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职业教育平台 推进省级合作办学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津举行

时间:2019-05-15 00:3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搭建职业教育平台 推进省级合作办学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津举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搭建职业教育平台 推进省级合作办学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津举行》。

第一篇:搭建职业教育平台 推进省级合作办学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津举行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搭建职业教育平台 推进省级合作办学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津举行 作者:闫志刚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7期

6月25日,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天津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共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出席。

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参与了当天的签约活动。以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和以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甘肃等为代表的西部省份教育部门之间签订了招生、送生合作办学协议,招生、送生各为7.35万人。

鲁昕指出,这次签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工作。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实际行动;是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完成今年820万人招生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次签约活动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广大学生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充分发挥东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巩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对于缩小区域、城乡职业教育差距,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培养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都具有重要意义。

鲁昕要求,要多渠道组织生源,努力扩大招生范围、扩大服务面向,真正把职业教育办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贡献。

第二篇:关于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思考

关于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思考

摘要:我国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自开展以来,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政策不到位,管理不力,经费短缺以及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等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关键词: 东西部职教合作 办学困难 解决措施

国家层面推动的中等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始于2003年,前不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教育部正积极部署下一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计划实施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积极推动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联合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办学。计划2010年-2012年,东部与西部每年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的学校达到3000所以上,年招生规模达到60万人,培训与交流教师2000人次,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等问题。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水平差距较大。就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难”的现象。虽然西部许多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或省级重点教育单位,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学生就业困难,是“招生难”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要求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东部地区、城市的生源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实施东西部地区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面对上述发展机遇的一种必然选择。

合作办学的形式与意义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是指东部有特色的骨干示范性中职学校与西部省市、农村的中职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资金、专业、师资、就业的优势以及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有多种形式,包括实施“订单式”培养,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面向西部省市和农村地区单独招生,学生毕业后到“订单”单位就业;联合办学分段培养,即“1+2”或“2+1”的分段培养方式,是指学生先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学习一个阶段,再到东部城市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提高,毕业后主要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就业;定向培养,即根据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方式为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及本地区重点企业培养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

合作办学的渠道很多,包括:(1)由行政部门组织,学校之间开展合作。即通过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协商,确定招生学校、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并将其纳入省市间的合作规划,组织双方学校进行合作洽谈。(2)学校间的联系。即东部发达省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办学的总体要求,直接与西部学校联系,自主合作办学。另外,还可以开展定向职业培训;指导、帮助西部学校办学;为西部职业学校培训师资等活动。

实践表明,实施东西部合作办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参与合作的东部职业学校可以从招生、教学内容、就业安置等方面统筹考虑,分段培养,形成跨地区的联合专业教育链。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充分利用了西部地区的生源优势和东部地区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就业优势,既为东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又带动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合作办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有关部委下发的《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跨省招生生源安排》等文件,虽然客观上对联合招生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形式、扶持政策和措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对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政府统筹,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另外,各自为政的财政分割体制使两地省级政府在合作办学的经费问题上相互推诿,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商,使一些已经或正在开展的合作办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经费问题国家对东西部合作办学采取了扶持政策,如无论在何处上学都一律执行西部的收费标准。另外,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文件中也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制度;招生学校要适当降低贫困学生的收费标准,对特困生采取减免或全部免除学费的措施;对一次性缴费困难的学生允许缓缴、分期付款。然而,在有些地方,这些政策还没有(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得到很好的落实。另外,东部地区虽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学费,但一些西部学生仍无法承担学习费用。陕西省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合作办学中农村学生占所有新生的80%,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学生占38%,500元到1500元的占54%,1500元以上的仅占8%,然而,东部学校当年的收费标准却在2000元左右,学费、日常开支以及节假日往返路费使得大部分参与合作办学的学生无力承担。对东部学校来说,每年2000元左右的收费标准已经没有再降低的空间。另外,有些东部学校自身也存在着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东部学校招生越多,办学经费就越紧张。国家及地方财政对西部贫困学生及学校因联合招生出现的学费差额缺乏经费补贴,使得经费困难成为影响合作办学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些西部地区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参与合作办学的学校审批不严,致使少数东部地区把在东部招生、就业困难的职业学校及专业安排到西部招生,背离了合作办学的初衷。另外,管理上的问题还表现在异地办学上。有些东部学校通过在西部地区建立分校的模式实现合作办学。这一模式要求东部地区派出管理人员和教师前往西部分校支援,然而,由于西部学校路途遥远,环境和条件相对艰苦,加之学校给予的异地补助不高,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师及管理人员不愿到西部学校支援。如江苏某职业学校与山西某县合作办学,该职校每月仅给予派出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几百元补助,使得大部分教师缺乏到西部支教的热情。

解决措施

领导重视,落实政策东部地区、城市的中职学校到西部地区和农村招生涉及到招生计划的安排等问题,各地教育局负责制定招生计划的部门要积极支持、重视中职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支援与被支援双方要明确各自职责,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经费统筹,多方负担解决经费问题首先应确保各项扶助措施得到落实,还要努力形成多方共同承担经费的机制。东西部合作办学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安排经费,对联合招生办学规模较大、对学生补贴力度较大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助。东部地区相关部门应制定奖励政策,西部地区政府应制定经费保障政策,补贴学校因联合招生出现的学费差额。对于学校而言,应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开支。另外,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为东西合作办学提供经费支持,也可以在职业学校设立定向奖、助学金,鼓励西部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提高技能。

加强管理,共同负责首先,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招生学校的管理。在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保证参与合作办学的是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和重点品牌专业,确保合作办学质量。其次,参与合作办学的双方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统筹力度。如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水平差别较大的学生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教学和管理,努力提高西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生活上,学校应对合作办学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应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因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很快度过环境适应期。同时,应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促使东西部合作办学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构建就业安置体系提高西部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新时期东西部学校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东西部职业学校应实现订单培养,落实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努力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完善西部学生就业和用工待遇的各项保障监督措施;东部学校也应对已就业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对有需要的学生实施再培训等措施。西部学校更应设法留住在东部学习过的具有新观念、新思想的学员,通过他们带动当地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将是拉动西部开发的一笔宝贵人力资源。

总之,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是一个新兴事物,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题。东西部职校合作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的支持,也需要两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真诚合作。只有切实解决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摸索中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促进东西部合作办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刚,陈辉,孙瑞国.搞好合作办学为三农服务[J].中国农村科技,2007,(2).[2]王芳.陕西省2003年东西部合作办学新生入学动机调查[J].职教论坛,2004,(9)

第三篇: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金辉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算起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联合大学开始,也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应该说,产教结合的办学实践与职业教育的创立与发展是同步的,在这期间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历史的曲折、挫折。进入新时期,面对新任务,职业教育如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探索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新路,创新办学模式,加快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需要深入开展理论的探讨。

一、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的成长、发展源于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来自与经济、社会和普通教育的相互关系的实践和研究。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产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应用性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一部分,现在高职占高等教育的规模已是半壁江山,中职即将与普通高中平分秋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高、中职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初中后、高中后的教育结构的两次分流。高、中职这两个“一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中学教育是类别关系,不是级别关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高、中、初等职业教育是级别关系,但又不同于普通教育那种逐级升学的级别关系。专升本、对口招生则是职、普立交桥的建设与拓宽。对中等教育的两次分流和职业教育类别的正确认识,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才得来的。每当某种思潮冲击这一认识,模糊、淡化,乃至否定这一认识的时候,职业教育就受挫折,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就难以健康持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及上世纪末两次中等教育曲折历程的感受及其深刻。而认识回到正确定位,职业教育又快速发展。这是为什么呢?简言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二是教育结构必需适应时代要求,使人才培养的总体结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自身规律,探寻、践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真办职教,办真职教,真正办好职教”。

1996年公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性质(本质属性)作了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制度则从基本制度层面上保障着职业教育性质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针,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广大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的职业院校建设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育的社会性以及生产性、相对独立性等等基本属性,这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共有的。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紧密、直接地联系经济,促进劳动就业,及其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成为体现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职、普关系是教育结构内部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职业教育的个性、特殊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就没有区别了,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只是将本科教育的四年压成三年,只是内容压缩,那就是没有区别,没区别就没有职业教育了。同时,又不能否定教育的共性、普遍性,我们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培养计划要由市场推动,公办院校办学体制要探索改革、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的特点、特色,但不能也不可能走向职教产业化,否则,也就不是教育了。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我们正由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坚信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是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有机对接的有效形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教育环境资源,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校企文化交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必由之路。

二、产教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从产业、企业角度看,是要解决技能人才(技师、技工)的补充和提高,以师带徒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了,特别是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自己培养解决不了,或成本太高,质量、门类无法满足,就必然要专门学校来办;从举办学校角度看,勿容置疑,不能脱离产业、企业,否则就是离开了服务对象,就失去了存在目标;从学生培养角度看,没有校企结合,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技能人才,就业就没有竞争力;从教育及其结构角度看,人的智能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发展职教。周济部长把它提升为对“办什么样职业教育”和“怎样办好职业教育”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确实毫不为过。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以来,国家召开了三次职教工作会议(2002、2005年国务院召开,2004七部委召开),从2002-2004年教育部连续召开四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三次高职,一次中职),全国职业院校交流研究,部长每会必到,大家说是部长总动员,走向产学研结合新时代,真可谓汹涌澎湃,如火如荼。

纵观连续几次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产学研交流会,全国职业院校经验交流,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大计,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这些目标、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点,凸现产教合作的大趋势。

1.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推进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一个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三个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推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政府宏观指导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使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就业、胜任岗位要求。并且,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求中职学生要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实习实训不少于半年。并相应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使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劳动保护、安全工作,支付合理报酬。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两年两个月)以及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推进体制创新,增强职教活力。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优化组合,扩大优质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境外资金,探索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5.充分利用优质职教资源和就业市场优势,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总之,产教合作已是职教发展的大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我们只有适应大势,坚持产教合作的改革发展之路,主动融入安徽中部崛起、新型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流大潮,才能立起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才能建设发展得更加兴旺。

三、产教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在于创新突破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直接关连着职业院校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关连着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使用管理,已成为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各类职业院校勇于开拓,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实践,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横、纵两个层面看,横向层面有以下类型:①行业、企业主管主办院校,依托行业企业,直接结合,紧密联系;②原有历史、基础与行业、企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院校,背靠行业企业,虽现属教育主管或地方主管,“已有婆家,不离娘家”;③专业方向鲜明,与行业、企业结合成立职教集团,如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牵头组建的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经济技术学校牵头组建的经济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安徽化工学校牵头组建的化工职教集团;④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产教合作委员会、董事会的多种形式;⑤民营企业举办民办高职,相互依存,机制灵活。

从纵向看:有点状的,某个或多个办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合作,如校外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冠名班、订单培养;有条状的或点、线结合的,如按专业大类或主干专业建立产教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有块状或综合的,从办学指导思想,到教育过程、教学基本建设、教学工作各环节,贯穿全过程的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区域性的合作方式:合肥(磨店)职教基地,根据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瑶海工业园等构建合肥东北工业组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轻纺、服装、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进入基地的职业院校将有利于与企业紧密联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芜湖市依托开发区,组建职教集团;铜陵市采取“大集中,小分散”方式组建职教园区,都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合作营造良好的城市组团环境。

我省高职学院仅从开展了第一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院校看,绝大多数都与产学研合作办学相联系,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如,淮南职技院的“通过产学研理事会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特色项目;安徽水利水电职技院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实用人才”特色项目;安徽商贸职技院的“传承百年老校办学传统,培养现代商贸技术人才”的特色项目;安徽职技院的“传承依托行业办学传统,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特色项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依托开发区,密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等等。其他院校也无一不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总之,这些探索实践都是十分可贵的,都在坚持不断进取,积极推进,逐步深化,加快发展,都未止于至善。当然,从总体看,与兄弟省市,特别是与那些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加拿大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TATE学院的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有计划开展实验项目的高职院校相比,应当承认还有一定差距。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我们如何立足省情,跟上全国先进水平,面向世界,去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确实任重道远。有专家研究提出要在建立典型模式,开展理论研究,构筑运行机制三方面去突破,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还有专家认为要体制创新等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我认为,从我们自身实际出发,需要:

第一,在联合合作上下功夫,推进产教合作。无论高职、中职,学校单个闯市场,显然势单力薄成本高,当由主干专业强、基础好的院校牵头,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组成团队,开展联合合作,投入全国市场竞争。我们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苦于对外联系少,信息不足,整体实力不够强,要解决拿什么去合作、怎么合作的问题。首先要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去争取,而不可等待;其次总是要拿出自己最优最强的专业去参加合作,打开局面,所以一定要强化自己的骨干、重点专业,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再就是无论是企业牵头的合作,还是兄弟职业院校牵头的合作,或是区域性、跨区域性的合作都要积极参与、争相加盟。

第二,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合作、校企结合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动力机制,确实需要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也需要有可行的成功的典型模式作基础,也要合作努力,共同推进。目前的状况,职业院校普遍与行业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但多数又是处于“松散型”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相对较少。于是有一种说法,就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不积极”。其实,切不可如此一概而论,每一所学校的校企合作状况应作具体、客观的深入分析。“松散型”合作的走向无非是或者走向“紧密型”,或者走向萎缩,再就是双方根据合作内容项目目标的需要保持“松散型”。毕竟现在的阶段是已有的基础。我们的目标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着力点在哪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还是在于合作各方“利益相关”的关联程度和“合作双赢”的成长程度。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运作机制,合作模式。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三,在点面结合上下功夫。只要在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总体改革方案指导下,点状、线状的实践都是重要的,能在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都是可贵的,就是能够发展推广的。应当避免的是本身特点不突出,又无总体导向和面上支持,而孤立、萎缩。一所成功的职业学校,总是在大目标下找准突破口,在点上起好步,在块状发展,不懈努力走出全方位建立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合合作路子。

第四,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产教合作教育实践的重大突破,迫切需要理论研究为先导。但我省职教研究力量薄弱、分散,不少高职院校和若干中职学校建有研究机构,但缺乏信息交流,课题选择缺乏协作整合,缺少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更少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省职成教学会组建学术委员会和产教合作委员会,也是为了推进理论研究和产教合作教育,关键在于全省职业院校之间以及和企业界加强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一个目的,就是努力让安徽职教更多地进入国家队,要争取有国家队的主力队员,带动全省职教健康发展,为安徽崛起,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作更大贡献。

(本文系金辉会长在省职成教学会中职分会成立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第四篇: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江都职业教育集团)

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

甲方: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乙方:江苏同昌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负责人:张晓宇法人代表:庄跃灿

地址:江苏省江都市新都南路地址:江苏省江都市沿江开发区

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甲方)与江苏同昌电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就学生工学交替实习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作目的为进一步发展地方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既有良好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双方在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双向互动”的原则,一致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密切关系。

二、合作形式

a.实施方式

甲方在乙方挂牌建立“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建立“同昌电子

培训基地”;

b.乙方在甲方挂牌成立“同昌电子实训基地”,甲方需按乙方时间要求确保输送给乙方实习

学生人数为50人(乙方需提前一周通知甲方学生实习到岗时间),甲方可安排学生分班

分批于同昌实习及两地进行课程教学(实习学生至少工作2周方可一次轮替),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三、责任与义务

1、甲方

a.在职业培训、学生实习、就业安排等方面优先安排乙方;

b.与乙方共同制定同昌电子班的招生计划、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c.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定期课程实习及集中校外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并在每次实习前一个月与乙方联系,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与安排;

d.甲方应对在乙方工作场所内实习的学生尽到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职责,在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艺的同时,要做好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安全事故;

e.甲方安排专门跟班老师,专人负责学生实习安全;

f.学校建设完成学生电子实训基地后,需在室内外张贴江苏同昌电路科技有限公司LOG及/

2相关标志(如取名为同昌电子班实训工作室等)。

2、乙方

a.与甲方共同制定同昌电子班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b.甲方学生在乙方实习期间,乙方可根据情况酌情为实习老师及学生提供工作餐、住宿,尽可能为师生提供适量实习补贴及福利(学生实习补贴按其实际工作小时计发,标准为

人民币:5.5元/小时,由乙方直接按月支付给甲方(银行帐号),再由甲方再统一发给

学生);

c.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优先录用甲方已毕业的实习学生,正式就业期间,乙方应根据国家

劳动法及乙方企业的薪资标准确定录用人员的具体工资并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3、双方责任

甲方师生在乙方实习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受伤/冲突等),根据相关保险及法律法规,由

甲方主导,乙方配合友好协商共同解决;

四、合作时间

合作时间为壹 年(2学期),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学生假期中如有实习

事宜安排双方再共同商议另外确定;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首次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作意向。

五、其它

1、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协议期间双方

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意向;

2、甲方学生实习补贴费用接受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帐号:***9116用户名:张晓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单位 公 章:单位 公 章:

年月日年月日/ 2

第五篇: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

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

郑振沂

职业学校与企业实行合作办学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校企合作办学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形成办学特色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办学条件差,育人模式旧,就业水平低的情况。大多数职业学校还没有与企业进行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办学。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通畅的合作渠道,构建“共享、双赢”的机制与模式。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构造依赖、共荣的水乳关系,才能除弊端,合优势,创特色,求发展。

一、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可以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企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岗位,教育与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教育,成为发展教育的后盾,那么企业的人才需求便成为教育培养的方向,企业的技术需求便成为教育开发的内容。同时,企业可依托职业学校来完成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并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这样,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企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等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使企业的长远规划、远期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二)可以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

职业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校企合作可以使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可以拓宽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途径

劳动市场的需求主要是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购买方,积极谋求与企业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为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可以形成职业学校办学的特色

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类型,其“类”的特色不明显,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基础也不好,竞争力相对较弱。实行开放办学,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积极营造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亲和力,使学校与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将十分有利于形成职业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二、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基本途径

(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一是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这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 1

家来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二是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人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

(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来讲,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从而扩大职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企业来讲,要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也可以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

(四)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需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因此,校企双方应将科研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抓紧抓实。学校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可以对学校的科研提供经费、中试基地,或在学校投资建立企业实验中心。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将产学合作提高到产学研合作层次。

三、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层次定位问题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按合作的深浅程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建立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科研方向、进行成果转化;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实行校企合作不能一味追求高层次,而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应在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产学研的结合,实现浅、中、深层次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问题

为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成功范例分析,有三种校企合作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一是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三是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职业学校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办学关系,维护了校企双方的办学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合作办学和开展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可靠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学生在企业中实习、顶岗,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企双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共同制定的相关教学文件,使得教学过程可控,教学目标明确。在此过程中,无论学生或教师都可以获得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问题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发挥政府职能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的职能。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来激发企业的需求动力,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二是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需要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的经验,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职业学校已达成共识。然而,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长远发展目标

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与实践之间,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眼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二)校企缺乏真正互动

在目前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三)教育缺乏预见性、指导性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经过多年的办学及校企合作的探索,职业学校一般都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选择来抓,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但必须清楚的是,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

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四)缺乏科研能力和资金保障

职业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职业学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

五、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双赢”机制

(一)更新职业办学理念

一方面,从培养职业特色人才出发,职业学校虽有与各级各类企业、单位合作办学的愿望,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另一方面,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职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职业人才也是企业的责任,缺乏办学的主动性。职业教育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自身的教育优势,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使企业树立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真正成为办学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

(二)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基础

目前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有一定困难,企业很难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因此,要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新特点,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进而实现校企“双赢”。

(三)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职业学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在政策制定、关系协调、经费支持和质量认定等方面的领导作用与法规保障,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政府应通过信息服务、设立中介机构等方式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沟通双方的合作关系,抓好校企合作的试点示范工作。应尽快建立起一种和谐、有效的法制框架和现代企业制度,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随着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职业学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

下载搭建职业教育平台 推进省级合作办学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津举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搭建职业教育平台 推进省级合作办学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津举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