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设计(5篇)

时间:2019-05-15 00:0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篇: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设计

《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科学与技术》课程本身内容杂、难度大,因此,必须在组织学生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加强辅导课和形成性考核。

1、自学

首先,学生应根据文字教材,中央电大在线平台上的《直播课堂》、《VOD点播》、《IP课件》和天津电大在线平台上的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辅导、教案、练习题、考试指南进行自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导学。导学应包括本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练习题和思考题、网上资源和音像资源的使用、自学时间等项内容。对学生的自学(包括小组学习)应进行跟踪检查,及时了解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也要自觉地重视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由于该课程难度较大,因此,自学时间应不低于计划学时的2倍。

2、协作学习

学生要根据独立位置、工作关系、互联网等方便条件自愿结成协作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弥补工学矛盾给学习带来的不足,互相讨论问题,互相请教问题,进行教学信息、学习信息、作业解答和考务信息的沟通。共性问题可以请教师给与解答,向教师咨询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心理咨询等。

3、辅导和答疑

在学生认真自学的基础上,要抓住面授辅导和答疑环节。

辅导辅导课是帮助学生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的重要环节。辅导课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训练式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培养。由具体办学单位负责聘请老师对学生进行面授辅导和答疑,面授课应不少于45学时。建议辅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专题进行重点讲解和训练,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尽快掌握主要教学内容。

答疑个别答疑一般可通过在线“课程讨论区”答疑、电话答疑、QQ和电子信箱几种形式进行,根据课程进度在“课程讨论区”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答疑。实时讨论主要根据课程学习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设问进行实时讨论,学生要密切注意实时讨论时间。也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答疑。在电大在线平台上公布辅导教师答疑电话、电子信箱地址、定时答疑时间表。

深入学习小组进行答疑。可以给学习小组留任务,要对学习小组进行指导,包括学习方法、答疑解难、心理咨询等,还要指导协作小组如何开展活动,怎样充分利用学习小组进行助学。

学习安排

4、教学评价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学期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合计形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50%。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均达到及格标准,方为课程考核合格。

(一)形成性考核

1、考核目的通过形成性考核,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充分发挥电大系统教师群体的优势,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核说明

形成性考核由五次形成性作业组成,共计50分,占总成绩的50%,其中一次简述题;一次专题讨论题;一次综合思考题;两次客观测试题。

每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进行成绩评定。

所有形成性考核试题均由中央电大统一编制。

最迟提交

序号 内容 形式 发布时间

时间绪论 简述题 第四周 第五周 20%权重第一章 第六章 专题讨论 综合思考题

填空题、单选题、第八周 第九周 20%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20%测试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20%测试 填空题、单选题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20%

(二)终结性考试

1、考试目的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以及灵活应用的能力。

2、考试说明

终结性考试50 分,占学期总成绩的50%。每学期末,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考试时间,统一编制试题,地方电大负责组织考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3、考试题型

终结性考试采用四种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1)填空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共10题,每题2分,20分)

(2)单项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答案准确无误。(共10题,每题2分,20分)

(3)简答题:检查学生对重点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共6题,每题5分,30分)

(4)材料分析题:检查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1题,30分)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过程的优化设计

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过程的优化设计

教学是课程实施诸环节中的核心环节,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能否最终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能否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有计划确定,是教学活动期望达成的实际效果。教学目标实际上也是期望学生获得的学习与发展的程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行动的指南。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围绕落实目标进行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活动的最终结果是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如果把目标设计和教学设计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规划图纸”和“设计方案”,那么,教学就是施工的过程,就是把“规划图纸”和“设计方案”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物”的过程。

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过程决定着课程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成为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工程”。

有效教学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高效教学是追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并扩大落实教学目标,或在减少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落实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

高效教学的实现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

一、教学目标调控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目标观

1、牢固树立目标意识——心中有目标

有预则达,无预则废。预——预设,目标与计划。有志者事竟成。志——志向,大目标。

2、科学看待目标——辩证与统一

目标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目标是变化的。目标是发展的。

目标是多元的和分层的。目标是可控制的。3、目标需要落实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要通过从3年级到6年级4年的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如果按7%-9% 的课时比例测算,总计需约480个课时。这是以上课(包括室内上课和室外上课)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时间。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这样一堂课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来落实的,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主要是通过这样一堂课一堂课的教学培养起来的。因此,上好每一节课是落实课程总目标的保证,就如砌好每一块砖是垒好高楼大厦的保证一样。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春秋荀子《劝学》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包括八个方面:教育性、全面性、具体性、真实性、适切性、层次性、发展性、弹性。1、教育性

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紧紧扣住课程宗旨。

►着眼于养成,力避空洞说教。►点滴积累,不可急于求成。►思行结合,言行一致。►重视行为矫正。2、全面性

科学素养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要全面体现和落实“全面发展”的要求。

►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目标设计的重点放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其他方面的发展。如个性发展。3、具体性

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使活动有效。目标是用来指导活动的。目标是为了落实。

►把三维目标定位在具体问题、具体对象和具体活动上。►用行为化的语言描述目标。

►每节课目标数量要恰当。4、真实性

科学追求真实。目标是学生基础水平与发展可能的真实反映。要引领学生面对真实,追求真实,使他们在真实的经历中形成判断和改造生活的能力。►目标的内容是真实的。

►目标的确定和表达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不喊口号。►目标能够落实。5、适切性

用学生的视角和思维看待事物。目标要适合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促进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跳一跳够到果子)►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和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落实。►适合教学活动的有效时间。6、层次性

学生是分层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分析学生的层次。

►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特点。►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发展目标。7、发展性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质量观。►确立教学目标总计划和分步计划。

►注意观察学生的真实反映(课堂上、生活中)。►不断反思和调整。8、弹性

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和真实性,决定教学活动存在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树立新的课堂观。

►总结归纳非预测性事件的特点和规律。►目标有弹性和针对性。►灵活掌握,为实效服务。

(二)教学目标的调控策略

1、熟记所确定的目标。

2、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把目标细化到每一个教学活动。3、不断对照预设目标进行评价与反思。4、适时调整。5、及时补救。

二、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一)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 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体现育人宗旨,全面落实目标。学生学情设计——分析学生基础,提出针对策略。教学内容设计——解读教学内容,理清意图脉络。教学资源设计——依据本地实际,精选课程资源。教学方法设计——突出探究核心,注重体验感悟。教学活动设计——生动活泼,时空合理,保证实效。教学工具设计——依据教学方法,合理准备教具。教学评价设计——实施多元评价,讲究评价效果。教学拓展设计——遵循可行原则,重视社会实践。1、教学目标设计 ——体现育人宗旨,全面落实目标

■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总体特点,研读本课教材,初步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结构、与前后的联系等。

■依据教材(含教参)和掌握的学生情况,初步思考和设想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对照上课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设想目标上的发展空间(最近发展区)和弹性空间,初步设想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方法、活动等),通过对照,推敲,初步确定目标。

■描述目标(行为化语言、活动定位)。

2、学生学情设计——分析学生基础,提出针对策略

■平时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情况,如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情感、态度等,积累这些方面的感性认识,并分析总结每个儿童的变化发展规律和主要特征。

■ 分析当前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状况。■ 分析学生对于本课的认知基础。

■ 分析与本课相关联的学生的生活经验。

■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的能力水平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思考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求。3、教学内容设计——解读教学内容,理清意图脉络

■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研读本课教材,理清本课的主要内容、结构、与前后的联系等。(教材)

■ 依据教材内容和初步确定的目标,筛选可供利用的现实生活案例和其他课程资源。(资源)

■ 依据初步确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状况分析和教学时间、场地、设施等,对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和课程资源)进行整理。(环境、条件、整理)■ 设想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方法、活动等),统筹和初步确定教学内容。(统筹、确定)

4、教学资源设计——依据本地实际,精选课程资源

■ 依据本课目标、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和活动设想,统筹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

■ 思考儿童个人生活经验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家庭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学校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社会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书刊、网络等媒体的课程资源。

■ 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确定本课的课程资源。5、教学方法设计——突出探究核心,注重体验感悟

■ 依据本课目标、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和活动设想,统筹考虑教学方法。■ 思考“学”的方面的方法(探究学习、接受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等)。■ 思考对应“学”应采取的“教”的方法。

■ 对以上两个方面的方法进行统整,确定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6、教学活动设计——生动活泼,时空合理,保证实效

■ 依据本课目标、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统筹考虑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统一组织教学、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 活动要蕴含目标,承载内容。

■ 活动要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儿童参与。

■ 活动要有启发性,有问题引领,有探究性,儿童身心投入。

■ 活动要有组织,有指导。

■ 活动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展得开,有开放性。■ 活动要有结构性,内容有逻辑性,衔接合理。■ 活动要有总结和评价,落实目标,保证实效。7、教学工具设计——依据教学方法,合理准备教具 ■ 根据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思考教具的内容和类型。■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标准实验设备!■ 思考教具的质量和数量要求。■ 思考教具的来源。■ 落实经济适用原则。

■ 尽量指导学生参与教具准备。■ 引导家长合理参与教具准备。

8、教学评价设计——实施多元评价,讲究评价效果

■ 树立科学评价观。

■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以学生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 注重培养学生善于主动听取家长和邻居的评价。

■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以对活动质量的认可与矫正为主。■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如口头、体态、书面、物质等。■ 评价要真实,要有真情投入。

■ 评价要有度,不过多过滥,为评价而评价,不搞花架子。■ 评价要讲究时机,针对性要强。

■ 激励与戒勉相结合。

9、教学拓展设计——遵循可行原则,重视社会实践

■ 拓展活动与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是课内认知的延伸和行为转化。

■ 要求不要过高(数量、难度),简便易行,具有趣味性。

■ 注重参与家庭活动,关注和适当参与社会活动。

■ 安全是前提。

■ 应及时评价,避免流于形式。

第三篇:科学与技术

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 要:科学与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力量.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关系一个民族、国家的荣辱兴衰,无论是社会更迭,跨时代的王朝更替,它们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明显,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文从区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出发,梳理两者在历史上的演进关系,并结合所学专业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科学;技术;关系

恩格斯曾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趋一体化,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态势。为了生存、发展,人类必须与环境进行斗

争.会制造工具,是人类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发明技术、使用技术的开始.自此,科学与技术就推动人类向着文明不断前进,同时也给人类提出了一个严肃问题,如何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1.1 科学与技术的词源

“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

直接引入中文.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20世纪初“科学”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技术”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Tech”,原意是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早期,指个人的手艺、技巧,家庭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涵盖力大大增强.1.2 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什么是科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至今也尚无定论。“科学”可解释为“知识”、“学问”。康德认为按照一定原则整理好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就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斯诺概括了科学的气质,即实证精神,精确分析,无国界,民主精神以及革命精神。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类别,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科学进行考量和分析。

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发现自然界原本存在而未被人所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的好奇心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丰富科学内容。

技术的含义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一样的历史赋予技术不一样的内涵。在古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侧重于劳动者的技能;到了近代,“技术”又被定义为生产劳动手段的体系。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我们经常把科学和技术相提并论,但是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两者几乎毫无关系,它们有着各自的起源和传统。科学与技术发生联系始于工业革命之后,而由科学发展出来的技术,则到了19世纪末才出现。

2.1 科学与技术完全分离时期

技术的萌芽或雏形出现于人类从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变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出现则要晚的多,因为它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意识形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人类在远古时期对自然界的一些朴素直观认识还不属于真正的科学,直到古希腊时期才形成科学的雏形。但是因为没有专职的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由当时的“哲学家”兼任,例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因此古希腊时期只是科学的史前阶段。早期的科学与技术互不相关,一是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是上层的哲学家,而从事技术工作的则是身份较低的工匠,两个阶层没有密切的交往;二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不仅不提倡,甚至反对将科学知识用于实用技术。在整个古希腊时代,尽管希腊人在工程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抵制应用的偏见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科学和技术的交流。

2.2 科学与技术开始建立关系时期

近代科学革命以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为开端,以伽利略和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的构建为标志,全面超越了古希腊时代的科学成就。此外,技术革新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技术不仅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更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社会生产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航海、采矿和军事技术等。正如恩

格斯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8世纪的工业发展要求更大的技术进步解决一系列生产技术问题,但是单靠对现存技术的修改已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求助于科学,依靠科学为技术提供新的“技术原理”,打开“技术黑箱”,从而启发新技术的发明,使技术过程的理论得以优化。技术结束了与科学长期分离的状态,自觉向科学靠近。这种模式不同于历史上的经验技术,开始打上科学的烙印,适应了技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2.3 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从19世纪中叶之后才日趋密切,共同构成了现代所谓的“大科学”,并呈现出科学、技术与生产三位一体的趋势。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两方面

得到了根本改变:一是随着技术越来越多的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能提供大量的技术;另一个重要却不引人注意的变化是技术发展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源泉。这已不是伽利略时代困扰科学的仪器设备问题,而是基础科学探索中的许多结构和过程只能利用技术成就来揭示;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只能存在于”技术当中。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已成为派生“技术”。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工作于“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的巴斯德,由他奠定的微生物学,既是基础科学研究,又是应用技术。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时,这个技术体系有个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就是它们不仅更依赖于科学知识,而且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周期也愈来愈短。

2.4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以生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为主的高科技,通常是指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甚至可以说它同时包含有基于科学的技术和关于技术的科学这双重含义,蕴涵着当代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新关系。总体来说,高科技既是技术,又是科学,既有明确的应用目的,也具有基本的认识职能;能把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背景的应用研究密切结合;基于科学的技术和关于技术的科学同时并存,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同步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形成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新关系,导致形成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整体。当然,高科技并没有消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限与区别,而是开辟了科学和技术之间全新互动关系的新时代。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地理学与科技的关系

由于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产生、形成、发展的演变规律,数千年来人类为了探寻这一规律,曾经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系列的特有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大致上包括观察、分析、表述。肉眼观察,描述归纳,文学式表述,这是萌芽时期和初创时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到了近代的形成时期,地理学的观察引入了仪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较仅凭肉眼的观察有了质的进步,加之交

通运输的发展与进步,地理学家的观察范围,受距离远近的约束已渐趋减小,未被地理学家直接观察的地方越来越少。在分析中已能做到定性,因果关系、发生学原理都在广泛应用,规律的可能性探查也日益完善;不仅如此,定量分析也已开始引入,在某些领域,如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工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地理学分支中,有的已建立了数理系统。在表述中,归纳法已成为引以自豪的表现方法,无数的地理学家所观察到的许许多多的现象,被归纳成要素的规律和地域的规律,使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环境,有了认识、了解,在利用和改造方面也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相应的改善;而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则标志着认识的飞跃和学科水平的提高。

4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启示

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和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学革命或当代科学革命。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关乎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四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李洪星

Unit 2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询问他人的意愿并表达自己的意愿。运用并使用句型Do you want to-----? I want to-------.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句型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Yes, I do./ No, thank you.并学会询问他人的意愿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并熟练运用句子: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Yes,I do./No,thank you.2、技能目标:

a)能听懂课文的录音并指出相应的地点。b)学说chant.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

五、教学难点分析

1、能灵活应用句型: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 Yes,I do./No, thank you.2、能流利询问他人的意愿并表达自己的意愿。

六、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

a.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上一模块学习的韵诗。http://donghua.babytree.com/cartoon/13058 b.读本模块的单词。2.导入:

告诉学生:有一家外国人到中国来游玩。他们在谈论假期安排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让我们来听听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学习过今天的课文,同学们也要使用学到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旅行计划。

Warmer

T: Hello, 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traveling? Ss: Yes, I do.T: Where did you go? S1:...T: What did you see? / What did you buy? / What did you go with? / How did you go?

S2: …

Activity 1 Look, listen and point.1.出示一张中国地图,学生同桌看地图谈论,根据图片提示的内容,说出意思,用英语表达,让学生自由发言。http://map.51yala.com/ 2.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来描述。(回答对的,及时给小组加星)

T: Where is Harbin / Beijing / Kunming / Guilin / Hong Kong? Ss: …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rbin in winter?

What is the famous place in Beijing?

What do you like about Guilin?

Do you want to go to Hong Kong? Why(not)?

3.听录音,先完整地听一遍,注意Harbin / Beijing / Kunming / Guilin / Hong Kong上述地方的描述。

4.再听录音,跟读每个句子,注意听语音语调。第三遍听录音,分句跟读,理解意思。

5.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进行描述,每个地方说两句话。(老师提示,可用描写方位的句子,还有抓住这个地方的特征说。可用There is / are…等句型)

6.小组展示,各派一名代表说,说对的给小组加星。

7.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写出自己想去的地方Harbin / Beijing / Kunming / Guilin / Hong Kong,至少写两句话。仿照课本的例句写(I want to go to Beijing.Beijing is very big and very famous.)

8.小组展示,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句子。集体订正。Activity 2

Write down the places you want to go.Then ask and answer.学生根据第一项内容的提示,选择句子进行练习, 仿照下列句型 A: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B: Yes, I do./ No, thank you.A: Why(not)? B: Because…

同桌练习说话,教师巡视指导。Activity Listen and repeat.听录音重复句子,注意特殊疑问句的语音语调,读2遍就行,抽查几个学生.Activity 4 Listen and say, then chant.1.听录音说chant.理解意思,指名说意思.2.拍手齐说, 分组说相结合,3.小组展示,说的又对又快的加星。Activity 5 Look, ask and answer.(重点练习)

1.自己先看图说意思,写出每幅图的单词或词组,不会的在小组内讨论,老师可适当帮助。容易忘记的词有:theatre, the Summer Palace, museum, ice cream。

2.仿照句型Do you want to visit the zoo? Yes, I do.Do you? 根据图上的提示,写出句子,同桌进行问答,练习说话,可让好学生板书

所写内容。(go to the park, go shopping, play football, eat an ice cream, visit the Great Wall, go to America, go swimming, by train, go to the theatre, go to the Summer Palace, go to the museum)

3.小游戏:让学生在小组内闭上眼睛,摸图,摸到哪个图,就运用句型说话。

七、课堂达标

正确用Do you want to …? Yes.I do.说每幅图, 最少写出六幅图的句子,并说的流畅。

反馈纠正: 好学生独立完成,不会的学生可从书中摘抄,也可以借鉴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句子,然后读熟。

八、课后作业: 1)每天听磁带20分钟; 2)完成本单元练习册上的习题。

3)给自己的朋友或笔友发一封email,讲述自己这个周末打算做的事情。

第五篇:教学过程设计

山美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课《指南针的故乡》教学设计

(一)课前课件播放《爱我中华》。

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堂,走进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二)谈话导入

播放课件,灰太狼去捉羊,但是却在草原上迷路了,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该怎么办?让学生来想办法,学生会提到指南针,那指南针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三)展示资料,交流探究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指南针的资料。指南针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航空,旅游,南极考察都要用到指南针。

(1)学生展示资料、集体交流。教师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2)教师展示资料,播放课件。让学生从资料中又了解到了什么?

2、谈话。

我国古代有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你知道那些四大发明的知识?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发明,自愿结合分为几个小组,成立“活 字印刷术小组”、“火药小组”、“造纸术小组”,“指南针小组”每个小组可以针对这项发明的时代、条件、原理、贡献等进行研究。

3、小组共同研究。

4、集体交流,播放课件。

5、小结:这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小组探究,激发情感。

1、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情况,分类结合为各种小组(如医学小组,数学小组,天文小组),组内交流后,全班展示。

2、让学生畅谈感想。经过交流,你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创造了光辉 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五)提出问题

在古代,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对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时引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及其位置图” 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孕育四大古国的河系。板书设计:

4、指南针的故乡

指南针

四大发明: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四大古代文明古国:

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

下载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过程设计

    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重点: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PPT课件;狼追捕驼鹿的视频以及爱护地球视频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大家熟悉的《好汉歌》中有这么几句:“路风不平一......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

    科学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 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同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语言。 2、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

    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

    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 学会钉纽扣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本课教学与实践,使学生们了解纽扣的有关知识,宏扬传统文化。 2. 通过本课实践了解纫针、打线结、钉纽扣的方法,学会......

    遥感科学与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获取、空间数据处理、影像解译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影像上提取空间信息、识别影......

    纳米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名化工人,我这学期选修了课程《纳米科学与技术》,很荣幸在课堂展示环节担任过评委,我也是我们小组的组长和主讲人,我想谈一谈自己学习这个课程的一些感受,包括准备展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