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世纪 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省的全部耕地。近年来,乱占滥用耕地,致使耕地锐减的情况仍旧有增无减,/开发区热0、/房地产热0,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占少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自1 9 90年至1 9 9 3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 5 0 0万,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的话,到下个世纪中叶,全国人均耕地将有可能降至016亩,农业发展空间的萎缩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是今天所不能完全设想到的。
保护耕地,首先是要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各级政府都要根据本地情况,尽快建立和划定基本的农田、粮田保护区。同时,要通过立法,制定最低限耕地保护制度,要按照全国现有人口及其增长的速率,按照生活不断得以改善的要求,按照工业对农业增长的粮食需求,确定出一个较长的时期,比较准确地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粮食,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多少耕地,并用法律形式把最低限耕地数量固定下来,这就是全国必须保有的最少耕地量。然后,再按照这个数量,逐级要求各省、各县、各乡必须保有多少耕地,最低限耕地一旦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就不得再以其他理由乱占滥用。同时,要加强对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坚持节约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要加大土地管理的执法力度,解决违法批地、闲置和撂荒问题,使耕地切实得到保护。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农业用地。据全国2 4 4 4个县级单位的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约有农荒地5亿亩尚待开发,这是一笔丰厚的后备土地资源,要通过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及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开发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尽快把这部分宜农荒地开发出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起来。人口因素,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一是控制总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控制总量,就是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千方百计地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下来,到本世纪末,把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到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但是只有指标还不够,还要从抑制人口增长的动因上进行标本兼治。采取综合政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全民的人口意识,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因,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医疗服务水平和妇女儿童保健水平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单一家庭赡养式的保障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人口再生产观念,特别是要改变农村传统的家庭人口再生产观念,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人口质量,必须
大力发展教育,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还是要着眼于农村,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垦宜农荒地,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吸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导方面。当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填补城市的某些就业空位,让城市容纳和消化一部分,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有两个原则要坚持,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削弱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不宜大规模、过快地转移;二是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要适度,必须有秩序地流动,要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搞好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保证社会稳定为前提,防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四处窜。农村金融因素,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表明,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看,农村金融通过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比率和投资效率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融规模,尤其是存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源之水;二是我国当前存贷结构配比失调限制了农村金融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而另外一个制约要素在于农村投资产出效率;事实上,存贷结构以及投资产出比率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失血”严重的现状,而正是由于“失血”的存在,能够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可用资本相对较少,其真实的产出效应和资本的规模效应降低,进而表现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三是农村投资效率虽影响农村实际产出,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投资产出效率的基本增长趋势来看农村投资产出效率“瓶颈”限制了其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而这源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多年处于资金外流的局面,农村整体社会投资额增长率缓慢,能够最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资本相对较少;四是从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来看,长短期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指标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具有显著的滞后性特征。其次,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影响机制来看,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具有显著的长短期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时变特征,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而这种调整和变化又会通过金融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反向作用于农村发展。
第二篇: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有感
经济社会班 2013111372 齐欣
一、有感于《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阅读了《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本著作,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
《江村经济》一书中,费老将一个比较大的社会性研究问题,通过一个小小的村庄全部折射出来,字里行间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与交易问题,在费老所研究的开弦弓村,它有着天然的交通优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工业,尤其是蚕丝业,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其实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或世界,事实上,很多村庄更多的有着小农经济的影子。对于《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方法,十分值得社会学研究者学习。此书是完全建立在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费老以动态的方式对中国农村的状况进行了全程的跟踪与研究,费老也结合了田野作业的方法,自己深入到农村社区,将一个生动详实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表现在众人面前。书中,费老也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到字里行间,他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应该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费老用开弦弓村证明了:开弦弓村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水稻自然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作物,同时,因交通便利,蚕丝业成为村里居民第二收入来源,费老的这一观点和佐证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大家所认为的中国仅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另外,费老在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方面也有自己独道的见解。一般人认为,农村经济萧条的原因是内外交困及阶级的压迫,费老则认为是农民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人们的饥饿成为我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此外,对于中国农村如何走出困境这一问题,费老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而且这种改革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的痛苦。除了在土地方面的一些做法,还可考虑恢复农村企业,并发展中国式工业。可以说,解决土地问题是根源,而恢复农村企业则是解决土地问题的一种延伸,这两者都对中国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老的另一本著作《乡土中国》一书则细致而深刻地描述与分析了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涉及到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庭、男女有别、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等一系列的问题。费老能够站在过去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他面对中国的农业社会,通过社区调查追究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在一个靠农业起家的国家,农村占据绝大部分的领土,直到现在这依旧是中国的一个现实。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泥土、长于家族、教于礼教的社会,是一个无为政治下的太平这会。除了站在中国农业社会的过去与现在,在此书中,费老也对中国的发展趋势及发展路径与方向做了一些暗示,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会冲破血缘、传统教化会名实分离、人们的欲望会向需求发展等。差序格局可以说是《乡土中国》中最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读完《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部著作,我自己也收获了很多东西,首先是费老的探索精神打动了我,在费老书的序言和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看到这句话,我心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于费老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及深入实践的探索精神,更感动于费老谦虚务实、敢于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其次,对于书中费老提出来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水波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越向外,波纹越浅。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己为中心,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重新思考,如洪承畴等接受了十几年忠君爱国教育的人臣们为什么会投降,仅仅是因为没有民族气节吗?一边是全家族的性命,一边是国家,在差序格局中,很明显家族的利益要处于内圈,这时候他们做出投降的决定,从其自身出发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从欲望到需要》当熟悉的社会发生变化,原先代代相传的经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束手无策,还没等找到一个时势权力的时候,社会现实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就促使人们自己去思考表象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一个理想选择,完全不同与乡土社会中的选择。这种从欲望到需要、从感想走向理性的过程,正是一个社会成长的坚实写照。
二、中国乡村经济未来出路之我见
阅读了费老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我对中国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情况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努力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广大村民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村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质量和进程,要想提高广大村民的整体素质,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讲,我们可重视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开展,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可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好处,努力提高其知识文化水平,使其早日摆脱文肓家庭的影子。对处于半文肓状态的农民,也可开展一些职业培训与教育,在一定范围内拓展其视野,提高其受教育的程度,从而使其综合素质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除了理论知识的教育,法制宣传及文化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各村可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村民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村民做一个学法懂法的人。当然也可在村内建立文化站,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及活动,最大限度的提高村民文化方面的素养及意识。另一方面,政治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政治观对于一个个体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政治教育可使村民了解政治体系结构以及运行过程,教会村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提高自我管理及监督的能力。只有农民朋友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了,他们才有能力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建设贡献想法及力量。
2、实行惠农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要想发展中国农村经济,除了传统的农业外,可重点实施以下三种策略,其一是惠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与经营的权力,随着现在工业及政府用地的不断增多,进一步规范农村征用土地的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土地被征用后要对补偿办法有明确的规定,提高给予农民的补贴,保障农民的切实利益。农民辛辛苦苦种田,为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收成,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的政策以及健全国家收购政策也是必要的,这些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民的收益与利益。当然,国家对农业方面的投入也要有一定保障,对农民形成一定的资金支持,给农民心里上一个安慰,提高其务农的积极性。其二是可大力扶持乡镇企业,重视其健康发展。可以说,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国家在税收包括信贷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与优惠,农村与城市是截然不同的,可利用农村的特色发展一些产业,突出农产品在各方面如保鲜、运输上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地方的龙头企业,政府也要重点扶持,将其带头与表率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带动更多乡镇企业的成立与进一步发展。另外,也可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进行深加工、精处理,为产品的流通开阔更广的渠道,保证农产品的畅销,进一步调动农民以及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农民的增收有更广的路子。俗话说的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以及农业科研显得十分必要,对农产品的进一步优化、对其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其单产量的提高都是可努力的方向,也是农民创收的重要因素。其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有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解放出来的这部分劳动力大多被城市吸纳,他们到大城市务工,赚取一定的生活费。事实上,要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考虑让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这部分农民群体依靠自身拼搏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自主创业,如可根据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企业,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企业,如自主创业开展旅游业,就目前及未来的趋势而言,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饱和及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心理,乡村特有的风景和习俗成为吸引城市居民的一大亮点。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其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开发乡村旅游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这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形象的最佳方式。同时,当地支柱企业的发展对吸纳外来资金、人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
在我看来,我国农村经济未来还有一条重要的出路,即要不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政策,加大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与生产能量的自由流动。农民工对支援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该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项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的主体性与平等性,实现城乡之间的自由流通。大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一方面,城市应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壮大农村各类市场的发展,支援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应不断学习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破除自身陈旧观念,并把它应用到自身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消除与城市之间的思想差距。除此之外,还应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也就消除了实际上存在的农民、非农民制约。这就给农民摘掉了帽子,这就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准备了体制性的条件嘲。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能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其为支援城市现代化建设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方式。
4、加强村民自治建设中的各项工作的监管机制
村民自治,顾名思义,即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项社会制度。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民自治,而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法律法规即便再健全,若不落到实处,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成效。我国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法律与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落地或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国村民自治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完善程序、按程序办事,建立监管机制,保障各项制度与法规顺利执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一些干部及村委会需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狠抓落实,强化工作细节与措施,促使各制度切实落到村民身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村民的民主及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规与制度,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其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各项制度与法规,不走后门,不人为操纵,在制度与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要明确各项职责,使村民自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村内的会议是广大村民行使自身民主权利进行监督及决策的一种组织,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其落到实处,尊重村民手中的权利,正确对待与处理村民在整个过程中的意见及建议,逐步使村民自治管理养成信“民”而不轻信“官”的作风。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即村务分开工作,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使村务工作透明化与民主化,对广大村民普通关注的问题,如村内收支情况、村内建设所有资金、村干部的薪酬情况要不打折扣地公开,同时,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便于群众监督,也便于上级领导的检查及指导,使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村务工作在一个公开及透明的平台上操作,加强村干部及广大村民之间的信任与配合。对于一些重大问题,要集思广义,征求民众意见,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科学与民主性,使之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论
费老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这两本书属社会学的经典之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字里行间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读后给人以启迪与思考,让人思索中国乡村经济未来的路走向何方。农民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实行惠农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村民自治建设中的各项工作的监管机制是我国乡村经济未来发展需要着重关注与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做到了这些,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高建民.当代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矛盾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三篇: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
安徽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是较落后但是发展势头较好,这里除了一些历史问题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有利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附近有许多经济较好的城市和省份可以帮助安徽发展。
二是:交通发达。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71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客运铁路 :主要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高铁线路 :主要有:京沪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合安城际(规划中)、合福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规划中)、合武高铁、沪宁高铁等。其中,京沪高铁与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组成京福快速通道;沪宁、合宁、合武共同组成了沪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水路交通 :淮 河 流 域: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长 江 流 域: 1
一级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二级港口:铜陵港,三级港口:池州港。空运: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黄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管道运输: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
三是:资源丰富。安徽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2二是:旅游资源。安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自然而风景优美。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东地区,皖中地区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其他地方则是江南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皖北地区由于历史上是北方人南迁的聚居区,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辉。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也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诠释了儒家文化与经商之道的结合真谛,开创了“儒商”典范。徽商纵横华夏,徽州文化更是广播万里,形成了著名的桐城学派。徽州地区培养出的状元、进士更是数不胜数。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方学。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第四篇:城镇化进程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城镇化必然会导致农村人口的流动,而农村人口的转移也必然会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产生的积极影必然会对农村以及农民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而一些消极影响我们也不能忽略。本文就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简单剖析。
《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语言文字报》征集代理,优势代理《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业务,发稿迅速!QQ:13247-25251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 1982年至今,我过共出台有关三农问题一号文件总计十四个,从2005 年起,连续 8 年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对农村的大力支持使得农村事业发展势头迅猛,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也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可小觑的。
城镇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城镇化带来农民纯收入的增加。从短期看,虽然城镇化对农民各种收入的直接影响不甚显著,但城镇化的实质已然决定了其长期性的特点,因而,在以依托城镇化来增加农民纯收入的政策选择上,必然要采取长期政策而非短期政策,尽可能避免短期的投机行为,以保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正向促进作用能够更加持续、稳固、长久。而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农民来说,为顺应这种长期化的特点必然要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消费,包括自身的学习以及用来购置生活所需所付出的货币。因此可能在初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自己调节的过程,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由于农民对自身投资在今后的工作中占有技术优势,从长远看会得到更丰厚的劳动报酬,城镇化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2.城镇化建设使农民消费需求增长并扩大农村市场。对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不仅可以直接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带动房地产的销售,还可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以往农民买洗衣机当收纳箱、买电视机当装饰、买电冰箱当厨柜等一些消费理念得到转变,这些制约农民消费的障碍因素,已经逐渐变弱,农民的潜在购买力急剧增加。这些都会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的消费市场,使市场更为活跃。
3.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并且大有第二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趋势。城镇化会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第二、三产业产生有效影响,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
4.城镇化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所吸纳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能够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的比例,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直接带动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能够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便于推广应用更为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增收。
城镇化对农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城镇化导致农村低素质劳动力比例加大。城镇化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在一些先进的城镇化地区大量优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涌入城镇,使目前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优质劳动力明显减少,部分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价格大涨,而且有时急需的部分劳动作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展,贻误农时,使经济效益受损。农村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外流,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低素质的劳动者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中,耗时长,效率低,影响了农业生产对时间的严格要求。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低素质的劳动者不能适应城镇化的脚步而留在了农村,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工作,却收效甚微。就目前看,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中,低素质的劳动者是剩余人口的主流。这些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一时又很难融入城镇人口的大军之中,这些人员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与发展的瓶颈。
2.城镇化增加了农村闲置住房。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使农村的住房闲置显得越来越多。农村住房的价值最近几年一落再落。几年前一座农家大洋房售价在十几万元,而如今几万元还无人问津。这些新式大洋房都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富裕起来后建成。大都采用新式的建筑材料,不仅面积大,而且设施全。建筑的质量都非常高,即使再住上一百年也不至于损坏。在这种条件下,他们离开农村到城里工作,家中的已有资源拜拜在农村“睡大觉”,着实可惜。一方面是农村房屋价格直线下降,另一方面是城里放假居高不下,这使一部分到城里务工的农民一时在经济上难以承受,他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对前途的信心。由于身心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这种心态又往往是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相当不不利的。
3.城镇化使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关怀。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城镇,使农村老弱病残者相对增多。他们不能得到及时的关怀和照顾,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对生活的信心。留守农村的居民幸福指数正在下降。当下农村由于缺少优质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弱势群体对很多农活都难以操作,他们只能眼巴巴看着即可到手的财富化为乌有而无能为力。这时他们精神上的打击同样也是巨大的。还有一部分多病的老人或者残疾人群由于治疗不及时而命丧黄泉。
4.城镇化使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普及受到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使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与普及遇到困难。由于优质的劳动力外流,在农村留守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对新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再加上年龄的老化,对诸如交水电费,存取货币,维修和使用等等日常事务的处理相当困难。许多老人至今都不会使用手机通话等。正因如此,留守的中老年人他们家务负担并没有因科技革命的到来而获益,协助他们做好这类的家务琐事变得更加繁重而迫切。
解决的一些相关措施
1.“领头羊”作用。农村基层的各级组织,应当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选拔、培养能够带领当地群众走向文明、富裕的各种岗位的“领头羊”。“领头羊”在今后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个地方如果缺少有知识有经验有文明程度的好领导,这个地方的发展将会严重滞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定期进行理论技术指导,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作用在农业生产中,使其农业生产的效率显著提高。
2.引导城镇老人落户年农村。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启发引导在城镇离退的老人晚年到农村落户,安度自己的晚年生活。因为农村比较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比较适合老年人的生活,老人可以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晚年生活的乐趣。这样既可以化解当前城镇人口的拥挤状况,同时又为农村剩余房屋的实用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这样对于化解城乡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是十分有益的。
3.教育支持。抓紧对现有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少年人口的思想道德教育启发,引导他们从小就尊重和爱戴中老年人,尽其所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农村中小学校在此方面承担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形成整个教育阶段的常态化模式,并通过定期督导,检查等手段,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中国的现有国情决定了城镇化进程不可能最终取代农村的存在而结束。因为农村有广袤的土地需要耕种,另外有一部分无法迁移的人口还要再此生活,还有一部分改革开放后的成果需要有人坚守和维护,还有一部分人对城里的生活并没有产生好感与认可。种种原因表明,城镇化进程想以取缔农村的存在而收场是不客观不现实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度里,农村与城镇将长期并存,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第五篇: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10133367李妍英语132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中国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能否实现产业的转型以及经济的进一步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决定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槛,顺利跻身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之列的重要保证。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在3月19日刊登的一篇《中国的下一个挑战》文章就暗示了中国已陷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
文章称,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旧战略已经过时。据近期商务部网站发布的《国别贸易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位列出口前三位,共占总出口产品的50.6%,而诸如纺织品,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1%左右,德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也相似,而反观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出口比重居然高达50%以上,中国的劳动性密集产业是占据了中国劳动力人口多这个优势,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在科技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难以与其他国家媲美。所以中国当下目标应是解决这个难题,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文章同时也指出,突然显现的住房泡沫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最大的威胁。这个住房泡沫,大家都应该深有感触。开发商疯狂购买土地大量建房囤房,同时把房价哄抬,房价曾经一度不受控制。人民手头没有能足够买房的钱,于是人们纷纷向银行借款,房贷收益也成为了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若国家进行市场干预控制房价增长,则会给银行和国家财政带来损失,可是若不控制,形式也将越演越烈,终将带来后患。期待中国政府能想出一条妙计化解这个危机。
从我的观点看来,国民收入贫富差距明显也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国的基尼指数居然达到了0.5左右,成为了贫富差异很大的国家,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欠缺。日本贫富差距很小,首相和普通民众的工资居然差不多。中国不应效仿日本这种制度,与我们的国情不符。但中国也是时候适当的调整一下了。