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课万人学习总结
千课万人学习感悟
西子湖畔,华桥池旁,《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三天的活动眨眼就结束了,感谢教研室和学校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我能走出家门了解其它省市教育教学的现状。有个词语叫“见多识广”,见得多了,才能知道的多,进而才能对照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这也是学校加强外出学习的目的。
一活动概况
《千课万人》是一项有着丰富内涵和强大生命力的一个教学研究活动,千课万人是活动的总称,里面包含着很多系列活动,这次课堂教学观察只是其中一项,前面董文涛和张春华老师参加的也是这个活动中的其中一项。这个活动到现在已有二十年的历史,第一届在杭州举行,今年第十五届又回到了杭州,本次参加的全国各地的老师接近四千人可以说是一次盛会。它的内涵和生命力不光体面在活动内容的质量方面,而且经过二十年的积淀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主题曲《见证花开》,会标,还有很多的活动特色,其中我特别注意了会场布置的对联:
小数、对数、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直线、曲线、射线、线线意切情深。
人生轨迹,尽在曲线弧度中。
岁月印痕,都含加减乘除里。
讲几何指方圆上下求索十五载,画线条刻曲直风雨同舟又一年。
怀壮志问人生几何,执粉笔解世事代数;
点线面,横横纵纵演绎万事。甲乙丙,指指代代细说百因; 世事繁,数字算尽;宇宙大,几何包完。
修炼似几何曲线,幸福如循环小数
就这些对联反映出的就是一种数学研究的文化气息。
二活动感受
1本次观摩活动共呈现了15节课,其中山东的两节,一节是蓬莱市易三小学的杨永丽,课题是《一个数乘分数》,一节是济南市经五路小学骆双讲得《周长》,可能是多年受山东教育的影响,在这些课中感觉这两节课讲得非常好,尤其是《一个数乘分数》这节课,其中的算理分析,非常得清晰到位,因为我们五年级组集体备课在研究这节课时就感觉到非常困难,看到杨老师的精彩处理,真正受益非浅。2这次会议参与同课异构的专家有三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俞正强老师。上海市推荐的课是《折线统计图》,讲得不理想,与会的几千名老师一致要求俞老师同课异构,俞老师就用了同样的材料,自己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统计表,进行授课,效果就非常好!专家的境界确实非常高,他们对教材的理解直指核心,像俞老师这节课,从很多方面来讲并不严谨,很多地方也没有明晰,如果拿到张店区进行优质课评选可能三等奖的标准也不够,但从现场的学生到老师都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个理解和认识并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达,但感觉却非常丰满,学生学得高兴,老师听得轻松,并且还会有受到震撼的感觉这可能就是一种境界:浮华退尽,返朴归真。
3专家与一线老师之间有些明显的区别:一线老师授课总会有一些表演的成份在里面,很多时候会拘泥于一些标准或思路,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专家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像俞正强这种特级教师,他们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已融会贯通,他们这种级别也不需要去表演,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返朴归真!
走出去听课学习确实是提升专业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很多东西需要时间去消化,就像牛的反刍一样,今天就先简单像各位同事介绍这里!
第二篇:千课万人总结
4月12日至15日,在漫天飞舞的柳絮中,我们一行四人踏进了西子湖畔风光秀丽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园,有幸参加了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研讨观摩活动。课堂教学研究永远是教学探索与改革的主要阵地。“新课标课堂”作为此次观摩研讨活动的主题,正是顺应了课程改革十年基础上回归课堂教学研究视点,努力从方法论层面给一线教师以引领和提供借鉴。短短的四天里,吴正宪、华应龙、黄爱华、徐长青、刘德武、张兴华、郑毓信等来自全国的59位名师、专家,开出33节观摩展示课,十五场专家报告,每天上午五节课,下午五节课,晚上3节课,秉承了“千课万人”活动大容量、大视眼的特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来自全国各地一直活跃在小学教学改革一线的专家、特级教师和教研员们的参与,无论在教改成果的引领性,还是在教学问题研究探讨的深刻性上,都给予参会的老师们以诸多的启发与思考。
本次观摩活动的研讨主题“新课标课堂”,主要内容是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探究。优质的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标准是什么?山东省课程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庆全认为从课标角度讲它是基于课标、落实课标、超越课标的。从学生角度谈它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从教师成长角度讲是有利于点燃老师专业成长激情的。优质的课堂应该展示执教教师:充满对教育生命的关爱,彰显人文底色;拥有宽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体现学科本色;具备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展示专业亮色;富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凸显科研成色;充满教师发展的和谐之美,呈现人格特色。吴正宪老师对一节好的数学课也作出自己的界定:新在理念,巧在设计,美在实践,成就后续。对于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各位专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
管尤跃老师说: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妨像水,顺其自然,顺势而导,顺逆从容,顺应而生,顺流而下,正是道法自然。
郑毓信老师说:让我们共同提倡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实践的理论性反思。
黄世忠老师说:去掉浮躁,淡化形式,让课堂返璞归真,让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丁杭孆老师说:课堂可以慢一点,慢一点揭示,慢一点判断正误,慢一点讲解评价,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思想追上知识,让灵魂追上身体,正是有了慢一点,阳光就有机会拥抱每一个人,照亮整个课堂。
罗鸣亮老师说:理想的数学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灵动而富于魅力。运用最朴实的素材诠释数学的真谛。
曹培英老师说:为学而教,教是为了不教,回归了教学的本原;先学后教,为学而教,拨正了教学的逻辑。
钱金铎老师说: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乐意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合作,让他们在学习思考中体验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
范新林老师说:“新课标”课堂追求自然。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暴露对新知识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理解;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去完善与纠正;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方法„„
我想教学是相通的,对于每门学科都应如此„新课标课堂,不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它倡导生命化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成全!它是学生生命自由、思考独立、主动表述、展现自我的乐土!
实践中,各位学域巨擘、教育魁首、杏坛翘楚、师门新秀以生动的课堂实践诠释着“新课标课堂”的真正内涵。他们或幽默、或理性、或朴实、或洒脱、或灵动、或大气、或完美,或微瑕。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又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更多的还是惊叹于他们的教育智慧与思想,惊叹于他们先进的理论功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惊叹于他们对教材深度地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独到的把握以及课堂驾驭的娴熟。正如孔企平老师所言,我们不学一招一式,要学大师教学文化。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用学习的目光、审视的目光、发展的目光、甚至批判的目光去解读名师!
华应龙老师--用数学谱写教师最美的生命传奇。
华老师说“我就是数学。”在华老师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出门乘车,选择乘坐方式,他运用起“倒推”的策略,上班时选择的不同线路,穿越小区时走过的转角,他悟出“拐点”是至关重要的。他总是把对生活的热爱,迁移到数学课上,迁移到孩子身上,这是一种生活的文化的自觉。
此次华应龙老师展示的《台湾长什么样》一课,也是源自于其参访台湾前阅读的《畅游台湾》中一段文字: “台湾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千米,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因书中没有呈现台湾的地图,台湾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引发华老师的思考。课上,他将问题抛给学生,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先从周长的角度猜想台湾的样子,再出示“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画台湾长什么样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一次又一次完善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悟周长、面积和形状之间的关系:周长一定时,面积可大可小;面积一定时,周长可长可短,周长和面积都一定时,图形的形状并不唯一!课堂呈现朴实无华,也有人认为不完美,但华老师从中向学生传递着的不要迷信他人,自己独立思考更重要;在学生心中种下批判的种子,用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方式面对世界的精神是多么可贵的呀!他让孩子们知道学习是一件美好与重要的事情,学会猜想远比学懂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黄爱华老师—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
黄老师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生命化教育视野下“大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大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课堂教学的主线。是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问题或提问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次“千课万人”有幸欣赏了黄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他从“大问题---大空间---大课题”着手,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活动空间,时时挑逗着学生思维的神经,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价值与魅力。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时,老师通过设问“见过圆吗?在哪里见过?” 引出今天的探究:“下水道的地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井盖怎么放都陷不下去?”,黄老师从不经意的生活素材中寻求数学学习的本质,让数学充满着乐趣与价值。我们从学生的表情及探究的过程声中真切的感受到:是真实有趣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兴奋起来了,学生兴致勃勃,学情高涨,“因为圆的掉不下去。”“为什么圆的掉不下去?”“原来井盖的宽度不管怎么转,都不变,所以掉不下去”,之后再反例(椭圆形)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圆的宽度一样(也就是直径一样)的认识。由此引出直径,并要求学生由直径这个概念引发思考,将自己所思所想用简单的文字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的答案的过程中提升概念的习得。黄老师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及拥有讲台,获得自主表达、对话的机会,注意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使学生获得了发展。听黄老师的课,犹如品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尚未品之已闻其香;品饮茶汤,沁人心脾;品饮过后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刘德武老师—迷倒众生,童真与智慧并存的邻家爷爷
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可以用两个形象词概括:朴实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刘德武老师人品与课品的总结。朴实更显典雅和庄重,无华更增添了教学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此次刘老师展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突破常规教学方法,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及相关信息,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然后通过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让学生“在假设中排除”。而在面积单位测量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公式之后,刘老师又告诉同学们数学是严谨的学科,教给孩子们“要想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必须至少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的数学思想方法。继续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平移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为辅,从多角度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孩子们体会“在想象中转化”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学中有详有略,有主有次,既有方法的多样化,又注重方法的优化与侧重。新授之后展示的习题,极具梯度性。每一个练习都着眼于一个训练点,让孩子们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进行思维的拓展与拔节。
随着课堂的深入,老师们深刻感受到刘老师匠心独具的设计:回归学生的认知原点进行猜想,通过推理排除,逐渐接近数学真相。打破了原来老师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寻找联系、推导公式的教学模式,淡化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采用猜想加排除的方法以及直观操作,从两个角度进行面积公式的学习。在操作活动中,给予“平移和旋转”重要的学术价值。老师们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可以这样上啊!课堂上我们还看到数学思想的渗透:转化、极限,还有“出入相补”等数学文化的传承。在这节课上我们真正感受到“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研究几何图形”,真正感受到老师在读懂学生认知基础、读懂学生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练习的设计触摸学生的思维深处,让孩子们在收获数学的同时收获着求实、责任、想象和创造,在心灵里不断埋下创新与发现的种子。
四天来,名师的睿智令人艳羡,名师的课堂令人陶醉。学习时间虽短,但名师们的风采和那充满亲和力的语言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正如黄爱华老师所说:“心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阳光就在哪里!”是啊,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更应该锤炼理念功底,丰富文化底蕴,建构自己的教学艺术,把快乐、把阳光、把爱带给每一位学生!
第三篇: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总结
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总结
一、累并快乐
11月5日---9日,在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数学组一行12人有幸来到浙江大学华家池逸夫体育馆参加期盼已久的“千课万人”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本次活动历时4天,邀请到了吴正宪、柏继明、朱乐平、俞正强、刘延革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及全国赛课一等奖的老师,联袂推13场专题报告、31节研究示范课,6个互动点评环节,多角度、多元化,名师云集,优课荟萃,相互切磋,各显风流。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400多位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参与盛会,共同探讨思索 “生本课堂”的命题。活动 每天早上8:10---12:10,下午1:30----5:30,晚上7:00---10:10。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很多,我们报道的时间又比较迟,所以住的宾馆比较远。为了抢到稍微好一点位置,我们早上6点30分起床,晚上结束后回到宾馆已经近11点了。此次学习总的感觉是“累并快乐着”,可以如此近距离目睹名师们的风采,感受“生本课堂”,真是受益菲浅。
二、名师演绎,学本课堂
名师们巧妙的课堂预设,幽默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无不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专家的风采。但真正让我感动的不是这些,而是名师们的课堂中能真正的“以生为本”,能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去思考,课堂中能情智共生,能以情促智,以智生情。使数学课不仅仅是“1+1=2”这种单纯知识技能传播的过程。
所谓“学本课堂”就是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的指学生,而是指教师、学生和直接参与者。也就是说,在学本课堂中,没有纯粹的教师,教师身份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教师是大同学。具体而言,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师生关系方面,有别于教本课堂,师生关系步是上对下的长幼关系、授受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发展关系。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追求的是一种真学习。在教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和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习者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搭建了解放学生,让学生成长为问题解决的主任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发现生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将学习还给学生,将方法教给学生。
搭建了思维绽放,让学生成长为展示对话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的主任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感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那么这种以说为主线的对话拉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系统,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辨能力,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能言善辩,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给每个学生搭建了思维绽放的平台。
搭建了团队成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本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的建设,使每位同学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任。这种机制是创新的,超越了个体接受式教学范式,为小组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合作成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名师们以其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巧的教学设计,机智的反馈点评,让会场的掌声一次次的响起。而且,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贯彻了“学生为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老师们去鼓励大家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去讨论出现的问题,研究可以解决的办法;让孩子们自己上讲台去讲解自己的方法,并且让下面的孩子去反馈是否明白,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有了自主的感觉,更积极、更认真的去听其他人的发言,去思考问题。
第一天上午俞正强老师讲“平均数”的课上,从孩子们可能遇到的跑步报成绩出发,启发孩子们去思考报哪个值合适,课堂上孩子们积极思考,无论真实的反应“不清楚”也好,还是有学生说出了不曾出现的值“13”也好,都是孩子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面对没出现的“13”,有的孩子质疑这个值都没有,怎么能用?充分的让孩子们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俞老师的引导,孩子们逐渐的找到原因,得出答案“平均数可以是没有出现的数”、最合适的值是平均数,也就是“用所有的数相加除以总个数”,一步一步的让孩子们去探索,在生生交流和师生质疑、交流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孩子们的思辨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其中,在平等的、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期间,大家情不自禁的一次次鼓掌,当课铃声响起,俞老师宣布下课时,很多孩子不断的向俞老师提着问题,在不舍中一一和俞老师击掌离开。名师的课堂,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生命课堂,什么是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做课堂的主人,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这个老师。
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专家,她用很多在自己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发生的故事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主张。她真正走进了孩子心灵,让孩子能够快乐的、认真的、自信的爱上学习。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呢?她认为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也就是“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她的基本观点是:“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读懂教材、真正读懂课堂。她不但从数学的角度阐述了她的观点,还从整个教育观出发,提出只有学“术”、悟“道”、得“道”,才能幸福快乐地享受,高品味的教师职业生活。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容闳学校的幸福生活。她的课堂是轻松的,快乐的,尊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的去表达和发现。在“认识方程”一课中,她不断的让孩子们针对这一课题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上路,从天枰称物开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挑选不同的重量,自己去贴式子,不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有谁想说的”,让孩子们充分的表达自己,做课堂的主人。让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不忘记整体记录的内容。从整理的内容中让孩子们去观察发现,小组交流想法,班级交流。老师和学生互动合作,共同研究发现。整个课程思路清晰,将学习还给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在整理学生发言和讲解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的更自主、也更轻松。
还有其他许多老师都各有其法,课堂氛围轻松自在,惊喜不断。王开杰老师的“神奇的三角形”一课,从开始利用各种与三角形相关的物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感受三角形的神奇,激发了他们探索三角形的热情,还是课堂中他与孩子们间有趣的对话,从点到线、到面的去探索三角形,发现三角形。利用小棒摆三角形去探索所需的根数,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还有徐长青老师,他的课堂激情澎湃,和孩子们良好互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拼摆,去说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去找规律。和孩子们亦师亦友,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学习有感
欣赏了一场场对数学精的彩演绎,感触颇多。
感触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
本次上课的各位名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看似热闹却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老师上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数学课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趣味激情,充满生命活力。
感触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意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感触三: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学生稚嫩的思考,思维的萌芽,有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点再耐心点。
此外,本次活动通过每课必评、一课多评、半天总评、全天总评等多维并立地深度挖掘每一节课,极大地提升了评课的力度和深度。除此之外,组委会还刊登与会老师的精彩课评,开通短信平台,极大地浓化了研讨的学术氛围。组委会还特地开设了学生课评这一栏目,让上课的学生对课堂进行真实、真性地点评。这些都为以后我校数学组承办各类活动积累了经验。
四、学习所思
台上一刻,台下十年。功在课内,意在课外!
巧妙设计,来自勤奋钻研和独特见解,精彩互动,源于先进理念和足够自信。课堂教学要有快节奏,但在关键处,还要放慢,再放慢„„
给予学生更多的等待,更多体验,让数学既“好吃”,又“有营养”,让数学变得简单,变得朴实。
四天的观摩课中,我们细细地品味着名师课堂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这些年数学组致力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在大家听完课的交流中发觉我们很多做法与大师们的观点不谋而合,可以说我们已经上路了。当然有比较,就有差距。我们也清醒地知道,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还在路上。
第四篇:千课万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八点整,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杭州市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千课万人组委会倾力承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着实令人吃惊,可见各单位对此次活动的重视,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的听课活动,收获颇丰。
27日上午,三位浙江省的专家分别执教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年、月、日》、《认识负数》三节概念课,向所有在场老师展示了数学概念课的不同设计、不同教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位名师针对概念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各自的课堂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还课堂于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究。
下午围绕计算课的教学,来自江西、福建、山东的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自己的课堂展示,同样他们的课也是精彩非凡。执教《笔算乘法》的刘才军老师既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注意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整节课结构清晰,层次明显;阮宁宁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看似只重视学生算法的掌握,其中却也蕴藏着算理的解释,学生的表现相当精彩;杨永丽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形结合这种方法在数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借助问题情境将分数乘法的算理解释的非常清楚。组委会针对三位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一些计算课中存在的问题,会场的其他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如计算方法需不需要记忆,创设情境的作用,计算教学中复习的利弊等等,经过探讨,与会老师对计算课的教学都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浙江省的袁晓萍老师展示了同课异构的课《年、月、日》,从这节课中,各位老师又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课堂。
28日上午,来自不同省市的四位老师分别围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两个主题展开了《平移和旋转》、《周长》、《折线统计图》、《体积与容积》四节课的教学。虽然老师们来自不同省市,用不一样的教材,但都体现出了新时期数学教育的新思路。如骆双老师教学的《周长》让学生自己量腰围的活动非常有趣,既帮助学生深切体会周长的概念,又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那种愉快的学习课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下午的主题是面积教学,分别是这样三节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三位老师和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之后的辩课活动中专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用边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在场的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开发了不同的方向。紧接着,由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俞正强执教了一节同课异构的课,《折线统计图》。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整个会场欢声一片,俞校长语言幽默,学生学的非常开心,当然他的教学设计也很精彩,知识点讲的清晰透彻,令人佩服万分。
29日,虽然本次的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整个会场仍是座无虚席,老师们的听课热情并未因寒冷的天气和持续的劳累而降低。安徽省的两位老师执教了两节综合领域课的内容《有趣的推理》和《数字编码》,两节课的氛围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玩的开心,深切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巨大用处。随后围绕综合实践领域内容如何教学,专家与在场各位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专家也给老师们提了很多建议,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最后朱国荣老师借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的《数字编码》,给老师们面对教材改革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致方向,让老师们看到了不同的课堂,有了不同的思考。
时长两天半的听课活动已告一段落,非常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去听这些名师的课,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能力还太弱,需要多加努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第五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活动有感
我有幸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撇开繁忙的工作,带着一份对与大师同一课堂的期盼,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杭州,走进了“千课万人”的会场。整整两天,虽然一直坐在听课会场,没有时间出去领略杭州这个现代城市光彩的一面,没有时间去那为世代文人所称颂的西子湖畔走上一圈,但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在会场,我目睹了王崧舟、陈国安、徐素梅等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我的收获满满。
短短两天的听课学习,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坐在体育馆硬凳上,一听就是10节课,高密度的课堂让人休息的时间很少,长时间的坐姿让人感觉有些疲乏;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那课堂教学堂堂精彩,那大师风采个个让人折服。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走近了大师,再次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
短短两天的听课,却是对我的一种历练。领略名师风采,并从中汲取经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一上午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向来以清新出名,如诗的感觉充溢着整个课堂。王老师的课,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当王老师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从红地毯上走入课堂时,全场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次他上的是《孔子游春》,整整二节课,没有让我们有一丝的疲惫。学生也听得很入迷,下课后,很激动地去还让王老师签名。
《孔子游春》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
我最后的深思:新课改的大致思路我似乎有了,我能否摒弃荣誉与成绩,以我这点微弱的灵感在课改的大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