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估报告(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0:0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评估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评估报告》。

第一篇:教学评估报告

大同市南郊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

八年级语文测试试题(卷)评估报告

大同市南郊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

八年级语文测试试题(卷)评估报告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办法》等文件关于建立质量监测体系的精神,全面了解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命制的状况,为教育厅构建我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促进我省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提供依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了本次试题(卷)评价工作,现整理如下:

一、试卷总体评价

试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力求全面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从考查内容上看,语文学习中应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在试卷中都有体现,且体现得较为灵活,以检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能力为主,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把课本与生活以及学生的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卷面分值为120分,基础、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所占比例恰当,关注名著阅读,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试卷的形式特征

1.试卷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试卷标题标明了试卷的适用范围、适用年份、适用年级、考试性质、学科和答题形式、考试时间、总分值,试卷的大题与小题编号明确。存在的问题是现代文阅读题开头没有标明文体,所选材料没有出处,大题“基础”、“阅读”和“写作”文字后不该用标点却使用了句号,参考答案的制定缺少评分标准,给分点没有标明,这些都说明试卷格式有待进一步规范。

2.试卷编排基本符合要求

整体上编排结构基本合理,适合考生心理,基本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但个别题给学生预设的答题空间太小(如3、5、6小题),纯文字化的呈现方式使得试卷缺少生气。

(二)试卷的技术特征

试卷能依据《课标》的精神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内容范围进行命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且各类题型比例较为恰当,难易度适当,信度和效度较好。注意了题量的控制,共22小题,主客观试题的比例合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在考试中的不必要负担。试题编排基本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存在的问题是个别题的排列带有随意性(如考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3小题放在了三道选择题之间,简单易答的填空题20小题放在了阅读题的最后),赋分不当(如17小题三个回答要点却赋分4分,19小题理解句子含义赋分5分太多,20小题简单易答的填空“承上启下”赋分3分),语言表述前后矛盾(如22小题先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后面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三)试题的领域分布

1.内容领域分布情况

紧扣八年级下册第三、四、六单元所涉及的自然科学、民俗人情、游记散文和古诗词以及课后的名著《名人传》设计试题,重点内容重点考,没有偏题、怪题和繁题。但作为全面检测学生一学期学业水平的期末测试,期中考试的内容却几乎没有涉及,不能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2.能力领域分布情况

试卷的能力分布合理,没有单纯靠死记硬背的考题,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试题占总分值90%以上,较好地落实了“注重双基、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评价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没有得到重视。

二、试题总体评价

试题能依据《课标》,较好地落实“注重双基、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面向大多数考生,没有人为编造的繁、难、偏、怪题,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性质、以生为本的理念。试题力求从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出发,重点考查了学生在本阶段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一)依据课标,立足教材,关注学习重难点。

试题围绕“双基”,加强对语文学科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的考查,以八年级第二学期后阶段内容的主干知识为载体,覆盖了基础、阅读、写作三大板块的内容,突出教材、学段的重点考查项目,突出对中学生语文技能的考查。

(二)试题覆盖面较广,突出能力立意原则,重在考查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能力、阅读思维能力。

基础部分分值为20分,考查到了字音的识记、成语的书写、句子的仿写、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语法知识的运用、古诗词名篇中句子的默写、名著片断阅读,强化了文化积淀,突出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

阅读部分分值为50分,加大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古诗《过零丁洋》的两道阅读题虽然是填空和选择,但都建立在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深度理解上,否则不可能完成。文言文《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子的翻译以及文章作者不同情感的理解,意在培养学生对相同文体(游记散文)的比较分析能力。现代文《灾难起

8段说“舟曲的资源优势,很快由森林转为水利自破坏》的阅读题思维含量较高,如14小题:第○..

和矿产”,从“很快”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4分)15小题:关于舟曲泥石流灾难,你一定有话要说。请结合全文,联系网友的言论,谈谈你对造成这场泥石流灾难的原因的认识。(4分)这两个题关注到了想象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的考查,起到了引导教学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作文关注学生差异,强调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写作命题设计了二选一,具有一定开放性,适合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展示才能的空间,更利于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无论是命题作文“收藏生活的美丽”,还是半命题作文“曾经错过的”旨在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现了作文考查的内容生活化和具体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引领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自然、人生等有自己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注重人文,渗透德育,试题蕴涵人性的光彩。

语文试卷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知识点、能力的检测融入一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碰撞的因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答题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如3小题要求结合我国传统节日进行仿写,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热爱我国传统文化。5小题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句子的默写,不仅是对学生文化的熏陶,也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学会捕捉。现代文阅读材料《灾难起自破坏》紧扣当下的环保问题,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的破坏,提高环保意识。古诗文语段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所承载的德育功能。

(五)力求与山西省中考的命题方式接轨,有利于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适应中考的需求。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套用原题比较严重,选材不新,试题陈旧,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第3小题是2006年江苏高考试卷中的第9题,只是增加了一句情境设置“2008年起,新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为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第6小题是在2010年天津市原题基础上稍作改动而成的,现代文阅读《“京味儿”三品》是2006年网上就有的一个原题,第22小题半命题作文“曾经错过的”是2010-2011学年某地测试试题的一个原题,现代文阅读《灾难起自破坏》的问题虽然较新,但材料是2010年网上的一篇文章。这些都说明原创的命题不多,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不是最佳,没有真正起到引导教学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试题的命制科学性不强

试题编排有不合理之处,个别题给学生预设的答题空间太小,标点运用不当,语言表述不严密,阅读题赋分有点随意性,内容覆盖比例不够合理,参考答案缺少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

(三)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偏小,缺少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的考查。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没有涉及,阅读试题停留在理解文本的层面,对学生的评价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较为薄弱。

四、今后命题建议

1.加强命题的指导和管理,坚决杜绝命题的随意性,提高教研员和教师的命题能力,特别是提高命题人员对命题指导思想、试题基本技术指标、试卷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指标等的理解和把握。

2.深入研读课标,加强三维目标的考查,确保考查内容的有效性,命题做到科学有效。

3.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加强语文试题与生活的联系,适当提高开放性试题的考查比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评价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试题的命制要充分发挥对教学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关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5.适当增加原创试题,注意命题情境的鲜活性。

总之,教育事业千秋大计,试题命制关系深远。只有加大试卷命题改革的力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中学语文学科的命题思路应与时俱进,全面贯彻新课标,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力求通过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真正使语文考试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有效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成为促进教师教学的良好载体。

第二篇:教师教学评估报告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

在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大氛围的影响和感召下,我的学习意识也有了极大的增强,在平时,我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名师学习、向专家学习,力争拓展知识,提升专业理论,积累实践经验。

强化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通过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究竟面临着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关键性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这些问题是关键性问题?如此等等。这样做意义和收获是巨大的,促使自己产生了教育的自觉性,并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理论视野;形成正确的教育态度,产生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方法说话,提高课题研究的科研含量,寻找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切入点。能从学科理论的高度去认识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之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的教学行为。从“传统”与“现代”这两个角度来熟悉并掌握本学科的理论:既能掌握本学科的传统理论,又能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发展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教材和运用学科理论上做到运筹帷幄。我将向专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为此,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对话,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教学评估

2017-2018学年姚楼中心小学教师教学评估分析报告

姚楼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建于1977年,学校占地21337平方米,建筑面积4205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5人,在校生230人,教学班6个。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确立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2018年,我们针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了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评估,现把我校教学评估工作汇报如下:

教师教学评估:

教师评估,采取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家长学生问卷评价,学校评价的四级评价机制,各项权重:自评占10%,互评占10%,家长学生评占20%,学校评占60%。

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实事求是的剖析自已,客观的评价他人,既充分肯定自己的优势,又努力发现别人的长处。领导小组汇总各方意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公平、公正的评价,对每位教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提高、改进的措施。

学校教学评估:

学校评估领导小组成员,再次学习领会《通知》及《标准》的精神实质,对学校的工作逐项进行了自查和评估,在广泛征求社会、家长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肯定了我们的优势,找出了问题所在,更加明确了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学校评估的基本流程:成立评估小组---对照标准分析现状---征求教师、家长意见---逐项量化---评估组审核确定结果---提出下学期改进方向。

下面我们对照评估标准,将学校教学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教学管理:(24分)

(一)管理能力

学校的领导班子由3人组成,刘德法校长主持全面工作,各位领导均来自教育第一线,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研究能力。学校领导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准确把握新动态,捕捉新信息,在不断学习中,丰富实际管理经验,提升了研究能力。

(二)管理理念与目标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恪守“关爱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位教师”的理念,努力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全校上下形成了“整体优化、严谨务实,共讲奉献,争创一流”的二小精神。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为保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建立了教师成长目标制(打造反思型、合作型、研究型教师队伍),学科探究协作制,教导处督导促进制,学校管理激励制的流程管理机制,明确了各管理机制的职责。我们坚持开足开全三级课程,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完善了教、学、研一体的校本研修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教务管理

1、常规管理。我们强化教学管理,夯实双基,从备、批、讲、评、考、析六个方面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除必测科目外,我们对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社会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测试和考查,保证了学生全面发展。

2、集体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我校实行三级备课制:个人备课——组内备课——复备应用。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再次商议目标的确定、问题的设计及检测的内容等。在复备的基础上修改个人教案,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备课制度改革,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预设课堂生成、改进教法,切实提高了备课质量。

3、学生作业管理: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坚持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

三、四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40分钟;

五、六年级作业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教导处将采取抽查和学生家长座谈的形式进行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教学质量分析:每次考试后,教师都要做出书面分析,针对学情进行考百分活动。学校领导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验收情况进行学校层面的质量分析,谈经验,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落实补救措施。

5、教师业务档案。教学资料专人管理。学校档案资料齐全,有反映教学研究、计划制度、教师评估、等学校教学工作全貌的档案资料。教师均有个人业务档案,将凡是能反映自己教学历程、教学成绩的资料,装入个人业务档案盒,档案资料突出个人教学特色。

6、学校的图书、仪器、设备均由专人管理,并严格履行借用程序,做好详细的借用、归还记录,充分发挥了其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学校的各个功能室有专人管理,并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采用班级集体借阅制,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实行个人借阅,发挥了图书的作用。

学生管理。

1、抓好养成教育。学校成立了礼仪岗、纪律岗、安全岗、卫生岗等学生管理队伍,对各班的常规工作加强检查考核,做到日公布,周小结,月总结,优胜班级颁发流动红旗。积极推行魏书生老师的“四有”管理模式,对班务工作细化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事事有时干,时时有事干,营造了一个“人人是主人翁”的良好班级氛围。

3、以活动促发展。在保留学校常规德育活动(运动会、六

一、歌咏汇操、经典诵读和每月的主题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德育处带领学生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奉献爱心;清明节,带领学生去公园为烈士扫墓,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程管理(19分)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我校严格执行《河北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齐开全课程,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督导评价。科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 100%, 分组实验开出率达 90%。除按规定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外,我们开设了地方课程,在学校“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语文教改实验的基础上开发了校本课程《阅读》,目前我校已成功编写了校本教材《诗文选编》,并应用于教学中。彰显了学校特色。

三、教学条件(19分)

(一)教师队伍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5人,学历达标率100%。从教师的专业技术结构看,中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从教师的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教师3名,35-45岁教师7人,45岁以上教师5人。教师继续教育参训率100%,普通话合格率100%。根据教师的年龄结构、优势与特长,精心安排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岗位,努力做到岗位设置及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合适,争取让每一位教师都从事自己所热爱和善长的岗位,以满足新课程全面实施的需要。

(二)经费保障

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每年按计划拨入教育经费,学校也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前提下,每年拿出30%以上的经费用于满足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施配备、教学资料、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的经费需要。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料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接通了宽带网,注册了远程教育网,成为了国家农远工程项目校,能够满足远程学习、校本研修需要的网络环境。学校备有信息处、电子备课室、多功能厅供教师们网络教研学习。我们开通了“校园网站”“教研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将学习资料发布在网站、博客中供老师们学习,老师们将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在网站、博客中与大家分享,通过网站、教研博客还可以了解学校乃至全县的小学教学动态。

四、校本研修(19分)

(一)建章立制,让校本教研规范化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逐步实现教-学-研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学校先后出台了《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制度》《校本教研实践反思制度》《教师评价激励制度》等十几项相关制度,还制定了优秀教研组评选细则。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校长—副校长—教研处—教研组”这一强有力的教学管理指导系统,管理效果显著。

(二)以学代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图书室备有图书10万余册,订阅报刊50多种,要求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每周读一本教育刊物,每天必读教师报,每学期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学校领导班子更是率先垂范,每周一上午集中学习,班子成员轮流组织学习《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教育报刊中相关文章,并积极讨论交流心得;再就是通过看光盘等视频资料提升班子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

(三)、狠抓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师素质。

我校非常注重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两笔一语、课件制作”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教师每人配备小黑板一块,坚持每日练字,钢笔字每周一篇,教导处统一安排内容,以便于检查,每学期举办一次硬笔书法大赛,朗读能力大赛。

五、评价研究(13分)

(一)建立了教师评价制度。我们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教学成果、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形式,对每一位教师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既肯定教师的成绩,又为教师指明发展的方向,大大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建立了学生评价机制。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实施公平、公正、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考试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考查学生。同时,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

(三)学校加强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命题研究,学科组制定命题方案,不出偏题、怪题和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

(四)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全面发展和成绩提高做为重要指标,教育教学成绩逐年提高。学生良好习惯得到培养,各方面特长得到提高。

六、教学管理反思及设想

(一)优势

1、学校的领导机构健全完善,配置合理,具有开拓进取胆识与魄力,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2、校本教研与教师基本功培训扎实有效,教师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明显增强。

3、教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比例比较协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二)不足

师资力量不均衡。某些学科专业教师相对缺乏,小学科的师资力量较薄弱。

七、整改措施:

1、严格控制招生数量,逐步降低班容量,保障学校持续发展、顺利发展。

2、继续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科,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升学校品位。

第四篇: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教学竞赛)工作总结

2013——2014(上)

本学期按照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我们在八、九周进行了教学评估和教学竞赛活动,把教学竞赛融于常规教学评估之中,历时两周时间,现在已经圆满结束。我校通过开展这项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强化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范了办学行为,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既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也创设了教师之间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将教育教学工作引向深入,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总结经验,现将我校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伊始,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教学评估方案和教学竞赛方案,并依据教育局下发的《大安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制定了我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新学期开始,我们真正把教师不断提高的程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并要求紧紧围绕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

二、建立了学校评估及竞赛领导小组,首先让每一位教师了解学校制定的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依托教研组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评估和竞赛机制,具体活动程序:

1、每位教师按照学校评估和竞赛的要求,自主报课,并对照“评估标准”逐条进行分析研究,完成教学设计。

2、由学校评估和竞赛领导小组利用两周时间深入课堂,听取每位教师一节汇报课。并依据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进行量化打分,评估卡由教导处统一保存,活动后进行成绩统计。

三、评估和竞赛的具体要求:

1、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认真备课,课前必须写好教案,不备课不准上课。教案要按照学校课改要求的三阶段八环节进行设计,要写明课题、教学目标、导入新课的引言,写明知识的重点,难点与主要教学环节,设计好带有启发性、整体性的提问,课堂练习的主要内容及形式,板书设计及课后作业。教案书写整洁、清晰,条理分明。

2、教师必须及时侯课,严格遵守课堂常规,教师上课要善于组织教学、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并积极运用多媒体,开展电化教学,努力学习使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以提高课堂实效。

四、取得的成绩:

1、教师激情高,竞争意识强,课堂效果好。所有老师都能全身投入到课堂上,都能将笑容贯穿整个课堂,给学生以平易近人之心态,创造平等宽松的和谐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周璇老师做得非常到位,从进入课堂到走出教室,她始终面带笑容,或讲或练,讲练结合,整个教学过程,松弛有度,教师讲的开心,学生学得快乐。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本次活动中,部分青年参赛教师能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遵循新课改革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这一原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孙晓超和刘影范老师能根据教材认真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有创意,制作的课件形象直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了,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3、认真落实新课改理念和精髓,给予学生自主空间,以发挥学生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次评估和竞赛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多数教师都能紧紧围绕学校制定的课改方案,对三阶段八环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很好的利用了导学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如王越老师的语文课和张东旭老师的数学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预习环节在教学中了重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和探究,学生乐于参与,兴趣高,氛围浓。

4、进一步坚定了我校的办学思路,坚持课改方向,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初步形成。学校在教学评估和竞赛过程中,始终把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通过教学评估和竞赛,各教研组和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工作。

5、强化了教学管理,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评估和竞赛活动,我校的教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教导处根据新的情况对过去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补充,丰富了教学管理经验,加强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也加强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此外,我们还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调动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并成为今后工作的力量和源泉;二是锻炼了干部队伍,增强了建设好学校的信心;三是通过自评和竞赛,对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了,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工作任务和重点。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个别教师新课改理念渗透性仍然不强,继续采用了传统教学模式。怎样把新课改中的精髓运用到课堂上,融入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中,扎扎实实、行之有效落实新课改思想,是今后我校教师研究的课题。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意识不强,学生参与课堂方式单一,教师不能放开课堂让学生去做,充当组织、指导的角色。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中极其重要、又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它给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当家作主”,同时又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协作的情感意识,交际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并及时进行点拔与指导。,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并在课后中要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后预习效果。

3、重视基础知识传授,轻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部分教师依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一问一答、只看不讲、光说不导,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一心只想要得到一个自己所设计的结果,完全按照导学案进行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增设问题。没有教给具体的学法,或是虽然教给了学法,却没有正确的指导,使学生不能依法而学。教师应致力于导,授之以法,学习贵在领悟,学法更应渗透于教法之中。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教育改革关键的因素。在这次评估和竞赛中显现出了部分教师学科基本功不够扎实:问题的设置不够巧妙,数学语言不够准确,学生的回答教师不知该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等等。今后应加强教师自身素养学习,以能适应新课改课堂的要求。

总之,我们通过教学评估和竞赛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具有激励、导向管理、评价功能的教学评估指导制度和评价体系,促进了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反思,提高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的做法。这次教学评估和竞赛活动,必将对规范我校的教育教学行为,鼓励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校将以此次评估为契机, 认真分析、反思、诚恳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和建议,调整工作思路,更新教育观念,为学校的腾飞和发展而不懈努力!

教导处:付永峰 2013年10月

教学评估(教学竞赛)活动总结

2013——2014(上)

新艾里乡学校中学部 2013年10月

第五篇:教学评估

201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 年 5 月1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2

(一)学科专业设置及特色....................................2

(二)学生规模及生源质量....................................3

(三)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4

(四)教学联盟与共享建设....................................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5

(一)师资现状及队伍建设....................................5

(二)教学条件及资源利用....................................7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8

(一)专业建设..............................................9

(二)课程建设.............................................10

(三)教材建设.............................................11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11

(五)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12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3

(一)校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3

(二)院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14

(三)教育部对我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14

五、学生学习效果...............................................15

(一)教学效果好,学生总体满意度高.........................15

(二)就业形势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17

六、教学工作特色与经验.........................................18

(一)优化专业布局,打造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18

(二)推行两级管理,实施绩效考核,提高管理服务指导水平.............18

(三)培育浓郁学风,注重学习引导,构建学风建设运行机制.............19

七、需解决的问题及措施.........................................20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升师资整体水平...............20

(二)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大力推进产学合作教育...............20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21 结 语.........................................................212 2013 年,沈阳工程学院立足长远,科学规划,调整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打 造特色,错位发展,稳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在这一年,质量提高工程项目硕 果累累,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喜获通过,本科专业省内排名成绩优良,教师队伍建 设取得显著成效,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制度受到教育部好评,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自 2003 年升本以来,始终秉承“明德致知、精工博学”的校训精神,坚 持“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 理念,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依托能源电力行业、装备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较强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现 代管理和服务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学科专业设置及特色

学校现有 35 个本科专业,2 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 6 个学科门类。其中,有 2 个辽宁省优势特 色学科,1 个辽宁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 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 个国 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 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 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 个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1 个辽宁省示范专业。目前,学校 初步构建了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具有能源电力行业优势和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 体系。3 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学科 门类

专业数 专业名称 占比 工学 21 电气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60.0% 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化工与制药类:能源化学工程 农业工程类:农业电气化 材料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土木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核工程类:核工程与核技术

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仪器类: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类:自动化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管理学 6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17.2% 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物业管理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物流管理 工业工程类:工业工程 理学 2 化学类:应用化学(授工学学位)5.7% 心理学类:应用心理学

文学 2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商务英语 5.7% 法学 2 法学类:法学 5.7% 社会学类:社会工作 经济学 2 经济学类:能源经济 5.7% 金融学类:保险学

合 计 35 23 个专业类 100%

(二)学生规模及生源质量

在校生规模稳中有升,普通全日制在校生 10813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74 人、本科生 8201 人[2](其中,专升本学生数 970 人[3],中职本学生数 344 人[4])、高职

生 2538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75.8% [1],比去年提高 10.3%。提 前两年完成了教育层次结构布局调整,基本实现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 格局,为本科教育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1 数据说明:报告中标注的“[x]”表示辽教办发[2014]27 号文件要求的支撑数据编号。4 2013 年,学校面向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本科招生专业总数为 29 个[10](4 个新设本科专业未招生,2 个本科专业停招),实际招生人数为 3110 人,辽宁籍学生 2264 人,所占比例为 72.8%。其中,一批本科 B 段招生专业数为 2 个,招生人数为 225 人;二批本科招生专业数为 29 个,招生人数为 2029 人;专 升本招生专业数为 11 个,招生人数为 596 人;中职本招生专业数为 4 个,招生人 数为 260 人。实际报到学生 3030 名,报到率为 97.43%,比去年增加 1.14%。从录取情况看,一本 B 段录取分数线超过省一本控制线 10 分;二本批次中,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山东等 7 个省份理工类最低录取分 高于本省二本控制线 50 分以上,安徽、江西、河南、海南、云南、陕西、宁夏等 7 个省份理工类最低录取分高于本省二本控制线 20 分以上,我校生源质量一直保 持良好势头。

(三)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

学校积极拓宽国际合作办学渠道,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加拿大 BC 理工学 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等 19 所国外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缔结了友好合作关系。现有本科层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1 个,共有本科生 214 人。我校逐年加大学生留 学交流力度,截至 2013 年底,已有 13 名学生赴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交流学习,4 名学生到加拿大红河学院交流学习,10 名学生被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接收 为免学费交换生。为拓展本科合作办学领域,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还与加拿大 温哥华岛大学、美国伟谷州立大学建立了密切联系,标志着我校国际合作办学已 经步入正轨。5

(四)教学联盟与共享建设

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大学联盟建设,加强高校间开 放合作交流,沈阳工程学院与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 阳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的联盟原则,于 2013 年共同签署了《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协议》,标志着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实验互开、学分互认、设备互享、图书互借、信息互通、攻读第二学 位即将在校际间实现。根据协议,6 所高校拟定提供跨校修读通识课程、跨校修读 选修课程、跨校修读辅修专业三种形式的跨校学习。

为加快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建设,我校将依靠独特的办学优势、优质的教学资 源进一步寻求高校合作的最佳契合点,协同各联盟高校积极、稳步推进合作交流,促进教学联盟院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辽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发挥 积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强校以人才为本”的发展战略,建立了校院两 级人才引进与培养联动机制。通过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信息化资源建设,保证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师资现状及队伍建设

(1)教师数量与结构。学校现有教师总数 620 人[5],其中专任教师 587 人[6],外聘兼职教师 66 人,生师比为 17.93:1[11],比例达到国家合格标准,教师数量能 够满足教学工作需要。专任教师中 89 人具有正高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15.2% [7];

206 人具有副高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5.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00 人,占专 任教师总数的 17.1%[8];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391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6.6%;45 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 71.4% [9]。“双师型”教师 188 人,比上学年增加了 29 人,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6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八大人才 战略工程 2,有效落实了激励教师发展的系列政策,为教师进修和培训、教学和实 践能力提高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截至 2013 年底,学校共有省级高校 科技创新团队 2 个,省级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8 个,校级学术创新团队 10 个,重点 培育学术创新团队 11 个,本科专业建设团队 35 个;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3 人,辽宁省优秀专家 2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省校教学名师 22 人,省专业带头人 4 人,省级重点专业负责人 9 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6 人;辽宁省“十百千高端 人才引进工程”12 人,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 4 人,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 5 人。2013 年,学校引进教师 46 人,其中博士 23 人。获批 1 个省教育决策咨询 研究团队;2 人获省本科教学名师,5 人获校级教学名师,1 人当选教育部本科教 指委委员,8 人当选省本科教指委委员。

(3)本科教学主讲教师情况。学校严把教师上岗质量关,通过组建教师教学 发展中心来指导主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2013 年,通过听课、说课等 多种形式共指导中青年教师 200 多人,先后组织开展了课堂调研和观摩 70 余人次,参加听课、交流的青年教师 60 余人。截至 2013 年底,教师队伍中符合主讲教师 资格 54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93.4%;主讲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 309 人,占主 讲本科课程教师总数的 56.4%。为满足学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还支持教 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工程锻炼,现有 188 名教师获得了行业资格证书或执业资格 认证,205 名教师与学校签订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学校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和引导教授积极投身于 本科教学工作,在教授岗位聘任中,明确要求聘任到教学岗的教授必须承担本科 生的课堂教学任务。2013 年,讲授本科课程的教授 62 人,占校内教授总数的 2 师资队伍建设八大人才战略工程指“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智力引进工程”“博士队伍建

设工程”“中青年教师培养质量工程”“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国际化能力提高工程”“师德建设工程” “团队建设工程”。7 69.66%[26] ,占讲授本科课程教师总数的 15.3%;讲授本科课程的副教授 167 人,占

校内副教授总数的 81.5%,占讲授本科课程教师总数的 41.2%。全校共开设本科课 程 1240 门次,其中,教授讲授的本科课程 142 门次,占本科课程总门次的 11.5% [27];

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 469 门,占本科课程总门次的 37.8%;高级职称教师讲授本科 课程 611 门,占本科课程总门次的 49.3%。

(二)教学条件及资源利用

(1)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优先原则,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 经费的使用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2011~2013 年,学校本科教学经费 投入比例均不低于 13%。2013 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总额为 1651 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总额为 243 万元[20]。经测算,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比例达 13.49%,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2042 元[19],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 51 元[21],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142 元[22],确保了本科教学的稳定运行。

(2)教学用房使用情况。截至 2013 年底,学校占地面积 85.69 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8.71 万平方米,教室面积 5.22 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 2.14 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 8.06 万平方米,运动场面积 7.62 万平方米,实验室面 积 7.76 万平方米。按全日制在校生 10813 人测算,生均占地面积 79.24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7.30平方米[17],生均教室面积 4.83平方米,生均图书馆 面积 1.98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 7.46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 7.05平方米,生 均实验室面积 7.17平方米[18]。

(3)图书资源建设情况。按照学校目标定位与学科发展的要求,初步建成了 馆藏实体资源、商用数字资源、网络虚拟共享资源三位一体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8 截至 2013 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 62.6 万册,生均纸质图书 56.3 册[14];馆藏 电子图书 28.4 万种[15],电子期刊 1.3 万种[16],电子学位论文 35.4 万篇。图书馆现

有 5 台服务器、19.5TB 光纤磁盘阵列组成的 SAN 架构数字资源存储系统,具有较 好的扩展性。2013 年新增了电子图书 10 万册,更新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增加 了非书资源管理系统和手机图书馆 OPAC 服务。

(4)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 11020 万元,生 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 9913 元[12],比《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 要求高出近一倍。2013 年,学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797.3 万元[13],当年新 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 19.49%。其中,微电网技术实验室、核电站控制 与运行仿真实验室、600MW 火电机组运行仿真中心等 10 套百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装 置具有行业领先水平。

(5)信息化建设情况。2013 年,学校投入 128 万元用于校园网软硬件环境的 改善,投入 9.8 万元用于多媒体教室的改造。目前,校园网出口带宽 400M,信息 点总数超过 1 万个,遍布教学区、办公区、图书馆和学生生活区;现有多媒体教 室 112 个,数字语音室 6 个,均实现了网络联通。为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校新购置了清华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超星电子 图书数据库、EBSCO 西文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本科课程基本全覆盖。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2013 年,我校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为主线,以“质量提高工程”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 学改革,推动本科教学基本建设和内涵式发展。9

(一)专业建设

(1)申报新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学校秉承“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 办学理念,紧紧围绕能源电力行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进行 专业布局,并积极围绕其相关行业的产业链增设新专业。2013 年,学校结合国家 产业结构调整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申报新专业,成功获批电气工程与 智能控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经济等 4 个新专业。截至 2013 年底,学校有国家特设专业 5 个,辽宁省惟一办学点专业 3 个。面向能 源电力行业专业为 15 个,比例为 42.86%;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专业 5 个,比例为 14.29%;面向现代服务业专业 11 个,比例为 31.43%;面向其他领域专业 4 个,比 例为 11.42%。标志着我校面向能源电力行业专业群已经形成,面向现代服务业专 业群基本形成,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专业群初步形成。

(2)探索新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照“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 大平台、四个结合” 3 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近年来我校人才培养改革成果 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理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的关系,优化 3 一条主线:以职业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贯穿教育全过程。两个课堂:由公共基础、专

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实践等五个课内教学模块组成第一课堂;由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专业技能培训等课外教学模块组成第二课堂。三大平台:一是国家、省、市实验室(工程中心)组成的科学 研究平台;二是由“八大实践教学基地群”组成的工程实践平台;三是由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创

新创业孵化基地组成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四个结合:一是学校和企业结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学

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学校和企业结合共同指导学生综合训练;四是学校 和企业结合开展合作就业。10 了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组织开展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版人才培 养方案对确立符合学生个性、多元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路,对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提高竞争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2013 年,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 业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自动化”专业获批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3 年,学校有 9 个专业参加了省内 49 所高校(含部属院校)37 种本科专业综合评价,5 个专业排名前十,参评专业总体成绩处于省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专业 14 家参评获得第三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12 家参 评获得第四名。为稳步推进校企合作,学校还与国电东北新能源、辽宁大唐国际 新能源等 11 家单位签订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协议。

(二)课程建设

(1)省级精品课程及建设情况。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省、校精品开放课 程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了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进程。截至目前,学校共有省级本 科精品课程 11 门,其中,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4 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3 门。2013 年,“传感器与信号调理”“结构化学”2 门课程被批准为本科辽宁省 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获 20 万元资助经费用于课程建设。

(2)课程开设情况及课堂教学规模。2013 年,学校课程总门数 859 门[23],其 中网上教学课程 46 门,多媒体课程 624 门,双语课程 11 门。从课堂教学规模上 看,小班授课 473 门次,所占比例为 38.15%。按课程学分测算,全校的必修课共11 4819 学分,占总学分的 88.55%;选修课 623 学分,占总学分的 11.53% [25]。课内教

学 3761 学分,占总学分的 69.12%;实验教学 224 学分,占总学分的 4.12%;集中 性实践教学环节 1243 学分,占总学分的 22.83%;课外科技活动 214 学分,占总学 分的 3.93%。实践教学 1467 学分,占总学分的 26.96% [24]

(三)教材建设

(1)教材建设工作。为了推动我校教材建设,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将先进的 生产技术及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学校启动了“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 作,遴选、资助了一批反映我校优势和特色的教材,共 22 部教材入选学校规划教 材资助项目。其中,《发电厂及变电站二次回路》等 10 部教材遴选为学校 A 类 规划教材,《电力系统微机保护测试技术》等 10 部教材遴选为学校 B 类规划教 材,《PLC 原理及应用实践指导书》等 2 部教材遴选为 C 类规划教材。近三年 来,我校教师共主编出版教材 46 部,其中 6 部教材入选国家教育部、辽宁省“十 二五”规划教材。

(2)选用优质教材。在教材选用环节,学校一直坚持“选、编”并举的原则,优先选用精品教材、获奖教材和规划教材。2013 年,学校共征订教材 884 种,累 计 14.2 万册。其中,各级各类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比例达到 90%以上;选用近三 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规划教材、重点推荐教材、精品教材的比例达 到 58.6%。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1)教研教改项目。学校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 作水平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资源,将学 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2013 年,获批辽宁省教育决策咨询研 究团队 1 个,校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8 项。其中,“辽宁省教育科学‘十 二五’规划 2013 重大决策咨询课题”1 项;“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 划 2013 立项课题”20 项;“辽宁省高教学会 2013-2014 高等教育研究课 题” 4 项;“辽宁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校英语教改专项 2013 立项课题” 3 项;组织完成校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结题验收 19 项,校级“虚拟实 验室开发与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专项课题的结题验收 20 项。12(2)教研教改获奖。2013 年,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获评“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 中期优秀高教研究学术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 4 项;获评“辽宁 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中期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获评辽宁 省青年教育科研骨干 3 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 1 人。

(五)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1)实践教学基本情况。学校历来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注 重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2013 年,学校共开设实验课程 186 门,其中独立设置实验课程 176 门,比例为 94.6%;开设实验总数达 1212 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03 个,比例为 16.8%。

(2)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情况。学校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 个,省级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共 6 个 4,校内专 业和基础实验室 94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81 个。2013 年,学校获批 1 个国家级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 个辽宁省普通高校校外实践教育中心,2 个辽宁省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成功获批了 5 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获得支持资金 2500 万 元;完成了 19 个共建实验室项目建设,八大实践教学基地群进一步完善。(3)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情况。学校先后制定修订了《本科毕业设计(论 文)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优秀毕 业设计(论文)评选办法》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文 件,以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的管理,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2013 年,组织校内外专家抽检了 147 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及相关材料,经抽查核算,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自于工程实际的比例不低于 50%,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 约为 80.2%,基本符合国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辽宁太阳能研究应用有限公司;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辽宁清河电力检

修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

工程、检测与自动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践教育基地:沈北新区人民法院法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13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目标规划— 过程管理—效果评价”校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环节监控 —教学质量评价”院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监控、全过程管理、全 员参与的质量保障格局,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校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调整发展规划。学校依据《沈阳工程学院 2006~2020 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以及《沈阳工程学院“十二五”规划》和《“十二 五”学科建设规划》《“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等 10 个专项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工作计划的落实和工作任务的执行。2013 年,学 校启动了“十二五”规划中期总结与规划调整,在分析发展问题的基础上,进一 步凝练了总体目标和奋斗目标,细化了目标管理考核要素指标,确保了规划的可 量化和可执行,实现了规划统领全局、目标把握方向的动态规划调控机制。(2)明晰工作流程,完善过程管理体系。为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校 明确了各部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晰了各项工作的目的、职责、工作程序、质量标准和要求。2013 年,为提高我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简化程序、突出服务”的原则,对原有的“过程管理系统” 进行了重新整合与功能改进。运行一年来,系统实现了全校各部门计划的发 布、月度计划的执行、工作任务的分解等功能,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 率,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

(3)开展质量评价,编制办学质量白皮书。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自我评估机制,周期性开展了教育教学评价。2013 年,学校重新论证修订了办学质量白皮书、重 点建设学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学名师评选、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等 多项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完成了省级第九届教学名师奖推荐、校级第二届教学 名师奖评选、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和教育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向社会公 布了沈阳工程学院 2012 年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报告,在校内发布了“沈阳工程学院 办学质量白皮书”,这已经是我校自 2008 年以来第 6 次向全校公开发布办学质量 白皮书。白皮书的发布促进了教学基本建设,强化了质量意识,推动了校院两级 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大大调动了各教学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14

(二)院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为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合理性,各教学部门依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具 体专业实际,重新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2013 年,各教学部门通过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总结经验,建章立制,从教学基 本建设标准、教学运行标准、教学管理标准等三方面完善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 设,制定修订了“课堂教学规范”“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和其他主要教学 环节质量标准,适时开展了“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主题活动,对保证 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健全监控制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建立的“三级听课”“四 项检查”5 教学质量运行监控制度,各教学部门分别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质量运 行监控制度,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控。认真开展了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教学工作常规性检查,对教师教学准备情况、教师和学生深入 课堂情况、教材选用情况、教师教学情况、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情况、考试出 题情况、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情况等进行了检查;对所有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制度执行、教学改革等进行了督导,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开展质量评价,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各教学部门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标准,对教学工作各环节,周期性开展了自检自查,通过自我评价和 专家评审,对教学建设水平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找到了教学建设差距,明确了教学整改目标,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建设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同 时,各教学部门还建立了包括教学例会、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行业 市场等多个信息反馈渠道,初步形成一个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改进提高的完整 闭环反馈系统,便于及时查找和纠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推动教学工作 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三)教育部对我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

为建立健全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于 2013 年底发布了高校质量报告系列蓝皮 5 “三级听课”“四项检查”教学质量运行监控制度,即教学督导、系部领导和同行之间相结合的听课

制度;集中检查、日常检查、普遍检查、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检查制度。15 书和绿皮书。其中“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报告”绿皮书对上一参加合 格评估的 43 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成绩、存在问题做出了结论性评价,提出 了总体政策性建议和可行性意见。该报告对我校构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周期 性评价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报告中多处写到“沈阳工程学院 2008 年 以来,每年发布办学质量白皮书;定期进行校内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学生工作评价等多种专项评价,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各部门的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报告的发布,使我校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显著提高。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长期坚持教学工作要 创新,人才培养要到位,教学效果要明显。通过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和有效的质 量跟踪,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学效果好,学生总体满意度高

(1)在校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学校经常性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 的师生网上互评,从师生两个维度来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一是学 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满意度。测评数据表明,师生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处在优秀 区间内,表明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满意度都比 较高且保持基本稳定。2013 年,学生评教成绩的平均分为 93.43 分[32-1],教师评学 成绩的平均分为 87.94 分,两者差值为三年来最小,说明师生间的认可度逐年接近,学校的教风、学风在稳步提升。近三年评教评学成绩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2011学年 2012学年 2013学年 评教成绩 评学成绩16(2)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学校通过采用李克特量表 7 分制评分法,优化设计重要度和满意度两个维度的测评项目,坚持每年组织毕业生对学校的本 科教学工作进行问卷调查。2013 年,学校通过网络平台,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成绩考核的公正性、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的掌握等 12 个方面向应届毕业生 开展了满意度调查。通过数据筛选和统计分析,得到测评数据的重要度均值为 6.396,满意度均值为 6.141,绩差为 0.255,满意所占比例为 87.73%[32-2]。结果表 明,我校毕业生对学校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的期望值较高,满意度也比较高,绩差(重要度与满意度差值)低于 0.5,说明毕业生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期望值与满 意度吻合度较高,毕业生对教学工作很满意。2013届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调查 5.8 5.9 6 6.1 6.2 6.3 6.4 6.5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数字化教学资源 成绩考核的公正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专业技能的培养 教师辅导与答疑

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专业知识的掌握

实习、实验教学的组织与效果 教师风范与教学水平教材选用的适切性 重要度 满意度

(3)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业成绩。学校高度重视浓郁学风的培育,积极为学生 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各类学科专业竞赛。2013 年,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18 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各 40 项,校级创新实验项目 84 项,资助金额 10 万元,参与学生 260 余人;省级以上学科 专业竞赛获奖 148 项,其中国家级 38 项、省部级 110 项;省部级文艺和体育竞赛 获奖 13 项;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 25 项,其中特 等奖 1 项、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7 项、三等奖 15 项,获奖学生 100 余人,取得了 历史最好成绩;学生发表论文 37 篇,其中 EI 收录 1 篇;获准专利 6 项;大学生 体质测试达标率 95.14%[31];大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为 70.56 %,大学英语六级通 过率为 18.72 %;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 99.2%[29],毕业率为 99.9%[28],毕业生

毕业率和授位率较上一学年有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优良。17

(二)就业形势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1)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充分发挥电力行业优势,逐步建立了以电力行业 为核心的就业基地,确定了“找准突破点,以点连线、由线成面”的全方位就业 网络。针对 2013 届毕业生,学校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共引进用人单位 810 家,提 供就业岗位 11642 个,达应届毕业生总数的 4 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91.11% [30],专业对口就业率为 73.4%,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 会,我校首次承办了“第八届电力人才就业论坛暨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会”,被 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全国电力人才网络联盟校园招聘基地”,极大地提升了学 校的社会声誉。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学校升本以来,为能源电力行业、先进装备 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养和输送了近万名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已成长为 各自岗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13 年,学校通过网络对 300 家常年接收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内容涉及 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敬业创新精神、适应社会 能力等十个方面。数据显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度均值为 6.496,满意度均值为 6.29,绩差为 0.206,满意所占比例为 89.86%[33]。表明我校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用 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肯定,说明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等方面 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013年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 5.9 6 6.1 6.2 6.3 6.4 6.5 6.6 6.7 职业道德水平岗位履行情况 敬业创新精神 自主学习能力 专业知识水平适应社会能力 沟通表达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团队合作意识 综合实践能力 重要度 满意度 18

六、教学工作特色与经验

(一)优化专业布局,打造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以来,学校专业建设始终秉承“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 为依托,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结构、强化特色、鼓励交 叉、突出应用、整体推进、局部突破,服务辽宁主导产业,巩固加强优势特色专 业,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调整改造一般传统专业,全面提高学校 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提升专业建设水平。2013 年,辽宁省内 38 所高校新增设了 82 个本科专业,平均每所高校新增 2 个。我校凭借能源电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三个专业建设方向优势,成功申报 了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经济 4 个本科专业。其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与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 密切结合,为省重点发展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经济、电气工程与智能 控制专业与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衔接,为国家特设专业。这 4 个新兴专业的增设,为学校进一步打造骨干特色专业群奠 定了基础,使我校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二)推行两级管理,实施绩效考核,提高管理服务指导水平

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构建“行政权力、学术权 力和民主权力”耦合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2013 年,学校开始试行目标管理,全面推行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明确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大力倡导“行政管 理”向“行政服务、业务指导”转变的工作作风,通过组织研讨校院两级管理的 权限范围与职责界定,组织制定二级学院(系、部)的内设机构,调整核准党政 管理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岗位职责与岗位职数,理清了思路,明确 了任务,为实现我校确立的“二次创业”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按照“公开透明、公正合理、择优聘用” 的原则,组织实施了中期晋级绩效考核,研究制定了《沈阳工程学院岗位补充聘 用与中期晋级调整工作实施意见》,首次采用自主研发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对教师的学术业绩进行了晋级评审。我校实施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得到省人 社厅、教育厅充分肯定,已被推荐到教育部作为“人事工作创新经典案例”加以 推广。该体系通过严细的岗位考核和严密的绩效管理,发挥了明显的导向和激励 作用,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标志着我校的绩效考核体系日臻成熟,教师的竞争环境日渐公平。

(三)培育浓郁学风,注重学习引导,构建学风建设运行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学风建设的各项 规章制度,构建了学风建设保障机制。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 了用学风教育塑造,用行为管理养成,用指导引航激励,用校园文化陶冶,用考 核体系评价五位一体的学风建设运行体系,扎实推进学风建设。

以“教育”为根本,不断培育浓郁的学习风气。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 端正教风促浓郁学风形成;二是搭建教育载体,注重实效,积极开展学风建设主 题教育活动;三是构建“教学、辅导、咨询、科研、宣传”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以“管理”为手段,不断加大学习监管力度。一是 强化学生一日学习行为规范,实行“四查”制度;二是构建了“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家长”多方位的学风建设沟通机制;三是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维护学 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与良好的环境。以“引导”为牵动,不断增强学习动力。一是构建教师与学生学习沟通机制,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二是开展职业生涯 规划,积极做好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三是以激励和示范教育为牵动,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育”为支撑,不断优化学习环境。一是打造校园文化精 品活动,催化优良学风的形成;二是科学规范对社团的指导,扶持社团自主开展 活动;三是推动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提升学生科研学术水平;四是做好经济困难 学生的资助工作,使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励志熏陶。以“评比”为促进,不断强化 学风建设成效。一是把学风建设纳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力推动了学风建设工20 作的开展;二是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 形成。经过学风建设运行机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校学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以于川同学、张程同学为代表的一批品学兼 优的大学生。

七、需解决的问题及措施

我校 2013 年本科教学工作在教学建设与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需要在 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存在问题:一是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师资队伍 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课堂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改进措施:第一,继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认真实施“十二五”师资队 伍建设规划,重点落实好“博士队伍建设工程”“高端人才智力引进工程”,引 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善和素质的提高;第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落实好教师企业培训制度,提高教 师的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以适应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和新办专业的需要;三是 通过开展教学质量奖评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大力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存在问题:一是各种政策、资源和行业优势未能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得到充分 体现;二是产学合作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改进措施:第一,制定出台相关制度,鼓励和支持各教学部门主动加强与地 方、行业(企业)的密切沟通和联系,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第二,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拓展合作办学领域,力求在合作举办 专业、合作共建资源、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1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存在问题:一是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活动内容尚需进一步丰富;二是 由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活动、专业技能培训等课外教学模块组成的第二课堂 对形成良好学风的促进作用亟待进一步加强。

改进措施:第一,坚持以育人为本,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凝练校园文化,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 极性;第二,增加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活动内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 新创业训练活动、学科竞赛、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开设名人讲堂等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结 语

过去的一年,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 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落实“十二五”规划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进两级管 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 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新的一年,学校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启动“二次创业”战略规划,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力争把我校建设成为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人才培养 契合市场需求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地方本科院校而努力 奋斗!

附件:沈阳工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表22 附件:

沈阳工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表 序号 数 据 名 称 单位 数据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 75.8 2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 人 8201 3 其中,专升本学生数 人 970 4 中职本学生数 人 344 5 教师总数 人 620 6 专任教师数 人 587 7 教授所占比例 % 15.2 8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 % 17.1 9 45 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 % 71.4 10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个 29 11 生师比-17.93 12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元 9913 13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万元 1797.3 14 生均纸质图书数 册 56.3 15 电子图书数 种 284000 16 电子期刊数 种 13000 17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17.30 18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7.17 19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元 2042 20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万元 243 21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元 5123 序号 数 据 名 称 单位 数据 22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元 142 23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门 859 24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6.96%)经济学 % 22.86 法学 % 24.81 文学 % 22.37 理学 % 26.57 工学 % 28.62 管理学 % 26.61 25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1.53%)经济学 % 11.71 法学 % 9.73 文学 % 10.60 理学 % 13.35 工学 % 11.78 管理学 % 11.08 26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 69.66 27 教授讲授的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 11.50 28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 99.9 29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 99.2 30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 91.11 31 体质测试达标率 % 95.14 32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所占比例)% 90.58 3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所占比例)% 89.86

下载教学评估报告(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评估报告(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整改报告大全

    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整改报告 小学教育教学评估整改报告 201x年3月11日,区小学教研室主任xx一行3人来到我校,对我校201x――201X学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领导们......

    机械学院关于教学评估的报告

    机械学院关于教学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报告 校评估办公室: 当前我校教学评估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院也不例外,为了整理材料我院负责该项工作的5名教师在本月15日晚彻夜未眠,大......

    小学教育教学评估整改报告

    小学教育教学评估整改报告2014年3月11日,区小学教研室主任周广忠一行3人来到我校,对我校2013――-2014学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领导们专业、细致、热情的指导......

    教学评估要求

    2013督导评估补充说明 一、教师培训 1、师德培训。《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义务教育法》。 2、电子白板应用培训......

    教学评估工作总结

    常郭中学教学评估工作总结 为了迎省教学评估,我校首先成立了迎教学评估领导小组,学校一把手为组长,其他干部为成员,制定迎检计划,组织成员明确分工。我校的教学评估工作分工情况......

    教学评估档案

    学校教学评估档案 一、教学管理 管理能力: 1、 2、 3、 校长、班长成员的学习笔记 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的讲座材料或示范课教学设计 校长、班长成员在正式教育教学报刊、......

    教学评估工作总结

    教学评估工作总结 教学评估工作总结1 为促进我校教学督导评估工作,式教学评估工作按计划、有秩序、有成效的开展,圆满完成教学督导评估工作,现对此项工作作如下小结:一、校园环......

    教学评估通知

    兰山区职业中专关于进行教师 期末教学评估的通知 根据教学工作计划安排,教务处将在近期开展期末教学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估时间:2013年12月下旬—2014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