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09年9月16日[共5篇]

时间:2019-05-14 23:2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09年9月16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09年9月16日》。

第一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09年9月16日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09年9月16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近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谭老师立

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呈现三段文字

要求学生读读,说说: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1、“死”与“活”,“张”,“身下”;

2、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

3、“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却没有离开?

随机叫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4、呈现:“然而„„”

引读句子“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5、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

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顺势呈现:——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读写结合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六、板书设计最后的姿势拉、撑、护爱与责任

第二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

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选择的?(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1)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2)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3)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这儿省略了什么?(说一说并读一读,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捧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齐读4-7自然段。)

3、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课文第8-10自然段中多次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如果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生死攸关的一刻,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出示语句,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谭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带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1、这就是谭老师,一个关爱女儿的好父亲;这就是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他用51岁的生命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爱与责任„„

2、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丰富文本

1、在生与死的刹那间,每个人都需要也应当作出自己的抉择。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后,你一定会对谭老师的人生格言有更深刻的领悟。

2、学生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想一想,并说一说:董存瑞和军需处长两位战士“最后的姿势”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分别是什么样的。

3、议一议:一位老师、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军需处长这三个普通人的“最后姿势”有什么异同?

4、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别人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出示文字、音乐,师生欣赏。

诗歌:最后的姿势——向汶川特大地震中逝去的老师们致敬 音乐:爱的奉献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让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了发展。】

五、作业超市。

(第1、2题必做,第3、4题选做一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向身边的人讲一讲爱与责任的故事。

3、“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同学们学了课文后一定有许多感想。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4、完成一篇写人习作,初步尝试运用环境描写与侧面描写。【设计意图:自主作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创造的活力必然会在学生身上迸发。】

【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爱与责任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他不是某一位老师,而是许许多多在地震中献出生命的人的一个集合。谭老师的最后一课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正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价值所在——“重于泰山的死”,死得其所。《最后的姿势》正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教学范例。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内容,“最后的姿势”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二读课文,品悟关键词句,感受“最后的姿势”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三读课文,拓展比较,领悟“人生的价值”的真谛。在“三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说一说董存瑞和军需处长两位战士“最后的姿势” 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分别是什么样的,并议一议一位老师、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军需处长三个普通人不同的“最后姿势”蕴含的共同元素,谈一谈从“谭老师生命中的最后一课”所获得的感受。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学生在经历了丰厚的阅读体验后,很自然地获得了一致的情感认识:三个普通人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人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都用生命铸就了如天大爱;谭老师正是在用他自身的行动向我们传达人生的价值。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习作技巧,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滨学校杨晓红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那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共3处)

三、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样躲在课桌底下?)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

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3)指名读好句子。

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4)齐读这句话

2、过渡: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情况万分危急)

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万分危急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塌陷:注意陷,说明倒塌的楼房已经陷到地底下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

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在

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唯一想到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播放视频)

10、过渡: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西南处,国有殇。(图片)

11、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正面描写,展现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恪尽职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12、齐读4—7自然段。

四、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已经快顶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你把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注意:飞身)

5、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理解“生死攸关“: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

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呢?

6、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暗含英雄的特质。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7、小结: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五、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练习(2)教师小结

2、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价

六、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

作业:

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班会课交流。

第四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地震来临的一刻,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刻。2.什么是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生死攸关的一刻就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一刻,那时候,谭老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让我们回到那灰暗的一天。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引读“天空阴沉沉的。”这段是自然环境描写,短短六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读老师的话。

2.自读第4-7自然段,找出些地震情况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体会情况的紧急和危险,谭老师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选择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2)第五自然段“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许多房屋倒塌了,谭老师他们的楼房也即将垮塌

(3)“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下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换个意思表达。

(4)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5)在最后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是怎么做的呢?(抓住动词)他完全可以自己也躲到课桌下,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最后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又一次作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学生!

(6)“地动山摇”体会到什么?连读。

(7)读第七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心情?朗读表现出来。

(8).谭千秋老师遇难了,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小结:真爱无痕,大爱无私,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在求生的本能面前,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三.学习第三部分1.自读8-10自然段,谁的话语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带着感情读一读。2.遇到自然灾害躲避,是人的本能,是什么让这一个普通的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超越了本能,选择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举动呢?在12自然段中找一找。(爱与责任)3.读11自然段,体会到什么感情?有感情地读一读。4.人们赞颂他——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赞颂一下这位普通而伟大的人民教师吧!

四.学生练笔1.学生练笔2.交流

五.总结谭千秋老师走了,可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怀抱着爱与责任无私地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老师、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与责任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念他们,用我们的爱与责任回报他们。

板书:1.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爱与责任

第五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丰市第八小学 曹亚斌

【教材简解】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

http://

3、议一议:一位老师、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军需处长这三个普通人的“最后姿势”有什么异同?

4、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别人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出示文字、音乐,师生欣赏。诗歌:最后的姿势——向汶川特大地震中逝去的老师们致敬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8-5-23/2682275.shtml 音乐:爱的奉献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让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了发展。】

五、作业超市。

(第1、2题必做,第3、4题选做一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向身边的人讲一讲爱与责任的故事。

3、“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同学们学了课文后一定有许多感想。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4、完成一篇写人习作,初步尝试运用环境描写与侧面描写。【设计意图:自主作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创造的活力必然会在学生身上迸发。】

【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爱与责任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他不是某一位老师,而是许许多多在地震中献出生命的人的一个集合。谭老师的最后一课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正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价值所在——“重于泰山的死”,死得其所。《最后的姿势》正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教学范例。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内容,“最后的姿势”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二读课文,品悟关键词句,感受“最后的姿势”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三读课文,拓展比较,领悟“人生的价值”的真谛。在“三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说一说董存瑞和军需处长两位战士“最后的姿势” 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分别是什么样的,并议一议一位老师、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军需处长三个普通人不同的“最后姿势”蕴含的共同元素,谈一谈从“谭老师生命中的最后一课”所获得的感受。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学生在经历了丰厚的阅读体验后,很自然地获得了一致的情感认识:三个普通人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人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都用生命铸就了如天大爱;谭老师正是在用他自身的行动向我们传达人生的价值。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习作技巧,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下载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09年9月16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09年9月16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5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宝应县实验小学 贾元荣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会读本课的一些。 2. 重要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密水街道周阳小学管彩彩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 一、教材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2.能够体会环境......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