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第二次全国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第二次全国 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国家土地督察局:为进一步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10号)文件精神,不断完善耕地增加或减少的相关政策,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如实进行耕地调查,严格按照国家组织全面内业核查,省级组织实地复核,国家组织实地抽查、核实等确认的程序和措施,认定耕地面积,确保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面积真实准确。
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确认耕地增加或减少的省份,不调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本省(区、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指标。
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确认耕地增加的省份,在省级国土
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新增耕地的位置和面积并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定的指标前提下,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通过土地整治达到相关规定的质量,经申请确认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确认耕地减少的省份,已经低于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凡属于1997-2010年规划期内,由耕地调整为其他可调整农用地(即带K地类,不含生态退耕形成的林地),且未破坏耕作层的,可按耕地管理,纳入耕地目标考核;纳入后仍有缺口的,须在新一轮规划期内,通过补充耕地面积或减少对耕地占用等措施确保实现耕地保有量的目标。
第二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文件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文件
国土资厅发[2006]129号
关于组织2006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为适应土地估价行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土资源部批准,自2006起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报考人员自由选择报考科目的种类和数目,考试合格成绩在连续3个考试内滚动有效,全部考试科目合格者,获得国土资源部统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取得土地估价师资格。现将2006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工作
2006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由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以下简称考试委员会)领导。考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考试委员会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实施考试委员会决定事宜和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由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具体承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考区,各考区设立考区办公室,在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考区考试信息公告;报考人员资格审查、登记和准考证发放;考点考场安排和考试期间的保密、安全措施落实;协助完成本考区监考任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考区办公室的设立和领导工作,具体工作可以委托所属辖区内土地估价行业协会承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在地方土地估价行业协会的配合下,指定考区办公室的负责人,集中力量组织协调完成考试期间的各项工作,确保本考试工作顺利完成。各考区办公室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请于2006年10月30日前函告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二、报名条件
(一)考试报名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报名:
1、取得大专学历且从事相关工作满2年;
2、取得本科学历且从事相关工作满1年;
3、取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
4、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要求,但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可的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予报名:
1、受过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报名之日止未满5年的;
2、被取消土地估价师资格未满5年的;
3、被取消考试资格未满2年的;
4、因在评估或相关业务中犯有错误,受到行政处罚或者撤职以上行政处分,自处罚、处分之日起至报名之日止不满2年的;
5、其他不符合报名条件的情形。
三、报名程序
(一)各考区办公室应向社会公告本考区考试的具体报名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二)报考人员可到户籍所在地或现工作所在地报考;
(三)报考人员应携带报名表和以下证件、资料到所在考区办公室指定的地点办理报名手续:
1、合法有效证件(公民身份证、现役军人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或士兵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2、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学历(学位)证书、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相关工作经历的证明;
4、两寸近期彩色证件照两张。
报考人员提交上述复印件时,携带的相应原件供当场验证后退还,复印件由考区办公室负责存档备查。报考人员应如实填写报名表,若发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取消个人报考资格,并追究有关单位的责任。
(四)各考区办公室统一采用“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报名系统”(简称考试报名系统)进行报名,(见附件1“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报名系统”简要说明),登录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网站(www.xiexiebang.com)下载安装程序,参照用户使用手册进行操作。对于边远贫困地区不具备上网条件的考生可填写纸制报名表(见附件2),各考区办公室对报考人员进行现场审核后,通过本考区的“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报名系统”建立报考人员数据库,并于2006年12月20日前将报考人员数据库和报考人员汇总表以文件形式上报到考试委员会办公室,报考人员以上报文件为准。
(五)、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一编排档案号、准考证号。各考区办公室在2007年1月5日至1月7日内经考试系统下载本考区的准考证。做好考场安排和发放准考证等工作(准考证式样见附件3)。
四、考试科目、范围及参考资料
考试科目包括: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土地估价理论方法、土地估价实务基础、土地估价案例与报告、土地估价相关知识五门,全部实行闭卷考试。各科考试范围见《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2006年)》(详见“关于印发《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2006年)的通知”)。
考试参考资料为国家现行土地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行业准则、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等。为了便于考生选择,针对《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2006年)的内容,推荐一批书目作为参考教材(详见“关于推荐《2006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参考书目》的通知”)。
五、考试时间
全国统一按照“北京时间”进行考试。其中:
1月27日: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 9∶00-10∶00
土地估价理论方法 10∶30-12∶00
土地估价实务基础 14∶30-17∶00 1月28日:土地估价案例与报告 9∶00-11∶30
土地估价相关知识 14∶30-17∶00
六、考区和考场设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独立的1个考区,考场设在省会(首府)城市。每30人设一个考场,剩余不足30人按一个考场设立,考场数量根据报考人数确定(考场设置见附件4)。
七、考试收费
各考区办公室向考生收取的收费标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土地估价师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147号)规定办理。各考区办公室向考生收取的收费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考务费标准的基础上加组织报名、租用考试场地和聘请监考人员等配套费用核定。报名费中应包含上交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的每人每科15元人民币考务费(用于全国考试办公室组织考试命题、试卷印制、发放及评阅等项工作)。
八、发证与执业
考生可在全部考试结束之日起3个月内,在国土资源部的《土地估价机构和人员执业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考试成绩。全部考试科目合格者,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由各考区办公室统一发放。
2006年以后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的土地估价师,需要通过实践考核,进行执业登记后方能在土地估价报告上签字,承担法律责任。
首次实践考核将于2007年进行,凡取得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并符合2004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国土资发〔2004〕95号)的人员,可直接报名参加实践考核。实践考核的具体办法另行通知。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邮 政 编 码:100035 联系人及电话:武桂兰010-66561586 张蕾红 张 洁 010-66561509 010-66562199 传 真:66562202 电 子 信 箱: zlh@creva.sina.net
第三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文件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文件
国土资厅发[2005]87号
关于开展科技工作总结及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直属事业单位:
部党组决定今年召开科技大会。拟定会议内容包括: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和国土资源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建部以来国土资源科技工作,表彰“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征求对《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明确“十一五”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思路,部署全系统科技工作任务;动员和组织力量,加快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和地方国土资源科技支持体系建设。为筹备好这次会议,将组织开展科技工作总结和表彰活动。请各单位根据要求认真总结建部以来,尤其是“十五”期间本单位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经验,评选推荐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于2005年8月底前将材料报部。
一、科技工作总结
应包括本单位主要的科研活动、科技投入、科技人才状况、取得的主要成果、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情况、主要成绩和经验、对今后科技工作的建议等方面。
报告应尽可能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和重要事例,篇幅控制在4000-5000字,一式三份。请同时将报告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联系人。
二、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部直属事业单位,要根据附件的要求开展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初评和推荐工作。向部报送前,要认真填写相关推荐表格、准备有关图文资料、加盖公章。推荐材料一式三份。
联系人:马岩 白星碧
联系电话:010-66558411、66558410
电子邮件地址:yanma@mail.mlr.gov.cn
附件: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推荐实施办法
二○○五年七月二十六日附件:
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工作
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推荐实施办法
根据《国土资源部表彰奖励暂行规定(试行)》的规定,为做好本次表彰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表彰奖励的原则要求
(一)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程序,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二)采取民主评选、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层层审核的评选推荐方式。
(三)向一线科技人员和科研群体倾斜。
(四)个人或集体以前获得的奖励、表彰、表扬可以作为本次评选推荐的依据之一。
(五)推荐材料以国土资源部建部以来,特别是“十五”计划期间的为主,要用事实和数据说明个人或集体的先进性。
(六)推荐材料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所推荐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情况。对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和查实,将取消其评选资格。
(七)实行限额申报。
(八)本次表彰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
二、表彰奖励的设置和评选范围
(一)设置
本次表彰奖励活动设置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两项荣誉称号。
(二)评选范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以及部直属事业单位与科技工作有关的集体和个人。先进集体包括单位、科研群体、科研辅助单位以及管理部门。先进个人包括科研人员、科研辅助人员和管理工作者。
三、评选推荐的基本条件
(一)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的基本条件
1、积极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
2、尊重科学规律,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3、申报先进集体表彰的单位、科研群体、科研辅助单位、管理部门还应分别具备下述条件:
科研单位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国家、部门科技计划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国土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和普及科学知识,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的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科研群体在本领域的科学研究中业绩突出,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专著,引起较大反响或者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
科研辅助单位为科研一线人员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成绩突出;
管理部门积极贯彻国家科技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努力开拓创新并大胆实践和运用,科技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二)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的基本条件
1、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加强相关业务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在创新实践的工作中,积极为大局和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服务。
2、尊重科学规律,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学风正派,模范遵守《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
3、申报先进个人表彰的科研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管理工作者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
科研人员应圆满完成国家、省部级重大或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本领域的科学研究中业绩突出,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专著,引起较大反响或者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在科学技术推广和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做出显著成绩;或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成绩突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科研辅助人员在基础性、辅助性的科技工作中,任劳任怨、长期勤奋工作,为一线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的;
科研管理工作者应热爱科技管理工作,熟练掌握科技管理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熟悉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勇于创新和大胆实践;从事科技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四、评选表彰程序
(一)由部发文进行工作部署。
(二)各有关单位(见附表1)组织符合条件的集体和个人准备参评材料,填写表格;成立有代表性的评审小组,开展初评,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三)各单位将相关材料报部。
(四)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组织专家对各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初步确定被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五)经人教司审核后,报部批准授予。
第四篇: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9-02-04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发[2009] 1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自2007年7月1日全面部署启动以来,各地认真组织,扎实推进,调查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还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地区调查工作进展滞后、对上报土地调查数据有顾虑等问题。上述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为按时、保质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工作
各地要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2008年工作,以按照时限、全面完成、保证质量为重点,制订2009年具体工作计划和安排。要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综合措施,突出重点,整体推动工作。部建立动态通报制度,根据各地确定的工作时限,定期通报地方外业调查、数据库建设、成果核查等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地区,部将进行重点督导和检查。
对于地方在土地调查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上报,部将组织力量,及时进行实地会商解决。对于经通报和督导后,整改措施不到位、组织不力、工作进度仍然滞后的,部领导约谈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对约谈后改进仍不明显的,国家土地总督察约谈该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组长。
二、统筹协调,按要求分步骤完成任务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目标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地在全面推进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统筹协调,重点抓好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以及城镇各类专项用地面积统计,保证部2009年底前汇总全国土地利用数据,按时向国务院上报汇总结果。对城镇内部土地调查,各地要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有计划地推进。
三、明确政策,据实上报土地调查数据
各地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地类认定。对使用耕地开垦费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已经在耕种且没有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必须依法作为耕地如实调查统计,可以按照耕地指标储备管理的要求,用于今后的耕地占补平衡。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增加或减少较多的省(区、市),部在确定省级耕地保护目标时,不增加或减少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指标数量。国家向各省(区、市)下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数额,依照经部确认的该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数据计算。
四、主动服务,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
各地要按照“边调查、边应用”原则,主动服务,及时将经审核确认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中。各地要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统筹考虑,提高修编工作的科学性。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以经国家确定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及政策为依据,校核规划修编基数。省(区、市)报批省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时,要承诺该省份确保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任务的时限。
2010年1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工作必须以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及政策为依据。各级建设用地报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立项等工作,必须以国家确认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及政策为基础依据。
五、严肃法纪,坚决纠正和查处在土地调查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各地要按照《土地调查条例》要求,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起责任。要加强对土地调查的日常检查,对耕地等要进行重点检查、核查。对于发现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问题,要坚决予以整改和纠正。
各地要严肃土地调查法纪,及时查处非法干预土地调查工作、篡改和瞒报土地调查结果的行为。根据违法情节,提请纪检、监察部门予以严肃处理,直至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确保土地调查数据真实、准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二OO九年二月一日
第五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出让土地改变用途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出让土地改变用途
有关问题的复函
国土资厅函〔2010〕104号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出让土地使用权改变土地用途如何办理相关手续的请示》(湘国土资〔2010〕3号)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
根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国土资发〔2006〕114号)等法律政策规定,出让土地改变土地用途,经出让方和规划管理部门同意,原土地使用权人可以与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出让金。原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的出让合同约定,及时补缴出让金,办理土地登记。但出让合同、法律、法规、行政规定等明确必须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公开出让的,不得办理协议出让手续。
二○一○年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