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高校“职称论文”及其危害
谈高校“职称论文”及其危害
来源: mjlunwen.com
一、“职称论文”及其特征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革,经济浪潮对高等学校强有力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在一些地方,学术研究的空气渐趋淡薄。但是,高校评聘职称的硬件要求中,有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这一项,因而有的教师在很少进行学术研究甚至完全不进行学术研究的情况下,写出所谓学术论文,投到学术刊物发表。这样的论文,我们戏称为“职称论文”。
基于上述,对于职称论文,我们可以这样对它进行初步的界定:职称论文就是为评职称免强凑合而成的没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从特征上看,职称论文不外乎以下几种:
1.内容陈旧,毫无新意这类文章,也许观点正确,有理有据,论证有力,文通字顺;但仔细阅读之后就会发现.文中所讨论的问题在一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学术界就已经讨论得非常充分并已得出了定论。
众所周知,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新”,即要有独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对于新,可以从几方面来理解。首先,要属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新见解或新刨见,也就是要有新的观点。其次,即使没有新的观点,也应该有新的材料。也就是说,文章中讨论的问题或许早有人提出过、讨论过,但你在文章中提出一些新鲜的、新颖的、别人未用过的材料来进行论证,使原有的观点得到充分的证明。再次,如果没有新的观点、新的材料,但能够用新的方法来进行论证,解决了许多人研究过,但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原有的观点更加能够成立,这样的文章也不失其新。然而,由于一些作者完全不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但根据自己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方向,又必须撰写这方面的论文,于是只好天下文章一大抄,将别人的研究成果拿来。当然,在抄袭的过程中,聪明者会将多篇同类文章进行重新拼装,自己添加开头、结尾及过渡的话,或调换一些事例。这样的文章从文章学和写作学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过关;但作为学术论文,毫无新意的文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2.内容平淡,没有深度这类文章,虽也参与讨论学术界新近探讨的重大问题、热门问题,或讨论自己在教学中发现总结出来的新问题,但只是罗列一些现象,缺乏理论深度。
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论性。一篇学术论文,应当形成一个理论认识系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应当是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学术论文所反映的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而不应当是一般的现象,也不应当是浅显的经验体会。
由于长期不进行学术研究,不阅读学术着作和学术论文,一些作者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其学术研究能力仍停留在撰写学士论文或硕士论文的水平上,甚至有所降低。因此,他们写出的论文即使有一些较新的见解,但其论述往往流于浮浅。有时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列出大量事例,至多加几句概括事例的话,而不进行深人的理论阐述此外,一部分“工作研究”、“调查报告”、“教学经验”等非学术性的文章也作为广义的“论文”挤进职称论文行列。这些文章常常满足于介绍或陈述客观存在的一些做法,取得的经验,或提出一些具体的可供操作的建议、措施,等等。这些文章由于没有一个严密的推理论证过程,因而难以自成一个理论认识系统。
3.结构混乱,文理不通此类文章或者文不对题,或者中心不明,或者层次不清,或者语句不通,甚至文面都十分混乱。
写文章有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诸如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标点正确,等等。这些要求其实在初中作文中就早已提出,然而,我们的一些高校教师虽说已接受多年的高等教育,写作水平却停止在中学生的程度上,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这类文章虽然不是多数,但作者也不乏其人。一些作者完全依赖于发表其作品的报刊编辑人员,自己
不思进取,不求提高,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写出之后全权拜托编辑人员处理。尽管这类文章经过把关到最后真正出笼的也只是少数,但却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
以上特征,并未涵盖职称论文的全部。还有的职称论文,其观点或材料违反学术论文应遵循的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论点、论据站不住脚;有的职称论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律、规则;等等。另外,上述三类特征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一些质量极差的论文,可能兼有上述各类特征,简直一无是处。
二、“职称论文”的出笼及危害
(一)“职称论文”的出笼在前面对职称论文的特征的分析中.已经谈到了职称论文产生的一些原因,这里想谈的是,职称论文何以登上学术刊物的大雅之堂。
许多职称论文在刊物编辑人员的初审之后就被淘汰,还有的经过专家严格审阅之后,即寿终正寝。但是,仍有不少职称论文最终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编辑人员或专家就那么水平低下、视而不见吗?非也c职称论文的出笼,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照顾本校教师评职称,本校学报为职称论文开绿灯。一些高等院校,为使高级职称人数占较高比例,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申报高一级职称,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论文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达到发表水平,就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学校领导往往示意学报对本校教师投来的文章尽量发表。再者,高校学报最初的定位,也是发表本校教师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园地。一些文章由于质量不够高,达不到发表水平,因而无法投到外面去。为了照顾,本校学报只好免强采用.于是许多高校学报在刊登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论文,为自己赢得一定的声誉的同时,也成了伪劣论文的避风港。
第二,职称评审制度中存在一些弊端。如今高校的职称评审,其硬件要求中有一项,就是要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而在评审过程中,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严格。一些人的申报论文中并段有一篇像样的,即没有一篇能够体现相应职称要求的学术水平,但只要文章的数量符台有关职称评审的规定,往往能够如愿以偿。在这样的情况下,职称论文的出笼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人情稿、关系稿。在高校学报刊出的职称论文中,有的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关系而得以发表的。其一通过校级领导转至编辑部。其二是通过资历较深的老教师帮忙说情。其三是作者与编辑人员有直接关系。其四是各类主管部门、业务关系部门利用职权推荐稿件。这四种情况,编辑部在处理时都很难挡驾,致使职称论文得以出笼。
(二)“职称论文 的危害职称论文在落后地区的高校中已接近泛滥的程度,它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教师的科研水平下降,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一些职称论文能够顺利出笼,并通过职称评审,因而许多教师便不愿再下功夫去认真读书,去刻苦钻研,由此助长了一些人的投机取巧及懒惰之风。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早已为实践所证实。很难想象,不进行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不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而能够深刻地把握其原理及规律,并将该学科的内容讲深讲透 更不用说激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新问题,并指导学生去研究、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
所以,职称论文的泛滥,无形中会使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第二,学术刊物(主要是高校学报)的质量、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高校教师的论文大多刊发在高校学报上,职称论文的泛溢,必然影响学报的质量和声誉。高校学报在人们的心目中曾经是十分神圣的学术殿堂。过去,人们在翻阅学报时,总能够被大多数文章中新颖、独到、精辟的见解,被深刻、精当的阐述和分析,被严密有力的推理论证,被简洁、平实而又流畅的语言所深深地吸引;总会感受到学术研究、学术讨论的浓烈的气味和独特的魅力。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这种情况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学报开始被职称论文充塞,并且愈演愈烈。到了90年代后期,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发指、难以收拾的程度。有的学报在某一期当中只有一两篇稍微像样的文章,其余全是职称论文。这样的学报,无疑是变了质的学报。
可以说,自从职称论文泛滥之后,除了一些名校的学报仍受欢迎外,多数学报都已失去了基本的读者,有的学报甚至被认为连资料价值都不具有。这样的现象,真让学术研究者和学报工作者感到十分悲哀。第三,职称贬值,学术腐败严重,影响后学。
许多教师靠职称论文评上高级职称,这是有目共睹的,高级职称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严重贬值。过去一提到教授或副教授,人们便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近十几年来,教授副教授的声誉远不如前,除了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称论文的影响。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根本不了解自己所教学科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不懂得学术论文的基本写法,甚至连本学科的一些基本原理都没有吃透,这些情况自然会表现在教学当中。这种名不符实的状况,在高校十分普遍,不仅同行心中有数,就连学生都看得十分清楚职称论文的泛滥,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即抄袭、剽窃、请人捉刀之风盛行。学术腐败对科学研究的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如果多数人都不去积极地探索,刻苦地钻研,科研工作很难向前推进,而且还有可能停步不前。高等学校除了教学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科研。科研工作是否成绩显着,是否有较多的科研成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学术腐败最终会导致高等学校的形象不佳,声誉下滑。
学术腐败还会导致另一个严重后果,即青年教师效仿。搞科学研究要吃得苦,耐得住寂寞。既然别人能通过剪刀加糨糊发表论文,我又何苦去累呢?这种心理支配着现今不少青年教师,可见职称论文的危害实在不浅。
以上我们对职称论文的种种特征,以及职称论文的危害作了简要分析,目的是希望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使职称论文的蔓延得到有效的遏制。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论文
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调查与分析论文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作为一种高校学术资源的分配方式和评价用人机制,既属于高校的学术工作范畴,同时也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 职称论文 :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调查与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高校辅导员高
教育职称论文发表就找期刊天空网,尊贵服务,助跑成功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作为一种高校学术资源的分配方式和评价用人机制,既属于高校的学术工作范畴,同时也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职称论文: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调查与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职称论文
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调查与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高级职称评审对高校辅导员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体系的调查,了解当前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看法,探索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方法。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联系编辑微信 76608504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称评审 调查 分析
文章从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角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收集信息,调查分析了各省市和各高校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概况,在此基础上,了解和剖析了人们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观点。通过调查问卷反映现有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体系是否合理。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调查对象是高校工作人员,采取走访调查的方式,走访范围包括安徽、湖北等地的高校,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还与一些专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最后将收集到的结果整理、汇总,通过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调查问卷的发放都是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不仅包括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看法,也包括对未来改进的意见,最后还专门收集调查对象的主观看法。目标人群不仅涵盖了高校辅导员还包括对一些专家的访谈,最后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几个主要指标如下。
1.年龄与性别。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状况及其年龄结构是这支队伍自然的基础状态,它反映着这支队伍生存、发展的情况。从我们问卷调研的结果看,性别比例接近1:1。当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平均年龄为26-30岁。年龄段在41岁以上的占14.67%,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85.33%,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61.33%。这说明,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有朝气、有活力、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具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经历的辅导员教师比例不高。这一点在36岁以上年龄段比较明显,数据表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只占26.67%。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富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和经验的辅导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数量越来越少的趋势。
2.现有教师队伍受教育情况。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多为研究生学历。辅导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和双学士)的比例最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的比例略少于本科学历。由此可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学历符合基本标准,是一支高学历队伍,专职辅导员继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前进。
3.兼职情况。目前有40%的辅导员同时兼任班主任的职务,有38.7%的辅导员兼任行政工作,仅有9.3%的辅导员兼任教学工作,说明大多数辅导员还是从事管理岗位工作,在科研教学方面缺少必要的时间和资历,所以目前的高级职称评审对辅导员有一定的不适用性。
4.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必要性。有85.33%的人认为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仅有1.34%的人对此持否定意见,所以从调查中显示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开展将是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
5.在职称限额上给辅导员倾斜程度。有86.67%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称限额上给予辅导员倾斜,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的确承担起了更多的管理工作,因此可能与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有所区别,因此适当的倾斜看似是倾斜,其实质更多的是一种平衡。
6.高级职称评审中最应强调的因素。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工作业绩是高级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在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的体系建立中,工作业绩应当作为一个相对权重较大的指标来衡量辅导员。这说明,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他们的工作业绩都将在职称评审中占很大的比重。
7.问卷反映评选的最低工作与学历标准。问卷反映,人们对高学历会更加的认同,硕士及以上学历占调查比例为74.7%,硕士学历并且工作5年以上获得认可最多,也是人们比较认同的高级职称评选标准。
8.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工作业绩、教学、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数目对评审条件都具有显著相关性,而评价它们对评审条件的依据则是影响程度。一方面,工作业绩在所有要素中占据较重要位置,而教学与工作业绩也存在联系,教学是工作业绩中重要的一环,但工作业绩不仅仅包括教学体现,还包括一些例如对学生的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数与前面的工作教学也存在联系,因为实践经验对科研具有很大的帮助,而科研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可是,辅导员也不可能将全部时间投入到科研,因此在科研成果与发表论文数方面与传统的专业教师肯定存在差距,在考量这两个指标的时候,要注意其权重。因此,在建立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应当将这些依据其影响程度大小作为参考条件,与前面所提及的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应当一同考虑,综合多个因素,以此形成评审条件,以一种更加适合辅导员职业特征的评价体系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以此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和教师队伍内部的和谐稳定。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重教学人员轻管理人员的思想在高等教育中还是存在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是重视学生的专业化教育,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当前教育体制下,高校之间实力的竞争主要是教学和科研实力的竞争,因此高校自然将教学与科研工作摆在工作之首,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被摆在次要位置。在评职称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科研实力与教学成果,容易使部分学生工作者感觉不到被重视,缺乏职业认同感。要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就需要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支持。
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兼职的现象,这说明一般辅导员个人工作任务比较重,缺少外出学习机会,在对辅导员角色定位时,既要统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兼顾其自身提高与发展,给予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职称评价机会。对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视应该采取措施,而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表面认识,这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工作业绩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出现在考核标准里,因为辅导员工作与传统专业教师有所不同,在考量其工作业绩的时候,应当适当加入一些因素,例如: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等。这样更能体现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不只是表现在学术成果上,也体现在日常管理当中。这些因素的代入可以使评审更加有倾向性,使辅导员能专心于本职工作,而不是因为评职称的需要就只研究论文、发表论文,而偏离本职工作。
从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现有高级职称评价条件对辅导员过高,缺少对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倾斜,而且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高级职称的单独评审。这不仅仅是由于辅导员队伍工作性质决定,更多地是现有评价体系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将整个教师队伍的高级职称评审一概而论,未进行专业化划分。评价指标不够完整或者对辅导员的适用程度不合理,以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与要求去衡量辅导员以及作为辅导员发展的要求,使辅导员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目标,进而丧失信心。因此,对于辅导员高级职称的评审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和形成一套独立并且适用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职称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迟沂军.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队伍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张利.试析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3)
[3]陈建文,汪祝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4]孟宪青.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展缓慢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5]刘斌,靳成达.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1(2)
[6]崔贞琼.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6
第三篇:谈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在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学前教育“小学化”八大危害有: 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影响幼儿身体健康。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伤害。
3.过早地介入理性教育,会好心办坏事,给幼儿精神压力,让孩子形成苦闷的心理背景,失去本应该有的童真童趣和快乐,不利于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人格的形成。
4.抹杀幼儿创造可能。相对于幼儿来说艰深的内容和死板苛严的教育方式,使幼儿生命发展过早定型、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由被极大缩减。
5.剥夺幼儿幸福生活。不但剥夺了当下的幸福感受,而且会影响今后人生对幸福的感受。
6.影响教师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使幼儿教师习惯于简单管理和灌输,缺乏对幼儿教育规律的探究和保教业务的钻研,影响其专业化成长。
7.偏离办园宗旨。幼儿园以各种名目举办特长班、兴趣班,乱买滥购教材和教辅资料,向幼儿家长违规收费。
8.误导家庭教育。如果幼儿园大搞“小学化”教学,会让家长误认为,幼儿教育就该教知识,就该和小学一样。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关注。
第四篇:谈高校如何做好考试诚信教育
作为一名基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五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和近三年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深刻认识到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是“诚信为本、能力至尚、踏实肯干”的实用型人才。
针对考试中各种新形式、高隐蔽性的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现象,经分析,作弊的大部分学生属于学习成绩中下等的潜能生,出现此类问题,大致有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存在“考前不学,临考突击,突击不成,小抄解围”的思想,潜能生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抄技好手段高,成绩就可以不劳而获,诚信缺失。第二,抓到考试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和最终处理意见在落实程度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三,考试内容设计和答题卡多样化程度存在缺陷。作为学生,毕竟在心智、自控力和认识程度上仍然存在短板,仍然需要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学生工作管理和考前诚信纪律教育方面加强督导。通过考风考纪教育等措施,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制度上予以保证,杜绝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树立正确向上的学习风气,加强学风建设。
因此,针对以上出现的考风考纪问题,结合个人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行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加强考风考纪教育,抓好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方面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教育学生明白诚信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号召同学们诚信考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考试违纪为耻,每班每位学生都积极加入其中,通过集中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触犯校规校纪的严重性。
二、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学生行为。严肃考风考纪最主要的就是加大对违纪行为处理的执行力,当场违纪,当场处理,当场公示,以避免因人情阻碍增加的后期处理难度。教育学生考试只是一时的测验,诚信是一生的承诺;考试失败还有补考机会,但一旦作弊将失去学位。另外,结合我系对全体任课教师下发的《土木工程系至全体任课教师的一封信》,辅导员协助任课教师做好促学工作。依据查课记录,详细记载每名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同时严格执行学院的“两个三”制度,该取消考试资格的决不姑息。学生平时基础打好了,考试违纪的现象自然也会减少。
三、加强监考人员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做到一个标准、一视同仁。因为同一科考试有的考场监考人员紧,有的考场松,显失公平,这也使得松的考场学习好的学生骂监考老师无能、管理严格的考场学习相对后进的学生骂监考教师过分。
四、辅导员明确立场,积极引导学生思想导向。教育学生考风考绩在城建学院主流是好的,将学生的思想向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同时关键在于抓住优秀典型和极特殊后进典型,在行动上奖优罚劣。培养锻炼学生的好坏认知能力,知道何谓好,何谓坏,知道好的肯定会受到表扬,差了也一定会受到批评,使学生们的心理平衡,端正学生的荣辱观。
五、考题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出题老师最好采用多解式和开放式的考题,让学生在考试中更注重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结合思考,创新解答考题。例如:尽量少考某某事件发生的年代时间、人物、地点等死板固化性考题,而是多考核借某某事件为例所引发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意义等开放性、创新性的考题,理工科类试题也同理。同时,借鉴近几年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题目、答案排序多样化的方式,有效避免了前后左右考生相互抄袭的弊病,在考生心理和思想上先期杜绝了抄袭幻想。
六、口头教育与书面教育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班团会教育的同时,责成每位学生签订考试不违纪诚信承诺书,以避免考风考纪教育留下死角。
七、对曾经考试违纪并受到处分但情节较轻的学生,不抛弃、也不放弃。但应将此类学生列为重点学生,并建立重点学生名册,在接纳违纪学生,帮助已违纪学生继续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实施动态管理。定期与学生谈话将谈话记录装订成册,详细记录谈话的时间、地点、谈话的内容,便于向学生家长反馈这些学生的在校综合情况。
第五篇:高校安装门禁系统大家谈
高校安装门禁系统大家谈
近日,天津某高校计划在部分学生宿舍楼安装门禁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宿舍楼门通道系统、层禁系统、楼层报警系统和小区监控中心等。
消息一出,即引起该校学生的各种质疑。有人担心着火时紧急撤离的通道被阻塞,也有人感叹以后某些时段楼道会越来越拥挤,还有人说不同楼层的宿舍之间都不能串门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宿舍的安全性。
天津商业大学 刘扬
有助于增强安全性
我认为学校宿舍安装门禁、层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住宿生活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大学校园可进出自由,闲杂人等众多,容易造成不安全事件。再加上大学生安全意识淡漠,容易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大学生日常放在宿舍的电脑、现金等贵重物品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的盗窃目标。门禁、层禁可以有效地控制他人进入学生宿舍,从根本上消除了外来人员进入宿舍实施盗窃的可能。所以我对这项措施持赞成态度。
天津美术学院 亓晓婷
加强学生防盗意识是根本
我认为,宿舍是同学们温暖的家,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公寓安装门禁系统,的确影响了同学们之间正常的交往,且与大学兼容开放的文化氛围不符。如果是为了防止丢东西,那更应该从学生抓起,加强同学们的防范意识,做到自我管理、保护好私人财物。靠各种监控与门禁防盗,是治标不治本之举。
门禁,真的“禁”住了吗?
据我所知,天津一所高校已经开始施行进门打校园卡的制度,由摄像头和宿管一起监督执行质量。但门禁真的“禁”了吗?从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有同学借校园卡偷偷进楼,机器没有报警,宿管也没有察觉出异常。抛开对门禁其他方面的质疑,门禁真能起到禁止学生进入其他宿舍和楼层吗?对很多同学来说,门禁不过是个摆设。
南开大学 武东翔
安装门禁、层禁不能“一刀切”
高校给学生宿舍安装门禁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这点受到学生的基本认可,但安装层禁就有点小题大做了。第一,安装层禁增加了资金投入,增加了学校的财政负担;第二,安装层禁不利于各楼层学生间的交流,给学生间传达通知、增进了解增加了难度;第三,安装层禁系统并不能完全防止失窃事件发生,应重在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因此我认为,门禁有用,而安装层禁就没什么必要了。安装门禁、层禁需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不能搞“一刀切”。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黎素
门禁难逃成摆设的命运
据了解,天津某高校的通道门禁系统类似于目前地铁站的轧机,需刷卡后开启闸门进入;楼层门禁系统类似于目前自助银行的门禁装置。该高校并不是安装这类门禁系统的首创者,早在2005年广州大学城就有高校安装了门禁系统,但是如今这些门禁系统早已成为摆设。至今高校门禁系统都难逃沦为摆设的命运,若反思其原因,不难发现,门禁系统给学生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反而是次要因素,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够强。正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学校应改堵为疏,从而达到改善校园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