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工会)(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0:4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工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工会)》。

第一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工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依靠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当而且能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工会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大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创造才能,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既有利于形成广大职工之间、职工与企业之间以及职工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关系,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会应更加自觉地把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素质作为紧迫任务,鼓励和支持职工学习,在职工中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通过开展“学习先进模范、争做金牌工人”等学习创新活动和抓好骨干培训、典型示范、经验推广等工作,提高广大职工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发挥职工创造才能。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工会应把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与健全培养劳模、选树劳模、表彰劳模、关心劳模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广大职工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积极性;把深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与推广职工创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职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努力营造鼓励广大职工干事业、支持广大职工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的重要内容。工会要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致力于建设劳动关系和谐的企业,以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以企业和谐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把维护职工民主权利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结合起来。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和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问题较为突出。工会应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做到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一方面,加强源头参与,及时向党委反映职工意愿,并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切实落实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厂务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把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等落到实处。

把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与维护社会安定结合起来。各级工会应健全依法调解劳动关系矛盾的工作机制,妥善处理职工反映的问题;积极引导广大职工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发现和化解职工队伍中的不稳定因素,并教育广大职工正确对待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心职工生产生活

切实解决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广大职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千方百计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会应坚持维护职工利益与保障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有机统一,积极协助政府做好扩大就业政策的实施工作。要有效监督企业规范职工下岗程序,依法维护下岗失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并督促企业妥善处理经济补偿和债权债务问题;积极支持政府实施扩大就业政策,协助政府做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教育引导下岗失业职工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积极办好工会的职业介绍所,为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积极推动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工会应积极推动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职工的参保率;健全帮扶救助困难职工的机制,不断扩大帮扶救助面,及时缓解职工生活中遇到的突出困难;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落实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督促各方面认真执行,并努力把工资共决、工资调整、随经济发展增长工资机制引入企业。

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级工会应进一步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群防群治、依法监督”的观念,充分发挥工会在安全生产中的监督作用,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改善职工的劳动卫生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提出解决措施,避免出现职业危害和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重大事故。

第二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去年,青海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青海是一个后发展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程度深,仍然面临着改革和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同时,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解决民族、宗教矛盾,确保社会稳定的任务也很重。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把构建和谐青海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认真落实。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和谐青海建设的第一要务。穷则难和。生产力不发展、经济实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社会和谐就没有物质基础。构建和谐青海,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青海的发展既保持了良好态势,又面临困难和挑战,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改变制约条件和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任务都很艰巨。加快青海发展,首先要深刻认识现阶段青海改革发展的特殊性,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发展思路,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青海依靠国家支持,依托社会力量,自我积累、自我投资、自我发展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种投资创业的服务平台日渐形成,企业在改革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自身活力不断提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青海干成了一大批原来想干而不能干的事情,保持了经济连续5年持续快速增长,各族干部群众从中增长了才干,增加了积累,增强了信心。我们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大思路谋划大动作、大项目,力求更多的投入、更好的发展、更大的变化。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提高外向参与、外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把青海的发展融入全国、融入世界,充分依靠国内外市场发展壮大自己。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各项要求,扎扎实实打基础,继续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通过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转变,产业发展的新提升,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的新跨越,社会事业发展的新突破,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逐步建成农牧业进步、特色产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和谐青海。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着眼点放在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构建和谐青海,反映了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真心依靠人民,不断激发各族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的创业环境,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放手让群众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创业。坚决摒弃一切妨碍人们创业致富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体制弊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全省充满发展生机和创造活力。

要注重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和谐。重视和解决好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引起的社会问题,既坚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裕起来,又要通过依法征税、增加公共支出、增加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对后进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沟通协调机制,不断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维护好各族群众的生存权利、民主权利、发展权利、创造权利。

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办实事、解难事。一是高度重视就业。我省经济不发达,社会就业率低,从业人员赡养人口比重高,必须把就业再就业作为一项关系民生、关系全局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三是搞好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认真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扶贫工作成效。要维护好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坚决遏制和打击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重点解决好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破产重组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四是倾听群众呼声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呼声,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着重解决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吃水难、打官司难、办事难等问题。五是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改善青海人的生存环境,在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各项工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居环境治理和治山治水工程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建设山川秀美的新青海。

坚持以团结进步为主题,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团结是和谐的保证。要按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效机制。改变青海面貌,需要各级领导班子更加紧密团结,巩固和发展五湖四海、团结共事的好传统、好局面。要不断增强干群之间、党政之间、军民军政之间的团结,发展全省上下、各族各界的大团结,以大团结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富民强省的目标鼓舞人心,凝聚人气,形成团结、和谐、创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旗帜鲜明地热忱支持创业人员、民营企业家、自由职业人员和其他一切来青海投资兴业、关心青海建设、为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出力的新老朋友和各界人士,共同为青海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

第三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民主党派)

内容提要 各民主党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广泛的民意基础;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努力协调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古往今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热爱和平,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系统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品格,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勇气和智慧,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各民主党派作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友党,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领会和把握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规律,明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任务和途径,积极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现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它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代替牵扯倾轧,对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回顾民主党派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我们在历史的各个关键时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帮助和领导下,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贡献,都是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团结奋斗的结果。历史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是民主党派的立党之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保障。

当前,我国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挑战。而政党制度往往成为敌对势力推行西方民主、实行西化的突破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认识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自觉抵御西方多党制、两党制和议会制的影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我国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创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缔造者和实践者,也一定能够同中国共产党一起,坚持好、建设好、完善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推进政党之间的合作与和谐,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厚。古人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没有经济发展来支撑,和谐社会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硬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团结和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紧扣发展主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很多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的建议,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应继续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和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继续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把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本着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的精神,协助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要发挥整体功能和组织优势,选择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党和政府决策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四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更为强劲的支撑。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搬去一块绊脚石。

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到了一个“节点”。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有数据显示,在~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远在3倍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此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当然,比这些数据更能让人产生痛感,更具有说服力的,还是直观的现实形态。一些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现,欠发达地区人们艰涩的生存环境,低收入者的无限悲苦目光,这些种种现实的困顿与苦难,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这也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它破坏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而诸如“公平”、“安定”与“效益” 这样的元素,恰恰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必备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想使这种利益平衡成为现实,就无法绕过纠正收入分配不公这样的选择。~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次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行了修正; ~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事关每个人的利益,此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目光。

尽管我们可以肯定政府在纠正分配不公方面的努力与决心,但理性告诉我们,解决分配不公这样的大课题,无法一蹴而就,甚至,我们必须为解决分配不公做最困难的估量。毕竟,这一课题顺利解决,将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力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久以来,诸如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公车改革问题以及其它种种收入不透明问题尽管备受诟病,但这些事关他配的改革却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推进,无疑,这都为解决分配公平可能遭遇的困难提供了现实的警喻。

这是因为,当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相关体制存在着重重积弊,比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出现的种种管理空白,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市场体制不健全与政府对市场运行监控不力等等。正是相关制度规则不公,一些公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使某些强势者能以非法或掠夺的方式抢占社会资源,使广大公众无法以竞争的方式,依托个人努力方式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从而造成分配不公,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社会存在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

显然,要想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使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下各得其所。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然要直面体制弊端,要有勇于自我纠错的决心,政府职能权限必须界定清晰,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要真正敢于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方能实现对相关分配不公平的制度进行全面清理,重新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利益均衡机制,使社会更趋于和谐健康。

无疑,这也意味着纠正分配不公必然面对强大的阻力与压力,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样的阻力与压力,更是一种提醒与敦促,那就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敢与决心,必须为应对困难与阻力寻求更好的准备。那么,这种勇气与决心从哪里来呢?那就是广泛的~支撑与利益诉求。试想,分配制度让少数人成为既得利益者,不能让广泛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这样背离公平与正义的不公平制度,只会造成社会中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恶化,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形象。所以,对凝聚着强大~支撑收入分配改革,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第五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税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体现在治税理念上,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即以依法治税、科学治税,实现税收分配的公平与正义。税收涉及社会各阶层、千家万户,应成为营造诚信友爱社会环境的媒体。税收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可以激发全社会的各项活力,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妥善处理税收分配中的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税收具有的纠正“负外部性”功能,可以促使市场主体承担其损害环境而造成的社会成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所以,要发挥税收职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对税收工作的要求必须坚持依法治税。依法治税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内部构件,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调控经济发展的杠杆,是和谐税收环境的灵魂。但是,当前依法治税中在执法理念、执法环境、执法程序、执法手段、执法监督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影响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执法理念落后。在依法征税上,停留在“以法治税”的层面,固守于让纳税人守法而忽视怎样使权力服从于法,导致人治、特权思想严重,重习惯轻法律、重权力轻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随意减免税,买税卖税,从中渔利的行为一时难以根除。在执法规范上,“依任务治税”、“以任务论英雄”,放弃执法主体地位,盲目扩张代征。在优质服务上,没有在政策、法律规定范围内帮助纳税人解决实际问题,给纳税人以最大的方便。

其次,执法环境不优。税收执法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税人、征税人、纳税人能否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实践中,税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存在内忧外患。一是税收立法失度,影响利益制衡。二是行政作为失范,扭曲执法意志。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财政收入速度扩张,税务部门不得不将税收政策执行让位于完成计划,依法治税在这些地方受到严重的制约。三是纳税人行为失信,规避纳税义务。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纳税自觉性缺乏,有意或无意不遵守税收法律,偷、逃、骗、抗税时有发生。

第三,执法程序不严。税收执法程序是规范税务执法、依法行政的基础。税收执法程序的合法可以维护税收秩序,使征收行为变得易为社会所接受。税收征管法着重从延期纳税审批权、税收优先权、税收保全权、税收强制执行权、税务检查权、税务处罚权等方面对税收执法作了严格的程序限制。但是,一些基层干部执法时误解、曲解、肢解税法,忽略执法中应该履行的程序,导致执法的混乱。

要解决以上问题,在具体实践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对纳税人、征税人、管税人法律关系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并在三者之间形成维护各自合法权益基础上的和谐法律行为和良性互动,并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其一,正确处理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的关系。要改进税收计划的传统模式。传统的税收计划管理模式可谓积弊多多,计划不准、苦乐不均、情况不明、上下不通;下达计划,政府层层加码,税务级级讲价;组织收入,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美其名曰“藏富于民”,有税不收,经济落后地区被逼“寅吃卯粮”,无税乱收。这种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致使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在依法治税上不作为、乱作为的始作俑者。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加强税收预测、确保上下沟通、力求计划准确、防止畸轻畸重、掌握税源动态、适时调整计划。同时要弱化税收计划的刚性考核,减少税收计划的盲目追逐。

其二,正确处理征管经费与依法治税的关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税务部门是垂直管理部门,其经费渠道是上级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人头经费,其余经费完全依靠各级地方财政根据入库税款按一定比例安排。如此一来,征管经费和依法治税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被残酷现实搅和在一起,一方面思想上不愿放弃依法治税这个根本,一方面,从自身生存发展需求出发,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把完成税收计划放在第一位,从而成了一对“冤家”。经济越是落后的地区,这对冤家的矛盾越是突出。依法治税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不是任务服从政策,而是政策让位于任务,本末倒置,收“过头税”有之、“寅吃卯粮”有之。这种征管经费供给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进办法有二:一,模式上突破。坚持“取之有理、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取之合法”的原则,由上级税务部门和地方政府统一将现行的“下拨人头经费+按比例提经费”的模式改变为“财政统筹、预算安排、全额下拨”的经费供给模式;二,观念上转变。务必大兴节约之风,倡导勤俭办事,努力降低机关和税收成本,平抑膨胀的欲望,压缩过度的需求。

其三,正确处理服务经济与依法治税的关系。税务机关参与构建和谐社会,要自觉树立三种观念:公正执法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纳税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自觉运用税收杠杆,助推循环经济发展。依法加大对高收入行业的征管力度,调富济贫,缓解、调和因贫富悬殊而引发的矛盾,以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下载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工会)(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工会)(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逐步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和谐宜人的“幸福乐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苏州市沧浪区有如下几点体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城市管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提升,合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时......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民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们党来说是又一次“进京赶考”。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人民群众......

    十六届六中全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和谐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提升,合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时......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先进文化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和时代......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司法)范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