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常回家看看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常回家看看
【申论范文】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正式施行:家庭成员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应经常看望或问候;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人,禁止对老人实施家庭暴力。许多媒体在报道这条消息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明日起,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将属违法”的标题,并呼吁“各位,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爸妈吧”。
“常回家看看”入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有人认为,不应将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有人质疑,相关标准、规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有人抱怨,高强度的城市竞争与工作压力大才是造成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的“罪魁祸首”。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对老人年权利的最高维护。
【立意】孝道立法 利大于弊
【中公参考范文】
孝道立法 利大于弊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发网友的无数热议。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何为“经常看望或问候”?每天?每周?每半月还是每个月?难以用数字去衡量,缺乏现实操作性。也有人认为,子女回家次数少主要是由于当前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过于繁忙而无暇顾及老人,孝道立法难以解决问题。针对这些看法,我们不可否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非完美无缺,确实存在“无法量化”等的不足,但我们应意识到,将“常回家看看”立法势在必行,这是由我们当下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发展决定,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不足。
“常回家看看”入法满足了老人年的精神需求。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龄化社会真正到来,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反观当下,诸多老年人生活状况并不乐观。我们经常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这样的场景:节日到来之际,某对老人在家门口翘首以盼,迫切等待子女归来,结果等到的却是一通长途电话,“爸妈,我们单位最近工作很忙,这个节我就不回去了,你们想吃点啥就自己买”,满怀的期待变成满脸的失望。此情此景不单是电视的广告片,而是现实生活的记录。“常回家看看”的简单需求已成为许多老年人的“热门”呼声。
“常回家看看”入法利于促使有关方面积极为公民施孝提供支持。“常回家看看”一入法,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将自身的“主动不够”,归咎于“外部环境”的阻碍掣肘。细细想来,对老年人关注不够确实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将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上升到法律层面恰恰有利于优化外部环境。当常回家看看成为一股强大的舆论浪潮,其实更能促使社会有关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想方设法为公民个人的“良好施孝”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常回家看看”立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先将“老吾老”精神传承,需要我们将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站在新的起点上,每一个年轻人有责任、有义务增强历史使命感,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工作,不断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力度。“常回家看看”入法施行既符合广大老师的满心期待,也是所有社会成员“修身”“立人”的重要一环,更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推进的良好体现。
因此,从整体来看,“常回家看看”入法利大于弊。在当前社会语境下,通过立法鞭策家庭成员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形成强大的“尊老孝老”的舆论旋风。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宣传率先把“常回家看看”的群体,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质疑的声音也不容忽视,“冷落老人”的标准、“经常问候”的次数等并非无稽之谈,有关部门也要继续做好细化文章。如此,方能减少人们对法治善意的疑虑。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第二篇:常回家看看 (孝敬父母)
法律强制探望 亲情何处安放?
据新华社电 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随着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常回家看看”的老话题再一次被炒得热气腾腾。
赞成者说,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更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反对者则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好是好,但法律难以约束感情,执行起来很难,什么叫“常回家”,谁来监督执行,父母会控告子女吗?违法了最后又能如何处置?靠法律强制的探望能有什么亲情?
如今,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节节攀升,因“空巢”而衍生的家庭悲剧、社会悲剧越来越多。对于客观条件具备却不看望老人的不肖子孙,我们应该谴责。但实际上,大多数在外的儿女往往是不能“两全”。在外拼搏发展的人,怎么能“常回家看看”?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并非仅有孝心就够了,还得靠平衡地区差异,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样,如果“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涉嫌违法,那么,不让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制度与人,也能算是违法吗?活在当下,奔波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大道上,有的是“低头赶路”的匆忙,有的是近乡情怯的慌张,有的是看淡未来的迷茫„„别说“经常”,就是领着爱人、子女偶尔回家转一转,经常无偿加班的劳资关系会“放行”吗?单位的带薪假肯“点头”吗?
在户籍制度尚未及时转身的当今社会,“家”是动辄就千百公里外的一个港湾。而如果城市的这头不能让我们的父母顺利“进城”、而老家的那头又不能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子女“返乡”,那么,真要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大多条款,基本上仍是“难于上青天”。
专家视点
没有惩罚的法律没有实际意义
王飙尘认为,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来要用道德去约束的东西,现在需要立法来解决,“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进步”。
“常回家看老年人”这涉及赡养和探望的老人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如果是权利的话就不需要立法约束,但如果是义务的话应该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去量化赡养和探望的行为。如果精神上履行不到的话是否允许有物质上的补偿、代替。王飙尘提出:“作为赡养人没有去探望和照顾老年人,该如何处罚?法律里并没有写明。我认为,这种没有惩罚的法律没有实际意义。”(凌越)
这是一个倡导性的法律条文
广州知名律师朱永平表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一个倡导性的法律条文,“尽管这个法律没有惩罚性。”朱永平认为,对违法的人进行惩罚,这是第二步。例如可以用《治安处罚法》来进行惩处,《治安处罚法》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
“举个例子,老人到派出所投诉子女不‘常回家看看’,民警就能传唤老人的子女到派出所,并警告子女每个礼拜、或者每个月必须回家照顾老人,否则就要对子女用《治安处罚法》进行惩处,作为轻型犯罪处罚。(凌越)
相关新闻
法官判定两个月看一次老人
羊城晚报讯 据中新社报道: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当天上午,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判处被告人马某、朱某除承担原告储某一定的经济补偿外,还需至少每两个月到老人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这起对“常回家看看”诉请的判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国内首例判决。
在这起案件中,原告储某是77岁高龄的老太,被告马某、朱某是她的女儿、女婿。此前,储某与一双儿女签订协议,写明其由女儿、女婿负责养老,但多年相处之后,储某与女儿一家产生矛盾,后更是赌气出走,至儿子家居住,其女儿马某在老太离家后,并未前往看望。
因不满被女儿如此对待,储某将女儿、女婿告上法庭。法庭上,储某的儿子与女婿针锋相对,争论不休。北塘法院高鑫法官在协调未果的情况下,依法判处被告马某每两个月至少需至储某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这些节日,马某也应当至少安排两个节日期间内对储某予以看望。
“常回家看看”遭网友吐槽,入了法能否入得了心
“难道我违法了?”昨起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因人性化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众生惑倒。同时,网友纷纷吐槽,“我常年想回家,公司会恩准吗?”广州中院法官表示,相关条文的倡导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与其绞尽脑汁用强制措施,不如靠社会道德来调整。
■新快报记者 郭海燕 罗仕 通讯员马伟锋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全文)第二章第十七条。
有心无假为之奈何
新法的“探老”规定,让“企业假期”备受关注。诸多企业员工表示:也想回家看看,怎奈人在谋生,身不由己!
张先生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现在在广州一家国企上班。他说,坐火车回家来回得花四五天时间,虽然坐飞机一天可以到,但一个来回路费就得5000元。
毕业第一年,张先生平均到手月薪不足3000元,省吃俭用出一笔回家费用,着实不易,只能一周一个电话关心下父母。现在张先生的薪水倍涨,金钱已经不成问题,但时间更加紧张了。“我也想五
一、端午、中秋、国庆每个假期都回,但没有这么多假期。”
“探亲假已经成为传说,年假可以休五天,但太忙了,基本难以实现连休。”张先生认为,“经常回家看看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企业能不能将探亲假执行下去。”
张先生说,作为职工不能找东家强行要假,更无法与之叫板、对簿公堂。关于探亲,张先生认为,新法实际效用不大,症结在于企业没有强制性约束,没有处罚机制,没有合理投诉制度。
落实年假保证探亲
“探亲假已经有32年的历史,在企业已逐渐退出‘舞台’,年假取而代之。”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业律师曾跃表示,2008年1月1日《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正式实施后,企业年假已逐渐取代企业探亲假,“企业要把年假制度落实好,保证民众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则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可享受带薪年休假。其中,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曾跃表示,随着年假制度的推广,已逐渐取代探亲假。他说,“加上每年春节、国庆等大大小小的假期,企业如果保证职工休年假的权益,还是可以‘常回家看看’的。”他说。■法官说法
执行困难,但有积极的一面
记者:众多网友吐槽新法十七条是空文规定,你怎么看?
法官:单凭此条文提起诉讼,是有操作问题。第一是难判,所谓“关心”、“忽视”是情感世界内容,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而“经常”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就算可以定量下来,每位老人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第二是难执行。比如,判子女定期探视,如果不自觉履行,难道你能去外省把他强制押回来吗?这样的执行成本,要如何承担?
记者:出现了这样的立法,问题出在哪?
法官:问题还是在于整个社会环境变化。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对家庭义务没那么多工夫去兼顾,对老年人缺乏关爱。但法律并不是事无巨细地深入社会方方面面,比如现在很多夫妻婚姻也是因工作、应酬出现问题,就要强制夫妻一天必须回家吃几顿饭吗?我们更加需要相互理解。
记者:是否可以理解,“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上,效用渺茫?
法官:有些东西,用社会道德去调整更加合适。在模糊难定的标准前,采用强制措施来关爱老人,很难。非要执行不可,还得依靠相关部门坐下来好好研讨,出台更多细则。这个过程想必是头痛的。但社会发展是难预期的,一点一点推动后,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不能排除此条文有积极的一面,有警醒作用、有导向作用,在判案上有一定的精神指导意义。
“常回家看看”成习惯,需过三关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7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家庭成员若与老年人分开居住,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藉此,“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方式,从道德义务上升为了法律义务。(2013年07月02日《人民日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自古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中秋佳节的“阖家赏月”还是春运时节返乡客流的“人流涌动”,都是国人“恋家”、“思亲”的写照。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却有减弱的趋势,甚至出现“花钱买儿女回家吃饭”的极端现象。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让“常回家看看”从道德义务上升为了法律义务。让常回家看看成为每个人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回家看妈”成为法律,彰显国家对老年人的关爱,传递社会正能量。然而出台法律固然可贵,但是要让“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更需要通过“三重关”。
一是企业关。让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企业要加大执行力度。表面看带薪休假是企业的损失,而实际上不仅不是损失,还能给企业带来正能量。古人云“修身”、“齐家”、“平天下”,只有“齐家”才有“平天下”的热情。员工通过回家把心安下,才能更好的投
入到工作中去。
二是政府关。让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政府要承担更多责任。老龄化社会与一对夫妻一个孩的独生子女时代的PK,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养老的困境。养老既是个人责任,更是社会问题。政府要承担责任,更要在制度配套上多下工夫。比如增加基础养老金,给青年的减压,让年轻人安心回家。
三是心灵关。让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更应注重心灵的回家。年轻人回家看看,如果只是回来啃老,反过来要父母照料,那回家就变了“味”。回家,应该给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所以不仅要“身”归更要“心”会。(薛家明)
第三篇:常回家看看读后感
常回家看看
父母住在哪,那就是我们的家,哪里就是我们永远的驿站。纵便我们浪迹天涯,心也都永远走不出那个家,而且父母也会站在家门口,对我们翘首以盼。
常回家看看,来保持这份亲情,这一份任何物质也代替不了的爱;常回家看看,来延续人间这份无止境而又伟大的爱。
我们身在化工厂上班,是连续倒班的岗位,就连节假日也在上班,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既不缺钱又不少居的八旬老翁走上法庭告自己的子女。原因是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住在老屋里倍感孤独,要求法院判决子女经常回家看望自己。现在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子女常常做不到“常回家看看”。孤独的老人只有渴望等待子女的体贴与关照。
常回家看看其实家里并不需要你做什么。家中有个孩子,父母就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有了一个他们所谓的知己。他们就会感到心情舒畅,乐中因为有了我们。父母的万般爱心就都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常回家看看,其实也不需要你花多少钱。中秋节一盒月饼;重阳节几块糕点;或双休日偶尔带上几瓶小酒,几个小菜。回家跟父母小坐在他们身边陪他们聊聊天。这一点对我们来说绝对不是负担,反而会让你觉得心中会一种幸福在洋溢。
常回家看看,其实也不需要你花费许多的时间。中午吃饭、晚上下班,你骑自行车“弯一趟”,来回用不了几分钟。可就是这一弯,既温暖了父母、也坦然了自己。也正是这地久天长的“弯一趟”,惹得父母楼上楼下、街坊邻居都对你羡慕不已。常回家看看,一份真情会赢得父母更多的关爱。常回家家看看,点滴孝心也教会子女做人的道理。你可能会想到:你也要为人母,你也要有那么一天;但你也可能不会想到。常回家看看,最终受益的将会是你自己。
人生需要关怀,人人需要爱。对朋友的爱、对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常回家看看”就是一份关爱,更是一种修养,一种爱孝敬老人的美德。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为什么红遍全中国,因为它唱出所有人的心声。
常回家看看吧!让我们年迈的父母时刻感受我们的赤子情怀,感受我们的爱意吧!
第四篇:常回家看看-个人原创
简单的幸福—回家
昨天,回家了!
这么多年来,从未离家太久,因为主要活动范围在江西,家乡又在省中部,各种交通也方便,回家花上四个小时可以从学校宿舍到达家门口!以前以为不会在省内读大学,现在想想,一切都挺好!回家的次数也非常多,倒不是因为恋家,觉得让父母看见自己的好比听见来的更有说服力!团聚,在以后也会越来越稀少,回家,很温暖的词语,很幸福的动作,很美好的过程!
每次回家都能吃上几顿饭来张口的美餐,妈妈问,有饭店的好吃么??我说,是你做的更熟悉,更有爱,更有感觉,因为在家!这次她又做了我最喜欢吃的牛肉,其实爸爸做菜也是高手,是民间厨师,只是他不愿意做罢了!在外面我从来不点牛肉,我怕那味道吃坏了胃口!家,在儿女长大之后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温馨。在外的儿女一句我明天到家,他们会高兴整晚睡不着,然后第二天准备好喜欢的菜等着我们回家,时不时问到哪了,可惜爸妈不会发短信!这样的场景已经在我身边上演无数次了。有时候说了哪天回家当天却没回,妈妈会打电话来催,来问,话语中带着无限的期待我很能体会!
有机会我常回家,没机会我常电话。大学五年不曾改变,在这点我还是遵循孔夫子的教诲。想想以后工作了这种矛盾如何调和,人在孤独的时候特别容易老,特别是远方的父母!现在的留守之地已经不像童年那般热闹和有气氛了,386170部队被远行的人儿安排在故土守望!导致交流脱节,每次回家看到长大的孩子都重复问这是谁家的娃。我们的脚步是走得太快超过了他们的成长步骤,还是我们走得太慢没有跟上他们成长节奏?
今天用相机捕捉了故土的风景,每条小时候跑过的小巷,每栋曾经捉迷藏躲过的老屋,每棵曾经捉过知了的树。不过停留的只有回忆了,快乐的童年定格在了那些被遗弃的各种角落!人非,物非。
上午只有我在家,睡到九点。外甥女去上学了,妈妈姐姐去县城!电视在播放刘德华主演的早期电影濠江岁月,还有王祖贤,黎姿,以及一些熟悉的香港黑帮电影配角们!很有爱的一部影片,打算回学校重温下!原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看电影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场面,而是重思想重情节了!看到11点30,就去煮饭了,想想外甥女也快下课了,就洗菜切菜了!等她回来我菜也是做的差不多,饭也熟了。外甥女说好吃,吃完送她去学校了!感觉今天很主男啊!
不过我想表达的不是这个,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同样都是妈妈做好饭等着我们,下课就吃热饭!妈妈为问我们坚持了数十年。她心里该是满满的幸福吧,其实她们的幸福从来就简单,儿女一切顺利,一家人都好,常回家团圆!仅此而已,可在现在这种幸福实现却难之又难!
本来今天日记主题不在此,可思绪自然闯了进来,一个很多人要面对却又在逃避中无奈的现实!到底现在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回到幸福?父母,应该是我们幸福的出发点!常回家看看,我们的父母都在变老~~
2010年5月25日晚
第五篇:“常回家看看”成了法律规定
“常回家看看”成了法律规定
北京——正在上学的中国儿童都非常熟悉民间传说中的道德楷模。其中有孔子的弟子百里负米的故事,还有丁郎刻母的故事。
但是,中国官员似乎觉得,时至今日,仅仅依靠传说和父母教诲来告诉孩子孝顺的重要性还不够。可以这么说,孝顺是中国社会最受珍视的传统美德。周一,政府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旨在强制成年子女看望年迈的父母。该法共有九个章节,规定了子女的责任和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义务。
该法称,子女应该“经常”探视父母,并定期问候他们。公司和用人单位应当给员工提供足够的探亲假,使他们有时间探望父母。
去年12月,该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得到通过。它并未为漠视父母者规定任何惩罚。尽管如此,官方觉得有必要把孝道变成法律规定,这一事实反映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与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时至今日,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父母都抱怨见到子女的时间太少。子女们则表示,日常生活的压力,尤其是那些迅速扩张的城市带来的压力,使得他们根本抽不出探望父母的时间。
“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很多年轻人从农村搬出来到城市和城镇居住,”周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这是城镇化的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对于老人的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而精神需求就需要增加这条法律条文。”
党俊武说,这部法律已经取得了成功,因为它推进了对该议题的重要讨论。其他人却对这一点比较怀疑。周一,小说家郭城在他的微博上对130万粉丝说:“亲情本是人性,列入法律着实让人觉得可笑,就跟要求婚后夫妻要性生活和谐一样。”
尽管如此,中国各地确实存在抛弃年老父母的问题。2011年,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刊登了一篇文章,说在60岁及以上的1.85亿老龄人口中,将近
一半都没有和子女住在一起。那些住所和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的人,包括农民工大军,通常要在春节期间才能得闲回家。
据中国新闻媒体报道,新法律生效的同一天,中国东部无锡市的一家法院判决一对年轻夫妇必须回家探望妻子77岁的母亲,频率为至少两个月一次,以满足她的“精神需求”,同时还要向她支付赔偿费。这位母亲因遭受女儿女婿的忽视而起诉二人。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该法院的院长袁挺说,“精神赡养是保护老年人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郭居敬绘制的民间故事图集《二十四孝图》是一份经典教材,过去600年里,这份教材一直被用于教导子女尊敬及照顾父母的重要性。去年8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新版的《二十四孝图》,内容据说是根据当代需求进行了更新,以便赢得当代年轻人的共鸣。新的教材让子女给父母购买健康保险,还让子女教父母使用互联网。
去年10月,官方报纸《广州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说一名26岁的男子用轮椅推着他残疾的母亲,历时93天抵达了云南省一个广受欢迎的热带旅游目的地。文章把这一举动称为“迄今为止”的多年里“最佳的孝心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