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6:2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给孩子幸福与健康的教育

——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下面摘抄一二,略谈感想。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教育的四种品质: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他认为这四个要素只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就应该能让所有儿童都获得并形成必须的品格。

用这四个要素去审视身边的人,我发现在人们心目中最有魅力的人通常是同时具备这四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他们充满阳光活力并追逐光明的一面;他们理性,无畏生活中的困境;他们有发自内心的敏感和同情,他们的智慧表现,不在于聪明“绝顶”,却在于那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容的理解力和纯朴的心。

在第一种教育品质——“活力”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活力能帮人承担最大的烦恼和最大的忧郁。无知的人从来不想去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已经将自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难以改变的行为态度。他们不仅对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是轻信的,而且在许多应该接受的地方却是固执的。这句话告诉我,作为一名老教师,更不应该固守自己的老一套,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自己,敢于反思自己和改变自己。每上一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特别应该注重反思自己,诸如课堂教学中: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双边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出的灵感和火花。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疏漏之处,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课堂教学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上一堂留下些遗憾在所难免,所以我应直面缺点,认真对待,善于剖析,善于改变,不怕这种改变,通过反思让自己的课更完善,使今后教学在改进中不断创新。

书中提到的勇气,站在老师的角度就是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如何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教育离不开奖励和惩罚,但在具体实施中,书中写到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无论是奖励和惩罚都不应该采用比较的方式。例如:不应对一个孩子说:“你做得比某某好。”或者说:“某某表现很好。”因为前者产生藐视,后者产生怨恨。第二,多夸奖,少惩罚。惩罚要谨慎,要因人而异,不宜体罚。第三,对于普通的事不宜夸奖,只有经过努力,在勇气或技能上有所进步,或克服私欲,表现美德时,才可予以奖励。罗素说,由于战胜困难、取得成绩而受到夸奖,不失为青少年时期最令人愉快的经验之一。

教育最根本的指向在哪里,教育到底要带给学生什么?罗素的话真是非常深刻!那就是:教育应当激发学生对生活本身的兴趣,对事物本身的兴趣。记得居里夫人的名言,她说,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位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中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身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了外人并不理解的事业而甘愿献出自己全部的生命。这种热情超越了喜爱本身,它更是一种深入了本质的生命冲动。因为无欲而刚,所以它才有能力支撑人们超越人生的诸多苦难而进入生命的至高境界。教育如果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这种“本身的兴趣”,便有了“以一当十”的风帆,被教育者也就获得了一往无前的勇气。(英语入门的学习)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提倡素质的教育下,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孩子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

书中写到孩子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这是促使他们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孩子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就会令孩子的生命之源干涸。我门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在斥责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在我们的教育中,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学生记住并养成好的品德,如: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学生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书中写到:孩子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

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我们应该承认: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第二篇:《教育和美好生活》读后感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 几乎没有一个做教育的不会被书名所吸引,我也不例外。教育怎样与美好生活联系?每天都干着教育工作,自己似乎都说不清楚,教育真会带来美好生活吗?带着疑问与好奇读完了这本书。读罢,最直接的感受是很爽,很受鼓舞,这才是教育,如果我们这样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美好生活都会开启的。

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罗素认为,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考虑过学生的幸福体验吗?教师备课往往只是关注知识的设计与传授,课堂上也很少关注学生求知以外的需求。高中的学生有几个能说自己学习是幸福的呢?家长在全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之外,几乎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试想,如果我们本着“教育带来美好生活”的理念去思考教育,做教育,从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层次去设计课堂,传授知识,结果会是多么温暖。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高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大学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付出,教师们喊“累”;孩子们每天在教室坐十几个小时,孩子们喊“累”。现在有几个孩子能说我因为学习的乐趣而喜欢呢?学习除了考上理想大学,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思考学习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他们以及家长,甚至全社会可能就是简单的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伟大的目的,考上名校的话,这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事实是这样吗?

罗素在书中还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这种理想品性包含了四种基本元素:智慧、勇敢、敏感以及活力。勇敢对于克服种种困难、障碍,树立一个人的独立性,铸就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尽管世上不缺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使其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活力是一种生理而非生物素质,更是一种人类心理素质,它能使人情绪饱满而睿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理想品性的最重要一项是智慧。没有智慧,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就没有了有别于动物世界的基础,更不用工业文明的存在。智慧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知识,要想使知识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敏感、勇敢等品质。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一批又良知和责任的社会公民,罗素提到的四个基本元素,教育中我们重视的只有智慧,或者还成不称不上智慧,只是知识。

“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们应该深信教育的力量,努力发挥真正教育的力量,让教育变得有乐趣,有智慧,有生命力,这种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内心将会充满着“生命、希望和喜悦”,引领学生走向美好生活,我们做教育的也就享受了美好生活。

第三篇:教育与美好生活

美国公立学校在大规模的尝试之前,成功地完成了一项任务:将一个异质性的选择转变为一个同质的国家。这是如此巧妙地,在整个这样的慈善工作,在平衡高度赞扬是由于那些完成它。但美国,像日本一样,被放置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什么特殊的情况下,证明不一定是一个理想的,其次是无处不在。美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一定的困难。的优势之一是:高标准财富;自由从战败的危险;比较没有抽筋的传统继承了中世纪。在美国发现的移民一般都是扩散的民主情绪和一个先进的工业技术阶段。这些,我认为,这是个主要的原因,为什么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来羡慕美国超过他们的祖国。但实际的移民,作为一个规则,保留一个双重的爱国主义;在欧洲的斗争中,他们继续采取的国家,他们原本属于。相反,他们的孩子失去了他们的父母所能来的国家的忠诚,而他们只不过是美国人。家长的态度是归因于美国的一般,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校教育。它只是学校的贡献,关注我们。

到目前为止,学校可以依靠美国的自身优势,没有必要把美国爱国主义教学与灌输错误的标准。但在旧世界较新,有必要灌输一种真正卓越的蔑视。西欧的智力水平和东欧的艺术水平,总体上比美国高。在西欧,除了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有更少的神学迷信比在美国。在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中,个人的支配地位比美国的要小的多,即使在政治自由的地方,他内心的自由也更大。在这些方面,美国公立学校的危害。这种危害性是美国独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的危害,如日本和耶稣会,来自对于学生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老师应该爱他的孩子,而不是他的国家或教会,否则,他不是一个理想的老师。

当我说,学生应该被视作为结束,不为手段,我可能遇到的反驳说,毕竟,大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手段比作为结束。什么人是作为一个最终灭亡,他死的时候,他降低意味着持续到时间的尽头。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但我们可以否认它的结果。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手段可能是好的或邪恶的,人类行动的远程影响是如此的不确定,一个明智的人会倾向于把他们从他的计算。从广义上说,好人有好的效果,坏人坏的影响。当然,这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一个坏人可能会谋杀一个暴君,因为他犯下了暴君想要惩罚的罪行;他行为的影响可能是好的,尽管他和他的行为是坏的。然而,作为一个广泛的一般规则,社区的男性和女性谁是优良的本质将有更好的效果比一个无知和邪恶的人组成的。除了这种考虑,儿童和年轻人会本能地感觉到那些真正希望他们好的人和那些认为他们仅仅是某些计划的原材料的人之间的差异。无论是性格还是智力都不会发展,或是自由的,老师是缺乏爱;和爱这种本质上的孩子作为一个结束的感觉。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对自己:我们渴望美好的事物为自己没有首先要求证明某种目的将深化我们获得它们。每一个普通的父母都会对他或她的孩子有同样的感觉。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成长,强壮和健康,在学校做得好,等等,在同样的方式,他们想要的东西为自己,没有努力的自我否定和不抽象的原则,涉及在对这些问题的麻烦。这是apparental本能并不总是严格限制自己的孩子。扩散的形式,它必须存在于任何人谁是一个好老师的小男孩和女孩。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它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只有那些拥有它的人才能被信任来制定教育计划。那些把它作为男性教育的目的之一,为了产生愿意杀害和被杀害的无聊的理由的人,显然缺乏在扩散父母的感觉,但他们控制教育,除了丹麦和中国以外的所有文明国家。

但是,教育者要爱年轻人,这是不够的,他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人的卓越。猫教他们的小猫捉老鼠,和他们一起玩;军国主义做同样的人年轻。猫喜欢小猫,但不是鼠标;军国主义可能爱自己的儿子,而不是自己国家的敌人的儿子。即使那些爱所有人类的人,也可能会犯错误的人生观。我将尝试,因此,在进行任何进一步的研究之前,要考虑到我认为优秀的男人和女人,没有考虑到实用性,或者说,它可能被带进的教育方式。这样一幅图画将有助于我们,当我们考虑教育的细节,我们将了解我们希望移动的方向。我们必须首先做出一个区别:在一定比例的人类中,某些品质是可取的,其他人则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想要艺术家,但我们也要有科学的人。我们想要好的管理者,但我们也希望农夫和面粉和面包。在某些人的一个方向上产生一个大的隆起的人的品质通常是不可取的,如果他们是普遍的。雪莱描述了诗人的一天工作如下:

他将手表从黎明黑暗的湖反映了太阳照明 常春藤中的蜜蜂开花,也不留心看什么东西。这些习惯是值得赞扬的诗人,但不─我们说─在邮递员。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种观点来给每个人以一种诗人的气质。但有些特性是普遍可取的,这是我在这个阶段所考虑的。

我不区分男女之间的卓越。一个女人谁有照顾婴儿,AIN用量的职业培训是可取的,但是,只涉及相同的排序差异之间存在一个农民和米勒。这是根本的,并没有考虑在我们目前的水平。

我将采取四个特点,好像我共同形成理想人格的基础: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我不认为这个列表是完整的,但我认为它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且,我坚信,通过适当的身体、情感和智力的照顾,这些品质都是很常见的。

教育与美好生活的主要成就

一、《教育与美好生活》的主要思想成就

(一)关于教育目的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即教育通过引导和改造人的本性,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以达到改造社会、创立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目标。在罗素看来,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正常的健康人具有的精力,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它是形成理想品性的首要基础,“活力洋溢之处,便是充满生之乐趣所在,而勿需具备任何特别愉快的情境。”(《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页)“勇敢”可以克服生活中不必要、不合理的恐惧,罗素深信“教育普通的男女,使之高枕无忧,舒心过活,是可能的。”而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必要条件就是人的完美的勇气。罗素认为“在敏感的理想形式发展的下一阶段就是同情”,“科学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影响遥远国度民众生活的能力,但并未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同情”,由于缺乏这种同情,生活中把自己的快乐、成就和福利建立在对别人的压迫、剥削之上的情况俯拾皆是。罗素还认为,“缺少智力,我们的复杂的现代世界就将不复存在,进步更无从谈起。因此,我视智力培养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罗素在论述他的理想品格的这四种基本品质时,无一不是与美好的生活紧紧联系起来的。在罗素看来,具有由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组成理想品性的理想的人的理想社会将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他深信,教育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二)品性教育

罗素所说的品性教育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教育。罗素的品性教育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出生婴儿开始。罗素认为,儿童良好品性的培养,必须从出生婴儿开始。婴幼儿的教育又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而过去人们都将人生的第一年划在教育的范围以外,这种传统的看法和做法是极不合理的。二是恐惧心理的预防和消除。罗素认为,恐惧心理几乎是人的性格发展中一切弊病的根源,因此,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防止和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他认为,从2~3岁起要特别注意帮助儿童防止和克服恐惧心理,逐步培养勇敢的品性。三是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罗素十分重视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幻想”。罗素认为,从发展本能的角度看,不应该限制儿童的幻想,因为“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四是建设性的培养。罗素认为,儿童的建设性和破坏性都是本能的特性,与权力意志密切相关。建设性活动与破坏性活动都能满足儿童权力意志与本能的需要。但是,在通常情形下,“作为一种常规,建设显得更为困难,因此能令在此方面取得成就者以更多的满足。”五是利己心与占有欲。罗素认为,利己心和占有欲是教育中经常碰见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否认和回避都不是办法,积极的措施是,认清它们的性质,以不违反儿童本性的方法加以恰当的引导。利己心和自私性是儿童的自然本能与冲动,如果放任它们,它就会膨胀起来。教育儿童克服利己心理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公正原则去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要求儿童自我牺牲,那么,不是引起儿童的愤怒和反抗,就是导致儿童虚伪的利他行为。至于占有欲问题,罗素指出,儿童想占有物件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占有欲分合理和不合理;合理的占有欲,有利于建设性的培养与本能的良好发展;不合理的占有欲会导致吝啬、贪婪与残忍。六是诚实品性的培养。罗素强调,诚实是一种重要的品性:“我所谓的诚实不仅是语言上的,而且也是思想上的;老实说,两者之中后者在我看来更为重要。”不诚实的根源差不多都在于恐惧。儿童往往是在发现诚实会遭到惩罚而说谎,而掩盖真相就可逃脱惩罚,那么他就会说谎,其原因就在于恐惧。七是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爱心与知识是一个人美好人生的基础,这是罗素的一贯思想。他指出,爱心和同情心都是儿童的自然本能,教育所要做的是恰当地加以引导和培养。罗素认为,不应该将爱心作为一种义务去要求儿童,“欲„强迫‟一个孩子产生同情和爱心是无计可施的”。因为爱心本质上是心理动力的问题。父母只有无条件地给儿童肉体和精神上的爱,才能引起儿童对自己及他人的爱,如果用说教或强制的办法培养儿童的爱心,只能造成儿童伪善与欺骗的恶习。

(三)理智(智力)教育

罗素认为:“如果儿童在6岁前已受过合理的学前教育,校方最好将重点放在纯粹智力方面的进步上。”当然,他也指出,作为品性教育和理智教育的年龄界线,6岁不是绝对的。他说,在理想的人的理想品性中,有两个要素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这就是爱心和科学。

关于理智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罗素看来,进行理智教育时教师不应考虑道德方面的问题。他说:“若让教育受道德思考的影响,则无论对智力及最后对品性,都不是一件好事”,最终对于他们品格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他还说:“我们决不能如此设想,即有些知识有害,有些知识有益。所传授的知识应为智力目的而传授,而不可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否则,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宽容精神。他也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要避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说:“教育的动力应是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威严”。

关于理智教育的内容。罗素认为:“总地说来,儿童在14岁之前,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每个人都应知道的东西;除去例外的情形,专业化的教育应在日后进行。”当然,在这段时间,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或倾向,这也是理智教育的目的之一。在罗素看来,在14岁以前,也相当于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所学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础学科,包括文学、外语、数学和科学。他认为,外语的学习必须在幼年开始,否则会错过最佳期。而教学的顺序也是依据学科的易难程度排列。对中学最后几年的课程,罗素指出,具有平均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应在14岁开始,接受一定的专门化训练(实际意味着大学预科教育);具有平均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则可以接受一些职业训练。

(四)性的教育

罗素说:“所谓性乃是深受迷信和禁忌包围的一个话题,故我在涉及此问题时,未免战战兢兢”。他认为,许多人乐于承认无畏和自由对孩子有利,但是一涉及到性的问题,他们就想使孩子盲从和恐惧。在这里,罗素主要讨论了儿童青春期以前的性教育问题。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错误,但他同意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即“由于在性问题尚对幼儿处理不当,导致了后来所发生的神经紊乱”。他相信,性的本能同其他任何本能一样,是“完全自然的现象”。因此,教育中要排除性方面的任何禁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性的问题,并尽可能向儿童讲清科学道理。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儿童日后精神上的许多病态,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

罗素按照儿童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先后顺序,讨论儿童的手淫问题、性方面的好奇心问题、性道德问题、生育问题、性爱问题等。他认为:“回答有关提问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原则须贯彻其中: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地对待性知识。”

二、现实启示

首先,罗素的教育目的论告诉我们应重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教育具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两方面的功能,教育目的只有兼顾这两种功能和价值才是完整的。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中,人自身的价值常常被忽视甚至被抹煞,学生仅仅成为工具和手段。在这种狭隘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观照下,教育无视个人自身的各种发展需要,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理智和情感、志趣和爱好,生活态度冷漠,精神世界贫乏,因而也就缺少个性,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进取和创新。长此以往,不但人自身得不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然失去应有的基础。所以,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罗素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但他重视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目的论思想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其次,罗素的品性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有重大的启发意义。罗素把品性教育放在第一位,而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罗素认为,智力和知识对于人来说,就好像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于人,又可以危害于人。所以,只有品性健全的人,才能利用知识和智力为人类创造幸福,而病态性格的人,他的智力和知识可能成为人类的祸根。罗素把人的素质定位在人的品性,而教育,首先就是应该从品性教育开始。一个人从小能够培养起良好的品性,就能够在一生之中走向成功。我们看到,罗素的教育思想特别适合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

这些年来,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只重视知识而忽视人的素质,也就是忽视人的性格教育。很多掌握了高科技的人,成为人类的罪犯。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的突出问题。

最后,罗素的儿童道德教育理论提醒我们应重视父母和家庭教育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人的性格的形成,是从出生进入家庭就开始的,罗素认为,家庭教育对人的素质和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美满的家庭就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否则就可能让孩子形成不良习惯,而导致一生问题不断。在罗素的关于儿童道德教育的论述中,几乎每一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父母的爱以及父母的各种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影响。儿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要非常重视儿童良好道德或品格的培养。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父母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通过快乐和健康的方式培养儿童的美德。

(1)蒙台梭利在这段时间里,她称之为“敏感时期”,对特定刺激的特殊敏感时期,课堂环境对这些时期作出适当的材料和活动,同时在每个单独的年轻孩子活动的时间是活跃的:

(2)语言习得:(0-6)

(3)兴趣小物件:(18months-3)(4)顺序:(1-3)(5)感觉细化:(0-4)(6)社会行为:(4)

第四篇:《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800字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800字

(作者:吕晓丽)

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不同,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更不尽相同。是拥有一份得新应手的工作,幸福美满的家庭,乖巧懂事的儿女,其美好都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的。身为教育人,用知识和教育去定义生活,美好人生中,爱和知识是必须的。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品读罗素的书之前,我是先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人、经历、思想以及他对教育的观点。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泊特兰。罗素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教育成败的认识后的浓缩表现。作者通过对现存教育制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

作为小学教育者,我关注的是书中的儿童教育。罗素在书中这样提到: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现如今教育的实效性不理想的同时,引人思考。不要以为好的行为是理所当然而只留意到不理想的行为。改变教育态度,儿童需要你的关注和鼓励来建立信心去探索学习。需要教育引导学习到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认可和鼓励也能帮助他肯定自我。

可在教育时做适当地改变:和他说话时望着他微笑,与他平视,让你们的距离拉近;儿童情绪变化强烈时可轻抚他,揽抱他,吻他;表扬时对他鼓掌,向他竖起拇指。要使用正面语言、直接、简短、令他易理解,并且不要加上批评和责备;当幼儿明白到原来好的行为会得到关注,那便会增加他多做好行为的机会关注教育;不要只看成果,当他做出尝试,就要称赞他的努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儿童在受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的是获取知识的乐趣,体会到的尽是美好,没有训斥与惩罚,不会痛苦。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合理的教育即是让美好生活良性循环的人生。

“教育应面向未来,但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小语中也是这样提到的。

第五篇:《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假期中,我读完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颇有启发。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书,思维敏锐,文风犀利,总而言之就是稳健而不激进、温和而不保守。难怪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书中浓缩了他的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并通过对现存的各种教育制度的评估,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其中大多数被现代教育理论认证是正确的。他还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角度独特。思维具有维度感,论证方式多样,一句话总结:这是一本浓缩人类教育智慧的经典之作,可谓海内独步!

罗素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理想品性有四种表现方式: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让人保持激情和向上的亢奋;勇敢是克服阻力,战胜困难,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敏感是人对外界的感知程度与明锐性的反应。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社会就会退步,人类文明就会得不到延续,文明社会就会倒退到野蛮社会!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同样可以转变为智慧。

要达到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的教育结果,罗素在书中讲“只要我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适当的关心青少年,所有这些资质均可形成”我还认为罗素是智者,他巧妙地把爱心和科学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理性和品性之间是爱心和科学。他讲:“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是爱与科学的结晶,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

但现在的国内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绑架教育”充斥整个教育界!这里所谓的“强制教育”不是强制孩子去接受教育而是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只知道盲目的接受,而不知道创新,缺乏了师生交流的自由性。当教师为了学生的“前途”殚精竭虑,而学生却似乎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排斥感越来越重!这是为什么呢?你问学生现在,你们最看重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给足教育面子,都一致回答: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为国家做贡献等等。这些回答是强制的,这是“强制教育”的产物。但一定有惊人相似的答案藏在很多孩子的心里,那就是:分数!分数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老师往往再用一种几乎是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去感悟它。孩子们没有自由的空间去自己理解“分数”

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罗素的自由教育是“滴灌”,而现在的教育就是“浇灌”!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孩子可以把它想象成若干生动活泼的东西,而大学生就只会老老实实地回答那是个圆,成人根本就不敢回答。这个告诉我们:教育,往往不一定能给予学生什么,反而是限制了剥夺了学生什么、强制了孩子去探索发现什么,束缚了太多的东西了。

如今的“强制教育”让学生脑海里产生了思维定式,一切的回答的目的是以和标准答案高度相似为最高利益,老师整日的教学潜移默化的强制学生记忆前人的回答模式,自由的想象在在所谓的标准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想象的天空不在蔚蓝。

在一个崇尚应试的教育环境中,怎么可能产生智慧的交流,怎么可能创造充满人性的美好生活?当学校生产出一个分数的片面追随者,也就注定多了一个精神的流浪者。这样的校园生活,学生怎么会不迷失?生活在20世纪的罗素看到21世纪的后人在这样发展教育是多么的失望,他一直主张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或活动,是觅食而不是喂食,让他们保持自由的心,用自由的心去发现新的知识,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罗素思想中隐藏着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对孩子的发展与生活至关重要,那就是,不要刻意追求全才,全才的产生不一定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美好。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教育,就连孟子也讲过,鱼和熊

掌,二者不可得兼。而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要求我们的孩子达到所有的目标。这让很多学生处在学业无法达到所谓要求的苦恼中,直接造成师生矛盾的增加,教育的停滞。君不见,各地少年宫出来的孩子强颜欢笑中那份隐藏的苦楚吗?全面赢在起跑线的心理,化作孩子们脸上的苦笑。赶鸭子上架、“求全心理”已经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迫不得已要接受的,这种心理其实是应试教育披着“全能型人才”的外壳。没有任何人在各个领域都是精英,所谓技多不压身,绝对不是指这种盲目的发展“全能学生”。很多地方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误认为让孩子去学习所有的东西,不切实际的学习只会加重孩子的反抗情绪,把原本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丢失了。

书中一句话“儿童不是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区掌握美德”这是无比伟大的觉醒!纵观现在教育界,虎妈狼爸成为教育的楷模,用训斥和惩罚去让孩子记住美德,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愚蠢的教育手段了。孩子会一时屈服在家长的“杀威棒”下,但是心灵上的阴影是长久的,会伴随他们一生,甚至会延续到下一代。对于惩罚罗素是这样解释的: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的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的事。某些程度上“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了。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手段,这是人类教育历史的倒退。我有亲生体会,在小学往往童心未泯的孩子课文不会被就会被罚抄课文等等,我想问一下老师,你是如何通过

教师认证的?抄课文可以解决问题吗?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小学老师有的是中专毕业,一个没有接受大学系统教育学洗礼的人,也许惩罚是他们的唯一办法!难怪好多老年人感慨现在的学生越学越难,越学越辛苦,因为他们现在的幸福感开始慢慢消失了,被无能的老师剥夺了。我们还要承认:没有幸福感的教育也许可以培养高分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每个人当他刚刚学会说话就差不多要开始了他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几乎占据了每个人青少年的所有时光。但是要问一句:我们的家长老师第一次对孩子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排在第一的是这样回答的:你不努力,你就是做苦力。带有歧视性的恐吓吓唬,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什么?是未来他们长大后对体力劳动职业的轻视,赤裸裸的给孩子灌输不平等的职业观。现在我们会时常感叹年轻人不愿意去基层工作,这些的始作俑者是谁?在汲汲于功名利禄而心存不平等的环境熏陶下,除了是对原本快乐美好的学习感到恐惧,还有的是势利、自私。

良好的教育目的、博学的师长会使学生们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其中,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是最重要的,罗素对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教师队伍中出现有“有思想,有自由,有心灵”的教师,呼吁一种开放的批判的氛围。有一片片蓝天容的下孩子去自由的认识新的事物,老师只是航标灯,而不是纤绳。他反对老师居高临下的浇灌年轻人的思想,相反的,教师一定要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一些特别宝贵的东西,用这

些东西再次激发创新的灵感。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罗素相信教育的力量,即使他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并不如意,但他以自己的教育情怀滋润他孩子的心灵,并将这些经验浓缩到《教育与美好生活》之中。让后人用这种方式滋润他们的后代。

教育与美好生活,这应该是我们未来的老师,所要努力实现的!

下载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读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书,思维敏锐犀利,文章风格洗练而跌宕在......

    《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读后感

    《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读后感今天,我读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这一本书。读完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分。这本书主要讲了以下几个观点。“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

    2021年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你的心。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你的人,不用你解释。因为日久不一定生情,但......

    化学与美好生活论文5篇范文

    课程论文 化学与健康饮食 课 程 课 程 号与序号 学生姓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所在班级 任课教师 提交时间 化学与人类生活 19392001 覃孟秋 201212731223 政治与行政学院 社会......

    (仰义中学2012读书节)让学生学习生涯充满希望-《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让学生学习生涯充满希望 ——读《教育与美好的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作者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

    作文“美好生活”

    在一次“美好生活”人物畅想活动中,某班级的学生提到了这样一些人物:袁隆平、司马迁、哈姆莱特、项羽、乔布斯、六一居士、甘地、哈利波特、小悦悦、乔丹。 请选择两三个人物,......

    美好生活文案[精选合集]

    美好生活文案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文案,文案用于分享快乐,宣泄伤感。那些被广泛运用的文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好生活文......

    珍惜美好生活

    珍惜美好生活 上帝是善良、仁慈的化身,将我们安排在一个如此完美、如此幸福的环境下成长,可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却从未好好珍惜过。 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之中,所以我们不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