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察材料要有“立体感”
考察材料要有“立体感”
考察材料是考察人员根据一定的原则,在对考察对象的政治、思想、工作等各方面表现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所撰写的综合评价材料。考察材料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干部工作的成效。因此,考察人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撰写考察材料。
但是,由于有时考察任务紧,致使考察工作蜻蜓点水,走过场;或者有时考察人工作不得法,考察方法过于简单,没有真正摸准、吃透考察对象的情况等原因,使得考察材料千人一面,给人平面化的感觉,缺乏“立体感”,具体表现为:
第一,语言定式化。受思维定式影响或语言文字驾驭能力限制,有些考察材料语言定式化,描写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用的都是大致相同的话,整篇材料读后索然无味。如考察材料的第一段一般都是写政治表现,像“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可靠,注重理论学习,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样的句子,变成了万能的通用语言。总结考察对象的的缺点与不足,也总是翻来复去那么几句话,以致于有人戏称,考察一批干部,只要看一个人的材料就可以了。
第二,表述概念化。有些考察材料对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概念化的叙述较多,量化分析和典型事例等写实性表述比较少,有的仅罗列一些事实和数据,缺乏深度。对其存在的缺点或不足不做深入细致地分析,经常使用“有时,有些,不够”等修饰词,内涵不清,使人难以捉摸认定。
第三,内容空洞化。有些考察材料有“骨”无“肉”,写虚的多、写实的少,通篇都是抽象的评价观点,缺乏证明观点的典型事例,使人感觉空洞无物。如写工作作风,习惯用“工作比较扎实,能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等来表述,至于扎实深入的过程、帮助解决问题的成效等则反映不多;如写纪律性,则往往用“严格要求自己,作风正派,遵纪守法,群众基础好”等来体现,缺少有令人信服的实例来加以印证。
“立体感”是考察材料的本质要求,需要考察人抓住考察对象的主要特点,刻画出个性特征,正确勾勒出不同系统、不同岗位考察对象的内在差异。考察材料具有“立体感”,考察人要把好四道关口:
一是严把考察谈话关。考察谈话是撰写考察材料的基础性工作,要把好考察谈话关,提高考察谈话的质量。首先,要善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谈话对象,提高问话的针对性。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应采取提问式方法,直接提出所要了解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对于性格外向,乐观健谈的人采取漫谈式和商讨式的方法,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干部情况;对于职务较高、年龄较大、了解情况多的关键人员可采取请教式的方法,多征求意见;对考察对象本人则多采取提问式的方法,观察其思维、反应及表达能力等。其次要善于分析和判别,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再次要善于引导,将谈话引向深入。谈话经常遇到“不会谈、不愿谈、不敢谈、不实谈”等问题,考察人可以运用“顺藤摸瓜法”,抓住潜在的问题,及时发问,弄清问题的实质。
二是严把语言鲜活关。使用的鲜活的语言,能使内容变得丰富,这样的材料,让人如饮醇酒,如沐春风。鲜活的语言指那些看似寻常,经过自己的加工改造,又能推陈出新的语言。考察材料的语言如何才能鲜活生动呢?首先要
“实”。要抓住本人的工作经历、任职经历和成绩情况来写。要本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真实而生动地加以反映。其次要“准”。引用的事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数字和原话等都要经过认真核实,准确无误。再次要“度”。对考察对象的评价要有“度”,不能评价过高,如“组织领导能力很强”、“有很高的专业造诣”这样的词句要少用、慎用。评价得恰如其分,褒贬得当就可以。
三是严把表述形象关。撰写考察材料就像给人画像,必须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出发,画出特点。好的考察材料,在综合分析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形象表述,传神地抓住考察对象的个性特征。这样,写出的考察材料,就能反映考察对象的真实面貌,让人看后“如见其人”。第一要准确把握考察对象的个性化信息。对考察对象要从不同角度予以个性化描述,使其各具特色,形象鲜明。比如,“工作业务能力强”是许多考察对象的共同特点,但“业务能力”可以细分为紧急事件处理、公文起草工作、统筹协调等多个方面的能力。第二要有所创新,综合运用各种资料。对考察中收集到的统计报表、荣誉证书等反映考察对象重要情况的资料,可以用表格、图表、照片、声像等形式直接表现,发挥其与文字材料相互补充、印证的作用,使考察材料化平淡为生动。第三要突出考察对象的“亮点”。对考察对象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以及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打动人的典型事例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对共性的内容及其它辅助性工作,则可以轻描淡写,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层次结构,为考察对象勾勒出一幅清晰形象的“画像”。
四是严把内容饱满关。撰写考察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了解考察对象的个性特征、能力高低、发展潜力等情况,而要说明这些东西,把好内容饱满关,关键是要做到用“三个说话”。首先要善于运用事例说话。要选择一些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能打动人的事例,使考察材料内容丰满。其次要善于运用数据说话。例如,描写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每年参加多少次政治理论学习,发表多少篇理论调研文章来进行定量分析。再次要善于运用工作成果说话。
第二篇:《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刘小龙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
刘小龙
一、学情分析:在第九册教材上就有一单元的内容是初步了解透视知识并运用透视知识画出楼房和桥梁的立体感。学生能够认识透视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能画出立体感,少部分学生能较准确的画出透视效果。数学课上学生也学习了一些关于立方体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对立方体和透视是非常熟悉的。这次再学画立体感空间感学生会觉得很容易,我如果直接讲透视原理学生应该是没兴趣听的,所以我设计是先画后学再画的流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画家的画理解透视的基本特征,二是学习习近平行和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三是其它的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第一部分是学生能够理解的,第三个部分学生也是可以看教材学会,这一课的难点就是深入地掌握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原理。
三、教学重点: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画面的空间感。
四、教学难点:掌握并能运用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原理。
五、学习目标:学习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原理并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六、教学过程:
1、师:展示两个正方体,1号是数学书中的正方体,2号是美术中的带有透视感的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哪个立体感更强? 生:观察并说说不一样以及用举手的形式选哪个立体感更强。
师:同学们有疑惑很好,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7课去寻找答案,先自行阅读教材然后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记得按书上的方法用用老师发的透视框。生:阅读教材,讨论,使用道具感受透视变化。
意图:通过数学课中的正方体和有透视变化的正方体对比,让学生产生疑惑,弄不清楚应该画成什么样,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尝试去解决疑惑。
2、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感觉2号正方体感觉立体感更强? 生:因为近的看起来大,远的看起来小。
师:说的非常好,可能有同学还不明白,接下来请看这张照片(我在三楼走廊拍的一张走廊照片,通过用红线画走廊的两边线和顶线到最远处让学生发现走廊变得越来越窄,用绿线画出两边的柱子由近到远变得越来越矮)。生:观看学生熟悉的走廊照片,感受强烈的透视感。师:这种透视现象叫什么透视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平行透视(学生通过看教材能知道是平行透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叫平行透视)师:平等透视就是一个事物的正面对着我们,用正方体来说就是我们能够看到两个面三条平行线,所以才叫平行透视。比如同学们前面的课桌,只要是摆整齐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桌面和抽屉组成的长方体就是一个平行透视。生:听解释,看课桌。
师:出示一个起钉器的盒子照片(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什么透视,是怎样判断的?
生:成角透视,还是说不出判断的理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它就是一个成角透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你只要发现一个事物是一由一个角面对你的,那就是成角透视。比如放在你桌面右上角的美术本就是有一个角对着你,那就是成角透视。生:听解释,看书本。
意图: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用透视框做实验,让一部分同学先发现透视的规律。然后再通过观看学校走廊和起钉器的照片以及老师的讲解让大部分学生感知透视的两种形式以及加深对近大远小规律的理解。
3、师:请同学们用三分钟时间画好这两个起钉器盒子,注意只画轮廓线不涂明暗,把近大远小这四个字写在作业本上提醒自己。生:画起钉器盒子。
师:展示两幅学生作业,请一男一女学生上讲台用笔指着说说作业哪儿有问题该怎样改。
生:分析同学作业,然后尝试修改。
师:可能有同学觉得他们修改的也有问题,不要急,同学们看完下面这张图就知道对错了。展示起钉器照片(这张照片上我用红色线条画出起钉器的轮廓线,然后把每根线都延长,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一共三组,每组三条线都会相交到一个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每三根线都会相交到一个点? 生:观看成角透视线的变化演示,尝试说原因。
师:他们能相交到一个点的原因是离我们近的线条长离我们远的线条短,如果都是一样长那就像画数学课中的正方体一样了——每组三条线都只会平行。这是我们检查自己的画透视是否正确的方法。接下来我们看看把平行透视的的线延长会有什么结果——只有一组三条边线延长会相交。生:观看演示变化,学会透视的检查方法。
师: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修改自己的作业,改好的同学可以加明暗。生:修改作业。
意图:学生第一次画可能会觉得很简单,虽然知道近大远小的规律,但是应该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运用。通过同学改画,让大部分学生产生疑惑,然后再让学生看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的延长线图,加深对近大远小的理解,学会检查方法。学生有了依据第二次画效果会好很多。
4、师:出示评价点:
1、构图合理,2、有立体感,3、透视正确。请同桌相互写评语。
生:同桌相互写评语。
师:挑选学生作业进行投影,并让学生点评画得怎么样同桌的评语写的怎么样。生:评同学的画和评语。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从上课到现在老师都没有说过什么是空间感,现在可以说了,空间感就是物体在一个空间内的前后左右位置。比如我们只要把这两个起钉器画出来让人感觉一个在前面一个后面,那就是画出了空间感,是我们二年级学的前后遮挡关系的延伸。如果有同学没明白也没关系,以后我们还会再学。生:听解释。意图:学生在评价同桌作业的时候又一次加深了对透视的理解。对于空间感学生暂时比较难理解,说多了也没用。只要这一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并能运用透视的近大远小规律就够了。
5、师:课后请同学们再次根据同桌的评语尝试修改。尝试用“尝试探索”部分中的方法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意图:让学生看评语再修改的原因是通过他人发现自己画的问题,发现了问题再进行一次修改,那么通常这个知识点就能够掌握了。教材中“尝试探索”部分中的方法也可以画出物体的立体感,但是只有透视方法才是最科学的,那些方法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
下课。
第三篇:如何让照片更富立体感解读
大家现在拍的照片都是2D平面,一定常常听到照片有立体感、空气感等等的说法!看似平面的照片真的会有让观赏者有立体感的错觉,到底有什么方式可以产生这种幻觉(效果),今天就要跟大家如何利用构图与光影让照片充满立体感!
一般来说,影响照片立体感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像是照片的片幅与所用的镜头,这些都是影响照片立体感的原因。只是今天我们不谈器材产生的立体感,而是要谈谈拍照时能创造的立体感。拍照时能创造的立体感不外乎跟视觉焦点、线条、透视感、与光影有关,其实只要掌握以下条件就能轻易让自己拍得的照片有立体感。
一、视觉焦点
视觉焦点不外乎是利用浅景深让主题焦点清晰而背景虚化,让主题明显跟背景分离、让照片更有立体感,另外追求浅景深也是众多人买单反的理由之一。其实浅景深手法也是最方便让照片有立体感的方法,因为只要有大光圈镜头或是靠近主体(镜头最近对焦距离)就可以虚化背景,让主题有种从背景跳出来的感觉。
▲ 虚化背景,突显主题
前面提到除了虚化背景创造立体感之外,其实也可以虚化前景创造立体感,这也是利用浅景深创造立体感的方法之一,就看各位如何呈现了!
▲萤火虫的光点在镜头前脱焦,让照片更有立体感
▲运用超广角的特型,让前景夸张变形模糊,也是让照片有立体感的方式之一
二、线条
构图三元素:点、线、面是构图中的基础。线条运用得当,可以增强照片的视觉冲击力,线条除了可以增加照片的情绪,也可以增强照片的立体感。线条可以适当引导观众的视线,经由视觉引导,让照片更有层次。
▲螺旋线条会让照片更有层次与动感。
▲运用消失点让照片更有深度。
在运用线条构图时,建议让线条指向画面中想要表达的主题,透过视觉引导让观赏者直接注意到主题,增强画面的冲击力。
三、透视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线条与散景之外,透视也能产生立体感。像是运用超广角镜头独有的变形效果(近大远小),或是适当安排的前景、中景、远景也可以让照片更有层次。在使用超广角镜头营造强烈透视感时,如果能靠近主题就尽量靠近主题,尽量形成「近大远小」的变形透视,可以让照片的透视感更强烈。
▲超广角镜头祕诀:尽量靠近前景就对了。
▲前景+中景+远景=丰富的层次。
四、光影
谈到最后的光影,摄影顾名思义就是捕捉影子,想必影子在画面中是相当相当重要的角色。没错,影子是增加物品立体感的元素!影子怎么制造的?当然就是光线照射下才会产生嘛!当一个物体经过光的照射下,颜色鲜艳,接着物体背后就会产生影子,这都是环环相扣的!
光线真的变化万千,每秒的光线都不同!但在众多变化中,可以大致分为逆光、顶光、侧光、顺光,到底那种影子比较容易创造出立体感呢?这个答案因人而异,因为每种光线都有属于它的立体感,就看你要怎么操作,以及影响想表达什么感觉!
▲逆光照射岩石,让岩石更有戏剧性。
▲顺光时候可以运用阴影,一样让照片有立体感。
▲侧光。
▲在同一色系的物品当中,少掉光线的加持,照片会暗淡许多。
▲在黑暗中到底要什么光线才能凸显出立体感?直接一盏强烈正面光就能让主题从黑暗脱
颖而出。
综合刚刚提到光影立体感的部分,现在相机科技与电脑修图非常方便!天底下太阳只有一个,光永远直线进行!在修图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光的特性。另外像是高反差场景大家爱用的HDR或是黑卡控制反差等等,在运用时还是要依循大自然的定律,有适当的反差,照片才会有立体感,也会让照片更耐看!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班主任要有
班主任要有“课程观”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没有固定的模式,如何去做真的很难把握。见识了诸多的优秀班主任后,笔者有一个感受,那就是他们的班主任工作总是一套一套的,有的甚至有比较明显的体系。因此,笔者有一个感悟:班主任要有“课程观”。这样工作起来才会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班主任工作没有现成的教材,班主任工作的时候,最好自己开发教材,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班主任可以先收集与感恩相关的资料,然后对学生进行教育。感恩的理由、案例、文章、歌曲、视频等都可以作为教材,班主任最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最好汇编成教材,学生人手一册,那样学生就可以经常学习。班主任在这样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班主任工作教材,不仅方便自己,对他人更是一个绝好的借鉴。
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之前,基本上没有什么准备,很少有像学科教师一样“备课”的。工作后,他们更没有“课后反思”。这样不利于材料的收集、整理、积累,不利于后期的研究与提升。如果班主任老师在开展班级活动的时候,事先备个“课”,把活动的目的、重点、材料、形式、过程等都认真的思考并写下来,活动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会效果更加明显。活动后,留下记录文字,有回顾与总结,这样对日后工作的开展一定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班主任如果有“课程观“后,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就是“课堂”上我们就会去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试想,如果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我们把每个环节都考虑周全,全方位地提升。那么长此下去,相信我们会逐渐拥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教材,逐渐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体系。这样我们就距离专业化不远了。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班主任工作本来应该属于“课程”的范畴,只是目前大家都没有这个意识而已。希望广大的一线班主任老师努力参与到班主任工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来,规范教育行为,实现德育工作新的跨越。
第五篇:要有耐心
要有耐心,学会欣赏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体会
《孩子,你慢慢来》,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句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给了我无限的感动,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们慢慢来,让我们耐着性子学会等待。
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爱的气息,读着读着,一股暖流慢慢飘进了我的心房。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的散文,简单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母亲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书中表露无疑,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谈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在叙述发生某件事情时,母子间的反应和对话,非常的生活化。龙应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己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鼓励他们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她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路上的车……这些文字是那么地朴实、细腻,简洁地还原着一幅幅岁月画面,没有议论、抒情、感慨,只是简洁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若有所思。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母亲慢慢地走。作者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孩子在台湾的幼稚园接受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怎么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同?作者所有的爱都在细微,耐心中付出。作者懂得:爱,必须对幼小生命尊重,尊重缘于平等——从孩提时代起,就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做“人”。也因此,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不会简单地去粗暴指责,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正直、诚实、优雅和担当……
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责任,收获友谊和爱。
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情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是自己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细细的看过她写的每一段亲身体会,当我再经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真实,她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很多启发,是啊,你慢慢来,慢慢的等你长大!作为一名母亲,有了宝宝以后,我看见别的孩子,会有一种忍不住的关心,一种出自母性的表现,不像曾经的我,对别家的孩子提不起兴趣,因为那时自己还没有成为母亲,对小宝宝的感情也是从自己的宝宝身上开始培养起来的。
当大人觉得对于小孩该学习什么,该了解什么,总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小孩的身上、脑海中。可曾问过小孩的意愿?也许小孩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没有自己的意识;也许动作很慢,但总有做好的时间,不要看到慢腾腾,就强加其成人的模式。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反思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很大声。我是否能够细声细气地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我的建议。我是否能不批评学生,而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充满欢乐。老师要带给他们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该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起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
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享受孩子一朝一夕的变化!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段,享受孩子一喜一怒的真实!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长长的路,健康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