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好生活我有感(推荐)
美好生活我有感
今天,我和阿姨他们一起去番禺野生动物园里看动物!好开心呀!!到了动物园后,我们就去看动物了。看了那么多动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老虎,梅花鹿和澳洲国宝考拉(树熊)。
就先说老虎吧!那些老虎一见到人就吼起来了,吓得我们躲起来。老虎的毛有两种颜色,一种是土黄色,一种是咖啡色。它的牙齿尖尖的,在它张开嘴的时候,就流口水,让人感觉就像是准备要被它吃了似的。老虎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而且是跑一下,停一下跑一下,停一下。
梅花鹿还比老虎更可爱呢!我们把买来的花生给它们吃,它们竟然吃了。我还没听过梅花鹿会吃花生呢!而且它们还知道要咬了那些壳才能吃。它们身上有许多白色的斑点衬托着它们那橙色的毛,让人看起来觉得它们非常可爱!
当然,整个动物园里的动物,我最最最喜欢的当然是澳洲国宝考拉了。考拉的毛是灰色的,只有耳朵的正面是白色的,它们的眼睛黑黑的,还会发光呢!都把我给看眼花了!那些考拉睡觉的时候都是抱着桉树睡的,因为它们没有被子盖,树杆很暖,所以考拉都是抱着桉树睡觉的。其余五只考拉都睡了,只有一只考拉在挠痒痒。那只考拉两只手抱着树,然后右脚给左脚挠,右脚给左脚挠。它一边挠还一边摇头好像在跟我们说:“我挠得很舒服哦!”搞得在旁边看的游客都笑起来了,连我自己也觉得这些考拉真的非常活泼可爱!!
这次游玩,让我爱上野生动物园啦!
第二篇:《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假期中,我读完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颇有启发。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书,思维敏锐,文风犀利,总而言之就是稳健而不激进、温和而不保守。难怪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书中浓缩了他的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并通过对现存的各种教育制度的评估,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其中大多数被现代教育理论认证是正确的。他还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角度独特。思维具有维度感,论证方式多样,一句话总结:这是一本浓缩人类教育智慧的经典之作,可谓海内独步!
罗素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理想品性有四种表现方式: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让人保持激情和向上的亢奋;勇敢是克服阻力,战胜困难,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敏感是人对外界的感知程度与明锐性的反应。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社会就会退步,人类文明就会得不到延续,文明社会就会倒退到野蛮社会!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同样可以转变为智慧。
要达到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的教育结果,罗素在书中讲“只要我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适当的关心青少年,所有这些资质均可形成”我还认为罗素是智者,他巧妙地把爱心和科学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理性和品性之间是爱心和科学。他讲:“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是爱与科学的结晶,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
但现在的国内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绑架教育”充斥整个教育界!这里所谓的“强制教育”不是强制孩子去接受教育而是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只知道盲目的接受,而不知道创新,缺乏了师生交流的自由性。当教师为了学生的“前途”殚精竭虑,而学生却似乎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排斥感越来越重!这是为什么呢?你问学生现在,你们最看重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给足教育面子,都一致回答: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为国家做贡献等等。这些回答是强制的,这是“强制教育”的产物。但一定有惊人相似的答案藏在很多孩子的心里,那就是:分数!分数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老师往往再用一种几乎是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去感悟它。孩子们没有自由的空间去自己理解“分数”
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罗素的自由教育是“滴灌”,而现在的教育就是“浇灌”!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孩子可以把它想象成若干生动活泼的东西,而大学生就只会老老实实地回答那是个圆,成人根本就不敢回答。这个告诉我们:教育,往往不一定能给予学生什么,反而是限制了剥夺了学生什么、强制了孩子去探索发现什么,束缚了太多的东西了。
如今的“强制教育”让学生脑海里产生了思维定式,一切的回答的目的是以和标准答案高度相似为最高利益,老师整日的教学潜移默化的强制学生记忆前人的回答模式,自由的想象在在所谓的标准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想象的天空不在蔚蓝。
在一个崇尚应试的教育环境中,怎么可能产生智慧的交流,怎么可能创造充满人性的美好生活?当学校生产出一个分数的片面追随者,也就注定多了一个精神的流浪者。这样的校园生活,学生怎么会不迷失?生活在20世纪的罗素看到21世纪的后人在这样发展教育是多么的失望,他一直主张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或活动,是觅食而不是喂食,让他们保持自由的心,用自由的心去发现新的知识,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罗素思想中隐藏着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对孩子的发展与生活至关重要,那就是,不要刻意追求全才,全才的产生不一定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美好。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教育,就连孟子也讲过,鱼和熊
掌,二者不可得兼。而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要求我们的孩子达到所有的目标。这让很多学生处在学业无法达到所谓要求的苦恼中,直接造成师生矛盾的增加,教育的停滞。君不见,各地少年宫出来的孩子强颜欢笑中那份隐藏的苦楚吗?全面赢在起跑线的心理,化作孩子们脸上的苦笑。赶鸭子上架、“求全心理”已经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迫不得已要接受的,这种心理其实是应试教育披着“全能型人才”的外壳。没有任何人在各个领域都是精英,所谓技多不压身,绝对不是指这种盲目的发展“全能学生”。很多地方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误认为让孩子去学习所有的东西,不切实际的学习只会加重孩子的反抗情绪,把原本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丢失了。
书中一句话“儿童不是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区掌握美德”这是无比伟大的觉醒!纵观现在教育界,虎妈狼爸成为教育的楷模,用训斥和惩罚去让孩子记住美德,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愚蠢的教育手段了。孩子会一时屈服在家长的“杀威棒”下,但是心灵上的阴影是长久的,会伴随他们一生,甚至会延续到下一代。对于惩罚罗素是这样解释的: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的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的事。某些程度上“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了。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手段,这是人类教育历史的倒退。我有亲生体会,在小学往往童心未泯的孩子课文不会被就会被罚抄课文等等,我想问一下老师,你是如何通过
教师认证的?抄课文可以解决问题吗?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小学老师有的是中专毕业,一个没有接受大学系统教育学洗礼的人,也许惩罚是他们的唯一办法!难怪好多老年人感慨现在的学生越学越难,越学越辛苦,因为他们现在的幸福感开始慢慢消失了,被无能的老师剥夺了。我们还要承认:没有幸福感的教育也许可以培养高分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每个人当他刚刚学会说话就差不多要开始了他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几乎占据了每个人青少年的所有时光。但是要问一句:我们的家长老师第一次对孩子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排在第一的是这样回答的:你不努力,你就是做苦力。带有歧视性的恐吓吓唬,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什么?是未来他们长大后对体力劳动职业的轻视,赤裸裸的给孩子灌输不平等的职业观。现在我们会时常感叹年轻人不愿意去基层工作,这些的始作俑者是谁?在汲汲于功名利禄而心存不平等的环境熏陶下,除了是对原本快乐美好的学习感到恐惧,还有的是势利、自私。
良好的教育目的、博学的师长会使学生们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其中,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是最重要的,罗素对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教师队伍中出现有“有思想,有自由,有心灵”的教师,呼吁一种开放的批判的氛围。有一片片蓝天容的下孩子去自由的认识新的事物,老师只是航标灯,而不是纤绳。他反对老师居高临下的浇灌年轻人的思想,相反的,教师一定要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一些特别宝贵的东西,用这
些东西再次激发创新的灵感。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罗素相信教育的力量,即使他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并不如意,但他以自己的教育情怀滋润他孩子的心灵,并将这些经验浓缩到《教育与美好生活》之中。让后人用这种方式滋润他们的后代。
教育与美好生活,这应该是我们未来的老师,所要努力实现的!
第三篇:珍惜美好生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珍惜美好生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
我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最使我感动的是下面的故事。
索络面卡区的团组织几乎全部全上阵了。团省委去了三个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尔。这三个人是朱赫来同志亲自选定的。铁路抢修工作开始了,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对方的体温取暖。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
我想,我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与他们的情况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炼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读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读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书,思维敏锐犀利,文章风格洗练而跌宕在阅读罗素的教育论著时,时常可以体会到道德的热忱,稳健而不激进,温和而不保守的感受。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书中浓缩了他的教育研究心得、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和对现实中各种教育成败得失的认识等。通过对现存的各种教育制度的评估,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他还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品性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力教育则从幼儿期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这是一本浓缩智慧的经典力作。
罗素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
但综观现在的国内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当我们教师为了学生的“前途”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而我们的孩子却似乎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问问孩子们: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现在,你们最看重的是什么?孩子们嘴上的回答可能会给足教育面子,但一定有一个惊人相似的答案藏在很多孩子的心里,那就是:分数!正如一位语文教师对此发出的感叹。他女儿3岁时,拿一个煮裂的鸡蛋,突然惊奇地大喊:“爸爸,鸡蛋发芽了。”因为在鸡蛋长长的裂缝中挤出的蛋白形状酷似芽。他惊异女儿的想象和表达。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读到3年级,学校的作业要用“考”字组6个词,她组了“考试、考卷、考题、考场”,就组不出了,向父亲求救。父亲让她好好想想,她想了一会说:“考分”。父亲让她再想想并特意把想想两个字加重,意在启发她想出“思考”、“考虑”这样的词,可她认真想了一会说:“月考”。这位父亲只能表示无奈。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孩子可以把它想象成若干生动活泼的东西,而大学生就只会老老实实地回答那是个圆,成人根本就不敢回答,因为他们担心那是一个陷阱。这个让人捧腹的笑话告诉我们:教育,往往不一定能给予学生什么,反而是限制了剥夺了学生什么。在我们诸多严格要求学生的背后,是不是随时都应该想一想:我们的劳动,是不是无效劳动,或者根本就是反作用力劳动呢?
在一个崇尚分数的教育环境中,怎么可能产生智慧的交流,怎么可能创造充满人性的美 1
好生活?当学校生产出一个分数的片面追随者,也就注定多了一个精神的流浪者。这样的校园生活,学生怎么会不迷失?
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这也道出了,我们学生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时候应该是自由的,不能是被动式、强制性的接受,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束缚,应该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美好,知识的珍贵。但是,教育本身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潮流、随着先进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变化的,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
我曾经一相情愿地认为人之初是性本善的,是后天的熏染导致了恶的滋生。但罗素用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儿童天性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本非善亦非恶,全在于它所生长的环境和受到的影响。儿童本性在人生起始阶段具有难以置信的可塑性,向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主要处决于养育者的智慧。所以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一开始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因为每个坏习惯都会阻碍以后好习惯的养成。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的生活,每个人当他刚刚学会说话就差不多要开始了他的学校教育。生活贯穿人的一生,而学校教育几乎占据了每个人青少年的所有时光。良好的教育不仅武装人的头脑,更可以塑造人的品性,陶冶人的情趣,深深地影响着人一生的生活。我想,我们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在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应该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能在游戏中、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自由教育”,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罗素还说:“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子以尊重”,“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等等,《教育和美好生活》还告诉我们很多,我们可以亲身去体验。这不都是对我们的教育和告诉我们该做的么?让教育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
不管教育的作用对每一个人而言是否真的很显著,我相信要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教育的确不可或缺。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不是物质的充裕就能达到的。而内心的唤醒与引领又是教育中最富有艺术和挑战性的一环。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句我非常喜欢也让我很感动的话:“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罗素相信教育的力量,虽然在他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并不如意,但他以自己的教育情怀滋润他孩子的心灵,并将这些经验浓缩到《教育与美好生活》之中。他所孜孜以求的是与“美好”、“幸福”相联系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断地在人们的内心传承——既受教师内心的鼓舞,又源源不断地鼓舞他人;这种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内心将会充满着“生命、希望和喜悦”。
第五篇:珍惜美好生活
珍惜美好生活
上帝是善良、仁慈的化身,将我们安排在一个如此完美、如此幸福的环境下成长,可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却从未好好珍惜过。
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之中,所以我们不懂得什么叫家破人亡、家园毁灭给我们带来的那种痛苦。
随着弥漫的硝烟,伊拉克战争也无情的打响了。这场国家与国家的乱战,是多少无辜的人们失去亲人,失去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因无情的战争而双眸充满了恐惧与仇恨;那些本该风度翩翩的花季少年,因惨无人性的战争
而失去胳膊、双腿;那些本该安度晚年的老人们,却因残酷的战争而流落街头、无家可归。有的甚至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这一切的不幸都是战争带给我们的。
从古到今,有多少烈士英雄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而牺牲。他们舍自己为大家,这难道不是希望我们能好好生活吗? 因为我们成长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所以我们不懂得什么叫贫穷,什么叫渴望,更不明白什么叫珍惜。贵州边远地区的孩子们,生贫困中,长在贫困中,所以他们更懂得什么叫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养家,偶尔见一次面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从小缺少父母疼爱的他们,将自己的那份渴望埋在了心底,因为他们比我们懂事:只有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连最起码的生活条件都达不到的他们,即使没有美味的佳肴,没有像城里人一般的新衣服穿,但是他们懂得了珍惜现在和平的生活。
而我们呢,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的幸福生活总是不会珍惜,永远只会埋怨,只会浪费美好生活。在任何条件都比别人优越的情况下,我们却从未好好珍惜,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同学们,我们要
明白,无论今天多么优越,但是明天得靠自己走,只有自己懂得珍惜,懂得拼搏,才是真正的珍惜了你的幸福生活。
一个人,要懂得珍惜,只有你真正珍惜过,你才会明白过程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富有情趣!
杨丹
初一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