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
第二篇:《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联大初建时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学校的校舍。1939年建立的新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墙、木格窗的平房,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宿舍由梁思成设计,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即便是建筑大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室是土墙,屋顶 仅盖一层铁皮。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 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正所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层双人床,室内灯光暗淡,一个大房子要住40人,那个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遇上大雨,双层 木床上便成“泽国”,油布、脸盆、雨伞全派上了用场。学生的衣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退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遮住补了又补、缀着一层 层各色补丁的破裤子。有些同学几个人合用一件长衫,谁进城就谁穿。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件棉大衣,就这么勉强过冬。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 少,有时就连盐商仓库也借用来当宿舍。新校舍是在泥土松软的坟地中开辟的,地上泥泞,床下长草。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路上留下一个个水坑,一双鞋子穿 一个雨季就烂了。
当时校图书馆库藏书少,参考书不足,有些教授为了备好一堂课,往往需要四处寻觅有关书刊甚至拿出自己的藏书,常常挑灯夜战赶编讲义。联大许多教授,如周培 源、吴大猷等,为了躲避空袭迁到郊区居住,住得最远的在50多里外的呈贡,远离学校数十里。由于住得分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 多大。”为了讲课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辛劳往返数小时,从不迟到一分 钟,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深受同学的敬重。
图书馆座位太少,而且只有煤油灯。每天晚上规定7时开放,但是每每在6时就有学生在门口排队了。当地茶馆晚上有气灯,于是便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去处,买一 杯茶,可以占着这个位子坐一个晚上,甚至一天。因此学生们看书多半在茶馆,按当时联大学生的说法叫做所谓“泡”一下,只要5分钱就够了,这还只是喝茶,若 是喝白开水只要3分钱。既省得去图书馆与人一道挤了,而且光线也好得多。如果还要更舒服,那就再点上些水果和点心。所以每天晚上都有联大的学生占据着茶 馆,关于这个,还有个名词,叫做“开矿”。昆明街头大小茶馆,都像是为数众多的联大分馆。同学们亲切地称茶馆为“校外的第二学习阵地”。
在那样的环境中却培养出了对国家、民族贡献卓著的杨振林、李政道、朱光亚、王汉斌、邓嫁先、黄昆、任继愈、王瑶等约8000人。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可是我们离发达国家还很遥远。是因为我们没有奋斗的 本钱了吗?可是我们现在个个身体强壮。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 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那么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唤起我们心中的激情呢?我想首先得让我们明白现实,回到现实。要让自己明白今天的处境以及明天想去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只 有需要才能刺激学习,由需要刺激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只有主动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不知
疲倦的打破沙锅问到底。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的是认识到自己的需要。我们需要由需要衍变而来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我们才能做一个激情澎湃的年青人,才能充满激情的学习和工作。
浅谈大学精神之消亡——《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浅谈大学精神之消亡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这就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是什么让这短暂的九年成为中国教育及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是什么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南联大留下的,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思考。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这里有一群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专注于仰望星空,思考终极问题。他们跟随着理想的指引,引领着社会前进。没错,西南联大的学生们确实是这样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怀抱着最高的爱国热情,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潜心研究各种学术问题,探讨科学实验。全力以赴的各种努力,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不为自己,不为家人,只为天下苍生,只求国家富强,振兴民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催促联大学子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努力,刻苦专研,才成就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反观今日之大学,一起“黄山门”,让世人看到了如今大学里丑陋一面,也看到了崇高大学精神的日渐消弭。理想主义跌入谷底,功利、市侩之风蔓延,世俗化让犬儒主义大肆横行。理想主义本应是大学精神之所在,而今却在日渐消弭。今天中国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是什么?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是网上流传的那些来自世界名校,关于哲学和艺术的公开课。大家更热衷的是如何赚钱,如何玩弄政治,如何应付社交场所。在权力崇拜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把考公务员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把进学生会当做自己的第一个大学“理想”;在物质诱惑下,不断地考取更高的应试分数、获得更多的各种认证,也只不过是为获取找份更赚钱工作的敲门砖。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美其名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实际却成了各种社交场所,是精于算计的学生们为以后自己的仕途,钱途打下的基础,做的铺垫。没有自由,没有理想,大学精神在犬儒主义中消亡。总而言之,功利主义和市侩官僚主义已经严重地渗透到了大学校园,而西南联大学子
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对学术、科研理想的追求早已淡化。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核心的东西在于其的民族魂。毫无疑问,构成这一种民族精神,代表民族灵魂的核心是当代的大学生。假如这本应该积极向上,充满理想的激情与活力的自由的灵魂却被外在的物质利益,功利主义所羁绊,这个民族如何发展。大学精神是整个大学的灵魂,崇高的大学精神必然孕育崇高的灵魂。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希望我们仍然能够继承先辈流传下来的大学精神——刚毅坚卓。
铁皮顶校舍大师云集
抗战背景下学术繁荣
学习条件异常艰苦
第三篇: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精神不足,大师难出
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形形色色的诱惑,躁动难以安静的心使得中国的大学生难以走出大师。
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唯有他们怀着一颗抗日报国的决心,使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这一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在历史上留下更多辉煌的是他们,而不会是我们。西南联大的学生中走出了众多名震中外的大师,而如今的大学生中能走出多少大师呢?
恶劣的环境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联大的学生经受住了上天的考验,承担起了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重担。而生活在舒适环境中的我们,不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各种现代化的诱惑下,逐渐堕落没有斗志,这样的大学生中怎能走出大师?这样的大学生怎能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看来,联大的学生比我们富足多了。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足。物质的富足根本无法掩盖精神和意志的缺失。
我们是迷失的一代?不!不能!更不应该!但我们真的面临着难以抵拒的诱惑,处在处处躁动的世界。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贪图享乐,萎靡不振,时时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缺失了雄心!
身处动荡时期的联大人能时时感受到国破家亡,山河不在的压力,因而他们更容易产生雄心。我们处在相对和平的时代,自然不会相信国家会灭亡,因而也难以激起雄心壮志。但这不正是我们这一时代的大学生的一个机遇吗?一个赶上甚至超过联大大学生的机会。那么,就先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让我们的大学生充满斗志。东方雄狮就应该怒吼!
就让雄心壮志扫除一切诱惑,一切躁动,一切萎靡!
计算机学院2010301500074冯为江
第四篇:《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 10D 杨慧敏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昆明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观看了这短短的片子,让我们感触很多,想到同为一个大学学子,我们对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要为什么而来感到很茫然。但是现在,我们不再为学校的种种缺陷而不乐,而为学校有良好的氛围而庆幸。我想我们会珍惜这几年时光,为自己、为家人做出一定的贡献!观西南联大回忆录之感.信息学院 10D 高晓金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师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她让我们仰望。西南联大坚持精神自由的治学态度,在战争年代仍然主张常态教育,这为当时的学子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学习空间。历史证明,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创造出教育史上的神话,是因为开放的学术氛围。
我们学习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要重复历史,而是应以一个新的面貌与姿态,塑造全新的有竞争力的大学,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信息学院 10D 杨柳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西南联大”,它是那么的神圣而又庄严。它的由来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奋斗史。多少的人曾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学习。西南联大一片大师汇聚的沃土。它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啊!像杨振宁,邓稼先等他们曾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西南联大创立于一个烽烟不断的年代,但它没有因为这原因而是去光芒,更没有因此而衰败。它是耀眼的明星,曾给了每一位联学子无穷的信心和勇气。每一位西南联大的先辈们在这里付出了他们的热情与精力,为后辈作出了榜样。作为西南联大的一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看到西南联大的先辈们曾经在战火弥漫的年代依然不放弃学习,不放弃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心中不由生出一种敬佩与自豪,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向导。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南联大有一种超越所有力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无法战胜的,是每一个西南联大人都该学习和发扬的,这种精神就是“刚毅坚卓”。看了那一段段的历史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也更让我的肩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作为西南联大人的责任,着责任虽然很重,但我想每一个联大人都不会放弃。那就是把西南联大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一直传承下去!
信息学院10D 赵利梅
观《西南联大》有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早已被世人闻名遐迩了,它为我国培育了一批尖端高科技人才。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了又一巅峰。
身为西南联大精神的继承者的我们却对它的历史背景了解得少之又少,但当看过西南联大的影片之后,我们深刻的了解到西南联大是在1938年那战火交加的抗战时期,强敌入侵。万般无奈之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不得不南迁,几经周转,步履维艰,躲过敌人的炮火。南迁到我们的春城昆明。
在这种艰难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一方面为了躲避炮火的轰击,一方面又不断地追求新知识,最终他们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国家绽放出嘹亮的火花而为世人皆知。如今我们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拥有了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我们不应该找出任何借口来推卸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更应该向西南联大的学子杨振宁、邓稼先等前辈们学习积极前进,不向困难低头,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努力学习,大好坚实的基础,将来为自己的家乡做些有用的事,或是为自己的祖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样也让自己的人生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信息学院 10D 余 雷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
当我走进云南师范大学,我就走进了西南联大。在这有悠久历史的学校里,我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西南联大的学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学生典型而优秀的代表,无论是如今功成名就的老学子,还是早在那个年代就为国捐躯的青年人,无论是他们对知识对学问对真理的态度,还是抗战期间视死如归报效祖国的热情,都是抗战年代大学生精神的写照。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我去寻找一种精神,可是没有收获。我知道,现代大学生有那一些有精神的大学生存在,像徐本禹,像洪战辉,像黄来女,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思考,让我们自省,可是他们却不能代表这一代大学生。想想邓稼先那一排大学生,他们人格的崇高和精神的坚强我是无法望其项背了;对于我来说,不崇拜血仇的国家、不违反法律法不降低自己的素质标准是必须的,坚强的毅力、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理想和报效祖国是我所追求的。我们将继续承载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并发扬过大。今天我们以西南联大为骄傲,明天西南联大将以我们为自豪。
信息学院 10D 董芳芳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西南联大”,它是那么的神圣而又庄严。它的由来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奋斗史。多少的人曾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学习。西南联大一片大师汇聚的沃土。它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啊!像杨振宁,邓稼先等他们曾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西南联大创立于一个烽烟不断的年代,但它没有因为这原因而是去光芒,更没有因此而衰败。它是耀眼的明星,曾给了每一位联学子无穷的信心和勇气。每一位西南联大的先辈们在这里付出了他们的热情与精力,为后辈作出了榜样。作为西南联大的一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看到西南联大的先辈们曾经在战火弥漫的年代依然不放弃学习,不放弃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心中不由生出一种敬佩与自豪,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向导。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南联大有一种超越所有力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无法战胜的,是每一个西南联大人都该学习和发扬的,这种精神就是“刚毅坚卓”。看了那一段段的历史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也更让我的肩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作为西南联大人的责任,着责任虽然很重,但我想每一个联大人都不会放弃。那就是把西南联大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一直传承下去!
“春风熙熙时雨滋兮,桃李向荣时累累兮”。一九三八年,国力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首任院长黄钰生先生为学院写下了仅两句歌词的院歌。发展到今天,云南师范大学走过了七十二年的风雨历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起始于抗日烽火之际,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云师大啊,您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您是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七十二个春秋,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余个昼夜,襁褓中的婴儿已成白发苍苍的老妪老翁。而云南师范大学在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的一路上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教学成果斐然可观。您是初升的太阳,将要在伟大祖国的教育史册上续写辉煌。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十年寒窗苦泛舟,终得梅花扑鼻香。我选择了云南师大,我梦想已久的象牙塔。云南师大接纳了我,这里是我的梦工厂,描绘这我的未来,编织这我五彩斑斓的梦想。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啊,云南师大在前进,中华民族在腾飞。
信息学院 10D 刘涵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这段历史蕴藏着无穷魅力。倾听那些仅存的当事人的叙述时,仍可以感觉出一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在激荡。”这是学生写在观后感上的一段话。
在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新生们的心灵受到强烈而持久的震撼,都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发出感慨:我们的时代需要联大精神,我们民族的未来需要联大精神!新生们纷纷表示要重新审视大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信息学院 10D 刘永丽
观后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可是我们离发达国家还很遥远。是因为我们没有奋斗的 本钱了吗?可是我们现在个个身体强壮。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 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那么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唤起我们心中的激情呢?我想首先得让我们明白现实,回到现实。要让自己明白今天的处境以及明天想去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只 有需要才能刺激学习,由需要刺激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只有主动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不知疲倦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的是认识到自己的需要。我们需要由需要衍变而来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我们才能做一个激情澎湃的年青人,才能充满激情的学习和工作。信息学院 10D 黄雁
看《我与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在战争年代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被迫迁移,经过多重磨难和长期的辗转反侧,最后在昆明找到了一片栖息之地。在三所名校长期的相互撞击和融合下形成了一所具有治校理念的云南师范大学,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文化素质和价值追求于一身的学子,今秉承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继承了先辈们不畏艰险、誓死卫国的精神。真正了解建校的背景后,我以作为一名云南师范大学的一员而自豪。
信息学院 10D 崔化雪
观《我与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看了《我与西南联大启示录》后,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云南师范大学的的前身是闻名世界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在三所历史名校的熏陶下,我们将踏着云南师范大学一代风流人物闻一多、杨振宁等同志的步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动手能力,恪守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秉承“学高身正”的校风,未云南师范大学的美好前程尽己所能。
信息学院 10D 朱云萍
第五篇:西南联大的观后感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范文1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范文2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
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