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作文
语 文 于 我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
孙静妍
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创造了北京地区的记录。消息传开后,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对此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关乎素养的学科。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总是训练做题。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学科本身固有的意味与美感。大家更为在意的是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因为我热爱文学、热爱母语,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关注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眼前的一点儿小利。“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阅读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却可以多做出一道或几道题”,这样看似务实却着实可笑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断送了多少潜在的语言、文学乃至国学人才?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单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至少我的经历可以证明。
关于阅读
阅读,应当是人的一种本能。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表现为:你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读?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掂量出一本书的分量。一本时下流行的言情小说、一本对提分有速效的教辅书、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著作,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汲取的养分也必然微乎其微。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并了解书的概要;第二遍精读以深入体会作品意味或细致把玩作品语言、技巧上的妙处;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便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上的探讨或者对书中某个观点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去品味、去思考、去研究甚至去质疑一本书时,阅读才真正发生。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还应将读书当作一件持续下去的事情。读书的目的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丰富自己并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所以养成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从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十年来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阅读,我读文学、历史、哲学、时事、文艺评论„„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上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我知道很多人想让我说说读书对考高分的作用,或者阅读与做题的关系。读好书或佳篇是快乐的,我常常像一个徜徉在森林中的小姑娘,被眼前的景色迷得乐而忘返。非得拿出几道题来分析这解释那,也许是一件很煞风景的事。但后来我想明白了,除了考试的必需外,读书也是一种技能,一本书读下来,每个人的效率是大不一样的。
有人感叹为什么我读一本书会那么快,其实阅读也有方法,只是每个人的方法可能不大一样。就我而言,我比较关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而并非细枝末节。书也好文章也罢,不管是何种题材、何种文体,阅读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含道映物。在这里我把“道”理解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也就是他的写作目的;而“物”是他寻找的载体,包括他在文章中运用的物象及一切语言组织形式。含道映物,也就是说作者是带着他的目的去写这篇文章的,文章里的一切都要为这个目的去服务,都是这个目的的映像。明确了这一点,等于直接抓住了阅读题的答题方向——无论是词句理解赏析还是手法作用分析,都属于对于“物”的发问,而我们要做的事则非常简单,就是找到作者的“道”,将两者联系起来看。
遇到具体的阅读问题,我一般不会去想“五三”复习大全上教的那些东西,那些术语一二三离具体理解、深入理解作品有着很大距离。我会带着“含道映物”这几个字去看作者的“道”。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作者写环境也好写华老栓等人物也罢,目的都是为了歌颂为革命牺牲的夏瑜,同时用他的笔去揭露旧时代中人们的愚昧无知和贪婪残忍。当你明确了他的写作目的后,作品开篇的那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很清楚了——暗示时代大背景,显示群众的愚昧与不觉悟者的麻木,为后文做铺垫且蕴含对革命的希望„„答案自然就有了,谁会去信“五三”上那些僵化的东西!
所有的阅读题的基本思路差不多,只要明白了作者要说什么,出题人想考什么,根据“含道映物”,很容易便可做出解答。答题,可以有经验,但不应该有固定的模板。作为读者,应该跳过根据答案来分析题目的被动阶段,转而从作品本身和题目本身出发来寻找答案。只要遵循作者的写作规律,就一定可以从作品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出题人想要的东西。通过我的观察和实践,我觉得努力学会读作品比一味研究“五三”复习大全上的条条框框要靠谱得多。
关于写作
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对于高中写作,包括以应试为目的的写作,我的经验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会写作,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大多也爱读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当他读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学一点、西家凑一点、再加上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自会格调不凡。我写作有个特点,就是引用较多。又一次语文老师从我的一篇考场作文中数出了近二十个引例,也就是说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或直引或化用,这些都是我平时从阅读中积累下的“财富”。
我并不认为引例越多越好,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文章显得丰富,有的则会因堆砌而显得杂乱。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所引用内容理解感悟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人是从阅读原作并研究思考中得来,有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其结果怎么会一样呢?举个例子,同样引用尼
采,有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分析其追求精神,而有人只会说“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样板。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我能记得起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的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有一个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以前,大家看过我写的东西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中渐渐不再有“模仿”二字了;最后,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隐去姓名,大家也会说“这篇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在网上发些文章,很多评论者说我写的东西有自己的味道。到这时我就知道,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洗衣服、开车一样。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打腹稿,笔到文来,半小时内完成一千来字的短文对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写、午休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也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班刊校刊啊、给学生办的杂志啊、给网站啊„„我很少拒绝,反正写什么我都喜欢。“春蕾杯”作文比赛一等奖,报刊发表作品,甚至高考高分作文,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对于考场作文,我还想补充一点——要学会自我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弱势与写作特长,要学会扬长避短。都说高考作文写议论文会比较稳妥,可我一直认为我不会写那种所谓的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怎么办?只有将自己的优势放大甚至发挥极致。我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我对问题有比较独到的看法,我能够用比较典雅的文笔甚至浅近的文言流畅地表达。我能够凭借这些让阅卷老师认识到他们面前的这个学生是真正热爱语文、为语文付出很多并且水平较高的孩子,这就够了。所以我说,借助试题这个平台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分数自然会回报你。
关于老师
我从小喜欢中文,现在我拿着读经管的高分到清华读中文,是因为这里曾有我崇拜的国学大师。而这么多年能坚持这样的理想没有放弃,要感谢我在十一学校就读的六年中教过我的四位语文老师。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我的幸运。这几位老师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素养,而不仅冲着分数去。初中时教过我的王丽老师 “每天随便写三百字”的作业,帮助我养成读书练笔的习惯。那时的我有着那个年龄所有自诩热爱文学的小屁孩的缺点:目中无人,尖锐刻薄,孤芳自赏,无病呻吟。我的作文中充满“忧伤”、“我觉得我和同龄的孩子好遥远”之类的话。但王老师每次都认认真真地给我那些超出规定字数好几倍的随笔写评语。她有时也会反对我的观点,甚至和我辩论。她始终把我当成一个试图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学生,她能够从那些乱七八糟的悲秋伤春中看到我在写作上发展的可能性,她甚至允许我上课时离开教室到阅览室去读《史记》
和各种我能找到的名著。尽管我的成绩有时很不理想,但她始终认为我有天赋,对我满怀信心。
后来,教我语文的换成了姚源源老师。那时由于数学和物理,我在每天写给自己的随笔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怀疑、自我批评。我那时写了很多逃避现实的意识流文章,我能感受到姚老师最开始并不是很能理解,但她没有否定我的写法,她把我写的东西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还会拿着我的作文本来与我交流。她愿意倾下身来听她的学生的想法,她愿意去弄明白我想表达什么。而是帮我保持住了我对语文这个学科的热爱和信心,使我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没有被压垮并相信自己依然拥有才华、终会变得优秀。她有耐心去等待她的学生。
升入高中,语文老师换成了雷其坤。雷老师是一位很专业的老师,只是我一直以来都不能算让老师省心的学生,表现之一就是我总是在语文课上不听讲,要么从教室后面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看,要么自己那张纸写随笔。记得有一次雷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却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我发现他默许我自己找事干,只要和语文有关他绝对不会干涉,只是对我上交的成果很严苛,他有着短时间内看出我问题的敏锐目光,逼我对自己的作文改了又改,一直到改不动为止。跟着雷老师,我虽然享受着自由学习的优待,却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扎实那么出色。
接着,将我送上高考考场的是南红英老师。南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并且异常严厉的老师,她对我一贯自信的作文的批判简直如狂风暴雨——“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只有长跑运动员才能一气读完你这段,否则一定喘不过气来”„„在写作上我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摧毁性”的打击。然而,她却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老师。南老师告诉我,我看了很多书,这帮了我也害了我,她导致我什么事情都想引进作文,过于堆砌了。而我总是试图和南老师理论,给她讲我的引用多合理语言多漂亮。而她一句话点醒了我:“你能把我讲明白,你能一个个去向阅卷老师讲清楚吗?”她让我明白了考场作文和我信笔而为的那些随笔不同,明白了为什么我的作文有时是“叫好不叫分”,明白了“素养”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成绩呈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在南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纠正、调整自己原有的写作方式,直到我的作文无论在什么人眼中都是无可争议的高分。我记得那天南老师在课上说:“现在孙婧妍写东西是出来了。”她语气中的欣慰,令我深深感动且永志不忘。
这四位老师对我的培养,使我受用终身。在我的所见所闻中,令学生变成刷题机器的老师不在少数,能够将提高成绩和享受这个学科的美结合起来的老师实在太少。如果我的分数能够让更多的老师看到语文教学的可能,从而重视学生素养、尊重学生个性、有效提高成绩,那么这个成绩才更有价值。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是如何懵懂地感受到中文之美的。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背出几首唐诗,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他们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魅力所在。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和母亲一起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重新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超出实际需要的抄写词语的作业而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不会忘记我第一次为书中的人物命运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幸福欢乐欣喜若狂„„
我常想,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为了在考试中拿个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取各种名目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成绩,然而确实是也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的。我的语基并不扎实,字音常常读不准,甚至常常会写错字,写一篇文章,最后总有几个字要查查字典才能确定。如果让我参加“汉字听写大会”,一两圈下来定会被淘汰。但我还是痴迷文字。在我看来,语言,是为了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希望„„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什么时代,那些作品所拥有的打动人的力量绝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华丽、布局有多么复杂、手法有多么巧妙,而是由于它蕴含着人类最为高贵的、永不过时的某种精神。很多成功的作家,他们出道时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绝不比现在的中学生高,让他们去做我们的考卷,他们也许不会有比普通考生更好看的分数。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语言的内核,知道应当用语言表达些什么,也知道该如何表达。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只要能通过语言去感受伟大作品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能运用语言去表达我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功课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我从未因为我在任何一次考试中的分数而怀疑自己在语文这门学科上的能力。尽管我的语文知识不够全面,所受专业训练不够系统,然而我说的话,大家认为有道理;我写的东西,能够感动读者;我通过文字传达出的思想,可以影响很多人。所以,我最感荣耀的,绝不是我夺取2013年北京市语文学科状元,而是我能够始终热爱母语学习且如我所愿地运用文字来吸纳天地精华、抒写个人怀抱。这才是语文学习真正带给我的最为昂贵且受用终身的礼物。
最后,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高考,感谢语文。
第二篇:高中作文
喜欢埋首与文字中,寻找那份遗失的美好。总喜欢写一些莫名的文字来使我的心平静。我的手在键盘上飞舞,我喜欢这种感觉。夜晚的寂寞,只好用文字去填补心中的缺憾。然而,时间久了,就成了不能改掉的习惯。这习惯,是好?是坏?无所谓!我喜欢文字,可也不能说我讨厌数字。我喜欢写着莫名的文字,可我也喜欢埋头苦算我的数字。无所谓,我喜欢我的喜欢就行了!不在乎,我坚持我所坚持的就行了!
默默回首间,却错位人生。非寂寞,非孤独,缺的到底是什么?谈笑风生的人生,究竟有何意?总是感叹过去的,却忘了现在的正慢慢逝去,也将成为过去!时间的脚步不会为谁停留。流年依旧,只惜人非!傲笑江湖,却忘己身处江湖:一笑置之,却枉对一世红尘。混乱人世,谁与争锋?
记不清日起东升几朝,记不清夕阳西下几回。记不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忘不了痛苦中的分分秒秒。人生如戏吗?不,起码每出戏都以圆满为结局,而人生呢?不是我把一切都想得太极端,而是,现实往往如此!
不想刻意去改变什么,不想特意去隐藏什么:不想故意去伤害什么;不想去在乎那些无谓的,不想去回避那些发生的,不想去回忆那些过去的,不想去憧憬那些以后的;只想过好现在的,做好现在的。
不经意松懈了心中的痛,忧伤落了一地,红了双眼,挥泪撒天涯。不小心忽略了深处的美,快乐化为乌云,蒙了我心,挥手向海角。
断肠人,近似眼前,却远在天涯。不眠的梦,几回生与死、思与念,梦几回,惜!江南景依旧,只惜人世非!
阴霾的天空,似暴风雨的前夕,寂静得不安、不安,心里莫名的压抑,惧!那双手,为何无力?那双眼,为何空洞?那双脚,为何颤抖?那颗心,为何不安?我,到底为何而伤?为何而痛?伤与痛,为何?
夜,我的玩伴,感谢夜的到来,伴我度过一段段不眠的时间。独饮自醉,借酒消愁愁更愁。与夜相约,美酒相饮,敬夜!
天白,经雨一夜的洗礼,一种脱俗的美跃然眼中。心释然,何谓执著!吾心,已安、、、秋日絮语
远远近近的秋风来了,高高低低的秋月升了,深深浅浅的秋雨落了,浓浓淡淡的秋意近了。我如此钟爱着的秋天啊,那浓浓的翠,是你流转的眼波吗?那浅浅的红,是你含羞的笑厣吗?那翩翩的叶,是你轻舞飞扬的心吗?那淡淡的香,是你暗自妖娆的美吗?
竹依窗而弄影,兰因风而送香。风暂下而将飘,烟才高而不瞑。抬起迷迷蒙蒙的眼,拈一枝幽兰,斟一杯香茗,独自徜徉在秋的怀里,我快乐顽皮的像个淘气的孩子,挥洒着浪漫和洒脱,风中吟诗,雨里放歌,醉里挑灯,梦中看剑,恣意任性地将这个秋天酿成一坛醇醇的千日醉。
青山在门,白云当户,明月到窗,凉风拂座。倚着窗儿,凭着阑干,一卷在握,佳友相伴,煮茗佐谈,竟此夜乐。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逍遥岁月,秋日夜话,喜乐无边,只恨日短。高卧酒楼,红日不催诗梦醒;漫书花榭,白云恒带墨痕香。
红蓼白苹妆点着一派秋容,狂花疏柳安排几分秋色。那五彩斑斓的秋景让我驻足,那幸福甜蜜的秋意让我沉醉,那旖旎万千的秋情让我思量,那浪漫温馨的秋歌让我流连。酷爱对酒当歌、临风吟诗的我啊,迷乱在这浓浓的秋里,恍惚在这深深的秋里,幻化作一个恋秋的人儿。而那秋啊,因为我的痴恋,非但徒生出豪情万丈,更对恋秋的我施以百般的呵护,万般的宠爱。
秋日暖阳,最是和煦温暖,沐浴在这片秋阳之下,我为秋醉了,秋对我笑了……
第三篇:高中作文
亲情家常菜
我家中所弥漫的亲情就像一桌丰盛的家常菜,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妈妈和我之间的母子情,就 是“糖醋排骨”。妈妈对我的管教总是遵循宽严有度的原则。平常情况下,我和妈妈无所不谈,有说有笑;但当我犯错误时,妈妈也毫不含糊,总会义正言辞地批评我,从而激发我奋发向上的斗志。
爸爸和我之间的父子情,便是“麻婆豆腐”。爸爸是个极其严厉的人,所以我们之间时不时会出现一点儿麻辣味。爸爸就仿佛是督察官,时刻监督着我,容不得我有半点儿“放肆”。爸爸的严厉比妈妈“更胜一筹”,批评我的语气也自然会重了些。但我知道爸爸的每一番话都处于对我的爱。而且爸爸的话就像辣椒一样,虽然有时也会让我“直冒汗”,但同样会使我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因此,最后品味起来还是香的。
我知道弟弟之间的兄弟情,就像一道“咸鱼茄子煲”,杂七杂八的味都有。俗语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家里,做好事和坏事都少不了我们俩的份。记忆当中,也许是给父母增添麻烦做的事最多了。平常因为争着玩电脑玩游戏,导致争吵,需要妈妈来调解的事常出现。
爸爸和妈妈之间的夫妻情,就是“香辣蟹”,爸爸妈妈经常在一起商量事情,说说笑笑的,很甜;有时他们的意见产生分歧,就小吵起来,辣的。爸爸平常有什么不对,妈妈总是“挺身而出”指出爸爸的不是,有时他们就因为一件事而动肝火吵了起来。不过,妈妈完全是出于读对爸爸的关心,所以爸爸“僵持”一段时间后,也会主动“俯首称臣”。
酸,甜,苦,辣,咸混合在一起,便是有了温暖的余香。香从何处来?答案很简单——亲情。有亲情的地方,便是有香味的地方。
我会珍惜家里的点滴亲情。
第四篇:高中作文
科学,一切的基石
白金琦
据说这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白牛国与黑牛国,他们为了争夺土地而厮杀不已,经年不息,伏尸遍野,流血漂杵。如果各位客官从未听说这两个国家呢,也并不奇怪,因为大小总是相对的。这两个国家,一个住在蜗牛的左触角里,另一个住在右触角,令人不禁莞尔:“为了这么点儿地,还没有蚂蚁眼那么大……啧啧,愚蠢至极!”
不过我倒想写一篇短小精悍的科幻小说。两个科学家在显微镜下研究一个细胞,发现其内部一个杂质粒上竟生活着几十亿个小生物,他们生生死死不过一眨眼之间,他们飞来飞去不过以最小的单位来计量距离……他们为什么而忙碌呢?科学家们清理了实验器皿,于是一个宇宙就这么灭亡了。
不得不说,眼界狭窄,思想匮乏,生活艰苦,无不是科学不发达所致。远古部落千人为大,古代诸侯万乘称王,当今国家GDP几万亿为富裕,未来呢?古人以为世界不过方圆几里,上下丈余;后来发现天圆地方,人世广阔;现在才发现连银河系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那宇宙是什么呢?远古之人敬畏神明,依附于自然;近代之人分析世界之本源、人性之本质,企图了解自然;现代之人征服陆地、海洋、天空,征服自然,这些巨变又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没错。每一次思想界的大爆发,生活方式的巨大进步,背后多有科学的影子。以中国为例,春秋战国初汉时期在农业、水利、天文、医疗、冶金等方面的进步,直接推动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瓦解了奴隶制度,这种力量无法用“焚书坑儒”来遏制,它是科学的力量所驱动的前所未有的历史车轮,真正的逆我者必亡,顺我者必昌。到了宋明时期在航海、火药、医疗的方面的诸多发明,不仅为我们留下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和《本草纲目》这样的权威书籍,更是促进了宋明理学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与发展。人文因科技而多彩,生活因科技而丰富。
任何事物都有反馈机制。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我们可以利用从上层建筑那里学来的理论知识对下层建筑进行加固与发展。人文与生活反过来也一样可以影响科技,还不只是一点点。据说西罗马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一扇小门——仅容一人通过,没有关好,导致敌人破其城而灭其国,于是西罗马提前进入了蛮族横行黑暗无比的中世纪,社会倒退几百年,人文科学也自然与之共进退。而西方许多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究也无形的促进了自然科学、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哲学家与科学家是许多古希腊哲人的双重头衔。
然而,正如许多人的疑问一样,那些高尖端科技是否真的有用呢?这个问题可以扩大扩大再扩大,扩大到宇宙中。宇宙已经存在了二百多亿年,将来还会有多少亿我们并不清楚,那么我们这生命的几十年对于宇宙来说有意义吗?宇宙以光速延伸,星系在剧烈膨胀,我们飞到火星又有何用?难道无穷大的一部分便是虚无吗?
当然不。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一只蚂蚁踏起灰尘,都不是虚无。无限大的空间是由无限小的粒子构成的。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都会在宇宙中留下印记,让这个世界有一点点小的不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缘由,任何的财富都不会在科学中浪费或产生:所谓的浪费,不过是之前思想生活中欠下的债,做过的弯路;所谓的产生,不过是人们辛勤劳作所得到的等价的回报。
从太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既有繁华富贵,也有颠沛流离;既楚楚动人,又肮脏不堪;既充满智慧,又如此的无知弱小。她是我们目前唯一的家,科学的力量支撑着她,科学的力量侵蚀着她,生活的门扉开开闭闭,人文的烛光闪烁不定。是大厦将倾,还是将拔地而起?在矛盾中前进,亦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吧,科学,我们只有相信他将为我们选择一条正确的路,走向终点。
第五篇:高中作文
小学得时候,听老师讲,毛主席、周总理的伟大事迹
于是,我立下志愿,我要像雷锋叔叔一样,把生命交给祖**亲。
初中的时候
听老师讲,国力的竞争就是经济的竞争
于是,我立下志愿
要像比尔·盖茨一样
成为世界首富,将自己全部的财产都给祖**亲。
而现在,社会告诉我,平平淡淡才是真,安安乐乐就是福,于是,我现在只想,和父母在一起,平平安安一辈子,把自己的爱全部交给生身父母。江西鹰潭月湖区高一:王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