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试,品与学的试金石
考试,品与学的试金石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我们的指尖轻轻滑过,开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就迎来了期中考试,初三的同学们也马上面临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的选择。面对考试,同学们总是心情复杂。其实,重大的事情面前,态度往往会决定我们的成败。在这里,我想说:考试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是每位学子展示才华,实现理想之路,只要我们做好充分准备,何惧成功不属于我们?何患精彩不属于我们?
品与学,简单来说就是人品与求学的态度。做为一个初中生,如果只是具备了人品,却没有求学的态度,永远都不能出人头地。反而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成绩很好,没有一点素质,那也只会让人讨厌、排斥,一样不能出人头地。
“博学慎思,求真向上”是我们的学风,“求真”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做人准则。每次考试,都需要一种良好的诚信氛围作为保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文明考试,诚信做人”的意识,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备考中,公平竞争,诚信考试,让每次考试的人格打分都是满分。考试诚信不作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滴过血的手指,难以弹奏出世间的绝唱;不经地狱般的磨练,难以拥有创造天空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难以拥有考试的辉煌。我们的学习任重道远,同学们要抓紧时间,长绳系日,做时间的主人。认真听好每一节课,循序渐进之后,定然会烟花满天。珍惜时间不浪费。
考试时一种挑战,是一种机遇,是品与学的试金石。
第二篇:品社教学案例
品社教学案例《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中的第一个主题“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工具及其特点和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感受到交通运输与人们的密切联系和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能根据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和出行的实际情况,正确选用交通运输工具,使交通运输工具能扬长避短,发挥应有的功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比较广泛了,体验也较深刻,能通过自己眼睛的观察,身体的接触,心灵的感受,认识交通运输工具,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从而感受到交通运输与人们的紧密联系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资源:PowerPoint的课件 教学目标:
态度:让学生在了解交通运输工具和祖国交通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知道交通运输如何与人们息息相关,感受到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能力:能根据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依据出行的方式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工具,同时继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知识: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知道交通运输与人们的密切联系,懂得怎样使用和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教学设计:
一、了解历史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杜牧的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讲的是谁的故事吗?
师:对,同学们了解的真多。原来是杨贵妃的故事。同学们诗中的妃子指的就是杨贵妃,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杨贵妃生活在北方的长安城,很受皇帝的宠爱,她非常喜欢吃荔枝,可是荔枝在遥远的南方,怎样才能吃到新鲜的荔枝呢?唐明皇派了数百名的骑兵日夜兼程,一站接一站的赶,终于把荔枝送到了京城。杨贵妃当时吃的荔枝产自四川的合江。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地图1)
合江离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路程有1400多千米,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时用什么交通工具运送这些荔枝呢?(生答)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对,唐明派了数百名的骑兵,日夜兼程,一站接一站的赶终于把荔枝送到了长安城。在唐朝,交通很不发达,人们只能把一些牲畜当作交通工具,这些工具很慢,人们的生活很不方便,不像我们现在要吃外地的水果很容易。
二、联系生活,感受现代交通的便捷
1、了解交通与生活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唐山吃过哪些外地水果吗?(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师: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了解到同学们吃的水果非常丰富,有„„,这些水果在我们这里随处可见。除了这些,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也都来自外地,他们都是怎么运过来的,我们课前进行了调查,现在小组交流一下。(生讨论交流)
师:好,我看到大家调查的非常丰富,谁想给大家说说?(交流课前资料)
师:你调查的真丰富,这些东西千里迢迢,天南海北通过各种交通都来到我们这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今天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聊一聊“交通运输”这个话题。(板书课题)
2、认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
师:寒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去的时候你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呢?谁来说说?(用课件以学生说的顺序展示各种交通工具)
3、进一步了解交通运输与我们如何息息相关
师:同学们在出行的时候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它们能将我们带到祖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方便极了。除此之外,交通运输对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还起到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我们一起交流。(师适时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
师点题:今年我国南方遭受了罕见的冰雪灾害,铁路、航空运输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几乎所有的省道、国道、高速公路被迫中断,来往车辆滞留,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看来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联系着千家万户,与我们息息相关。(板书补充课题)
一、了解运输特点,联系生活,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1、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交通工具归纳起来分别是四类运输方式,它们是: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和特点,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同学们一定要
仔细看,认真听,看谁记得多,想一想,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应该从几方面来考虑?(课件播放录像短片)
师:同学们,通过看刚才的短片,想一想,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学生说的不够,可以再看一遍)(师随学生说可以板书)
师:在这几种运输方式里,水路运输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大,你们想,要用轮船运输必须有什么?(根据生回答,点出必须有河道和海洋的地方才能用水路运输)
师小结: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根据货物的运输量、路程的远近、速度和运输价格,合理的选择最适合的交通工具。师:现代交通运输十分发达,除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运输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就是“管道运输”。(板书)(课件展示管道运输,介绍什么是管道运输,应用在哪些方面并配有管道运输的插图)
师:想一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管道运输?(生回答,可能说出煤气、暖气)
2、师:同学们,了解了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进行一次实战演习了,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六个问题)
假如你是货主,你认为选择哪种运输方式最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1)把面包从古冶食品厂运送到腾达超市(汽车、又快又便宜)
(2)2000吨的林区木材从大兴安岭运往北京(火车、运量大)
(3)把我们开滦煤矿产的煤出口到日本(轮船,载重量大,价格低)(提示:先到港口再用船)
(4)把急需的药品从北京运到新疆灾区(飞机,速度快)
(5)黑龙江大庆油田的原油运到吉化炼油厂(管道)
(6)20万吨的原油从我国的大连运到日本(轮船,量大,价格低)
(3、6题随学生回答出示地图2,明确为什么用轮船运输)师:像大家上课时所了解的那样,杨贵妃如果生活在现在,吃荔枝还会这么困难吗?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对,我们为杨贵妃所设想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
师:同学们想想,荔枝一般产自南方的广东广西等地,假如新鲜的荔枝从产地运到我们这里,会需要哪些交通工具呢?(生发言)
师:是啊,不仅仅是 荔枝,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物品从生产到运输到销售,都凝聚着许多劳动者的汗水,所以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3、师:合理的选择交通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学习了交通知识,香港小朋友刘小莲想请大家帮个忙,今年暑假的时候,她想和全家人一起来内地旅游,请同学们打开书的58页,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看书)她从香港出发,要去四个地方,分别是北京、陕西西安、湖北三峡、江苏扬州。请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那张地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现在这五个地方已经标注出来了,在这五个城市间,都有铁路、公路和航空。扬州和北京之间、宜昌三峡和扬州之间有水路。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旅游线路,需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说出你的理由?请大家帮她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交通方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纸上,一定要说清理由(生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生回答,师在地图上标注)师:看来同学们都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相信刘小莲一定能愉快地到达目的地。
师:刘小莲同学在旅游的时候,想带很多东西,但是她不知道哪些东西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不能带,同学们,你们知道么?(生回答)
师:看来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时候,有哪些物品是禁止携带的。(课件出示禁带品)
师: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在使用这些交通工具的同时一定别忘了交通安全,要遵守规定,这样我们的旅途才会更加安全愉快!
4、师: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特点,人们在运送货物和出行时有了更加灵活多样的选择。现在,有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诞生了,它就是磁悬浮列车,它是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研制和开发这种“绿色列
车”。(课件播放:磁悬浮列车)
二、引发学生体验,抒发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唐山作为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已经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成熟的运输体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对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我们唐山市的交通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作为唐山的小主人,你们发现什么可喜的变化了吗?这些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们的生活处处有交通,可以说交通真是和我们“息息相关”。唐山建设得越来越好了,身在这里的我们在享受更多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更多的美好生活!希望我们这些唐山的小主人,能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课后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教师上的轻松,学生乐于参与,还大有收获。之所以能达到这一效果,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善于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整堂课下来,教师没有一次一次地讲交通运输与人们怎样的关系密切,而是让学生通过看、想、说,去体会交通运输与人们的密切联系,懂得怎样使用和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
二、课堂教学联系了真实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不能失去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同样如此。生活中随处可见交通运输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三、指导现实生活。我们要使儿童面对教材里的”生活“,情感上有触动、有投入,让他们感到教材内容在生活中是存在的,要引导儿童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体验,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本课通过对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的了解,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依据出行的方式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工具,这无疑就是教学效果的体现。
第三篇:思品诚信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
A.知道自己有缺点
B.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
C.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将缺点转换为优点
D.能够承认有缺点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明了()
A.不要因为贫困而自卑
B.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C.武力不能战胜正义
D.做什么事都要讲实效
3.下列属于自卑表现的有()
①小明在课堂上不敢站起来发言,因为怕同学笑话自己普通话不好 ②刘华同学在参加课堂分组讨论的时候,总是谦虚地听同学发表意见 ③王波不敢和李铭赛跑,因为李铭比他个高 ④曾科在日记里写到:“我实在没有勇气和信心超过周光,他可是年级第一名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自负者和自卑者()
①都无法燃起成功的火焰 ②都以自我为中心 ③都有“我是老大,你算什么”的心理④都不具有走向成功的良好心理素质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自信的基础是()
A.发现自己的长处
B.实力
C.创造成功的记录
D.选准适当的目标
6.下面那个选项不是有助于自信者成功的心理品质()
A.乐观
B.激动
C.进取
D.专注
二、简答题
21世纪什么最贵——信心!2014年,我们需要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自信。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你认为自信对个人的成长有哪些积极作用?
三、分析说明题25.(14分)
下面是中学生小华的一则日记,请你仔细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我是一名农村姑娘,朴实、勤奋、学习成绩很好。不久前,我转到城里的中学读书,尽管我的成绩很好,但我总觉得自己很土,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着,浓重的乡音,使我感觉与
城里的孩子格格不入。同学们好像都瞧不起我,于是我开始模仿城里的同学,希望自己变得时髦、靓丽。但是我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因而我在城里的生活很不快乐!亲爱的朋友,我该怎么办呢?”
(1)从日记可以看出,小华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2分)
(2)这种心理状态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何影响?(8分)
(3)请你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小华走出暗淡、消沉的生活。(4分)
第四篇:学品社教学论文
学品社教学论文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课,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笔者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有下面几个方面: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交互的动态讨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使课堂成为信息交流所。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在从讲究营养、穿衣舒适简朴、锻炼身体的正面引导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其交流互动,扩展认知范围,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样的情景表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以“孝敬父母”为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小学。
第五篇:小学品社教学说课稿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教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2课。
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说教材体系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2课。
2、说教材内容
本 单元设计主要反映了我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特别是日本帝国注意侵略的屈辱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以及为祖国强盛所走的探索历程,其 中重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 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所以,按照“遭受欺侮——奋起反抗——寻求救国之路”这样一个学习研究的思路。
3、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了解林则徐、邓世昌等许多民族英雄和许多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故事。
(3)、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
4、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难点: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爱国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他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
三、教学理念:
1、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令课堂呈现开放性。
2、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传者,学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的接受者。师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为师生交往、对话和探究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
3、在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 为核心”的主学习形式。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林则徐与虎门硝烟 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近百年来祖国屡遭劫难、倍受欺辱的历史,谁能来谈一谈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2、师: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是什么态度,有没有反抗呢?又做了些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 《起来,不做奴隶的人们》 让我们从1800年开始来回顾历史。(出示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影片资料)
3、师:(出示1800-1840年的鸦片输入中国数量图)请同学们通过这张数量图,思考思考急剧增长的鸦片数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4、小组交流: 图文并茂式:通过在鸦片馆吸鸦片的图,证明鸦片极大的摧残着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表格展示:通过对鸦片输入中国数量图下小字说明外国列强利用鸦片每年大量地掠夺的钱财,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
在小组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5、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6、让学生阅读39页的故事,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如果中国的国民吸食鸦片成风,会是什么情景?
7、谈一谈你多林则徐的看法? 活动二 英雄故事会 我来说说这一环节的设计
1、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看看三元里抗英和黄海海战的故事。现在谁能来讲一讲这两的故事。
2、师:听了同学们的讲述,我们知道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意义,值得后人纪念,激励后人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黄海海战体现了邓世昌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将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斗争精神。
3、分小组讨论:你从邓世昌的话和歌颂他的诗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开展想象当邓世昌指挥军舰冲向敌人,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时他想到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全班交流
5、爱国故事交流会,请同学们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英雄故事给家讲一讲。通过倾听不同的英雄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事迹。
活动三 寻找抗日的足迹 接下来我再说说这一环节
同学们都花了心思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的抗日资料。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故事。(课件出示)
如:有关纲纪日本侵略者的人和事、抗日战争的一些遗址和反映抗日战争的图片和故事。
中国受到外国侵略者侵略的一幕幕到还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事迹还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应该追寻着抗日英雄的足迹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四、练习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后观看或是阅读一篇抗日影视作品或是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 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