘》观后感(定稿)
《金色池塘》观后感
说实话我当初并不打算认真看完这部电影,总感觉反映亲情的家庭伦理片剧情沉闷,但是片头优美的池塘秋景和舒缓的轻音乐使我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去认真品味这部电影,寻找它对我们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
影片讲的大致内容是:埃赛尔老太太和他的丈夫罗曼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来到了以前生活的旧居——一座位于池塘边的木屋安度晚年。罗曼是一位患有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的老教授,更糟的是这个老头脾气古怪孤傲,倔强固执,对于即将开始的旧居生活有些消沉。相反埃赛尔太太则是一个生活乐观的人,对丈夫照顾无微不至,她的幽默可以化解罗曼令人抓狂的“发难”。
恰逢罗曼八十寿辰,她的女儿切希尔带着即将完婚的男友和13岁的儿子,前来为老人祝寿,可是久违的重逢并没有缓和父女之间的矛盾,热闹的团聚仍然掩饰不了三代人之间的隔阂。更要命的是,切希尔要与男友比尔去欧洲旅游完婚,把13岁的儿子比利交给老两口照顾。罗曼刻薄的语言让比利反感而又难以接近,但是祖孙俩经过接触渐渐地合拍了,一起垂钓、游泳,成为忘年交。女儿旅游回来从儿子比利身上得到启示,勇于和父亲交流,才知道父亲是一直关心她的,由此解开父女间几十年的心结。
先从生理方面分析老年人的变化。八十岁的罗曼已到耄耋之年,加之患有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他的日常生活其实是不能完全自理的。罗曼的肌肉和骨骼老化程度也是比较严重的,以至于弯腰拣草莓这样简单的活儿,都让他觉得麻烦和吃力。罗曼的记忆力衰退明显,体现在两个方面:他经常把妻子关在门外,所以埃赛尔总是笑罗曼“老糊涂”; 埃赛尔让罗曼去树林拣草莓,但是罗曼却惊恐地跑回来,因为曾经熟悉的树林如今已让他陌生和恐惧,那条走了上千次回城镇的小路也让他记不起来了。可以说妻子埃赛尔的照顾才使罗曼的生活正常起来。
再从心理方面分析老年人的变化。全片有三条感情线,分别是罗曼与妻子埃赛尔的感情,与女儿切希尔的感情,与比利的感情。对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相处都有借鉴意义。首先是罗曼与妻子埃赛尔的感情:罗曼始终觉得埃赛尔美丽动人,而埃赛尔也一直把罗曼当成自己的白马王子。罗曼是一个可以对任何人发脾气的怪老头,唯有埃赛尔能够平复他的脾气。在从树林逃回来的时候,罗曼发觉埃赛
尔才是自己唯一值得依靠的,妻子熟悉的脸庞才能使自己从恐惧中平静下来。埃赛尔对罗曼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也使罗曼从原本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其实人到老年能有个伴儿是庆幸的事,即使是斗嘴、吵架也比独自度日如年来得好。我们应该注意老年人身上出现的负面情绪,不要使老年人出现强烈的孤独感、失落感和恐惧感。
比利开始并不喜欢罗曼这个古怪的老头,事事与他抵触,但是通过垂钓这个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渐渐的合拍,孙子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快乐和欢笑,老人也从孩子身上体会到了天伦之乐。在经历了游艇触礁、溺水的险情以后,罗曼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和面临死亡的问题,这是他以前一直回避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当留意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维持,让老年人老有所乐,从而正确审视面临死亡的问题,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罗曼与女儿切希尔的隔阂有几十年之久,切希尔觉得自己在父亲眼中始终没有长进,一直都是曾经的那个小胖妞,感觉十分沮丧。而父亲刻薄的语言也让她感觉到难以接近,父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女儿切希尔再次来到了金色池塘时,丈夫罗曼与女儿切希尔之间的矛盾冲突,埃塞尔牢牢看在眼里,她犹如心理咨询师一般耐心地观察一切,倾听一切。埃塞尔清楚丈夫的一切举动都是源于对老去的恐惧,埃塞尔和切希尔一道分析了女儿不喜欢争斗的背后真实原因,帮助切茜认清楚了自己的真正心理需求,并以帮助外孙比利与诺曼关系实现融洽的实例让女儿看到了与父亲和解的希望,她鼓励女儿以实际行动与父亲和好。一番深谈,父女终于解开了长时间存于心底的芥蒂。父亲以欣赏赞许的语气同女儿谈心,女儿也以积极理解的态度同父亲沟通。在女儿克服身体和心理障碍,完成了一直没有成功的后空翻跳水动作后,父亲还亲自为女儿佩带了自己上学时获得的奖章,父女二人相拥在一起。罗曼和切希尔父女重归于好的案例告诉我们,有些老年人并不愿意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要积极与他们沟通、交流,始终保持积极地姿态,深悉老年人的心理世界,及时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第五篇: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考试要点
第一讲 传媒与文化
1、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 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2、大众文化: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大众文化是普通民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
精英: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精英文化却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指(代表个人、团体等,尤指形成一经济或政治制度基础的)思想方式。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概念、观点、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从广义讲,它源自特定的阶级或群体。每一种类的意识形态指适合那种阶级的观念体系。
4、霸权:指各种各类的支配,不局限于政治方面。它不但指涉政治、经济因素,而且包含了文化因素。
(1)媒介霸权的观点认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大众媒介被视为受社会统治阶级控制、帮助那个阶级控制社会其他人的工具。
(2)媒介霸权的三个命题:新闻记者的社会化包括充满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报道指南、例行工作规则和导向;新闻记者倾向于报道保守的和维持现状的话题和消息;新闻记者倾向于表现亲美国的报道和对他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面报道。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也就是统治阶级掌握着“文化霸权”;政治发展状况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政治秩序的良好可以带动大众传媒的繁荣,反之则传媒业也会受到反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正面作用:传递政治信息。监督政治环境、统一政治规范、塑造政治形象、传承政治文化。大众传媒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力量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的政治发展阶段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5、文本、解读、意象、镜像、全景监狱
文本指“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
超级全景监狱不单产生了自我监视、互相监视的人群,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传播语境。这种新的传播语境具有非常独特且令人困厄的特征。
6、七、消费、媚俗、后现代、后现代主义
消费社会:人们对消费品的占有不再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是以炫耀消费品的附加值作为消费行为的主要目的。消费社会对消费品赋予过分价值,趋向于把消费品不仅当作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且作为最大的利益,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被一种消费物质商品的动力所支配和渗透。(概念参考书本)
第二讲 媒介文化与当代文化转型
一、媒介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1、社会生活的大众媒介化
社会生活通过大众媒介被整理、呈现与保存,社会生活被媒介文本化与大众传播化;大众传媒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被日常生活化,成为人们几乎不可须臾离开的生活内容。
2、媒介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二、媒介文化与大众认同
1、媒介环境的不断扩张
大众传播表现社会环境,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基于这一层面及其重要作用,大众传播才把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等对立因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媒介文化与大众认同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两个宽泛的阶段,即是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认同:包括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指向一个集体的维度,基于一系列共有的目标、价值观或经验的共同认同,能够形成社会运动的重要基础。自我认同指的是自我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对我们同周围的世界关系的独特感觉。
知识分子的定义:(1)社会的良心;(2)智慧的传播者;(3)对真理和神圣的亵渎与怀疑者。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独立、民主、批判和创造的精神。
知识分子的三种类型:政治知识分子、一般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指的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新型知识分子:新型知识分子往往通过自己的消费活动,来转换原有的身份,获得即得体又合法的标志。他们是消费文化的产物,成为时尚的制造者和娱乐信息的传播者。他们不再引导社会公众对自身和社会进行批判式的思考,而是直接诱导人们如何去进行大众消费与享受日常生活。
媒介文化形态之一:当代运动影像
1、读图时代与视觉文化:
一、从图画、图片到运动影象;
二、当代社会文化的图象转型;
三、视觉文化的当代转型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数字技术的影响:传统视觉媒介的数字化以及媒介的融合;基于数字技术的新视觉媒介的出现;互动与异步的实现。
2、虚拟影像空间的体验:电子游戏与游戏人生(现代游戏的科技化与媒介化、现代游戏的商业化与产业化、现代游戏的极端虚拟性与参与性、现代游戏的内容转化)、知识的游戏化与博彩化、真人秀的欲望叙事(节目与人物的真实展示、内容局限性、主题与本质的商业化、媒介的渗透)
3、中国当代历史影视剧及其特性:历史的大规模媒介化、两种历史观、建构历史与历史叙事
第三讲 大众传媒中的偶像
偶像:本义是指用木料、泥土或金属等制成的供人敬奉的人像,例如庙里的佛像、神龛中的圣像等等。后来是指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尤其是指带有某种盲目性的崇拜的对象。
图腾都具有保护、庇护、寄托、希冀等功能。
偶像崇拜:对这个或数个人格化的神祗的崇拜。有平民化、个体化、感情化、随意化、内投射化特征。
偶像崇拜开始世俗化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的民主化;其次是宗教组织的衰落;再次是日常生活的商品化。
时尚、偶像与大众传媒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尚需要偶像和大众传媒的强力引导与广泛宣传;大众传媒需要时尚与偶像来维持吸引力和大众性;偶像则需要时尚与大众传媒的形象出新和关注度。于是,时尚、大众传媒和偶像就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完美结合在一起。
中国当代偶像的媒介文化意义:时尚偶像成为当代偶像群落的主流;匿名偶像群的大量涌现;偶像群体现着社会文化意义从政治一元化到消费一元化的整合过程。
时尚的缺陷:
1、就时尚的内在方面而言,是丧失了自由的个性;就时尚的外在方面而言,是丧失了自由的世界;就时尚的根本内涵而言,是丧失了自由本身。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两者的叙事差异:大众文化在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性、随意性和具有趣味性的价值取向。精英文化在叙事姿态上要求严肃性、精准性和思辨性、学理性,表现在内容上的重要性和分析的权威性。两者的综合对比:首先,大众文化在传递信息、阐述情况多为简单的事实,关注的是事件本身,通常只是就事论事;而精英文化要承载着社会的责任感,承载着人类的良知。其次,精英文化对世界塞入意义,大众文化对世界取出意义。最后,大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快餐式”,集中体现在随处可见、可调众口、快进快出;精英文化为了延续其历史使命,摆在第一位的往往是一种公正、公平的文化创造环境,一种合理、有序的文化创作氛围,它要承载社会责任感哈良知。
两者的社会影响:大众文化(迎合的建构);精英文化(引导的解构)。(其余内容参照书本)
第四讲 广告及其叙事
广告: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其功能有:基本功能、经济功能(认识功能、心理功能)、宣传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公益广告)。
广告的叙事类型:证明型模式(用名人做证词式广告,选择演员来充当角色,以叙述者的身份给人们讲述产品的使用方法)、说教型模式(在公益性广告说辞中,说教性质的词语用得比较多,一般广告以强调规则或训导的语言来进行诉求)、沟通型模式(通过商品标志、商品造型以及包装物来传播信息,使产品内涵与广告形式完美结合,在与受众的沟通中,具有最终说服、推广的作用)、圆满型模式(广告叙事通过相会相聚、喜庆祝寿的场景,尤其体现中国传统观念,家庭圆满、家庭幸福是其语义内涵)、抒情型模式(抒情型广告叙事方法强调人性化表现,叙事尤以情感诉求为主)、享乐型模式(享乐型叙事方法与情节表现大多通过图像产生鲜活的感觉给人视觉的愉悦感,尤其强调视觉快感和享受,或陶醉于身体体验的诱惑之中)。
广告即是利用恰当的修辞表白、凝聚甚至是制造、生产种种欲望。
广告对传媒的负面影响:内容的庸俗化、传媒的同质化、广告的节目化。
第五讲 舆论的类型
一、小群体舆论:
1、组织即指具有共同目标的人群的集合。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特征:有明确的目标、拥有资源(人、财、物、信息和时间)、保持一定的权责结构。
2、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并且是联结二者的中介。特征是: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
性。
3、随即舆论群:无明确目标、在一些陌生的场合被突发事件裹挟着纷纷发表意见的群体。
成员、场所随机。
4、固定舆论群:具有民间世俗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浓厚形而下的特点,对于规范民间生活有重要作用。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或小圈子的利益。在规则约束下的理性思考,关注的是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二、众意:又称公众舆论,指社会范围内25 %以上至60 %以下的公众所持有的一致意见。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或小圈子的利益。在规则约束下的理性思考,关注的是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1、群体舆论:代表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围绕共同任务从事大体一致活动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组织共同意志和共同认识的意见。其作用:(1)对个人的社会化有促进、指导作用;(2)增强团体凝聚力,维护团体的生存和发展;(3)对社会,集中小群体舆论和形成民意。
2、阶层舆论。
3、阶级舆论。
三、民意: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它能够被民意检测的量度(60-70 %以上)所证实。它是最大范围内的一致性很高的舆论。民意的四定律是:量多理正定律、群落浮现定律、弱化-刚性定律、民心向背定律。
第六讲 第一舆论机构
媒体的作用:正向:传播信息、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舆论机关、公众舆论的呼应者);负向:媒介依赖、信息冗余、虚拟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白色转化(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危机(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
媒介的舆论力量:媒介的话语支配、媒介制造、媒介的舆论合力、媒介的舆论机制。
第七讲 第二舆论机构
第二舆论机构是除了新闻媒体之外的集中表达意见的组织,具有特定的舆论行为和目标。特点是:舆论活动常由精英发动,影响深远;往往反映某个组织或集团的要求。
1、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自己和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和职能。其活动:宣传性、咨询性、交际性、服务性、赞助性。
游说指多方活动陈述建议、主张,以期被采纳、实施。美国的游说方式是调查研究报告、研讨或者讲座、旅行考察、争取出席听证的资格、间接辅导。
2、民意测验:测量特定人群在某一问题上所持意见的分布情况的一种工具。又称舆论测验。
3、思想库”,也称智库,即智囊机构。最初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严格意义上的智库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民间组织。智库的职能主要包括:提出思想、教育公众和汇集人才。类型有:政府型、政党型、独立型。传播方式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4、压力集团又称为利益集团,是指那些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但是其本身并不谋求组织政府的组织。活动可以分为直接活动和间接活动两大类。直接活动是指压力集团或其代表,在与议会、行政机关、法院等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机关以及这些机关的决策者和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活动(方式:直接的游说活动、提供信息和情报、社交行的接触、提出司法诉讼)。而间接活动是指压力集团借由影响公众舆论、参与选举活动、鼓动群众等方式来间接影响政府(方式:参与选举活动、利
用新闻媒介影响公众舆论和政府、基层动员、暴力活动、发起合法的请愿、抗议和示威)。类型有:政治压力集团、经济压力集团、职业压力集团、公共利益团体。
第八讲 权力及其舆论操纵
权力: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其本质是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构成基础有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专长权和表率权。其类型有:强制的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使用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人格型权力(又称影响力。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在现代政治中,来自机构中的权威与来自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利主体主要指国家,即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政府。此外还包括政党、政治社团以及政治个人。政治权力要实现的主要目的是利益。
所谓权力的“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主要方式有突出报道、精英言论、意见“构造”、议程协商。
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
文化霸权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舆论一律:指整个社会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仅允许媒体对社会事务表达掌权者的观点,不准公开表达任何与权力话语对立的意见。危害主要是扼杀理性、丧失经济、文化废弛、管理失衡。
公共权力: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由政府和其它公共组织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公共权力话语以协商为手段、以平等为前提、以公共领域为场所、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同民众(或代表)诚恳地讨论社会问题,在公共决策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与公民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达到对社会的和谐管理。
公共权力话语的结构:回应性话语权、政策性话语权、评价性话语权。
公共权力的规则:社会意志最大化、反映全体公众的诉求、信息和意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