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概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大学生考证热由来已久,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最近几年,考证热更是急剧升温,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条件下,大学生怀揣一纸文凭已不足为稀,在当前大学生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试可谓是种类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如计算机证、驾驶证、注册会计师、英语四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导游证等。因此,很多大四学生都认为,文凭越高,证书越多,找工作也就相对更容易。“考证”犹如一股暖流在大学校园蔓延开来,不知不觉的侵入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加入为考取各种资格证而奔波,,不管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成为了考证族,考证俨然已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股热浪。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热就业
正文:大学生考证热由来已久,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最近几年,考证热更是急剧升温。北京几所高校的BBS上,考证板块的点击率一直名列前茅,学子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这学期报什么班”。在一些高校图书馆内,各类证书考试参考资料的外借率达到70%,与课堂专业参考书相差无几,高校周围书店里热卖的则几乎全是培训考证参考书。不管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成为了考证族,以至于不少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排定了考证计划,大一考四级,大二考六级加计算机中级,大三考高级口译。但这也仅仅是最基本的,更多的大学生们显然已不满足于英语、计算机等“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基本证书,而是一心想要几个“独门武器”,诸如电子商务师、人力资源师、市场营销员、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都在大学生眼里炙手可热。对于大四学生来说,没有证书或者说只凭那张大学毕业文凭恐怕很难找到工作,而拥有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之类的证书的人又太多了。因此,很多大四学生都认为,文凭越高,证书越多,找工作也就相对更容易。
复旦大学团委最近一项题为“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60%的大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班,内容涉及第二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等。受访的同学普遍对学习有着“多元化”的理解,认为,除了大学文凭外,谁掌握的证书多,谁就能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主动。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三学生李林拿到的证书已不下10本,但他说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考证族,有的同学涉猎更广。
高校学生忽视专业课加入考证大军
“证书多多益善,考试只求过关。”在日渐庞大的考证队伍中,有不少学生把考证当成了自己的主业,其中也不乏刚步入象牙塔的新生。正在备考注册会计师的大一学生小张说:“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在备考各种证书,我也报了个补习班,与学校的课程有冲突时就不上课了。”
虽然是在学习,可也有家长担心课外考证会耽误学生的正课。有的家长说,她的孩子每周日都会去上一天的物流师课程,平时还得背书复习。如果是他觉得不太重要的课,根本就不上而是去自习室看物流师考试的课程。“我支持孩子考证,但是很担心他会无法通过学校的考试。
大四的学生小宋是有名的“考证专业户”,他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为了增加就业的筹码,他开始不停地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他的证书从计算机二级证、英语四级、报关员证、文秘资格证等普通职业资格证到诸如AIA(国际会计师)、CFA(注册金融分析师)等高级证书共有十几种。可小宋仍
然对未来感到焦虑不安,晚上时常被缺少证书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噩梦惊醒,以至于他觉得自己不能停下脚步,现在的他仍然不停地参加各种与所学专业有关或无关的考试。
一位姓于的学生反应,各种学习班几乎占去周末的所有时间。有时为了上学习班的课,不得不提前离开学校的课堂,甚至逃课。拥有期货从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小王在应聘时就遭到了期货公司的拒绝。因为他学的专业是化学,在公司实习期间,专业上的差距使他不能很好地应对期货行业的工作。“但因为考证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结果把专业课也耽误了,现在又遭遇期货公司拒绝,说明单凭证书还是不行的”。事后,小王很懊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赵瑞君主任说,大学生希望在就业市场上增加竞争力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以逃课为代价去搏一张甚至多张所谓的就业通行证,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的主要学业。考证不应该影响正常的专业知识学习,不能本末倒置。对于大学生考证,学校的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是学校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单靠多一两个证所能代替的。但是学校也不反对学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考取相应的证书,以积极应对将来的就业。
兴趣加实用是考证的主要原因
某大学新闻学院的小珊同学最近刚领到了全国导游证,这让她的很多朋友羡慕不已。身为新闻学院的学生报考导游证,小珊解释说这是个人爱好,她还告诉记者:当导游四处奔走,在工作的同时能增长自己的见识,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也有很大帮助,导游证很实用。在不少大学生看来,兴趣加实用是促使他们考证的一个重要原因,想出国的,在同TOEFL、GRE鏖战;爱电脑的,努力将计算机等级证书收于囊中;学经济的,正在为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埋头苦读;还有的已经不声不响地在兜里揣了一张驾照。
“我觉得现在考驾照就像每个人要办身份证一样,是很有必要的。”北京工商大学金融学专业大四的学生肖鹏正在准备考驾照,谈及当初考驾照的初衷时,他这样告诉记者。
与很多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砝码而去考证不同,小肖认为,考驾照应该和其他带有专业性的证书考试划清界限。他说,“我打算考驾照也只是为自己增加一种技能,从来没想过是为了工作而去考。我认为考驾照是一种技能考试,不是说考了驾照就要当出租车司机。但是像商务英语证书、会计上岗证、中高级口译证书、报关员等这些证书的目的性就比较强,很多同学考了会计上岗证就是为自己应聘某公司的会计等相关工作多一个砝码。”
“缩水证”交钱就能速成某大学负责学生工作的黄钧辉老师说,一方面,学校希望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考出一些有质量的证书,增加就业竞争力,却苦于信息不畅,无从下手,盲目跟风;另一方面,如果把市面上几百种证书的信息都不加筛选推给学生,无疑是让
学生跌进了“证书汪洋”,找不着北。
黄老师说,“从去年9月份开始到12月底,我们收集了120多种证书,这还没有收集完全。这些证书有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产业部的、人事部的、行业协会的,又来自本地的、外地的,还有来自国际上一些陌生的认证机构的洋证书„„”
黄钧辉老师说,他们为学生筛选证书秉承了两个原则:首先,该证书必须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其次,该证书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金量,企业认可。“但是,我们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许多名目看着还不错的证书其实缩水得厉害。许多证书都只要通过‘两三百元费用+一份材料+一周培训’的模式就能取得;许多小培训机构在推销证书的时候,纷纷表示,只要‘考前集训一个星期’,都能保证较高的通过率,即使通不过,也还有补考的机会。”
“有些证书的取得根本不能证明学生能力,也不具备社会认可度。”黄老师说,曾有一家培训机构上门推销一种一周速成的推销员证书,“这种持一周速成证的推销员,和现在满大街的无证推销员在能力上究竟有什么分别?可笑。当然,少数学生在对待培训的态度上也存在偏差,甚至出现希望直接拿钱买证的不和谐音。”
由于金融危机冲击着原本就已经非常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这潜在地引发大学校园掀起新一轮的“考证”高潮。“考证”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以衡量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深度,这为社会招聘提供一定标准,合理地调剂人才的流动。然而,面对当前的就业情况和社会条件,大学生考证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以就业形势严峻当靶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主要矛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2009年我国将有71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而今后大学生就业人数还将进一步增长,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无不给在校大学生内心产生一股无形的压力。参与被调查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在校期间考证的首要目的是为增加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希望在就业市场上增加竞争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以搁置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为代价去搏取几张甚至一张所谓的“就业通行证”,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的前途。
2、对证书的含金量认识不够
通过调查可知,大学生在选择报考证书时,很少会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了解备考证书的相关信息,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宣传单、同学介绍或者自己在网上搜索获得,针对性和可信度不强,对于迷茫的学生只是一味考取所谓的“热门”证书,很多同学并不是从自己是否真正需要的角度出发去考取某个证书的。而目前,虽然用人单位支持大学生“考证”,可是他们对大多数大学生考取证书的含金量却持质疑态度。大多数用人单位比较关注应聘人员的英语类证书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对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并不看重,他们普遍认为那些证书的含金量太低。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考证”,考取何种证书。
3、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由于考证大部分是学生自发的举动,不像在校学习那样具有强制性,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考证会有所懈怠。部分学生反映自己当初报名考证时是坚信自己有能力和精力来备考证书的,可是由于学校工作、社会兼职、专业学习、家庭压力等各种原因影响致使他们不得不半途而废。此外,由于学校里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等考试的收费标准比较能够接受外,诸如心理培训师、驾照等社会证书的报名费和培训费都还是非常昂贵的,部分同学因承受不起高昂的考试培训费用不得不望而却步。此外,由于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以及市场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大学生就考证选择方面存在盲目性。
正确对待就业问题与考证现象的建议和对策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具有规划性的职业准备工作。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对一生职业生涯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规划与准备。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学生自己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以及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科学地利用“就业压力”引发学生的求学欲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规划个人发展的环境;做好就业指导的整体规划工作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工作。面对社会上各种考证诱惑,学校应加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考证盲目跟风的现象,教育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专业学习上,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考证类型。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针对“考证”现象,市场化的择才标准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合理选择人才并注重引导。实际上,市场供求机制也适用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市场需求应与学校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生人才资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通过研究发现,“考证热”对大学生存在诸多影响。大学生考证花费不菲,且占用大量专业课学习时间和精力,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证书在就业市场上有一种信号作用,能够,转自[星论文网]赋予持有证书的大学生一种竞争优势。然而,证书在对大学生深造方面的作用不大。研究表明,当期的考证投入与未来的就业收益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未来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可在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的基础上,专业于证书的考取,已取得在未来就业上的收益。对于未来以深造为导向的大学生,应对考证持有理性态度。
参考文献:
[1] 康中伟.大学生“,转自[星论文网]考证热”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杨伟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N].中国教育报,2008-11-27(11).[3]汤帮耀,周耀,田建湘.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4]田晓伟.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分析[D].西南大学,2007.
第二篇:毛概论文——就业问题
青岛农业大学
毛概结课论文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XU吕蕾
2011/5/4
毛概结课论文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所学知识与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将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联系起来,探讨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并根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含义、特点和形式的阐述并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概述。
第二部分从社会经济环境、传统政府职能、高等教育质量、用人单位理念和大学生就业观念五个方面来分析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三部分中,结合时代特点和对第二部分中提到的成因提出了部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因分析;对策建议
引言: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学习了它的精髓。让我们从根本上对它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
从这学期的学习中,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学这门课没有什么,但我知道,建设社会主义,首先我们的思想就必须纯洁,思想必须先进,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那么我们的思想好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学习的这么课程让我们的思想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提高,也提高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提高了我对社会的关注度。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整个社会中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排头兵、主力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是否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想结合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大多数大学生所关心的、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本学期所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来展示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看法认识。
正文:
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势
1国家政策形势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国家在教育就业方面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的富有创造力的积极的群体。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除了具有一般的就业特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就有别于其他劳动者的就业,本身就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经历,毕业意味着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人力资源层次普遍较高,从而具有知识性、开拓性等优秀人才的特性。而且,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一般来说,高校毕业生是非常活跃的社会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处于心理转型时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社会阅历较浅,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中的现象。
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较大。就业情况要受到社会经济环境与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制定的具体就业政策、失业保障政策等,对其就业更是起着直接的、关键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某些具体的就业方针和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的作用。
当前许多大学生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新形势感到无所适从,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焦虑、急躁、自卑、迷茫、消极、认知障碍等不良心理。有的毕业生因为就业难的精神压力过大,在面临择业时,压抑感、焦虑感等就更显得表层化、激烈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既然是知识性群体,必然对职业岗位的选择层次较高。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综合素质较高,处于社会人力资源的较高层次。因此对职业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有一定的标准,往往要求占有待遇好、工作条件优越、晋升机会多、具备一定专门 技能的职位、岗位。大学毕业生一般处于“高”的劳动力市场当中,容易倾向于选择“高端”劳动力市场,很难接受“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
二、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社会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制约大学生就业,国家在就业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资源,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远远跟不上毕业生的增长数量。归结起来还是发展问题。2.政府反方面。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公平和不诚信现象。例如,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非常普遍,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倡导公平就业,但是仍然缺少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来消除这种歧视现象。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近年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比如,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些人在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参加“大学生就业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两年的享受同等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落实不到位或变相更改的现象。3.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无法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学生的“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突出的表现在部分高校在扩展过程中受利益的驱动只考虑本校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而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不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盲目扩招,导致一些本来市场需求就不高的专业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入高校市场,造成人才的浪费。
如前几年信息、会计、国际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最抢手,而近年这些专人的人才需求量却大幅减少。但由于高校教育的滞后性,这几个专业却一直是高校招生中的主要方面,造成了当前以及未来几年这几个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工科和理科专业由于缺乏基本实验条件而无法进行扩招专业人才紧俏。最快捷的空间看见了4.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方面。
就业歧视阻碍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竞争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歧视,性别、年龄、身高、户籍、专业、就读学校都有可能成为歧视因素,甚至血型、姓氏都可能遭遇歧视。
性别歧视不仅在一般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近几年更是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障碍。在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上,经常可以看到“男性优先”,甚至“仅限男性”的字眼,有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在招聘过程中却向女性求职者“亮红灯”。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就业的公平性。不良社会风气也会影响正常的就业秩序,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传统的“关系”、“人情”思想仍然很重,这也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毕业前的实习,但时间和深度往往达不到其专业实践的要求。所以毕业生需要经过一到两年的实践工作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才华和潜能。用人单位以工作经验为借口将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拒之门外
5.就业难的学生个人原因 就业观念的偏差,择业期望值过高。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扩招大学生已经由“社会精英、天之骄子”变成“大众化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大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还没有接受大学生这一地位的转变,心里总存在巨大的优越性,希望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失利的原因在于,综合素质不高缺少社会交际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受高等教育和自身努力的双重因素影响,许多大学生只注重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把眼光放在考试成绩上,而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用人单位却恰恰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可行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社会政府方面。
1.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要发展经济、调整政策、加强监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要继续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来,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鼓励和帮助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制订就业鼓励政策,确保严格落实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很多毕业生不愿到农村、西部或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这些岗位的待遇和环境存在疑虑。当然,农村、西部和非公有制部门的待遇和环境与大城市和公有制部门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关优惠措施,鼓励毕业生到这些地区和部门就业。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
针对毕业生就业时,暴漏出来的某些用人单位的非法用工现象我国政府应当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大学生就业法、人才保护法、最低工资法、反歧视法等,以消除就业市场中出现的不合法行为,确保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权益。
4.建立实习基地
从现在很多就业市场的招聘信息来看绝大部分单位更青睐有一定工作经验可以直接上岗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应该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不是简单的短期的实习。由此来看,建立实习基地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高等学校要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的设置高等学校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育人为本。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更适合经济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因地制宜的调整其学科和专业的设置。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价值
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服从祖国的需要。
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和个别大城市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科教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以上这些地区,然而这些地区却急需大学生的加入。同时到这些欠发达的地区工作发挥空间大、政策支持力度大,也很容易体现成绩。所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些落后地区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自由的舞台,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大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勇于到这些地区、行业去发展。
2、转变“精英”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有精英化转为大众化,所以根据就业形式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是摆在大学生自身面前的重要难题。大学毕业生应该抱着继续学习积累经验的心态积极就业,“先就业、再择业”。
3、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价值,以求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身的专业价值。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多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能力素质这个“桥梁”来发挥。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利用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参加社会实践,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5、学习掌握基本应聘技巧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足,造成部分大学生交际、表达能力较弱,在应聘中发挥不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针对这一点,大学生应该在在校期间就计划地为就业做准备,掌握必要的择业技巧。首先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收集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而不是在学校里等待机会,要走出校门,主动出击。另外,要根据应聘的岗位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简历,而不能随波逐流,千篇一律。面试时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注意回答问题的技巧,诚恳积极的回复考官的问题。
结语: 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实现就业,是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讲政治、顾大局的重要体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思想,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在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弄虚作假,切实解决着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境,保障大学生的利益。
大学生自己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就业,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伦志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刘清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时代文学
赵立卫.非人力资本积累追求:大学生就业难的新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第三篇:马概论文
观看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的观后感
关键字:《论语》、《侍坐》、《陋室铭》理想、奋斗、追求、实现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而我们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份子,也拥有我们自己的理想,因为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相同,因而理想也各异。也许有的人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商人、教师等等。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为之去努力,去奋斗。只有这样你才能有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奋斗方向和所追求的东西也是不同的,童年我们的理想是将来要做科学家、工程师、画家、企业家等等。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对未来充满罗曼蒂克的梦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增多,我们的理想与追求也越来越符合现实,符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能力。
观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知道了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重要。
我们今天该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呢?孔老大夫子的观念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于丹评论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来,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的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怎么样的起点,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是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因此孔子就经常和同学们在课堂上经常聊天,说出他们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出一个理论,空有理想是不够的,我们的理想不论有多高,不能只在口头上说一说,关键的在于我们拥有理想而努力的去奋斗,为我们的理想付出自己的行动。这就告诉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去看待事物,不要做唯心主义者,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拥有主观创造性,让我们去反应事物的现象,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让我们把空有这个抽象的理想思维付诸到实践当中去,从认识到实践,在实让我们领悟真理,感受到我们在其中的价值。当然我们在实现我们的理想的时候也不要被一些错误的观点思想误导我们,走上不正当的道路,同时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不要把理想的目标定的太不切合实际,达不到的目标我们不去幻想,更不要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做出偏端的行为来,这样的理想不仅会误导我们,也会在我们的人生上抹上一成不可划去的疤痕。
野心和梦想都是理想的不同形式,只是野心会让你心急如焚,使你焦躁紧张,也给人类带来不幸福,因此我们要把野心抹去,树立起一份雄心壮志。
理想就像一只风筝,如果你不握紧,它就会离你远去;理想,是一艘即将远行的小船,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漂流,向你所要的方向努力前进。然而,你不去努力,又怎能创造出自己的美好愿望呢?
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和同学们聊天,聊天的话题就是说谈谈自己的理想,在《侍坐》里面孔子就和叫他的的四个学生子贡、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自己的鸿鹄之志,子贡、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都没有得到孔子的肯定和认可,因为他们回答的都是有关智力国家的,而孔子追求和宣传的是礼仪和道德
和仁爱,因此可以看出他们三个人的回答都不是孔子想要的,因而没有得到孔子的赞同,而曾皙的回答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我和你的志向是相同的,于丹教授认为礼仪应该是最重要的,不仅贯穿在每个人生活从始至终的,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这则《论语》告诉我们,理想无论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常常会忽略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一个内心的感受和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丹教授说《陋室铭》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的、朴素居住环境的这种判读全都呈现出来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是不是共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寄托,如果大家能够在这样一种丝竹之间,在大家的交流里面,可以有了那种心心相通,可以在你共同寄托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么这种简陋它就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
所以其实什么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储备一点心灵快乐的资源。
观看了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明白了一个人不仅要有理想,有理想的人才有人生的价值可言,但是有时候你有自己的职业并不意味着有自己的理想,在百家讲坛里于丹还讲了一个在自己的职业上很快乐,就像那个喜剧演员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骄人成绩,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别人看来他是很有理想很快乐的,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他的内心是空虚的,他回到家里害怕孤独,甚至怕自己得了抑郁症,而去看了心里医生,连心里医生也并不知道那个人即使他,心里医生让他去看一个喜剧演员的演出,而他就是那个喜剧演员沉默了很久都没有说话,泪流满面的对医生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让这个让值得思议的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即使我们在我们的职业上有多大的成就也还需要有自己的理想,给自己定位一个目标,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充实,让自己过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于丹教授还说我们物质生活五彩缤纷的时候,我们追求我们的理想要越淡定越从容,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内心的安静的声音这一切是为了让你走到社会角色当中的时候,可以有担当能够胜任,能够做到最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承担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但是淡定的理念不一定就能实现我们人生的理想,理想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储备一点心灵快乐的资源。
我们都想要一生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前方的远景,让我们找到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从《论语》里面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跃这个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种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这种鼓励,在我们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间隙里面,哪怕说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不至于让自己像那样一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于丹教授还提到《庄子》是崇尚大自然的,把自己的心灵寄托于自然,达到一种圣人高的境界。
观看了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这很容易的可以切合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理想,并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理想,小时候的我们比较天真看待事物也是比较向往的,那时的理想也有些不切合实际,到了高中希望自己考上一所好的大学,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到了大学,大多数会朝着自己的专业的方向去发展,当然也有跨专业的,毕业后找自己理想的工作,探求自己的理想职业,到了中年以后我们的工作和理想也几乎都固定了,总之我们的人生整个阶段都是在探寻我们理想的人生的漫长而又精彩的曲折的道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地为实现我们的不同理想而奋斗着,在这曲折的道路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就像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一样,但是只要我们在我们探索的过程中寻的快乐,那就是值得的,至少我们可以说我们为之奋斗了,寻得了人生的真谛。
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对共产主义作了展望,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规律,描述了共产主义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像自由王国道德飞跃。我们中国能否实现共产主义发展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阶段,我们现在还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探索的过程需要我们中国人一起努力,我们不能说我们一定能实现,但是从我们中国最近社会生活的大变迁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等等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理想,这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还要实现更过我们祖国需要实现的理想,需要我们共同的参与。
参考文献:《论语》中的侍坐作者: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庄子》作者:庄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第三章和第七章 百家讲坛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如今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 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 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 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 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其三。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2.高校的改革。业。中国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 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
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
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人才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 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 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 输入省,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其三, 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 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
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
念。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
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
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
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其次是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
历。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
就业。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
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 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 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 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 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 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 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 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 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 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许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业政策。
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
臂。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 大事。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
1.认识有误区
(1)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万,而今年,即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55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达到21%,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所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据 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 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
但广大 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 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 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 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 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 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 来自约1 400万
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 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 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 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 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 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4.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 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 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 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
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
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 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 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 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 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 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 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 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 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 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 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 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 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 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 研究的课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