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实践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自主学习
报告题目试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学生
思想教育的影响
所在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部学生姓名班级学号2200070121成绩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2010 年7 月8 日
试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现如今高校学生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大学生活:大一学生迷茫,大二学生彷徨,大三学生呐喊,大四学生朝花夕拾。从这句以鲁迅作品为中心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没有规划的大学生活黯淡无色,缺乏意义,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及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是由早期职业辅导运动发展而来的。职业辅导运动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1]。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其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从根本上唤醒个人的就业自助意识,学习与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既合理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进而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任务。但是,目标实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因素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由一元化定位,转变为多元化、多层次的渐进式的定位;地域差别形成教育对象的层次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开展,导致高校学生生源复杂化、多样化。
目标要求也出现多样化,既有最高目标要求,又有最低目标要求,既有社会目标要求,又有自我目标要求。还有,传媒的多样性和网络的普及性,进一步催生了大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好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导向一元性的关系,如何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增加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如何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扩大共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为桥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大学生职业生涯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拥有一份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职业,是生活幸福、个人充分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了解社会竞争态势、社会需求导向等。它以共性教育为前提,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主观目标与社会客观目标的有机结合,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的高度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职业生涯探索期向确立期的过渡。把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中间层次的道德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社会实践和现代观念等。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这三个层次之间的渐进性,即先进行基础层次的教育,再到中间层次的教育,最后到达最高层次的教育。我们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这一系列渐进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因为从教育的内
容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和基础层次融为一体,实现了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另外,职业生涯规划还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同时,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贯穿于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灌输为主要手段,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顺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凸显教育个性化,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与此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把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表明社会进步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个人价值在个人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并实现,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并非与生俱来就十分明确,也并非所有需要既符合社会的需求又符合个人的实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帮助学生形成人和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发展自我与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使我们的教育方式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新的载体,注入新的活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体现:
(一)利用职业规划的阶段性原则,因时制宜,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2]。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原则就是根据不同的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利用“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理论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个人职业选择、职业目标的实现是国家、社会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明白只有社会需要的,才会有工作的岗位和机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的职业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职业与事业、职业与就业、择业与就业、就业与创业的教育,以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二)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方法,全面规划,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首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即是对自身有意识地积极探索,有助于客观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前提;其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分析,使其认清社会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理想价值观念,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这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再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这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使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正确应对,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及压力,也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
(三)强化规划训练,积极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人们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出现又暴露出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品质水平低下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既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种技能训练,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心理品质的培育,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德育职能的重要内涵之一。为此,在我们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规划能力,强化日常训练,使自身具备:谦虚礼貌,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心胸开阔,情绪稳定,在感情和理智发生冲突时,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冲动,坚持自己的奋斗方向;意志坚定,逆境不气馁,顺境不骄傲,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竞争,积极进取,百折不饶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根据规划目标,把握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考察越来越全面,技能考核之外,更重要的是各种形式的专业心理测试,以考察其所招聘人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德”和“才”二者之中,企业招聘越来越注重后者。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这样做的,他的理由是“三个月的培训可以解决员工的技能问题,而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冲突则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其破坏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德育开发,应引导大学生根据职业目标所确定的行业、企业特点把握德育方向,了解相关的企业文化、纪律、规章制度以及培养诸如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等的道德品质。
(五)通过规划评估,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所谓科学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的学习手段和途径。它包括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学习技能的方法、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方法等。
教师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学生校正和建立学习的近景动机及远景动机。学习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自主学习更是如此。因此,“我要学习”是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我要学习”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不但可以引起和推动人的学习活动向某一目标前进,而且还可以增强和维持自主学习活动的力度。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外界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变化。其中吸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读书,学生是否会读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在读书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是学习深化的开始。
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使学生从内心转变学习的动机,化被动为主动,集水成流,从而使高校学生学风建设逐步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亦是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关键因素[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特点决定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实效性、满足教育客体的发展需要。同时,教育对象一致、过程实践性、内容互通、作用的互补等特性决定,二者必然协调发展,才能发挥最大效力,实现最终教育目的。
第二篇: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的拓荒者—美国
此文章出自
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的拓荒者—美国
1.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美国专门以政府法案的形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改革.制定了《生计教育法案》,法案规定生计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计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的学生;生计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自儿童早期至中学后整个人生的历程;凡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将掌握谋生的各种技能,以维持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推行生涯教育,联邦政府教育总署主要分四种模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实施推广。
(1)以学校为基础的模式:这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公立教育体系的教育,因此也是教育总署研究的重点。这种模式试图通过为所有学生提供接触多种多样职业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努力改变人们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选修或必修一项职业人门课程,使之具有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最终达到帮助个人有意义地、愉快地生活的目的。
以学校为中心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大致可划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业了解”阶段(1-6年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职业认识”。通过教师的单元教学,启发儿童对劳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并通过图片、幻灯、画报、角
此文章出自
色扮演等方式,认识“劳动世界”,形成关于劳动的基本概念。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扩大儿童对职业的了解,具体又可分为低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
第二阶段:“职业探索”阶段(7-10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职业探索,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并开始在职业群中做出尝试性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推广生计教育,美国教育专家将23000个社会职业分为15个职业群,让学生在7-8年级集中了解其最感兴趣的职业群,在9-10年级要求学生对选定的职业作深人的探究,包括参观访问现场,并在实际的劳动操作中获取经验与教训。
第三阶段:“职业抉择”阶段(11-12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在其选择的某些职业领域进行更深人的探索,并在三种选择中定向。此时,学生要集中地探索其所选定的职业。主要是通过生计发展中心、微型学校等机构,集,扣专攻三种选择项中的一种:①掌握中学毕业后能直接就业的各种技能;②为升人中等教育以后的教育机构做准备,把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结合起来学习;③为4年制以上的学院的专业做准备,把更精深的学术型学习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学习。
12年级后,学生将接受中学后教育,一部分学生进人社区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技术性工作,一部分进入学院或大学继续深造。美国的就业教育中学已成为体系,到大学且非成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美国高校的就业教育十分尊重学生自主选
择,注重的是就业咨询,帮助学生梳理有关想法:不会给予学生结果,以免对学生就业产生误导。这种做法与美国教育尊重个性、尊重人权是相一致的。在美国儿乎每所大学都设有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但配备的“职数”各个学校不一,主要由学校决定。其工作方式主要是搜集就业信息,网上发布就业信息,召开供需见面会;若学生求助于办公室或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给学生修改应聘书,转换职业等形式帮助学生就业。
(2)以家庭为基础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对象主要是家庭妇女和残疾人。他充分利用电视和函授课,把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为离校后的成人开拓就业途径,增加职业选择机会,提高其就业能力。
(3)以雇主为基础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靠工厂企业、商业劳工和政府等部门实施与本行业就业需求相关的劳动培训计划。这种学术性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计划,即为在校生服务,也为那些期望通过全日制学习而选择更富有意义的生活的人服务。
(4)以地方的寄宿制为基础的模式:这种模式利用举办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讲座等形式,对整个家庭提供培训,目的是使收人低微的社会成员获得优惠的雇佣机会,或使之更有效地持家立业.或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
后三种模式都属于地方性的。联邦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在经费、技术上给予支持补助和提出建议。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生计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学科主义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他强调把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引进普通学校课程中去,并把知识同生产劳动和实践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使学校学习活动紧密联系未来职业的需求,使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既能就业又能升学。1974年美国国会把生计教育定为全国重点项目。当时已有9个州通过了实施“生计教育”的法案,有42个州已采取措施推行“生计教育”。尽管美国各界对“生计教育”褒贬不一,但它对于促进由教育到职业的转移及学生的职业选择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2.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
1994年,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学校—就业法案》。同时,美国教育部和劳动部共同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运动—“从学校到就业”(简称STW),其目的是使所有的高中学生都能确立一条走向职业道路的计划,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STW的课程设置围绕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自我决断能力等培养,希望把工作和学校的学习结合起来,把学术学习和职业学习结合起来,在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学生清楚了解其将要从事的职业,并具有适当的工作经验。
“从学校到就业”计划包括三项内容:
第一,工作学习:必须包括一个工作训练和工作经验计划,其中要有支付工资的T作项目。
第二,学校学习:必须包括职业了解和职业探索,学生选择职业不晚于11年级。
第三,联系活动:包括为学生找到在雇主企业中的工作学习机会,并在雇主、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参加此计划的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工作.或继续接受教育,或参加其他训练计划。
STW项目的设立意味着从职业认识到职业选择的完整职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选择和未来人生规划。高中毕业后,无论是继续升学还是就业,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到社会的各个部门参观,熟悉各种职业,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以便作出正确的抉择。研究表明,参加了STW项目的学生,在技能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容易进人角色,就业率高,并能获得较高的薪水。
职业生涯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伴随着许多争议和批评,也遭受了很大的挫折,然而正是这些争议批评和挫折促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美国的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适应21世纪和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尝试,体现出了一定的合理性、代表性和时代性,具有一定借鉴的价值。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种种理念,对我国现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尤其是不毯t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此文章出自http:///禁止转载
第三篇:山水画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山水画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摘要:中国画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历经朝代的更迭发生着诸多的演变,最后形成各式各样或地域或风格的流派,在今天看来,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浓缩的瑰宝。中国当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美形态也随着发生转变,这对中国画教育来说,既面临着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盼机遇,也面临着吸取新式观念和创作理念的挑战。在当今时代下,社会环境的改变绘山水画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山水教育工作者在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上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中国画 山水画教学 比较 研究 影响 创新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画学思想吸引着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沉迷其中,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体系里发展的最完善的一门画科,历来备受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所钟爱,并且在历代先贤们的精心研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与个性语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我们后来学者来说,山水画取得的成就即吸引着我们去学习又给我们
在以后的创新上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以下两点重要意义:意识对当前的学院的山水画专业教育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二是通过研究,找寻其自身发展规律,为我们今后的创
新之路探索一个可行的方向。
一、传统山水画教学的历史形态
中国山水画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翻开中国山水画历史的册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山水画发展的一条主线: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只是处在一种萌芽的状态,当时的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主体。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四起,一些士大夫及文人墨客纷纷“循迹山林,全其岁月,每于闲散之余,以绘画写烟霞泉石,美人芳草之思,以为消遣。”这段时期恰恰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与此时期完全独立出来。及至隋唐时代,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绘画全面发展,山水画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很短暂,但对于绘画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即在后蜀、南唐时期,统治者均喜爱文学艺术,并开设翰林画院,召集天下
绘画名士。这是皇宫画院的最早雏形。
二、现代中国画的教学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艺术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式出现,而是使以学生画的表现很注重情感体现和对自然景物的艺术表达。在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山水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理论上的讲授,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感受和表现,最终提高学生的综
合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目前,在师范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山水画教学开设的课程有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等,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任务,临摹、写生、创作三者之间在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也是不相同的。山水画临摹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作品整体风格和表现技法的了解与掌握,山水画写生是侧重于学生对客观景物审美取向的培养和表达,而山水画创作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从绘画的规律上来看,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这三者之间既有着必然的联系,又有着内在的差别,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构成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形象语言,这种语言是在教学中来逐步实施和完善的。
(一)中国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美术理论是艺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对艺术的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意识差别很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学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环境和年龄的限制。所以,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堂教学这样一个过程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来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的。我们抛开课堂教学,还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以传统的方式出现,而是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得以显现。中国画基础理论的教学,也正是为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为目的,教师创设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表现意识的培养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情感的体现作为基础理论教学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这种反映和反应,其形式都是主观的”。中国画的表现来源于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在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客观认识和主观情感表达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不是单纯来再现自然景物,客观的景物是需要艺术的概括和艺术的取舍,我们要对自然物象进行主观的艺术表现,这里就带有自我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如果单纯地来再现景物,我们就没有绘画艺术可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但是我们不能照搬不变。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来描绘自然景物,那么就无从谈起情感的体现和表达了,我们的感受也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和束缚。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感受,主要是源于我们的观察理解、生活经验和真实感受。山水画写生的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所完成的画面都一样,而是在山水画客观规律表现的基础上,充分表现自我的感受。因而,在山水画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情感和感性的培养,并且通过山水画的训练,激发学生对
自然的情感表达。
(三)中国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美术创作构思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切认识活动都要从实践开始,都要从感觉开始”。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然的观察、理解和感受,使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从而来表现景物的相貌特征。中国山水画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简单教学和临摹,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观察事物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山真水的真实感受。在大自然中进行写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为,写生是学生对自然的进一步认识,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的重要环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感知、概括和创造能力,又能加强他们对笔墨的认识。在写生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锻炼学生运用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把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中引导出来,提高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要强化学习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掌握艺术创作语言,以及笔墨的运用和表现规律,并让学生积极地去尝试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
三、中国画教学与绘画的弊端
中国画发展至今,通过各民族的交融和各流派画家的努力和发扬,逐渐形成一门系统的艺术。而当代的中国画面临着与古代社会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教育方式也由古代“师傅带徒弟”式转变为学院式系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绘画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和思想内涵由于西方文化和绘画的影响自身也在寻求着体格转变。其弊端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专业技能忽视理论研究
2.学生重临摹轻实践
3.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四、如何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的绘画方向
在中国画向左还是向右的十字路口,中国国画家每前进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而国画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与中国国画目前的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中西艺术交融期引导中国画教育走向良性发展之路,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当代社会,功利主义无时不刻在侵蚀着艺术市场,学生很容易受到物欲的诱惑而扼杀自己的艺术生命。反观近几年来学生的创作,格调不高也成为中国画教育失败的见证品。基于此,笔者认为,国画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迫切紧要的。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只有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画的精神,从而深入中国画的哲学。从根源研习中国古典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才是深入了解中国画的不二法门。
2.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绘画理论的学习
笔者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曾问学生有没有读过石涛的《画语录》,二十多学生中无人回答。中国绘画理论在古代有许多画家曾总结过,由此可以看出,绘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为不致使学生沦为“画匠’’之流,当代教育者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画绘画理论的学习。然而,另一方面,令笔者颇感惋惜。中国现代绘画理论诸多,尤其是现代流派关于中国画构图及笔墨技法的探讨更是数不胜数,当然其中必不乏有见解的书籍,但是每个画家对中国画都有自己的理解,其中也难免有偏差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学校应当选取较理性的书目供学生参考,并引入古代绘画理论教学,以期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绘
画章法的认识。
3.适当引导学生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
加强学生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有无必要,笔者与同系同事交流时引起不小的争论。因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一直是研习西方绘画,并以此考入中国画系,应当具备一定的西画知识,并打下了一定的西方绘画基础,那么进入国画系之后,再研习西方绘画是否有必要昵?笔者认为,进行西画的在学习对于当今学院里的国画系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
第四篇:山水画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山水画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摘要:中国画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历经朝代的更迭发生着诸多的演变,最后形成各式各样或地域或风格的流派,在今天看来,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浓缩的瑰宝。中国当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美形态也随着发生转变,这对中国画教育来说,既面临着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盼机遇,也面临着吸取新式观念和创作理念的挑战。在当今时代下,社会环境的改变绘山水画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山水教育工作者在继承前人
优秀的成果上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中国画 山水画教学 比较 研究 影响 创新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画学思想吸引着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沉迷其中,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体系里发展的最完善的一门画科,历来备受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所钟爱,并且在历代先贤们的精心研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与个性语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我们后来学者来说,山水画取得的成就即吸引着我们去学习又给我们
在以后的创新上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以下两点重要意义:意识对当前的学院的山水画专业教育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二是通过研究,找寻其自身发展规律,为我们今后的创
新之路探索一个可行的方向。
一、传统山水画教学的历史形态
中国山水画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翻开中国山水画历史的册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山水画发展的一条主线: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只是处在一种萌芽的状态,当时的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主体。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四起,一些士大夫及文人墨客纷纷“循迹山林,全其岁月,每于闲散之余,以绘画写烟霞泉石,美人芳草之思,以为消遣。”这段时期恰恰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与此时期完全独立出来。及至隋唐时代,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绘画全面发展,山水画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很短暂,但对于绘画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即在后蜀、南唐时期,统治者均喜爱文学艺术,并开设翰林画院,召集天下
绘画名士。这是皇宫画院的最早雏形。
二、现代中国画的教学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艺术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式出现,而是使以学生画的表现很注重情感体现和对自然景物的艺术表达。在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山水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理论上的讲授,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感受和表现,最终提高学生的综
合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目前,在师范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山水画教学开设的课程有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等,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任务,临摹、写生、创作三者之间在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也是不相同的。山水画临摹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作品整体风格和表现技法的了解与掌握,山水画写生是侧重于学生对客观景物审美取向的培养和表达,而山水画创作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从绘画的规律上来看,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这三者之间既有着必然的联系,又有着内在的差别,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构成了中
国山水画艺术的形象语言,这种语言是在教学中来逐步实施和完善的。
(一)中国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美术理论是艺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对艺术的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意识差别很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学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环境和年龄的限制。所以,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堂教学这样一个过程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来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的。我们抛开课堂教学,还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以传统的方式出现,而是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得以显现。中国画基础理论的教学,也正是为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为目的,教师创设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表现意识的培养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情感的体现作为基础理论教学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这种反映和反应,其形式都是主观的”。中国画的表现来源于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在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客观认识和主观情感表达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不是单纯来再现自然景物,客观的景物是需要艺术的概括和艺术的取舍,我们要对自然物象进行主观的艺术表现,这里就带有自我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如果单纯地来再现景物,我们就没有绘画艺术可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但是我们不能照搬不变。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来描绘自然景物,那么就无从谈起情感的体现和表达了,我们的感受也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和束缚。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感受,主要是源于我们的观察理解、生活经验和真实感受。山水画写生的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所完成的画面都一样,而是在山水画客观规律表现的基础上,充分表现自我的感受。因而,在山水画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情感和感性的培养,并且通过山水画的训练,激发学生对
自然的情感表达。
(三)中国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美术创作构思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切认识活动都要从实践开始,都要从感觉开始”。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然的观察、理解和感受,使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从而来表现景物的相貌特征。中国山水画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简单教学和临摹,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观察事物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山真水的真实感受。在大自然中进行写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为,写生是学生对自然的进一步认识,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的重要环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感知、概括和创造能力,又能加强他们对笔墨的认识。在写生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锻炼学生运用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把学
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中引导出来,提高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要强化学习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掌握艺术创作语言,以及笔墨的运用和表现规律,并让学生积极地去尝试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
三、中国画教学与绘画的弊端
中国画发展至今,通过各民族的交融和各流派画家的努力和发扬,逐渐形成一门系统的艺术。而当代的中国画面临着与古代社会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教育方式也由古代“师傅带徒弟”式转变为学院式系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绘画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和思想内涵由于西方文化和绘画的影响自身也在寻求着体格转变。其弊端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专业技能忽视理论研究
2.学生重临摹轻实践
3.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四、如何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的绘画方向
在中国画向左还是向右的十字路口,中国国画家每前进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而国画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与中国国画目前的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中西艺术交融期引导中
国画教育走向良性发展之路,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当代社会,功利主义无时不刻在侵蚀着艺术市场,学生很容易受到物欲的诱惑而扼杀自己的艺术生命。反观近几年来学生的创作,格调不高也成为中国画教育失败的见证品。基于此,笔者认为,国画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迫切紧要的。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只有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画的精神,从而深入中国画的哲学。从根源研习中国古
典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才是深入了解中国画的不二法门。
2.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绘画理论的学习
笔者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曾问学生有没有读过石涛的《画语录》,二十多学生中无人回答。中国绘画理论在古代有许多画家曾总结过,由此可以看出,绘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为不致使学生沦为“画匠’’之流,当代教育者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画绘画理论的学习。然而,另一方面,令笔者颇感惋惜。中国现代绘画理论诸多,尤其是现代流派关于中国画构图及笔墨技法的探讨更是数不胜数,当然其中必不乏有见解的书籍,但是每个画家对中国画都有自己的理解,其中也难免有偏差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学校应当选取较理性的书目供学生参考,并引入古代绘画理论教学,以期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绘
画章法的认识。
3.适当引导学生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
加强学生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有无必要,笔者与同系同事交流时引起不小的争论。因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一直是研习西方绘画,并以此考入中国画系,应当具备一定的西画知识,并打下了一定的西方绘画基础,那么进入国画系之后,再研习西方绘画是否有必要昵?笔者认为,进行西画的在学习对于当今学院里的国画系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
第五篇:顶岗实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
浅谈顶岗实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职业生涯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学生们毕业后能否迅速地达到与社会的对接,能否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能否实现从顺利就业、找到职业到发展事业的转变。而要想尽快完成这些转变,则需要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更重要的是要及早对将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体验式地了解,顶岗实习就是最佳渠道。因此,顶岗实习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产生重大影响,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的人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意义
二、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可迅速提高技能,掌握实践知识,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心里反差较大。在大学读书、生活,一切费用由其家长供养,心安理得,没有危机感,没有体力和时间上的约束,优越的大学生活同现实公司(工厂)一线劳动相比,是两个“世界”,一线劳动是一种体力或脑力的付出,是靠这种付出去换取剩余价值;而读书是靠家长供养,是消费型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从事过工厂(公司)体力劳动,对工厂(公司)机器轰鸣声,简单重复的劳动感到枯燥无味,加之加班加点,时
间难熬,因此,厌倦情绪油然而生,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抵制情绪等。
问题之二,吃苦精神较差。工厂、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从上班到下班连“轴”转,体力消耗,时间消耗较多,加之工厂为了完成订单任务,每天工作时间在8-11小时,一个星期下来,也只能休息半天到一天,学生们体力消耗同学校相比要多出
很多倍,工作辛苦是同学们不愿顶岗实习的又一问题。
问题之三,适应能力较差。从学校到工厂到公司,从课堂到车间或者跑市场,这里面有一个观念转变问题,转变观念就要去适应公司工厂的要求,因为这是工作,是生活,不是在学校。而有的同学正是缺乏这种观念的切换,不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不明白高职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对专业期望值较高, 认为所学专业同实习企业不搭边, 因此不能尽快适应工厂(公司)生活和工作方面的要求,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中就拉开了同工厂的“距
离”,这是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又一问题。
问题之四,沟通能力欠缺。从学校到工厂(公司),工作、生活环境变了,要适应环境,适应工作要求,就离不开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习中提高工作效果,方便工作,同工人师傅融合在一起的基础,但在具体的顶岗实习中,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工作中抱怨学不到东西,请假休息得不到批准等等,这些都是缺乏必要沟通能力的具体表现。问题之五,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学生到工厂(公司)顶岗实习,本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这一举措无疑是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应该虚心好学,踏实做事,但从近年来几处实习的学生情况看,少数学生工作中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缺乏认真的工作态度和
朴实的工作作风,而工厂(公司)对此有明确的不同反映。
三、顶岗实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好处
意义之一,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就是让学生从大学生活、学习中切换到现实社会中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性、应用性高级技工。要适应社会的要求,首先就要在思想观念上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的要求,特别是职业素养上应
当具备哪些?以利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意义之二,增强岗位意识。作为一名高职毕业生,他毕业后走向社会,大多是从事一线工作,有劳动性的,有营销性的,基本上都要从基层做起,这是高职生必走之道。每一个岗位都有他特有的作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一种岗位责任,是一种职业品质,用人单位很注重这种品质。这种岗位责任是一名员工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要增强岗位责任,就必须顶岗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脚踏实地的工作,兢兢业业的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和增
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感,这是现代社会对高职生的基本要求。
意义之三,增强社会经验。增强社会经验,也是增加工作经验。一名高职毕业的大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面试时,别人很自然要问到你有无工作经验,这道门槛拦住了不少大学生。因此,顶岗实习不仅仅是一种劳动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工作能力,增加工作中的沟通和适应能力,增强做人的才干;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有了适当的顶岗实习并能顺利拿到一份顶岗实习合格证,这对今后走向社会,应聘岗位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一)认真学习企业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俗话说得好“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在任何一家用人单位,爱岗敬业是对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工厂,在公司,在机关,都有严格要求。每项工作都有特定的作用,犹如一台运转的机器,即使是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爱岗敬业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
(二)要认真学习企业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俗话说得好,“一个优秀的人才,必定是劳其筋骨,磨其心志,最终才能脱颖而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都是在逆境中磨练人的意志,扬鞭催人走向成熟,具备这种品质的员工,才能走向成功。只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辛勤耕耘的员工,才能成为企业骨干,扌能得到企业重用,企业对他的认同又激发他对事业的不断追求,迎难而上,奋发努力,到达成功的彼岸,这种优良的品质,是民族自强不息的品质,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必须在艰苦的第一线,卧薪尝胆,刻苦学习,使之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财富”。要想今后一少吃苦,就必须发奋努力积
(三)要认真学习员工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个管理严谨的企业,他的员工对工作是严肃认真的,这是管理效应,是企业生产经营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企业的每项工作都要靠员工去运作,在运作的过程中,不能敷衍了事,粗枝大叶,特别是在工业性企业,生产制造每个机器零件的“公差配合”都科学严密,不能出现丝毫的纰漏,否则,你生产的工件就是一件废品。而由于你的“粗枝大叶”,所造成的废品工件,就是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成本是令人痛心的。同时,所有的工艺流程环节,都毁在你的“粗枝大叶”中。因此,在顶岗实习中,我们首先就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做好每件事,这是职业品质、职业素质。只有具备了这种职业素质的员工,才能得到企业认同,得到企业尊重,你才
有发展机会。
(四)要认真学习员工的诚实、守时品质。做人诚实,是公司老总用人的第一尺度,公司的工作要靠人去做,人是第一要素,“要想做事,必先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做人不实,做事就不会实,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首先强调的是做人的品质。在守时方面,守时,就是自觉遵守企业或公司的规章制度。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尺度,员工必须按照这个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当然,企业内部的制度可分为生产制度、生活制度和工艺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顺应市场要求而演变催生出来的,应该说,都是科学合理的,能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如果一个企业有制度,而无人遵循,那么这个企业必
将走向衰亡。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而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守时和诚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的学生为了在毕业后,走入社会,进入生产一线,就要懂得诚信、守时是多么的重要,否则,你将被企业淘汰。这是我们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必须以虚
心的态度,认真努力学习的,也是要努力做到的。
(五)要认真学习企业的科学管理技能。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科学的管理,能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选择学生顶岗实习的平台时,选择一个好的企业,特别是科学管理好的明星企业,对实习学生来讲,无形中就会增长他们的科学而严谨的管理意识。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员工综合素养有较大提升。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从中兴走出去的员工,可以胜任其他企业的主管”。企业一席话,证明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促发展的硬道理。因此,我们的实习生,就是要在这样的明星企业去磨练,去锻炼,在实践中增长管理
才干,增长做人的才干。
四、顶岗实习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提出挑战 对职业指导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高职学生三年为例,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三步走”
(一)对学生实施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指导。由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职业体验、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等构成的完整就业指导体系。大一年级推进“四模块教学”,重在职业定位和自我认知。开设专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定位、职业测评四模块指导。引导学生了解专业,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使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大二年级推进“五模块一实践”指导,重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训练。开设职业态势研究、职业资格认证、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养训练、就业模式指导五大模块,利用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职业素养训练包括:领导力训练、团队精神训练、沟通技巧训练、交际礼仪训练四大部分。就业模式指导包括:升学考研辅导、留学导航、报考公务员、参军入伍、协议就业、自主创业六大部分。
大三年级推进“六模块一推荐”指导,重在心态技巧和创业素质训练。开设顶岗实习指导、就业心理训练、求职面试指导、就业服务、职业决策、创业六大模块训练,并推荐毕业生上岗就业。就业服务包括:就业信息导航、就业法规、权益保护、协议签订、档案托管等
内容。
建设思路
(一)建设“三大工程”:“一把手”工程、“强校”工程、“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二)建立“八大体系”:建立就业政策体系、就业制度体系、就业指导队伍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基地市场体系、就业信息化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就业考核评价体系。
(三)丰富 “十大内容”:就业形势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职业能力与素质指导、就业观念指导、就业心理素质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法律知识指导、就业政策指导、职业信息指导、自主创业指导。
(四)创新“十个结合”: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入学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就业形势相结合、就业指导与顶岗实习实践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订单就业、网络就业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毕业生职业发展相结合。
构建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就业服务平台。根据学院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和生源状况,学院每年都精心设计并编印“毕业生生源信息”和“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将“毕业生生源信息”发送至各地市人事局、人才市场及有关用人单位,扩大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与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交流沟通,发布应届毕业生信息,收集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特别是农村基层单位的招聘信息,构建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就业服务平台。在校园内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和就业招聘会,同时组织毕业生参加各地人才市场组织的各类人才洽谈会,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学院每年组织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以便进一步完善培养方式和教育内容。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