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学术会议感受

时间:2019-05-14 23:3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生学术会议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生学术会议感受》。

第一篇:某生学术会议感受

2008年6月13日0:28:46

今天去HUST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巨灾中的沉思——应急决策与灾后重建对策研讨会》。

昨天晚上的时候,王超老师给我打电话,让我们今天早上到HUST的公共管理学院去听学术报告,并把介绍的网页告诉了我们。我们比较高兴,因为之前没有参加过这样的会议。

今天早上我早早起来,吃了早饭,8点20左右的时候到了HUST的公共管理学院。

评述下公共管理学院,这个学院不大,和HUST的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共享一栋大楼。布局是:管理学院是主体,公共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分列左右。貌似,在华工,管理学院的地位本来就不高,公共管理学院的地位更次之。这让我想起了理工的文法学院和政治与行政学院。

王老师到的比我们还要晚。之后我们签到,进了学术报告厅。签到的时候,来的基本上都是教授,讲师什么的,最差劲的也是硕士研究生。我写了本科生,不免寒酸,写了学校,还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更汗……我还好,管事的学生在我签名前就发了份讲义我;我签了之后,和我一起到的伙伴,被认为是本科生的,管事的学生便不屑,没有发讲义他。无奈ing

之后我们进了报告大厅。王超老师坐在第二排,我们坐他旁边。和王老师坐一起的还有几个老师,老师介绍说,这是祝老师,这是程老师。程老师,我在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里见过,早就仰慕,还在贴吧里发帖子说这个是美女老师;今天看见本人,十分激动。原来程老师是王老师的师妹。有个女学生,很漂亮,看见王超老师过来,很亲热地叫“师兄!”她便是佘廉老师在HUST的新弟子。我们便很自豪,老师的地位还是很崇高滴。

背景是这样的,王超老师在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即现在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读的本科,硕士,博士,跟随佘廉老师十余年,一直是佘廉老师的左膀右臂。理工大学并校后,佘廉老师离开了武汉理工,来到HUST继续发展。我听说,佘廉老师和HUST的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都希望王老师一起来到HUST,但是王老师没有过来。王老师是佘廉老师的嫡传弟子,专业自然也是风险管理。这次风险管理的会议,王超老师也受邀请过来。王超老师的面子不小,我看得出来。因为佘廉老师出版的很多重要著作,文章,都是和王超老师一起完成的。在这个报告会的进入前,有对HUST风险管理中心的简介,有佘廉老师文章的地方,大部分也有王超老师的名字。我可以真切地感到,王超老师对于佘廉老师的重要地位。

这次会议的是由HUST风险预警管理中心和新华社湖北分社举办的。其中来了不少重量级的领导,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包括:新华社湖北分社的一线领导,重要职员;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重要教授;HUST的校级重要干部;HUST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都出席了。开始的时候,是官话套话,不必多说了。

第一个做报告的是佘廉教授,他的报告比较短,但是不认真听的话,还很难理解。佘廉教授和我的预期有点差别,不过也还好。他确实是个学者。

两个白发苍苍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也做了发言。我当时听到他们的名号,觉得特高级,因为还没有接触到中科院的人。原来他们是这个样子的啊。后来王超老师诠释说,当年他读研的时候,这两位和佘廉老师的关系很好,一直在一起探讨问题。

之后是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因为是清华的,我第一反应就是强!他做的讲演,也表现出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我对他的印象超级好。后来,王超老师继续诠释,这个老师原来是中科大做火警的,后来被清华挖去的。老师又说他是做工科的,和管理学相去甚远,和他不熟。

之后是几个博士生和博士后做的报告。相对于前边的几位,都很浅显易懂。而且受到时间限制,好几个原本计划去讲的,都临时取消了——他们大都是佘廉老师的博士生,比较好说话吧!

中午的时候,临时休息了下。我们到HUST四处走了下,我虽然去过这个学校不少次,但是毕竟不多。而且这个地方南南北北,街道都差不多。我也分不清哪里是哪里。后来竟然转到了百景园,旁边有条堕落街,我本来想去看看,时间有限,就没有过去。

HUST有同学,雪倩是也。雪倩同学明天考试,也没有时间被我蹭饭吃。多日不见,其人口才见长。

下午继续听报告会,报告的内容,大抵是:earth、受灾群体、政府【基层&高层】、志愿者

【国内外】。按过程来划分,是:震前预警机制、灾后反应机制、灾后重建问题。

中间看见有人在采访清华的教授,过去看了下。那几个小伙子把教授搞得很郁闷,但是无奈还得回答问题。我们过去看的时候,稍微认识了下。他们开始很敬重我们,后来我们说是从武汉理工过来的,他们说,哦,刚以为你们是清华的。我汗……

上午看见个mm,坐我旁边,以为是个研究生,后来一问是本科的,才大二。我说,大二就看讲座,很好很强大,我当年要是有你这个觉悟就好了。

下午的时候,去101继续听报告,旁边有一堆人。我问是否研究生,答曰是。我顿喜,心想终于猜对了啊!他们继而问,您是博士吧?我倒…… 他们自称是来自武大政管学院。其中有个是我老乡,也是保定的。我随把号码留给他。我说,其实我是本科生,刚看你们那么执着地认为我是博士生,我就配合了一下。他们笑。

下午的报告,还有位老师是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吴老师。吴老师上去的时候,我死命鼓掌,王老师说,那大家肯定知道你是武汉理工的了。

晚上结束的时候,我们从里边出来,王超老师本来想和佘廉教授告个别,但是没有机会了。我们遂自己回去。王老师开车带我们到鉴湖。吴老师也搭车过去。我到鉴湖吃了点东西,跑到东院。

路上,看见了whut围棋领队,和他聊了下。回到东院,看见了九栋high男,我们一起四处转了下,想去骚扰下小拉,没找到,便去鉴湖骚扰黛雅。我们仨一起去吃饭,不久小拉和安安姐也过来。其实,晚上心情不是蛮好,要不就去自习了。

晚上回来发现自己上新华社的新闻了,这爽啊,哈哈

第二篇:某生参加第一次学术会议的感受

这次去武汉参加APOC2007的会议对我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有了很多体会

这个会议档次不是很高,但是国内光通信领域的一流人物和国际该领域的二流人物很多都参加了这个会,所以有机会观察一下他们,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这次在学术上我没有太多长进,但在对这个行业的整体认识和对做研究的认识上有了些比以前深的理解

一、成为牛人的条件是什么

这次参会的人泾渭分明,一群是以学者和厂商代表为主的人以及外国人、留学海外的人,他们大部分是应邀来做报告的(invited paper),另一群是我这样的学生。这两群人无法融合在一起。我也试图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交流,但是他们对我的态度很漠视。原因是我们的研究水平确实和他们差一大截,从报告上就可以看出来,特邀报告一大堆人听,而学生的报告听的人寥寥无几。有一次一起去一个地方吃饭,我看见一个学生毕恭毕敬地和烽火的副总套近乎,因为这个学生的老师和副总认识。结果副总对他也是不太理睬。所以,只有成为牛人,成为被人邀请做报告的那种人,才有机会和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否则作为学生只有和学生进行交流。

我感觉,我的paper和牛人的特邀报告的差别是:

1、研究领域太窄了。我做的只是光的一种技术的一小部分,超出这个范围我就基本不懂了,而牛人的特邀报告总是涉及了很多东西,他们懂的很多

2、数学推导,我的数学推导太烂,需要好好加强

3、英语能力,尤其是听力和英语说的能力,虽然我感觉自己在学生中还算是中等偏上,和老外说话时仍是相当吃力,听也听不大懂,探讨问题也探讨不明白。所以,一个很好的英语能力是一切的基础。

二、迷惘,将来做什么

这次会议让我见到了一些国内本领域的牛人、学者、厂商们,这次会议也算是国内水平比较高的吧,但其影响力还是不够,比如在武汉的报纸上介绍这个会议的都是些小豆腐块文章,不在第一版,比如什么“未来五年武汉光纤用户数量达到**万”之类的。从中可以看出光通信在整个社会中的非主流位置。

社会这么大,有这么多行业,选择这个将来努力到最后也不过是一个光通信专家,一个本领域的牛人,但其实对社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当初的这种选择是否是正确的?未来,我要做什么?

这次会议连论文集都没有,只发了光盘,当然也没有检索。但是我觉得还是收获挺大。

最重要的是通过听别人的报告,了解了别人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虽然他们的专业跟我的很不一样,但是我仍然很受启发。而且发现真的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不同专业的问题。会后,经过思考,我决定改变我的毕业论文的结构。

会议期间,还跟欧洲的几位博士生聊天,了解了他们的状况。其中一位跟我们研究方法区别不大,区别最大的就是他们老师能出钱年年出来开会,而且他们并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博士论文后面也不附加发表论文的信息,这位英国博士生是华人,中文交流的,我绝对没有弄错。有意思的是他们博士答辩的时候会问你要不要你导师在场,如果关系不好就可以拒绝他出席。他们答辩前的评审只有两人审查。而我们学校要2盲审,3明审。她的大学是帝国学院,伦敦的。

总之这个会议参加得很值。只花了1500,我是当地的,还去吃了两餐非常棒的晚餐,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老外都要名片,我没有准备,欧洲博士也有的,印的是 Phd candidate.还跟印度的两个人聊,发现他们的tr的发音规律,就像d,train听起来像don,以后能容易听懂了。

我还做了一个presentation,竟然没有出汗。当然也不太理想,下次能做得更好些。

结论就是如果大家有机会,就争取去参加。后记:

会议上认识一位香港的助理教授。前天收到他邮件,问我有没有兴趣研究他们的课题,要不要加入他们研究团队。现在还不知道怎么个合作法。

那位英国博士还在吃饭时收到一个期刊主编的邀请,让她投稿到他们那边。

感觉开会和吃饭时跟那些牛一点的人比较容易接近。

听报告时,不但可以听他们提的问题,大家还可以平等地提问问题。

第三篇:学术会议感受张小燕(教育学)

学术盛宴

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发起召开的“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第十四届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1日、22日在长沙河西麓山宾馆召开,本次大会由湖南大学承办,会议主题是“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湖南大学校长赵越宇教授、湖南大学副校长章兢教授、湖南省教育厅唐利斌处长、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教授及与会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近70所高校机构的3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之后南京大学龚放等几位教授作了专家主题报告,赢得了与会代表们的阵阵掌声。

21日下午,大会分为省内组、省外组和研究生组进行学术讨论。会上一共有十位研究生代表分别作了《走向人生的通识教育》、《去行政化的顶层设计》、《创新人才之辩》、《弱势高校的质量危机》、《学术沙龙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契合》、《略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公民文化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等报告,报告结束后同学和老师们就报告对报告人提出了相关问题,由于研究生同学是刚刚进入研究领域,对于如何作研究、怎样把研究报告阐释清楚、如何提问和回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引用潘懋元先生的话就是“有骨头没有肉”,虽然报告没有期望的那样精彩,但是对于年轻的学习者们而言,聆听报告,自由讨论本身就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学习和探索。

报告讨论环节过后,华中科技大学院长张应强教授点评指出研究生们的报告中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1)整体表达欠缺,报告者应该要体现充分的学术自信,要善于去论辩,不能再对方提出质疑的时候就妥协,要找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2)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课题要想清楚,不宜过大,而是精妙、细微、深入。

(3)研究论文老一套,过分的强调原则、方法、途径这些东西,这些是系

统性的很难再一篇论文中论述清楚,论文应该要体现创新之处。

(4)我们该怎么提问,该怎么回答,该怎么讨论,该怎么思辨,这些是值得思考的。

(5)在报告中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向听着阐释清楚你的核心观点,深入的讲清楚,而相关的作为背景而存在,不应加入到报告的观点中去。

湖南师范大学高晓清教授也做了点评:

(1)形式自由,讨论自由;

(2)论述系统完整,并有自己的观点;

(3)积极的思考和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4)研究生们刚刚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对这类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

(5)期待。第一次设立专门的研究生论坛,研究生组的讨论是最热烈的,这也是教育所期待的。教育落实到了培养人才上,当下需要成长的就是这些中青年研究者。

潘懋元先生做了总结: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是一个高深的学问,目前学校多、学生多、社会需要的人才层次也多;而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在这个大众化的过程中步伐有些过快,优秀的教育资源跟不上学校增长的数量,如何增加资源,尤其是能动手、能上岗、能定岗工作的师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若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却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则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最后潘先生的两个问题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没有研究的底线(即高等教育该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什么)?高等教育质量该由谁来评价,利益相关者还是利益不相关者?

听君一席话,方知世界有多大。智者一句中的,句句击中要害,让我辈钦佩至极。

22日华中科技大学院长张应强教授作了《从完善大学制度抓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报告指出“双重体质”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源。在“双重体制”下,大学易滋生办学投机行为。那么如何限制甚至割除双重体制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张教授指出首先是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的强化,其次是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从人管人上升到制度管人,最后进入文化管人的阶段。一个好的大学首先要有好的校长,好的人才,再要有好的高等教育制度和好的大学制度。

在好的制度下,人才培养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吕立志教授作了关于《先进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子弹”》的报告。

湖南大学唐松林教授的《在媚俗中边缘——不能承受的大学生命之轻》,慷慨激昂的演说,文采飞扬的字句,从另一个角度“‘我’就是质量,质量就是‘我’”,深刻而恰当的阐述了高等教育质量这一问题。唐教授的发言或许吓到了一部分人,但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是敢于揭露自己的,敢于说真话的。

大会在章兢教授的发言中结束,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该研讨会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角度开展深入研究和讨论,吸引了全国众多专家、学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层次论坛,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教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年级的新生,有机会参加《第十四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暨2012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实感荣幸,短短的一天半时间,与会代表们精彩纷呈、大大小小的20余份报告让我受益颇多,专家学者们一针见血、掷地有声的点评更让我的内心波浪起伏。徜徉于学术报告的海洋中,让我忘记了时间的存在;置身于思想碰撞、火花不断的交流探讨中,让我领略了学者的睿智;沉浸在五味俱全的“学术盛宴”里,让我感受了大学教育思想的博大和深刻。

第四篇:关于生本感受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反思 ——沈瑜岚十月思想汇报

1、算来,我从事自己热爱的语文教学已经两年了。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个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我——为什么我在课堂上(尤其是所谓的“公开课”上)总放不开,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为什么我的教学设计总做不到贴近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出现“冷场”?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老师给我评课时,都说我“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游离在外,缺乏激情”?虽然两年中有所改进,但始终未见明显改善。为此,我一直归因为自身的性格和思维习惯,直到上完录像课《奇怪的大石头》,听了师傅的点评,又认真学习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后,才总算有点开窍了。

那天,田校长来听我的课。课后,她从教学设计、评价语言、教学组织、师生课堂交往质量、体态语言和眼神、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等各方面为我做了全方位“体检”。她精辟、细致、深入的分析使我惭愧,更使我受益。

比如这节课开始时我问学生:“你们最近又读了哪些名人故事,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我的本意是检查、了解学生课外看“名人故事”的情况,交流一下收获,但非要他们从中概括出什么道理来,并不可取;又比如,初读课文后,我的本意是让孩子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却把要求拔高,成了“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田老师很尖锐地给我指出:“其实你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关注学生。” 当时我甚感惭愧。由此可以推想,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拔高要求,甚至在某节课中接连不断向学生提出这些超乎他们固有水平的要求;而孩子在课堂上的任务,也仿佛只是一味为了达成我的要求而已。这不是主动地学习,不是在为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教师也就没有起到“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而是在为难学生,生拉硬拽地牵着他们前进。学习的难度和教师的态度致使课堂气氛不再轻松,在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就容易“闷掉”,产生畏惧心理。反过来,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到教师,使教师越发紧张急躁。一旦师生的沟通、合作出现障碍,双方的感觉都会被破坏,无怪乎教师放不开,学生活跃不起来了。

这次的评课对我触动很大。回到家,我认真整理了当时的评课记录,把师傅给我的建议又好好温习了一遍。她说:“教师要在课堂中,以饱满的精神,充满激情的评价语言,亲切、开放的肢体语言,自然、透彻又不夸张的眼神„„去感染和鼓励学生,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产生不断探索和进取的愿望。”其实,这些问题也好,建议也罢,以前评课时就有老师不断给我指出,可我就是没能完全领会。当时似乎明白了,过一阵子依然如故。这又是为什么呢?

怀着惭愧、苦恼的心情和强烈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顺藤摸瓜,仔细阅读了田校长那里借来的《教育走向生本》,进一步解开了“谜底”。作者指出,儿童因为爱知识才会生产知识,积极、健康的情感始终左右着整个学习过程;与成人的理性分析相反,儿童的思维是直觉式的,整体上的感悟将直接推动他们的认知;一个真正会关注学生的优秀教师,不但能从孩子的学习行为中分辨出其创造性,从他们的“错误”中提取出积极因素(而不是就孩子的回答是否与教学内容甚至是教师心意相匹配来简单地判断对或错),还能听出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顺应人“内部自然”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努力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达到“忘我”的状态,而不用把情感和能量消耗在“我是否被认可?我处在什么位置?我能在竞争中获胜吗”之类的问题上„„

这些重要的理念不断补充到我的认识中,一再打开我思维上的死结,使我逐渐理顺了思路,澄清了一直以来的困惑和疑问。对学生的了解,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反思力以及对“生本教育”的领悟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原来,以前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问题,皆因打破了学生“内部自然”所固有的和谐美;原来,教育的一切智慧与激情,就是来自这既简单又深奥的四字箴言!原来,所谓的性格和思维习惯的因素都不是最主要的障碍,牢牢树立生本教育观才是真理。正如田校长指出的那样,以前,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关注学生,贴近学生。所以,我愿意也必须从现在开始重新来过,实践“生本”,使每一节课真正成为一次“生命的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精神生命成长的空间,也使我自己真正享受教学!

2、在此次的教学改革中,老师们那充满自信的神态和拼命工作的热情,时时影响着我,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自信。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心态却如浮萍般漂浮不定。

开始看了生本课堂的教学录像后,一方面真是羡慕那些学生能有如此好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哪里还有内向的学生,哪里还有自卑的学生。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能受到这样的教育。可是另一方面,我又把这些教学改革的成功归功于人家的教学条件好,家庭教育也好上了。认为我们这里的条件无论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都是跟不上这样的教学改革的,我们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吧。有了这样的心理,平时也就按部就班的按照老路子老老实实的走,从不想有所突破。

听完了四五年级老师的课以后,心理上有了变化,通过老师们刻苦的钻研和不懈的努力,课堂也展现出了精彩,有了生本课堂的味道。老师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我这时仍就把老师们的成功归于学生年龄大,理解力强上,认为自己的学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的,我们的学生仍就需要老师的引领,于是我们三年级的课前几节上的也有些保守。经过集体评课后,领导否决了我们的课,认为我们胆子还是小,根本没有放开。于是后面我们几位老师的压力有些大,也不知道课到底该怎么上了。即使马上要上课了,我也没有充足的信心。

公开课我选了《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普知识,主要宣传学科学用科学。事先赵老师让我们自己整理出思路,然后全组的老师一起群里群策,商定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拓展点等。开始我的精力主要在理解课文上,课本剧的演出只占很少的时间,也并没有打算让学生进行评价,而且我打算亲自给他们排练,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演好。经过商定以后认为如果这样做,只有演出的几个学生能借助演出充分的理解课文,而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看热闹。只有让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本剧的演出中,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于是我又把全班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分好工,自己编排对话与旁白部分(课本中的对话很少),我呢就忙自己的教学流程。本来想抽空指导他们的,可是由于紧张,自己的课还没背熟,就把学生给忘了,等到忙完了自己,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轮到我上公开课了,心里非常的紧张,老怕砸了锅。事先准备的教学语言已经觉得非常熟练了,可是一到了课堂上,又忘了个差不多。心想,这下坏了,学生事先的表演我也没有指导。还不定演个什么样呢,特别是对话与旁白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各个角色也是学生自己安排分配的。当时心就慌了。可是学生课堂的表现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史传鹏有趣的旁白,其他学生大胆而细腻的表演,都让我佩服,也觉得有些惭愧。因为事先有个学生曾问过我旁白怎么写,而我却告诉她说真正表演时是不需要旁白的。现在我非常庆幸自己忘记了指导他们,否则所有的演出都一个模式,哪里还能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哪里还能看到孩子们精彩的表演。整节课我也没有说几句话。都是学生在表演评价,都抢破头的回答问题,抢不上的还唉声叹气。我激动的心情半天都没有平静下来,除了高兴还有后悔,后悔自己从来都不相信自己的学生,从来都不敢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认为宝贵的时间都会浪费在他们手里。

一件事情只有自己去做了,才知道它是否具有可行性。虽然有时旁观者清,但是对于教学改革来说,一定是自己亲自实践才具有发言权的。否则提出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就如我没有上公开课之前的许多想法。

上完课,我突然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平台,那么学生也会给时时的老师惊喜。我们老师现在缺乏一种勇气,那就是大胆的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自由的去展现自己。老是认为学生太小,回答问题肯定说不到点子上,于是沉不住气的抢先替学生回答,本来学生还满腔热情的想表现自己,结果机会让老师抢去了,那肯定是非常沮丧的。久而久之,他们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热情,变主动为被动,只听老师讲,再也不去主动动脑思考。而老师的这种放不开手脚让他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老师也永远成了他们的拐杖。当老师看到孩子们长大了,到了放手的时间了,想放手时却发现为时已晚。

就比如我们三年级的孩子,在一年及时,每到上课回答问题,都是我们老师头疼的时候,有几十个孩子就有几十只手举起来,甚至有不少孩子都着急的站了起来,生怕老师看不见他们。每个孩子嘴里还不停的大声喊着“我、我、我”。老师压都压不住,于是老师们就开始拉下脸来,用非常严肃的表情教训他们,让他们上课时安静点,认真听老师讲课。答错了问题得到的很少是老师鼓励的眼神,多是老师生气的话语:上课又不认真听,下了课也不好好学习,又回答错了吧。于是经过长时间的高压政策,原本有些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的孩子上课时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甚至害怕碰触老师的目光。

两年下来,除了几个天生大胆、性格特别外向的学生外,课堂上已经很少看到其他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虽然老师也很着急为什么有些学生性格那么内向,做什么事情都那么没有自信。可是这一现象的产生,却是与老师平时无意的伤害有莫大的关系。以前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即使思考了也不大注意,因为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说的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

现在提倡生本课堂,需要学生全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这一要求相对于现在的课堂表现来说,真是令人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现在课堂上老师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通过各种方法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很容易,但重新建立他的自信心却是非常难。虽然难做,但是不能轻易的放弃,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一生,用几年的时间来换取一生,付出再多的辛苦也值!

3、最近阅读了江苏丹阳六中荆志强老师的《“生本教育”寻觅到了教育的春天》,自己有一些感触特别是荆老师对于生本的把握,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心中顿时豁然开朗。读完之后我也试着按照荆老师的做法去训练学生,尽量的是以学生为主自学,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一点点的小困难。例如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安排小组合作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往往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找同学上黑板讲解题目的时候下面的同学似乎是感觉所讲的知识和自己无关,真正听进去的是少之又少,这可能也和老师安排的不到位有关,大部分同学总认为这道题目老师还会再重新的讲一遍,对于自己同学讲的题目,引起不了学生足够的重视。其实有的时候我认为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只是在老师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其实在学生的思想里我认为也存在着一些传统的东西。要让我们去改变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烈的表现欲望,要看老师怎么去激发他们的表现欲,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于老师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是往往这一句表扬和激励的话语会成为一个学生进步的动力。我现在在尝试着按照荆老师所说的在要求学生,但是有的时候我发现在实行的过程中真的是有些困难。我现在教的是大班,人很多我一方面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并且还要学会;另一方面我还得保证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效率,往往有的时候会顾此失彼。有的时候一节课的内容很多往往会不能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前半节课还能以学生为主,可是后半节课往往又成了以老师为主,我真的很矛盾。出现此种情况只能说明我的课设计的还不到位,备课的时候没能好好的把握,对于预习的把握不到位,今后应该努力地改进。

对于学生的训练我认为应该持之以恒,实施生本教学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尽量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不敢进度,相信学生训练到位之后我们的课堂进度就不是慢了而是有效地快!努力去做吧,过程或许是漫长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欣赏整个过程,体会中间的乐趣!

第五篇:生本课堂教学感受

“构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会

东方广场小学朱春艳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进行生本教育,我听过专家的报告,观摩了专家的生本课,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我对生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对生本的理解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要求教师以生为本,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多干预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二、教学实践

(一)自学

在生本课“先学后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的理论依据的指导下,课前教师要设计好前置性小研究,让学生根据小研究的内容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小研究中不但要规定学生自学的内容,还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设计让学生思考的内容或题目。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毫无目的的浏览课本,从而浪费时间这一现象的出现。

小研究的设计是一节生本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设计小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备课的过程。教师只有先研究透教学目标,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好小研究。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认识四边形》这节课,教师应确定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类四边形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四边形进行分类的。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小研究如下:

1、画出你想到的不同形状的四边形,标上序号和它们的名称。

2、写出你知道的图形的特点,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把上面的四边形分类,说出你的分类理由。

之所以让学生先画四边形,是让他们从思想上先对各类四边形有了记忆和初步认识,再通过找他们的特点,让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加深了,同时这些特点又为四边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这样学生在分类时就不会太盲目。

(二)互学

“先学”不仅包括自学,还要包括“互学”,自学是学生在课前根据小研究来与课本对话的过程,而互学是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互学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小组交流:这是4人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小组中的4个同学就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点、难点、把握不清的地方展开交流与讨论。这一过程的重点不在于对答案,而在于讲清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同时要收集好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到全班交流再作讨论。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交流。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小组交流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在交流时可能存在困惑或把握不清的地方,所以全班交流也是学生之间互学的很重要的环节。如《认识四边形》中,在给四边形分类时,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一问题产生分歧,那么在全班汇报时可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让存在不同意见的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最后统一意见。

这一过程是整个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郭思乐教授说:“没有学生互动的课堂不能成为真正的生本课堂。”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之间会展开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共鸣。那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做什么呢?生本课堂中的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垄断者,但也不是无所事事的,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后教

根据“以学定教”,我们教什么是决定于学生的先学的。学生会的我们不必教,教后学生仍然不会的我们也不必教,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了。我们要找准时机,做到教的恰如其分。生本课堂虽然是放手让学生说,但是也是有限度的。当课堂上学生出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偏离主题时,教师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立即指出,而应真诚地面对,找准时机引导、启发、疏通,做到教的及时,教的恰当,教的有效。要找准时机,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前面学生的自学情况重新备课,随机应变。生本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是我们能预先知道的,而我们要做到应对自如就应该进行更充足的课前备课。生本课堂行因

学生有问题交流而精彩,因存在矛盾而曲折,因教师适时的引导而有效,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生命之本从此在课堂上得以展现。

在生本课堂上,自学——小组学——全班学——教师教已成为主要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有着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相尊重,教师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宗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得到很好的体现。课堂上教师往后退一步,多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精彩。愿我们的生本之路上增添更多的精彩!

下载某生学术会议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生学术会议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术会议

    国际学术会议的特点和技巧 随着我过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日渐频繁。由于学术交流是某一学术问题的交流,所以这一类型的翻译除了具有一般翻......

    学术会议

    是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关就人文、社会、自然等各类专业学科问题共同切磋。探讨、交流经验成果,共同磋商促进的一种会议形式,较其他会种来说,学术会议更具专业性与研......

    生本教育的感受

    生本教育的感受 2009年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株洲景炎学校生本教育的发展的新起点。 生逢其时,孩子入学前,我们家长应景炎学校之召,来校学习、听取了郭教授的生......

    学术会议五篇

    国际学术会议的特点和技巧 随着我过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日渐频繁。由于学术交流是某一学术问题的交流,所以这一类型的翻译除了具有一般......

    学术会议闭幕词

    妇产科医学论坛暨庆阳市第三届妇产科年会 闭幕致辞 本次《妇产科医学论坛暨庆阳市第四届妇产科年会》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一天紧张的授课、交流与探讨,胜利闭幕。在......

    学术会议 感谢信

    Dear Mr. Smith,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you for your very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our recent conference in Tokyo on the......

    学术会议致辞

    学术会议致辞 学术会议开幕式致辞 学术会议开幕式致辞 尊敬的xxx委员长、各位议员, 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与各位议员朋友一起参加本届xx议会伙伴会议。多年来,xx议会伙伴会议......

    学术会议策划

    学术会议的组织程序及筹备细节 一、会前准备 1. 拟定会议计划:①拟定会议主题、名称、地点、规模等,确定特邀嘉宾(含专题讲座专家);②确定会议日期、日程及议程及预备会议内容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